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第二集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75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  (第二集)  1999/5/5  香港九龙  档名:12-023-0002

  诸位同学,请掀开讲义第一页,倒数第四行,第十一小段看起。

  【性离於言,亡言方契。本非心境,思何能知。无思之思,智体澄湛,生诸佛矣。从难思境生於诸佛,故应仿习杜绝思议。】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当然对於修学非常重要。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最后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佛在许多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只有这一法是真实的。可是心性是没有迹象可循,佛告诉我们,不但言语达不到,连思想也想不出来,所以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实话。但是佛对於大众的教学,极尽其善巧方便,在不能说的、没有法子说的,佛有善巧方便把它说出来。但是我们要从佛的言说、表态里面去悟入,深深的去体会,才能知道佛所讲的真实义。此地这是清凉大师的几句话,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的,听经学教必须知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的意思相同。所以『亡言方契』,也就是说离开言说相,与自性就相应。这个话很难讲。好,那真的我们离言说相,我们一句话不说了,是不是就明心见性了?一句话不说就更糊涂了。有言说,有思想,你是邪知邪见;没有思想,没有言说,你是无明。我们凡夫不是落在邪见,就是落在无明里面,什么时候才能见得了性?这个事情,难!实在是为难,所以佛的话是很不好懂。

  「亡言方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天天讲,那是不是「亡言」?是的。那我们就听不懂了。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亡言是什么意思?不执著言说相,不是没有言说相。没有言说相,佛怎么能教众生?怎么能够帮助大家开悟?楞严会上,文殊菩萨为我们大众拣选圆通,菩萨说得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一切诸佛菩萨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言说是最好的工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用文字,天天为大家讲解。几乎是同一个时代,在中国孔老夫子也是不疲不倦的从事於教学工作。孔夫子当年也是用言说,也没有文字记载。《论语》这部书,是孔子过世之后,他的学生就记忆当中记录下来的,这个就是有言说。有言说即无言说,才是此地「亡言」的意思,所以这个意思很深。

  下面这两句话说,『本非心境,思何能知』。我们用思惟,我们用想像,如果是心、是境界可以,你能够想得到,但是如果是真心,是本性,你就没有办法,思想也达不到。这是说自性不是心境,这个心就是指念头。自性没有念头,自性不是境界,所以你的思惟想像达不到,言说也达不到。因此,这才教导我们『无思之思,智体澄湛,生诸佛矣』。八正道里面,有一条叫正思惟,正思惟是不是有思惟?没有,但是也不能说无,有无两边都不存在,才叫正思惟。思惟决不是我们用心去想一想,去揣摩,去测度,不是的。佛法取思惟的意思,思惟是明了。有什么事情问到你了,你说我想想,想想就明白了,不想就不明白。思惟是明了的意思,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切通达明了,那就叫思惟。并不是他通过思惟才通达明了,不需要通过思惟就能够通达明了,这叫「无思之思」。这个思是正思惟,是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

  无思是什么境界?给诸位说,无思是甚深的禅定,无思就是你心里头没有杂念。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心离念」,所谓离念就是无思,没有一切妄想,没有一切分别,没有一切执著,这个时候叫无思,这就是证甚深的禅定。这种心起用,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的起用,没有不明白的,没有不清楚的,在相上就见性。「智体」,智体就是自性。「澄湛」两个字,是比喻像水一样清净透明的,从水面上能看到水底下,一丝毫污染都没有,叫澄湛;形容我们的清净心,形容真心。诸位要晓得,妄心是混浊的,就是污染的;真心是清净的,澄湛是清净。我们离开一切染污,清净心就现前,这个时候就『生诸佛』。「诸佛」是什么?诸佛是觉。诸佛这两个字在此地,无有一法不觉。「佛」这个字意思是大觉,究竟圆满彻底的觉悟。

  末后两句劝我们,劝我们要学习,『从难思境生於诸佛,故应仿习杜绝思议』。这是劝导我们,教导我们,我们要想作佛,要想成佛;作佛就是做一个明白人,成佛是成就我们究竟圆满的大觉,这叫成佛、叫作佛。可是成佛、作佛,是从不可思议境界里面得来的,所以我们也应当模仿、效法、学习,佛怎么成佛的?「杜绝思议」。「杜绝思议」四个字,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两句话,我想同学们都听得很多,听得耳熟,这两句话真正的意思,确实不好懂,决定不能含糊笼统听过去,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思议跟不思议是同时的,决定没有先后,才是佛讲的「杜绝思议」之意,所谓「言说即非言说,思议即非思议」。

  永嘉跟六祖所说的那句话,我们要能够了解,这个意思你就懂得。永嘉大彻大悟之后,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明心见性,六祖惠能大师问他:「你还有分别吗?」他答了一句:「分别亦非意」。分别亦非意,执著亦非意,言说亦非意,思惟亦非意,就是「杜绝思议」的意思。诸位要从这个地方细心的去思惟,去观察,你才能懂得这一句话的意思。然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来学习?你果然学会了,受用无有穷尽,你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心,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你不会受环境的污染,不会受外境的困扰,你得大自在,这是学佛真正的受用,真实的利益。底下第十二小段跟我们讲两桩事情,一个是「净」,一个是「念」。净是什么意思?

  【净者,寂无妄惑,故能离乱。】

  净是清净心。这两个字很重要。『寂无妄惑』,「寂」是寂静的意思,没有妄念,没有迷惑;惑也是烦恼,贪瞋痴慢。决定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贪瞋痴慢,这个心才清净。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念念执著有个「我」,从「我」这里面就生起自私自利,就生起贪瞋痴慢,就会做出损人利己这种行为,你的心就不清净,这个心就乱了;心乱,你的环境也就乱。我们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我们中国人讲环境的气氛。这是我们一个讲堂,讲堂的气氛;外面是街道,街道的气氛,市场的气氛;社会的气氛,这说大的。我们能不受影响吗?我们中国叫气氛,外国人叫磁场,所以你不能不受磁场的影响。什么人不受磁场影响?清净心的人他不受,即使极不好的磁场,极不好的气氛,他依旧能保持清净心,那是功夫。我们没这个功夫,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能不选择好气氛的场合,这就很重要了。同时自己也要懂得制造好的气氛,那就是讲堂,譬如说这个房子干干净净,整齐清洁,一丝毫不凌乱,我们在这里面生活,身心舒畅。如果这个场合里面,东西摆得乱七八糟,摆得不成样子,我们在这边感受完全就不相同。

  现在大环境的气氛不好,整个世界的气氛都不好,人与人相接触,和善的相状看不到了。五十年前,半个世纪之前,那个时候的社会气氛跟现在不一样,我们到一个生疏的地方道路不熟,去问一个人,随便哪一个人,他很热心的告诉你;有些时候他很关心你,他还带你走一程。五十年前有,现在你去问人,不知道,理都不理你;别说跟你说,他话都懒得跟你讲,把眼睛瞪你一眼看看,理都不理你,你想想看现在是什么样的社会?我们不能怪他,社会气氛如是,他受这个气氛的影响,他的心是乱的,不是清净的,他烦恼忧虑很多,没有慈悲心,没有爱人之心。像这些事实的状况,我们统统了解明了,所以你要能懂得『离乱』。这里头是互为因果的,你的心清净,你能够离乱想,我们能够离开一切杂乱的环境,也能够帮助自己修清净心。千言万语,无量法门,诸位要懂得,清净心是修行的关键。

  佛法法门虽然很多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但是你要把所有法门归类,归到最后就成三大类,那就变成三门,这三门就是觉门、净门、正门,「觉、正、净」三门。我们佛门里面,诸位初入佛门,发心要接受佛陀的教育,要向佛陀学习,这开始拜老师,拜老师我们佛法叫受三皈戒,三皈依。三皈依是拜老师,正式拜老师。三皈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佛法修学这三个纲领传授给你。诸位都知道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往往诸位是依文解义,就把这三皈的意思搞错了。这个错误由来已久,不是现在才错的。我初学佛的时候,我第一部读的经是《六祖坛经》,我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传授三皈,他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念这个。他念什么?他念的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当时想了很久,他是一代祖师,为什么传授三皈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把它改了。以后我就明白了,唐朝那个时候,传授三皈已经有错误了,已经有很多人望文生义,皈依错了。

  我们今天念「皈依佛」,大家就想到佛像;说到「皈依法」,你就想到经典,这是法宝-经典;说到「皈依僧」,这是出家人。这三样东西靠得住吗?你有没听说过「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自己保自己都保不住,我们要依他,这问题就严重了。所以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形像,不是我们真正皈依处;经典、出家人,亦复如是。真正皈依,要皈依到什么地方?觉、正、净。所以佛是觉悟的意思,自觉;法是正知正见;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自性三宝。佛教我们这个皈依,那就对了。皈是回头,你从迷惑颠倒回头,要依自性觉;你从邪知邪见回头,依自性正,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过头,依清净心。所以「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觉、正、净」是自性三宝。住持三宝,我们今天讲的佛像、经书、出家人,不能说没有作用,它表法的。我们见到佛像,就要想到我要觉而不迷;看到经书,我就要想到我正知正见;看到出家人这个样子,我就要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他清不清净与我没有关系,我要六根清净。这个你才懂得三皈依,你才真正是佛陀的学生。所以佛讲经说法,多半是意在言外,你要会听;你不会听,著相就坏了,完全把佛的意思错解了。

  所以「净」就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觉」不容易,要上根利智,上上根人;我们不是,我们觉不了;「正知正见」也难,你要读多少经典,才把你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时间太长,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所以最后想想,「净」比较好,比较容易。三宝里面偏重在清净心。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用一句佛号,这就很方便。妄想才起来,「阿弥陀佛」,把这个妄想打掉。用一句阿弥陀佛,保持自己的清净心,离开一切妄想杂乱。念佛,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功德?底下这一句说:

  【念者,照能明记,故能离痴。】

  一个「净」,一个「念」,把贪瞋痴都降伏住了。《金刚经》上讲「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就是贪瞋痴慢的心,这两个字就能够降伏。而我们使用的方法是念佛法门,念佛何以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有不少同修问我,我们自己念佛能够降伏贪瞋痴慢,能够降伏妄想杂念,这个说法也许诸位能接受。我们念佛能够消除社会大众的灾难,人家听了摇头,这怎么可能?说实在的,它真可能。世间灾难从哪来的?为什么在《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没有灾难?天灾人祸统统没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里头,也没有天灾人祸,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有?他们那个地方为什么没有?你去想想,所有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根源是从妄念上来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变现出来的。

  我们打个妄想,不要以为「打个妄想,微不足道」,有什么关系?关系太大了。世间无量的那些灾难,我们这个妄想就是它的因素,你怎么能说没有关系?现在科学家所说的思想波,这个说法说得很正确,跟佛法讲的很接近。佛法虽然没有讲波,佛法讲妄动,那个动就是波。无明就是波动的现象,无明是愚痴。所以一切众生,他心里波动的现象是贪瞋痴,是很不好的波动现象,是非常恶劣的波动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世间天灾人祸的根源。我们了解,今天整个世界的动乱,就是大家这种不良的思想波动演变造成的。

  我们今天在此地发起,借用这个地方来念佛,今天第一天很难得,有一百八十多位同修来参加念佛。我原来想像当中七、八十人,居然有一百八十多人,好现象!香港人有福了。这个念佛堂是什么?这个念佛堂也是心波的发射台,我们在此地是用真诚心念佛,清净心念佛,慈悲心念佛,不是为自己念的,为整个香港居民消灾免难,我们在念佛。为整个中国人念的,为整个世界一切苦难众生,我们在这边念佛,发射出去的波,这个波好。我们知道,波与波接触会冲击,这个冲击是什么?他们这个波很大,大风大浪,我们这个波是稳定、平和,相接触之后,他们的心波会减弱,道理在此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念佛,能够给世界安定和平带来真正的影响,它有理论的。这里面决定不是迷信,没有迷信,所以我们真诚在此地念佛,祈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虽然不能够完全做到,众生的业力很大,我们以最真诚的心来做这个工作,但是能够把这个灾难减轻,把灾难的时间缩短,这是肯定的,我们能做到的,所以我们提倡念佛。

  现在大家都晓得,这个世间灾难愈来愈严重,还有大灾难在后面,新加坡我们的念佛堂,从这个星期一开始,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我们发起之后,就是永远二十四小时,一年到头这念佛堂不中断。大概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是第一个念佛堂。也许有一些地方有,我们还不知道,但是念佛人数之多,可能我们还是第一。在白天大概有三、四百人念佛,晚上有一百多人念佛,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此地我们才刚刚发起,今天头一天就能有一百八十多人,我听到之后非常欢喜,这地方有救,很难得!这么多人念得都很欢喜,不能不说这个地方的磁场殊胜。为什么会有这样殊胜?会有这么好?诸位同修你们真诚心的感应,有佛菩萨降临。经典里面常讲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所以这个磁场就显得特别殊胜。

  这个场所我们每个月租三天,希望这三天白天统统举行念佛。我也关照这一边护法同修,要以真诚心,清净、平等、慈悲心来护持道场。为每一位参加念佛的同修,提供热诚的服务,饮食、茶水我们尽心尽力把它做好,让每一个念佛同修都能够生欢喜心。当然要做得很圆满,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缺陷一定很多,每一位同修都可以提出来,提出来我们改进。新加坡居士林它的特色是天天改进,任何人对它的批评统统接受,非常认真的研究改进,所以它进步非常快速,道理在此地。因为有很多地方我们自己疏忽看不到,同学们你们能够发现,立刻告诉我们,我们会认真努力来改进,希望这个道场有进步,道场殊胜,每一个人欢喜到这边来念佛。人数多了,真正是大家想长年在一起念佛,我们就得想方法去买个道场。人数多的时候,也要有这么大的地方才行,我们会全心全力努力把它做到。所以这个地方需不需要道场,是你们同学们,不是我,我没事情。你们需要,我们就想办法来提供。你说你不需要,我们就省事,就没事了。你们觉得需要,那我们必须要建道场。所以这是念佛的利益,念佛的好处。

  念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德云比丘给我们做了最佳的榜样。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这是五十三位善知识的第一个,第一个非常重要,谚语里面所说的「先入为主」,所以第一个善知识比什么都重要。第一个善知识教善财什么法门?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这是第一个善知识。最后一个善知识,第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诸位想想,一个头,一个尾,所以我们就知道,善财修的什么法门?念阿弥陀佛,善财就修这个法门,自始至终不离念佛。佛怎么念法?经行。念佛堂是以经行为主,我们讲绕佛,是以绕佛为主。绕佛太累了,在这里休息休息,所以止静坐下来念,那是稍微休息,走累了休息;休息好了,立刻就要再去绕。这个道理,我们从《华严经》上读到的,才明了的。

  经行是动的,动态,心是静态,这里面给我们显示一个大道理,「动静不二」,「动静一如」。心是定的,身是动的,实在讲,也是最好的养生之道。人要建康,要长寿,你要懂得健康长寿的道理,心要清净,身要运动。身是个机器,身不动就坏了。心是清净的,心不可以有东西,不可以动,心要动了心就坏了。现在人毛病很多,他不懂得养生之道,身体要很舒服,要不动,该动的不动,那个心不该动的天天打妄想,连晚上睡觉还作梦,心里头的妄念从来没止住,恰恰颠倒,他身体怎么会健康?怎么会长寿?念佛这个方法好,不但你愈念愈欢喜,愈念愈健康,愈念愈长寿;再跟诸位说,愈念愈年轻,真的,一点都不假。你只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修学,好处太多了!对自己有利益,对社会有利益,对众生有利益,你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末后第十三小段:

  【由生倒惑,常处生死。处而不染,方能普救。】

  前面这一句,这是说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因为颠倒、迷惑,像刚才所说的,身需要动他不动,心不要动他偏动,这颠倒;颠倒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诸位要晓得,念佛的时候是绕佛为主,最重要的。止静坐下来是不得已,不能坐太长的时间,稍稍休息就应当要运动。『常处生死』,「生死」是六道轮回,出不去。修行人,菩萨,真正修行人,『处而不染』,跟大众相处,和光同尘,不污染,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不但能度自己,也能够普救一切众生。「偈颂赞德」,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第七段,「普贤开发分」:

  【诸佛大愿海音,遍一切处,尽未来际,转於*轮,无间成熟,相续不绝。】

  这一段文我们读了之后,才会相信正法道场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的拥护。为什么这么肯定?经上说得很清楚。『诸佛』,此地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佛的『大愿』,帮助一切众生平等成佛。帮助众生平等成佛用什么方法?给诸位讲,就是念佛这个方法。既然是这一个方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这个法门就可以了,为什么说那么多法门?那是佛的大慈大悲,这个方法有人不相信,有人不能接受,所以世尊才应机说法。佛绝不勉强一个人,这个事情勉强不得。勉强反而误事,反而把众生开悟的时间、证果的时间延后了。所以佛对於一切众生,他采取的态度是恒顺、随顺,你喜欢什么,我就教给你什么,一丝毫不勉强。如果你要是真正问佛,哪一个法门我们成就最快速,最有把握,最稳当?那一定回答你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所以《弥陀经》上我们看到,六方佛异口同音赞叹;《无量寿经》上看到,十方佛赞扬,说明一切诸佛给众生介绍,修行证果不退成佛的,决定是念佛法门。五十三参第一个德云比丘教善财童子,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

  可是有一些人,对於念佛没兴趣,他要学禅,他要学密,他要学其他法门。这个法门很容易成就,称为难信法门。有同学问,这法门我很容易相信?你是例外,你不是凡人。真难信!什么人能相信?两种人,一种人是非常聪明、有智慧的人,他一听诸佛介绍,他丝毫没有怀疑,完全接受。为什么?他明白。另外一种人,善根非常深厚的人,他对这个道理并不明白,但是一接触他能生欢喜心,证明《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善根福德因缘今天成熟,所以他很容易就接受。如果不是这两种条件,就非常困难。别说讲了他不相信,他亲眼看到人念佛往生,他还是半信半疑,还是不愿意学这个法门,那有什么法子?所以像这种状况,我们要了解、要明白。

  难信是诸佛菩萨说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凡是往生到华藏世界,亲近毗卢遮那佛的这一帮人,都是不相信念阿弥陀佛的。修其他的法门不错,修成功了,到华藏世界来了,见到毗卢遮那如来,见到文殊、普贤。你要晓得,到华藏世界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够去。不是说一生当中就到这个境界,不可能。花了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修到了华藏世界,到那边去,文殊、普贤介绍你到极乐世界去,再念佛。拐这么大的一个弯,费这么长的时间,不是聪明人。我们现在直捷就到极乐世界去了,所以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不要说那些人看到羡慕,连文殊、普贤都佩服。他们辛辛苦苦经过无量劫才到那个地方,你怎么一下就来了,很快的就来。这在《华严经》上,你看到这些事实真相。所以难信,哪些人难信?拐弯抹角搞到华藏世界那些人难信,人多,不是少数。

  诸佛菩萨的愿望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很快在这一生当中平等成佛,这是佛的愿望。用什么方法?『海音』就是念阿弥陀佛的音声。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太简单了,就是一句名号,执持名号你就能得生净土,你说这个法门多容易!因为太容易了,所以有人不相信,哪有这么容易事情?往往这么好的法门,他遇到了当面错过,你说可惜不可惜?你们同修接触跟我说,我一听就相信了,我都佩服你,我不如你。我接触佛法,方东美先生介绍我的,我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才相信阿弥陀佛,你们一听就相信了,我怎能不佩服?你比我善根深厚多了。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是密宗的大德,没有教我念佛法门。他老人家圆寂了,我跟他三年。

  以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去的目的是学讲经、学教的,也不是学念佛法门的。他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他修净土法门,把净土法门介绍给我,我不反对,也不怀疑了,我不愿意学。我认为什么?这个太容易了,这老太婆教,这不是我们知识分子学的,所以自己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以后渐渐深入经藏,我讲《法华》、讲《华严》、讲《楞严》,特别是讲《华严》。过去《华严》我讲过十七年,《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同时开讲,读到文殊、普贤发愿往生才恍然大悟,才肯定这个法门,我花三十年的时间才认识这个法门,李老师苦口婆心介绍我,我没有完全接受,得来很不容易。你们一听就相信了,你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当然比我深厚,我不如你。这都是一些实话。这一段文,说的佛菩萨对念佛人特别关怀,特别的护念。我在这些年当中,到处提倡念佛,提倡《无量寿经》,感应不可思议。

  底下说『遍一切处,尽未来际』,「遍一切处」是空间,虚空法界;「尽未来际」是时间。一切处、一切时,诸佛如来用这个方法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从来没有间断,『相续不绝』,代代都有传人。说这个话这也有十年了,我在美国遇到黄念祖老居士,那个时候在这个世间,弘扬夏莲居会集本《无量寿经》,只有我跟他两个人,所以我们见面就特别亲切。我们在法脉上,也有相同的承传,所以还是一家人。他特别勉励我,告诉我佛法最重要的是有传法之人,教导我要培养学生,要把这个放在第一大事来看待;讲经说法这是第二,培养人才是第一,希望佛法不至於中断,能相续不绝,代代相传。我告诉他,我早有这个意思,缘不成熟。我一生没有道场,要培养人才总得有道场,我自己没有道场,谁能提供场所?没有想到前几年,新加坡李木源居士他发心提供道场,才把我找去。我年岁大了,本来想退休,找一个清净环境,自己去念佛,不管事。他找了一桩事情叫我去做,我是没有法子,他既然发这个大心,我要不帮助他,对不起他。所以这才答应他到新加坡教学,在新加坡讲《华严经》,也符合这个经文里面的意思。第二小段是说:

  【诸佛出兴,必随众生心业欲解根器成熟,如影现故。】

  我们晓得,诸佛如来应机说法。《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相;应当说什么法门,佛菩萨就说什么法门。所以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现相,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他随顺众生,随顺众生的『心』,心就是你的思想;随顺众生的『业』,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随顺众生的『欲』,欲是欲望;随顺众生的『解』,现在讲你文化程度的高下;随顺众生的『根器』,这是说你过去生中,所修积的善根福德,每个人厚薄不相同,你是哪一方面成熟,佛就从哪一个方面来帮助你;他的示现,他的应化,『如影现故』,所以他得大自在。他没有贪念这个世间,没有分别这个世间,也没有执著这个世间,所以他的示现得大自在。这一分里面,都是把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对我们的护念,对我们的帮助,理事都交代的清楚。

  我们再看第八段,「毫光示益」。毫是白毫,释迦牟尼佛与诸佛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里面,诸位都能看到,眉间有两根白毫,旋转在一起,白毫常常放光。我们看这段文:

  【世尊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普照现三世法界门。以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刹海。】

  这是说佛放光。很多时候世尊在说法之前,有一种特异的现象,这种特异的现象,如果是内行人,一看到这个光相,佛的意思他全都明白了,不需要言说。这是对於大菩萨们的教诲,多半用这个方式。但是中下根性的人,看到这个光明感觉到很希奇,很特别,不知道里头的含义。但是也有个好处,提醒他,警觉他,他知道佛凡是有特异现象出现,后面一定有很重要的开示,他会聚精会神来听法,所以有警觉的作用,这是对於中下根人。这一次佛放光,光的名称是『普照现三世法界门』,这个名称含义无限的深广。「普照」,普是平等照,没有分别;我们今天讲的不分种族,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也不分国家,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统统都照到,所以这是平等慈悲的示现。照的是什么?「三世法界门」,「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普照是空间,遍十方世界;说个三世,把过去现在未来都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类统统照到。「门」是法门,是修学的门径。

  诸位想想,这个光,这个法门,到底是哪个法门?就是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普照现三世法界门」,所以在佛家称之为根本*轮。『以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这句话诸位就能体会得到了。世尊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眷属,《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根本,佛说一切经、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的一部分。『普照十方一切刹海』,这一句是讲利益。佛说的一切法,利益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一切众生。底下再详细跟诸位解释,就是解释上面这两行文的大意,「释义分五」,第一个是:

  【佛以最胜甚深广大意乐,正念思惟,欲令众会诸菩萨等,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大三昧,故放光明。】

  这是叙说佛为什么放光?佛放光的用意,是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成就。利根的人成就,中下根的人觉悟。佛的心,这第一句叙说出来,他以最殊胜、最甚深的广大意乐,佛乐的是什么?佛所乐的不是自己的享受,不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的利益,佛所乐的是看到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佛看到很快乐。佛所乐意见到的,是看到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最乐意看到的,是一切众生超凡入圣,大家都成佛,这是佛最乐意的,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所以才说『正念思惟,欲令众会诸菩萨等』,「众会」,不是一会,十方三世无量无边刹土,这里面的法会太多太多了。就是以香港这个地区,这很小的一个地区,我们在此地是一会,我们看看其他的道场,其他的法师领众,那一边也有人聚会,也是一会。我们同在这个地区,香港这个地区,同在今天晚上,我们就能想到有许许多多地方都在做法会,法会里面的大众太多太多了。

  佛是用平等心、清净心,来看待所有大会的这些菩萨们,这是《华严经》。所以《华严经》里面看这些大众,大众都是菩萨。我们在座的诸位是不是菩萨?当然是菩萨。菩萨是什么意思?菩萨是觉悟的众生。这两个字是梵语,古印度的梵文音译过来的,古时候解释作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给它的解释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两个意思都好。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更容易理解,所以只要你觉悟,你就称菩萨。换句话说,觉悟的人,在佛法里面就叫菩萨;不觉的人,就叫凡夫,凡夫跟菩萨差别就在此地。我们有没有觉悟?我们知道生死轮回的可怕,知道念佛能够往生作佛,你就真觉悟了。不是一个觉悟的人,怎么肯到念佛堂来念佛?尤其到念佛堂来念佛,为香港地区的人念,为中国人念,为全世界的人念,这是名副其实的大菩萨,这不是小菩萨。小菩萨为小团体,你的心量太大了,为全世界人在这里念佛祈福,你是大菩萨。

  我们在此地看到佛是什么心量,我们应当要学习,还要把这个心量拓展,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念佛,希望这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大三昧』,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用浅近的话来说,如来果地上的享受。佛是希望每一位菩萨,每一个众生,都能像他在果地上那一种享受。「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我们六道的凡夫享受不正常。佛说我们享受的是什么?五种-苦、乐、忧、喜、舍,六道凡夫的享受不出这五种。我们在这五种里面享受的是哪几种?实际上我们只享受两种,苦、忧,物质生活苦,心里头忧愁,这是我们的享受。如来果地上的享受是充满了智慧,得大自在!佛以这样的心行教化一切众生,期望一切众生,所以『放大光明』。利根的人看到了,明白了,觉悟了;中根的人看到之后,提高自己的警觉,用心听佛说法,也希望能够契入佛的境界。第二小段:

  【眉间表中道大白法界方发智故。】

  白毫这个相在两个左右眉的当中,代表『中道』。智慧从哪里生的?从「中道」里头生的。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佛法讲「中道」,孔子讲「中庸」,中庸跟中道一个意思,他们都懂得用中。我们在生活上,穿衣吃饭懂不懂中道?什么叫中?不过分,也不能不及,就是用中。譬如吃饭,吃饭你懂得中道,吃个七分饱就够了;吃到十分饱,吃得那么胀,太过分了,这不是中道,你会生病,病从口入。穿衣,保暖就够了,不能太暖,也不能够太凉,适中。中道要用到日常起居生活之中,懂得用中的人,一定是健康长寿;凡是偏在一边都会出毛病。处事待人接物,尤其要懂得用中,才能与一切大众和睦相处,真正做到圆融和合。佛法里面讲中,通常用「空、有」作代表,空是一边,有是一边,既不偏空也不偏有,所谓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是中道。

  中道能生智慧,智慧能够辨别是非邪正,这里头还要加一个『大白法界』。我们中国人习惯上讲善恶,印度人的习惯讲黑白;他讲白法就是我们讲的善法,他讲黑法就是我们讲的恶法。「大白法界」是大善法界。你能行中道不错,如果你没有大善心;大善心是什么心?普度一切众生的心,这是大善,智慧就更高、更大了。智慧是从你的心量里头变现出来的,你的心行是中道、是大善,自然能生无量的智慧,所以「方发智慧」。我们要想智慧现前,学这个方法就行了。第三小段,这是解释「名普照现三世法界门」,这是放光的名称。

  【主光名。】

  这名称:

  【从用立。】

  这个名称是从它的作用上建立的。

  【事穷边际,理彻真原,故称普照。】

  这从事理两面来说。『事』,广大没有边际,十方三世统统包括在其中;『理』,完全与自性相应,自性是真正的本原。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从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自性是真正的根源;『理彻真原』,与自性完全相应,这称『普照』。

  【三世时也。】

  这讲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法界通事理。】

  这是事法界、理法界。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四种无碍,四种无障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如来与法身大士的境界。

  【法界为门,则入三世,一味平等。】

  我们能从这个门契入,十方三世这个障碍都没有了。所以中国、外国,自古以来,我们就知道有很多预言,甚至於一些算命看相的,他能够推断未来,推断得相当准确。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现在人讲的是,他要没有超越时空的能力,他怎么会知道?用什么方法超越时空?世间一般人推算,并不是完全准确。现在在全世界每个地方有一些书报摊里面,诸位都能看到,外国有一些预言家,讲这个世间有灾难,说得最多、最出名的,是十六世纪法国人诺查丹玛斯,这么一个人。我看过他的书,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跟《了凡四训》里头孔先生一样是算命的,算得很准确。但是他的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换句话说,还有百分之十没有算准,并不是完全算准,还有没算准的。我们读《了凡四训》,孔先生给袁了凡算的八字,断他一生终生休咎,真的是一点都不错。

  所以诺查丹玛斯跟孔先生的能力相彷佛,他们是用数理、数学来突破,突破时空,在我们佛法讲他用的是比量,不是现量。在我们中国过去也有不少这些大预言家,几乎都是用这种方法。他们的心地非常清净,很聪明,从数术,我们今天讲数学、物理学,乃至於天文学,在古时候讲星象,星象是什么?现在叫天文学。集合这些知识来推断将来的事情,所以能够推断得相当准确。很可惜,他们没有遇到佛法。袁了凡很幸运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教他那套方法,改造命运。换句话说,他们看到这个世间有灾难,不知道怎么样化解这个灾难,他如果遇到佛法的话,就有办法化解这个劫难。

  所以我读了这个书之后,忽然想起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将《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种书,大力的流通。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住在畅怀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我在这里面看到很多印光大师弘化社出版的一些书籍,我都翻了一翻,翻翻版权页,使我觉得非常惊讶。印光大师是佛门的祖师,对於佛经的流通,他做的事不少,但是流通量远远比不上这三种书。印光大师印经,印《弥陀经》,也不过一次一版,两千本、三千本。可是他印《了凡四训》,他每一版是一万本、两万本、五万本,他数量这么大,而且印了几十版;我概略的统计他这个数字,他这三本书在那个时候,印的数量超过三百万册。我非常惊讶!

  印光大师为什么要这样做?挽救这个劫难。但是非常可惜,这三种书没有翻成外国文字,外国人没有看到。外国人如果能够普遍都看到,今天世界的劫难可以改观。这是说明,我们中国人比外国人有福。印祖这个影响力相当大,我明白之后,认知之后,我们要相续不绝,接著老法师的足迹,依旧向前迈进。所以这三样东西,我过去在台湾讲过几遍。这三种书,我也印过不少,也极力的在流通。现在接著我去做的,后续有人,我看到很多新的本子出来了,我看到非常欢喜,印的数量愈多愈好,确实能够消自己的业障,能够化解众生的劫难。

  《了凡四训》让我们真正明了认识,因果报应这理事是真实的,现在人讲真理,种善因决定得善果,造恶因决定有恶报。做人、学佛这是根基,这是根本,不能不知道。然后我们明白了,就要认真改过修善。改过修善用什么做标准?《太上感应篇》。老法师没有用戒律,戒律一般人很难接受,不是佛教徒他就不会接受,用《感应篇》大家都能接受,这个好!《感应篇》里面所说的,就是佛家讲的戒行,比五戒十善说得还要详细,还要广。最后,《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是「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教人断恶修善的;「万善先资」,是劝人戒杀;「欲海回狂」,是劝人断邪淫;末后一篇是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他用这三种书,来救这个世间的劫难,非常周到。这是老法师真实智慧,真实慈悲度世,我们要了解他的苦心,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不但自己要学习,而且要把这三种书,全心全力流通到全世界,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读到,每一个人都能够觉悟,都能够明了。这个样子『入三世,一味平等』,以清净心,以平等心,契入「三世」。

  真正突破时空,要靠定慧,所以数理只能够达到比量,相似的境界。如果自己有定慧的能力,那就是真正突破,突破范围浅深、广狭,看你定慧功夫;你的定功愈深,智慧愈大,你突破的面就愈广,所以到如来果地,那是虚空法界完全没有障碍了。这是说明一些预言的可信度,预言能力的来源,我们都清楚了。这一段没讲完,今天时间到了,这个地方也能算是一个小段,我们明天接著再跟诸位详细报告,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第三集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六)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四)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七)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五)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一)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八)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八)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第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师缘 妙不可言[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心生贪念,黄金变蛇[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生日感恩[栏目:仁焕法师]
 互证因果[栏目:纪文达公笔记摘要·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
 出堂叮咛语 禅七开示录(十七)——出堂日 开示[栏目:性广法师]
 中观的秘密(彭措郎加堪布)[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附录三 《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栏目:掌中解脱]
 居士佛教的使命(蔡明田)[栏目:其它]
 五百罗汉 045、莎底比丘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栏目:佛教与科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