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第二集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14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  (第二集)  1999/1/6  香港九龙  档名:12-020-0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昨天我们讲经题,给诸位报告过了。这一部经是佛门的一部大经,分量很大,全经有三十九品。我们这一次选讲的是最后一品,这一品经很多同修都知道,叫「普贤菩萨行愿品」。可是一般同修提到「行愿品」,大多数只知道最后的这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都以为这个是「行愿品」,其实这一卷是「行愿品」最后的一段。「行愿品」全部的经文在八十卷经里面,它占了二十一卷,称为「入法界品」。除八十经之外,还有一部单独的,佛门称为《四十华严》,这一部是「行愿品」全部的经文,总共有四十品。这一次我们跟同修们在一起学习报告,就是采取四十卷的经文,这是完整的一品。详细的状况都在八十经里面报告过,诸位可以参考我们在新加坡所报告的《八十华严》。

  这四十卷又分做本会与末会,末会也就是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我们这一次学习报告的重点。五十三参代表什么意思?实际上这部经是无比的殊胜,全经的内容,昨天在经题上跟大家报告过了。它是为我们说明宇宙的来源、万物的由来、生命的起源,是现代许许多多科学家在这里探讨,而始终找不到答案的,《华严经》上都给我们圆满的解答。所以它有高深的理论,又有很详尽的方法,我们怎样明白这些道理,佛教给我们方法;末后还带表演,把这个理论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样的教科书在世间实在讲是少有,真的找不到。

  在中国宋代朱熹编了一部《四书》。他编这部书,我早年在猜想,他一定是从《华严经》上得到的灵感,因为《四书》的编辑非常像《华严》。《四书》诸位都了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东西合在一起,成为宋以后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读书人必修的课程。这部书里面《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以孔夫子跟孟夫子两个人来表演,如何将理论方法落实在生活当中,所以这个书编得好。我想朱夫子一定是得《华严》的启示。《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又带表演。末后这一品「入法界品」,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把这个道理、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不会困难。,所以这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材,最好的一部智慧的教科书。我们因为时间不多,必须要节省时间,用很短的时间将这部经的内容,精彩的部分提示出来,跟诸位同修在一起学习。

  请看品题,第二面品题: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这一段是这一品的题目。『品』是品类,就好像中国古书里面的篇章一样。凡是一类相同的编在一起,称之为一篇,在佛法里称之为一品。请看底下这个小节,第一节:

  【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入,通能所。】

  「入」这个字,通能、通所。这是先跟诸位说明白。『境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才叫「不可思议」。我们凡夫总是把理跟事分开来,理不是事,事不是理,这是凡夫的见解。凡夫实在说,是生活在相对的境界。西方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说明世界是相对的,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总是有两个对立的。譬如我们佛门讲,有真,真的反面是妄,有善就有恶,有是就有非。我们凡夫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这个相对的世间是可以思惟,可以讨论的;议就是议论、讨论,可以思惟、可以讨论。而佛菩萨那个境界,他告诉我们,境界不是相对的。相对的这个世界从哪里来的?从我们一个错觉里面产生的,那个不是真实的;相宗所说,这个现相象是属於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可是事上有,理上没有;相上有,心上没有。这是我们讲到相对的世间,我们要晓得。

  如何从相对的这个世间走上不可思议绝对的世间,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他们这个境界叫「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这一句话在《大华严经》里面称之为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名称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你入华藏世界、入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生活的空间。我们要问,他们生活的空间跟我们生活的空间,界限在哪里?佛告诉我们,没有界限。一真法界跟我们相对的这个世间,在佛法里面叫做十法界、六道轮回。十法界、六道轮回都是属於相对的世间,相对的世间跟一真是一不是二,问题的结症是在我们的观念。所以相对空间从哪里来的?从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如果你能够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现前的这个世间,你就看出来了,确实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所以《华严》讲的无障碍的境界,不是说离开我们这个世间,另外有世间,不是!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给我们解释不思议,说出四种无碍,没有障碍,第一个是理无碍,第二个是事无碍,第三是理事无碍,第四是事事无碍,这是讲真话。为什么我们今天产生这么多障碍?动辄有碍,这障碍从哪里来的?原来是从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著而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现前这个境界就是诸佛的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在这一品经里面,五十三位善知识给我们表演出来了。这五十三个人,他们是代表的人物,代表我们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没有改变他们的身分,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业,只要觉悟过来,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才是我们要学的。入这个境界就是一般人讲的超凡入圣,要怎样才能入?一定要修普贤行愿。在这个经里面我们细细来研究、来讨论这个问题。请看第二节:

  【心智契合,悟解得证,总名为入。能所契合,泯绝无寄,方为真入。】

  我们先解释『入』,什么叫入?『心智契合』。昨天跟诸位说过,心之体是能现、能变;心的现相、心之作用,是所现、所变。此地用的「心」,就是说明宇宙万有的理论、宇宙万有的现象,森罗万象,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在此地用一个心来代表。「智」是明白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智跟心相应了,合起来了。这个契合之后,给诸位说,心之体、心之相、心之用、心之智,融合成一体,所以说不可思议。而且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这个融合、契合不是我们有意用什么方法来契合,不是的;本来就契合,自然就契合,佛法不用自然,用法尔,「法尔如是」。譬如我们睁开眼睛,无际的空间都在我们眼前,我们都看到了。诸位想想,你的眼根,眼的功能如果不周遍法界,你怎么会看见?你能够看得见,可见得你的见跟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融合成一体,你才能见;如果有一个地方不能融合,这个地方你决定见不到。一根如是,根根如是。耳能够听到一切音声,耳的功能周遍法界,智也不例外。所以你要细细思惟,你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诸佛如来觉悟,诸大菩萨觉悟,我们本来也是觉悟,现在变成不觉,这到底怎么回事?世尊在这部经《出现品》里面说过,说的都是真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一句话道破我们凡夫的病根。我们为什么把无量的智慧德能失掉了?其实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也就是智慧德能不能现前,我们不能受用,原因就是我们有妄想、有执著,妄想里头包括分别;换句话说,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所以无尽的智慧德能不起作用,你说这个多可惜!佛教导我们千言万语,就是把这个事实真相说破,让我们听了之后能看破。

  看破是什么意思?彻底明白了,叫做看破。看破之后,你就能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把这个东西放下。你只要一放下,你就作佛,你就作菩萨,你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只要看破放下,你就入一真法界,你就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功德就圆满。所以佛法这桩事情,行之不难,知之为难。我们今天为什么境界转不过来?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是你认识不清楚,这样才劳累世尊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我们真听懂了,真明白了,放下不难!一念之间。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个屠刀是比喻,比喻什么?罪业,屠刀是罪业;什么是罪业?妄想、分别、执著是罪业,那是造业的。你只要一放下,你本来是佛!所以一开端讲这四个字「心智契合」,这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悟解得证』,谁觉悟?谁能够理解?只要你觉悟、你理解,就叫做证果。在此地讲叫入,所以『总名为入』,你就入佛的境界。你到底是真的入、是假的入?后面这一段三句话说得好,『能所契合』,这一句跟前面一句「心智契合」是一个道理,能跟所本来是契合的。我们现在看错了,把它看成两桩事情,能不是所,所不是能,把它看成两桩,一定要到『泯绝无寄』,这是真的契合。「泯绝无寄」是什么意思?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断掉,这个时候才泯绝。有一丝毫的分别、有一丝毫的执著、有一丝毫的妄想,给诸位说,你没入。

  妄想就是大乘经里面常讲的无明,世尊在楞严会上说得好,富楼那尊者向世尊请教,「无明从哪来的?无明是几时有的?」世尊答得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一句话不好懂,古今大德的注疏也不好懂。那个「立」太微妙了,立是什么?立是动念头。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佛知佛见」。在这里面你只要动一个很微细的念头,我能见,能见、能听,这个念头极其微细,那就叫立知,那就是无明。这种微细的念头,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感觉不出来,我们自己以为心很清净、自己以为功夫很到家。诸位想想,世间四禅八定,功夫算不错了,他还是知见立知,他还不能破无明。阿罗汉,那个定功更深,《楞严经》上讲的,他到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轮回;再往上去,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功夫都不错,定功深,比四禅八定高明太多了,还是立知,破不了无明。功夫再要往上提升,什么功夫?给诸位说,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十法界的佛,把那个佛也放下,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放下,这才能突破无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心里头干干净净,就如禅宗惠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泯绝无寄,他真入了,他真的入一真法界。

  所以有一丝毫的念头,这个丝毫念头决定不是凡夫能够觉察出来的,这是甚深的境界、甚深的功夫。所以讲到真入,谁真入?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才是真入。我们凡夫哪有分?不但凡夫没有分,二乘没有分;阿罗汉、辟支佛没有分,权教菩萨没有分,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没有分。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讲太难了,世尊给我们说这些话,岂不叫吊胃口,说了我们做不到,我们听了多难过!世尊毕竟慈悲,毕竟有智慧,有善巧方便,知道我们这一生当中要想靠修定,没有法子达到。所以阿弥陀佛给我们开个特别法门,不要修定、不要断烦恼,也能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方便!这个法门说出来之后,给诸位说,二乘人不相信、权教菩萨不相信、十法界的佛不相信,所以叫「难信之法」。

  不是我们难信,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不相信。我们居然相信,我们比他厉害,他不如我们。他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够入得了法界,我们在这个地方念佛,念个三年五载就入一真法界。这里面的道理太深太深了,他们不懂,所以他们不能相信。我们也不懂,糊里糊涂就相信,就照这个方法去修,也能成功。我们现在修学是糊里糊涂,我们往生的时候就不糊涂。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接引之前佛放光注照,佛光一照你就开悟。所以往生的人什么时候开悟?往生那个时候,佛光注照你开悟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而且跟诸位说,是一真法界里面的精华,最好的一个地区,我们能生到那个地方。如果诸佛如来没有这个方法帮助我们,我们今天讲《华严经》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为什么?说得是很好,我们做不到,那有什么意思?本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变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分,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下面跟我们解释「不思议」,什么叫不思议?

  【心言罔及,为不思议。】

  这个『心』是说我们的念头、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惟、我们的想像,达不到的,这个境界你永远想不到、言语也说不出,言语的能力很有限。思惟、想像、言语都达不到,这才叫『不思议』,不可思议;思就是思惟,议就是议论、言说,因为达不到,所以称不可思议。事实却是如此,可是世尊、诸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悟入这个境界之后,他有善巧方便,在不可思议之中,机缘成熟的时候,也能思、也能议。思议跟不思议是一不是二,叫真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把思议跟不可思议分做两截,又跑到相对的空间里面来了,那个不可思议还是可思议。如何把不可思议跟思议融合成一体,真不可思议,这是大乘经的精髓。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不可思议有三,第一个:【一曰事法无边,广不思议。】

  这从事相上,这是我们凡夫能够理解的。宇宙时空广大无边,在这个里面包容。现在我们知道有无量无数的星球,我们地球也是个星球,这个星球在太空当中是个很小的星球,不大。太阳比地球大一百三十万倍,我们地球跟太阳相比,小巫见大巫。可是太阳在太空当中也不是个很大的星球,比太阳大的多得是,世界无边。星球里头都有众生,众生无边,这事相就太广太广。我们数不清,无法想像,所以这叫不可思议,广不可思议,从事上讲的。第二:

  【至理玄远,深不思议。】

  这些现象、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什么原因来的?怎么形成的?如何演变的?未来结果怎么样?理太深了,也不是我们能够想像的。事太广、太杂,理太深,所以第二讲的是「深不可思议」。第三是讲:

  【事理无碍,一多相容。】

  世出世间无论什么事,事决定有理。如果没有理,这个事不能够建立,现象不能发生,决定有个道理。理一定有事,所以理跟事是交融的,是不可以分割的,理事无碍,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一多相容』,「一」是从理上说的;「多」是从事相上说的。

  【亦深亦广,为不思议。此三无碍,尤难思议。】

  这三种都无碍,这就是清凉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尤难思议』;而《华严经》正是给我们显示不思议境界。这一段是解释不思议。第四个小段给我们讲:

  【作用离障,称为解脱。】

  这是说『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种种作用无不是障,不但有障,还有难,障难重重,所谓是触事成障,这是我们的苦恼。什么叫『解脱』?解是解开,脱是脱离;用浅显的话来说,解开我们的烦恼,我们就能脱离痛苦。在佛法里面讲,六道轮回是烦恼造成这个现象,如果你把烦恼解除,六道轮回的苦难你就脱离,这叫解脱。如果再进一步,将十法界里面的业因解除,你就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现象你能够解除一分,你就脱离一分,解除两分,你就脱离两分,现前生活就用得上。大师在此地说了这一句话,这句话意思很深、很广。

  『离障』,障碍重重,佛为了讲经说法方便起见,把重重无尽的一些障难,归纳为二大类,这经典上常讲的,烦恼障与所知障,或者说「三障」,惑障、业障、报障,这是分类说法不同,意思没有两样。怎样离障,这是我们现前重要的课题,佛在一切经里头跟我们说得很多很多。从重要的纲领上来说,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真相是什么?为什么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诸佛菩萨生活那么自在,我们过得这么痛苦?如果你曾经想过,那你就开始觉悟,你有这个念头了。这个念头生起来,就是你有念「离苦得乐」、你有念「破迷开悟」,只要你有这个念头,佛菩萨就会来帮助你,这是佛法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真正叫大慈大悲。你没有这个念头,佛菩萨来了也没用处,帮不上忙!你有这个念头,佛菩萨决定来帮助你。

  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三种障碍统统具足,一真法界就变成六道轮回。本来是一真法界,怎么变成六道轮回?是我们自己变的,不能怪别人,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如果我们能把这三种障碍其中的一种,执著,断掉了,我在一切法里头不再执著,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不执著,执著放下了,那就恭喜你,你六道轮回脱离了。你离开执著这个障,你就脱离六道轮回,只要你还有执著,不论是你执著世法,或者是执著佛法,都不行,有执著就有轮回。决不是说我换对象,这个不执著了,我就执著那个,佛是教我们放下执著,不是教我们换对象。换对象,只有在六道轮回里面有善恶果报不同。如果你执著是善,在六道里头得三善道的果报,种善因得善果;你要是执著恶,那你得苦报,你有三途的苦报;善恶报应都起於执著,恶报不好,善报也不究竟。这些事实真相总得要清楚,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大梵天请你去当天王,你也不会去,为什么?不究竟、不圆满。我们要求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六道里头没有,所以放下一切执著,超脱六道轮回。

  六道外面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佛有很多种,一定要搞清楚他是哪一种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还不是究竟。佛告诉我们,你再把分别放下,把分别这个念头舍掉,对世出世间法一切统统不分别,你就脱离十法界。所以我们晓得,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是妄想、分别变现出来的,我们只要把分别断掉,一切法都不分别了。诸位要晓得,不分别,一切法多就成了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个境界就现前,你脱离了十法界,这个时候你就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不思议解脱境界里面,《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里面也很复杂,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这里面众生他们的智慧、福报不相同,还分四十一个等级。这四十一个等级从哪里来的?妄想来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不思议解脱境界里面,这里面的人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妄想没断,妄想就是无明,没有断干净。所以他断一品妄想,放下一品妄想,他的地位就提升一个阶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破两品无明,证两分法身。如果把妄想也舍弃,断得干干净净,他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我们称为圆教的佛。圆教的佛只有一个,究竟圆满佛,是把妄想也断得干干净净。这个离障,离执著的障碍、离分别的障碍、离妄想的障碍;障有三种,解脱也有三种:六道的解脱、十法界的解脱、一真法界究竟圆满的解脱。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下面再跟我们解释「境界」:

  【智造分域,名为境界。】

  这两句话很难懂。『境界』是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些是境界,境界是这么来的。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智造分域』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境界从哪里来的?是你心想变现出来的。这里面又有两类:

  【一曰分齐境,二曰所知境,此是所入。】

  这两种境界。一种境界,什么叫『分齐境』?分是部分,齐是平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类,一类一类的;大到虚空法界,小到我们一个团体,儒家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叫分齐境界。如果诸位到外面观光旅游,在原始森林没有被破坏的,你到那里面去游玩的时候,你看看树木,一片森林同一种树,一种树它都长在一起,它有界限,它有区域。古德讲得没错,「物以类聚」,一类一类的,很有趣味,不会掺杂在一起。掺杂在一起,人工故意把它这样栽培,自然生长的必定是一类一类的。动物也是如此,「人以群分」,志同道合的人常常在一起。我们在这个讲堂里头,这一群喜欢学佛的、喜欢听经的,我们这一群在此地聚合。喜欢打麻将的,绝对不会到我们这儿来,喜欢跳舞的也不会到我这儿来,人以群分,这叫分齐境。第二种『所知境』,所知境是我们思惟想像能够达得到的,也属於境界。过去的境界我们可以思惟,未来的境界我们可以想像,所以所知境可以达到过去、未来。这两种境界是『所入』。下面再跟我们讲「能入」:

  【德周善顺,称曰普贤。】

  『普』这个意思,下面要跟诸位说十条,「十普」。我们解释『德』,这个德是性德,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德能,这个德能周遍法界。就如世尊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讲的,我们每一个人六根,六根当中的根性周遍法界;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见、闻、觉、尝、嗅、知,这六根的根性周遍法界。你如果见了性,你会用它了,那你的神通广大,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这一边十万亿佛国土,阿弥陀佛在那里讲经说法,我们坐在此地听得清清楚楚、看得了了分明,这不是神通广大吗?你为什么能看得见?为什么能听得见?我们的见性、闻性周遍法界,哪有见不到、听不到的道理?现在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听不到?我们迷了,不知道自己有这个宝贝,不知道,这是性德之宝,不晓得。我们今天用什么见?用眼识见,用耳识听,那就差太远了。眼识见,眼隔一张纸就看不见了,不像见性;见性没有障碍,眼识有障碍。六识都有障碍,我们今天把六识当作宝,用六识不知道用根性。

  交光大师注《楞严经》,他讲得很有道理,他跟古注不一样,交光大师以前的注解,大概都采取天台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交光大师发现,天台家的三止三观依旧用的是识心,不能见性,所以他注《楞严经》,主张就以楞严经的教义来解释《楞严》,「舍识用根」。这个讲法没错!确实是楞严经义,佛是这么说的。但是舍识用根,这句话好讲,谁能舍识?谁会用根?如果你能够用见性,见外面的色,那就不叫色尘,叫色性,换句话说,就是明心见性;用闻性,闻的是声性,不是声尘;你就入法界了,就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那一转就入了,超凡入圣。但是问题是我们转不过来,道理我们懂得一点。这用根的样子,用识的样子,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你就不难体会。识有障,性无障,这是差别不同的所在,也就是说性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识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离妄想、分别、执著,你才是用根性。这是说明六根根性周遍法界。

  『善顺』,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巧妙到极处;普贤菩萨十愿里面讲「恒顺众生」,这个「顺」是恒顺。恒顺众生,为什么加个「善」?这个善妙极了,那就是普贤菩萨又有一句话说,「随喜功德」,这就是善;绝不违背众生,顺众生,顺众生里面成就自己随喜的功德,这是善。所以这两个字是十大愿王里头两愿,善是随喜功德,顺是恒顺众生,才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这个理论与事实真相,显示出大自在、大圆满。密宗讲的大圆满,显教里头讲的大自在,在你生活当中都得到了。这个境界我们能不能得到?给诸位说,能,不是不能。你要想得到,首先你要看破,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看破,所以你放不下。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不肯放下,你没看破。所谓看破,对於事实真相彻底通达明了叫做看破;你没有搞清楚、没有通达明了,所以读经、听经就非常重要。

  这部《华严》,我现在在新加坡细讲,同修们要求细讲。大家晓得华文的译本,唐译的八十卷,贞元所译的四十卷。过去弘一大师教导我们怎样去读《华严》,应当读《八十华严》前面的五十九卷,然后接著读《四十卷华严》,这样合起来九十九卷。我们现在就采取这个方式来学习,遵照弘一大师的指导。我在新加坡讲了七个多月,每一个星期讲八个小时,讲了七个多月才讲一卷。我那时候给大家讲,「不行!这要细讲,五十年一部经都讲不完,那还得了!」所以往后速度要加快。我希望在五年当中圆满,可能会延长到十年。十年一定要讲圆满,不能拖到五十年,寿命短的,五十年活不到怎么办?所以我希望一定要在十年当中把这部经完成,留一套录像带。

  我们讲这个经利用这些科学技术,现场同时就上网路,所以虽然在新加坡讲,诸位在此地都能够收看。如果你有双向的设备,你听到有问题,当时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给你解答。现在每天听我们讲经的,美国、加拿大、澳洲、台湾,还有中国大陆,许许多多同修,就在这个时间同时来听讲。所以诸位同修如果真的喜欢听经,这套设备费用不太多,你家里只要有电话线,电脑装上,就能收看我们的网路。我们总共有五个网址,有一万多条线路,所以诸位很容易能够收得到。利用科技的设备,我们当中距离就没有了,喜欢听经的人可以采取这个方法。

  「德周善顺」,能真正做到这四个字,这就叫『普贤』。普贤菩萨不是一个人,我们要问谁是普贤?人人都是普贤。只是你现在把你自己忘掉了,你变成凡夫,你能够恢复,你就是普贤。下面说:

  【总该万行,行布圆融。随一一行,皆称法界。造修希求,目为行愿,是为能入。】

  『行布』是讲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次第跟无次第是一不是二,特别在这一品经里面我们能看到,所谓是「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个话也很难懂。香港高楼很多,高楼都有电梯,我们用电梯来作比喻,你要是爬楼梯,上高楼就叫「行布」,一步、一步上去;坐电梯一下上去,就是圆融的。可是圆融有没有妨碍行布?没有妨碍。你坐电梯一直升上去,你还是一层一层上去,你不能说是我从一楼到顶楼,当中我不要,当中还是通过,没有一层漏掉,这就是显示出圆融跟行布是一不是二。所以次第,渐修跟顿修是一不是二,这些都是很高的境界。

  『随一一行,皆称法界』,一一行包括起心动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称虚空法界。我们不晓得,总以为我们自己生活的圈子很小,我们做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你完全错了。不但我们一举一动,远在极乐世界那些佛菩萨,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极乐世界往生的那些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这里什么小动作,自己还没有注意到,人家看清楚了;我们在那里说悄悄话,隔壁那个人还没听清楚,西方极乐世界人全听去了。然后你就想到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周遍法界,如果不周遍法界,他怎么会听到、他怎么会看到?我们自己无知,不晓得念念、事事、物物都跟虚空法界交融,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事实真相,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法。『造修希求』,造修是『行』,希求是『愿』,这是『能入』,这样才能够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底下一段:

  【别说普义,略有其十,以显无尽。】

  这说明什么叫普贤。这十条我们要记住,如果你不具足这十条,你就不是修普贤行;换句话说,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就没有分了。如果你的起心动念、日常生活言语造作,跟这十条相应,那就恭喜你,我们在现前就得如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一样的受用,这个生活才真正是美满、真正是幸福自在。所以这个经学了很有用处,改善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真正幸福美满。第一个:

  【所求普。】

  决不是一般人只求眼前升官发财,你求的范围太小了,你会有什么成就?

  【要勤求一切如来等所证故。】

  要发这个大心,我们求什么?我们要求跟一切诸佛如来平等,诸佛如来所有的,我也要所有,你这个求愿就大了。像从前惠能大师到黄梅去参拜五祖忍和尚,忍大师问他:「你来求什么?」惠能大师答覆:「我来作佛。」,他是来作佛的,他不是来求升官、不是来求发财、不是求身体健康,他来求作佛的。能大师那个时候二十四岁,他的心量多大!我们来学佛,来学佛干什么?学佛就是要来作佛的。你能学到多少,随著你的心量,你如果真的来学作佛,你就成佛,你学菩萨,你就成菩萨;正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个什么?所以第一个就是教我们要作佛,这是所求的。第二个:

  【所化普。】

  『化』是什么?帮助别人。

  【遍周法界,无边无尽,皆化尽故。】

  一定要发这个心,这个心实在讲,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前面第一个就是四弘誓愿最后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你看看人家是发的什么心,所以他的成就殊胜。我们今天有没有这个愿?有没有这个求?护念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那个一切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不是我们这一个地球,人家心量多大!佛法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真是这个心,真有这么大的肚量。『皆化尽故』,我要帮助他,要帮助这些众生各个都成佛,发这么大的心。诸佛如来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的。

  那也许我们会打妄想,「我现在很苦、很难,我很想作佛,佛菩萨为什么不来帮助我?」。佛菩萨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你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你说这个话不是真话,佛菩萨晓得你是打妄语,他不来。为什么?如果阿弥陀佛来,现在接你往生,「这还得了!马上就要死了,不行不行,阿弥陀佛再过几年再来,现在我不去。」岂不是假的,哪里是真的?所以你念佛,佛菩萨不来,知道你不肯去,你舍不得这个地方,你还不肯放下。如果我们这个地方打个佛七,外面挂个招牌「七天保证你往生」,不会有一个人进来的,这还得了,七天就要死了,谁敢进来?没有人敢进来。可见得我们口是心非,所以佛菩萨不来,佛菩萨很慈悲,你什么时候真的想去,他就来了。我们曾经见到有很多得重病的,临命终的时候见到佛来了,为什么?那个时候他真放下,他真想去,他知道他的病不能好,他真想去,佛就来了,他要想他的病还会好,佛就不会来。所以感应,真心才有效果,虚情假意,佛知道,我们自己往往都不知道,佛知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第三:

  【断障普。】

  『障』是烦恼。

  【一念瞋心,百万障门。】

  这举一个例子,佛家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障碍就来了。

  【一断一切断,尘劳悉断。】

  所有一切烦恼习气统统要断掉,你所断的就普了。第四:

  【事行普,无边行海,无不行故。】

  『事行』是什么?六度法门里面前面五度是事,般若是属於理。这就是告诉我们,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不行故』。这五类在事相上无量无边,菩萨修行念念都能够相应。布施,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舍己为人,这是布施。持戒,这是广义的守法,都能够循规蹈矩,样样都如法,不违背规矩。忍辱是讲耐心。精进是求进步,不但求进步,专精,这叫精进。禅定是心里头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扰乱,这都是属於事。事相没有边际,所以菩萨行也是广大无边。第五:

  【理行普,随所修行,深入无际,彻理原故。】

  『原』是根源,『彻』是透彻,这一切事相理论、道理的根源,这是讲的「般若波罗蜜」,六度里头的般若度。第六:

  【无碍行普,事理二行,相交彻故。】

  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融在前面五度当中,这才叫波罗蜜多。如果我们修布施,布施里面没有智慧,这个布施就不叫波罗蜜多,不叫度,只叫布施,不能叫度。那是修三界有漏的福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所以事里头一定有理。布施如何显示出般若在里面?「三轮体空」,布施不著相,那是智慧。为什么不著相?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你不执著,不执著就出三界,不分别就出十法界。一切事行当中,能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著,这是理,理融在事当中,这样就没有障碍,事无碍的境界都现前了。第七是:

  【融通行普,随一一行,摄一切故。】

  这个『融通』是说,一行里面就摄一切行,这个道理很深,事相很广,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真正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可是你要懂得原理,虽然不可思议,你也能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念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一一行,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是从自性生,还归自性,那怎么不圆满、怎么不互摄?这是一定的道理。佛给我们说明这个现象,常常用大海做比喻,我们现在观海机会多,出外旅行乘飞机,都是飞过大洋、大海。我们从飞机往下面看,大海好比我们的心性、一念自性,海水里面起的浪花、起的水泡,就好比森罗万象、好比点点滴滴。这一个浪花、这个水泡,从海水里升起,破了之后还归海水。由此可知,每一个浪花、每一个水泡,跟整个大海都是圆融的。於是我们晓得,水泡与水泡之间、浪花与浪花之间,是一不是二,才能体会到「融通行普」,就是《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才体会到一点意思,才晓得生命是整体,不是一部分。

  像一棵大树一样,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个小枝条,都是这一棵树整体的部分,决定不能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没有这个道理。我们的生命如是,我们跟一切众生,就像一棵树上的一片一片树叶一样,好像不一样,其实是一个根生的。如果哪一天知道我们是一个根生的,尽虚空、遍法界有情无情,我们相处就非常融洽。为什么?晓得是一个体,知道是一不是二,才晓得虚空法界情与无情关系是多么的密切。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这个时候就现前,油然而生,一点都不勉强。第八:

  【所超大用普,无有一用,不周遍故。】

  这讲作用。作用是六根,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口能尝,一一作用周遍法界。第九:

  【所行处普,上之八门,遍帝网刹而修行故。】

  这是总结以上所讲的八种行。这八种行门,周遍法界,周遍一切刹土,一切诸佛刹土无量无边,所以用『帝网』来比喻。「帝」是我们讲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宫中所悬挂的罗网,佛常用这个来作比喻。罗网,现在人比较少见,诸位如果到北京故宫里面去参观,你看看太和殿梁柱,它都用铜丝编成旳网保护住。在日本有很多的寺院,大的寺院这里面也用罗网做为防护。因为雕梁画栋那都是高度的艺术品,罗网是防止鸟雀去蓄窝,破坏艺术品。我们人间的罗网怎么样比,也比不上天上的。天上罗网,网孔与网孔当中还系的有明珠,宝珠,珠会放光,光光相应,美不胜收,佛常常用这个来作比喻。所以诸位在经上看到,帝网就是世尊以大梵天王宫殿里面的罗网来作比喻,比喻什么?数量多。十方世界诸佛刹土就像大梵天王宫殿罗网一样。『而修行故』,这一段说的是我们修行的处所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修行的处所。我们世间人心量很小,我们要建一个小道场来修行,哪里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菩萨修行道场。这个地方是修行道场,离开这个地方就不能修行?那你修行不就断掉了?你就不普了。所以我们以什么地方为道场?虚空法界为道场,我们的修行永远不中断,所修行处所普。末后:

  【修行时普。】

  所修行的时间普。

  【穷三际时。】

  『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念念圆融,无竟期故。】

  普贤菩萨说,无有疲厌,「尽未来际,无有疲厌」。第九句是讲空间,第十句是讲时间,我们要以无尽的时空,做为我们自己修学的道场,这个叫普贤菩萨。后面我们做个总结:

  【上之十普,参而不杂,涉入重重。】

  这十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行布,有次第的,虽有次第,一个里面任何一个「普」都融合其他的九普。整个融合在一起是参,『参而不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十,十即是一,『涉入重重』。要把它变成我们现实的生活,现实的思想行为。

  【故善财入於普贤毛孔,一毛孔功德即不可尽。】

  『入普贤毛孔』是一,为什么说『功德不可尽』?一毛孔是一桩事,是讲事相里面最小的,最小的这桩事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都含摄在其中,所以就不可思议。正报举毛孔,这佛经上常讲,依报举微尘,一毛孔、一微尘都含摄十方无尽的世界,何况其余?这就显示出不思议解脱境界。

  解脱是得大自在、得大圆满。谁得自在圆满的境界?修普贤行的人。修普贤行的人,我们就称他作普贤菩萨。这个人修这种行,他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就是入一真法界、入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在最后,就是用十愿,劝勉华藏世界的法身大士导归极乐。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著文殊、普贤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拜阿弥陀佛,亲近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学习。诸位想想,阿弥陀佛是什么样的人?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念佛求生净土坚定的信心。如果不把这个事实真相、这个道理搞清楚,我们念佛求生净土那个心靠不住,不坚固、不踏实。由此可知,解门的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再见。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第三集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五)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二)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四)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一)第六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七)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一)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一)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二)第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佛教:科学之友(方立天)[栏目:佛教与科学]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9.仁者之剑[栏目:善祥法师]
 慈心的不同方面[栏目:四无量心]
 能否能解开六道轮回[栏目:慧语禅心]
 免大火难[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法云灌顶 绝后复苏 (不要你)[栏目:果煜法师]
 佛陀教法的现代价值[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普贤上师言教 往生法 六 (传喜法师开示)[栏目:颇瓦法[往生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