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佛人的积极
 
{返回 洛桑陀美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27

学佛人的积极

世间有的人认为学佛人很消极,他们的角度是很多人学佛后便不参加社会生活,把是否参加社会生活作为划分积极与消极与否。这一标准很武断,因为很多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生命。工作没有其他目的,仅是为了养活自己,当然维持生命是最基本的,但人生的意义如果仅这一点的话,那就太可悲了。对于佛教徒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追求精神的丰富,维持身体的目的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如果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很悲哀的!维持生命是应该为了实现一种追求,一种理想。划分积极与消极的标准应该是:能否为了追求而奋斗,并且始终相信自己,面对逆境时意志不消沉并能坚持不懈的努力。

佛教中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首先都是一种信仰的追求,小乘佛法追求的是自我解脱,以“孝敬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作为规范自己身心的标准。

大乘佛法要在小乘佛法自我人格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入世,把一切众生看做自己的父母,尽一切努力帮助所有的众生。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奉献自己的一切。大乘佛法的精神,修行不仅是自我解脱而是要让一切众生解脱,当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要舍弃自我成全他人。

因此,学佛人要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尽该尽的义务,在家居士对家庭、对社会要做贡献。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事及身边的人都要奉献爱心。

其次,佛法中没有“命由天定”的说法,佛法中讲,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论是幸运还是不幸,现在的生活是以前行为的结果,将来的生活是现在行为的结果,但一切又是可以改变的,不是永恒不变的,靠自我的努力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

因为佛法中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结果,因此在逆境面前,也不会低迷和消沉,遇到困难不会畏惧,哪怕是多次的失败也不会垂头丧气,因缘不成熟时不强求,在追求时运用智慧,保持身心愉悦,这不是最大的积极吗?

第三,学佛人的积极还表现在全心全意投入每时每刻的生活,无常是佛法的一个重要理论,认识了无常的真谛,就不会虚度光阴,不会留恋过去,不会幻想未来,全部的精力会投入到现在所进行的利众的事业上。

当然,生活中有少数人并没有能完全理解佛法的道理,而表现出逃避、遁世的状态,这是个人的问题与佛法无关,这不是佛法所倡导的,也与佛法的要求背道而驰,就像穿僧衣的不一定都是僧人,带念珠的也不一定都念佛一样!


{返回 洛桑陀美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永不舍弃上师、三宝
下一篇:做事只管尽心尽力,不必进行相互攀比
 恶行 烦恼
 视师如佛的重要性
 放下与放弃
 大心量、大福报、大慈悲、大智慧
 轮回的本质就是苦
 言语 口业
 修行次第——出离心
 这个娑婆世界不是真正的故乡
 暇满人身错过了,再得到就很难!
 在每日的生活中感受无常和无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唯识学入门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宽谦法师)[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礼物 Gift[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二六八 毁园本生谭[栏目:第三篇]
 昔日的修行甘苦[栏目: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十三 至诚感恩[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阳奉阴违,终身不第[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洒脱的活着[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人生哲学[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皈依是大修行[栏目:首愚法师]
 难陀那[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