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贾曾)
 
{返回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4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 

  从此大文第二别明。于中有二。一别明四法。二别指余文。且别明四法者。一明无明。二明名色。三明触。四明受。就第一明无明。复分为二。一明释义。二引证。初释义者。论云。无明何义(问也)。谓体非明(答非智明)。若尔无明。应是眼等(难也。眼等五根。亦非智明。以应是无明也)。既尔此义应谓明无(此更别释明无之处名无明也)。若尔无明体应非有(难也。若明无之处名无明者。既是他无。体应非有也)。为显有体。义不滥余。颂曰(为显有体者。不同第二释。义不滥余者。不同初释也)。

  明所治无明  如非亲实等 

  释曰。明所治无明者。明有实体。谓此无明不了四谛。明所对治名曰无明。与明相违方名无明。非是离明之外皆是无明。亦非明无之处名无明也 如非亲实等者。举喻释成。论云。如诸亲友所对怨敌亲友相违。名非亲友。非异亲友。非亲友无。解云。非异亲友者。谓说怨家。名非亲友。非异亲友。外皆名非亲友。此喻无明不滥眼等也。非亲友无者。谓不是亲友无处名非亲友。此喻无明有体也。非实者。谛语名实。此所对治虚诳言语。名为非实。非异于实皆名非实。亦非实无名为非实。等者。等取非法非义非事也。如不善法名为非法。不善义名非义。不善事名非事。此与善法等相违。名非法等也。论云。如是无明。别有实体。是明所治非异非无。解云。非异者。非是异明。之外总是无明也。非无者。非是明无处名无明也 又契经说。无明缘行。故知有体。此则略证。

  从此第二。广证。颂曰。

  说为结等故  非恶慧见故
  与见相应故  说能染慧故 

  释曰。初句引证。下三句破异说。说为结等故者。说谓经说。结是九结。等取三缚十随眠三漏四瀑流经说结等。皆有无明。岂无实体。说为结等。非恶慧见故者。破有余师说。有余师说。无明以恶慧为体。故彼云。如恶妻子名无妻子。如是恶慧。应名无明。论主破此。故言非恶慧见故。谓染污慧名为恶慧。于中有见故非无明。如身见等。是恶见慧。慧既有见。宁是无明。与见相应故者。破彼转救。谓余师言。若尔非见。恶慧应许是无明。如贪等相应慧。是非见恶慧也。既非是见。应是无明。为破此救故。言与见相应故。谓此无明。与见相应故。知无明不可是慧。无明若慧。岂有二慧。共相应耶。既许无明与见相应。故知无明不是慧也。说能染慧故者。引教证也。如契经言。贪欲染心。令不解脱。无明染慧。令不清净。此经既说无明染慧。故知慧体不是无明。无明若慧岂可慧体还能染慧。然无明体。谓不了知四谛三宝善恶业果。即是了知所治别法 大德法救。说无明体。是诸有情。恃我类性。解云。无明恃我而起。即我慢之类也。

  从此第二。明名色。论云。名色何义。色如先辨。今唯辨名。颂曰。

  名无色四蕴 

  释曰。名谓非色四蕴。即受。想。行。识 问名于四蕴。是行蕴摄也。如何四蕴。总说为名。答论有四释。一云随所立名。根境势力于义转变。故说为名。问云何随名势力转变。答谓随种种世共立名。于彼彼义。转变诠表。即如牛马色味等名。问此复何缘。标以名称。答于彼彼境。转变而缘。解云。已上论文。此师意者。如今时名随于古昔名之势力。方得于义转变诠表。或诠此境。或诠彼境。诠彼彼境。名为转变。名既如此。四蕴亦然。谓受等蕴。随根境势力。于境转变而缘。转变如名。故标名称。言转变缘者。谓缘此缘彼。名转变缘也。第二释云。又类似名。此解意者。谓一切法。不过二类。一者色类。二非色类。四蕴与名。同非色类。类似名故。四蕴名名。第三解云。随名显故。此解意者。谓色法粗着。有不须名显。如眼见也。四蕴微细。要须名显必藉名故。故标名称也。第四释云。有余师说。四无色蕴。舍此身已。转趣余生。转变如名。故标名称。解云。此师约舍身名转变。初师据缘境。名转变。转变虽同。二释别也。

  从此第三。明触于中有三。一明六触。二明二触。三明八触。且初明六触者。论云。触何为义。颂曰

  触六三和生 

  释曰。触六者。是眼等六识。相应触也。谓眼识相应触。乃至意识相应触。触体虽一据识分六。三和生者。释触义也。谓根境识。三和所生。能有触对故名为触。论云。且如五触生。可三和合。许根境识俱时起故。意根过去法。或未来意识现在。如何和合。解云。此文难也。法或未来者。缘未来法也。言或者不定也。且据缘未来。亦通缘余世。故言或也。此难意者。谓意法识三各居一世。岂名和合。论云。此即名和合。谓因果义成。或同一果。故名和合。谓根境识三。同顺生触故。解云。答(前问也)此有两释。初释者。意法为因。意识为果。因果义成。即名和合。第二解者。根境识三同。一触果。同一果故。故名和合。此上两释。不约同世名和合也 依萨婆多。离三和外。别有触体。是心所法。若是经部。三和即触。更无别体。论有相破。烦而不叙。

  从此第二。明二触。论云。即前六触。复合为二。所以者何。颂曰

  五相应有对  第六俱增语 

  释曰。五相应有对者。眼等五触。名有对触。触虽无对。谓依眼等是有对故。从所依为名。名有对触。有对之触依主释也。第六俱增语者。第六意触。名增语触。所以然者。增语是名。名能诠表。增胜于语。故名增语。名是意触所缘长境。故偏就此名名增语触。问何故名是意识长境。答谓如眼识但能了青。不了青名。意识了青。亦了青名。故青上名称之为长。长者余长也。增语是境。触是能缘。缘增语故。名增语触。增语之触。依主释也。故论云。增语触名就所缘立。有说意识名为增语。以此意识语为增上方于境转。五识不然。是故意识独名增语 触与增语意识相应。名增语触。故论云。增语触名就相应立。

  从此第三。明八触论云。即前六触。随别相应。复成八种。颂曰。

  明无明非二  无漏染污余
  爱恚二相应  乐等顺三受 

  释曰。明无明非二者。此有三触。一明触。二无明触。三非明非无明触。颂言非二者。是第三触也。无漏染污余者。释上三触也。余者。谓无漏染污外余有漏善无记也。无漏相应触。名为明触。染污相应触。名无明触。与有漏善无记。相应触名非明非无明触 爱恚二相应者。此有二触。一爱触与贪相应也。二恚触。谓与嗔相应也。谓烦恼中。此二数起故。无明触外。别立此二也。乐等顺三受者。为约三受摄一切触。总为三触。一与乐受相应。名顺乐受触。二与苦受相应。名顺苦受触。三与舍受相应。名顺不苦不乐受触。问何故此触。名为顺受。答论有三释。一云。此三能引乐等三受故。解云。此则能引顺所引也。二云。或是乐等受所领故。解云。受领于触。触名顺受。此约所领顺能领也。三云。或能为受行相依故。解云。受之行相。依触而生。名为顺受。此据所依顺能依也。又论云。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问第二第三释也)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答也)解云。行相极似触者。答触是受所领也。如世子孙媚好似父。名能领父。受似触相。说领触也。依触而生故者。明触受所依也 如是合成十六种触也。初明六触。次明二触。又说明等三触。其次爱恚二触。后说顺乐等三触。故成十六。

  从此大文第四。明受支。一总。二别。第一总者。论云。受何为义。颂曰。

  从此生六受  五属身余心 

  释曰。从此生六受者。从此六触。能生六受。谓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五属身余心者。六中前五。为身受依色根故。色根名身。聚集义也。受依身起。名为身受。身之受故。是依主释也。意触所生受。说名心受。但依心故。名为心受。心之受故。亦依主释。此上二受。俱从所依为名。思之可解。萨婆多宗。受之与触俱时而起。触生于受同时因果。若经部宗。触既为因能生于受。故触与受必不同时。彼宗不许同时因果。论有相破。烦而不叙。

  从此第二。别明于中有二。一开定数。二义分别。且初开定数者。颂曰。

  此复成十八  由意近行异 

  释曰。此复成十八由意近行异者。此前心受。由意近行异。复分成十八。应知此复声。显乘前起后。意近行异。有十八者。谓心受中。有喜忧舍缘六境起。各六近行。故成十八。且喜缘六境。有六喜近行。忧缘六境。有六忧近行。舍缘六境。有六舍近行。问若由自性。应但有三。喜忧舍三自性异故。若由相应应唯有一。一切皆与意相应故。若由所缘应但有六。色等六境。为所缘故 答此成十八。具足由三。由自性相应所缘三义。乃成十八也 于中十五名不杂缘。谓色等五。十五近行。境各别故。名不杂缘。三法近行。皆通二种。法且有二。一者别法。谓五境外。所余法也。二者通法。所谓五境。或二二合缘。乃至五五合缘。以杂缘故。此之五境。亦名为法。喜忧舍三。若缘别法。名不杂缘。缘别法时。兼缘色等。或唯合缘色等五境。名为杂缘。故法近行。通二种也 问此意近行名。为因何义。答传说喜等。意为近缘。于诸境中。数游行故。有说。喜等能为近缘。令意于境数游行故 身受不名意近行者。良谓身受。有二种依。一依五根。二依意根。非唯依意故不名近。由无分别故亦非行 第三禅乐唯依意根。亦有分别。非近行者。谓欲界意识无乐根故。缘初欲界无乐近行故。上界乐亦不立也。又于意地有喜有忧。以相对故。各立近行。第三静虑虽有意乐。而无意苦无所对故。不立近行。

  从此第二义分别。一系缘分别。二有漏无漏分别。初系缘分别者。论云。诸意近行几欲界系。欲界意近行几何所缘。色无色界为问亦尔。颂曰。

  欲缘欲十八  色十二上三
  二缘欲十二  八自二无色
  后二缘欲六  四自一上缘
  初无色近分  缘色四自一
  四本及三边  唯一缘自境 

  释曰。初两句明欲界。次四句明色界。后四句明无色界 欲缘欲十八者。上欲明系十八。下欲明缘境十八。谓欲界系具足十八。缘欲界境。其数亦然 色十二上三者。此明欲界近行缘上界境界数也。欲缘色界境。唯十二。谓喜忧舍各缘色四。三四十二。彼无香味。除香味六也。上三者。上谓无色。欲缘无色。唯得有三。谓喜忧舍。各缘彼法。彼无色等五所缘境。故有三法 二缘欲十二者。二谓初禅二禅。此初二禅唯系十二。谓六喜六舍。但除六忧。彼无忧故。缘欲界境。共亦有十二。除六忧境也 八自二无色者。谓初二禅缘自界八。谓彼喜舍各缘四境。除香味四。二无色者。缘无色二。谓喜与舍各缘彼法。后二缘欲。六者第三四禅名为后二。三四静虑唯系六种。彼无六喜。但有六舍。缘欲界境。亦得有六。色等六也。四自一上缘者。三四静虑缘自境四。谓舍缘四境。除香味二也。一上缘者。一缘无色。谓法近行 初无色近分缘色四自一者。谓空处近分唯系四种。缘色界境亦有四种。谓空处近分起有漏道。能缘色界第四静虑色等四境。既缘有四。系亦四也。缘自界一。谓唯法境 四本及三边唯一缘自境者。谓空处等四根本地及识处等三近分地。名为三边。此七地中唯一。谓法。无色根本不缘色界。彼上三边亦不缘色。故唯有法一近行也。不缘色义。定品当辨。

  从此第二有漏无漏分别者。论云。此意近行通无漏耶。颂曰。

  十八唯有漏 

  释曰。此意近行三界所系。故唯有漏。不通无漏。论云。谁成就几意近行耶。谓生欲界。若未获得色界善心。成欲一切初二定八三四定四无色界一。所成上界皆不缘下。唯染污故(解云。欲界有情成三界染故。虽未得上界善心。而成彼地染污近行也) 论云。若已获得色界善心。未离欲贪。成欲一切初静虑十。唯成四喜染。不缘下香味境故。舍具成六。未至定中善心得缘香味境故。余随此理。如应当知。解云。未离欲贪。显未得根本也。言获得彼善。唯近分也。然近分地唯舍无喜。既得善舍。故舍有六。善缘下也。未得根本。成彼染喜。故唯有四。染不缘下也。又论云。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谓通果心俱。解云。以通果心唯舍相应也。此上所论十八近行皆通有漏。是婆娑宗 然依经部。于有漏中。唯取杂染。名为近行。于爱门立喜近行。或于憎门。立忧近行。或于不择舍门。立舍近行。以杂染故。所以近行名耽嗜依。是染喜忧舍也。为治染故。立出离依。即善喜忧舍也。故论云。即喜等为三十六师句。谓为耽嗜依出离依别。此句差别大师说故。耽嗜依者。谓诸染受。出离依者。谓诸善受。解云。染善相对。各有十八。成三十六句。

  从此第二余指别文。论云。何缘不说所余有支。颂曰。

  余已说当说 

  释曰。上来所明无明等四所余六支。已说当说故此不论。且识与六处。界品已说。前言识谓各了别。是识支也。名眼等五根。六处支也。行有二支。业品当说。爱取二支。随眠品。说。生老死二是识等摄。故无指陈。

  从此大文第二略摄喻显。论云。此诸缘起略立为三。谓烦恼业异熟果事也。应寄外喻显别功能。颂曰。

  此中说烦恼  如种复如龙
  如草根树茎  及如糠裹米
  业如有糠米  如草药如华
  诸异熟果事  如成熟饮食 

  释曰。前四句喻显烦恼。次两句喻显业因。后两句喻显果事。烦恼如种者。如从种子芽茎等生。从烦恼生烦恼业事。烦恼如龙者。如龙镇池水恒不竭。烦恼镇业。感果无穷。烦恼如草根者。如草根未拔。苗剪剪还生。未拔烦恼根。趣灭灭还起。如树茎者。如树茎频生枝叶华果。从诸烦恼。数起惑业事。及如糠裹米者。如糠裹米能生芽等。烦恼裹业能感余生。业如有糠米者。如米有糠能生芽等。业有烦恼。能招异熟。业如草药者。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业果熟已。更不招异熟。业如华者。如华于果为生近因。业为近因。能生异熟。果如成熟饮食者。如熟饮食但应受用。不可复转成余饮食。异熟果事既成熟已。不能更招余生异熟。

  从此大文第九明四有者。论云。如是缘起烦恼业事。生生相续。不过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释。染不染义。三界有无。今当略辨。颂曰。

  于四种有中  生有唯染污
  由自地烦恼  余三无色三 

  释曰。前三句及第四句余三字三性分别门。最后三字三界分别。于四有中。生有唯染污。谓受生时。自地烦恼皆能润生。故对法者咸作是言。诸烦恼中。无一烦恼于结生位无润功能。然诸结生唯烦恼力。非由自力现起缠垢。解云。自力缠者。嫉悭忿覆悔眠也。垢谓六垢。此缠及垢起不籍他。故名自力。以自力故。要因思择。方始现前。初受生时。身心昧劣。故不起也。无惭。无愧。昏沉。掉举。是随从缠。烦恼起时。必相应故。于受生位。亦得起也 又论云。虽此位中身心昧劣。而由数起或近现行引发力故。烦恼现起。解云。无始名数起。前生称近行。初受中有。亦唯染污。犹如生有。余三无色三者。除生有外所余三有。皆通三性。名为余三。善染无记也。无色三者。于无色界。唯有三有。但无中有。颂中不言欲色界者。故知于中具足四有。已上总是第一明有情生竟。

  从此大文第二明有情住。论云。有情缘起已广分别。是诸有情由何而住。颂曰。

  有情由食住  段欲体唯三
  非色不能益  自根解脱故
  触思识三食  有漏通三界
  意成及求生  食香中有起
  前二益此世  所依及能依
  后二于当有  引及起如次 

  释曰。有情由食住者。标也。经说。世尊自悟一切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食有四种。一段。二触。三思。四识。段有二种。谓细及粗。细为中欲界有食香为食故。诸天中食及人劫初食。亦名为细。无便秽故。如油沃沙。散入支体故。或细汗虫。婴儿等食。亦名为细。谓身有细虫。因汗而生。名细汗虫也。段欲体唯三者。明段食体。如是段食唯欲界系。体唯三尘。谓香味触。言段食者。可成段别而饮啖故。谓以口鼻。分分受之。光影炎凉及涂洗等。虽无分段。有资益故。亦名为食。故段食言从多分说。光影炎凉名为食者。寒遇日光。及值炎火。热逢树影。并得风凉。有益于人。皆名食也。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脱故者。明色非段食也。论云。色亦可成段别饮啖。何缘非食。以不能益自所对根解脱者故。解云。且色不益自根者。自根是眼。眼见色时。而无益也。自根大种尚无有益。况能益余诸根大种。故色非食。不益解脱者。谓不还果。及阿罗汉。无段食贪。名为解脱。此不还等。色香味触俱得离贪。虽见美食。而不能益饮啖香味等。便即有益。一种离贪。见色无益。以此故知。色非段食。触思识三食者。触谓三和生触。思谓意业。识谓识蕴。皆能持身。并称为食。有漏通三界者。触思等三虽通无漏。而今食体唯取有漏。资益有故。若无漏法破坏诸有。故非食也。触等三食通三界摄。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者。此通经说中有名也。谓契经说。食有四种。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资益诸求生者。解云。言部多者。此云已生。五趣生已皆名已生。故部多言摄五趣也。言求生者。即是中有。以佛世尊以五种名说中有故。一名意成。从意所生。非精血等外缘成故。二名求生。常喜寻察当生处故。三名食香。香为食故。四名中有。二趣中间所有蕴故。五名为起。对向当生暂时起故。又契经言有坏自体起。有坏世间生。解云。起谓中有。生谓生有。此二无常可破坏故。名为有坏。中有非无标以自体。生有多过。称曰世间。又契经言。有补特伽罗。已断起结。未断生结。于此经中。广说四句。谓上流者。为第一句。谓无色上流也。于无色界。不受中有。已断起结。更有受生。未断生结也 中般涅槃为第二句。正居中有。未断起结。更不受生。已断生结 诸阿罗汉为第三句。更无生故。除前诸相为第四句。上来引经意。证中有名为起也 又部多者。是无生义。谓阿罗汉不受生也。诸有爱者。说名求生。更受生故 后四句颂者。明食废立。问诸有漏法。皆资长有。如何世尊说食唯四。答虽尔。就胜说四。无失。问其胜者何。答颂言前二益此世所依及能依者。此明二食胜也。言此世者。现在世也。言所依者。谓有根身。段食于彼能为资益。言能依者。谓心心所。触食于彼能为资益。如是二食。于已生身有资益功能。最为殊胜。后二于当有引及起如此者。明后二食胜也。言当有者。谓未来生。思食是业。能引当有。思食引已。识种子力能起当有。由业所熏识种子力。当有方起。故此二食能益当生。最为殊胜。故虽有漏皆资长有。而就胜说唯有四食。前二如养母。养已生故。后二如生母。生未生故。又论文明段食四句分别。第一句者。是段非食。谓所饮啖为缘。损坏诸根大种。第二句者。是食非段。谓触等三食。第三句者。亦段亦食。谓所饮啖。为缘。资益诸根大种。第四句者。谓除前相 触等三食皆有四句。于中是触等而非食者。谓无漏触及有漏触为缘。损坏诸根大种。余思可解。论云。五趣四生。皆具四食。问如何地狱有段食耶。答饮铁丸等。虽于食已能为损坏。而能暂时解除饥渴。得食相故。亦名为食。又孤地狱饮食如人。故五趣中皆具四食。

  从此大文第三明有情没。论云。今应正辨。何识现前。何受相应。有死生等。颂曰。

  断善根与续  离染退死生
  许唯意识中  死生唯舍受
  非定无心二  二无记涅槃
  渐死足脐心  最后意识灭
  下人天不生  断末摩水等 

  释曰。初两句标六法也。一断善根。二续善根。三离染位。四退惑时。五死。六生。许唯意识中者。于此六位。唯许第六意识相应也。死生唯舍受者。死生唯许舍受相应。苦乐明利不顺死生。舍受中庸。故顺死生。非定无心二者。二谓死生。定及无心无死生义。故言非也。言非定者。谓由三义。一身在下界。起上界定。必无死生。界地别故。二加行生故。然死生心任运而起。三能摄益故。生死有损。定既有益。故无死生。非无心者。在无心位。命必无损。若所依身。将欲变坏。心必定还。起属所依心。然后命终。更无余理。于无心位。亦无受生。以受生时烦恼为因。于无心位。无烦恼因。故无生也。二无记涅槃者。入涅槃心唯二无记。谓异熟生及威仪路。唯无记心入涅槃者。无记势力微。顺心断灭故。工巧稍强。通果定发。虽是无记。不入涅槃。渐死足脐心最后意识灭下人天不生者。明死时识也。言下者。三恶趣也。不生谓阿罗汉也。若顿命终。意识身根忽然总灭。若渐死者。堕于恶趣。识灭于足。若往人中。识灭于脐。若得生天。识灭于心。若得罗汉。识灭亦于心。有言于顶。上来所明皆据最后意识灭也。断末摩水等者。正明死义。末摩此云支节。然于身中。有百处异支节。其量甚小。触便致死。是谓末摩。水等者。等取风火。于此三大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命终。故名为断 此言断者。非如斩薪令成两段。但由三大触彼末摩。令身无觉。说名为断。地界不名断末摩者。谓无第四内灾患故。内三灾患。谓风热痰。痰是水增。痰热缘火起。风病风增。无第四灾故。无地界断末摩也。有说。此似外器三灾。外有水火风。内还有水火风。既外无地界灾故。内无地界患也。此断末摩唯人间有。非于天上。然诸天子将欲死时。有五衰相。一衣染尘垢。二华鬘萎悴。三两腋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从此大文第二明三聚。论云。世尊于此有情世间生住没中。建立三聚。何谓三聚。颂曰。

  正邪不定聚  圣造无间余 

  释曰。上句标。下句释。谓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者。名邪性定聚。自余凡夫。名不定性聚。颂言余者。正邪定余即无间外余凡夫也。言正性者。所谓涅槃。定者是圣。有无漏道。远一切恶。故名为圣。获得毕竟离系得故。定尽烦恼。故名为定。圣于正性。得决定故。名正性定也 言邪性者。谓三恶趣。定谓造无间人也。造五无间。必堕恶趣。故名为定。造无间人于邪性中。得决定故。名邪性定也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返回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贾曾)
下一篇: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九(贾曾)
 历代三宝纪卷第八(译经苻秦姚秦)(费长房)
 历代三宝记卷第十五(费长房)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序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费长房)
 赞佛文(王维)
 历代三宝纪卷第九(译经西秦北凉元魏高齐陈氏)(费长房)
 能禅师碑(王维)
 历代三宝纪卷第六(译经西晋)(费长房)
 为僧等请上佛殿梁表(王维)
 历代三宝纪卷第四(译经后汉)(费长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称念佛号 意外奇辱[栏目:金山活佛]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中的因明[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心明学 第九章 错乱识与不错乱识[栏目:心明学]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九九五)[栏目: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一○八○)[栏目:杂阿含经]
 中国佛教史话 释道安对佛教的贡献[栏目:中国佛教史话]
 满心的慈悲[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摄大乘论 第43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何时得自在[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