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返回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9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远离和合非和合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

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合非和合,都是世间法,为接引世间凡夫入小乘道,世尊说因缘相,说和合相。如果对根智未熟的修行者说大乘法,说者谆谆,听者昏昏,甚至会把听众吓跑,所以世尊为他们说因缘相,说和合相。为接引小乘入大乘,世尊说非和合非不和合。用因缘譬喻说法,依妄说妄,以妄破妄,是很勉强的、不得已的方法,只是方便法门。不经刻苦修证,不是在三摩提中智慧观照,是不可能离妄归真的。因此,修学佛法,必须离言入义,不要认指是月。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贤如何即幻离幻

应当远离一切如幻的虚妄境界,坚持远离自己的幻心,想着“我要远离”,这个“我要远离”的想法也是幻心。还要远离这个幻心。“要远离这个幻心”仍是幻,还要远离。远离远离复远离,直到无所离,才能灭尽一切幻。

远离诸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不以幻当真,便得见如来。不以见佛喜,不以见魔惊。天魔即阴魔,阴魔即心魔。诸魔不能娆,自心得自在。

贡高心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六

妄自尊大。

赤眚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章

眼里长翳。

声闻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三章之一

修声闻乘的人,称为声闻,声闻乘修习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高果位是阿罗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一

修声闻乘的人,称为声闻,声闻乘修习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高果位是阿罗汉。修缘觉乘的人,称为缘觉。缘觉乘观想十二因缘,从顺逆两种次序观察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种心识转生的因缘,证得诸法虚妄,从而转生圣智。修缘觉乘可证得辟支佛。释迦牟尼先对弟子说声闻乘和缘觉乘,待弟子们信根淳熟后,再说菩萨乘,即如来乘。声闻、缘觉合称二乘,相对于菩萨乘来说,二乘是小乘,菩萨乘是大乘。到妄识灭尽时,再回过头来审视,便知小乘大乘都非乘。《楞伽经》说:“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

梵文Kalpa,音译劫,是一个很大的时间单位。一小劫约一千七百万年,一大劫约十三亿年。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佛教常用的表示很长时间的单位。一小劫约为16798000年,一大劫约为1343840000年。

劳虑永断得法界净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无求无作,劳虑永断。何谓得法界净?于理法界。法界体中,绝诸劳虑,尘境不生。名之为净。于事法界,则分别念虑之心、差别尘境之法,十八界等,当体不生。名之为净。法界净秽,皆由自心。心秽则秽,心净则净。

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一

数学里面有一个命题:把一分为二是1/2,再分为二是(1/2)2,如果无限地分下去,是(1/2)n,其中n是自然数,当n趋于无限大时,(1/2)n的极限值等于零。这个极限值不是真的零,它和零非一非异。把邻虚尘析成空,不是真真正正的真空,它与真空非一非异,说是真空。

求那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六章

梵文Gund,音译求那,原意为原质,引申为德,意译依、依止。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净诸业障远离四有为相

商人入海,须假导师。学者修行,必资善友。

求善知识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此是最初正因缘。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为善知识。文殊告善财说: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光赞般若经说:。欲学六波罗蜜者,当与真善知识相随,常当承事。

求哀忏悔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

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其所忏法,不出惑业报等三障。今欲忏者,须知展转起由。由无始不觉,起贪嗔痴,发身口意,造一切业,受诸苦恼。若约责,三障俱忏。若就所作,唯忏恶业。

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末法时期,正解难得。其有或恣心五欲,或宗习异道,或执滞二乘者,置之言外。总有发意唯求大乘,若不闻此法门,亦堕邪见。离本心外,别有所求,见妄见真,并为邪见。

吾我心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六

固执己见。

投灰等诸外道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九章

认为折磨身心可以偿还宿债,求得解脱。《涅槃经》举出印度的六种苦行外道:(1)节食忍饥,(2)投渊而死,(3)热火热灰炙身,(4)裸体露天而坐,(5)寂默不语,(6)学牛食草,学狗食屎。

报身佛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

报,是因果报应的报。一起恶念,前善尽失;一起善念,前恶悉灭。心念恶则作恶业,被世人指骂为饿鬼、畜生;恶人日夜提心吊胆,睡也不得安宁,与落地狱何异?心念善则行善事,受人尊敬,心安理得,半夜敲门心不惊;知足常乐,这不就是天堂乐土吗?这些都是现世报,即时报,这就是报身。修得自性清净之功,即有妙觉圆明之德,智慧常明,这就是圆满报身佛。

别业妄见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章

各别人所见的妄见。

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净诸业障远离四有为相

以爱涅槃之心,欲求灭除生死。既然存在爱心,即是生死之根。爱根憎苗俱在,怎能名为解脱?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

《维摩经·弟子品》载,维摩诘(化身成居士的菩萨)对佛弟子目犍连说:“凡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圆觉经》载,佛对净诸业障菩萨说: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着,认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把颠倒妄想生出的妄有,认为是实有,爱取妄有,生分别心;妄心生妄相,妄相又助长妄心,而成妄业,从而妄见流转;厌见流转,则又起涅槃妄见。因此,自心不得清净,不能入清净圆觉境界。什么是我相?以自我为中心,未离感性认识境界。什么是人相?以理性思维悟得此身非我,但仍是从自身心流出的认识。还有少想,都是人相。什么是众生相?已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仍受禅中幻境所惑,这是众生相。什么是寿者相?能不逐境生心,觉知诸幻都是尘垢。仍有觉所觉,即是寿者相。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我者,于五蕴中妄计有我我所。人者,妄计我生人中异于余趣。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寿者,妄计我受一期果报,一期果报即若长若短寿命也。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

我不会佛法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一

六祖在这里说的不是反语,也不是自谦的话。《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自心清净,本来无一物,有可得?一切法相,皆是虚妄,求不可得;无上道,无住无相,求不可得;已立人法二无我,见诸法空相,虚空无相,求不可得;所以说“无智亦无得”。那位僧人问六祖得到佛法没有,因为佛法求不可得,所以六祖回答说“我不会佛法”。

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净诸业障远离四有为相

四相都是我相,由于展转变化,所以有四相名。最初取自体为我相,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相,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相。

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七章

《圆觉经》中,佛答净诸业障菩萨说四有为相:以自我为中心,未离感性认识境界,譬如坐禅,似乎忘了我身,忽然微受针艾刺激,便知我身还在,这是“我相”。以理性思维悟得此身非我,但还是从自心流出的认识,或悟另有一物主宰生灭。这种悟性,亦是自心所想,心有少想,都是“人相”。已离三界,仍受禅中变易生死的幻境所惑,这是“众生相”。以为已得清净心,面对一切幻相,能不逐境生心,觉知诸幻都是尘垢。仍有觉察之心和所觉之相,即是“寿者相”。大乘经典说修行地都说有三贤位,三贤位中的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这四个阶位,称为长养圣胎,执着长养圣胎,是“长养相”。有造作能力的人、称为士夫,追求造作神通,是“士夫相”。

我今度你已出生死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四章

佛印证阿难已离二种生死,已超菩萨八地境界。

何等为坏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四章

这里说的“坏者”,指破坏诸法实相。所说与实际不符合,其论点不能成立。

你今未须取寂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四章

佛劝阿难不取小乘的涅槃,回心无上菩提,自度度他,救度世间众生。

住地菩萨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三章之一

修入无相处,住于不动地,面对一切相而自心不动,妄想不生,说是得无生法忍。到这个层次的菩萨,称为住地菩萨。

住持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

住,谓安住永绝攀缘。持,谓行持,任持不失不坏。此即《金刚经》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坛经》说的圆明常寂照。

住心观静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顿渐品第八之一

收摄一己之心,使之镇鎮定,成为无念的状态。

佛之知见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三

佛之知见,即佛之知觉。《楞伽经·卷三》说:“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

这里指出了佛之知觉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二障,即烦恼障和已知障。二种死,指分段死和变易死,起烦恼所现的生灭现象称为分段死,习烦恼所现的生灭现象称为变易死。二烦恼,即起烦恼和习烦恼,起烦恼中最根本的十种烦恼,又称十使、十惑、十随眠,这十种是: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习烦恼是因无始无明引起的微细烦恼。

佛心宗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九

禅宗的別称。出自《楞伽经》的“佛语心为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传佛的心印为宗旨,所以又称佛心宗。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法会因由第一

佛是梵文Buddha音译,意为大觉大悟的人,这里专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释迦族人,姓瞿昙,名悉达多。公元前565年生,公元前486年灭度。29岁出家修道,出家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说的如须弥山王这么大的身,无量高,无量大的身,其实是虚妄的身,只是名为大

佛十八不共法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只是佛才有的十八种: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以智慧知过去通达无碍十七、以智慧知未来通达无碍。十八、以智慧知现在通达无碍。

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三第三十六章

摩诃是大,萨怛多般怛啰,意为白伞盖。无染清净,是白;函盖一切,护佑众生,是伞盖;功德神奇,是神;咒,即是真言。经文中的咒,都按梵文音译。为什么用音译?第一,保持原来微妙的音韵;第二,保持秘密。大白伞盖神咒,其内容大致是,先敬请诸佛菩萨及阿罗汉,接着请天龙八部等护法神,然后忏悔发大愿心,最后满怀信心地努力向前,争取实现崇高目标。


{返回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下一篇: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十三划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十四划以上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4[栏目:佛学问题解答]
 佛法修学概要 八[栏目: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C 1064经重点简述提婆达多贪图供养之弊病。[栏目:界定法师]
 礼佛的深义[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烟台范业信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如何培养对因果法则的信念?[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自我成长 - 中年别盲目转业[栏目:方外看红尘]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五十八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梦中梦因果问答 53 三姐有何恶业才被会劫匪抢劫和杀害?目前在什么境界...[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修持加行是成就大圆满的唯一之路[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