第五章 第一节 《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与《六祖坛经》修行对照A
第一节 《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与《六祖坛经》修行对照
《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是大圆满法心部很重要一部密续,早期叫做《菩提心普作王》或《菩提心遍作王》,与大圆满法藏地祖师毗卢遮那从印度带回五篇心部密续:《菩提心觉性杜鹃》(六金刚句)、《修菩提心》、《菩提心抖擞》、《菩提心大金翅鸟》、《菩提心不枯大海》[1]齐名,甚至更常被引用。(注:另外无垢友大师从印度带十三本大圆满心部密续到藏地)早期大圆满法非常重视发菩提心,由菩提智慧产生自然智,而觉性赤裸,本性澄明,再进一步修彻却脱嘎法,达三身任运虹光身。觉性澄明与禅宗强调的顿悟自性,自性解脱,自性清净,没有什么差别。另外大圆满法直承文殊菩萨教导,而且彻却禅修法与佛教传承的禅法也有许多类似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六祖慧能大师修道、传道语录,是汉地禅宗代表性经典,因此,笔者特别比较《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二者的修行见地,分八个主题讨论异同,最后说明六祖慧能大师见性的修持窍诀与大圆满法修行见地的相关连之处。
一、菩提自性
菩提自性解脱是大圆满法的重要概念,也是《六祖坛经》中修行的重要见地,笔者引用经文对照如下:
(一)《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经文
1、《普作续》云:菩提心者乃虚空之性,诸法皆是菩提心,其喻普喻犹如虚空之自性。
2、《普作续》云:从无量劫以前诸世代,对我普作菩提有深信,具胜业缘根机大瑜伽,不修正见不守护誓句,不求事业不行诸地道,不净诸地而无有因果,胜义以及世俗二种谛,观见无有所修和所行,观见无有发心无对治,唯见普作发心之自性,因由如此需要而宣说。[2]
(二)《六祖坛经》经文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3]
2、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妬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覩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4]
(三)讨论
以上经文讨论菩提自性清净如虚空,直用此性,直了成佛。但宁玛派对菩提自性偏重虚空、本超因果、无修无行、无有发心、无有因果、无勤作、心无作意自然住,更注重空性解脱,但是六祖慧能大师除了自性解脱、自在无碍之外,还强调菩提自性不可沈空守寂,要广学多闻,印证本心,通达佛理,和光混尘,直达无人无我,解脱成佛。
二、三身自性
开悟法、报、化自性三身,即开悟自性佛,举例经文对照如下:
(一)《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经文
1、《普作续》云:
普作菩提我之自性者,不须求取自性本元成,
诸佛心要即此三种身,我之自体不改成法身,
我之本性不改报身圆,我之大悲现行即化身,
非示此三为求得之果。[5]
2、《普作续》云:诸佛三身五智诸功德,有情生身及与习气等,三有情器所摄诸一切,从本即是菩提心自体。[6]
3、《普作续》云:普作我圆一切法,是故称之为圆满。普作我三自性中,生诸本师教法眷,是故立名称普作。最初圆满本师者,普作我之自然智,从中产生三自性,三身显现三本师。[7]
(二)《六祖坛经》经文
1、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8]
2、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9]
3、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10]
(三)讨论
以上经文认为自性佛包含自性三身,三身为法、报、化三身,自性圆满修持自然产生三身,慧能大师认为透过般若智慧可由自性三身悟到三身无有自性,就能明白菩提四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的妙用,当时唐朝密宗只有四智,不使用五智菩提,但是大圆满法修行非常重视三身自现,以获得五身五智或三身五智妙用为主,五智比四智多了法界体性智,由中央毗卢遮那佛负责启发。慧能大师认为自性产生万法,法、报、化三身自能产生,因为自性清净就是清净法身,自性开悟就是圆满报身,自性大悲,慈悲喜舍待人接物的行为就是千百亿化身在工作。当然大圆满法的法、报、化三身修持,是大圆满法正行(彻却与脱噶)虹光化身的实证,不是只有表现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这种虚空空性表现,是透过虚空自然智,以及人体四光脉长期修炼达成,大圆满修炼常在山林、洞穴、海边、野地、坟墓区、无人处进行,不定期闭关,有时像乞丐行为,法、报、化三身成就,仍然透过菩萨道十地菩萨或金刚乘十六地佛菩萨进阶,一步一脚印,虽言顿超任运修炼,跟顿悟不同,是证悟菩提本性,逐步禅修,但跟禅宗渐修派还是不同,彻却禅修本净直觉,直接观照,不经过洗心阶段,不经过常常勤拂拭阶段,与无思无念顽空禅修法修炼细节完全不一样。三身自现是修炼实证功夫,非一般根器所能了解,因此,大圆满法分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的修炼成就,包括中阴身解脱,也跟禅宗不同。有关大圆满法三身自现请参考第二章第八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三节。
三、自性本成
自性自成般若智慧,自性无动任运成就,两者看法一致。
(一)《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经文
1、《普作续》云:
故不观待过去境,因中无修不求果,此无欲求大密意,可使自性本成就,
本自如是不需作,不动诸事如其有,如此有中不需修,诸法自性已元成,
三世诸佛已成就,不授勤修之教敕。所求求何求三昧,三昧不成成大病。[11]
2、《普作续》云:
“对于诸佛实义所安名,我却不识佛陀是真有,有谁能见佛陀是真有,法性界中觅佛不可得,勿求见佛悟自心无作,求见无有自心本明显,实体不现本性大周遍,真实本性即是此显现,此外平等因果大乘中,断证净治加持种种法,自心法性无作反入迷,自然放下其余不远求,无作勤求安乐而护持,断脱粘着无有较此胜,坚持不散三时是套绳,本来即是无动无散逸,希求无动三昧是歌手,宣讲因果大乘世俗教,本来即是无动无散逸,摧破勤修一切对治法,一切因果法师所传徒,若能宣说普作我教法,所谓从因生果皆增损,欲求成佛修三昧瑜伽,欲三昧则舍无改瑜伽,无改原样之法性,除法性外余别无有佛,诸种佛陀名号是假有,法性之事无他唯自心,自心不改是名为潜能身,原生自心本来无生中,无生义中无有勤修行,以勤修故不能成无作。”[12]
3、住性无动任运成,自性住故不可改,无改如是而安住,无有所作称胜事。[13]
4、《普作续》云:不以语言文字说,宣说自觉自本性,不分别我不思余,宣说平等无念旨。三界一切诸有情,悟此则与诸佛等,不求勤行法性成。[14]
(二)《六祖坛经》经文
1、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15]
2、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16]
3、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17]
(三)讨论
慧能大师认为般若智自性生成,自性自度自成佛,自性若悟、自性平等则众生皆佛。慧能大师见地,受到《金刚经》、《菩萨戒经》、《维摩诘所说经》(又称《净名经》)、《大般涅槃经》等影响。而在大圆满法正行修炼,虽强调无自性、空性修炼,但仍具有自性自成、元成的功能。觉悟自性又称明觉赤露或赤裸觉性,不经语言文字,是一种本净明觉、直觉又称澄明本性,自性以开悟法界法性为主,这是一种空性,这种自性是指如来藏自性光明,是《大般涅槃经》、《究竟一乘宝性论》、《入楞伽经》、《胜鬘经》、《如来藏经》、《央掘魔罗经》等所强调的。如来藏本自光明,只需直观产生本净自然智,就没有污垢熏染,唯识派讲阿赖耶识易受熏染,这是后天的幻相,因此宁玛派大圆满法讲本超因果(无异熟),这种元成自性超越因果。
--------------------------------------------------------------------------------
[1] 谈锡永.《大中观论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第4页.
[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3]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47页下.
[4] 同上,第353页中.
[5]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4~95页.
[6] 同上,第87页.
[7]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702~703页.
[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53页中.
[9] 同上,第354页.
[10] 同上,第356页上.
[1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1~92页.
[12] 同上,第36页.
[13]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669页.
[14]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15]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61页下.
[16]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53页中.
[17] 同上,第350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