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 (第四集) 2001/2/22 香港九龙 档名:12-037-0004
请掀开讲义第一面,倒数第三行看起:
【云何能舍凡夫家,生於如来家。】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这是善财童子参访海云比丘所提出来的问题,向海云比丘请教总共十个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昨天跟诸位讲过,可是意思还没有能讲尽。当然,这个意思讲尽是很难的,大意总得要清楚。『凡夫家』,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过出家,家有四种,有四种家:有田宅之家、烦恼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所以「舍凡夫家」,应该要懂得是舍这四种家。如果单单指出我们世俗的家,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是「生死之家」,这个意思很深很广。
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括等觉菩萨在内,等觉菩萨也叫众生。「众生」两个字的含义是说「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它这个定义里头非常非常之广。我们人,人是动物,动物确确实实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不是一个单纯的。以我们肉体来说,是由许许多多细胞组成,这是物质的身体。除了物质之外,还有精神。所以佛把它归纳为五大类,叫色、受、想、行、识这五大类。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心,心跟心理的作用。在色里面,佛又给它分类,分做四类,叫「四大」;地、水、火、风叫四大,「四大」这四个名词是形容、是比喻。
我们现在人、现代的科学都知道,物体是由许许多多原子、电子、粒子组成的。佛在经上讲的,可能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到。佛家用的名词不一样,他用分析的方法。首先讲「牛毛尘」,牛的毛比较粗,那个毛的尖端上可以有一粒尘土很平稳的摆在上面它不会掉下来,可见得这一粒微尘是很细很细的。这个尘再把它分,分成七分。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比牛毛就细了。羊毛尘再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兔毛就更细了。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这个很微细的物质,它在水里面可以自由往来没有障碍。我们知道水有密度,它在这密度里穿来穿去不受障碍,叫「水尘」。
水尘的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它还是有空隙,密度虽然大,它依旧有空隙;这一粒尘在它空隙里走来走去没障碍,形容它小,这是我们肉眼都看不见,没有法子观察,现在用显微镜可以看到,确确实实是这个现象。金尘再分七分之一,称之为「微尘」。佛说「微尘」天眼才能看到,可能我们今天用科学仪器都没有办法观测到。微尘还可以分。微尘再分,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极微之微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极微之微叫「邻虚尘」,它跟虚空做邻居。佛在经上用这种分析的方法,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极微之微聚集而成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所有物质分析到最后,现在科学家叫做「基本粒子」,那就不能再分了,基本粒子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极微之微」;如果它还能分,就不是佛经上讲的极微之微。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这些科学的仪器,他把物质现象看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告诉我们物质的现象是由极微之微聚集而形成的;我们现在科学里面讲,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电子,电子组成核子,核子再组成分子,实际上跟佛讲的比喻没有两样。为什么一切我们看的现象不一样?现在人讲,它是基本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所以使我们看到形形色色,无量无边。
佛告诉我们,基本的粒子,在佛家讲「极微之微」,这么小的一个物体,它有四个现象,叫「四大」。第一个现象,确确实实它是物质,虽然很小,它确实是物质,物质用「地」来做代表,地代表它是个物质。这一个小物体它有温度,温度我们就称为「火大」。它有湿度,湿度就称为「水大」。现在外国人不讲火、不讲水,他讲阴电、阳电;「阴电」就是经里面讲的「水大」,「阳电」就是经里头讲的「火大」。还有一个现象叫「风大」,风是什么?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风动」。这就说明基本的物质有这四个现象,称之为「地、水、火、风」,我们要懂得,这是今天讲的物理现象,佛经上在几千年当中就讲得很清楚。虚空法界所有一切的物质,都是这个极微之微组成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
你懂得一合相,你才真正体会得佛法里面讲平等的道理,真平等!众生跟佛平等,决定没有差别。万法平等,没有一法不平等,为什么?全是基本粒子组成的,我们凡夫不知道。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结构不一样,物质完全相同。因为它排列方程式不一样,我们凡夫看到金钢钻:「这是宝石,非常名贵!」看到一块石头:「一文不值!」其实,金钢钻跟石头都是极微之微组成的,它的价值完全平等,毫无差别,排列不一样而已!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在一切境界里面生起虚妄的分别执著,这个错了!
我们明了这个道理,就能够体会得到佛为什么在天堂里面没有乐受、在地狱里面没有苦受。苦乐是从妄想分别里面变现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哪来的苦乐?诸位要晓得,天堂跟地狱是一法界。但是我们凡夫感受当中,那是决定不同的差别法界,为什么?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把一法界变成差别的法界,所谓十法界、无量无边法界。如果你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是一法界,也叫一法身。大乘经里面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道理很深很深,诸位如果能体会到,受用无穷!这样你才能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是有佛菩萨那种的享受,这个受才是真乐。世间的乐是假的,世间乐是苦乐之乐,它的乐有对面;佛菩萨的乐没有对面,这是绝对的,它不是苦乐之乐。我们净土宗常讲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极乐」也不是苦乐之乐。如果是苦乐之乐,是相对的乐,是十法界、是六道里头的东西;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相对的,没有相对的才叫真乐。这个理很深、很广,我们说到此地就可以了。
第一句,「怎么样能够舍凡夫家,生於如来家?」如来家在哪里?《华严经》上讲,尽虚空遍法界是如来家。同学们我想常常听到佛家有两句话,一般法师做佛事当中,疏文一开端都念这两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们想想,这是不是如来家?如来家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平等、没有一法不清净,那是如来家。我们要懂得怎样才能够契入如来境界,就是「生如来家」。这是补充这几句,再看底下这一句,第二句:
【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慧海。】
生死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幻相不是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没有生死。跟你讲真话,没有生死;骗骗你,说有生死。凡夫对於这一切境界相看错了,没有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就在我们面前,真相就在我们本身,我们一天到晚习而不察。生灭现象从哪里来的?是我们对於一切现象一种错误的观察。现代的科学家,我们也不能不佩服他,他所发现的、所说出来的,逐渐逐渐跟佛经里面讲的接近。现代科学家认为这个世间没有物质,物质是什么?物质是一种波动的现象,这个讲法跟大乘经教里头非常接近。所以我们读了大乘之后,晓得世间有没有物质存在?没有。就是佛讲到「极微之微」,这个说法不是究竟说,这个说法叫方便说;究竟说,这个极微之微都不存在。那是什么现象?真的是波动的现象。什么波?我们今天讲,叫「思想波」;这大家好懂,其实比这个还要微细。再微细的说,「心波」;这个「心」绝对不是心脏,心脏是个物质,「心」很难讲、很难懂。所以禅宗里面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你要是能把心认识、明白了,一切法就圆满。为什么?大乘经上常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能生、是能变,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所生、是所变。可是佛法不是哲学,哲学能所是对立的,能不是所,所不是能;佛法里面讲能所是一不是二,它不是对立的,它是圆融的,这就难懂了。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他说得很好,对於佛法他真的有认识。佛告诉我们一切万物的现象,《中观论》上讲了八个「不」,所有一切万物「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佛用这八个「不」形容事实真相。这八个「不」,实际上关键就是前面两个字,不生。不生哪来的灭?当然就不灭。为什么说一切法不生?这个话我们很难懂,如果懂得波动的现象,从这里面细心去体会,它是波动现象。所以《金刚经》最后的结论,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讲得明白。
「一切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法?就是我们凡夫认为有生有灭的,叫做「有为法」。我们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这是有为法。我们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谓是一个念头灭了,下一个念头又生了,这个心是生灭法;这个心,跟诸位说,这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生不灭,这是妄心。其实,妄心也是不生不灭,这个我们就难懂了。肉身、物质也是不生不灭,纯粹是个波动现象。唯识经论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那个三细相,「无明业相」,无明业相就是个动相,它起了波动,波动里面就生分别,佛家名词叫做「见分」,我们今天讲心理现象,头一个有心理现象,从心理现象再变成物质现象,变成「相分」;精神跟物质是这么来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它这个现象存在多久?佛在经上用闪电做比喻,说明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我们为什么看到这个现象好像是很真的?很真实摆在我们面前?这是相续相不是真相,我们看到的是相续相。相续相完全看缘,它存在的时间长短关键在缘。
这个说法如果诸位还是不好懂,我们再用一个浅显的比喻来说明。现在科技进步,都用电视。在电视之前,我在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摄影,我玩过八厘米的摄影机,那是一般家庭里面用的小型的电影,那是用胶卷照出来的,一秒钟镜头开合二十四次。所以我们平常看电影,电影的画面一秒钟二十四次开关。一个开关就像一个生死一样,镜头一打开,生了,影像就现,关了,灭了,再下面一个镜头又开了;一秒钟二十四次生灭就把我们骗了,我们看电影就像是真的一样了。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
佛在《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他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这是一弹指的时间。我们弹得很快,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我就是用这个算法,一秒钟弹四次,一弹指六十个刹那,一刹那当中有九百生灭,如果照这个算起来,照我们弹四次来算,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是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当中两个十万八千的生灭,我们怎么能把它看出来这是假的?佛跟我们讲我们现在的现象,所以《金刚经》上讲「如露亦如电」。那个「电」是形容、是比喻,我们很不容易体会,读《仁王经》的时候稍稍有一点体会。佛这个说法,到以后咱们大乘经读多了,才知道《仁王经》上也是方便说,还不是真实说。真实说的速度比这个还快,不知道要快多少倍!
我们怎么能觉察宇宙人生真相?佛菩萨怎么知道的?佛菩萨在甚深禅定当中观察到了。所以心一定要静,愈静极其微弱的波动他都能觉察到。我们的心太粗太粗了,粗心大意,没有办法觉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真正的波动现象,就是心理现象跟物质现象的产生,这发生,什么人才能够见到?大经上讲,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是不动地,这个时候无明现象在他眼前,他观察得就很清楚。今天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在探讨宇宙的来源、生命的起源,大乘经上早就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去探讨、去研究,能不能得到?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心太粗了。现在我们的粗心也还不错,粗心发明了精密的仪器,仪器比我们的心细,可是这些仪器能不能探到这个秘密,宇宙生命的秘密?恐怕还是很难;再精密的仪器,比不上八地菩萨的甚深禅定。所以佛不需要藉任何仪器修定,修定是佛家的正行。
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个就是说,你要观察到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了解真相这个人就叫成佛。「佛」这个字是印度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觉者、智者」,他智慧现前了,他觉悟、明白了,明白个什么?明白宇宙人生真相,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佛菩萨不是神,神也未必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神」是怎么回事情?现在科学家也知道了,他们讲「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现在科学家说,确实宇宙之间有不同维次空间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间维次,现在还没有办法。理论上有,他们是用加速度,这个速度加了超过光速,就能看到过去未来。换句话说,突破一部分的时空界限,不能够完全突破。空间维次,在理论上讲,是无限的。今天科学家确确实实证实有十一种不同的空间维次,我们人是生在三度空间。爱因斯坦跟我们讲到四度空间、五度空间,这是理论上讲,我们没有法子接触到。所以科学家不能说是不聪明,很可惜,他没学佛,他用佛法的功夫,可以把他的境界提升很多倍的层次。
这是说生死,确确实实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没有生死。把生死的现象认识清楚,然后我们对於生死丝毫没有恐怖。生死现象像什么?我们讲得粗一点的比喻,舍身受身就像换衣服,脱衣服、穿衣服一样,这个身体时间用久了,不再好使用了,换一个。这是真的。这个现象,就是古老婆罗门教里面讲的轮回的现象。诸位要晓得,「六道轮回」不是佛教讲的,是婆罗门教讲的。婆罗门教的历史,他们自己说有一万多年,但是今天世界一般宗教家、历史学家承认他们有八千五百年,比我们佛教长;佛教只有三千年,现在外国人讲二千五百多年,他比我们的历史长。在新加坡现在称为「兴都教」,我们中国人称作「印度教」,就是「婆罗门教」。六道轮回现象是他们说的,他们见到了。用什么方法见到?禅定。他在静坐,心到相当寂静的程度,把空间维次突破了,所以他见到饿鬼道,见到地狱道,见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然后他就不能再突破了。他们说六道的现象,但是不知道六道怎么来的,所谓「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出生在印度,不出生在中国?有道理!中国在那个时代,一些学者确实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层次,但是印度一些宗教家他们达到了,他们能够找到无想天。所以印度教讲到最高的境界,讲到「冥谛」,冥谛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之后,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大乘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一部分的经论,现代科学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还没有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一个人的妄想分别执著就断了,自然就没有了。人离了妄想分别执著,天下太平,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天堂。为什么我们今天举世动乱不安,人民过这么痛苦的生活?都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每一个人自以为是,生活在妄想分别执著之中!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句,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末后一句『入佛智慧海』,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从哪里生的?智慧从定生的。诸位一定要知道,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决定不是从外面来的。我们今天读书,要读多少书、要求学,你所得来的,佛法里面讲聪明智慧,你这个是「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佛讲的。佛讲的真智慧跟世间聪明智慧完全不相同,佛家讲「真实智慧」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学来的。
要怎样才能得这个智慧?要用禅定的功夫;你智慧的大小,就看你定功的浅深。把生命缘起观察清楚了,这是真正深智慧,佛家讲的八地菩萨的定功、八地菩萨的智慧,他能够见到,这个现象他见到。虽见到,还不透彻。透彻,那还要再往前精进,九地、十地、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觉,再到最后十二地,那才是你全部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佛在经上有个比喻,他讲十一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对於这个事实真相的观察,佛有个比喻叫「隔罗望月」,晚上我们看到月亮,他还隔一层罗纱,罗纱是很薄的丝织品,还隔一层罗看月亮,当然也看得不错了,还隔著一层,等觉菩萨。这一层罗纱拿掉,你就完全没有障碍,那是佛眼所见的。我们今天用这个层次,就是十二个层次所见的,佛是第十二级,第十一级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看这个事实真相还「隔罗望月」。
由此可知,佛法修行真正的功夫是什么?戒定慧三学。无论在家、出家,你要知道,如果你在这上疏忽了,你这一生充其量成个佛学家,於生死边事毫不相干!那你就错了。必须要依戒得定,因定开慧,那个「慧」是真智慧。什么叫戒?戒定慧三学,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所教的,不但他说法、教学,而且落实在他自己生活当中,他的一生生活就是戒定慧的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戒学」,总的来说,就是方法,我们必须要遵守它的方法。这是什么方法?是得定的方法;你要不依这个方法,你决定不能得定。定得到之后,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定是体,慧是用;慧是体,定是用,定慧可以互为体用,才能把你的层次不断向上提升,互为体用,相辅相成。所以我们离开戒学,你怎么能得定?戒学是方法,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方法,无量法门,无量种不同的方法。诸位要知道,方法再多,它的目标、它的方向是一个,就是「禅定」。
我今天讲禅定,恐怕诸位又会把意思错解了,你就会想到禅宗,你把这个意思错解了。这个「禅定」是广义的,所有的佛法统统是禅定。我们在前面讲的那一章,吉祥云比丘给善财童子开示的那一段经文,他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方法,这「二十一」不是数字,二十一是表大圆满,代表圆满的,一个都不漏,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念佛法门,这个体现出《华严经》的教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讲念佛,佛法所有法门全是念佛法门;禅宗讲参禅,佛所说的所有法门都是参禅的法门,念佛也是参禅;无量法门,任何一门都圆圆满满含摄一切法门。所以,它那个「一」,不是独一、不是专一,是任一,任何一门都可以代表所有一切法门,所以佛在金刚般若会上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要说「我这个法门高,那个法门不如我」,这是邪师说法,这不是正法。我们学佛,这些基本的常识如果都不晓得,你怎么能入佛门?
佛法不但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门平等,我们要问: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宗教多了,跟我们大乘法平不平等?你一定摇头:不平等。告诉你,那不是佛法,佛法是平等法,无有一法不平等。也许同修曾经听说过,但是意思你会不过来,佛家有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句话怎么讲法?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去体会过?无有一法不平等,无有一法不含摄一切法。佛经里头还有一个比喻更有味道。佛说一微尘,一粒很细的尘土,「一微尘容纳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在一微尘里头,一切微尘无不如是,这才是真正的觉悟了。
所以,如果有高下,那就像禅宗《坛经》里面印宗问六祖的话,他们两个人初见面,这是在广州南华寺,那个「风动、幡动」的故事就在这个地方,距离我们很近。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传人,特别向他请教:「五祖在黄梅对於禅定、解脱是怎样讲解的?」惠能大师的答覆,答覆得很妙,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们想想这个问答,佛法是不二法,这到底讲的是什么回事情?在一切境缘之中,「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一切境缘中」,这是佛经里头术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一切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你才有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佛法了,念头才一动就二法了。一动,迷了;不动,不动就是禅定。由此可知,禅定是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禅定。禅定是自己的真心,禅定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讲这个,心一动就迷了,心一动就错了。
我们要问:人在这个境界里头还有作用吗?有;一样穿衣吃饭,一样跟你讨论是非,表演得跟凡夫完全没有两样。这又是怎么回事情?《坛经》里面六祖跟永嘉大师的对话显示出来了。永嘉离了妄想分别执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入佛境界。六祖问他一句:「你还有分别吗?」他答覆:「分别亦非意。」六祖点点头:「汝如是,我亦如是。」那就是什么?那是示现在人间。如果人家问你:「这是什么?」如果你一句话都不说,你这个人不是白痴吗?一定是说:「这是毛巾,白色的毛巾。」你们大家都懂。你们心目当中分别执著这是白色的毛巾;我说「白色毛巾」是因为你们分别、你们执著,我随你们说,我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这叫「分别亦非意」,高就高在这里。你有分别、有执著,你有烦恼,你有生死,你有六道轮回。他随顺我们众生,他没有生死轮回,他什么都没有。他用真心,我们用妄心,真心跟妄心可以在一起生活,可以圆融。所以,佛跟我们在一起,他住他的一真法界,我们住我们的六道轮回,他在这里面帮助我们,时时刻刻用言语、用动作、用暗示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回头,这叫做「普度众生」。
我们也晓得什么叫禅定,《坛经》里面讲「禅定」的定义,「禅是外不著相,定是内不动心」,这两句话是从《金刚经》里面变现出来的。六祖是在《金刚经》里面开悟的。他这两个说法,「外不著相叫做禅」,《金刚经》上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这叫禅定。所以禅定不是盘腿面壁,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这就是禅。我们现在的话说,不受外境的诱惑,眼不被色诱惑,耳不被声诱惑,舌不被味诱惑,六根不被外面六尘诱惑,这叫禅。心里面不生是非人我,不起贪瞋痴慢,那叫做定。然后你就晓得功夫在哪里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历事炼心。我们现在读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历事炼心,外面境界绝不回避。回避怎么能成功?找个深山躲起来修行是很清净,一入都市心马上动了,就完了。所以要晓得,修行是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自己修行用功的处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定要懂得在境界里头怎样用功,怎样修戒定慧,过戒定慧的生活。
戒定慧的生活比我们现前的生活快乐多了。我们举一个例子,诸位从一个例子细细的去体会。现在一般家庭娱乐大概都少不了电视,老老少少都喜欢看电视。菩萨看不看电视?菩萨也看电视,你们笑他也笑,你们哭他也哭,菩萨的受用跟我们凡夫的受用完全不相同。为什么?菩萨的表现是和光同尘,那就是「分别亦非意」;他好像也有分别、也有执著,决定没有心意识。没有心意识是什么?戒定慧。那个分别执著是他度化众生的手段,他的方法,实实在在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也没有妄想,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一样跟我们在一起看电视,我们看电视是生烦恼,看到欢喜就大笑,是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是烦恼;我们看生烦恼,他看生智慧,增长戒定慧。同样看一个电视的画面,他看了生戒定慧,我们看了生烦恼,动七情五欲,怎么会一样?一个例子,日常生活当中,无有一法不如是。
宗门的祖师大德常常问学生,我们在语录里头看到,祖师看了说:「你会么?」这个话的味道很深,你会不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之处,你会吗?会,全是戒定慧;不会,全是烦恼。不会,落在贪瞋痴慢里头,贪图物质享受,你起贪心。讲得最粗、讲得最浅,贪心变饿鬼,所以世间人常讲人死了就作鬼去了。实在讲,这个话讲不通,人死了之后,他前面有六条路,你怎么可以断定他去作鬼?摆在面前有天道、有人道、有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你怎么说他作鬼?很多人都是这么说,我们细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为什么?哪个人没有贪心?贪心特别重,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心是饿鬼道,他天天在造鬼的因,他死了以后当然就去作鬼了。
昨天我到中文大学去访问,我看到中文大学里面很多建筑物都是用人名命名的,我看了很感叹!为什么?这些人是做了好事,建了这么多大楼捐赠给学校;他脱不了六道轮回,私心还很重,还是执著他的名闻利养。为什么不换个名字叫忠孝楼、仁爱楼、信义楼?没有自己私人的名闻利养,用这个名称提醒一般大众要学忠、要学孝、要学仁、要学义,他的功德超过现在万万倍都不止!用自己名字命名,还是饿鬼道,难!没有智慧怎么行?做再多的好事,没有把「我」忘掉;「我」忘不掉,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执破了,轮回就没有了;法执破了,十法界就没有了;妄想断尽了,一真法界也没有了,真正大圆满的成就,这些道理我们要懂。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守自己的清净心,决不能有丝毫的污染。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智慧心,后面才是大慈悲心,你才能成就。
人生,实在讲太短暂了。纵然活到一百岁,活到一百岁的人毕竟是少数,也是刹那间事。我们自己如果多做一些反省、观察,回想自己小的时候、读书的时候,就像在昨天一样,我们多少亲人、多少同学、多少朋友已经过世了,你能常常作如是观,才晓得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现象,「世间无常,国土危脆」,都是假的。什么是真的?戒定慧是真的,明心见性是真的,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假的要把它舍掉,真的要好好的去修学。我们这个身是假的,我们居住的环境是假的,佛家常讲「借假修真」,很多人知道佛这个说法,也很认真修学,为什么学了很多年,甚至於学了一辈子,都没有学成就?道理在哪里?佛在经典上讲的这些道理、方法、境界,他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他的修学就是一般讲的「盲修瞎练」,盲修瞎练怎么能有成就?他学错了!
要怎样才能真有成就?这个事情很难。我现在在新加坡教学,我有一个短期的培训班训练出家法师讲经,我们这一届在家居士有四位。我告诉同学们,第一个关口,最难突破的是自私自利,如果不把自私自利放下,完全舍弃,你就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境界。头一个关口!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多么重!现在社会五欲六尘的诱惑太多了,如何能够禁得起诱惑,把持住自己,你才能成就;如果禁不起财色名食睡的诱惑,没有不堕落的。即使你把讲经的方法学会了,依旧造业;换句话说,自私自利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修学佛法,弘法利生还是堕轮回,决定不能够超越轮回。轮回尚且不能超越,「生死海」就不能谈了。要想『度生死海』,头一关就是要超越六道轮回;要想超越六道轮回,头一个条件要放弃自私自利。
我们在《金刚经》上细细去观察,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四相都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小乘须陀洹果在佛法是小学一年级,算是入门。我们不在这上下功夫,永远入不了门,也就是佛教小学一年级进不去。我们不是这一生学佛,经典上佛告诉我们,我们的修学已经经历无量劫,哪里是这一生?无量劫的修学,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个样子?生生世世的修学,没有把「我」放下,也就是说没有把自私自利放下,因此生生世世的修学,只是种一点善根而已,不起作用!
诸位同修可以说大家的善根都非常深厚,过去生中修得很久、修得很多了,善根深厚。这一生能不能成就?那就看这一生你能不能突破这个瓶颈:我再不把自私自利放在心上,要把这个放下!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亏就吃在这个地方,这一生再不肯放下,跟过去一样,还要搞轮回,念佛也不能往生。诸位要晓得,念佛往生的人他放下了,他不放下不能往生。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平常他是放不下,临终那个时候放下了,行!临终那一念放下,他一念就能成功,他就能往生;临终时候放不下,那就没有法子,又搞轮回去了。你们听了我这个话,千万不要抱一个侥幸心理:「不要紧,现在可以不要放下,等我临死的时候才放下。」你有没有把握临命终时你的头脑很清楚,到那个时候可以放下?如果在临命终时不省人事,那不就完了!临命终时能往生,最重要的条件,头脑清楚,一丝毫不迷惑。我们有没有这个把握?如果没有这个把握,那就早干!现在就干!不等到临终,现在就干。
果然一切放下了,我再跟诸位同修透个消息,随时可以往生。为什么?你没有障碍了,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一般人想去去不了,他没放下,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烦恼习气太重,因此他去不了。所以,身心世界万缘放下,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想多住几年也绝不妨碍。但是,功夫到这个层次,他在这个世间想多住几年,决不是他想,他想他还有贪,他舍不得这个世间,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有能力往生还不往生,还多住几年,为什么?多帮助几个人,多带几个人往生,这是正确的,不是为自己住世,是为众生。众生之中他清楚,哪些众生有缘、哪些众生没有缘,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没有缘」?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不能够依教奉行,这是无缘。这些世间众生当中,还有很多人能信、能愿、能行,这不能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要帮助这些人。这个世间还有很多这些人,那就决定不能走,要帮助他。所以化缘尽了,自然就走了。什么叫「化缘尽」?譬如说跟我有缘的都得度了,还有一些跟我没有缘的,我没有办法,帮不上忙,这个时候我可以走了,走得很自在,走得很自然。
「入佛智慧海」,佛的智慧海,广义的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入佛智慧海。往上去,一层比一层深入,善财童子的目标是究竟圆满的佛智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