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二集) 2012/3/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八十一页,第一行:
「果德圆满」,从第九品到四十二品,都是说果德圆满。这里面分五个大段,第一大段,「总示成佛时处」,第九品到第十品,这两品。这也分四段,第一是「圆满成就第九」。「第九品,名圆满成就。以上从第四至第八品,皆显法藏大士因地愿行」。从这一品一直到果德成就,这就是讲果德成就。「本品内容有三」,第一个是「佛赞法藏因圆果满」,这第一段。第二段是「阿难启问」。第三段是「世尊正答」。我们看第一段,「赞因圆果满」,又分四小科,第一「功德无量」。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
这些话我们听了一定要知道效法,『法藏比丘』是我们修行最好的榜样。无论在发心,在学教,在修行,『积功累德』,都是一个修行人最好的榜样,无论我们修哪一个法门,都应当向法藏比丘学习。念老的批注说,「世尊总结前文」,前面是说他因地怎样发愿修行,现在因圆果满。「修普贤菩萨之大行。积累无量无边种种功德」,没有说别的,只说普贤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行把一切法门、一切众菩萨修行的功德,全包括在其中,可以说一个都不漏。真正修普贤行,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业障太深,所以没办法修。普贤行跟一般菩萨,我们看科目上都差不多,可是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用真心,我们用妄心。所以真正开始修普贤行,圆教初住,往上去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真修普贤行。普贤的十愿,就是十大科目,门门都圆满,圆修圆证。我们今天用的是执着的心、分别心、妄想心,虽然是一样的学,这五个科目我们也学,我们不叫普贤行,凡夫行,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凡夫能不能修普贤行?能。如果得到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可以修相似的普贤行,相似跟真正的就很接近。阿弥陀佛有没有加持我们?有加持,问题我们有没有接受。怎么加持?这部经典就是阿弥陀佛的加持,你理解多少,你做到多少,这就是。有的人理解做不到,有人理解做了一半,全是加持;理解的全做到了,那你得到阿弥陀佛圆满加持。这个很重要,要不然这经我们不是白念、白学了。你说我没有见到阿弥陀佛。修普贤行的人,见到每一个众生都是阿弥陀佛,为什么?心是阿弥陀佛,你所见的全是阿弥陀佛。心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面前,你也不会认识他是阿弥陀佛。大乘经上佛说得好,「一切唯心造」,这《华严经》上说的。阿弥陀佛是唯心所现的,极乐世界是唯心所变的,没有离开心性,真心就现阿弥陀佛,妄心就不是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在这里学。
你看这个经上,这念老注子里头,修普贤菩萨之大行,这一句话用了多少句?我们常常看到,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凡夫非常健忘,展开经卷想起来了,合起经卷就忘掉了,毛病习气统统显出来了,我们难就难在这里。这个难关必须要克服,为什么?灾难在眼前,我们克服就能平安度过,不能克服,就随它去了,这个自己一定要知道。从现在开始练,认真去训练,普贤行了不起!「礼敬诸佛」,就是修自己性德里头的礼敬。性德,连世间圣人都知道,你看《礼记》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没有一样不恭敬,对人、对事、对物。普贤十愿从哪里学起?就从这学起,从礼敬学起,然后慢慢学第二、学第三。头一个礼敬没有,后头全没有,后面怎么修,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因为你第一个是假的,往后全是假的,这一定要知道。礼敬是对治什么烦恼?是对治傲慢。傲慢一定要承认,你说你不傲慢,那是傲慢里头再加上傲慢。没有傲慢,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你不是凡夫,你是菩萨。转末那成平等性智,不是普通菩萨,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转八识成四智,用真心,不用妄心。你看小乘须陀洹,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他放下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八十八品见惑,一般都把它分为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初信位的全放下了。我们有没有?我们比不上人家,那怎么会没有傲慢!傲慢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降伏?圆教初住,别教初地。
儒家教人,「傲不可长」,这个傲慢有,决定有,不要再增长了,你把它控制住。儒是世间法,不离开六道轮回,这个说法正确的。佛法不行,佛法要叫你超越六道,超越六道,有傲慢在你就超越不了,往生都去不了,极乐世界没有一个傲慢的人。那带业往生?没错,最后那一念的时候,你心里头没有傲慢的念头,那个念佛能往生;还带着傲慢那个念头,念佛不能往生,这个一定要知道。平常要养,平常要学礼敬,比什么都重要。礼敬别人有好处,抬高自己没有好处,这个一定要知道。连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当年表演给我们看的,自卑而尊人,自己成佛了,对这些众生还要尊敬。没错,要尊敬,为什么?他本来是佛,怎么能不尊敬?佛眼睛里头,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睛当中,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心目当中,看佛菩萨也是凡夫,一定的道理。你用的是个什么心?
普贤行愿平常要讲清楚、讲明白。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头修,学习。我们起心动念,我们言语造作,去对一对,有没有做到?时时刻刻有高度的警觉心来检点自己,这个修行功夫才能得力。心里头真的要有诚敬,没有诚敬,那个礼敬是外表的,那不是真的。我们用心,起心动念,诸佛菩萨知道,天地鬼神也知道,只能骗人,人迷惑颠倒,他不知道。鬼神有报得的五通,所以他知道,他距离我们很近;佛菩萨具足三明六通,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他没有一桩不知道。我们学过《还源观》,《还源观》上给我们透露这个消息,我们念头才动,就周遍法界,这心念,念头动。
身体,现在我们都知道,细胞的存在是波动现象,没有意念的波动,就没有物质现象存在。那我们的身体状况,佛菩萨知道,你真正发心修道,真正发心要求生净土,真正要帮助正法久住,佛菩萨能不加持你吗?哪有这个道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是佛菩萨,我要遇到这样一个众生,发这么大的心,我能不照顾他吗?他遭遇到什么困难,他自己不知道,我知道,他自己迷。佛菩萨知道你生生世世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全晓得,你的业障、你的麻烦从哪里来的,他都知道,他能给你化解,所以菩提道上肯定是一帆风顺。不能说没有逆境界,顺逆境界一定很多,一定是逆境比顺境多,为什么?你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恶念恶行比善念善行要多,这都是感得的,菩提道上也有感应。不过菩提道上有佛菩萨照顾,虽然有很多障碍,还是畅通无阻,这个是肯定的。
我们这一生六十年走过来的,清清楚楚,这好事不是坏事,在那里督促我们,帮助我们放下,放下贪瞋痴慢疑,放下怨恨恼怒烦,提起忆佛念佛。佛在这个世间怎么做人、怎么修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佛修礼敬诸佛,佛修称赞如来。说话,凡是刺激人的话,让人家听到不高兴的话,不能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你是不是菩萨?我想学菩萨。想学菩萨就得要学,菩萨在一切处,令众生生欢喜心,不能让众生生烦恼。
「广修供养」,前面一堂课我们看到,菩萨的宝手常出一切最上的供养具,上面供养佛菩萨,下面供养六道众生,平等平等。积功累德无量无边,这八个字要常常记住。不能说积累一点小功德就很满意,跟佛菩萨比差远了。希望你对于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有知足,积功累德不能知足,一直做下去,生生世世,成佛之后还是积功累德,丝毫没有懈怠。你看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了,没有懈怠,他那种勇猛精进,跟他在法藏比丘的时代去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我们的好样子。我们看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没话说,还敢懈怠吗?还敢去做假的吗?假的,生烦恼不生智慧;真的,生智慧不生烦恼。智慧,智慧对于这个世间,再扩展就是六道,六道再扩充就是十法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每一天读经,读经是修行。怎么修?古德教给我们,随文入观,字字句句跟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相应。他怎么不是修行?这个佛经、圣贤典籍难就难在此地。展开经本,经是什么?经就是性德,释迦牟尼佛从自性里流出来。我们展开经卷,与我们的性德念念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忆佛念佛,果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才是真正无量功德,这功德你能够深深的体会到,它不是假的。下面第二段,「于法自在」。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经文虽然不多,念老引经据典注得很多。我们看批注,『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世尊自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两句话是如来果地上的,实际上,能够真正明心见性,于法就自在。那我们的善根、根性不是那么样的高,不是那么样的远,我们从经教上可以得到弥补。我天天读经,天天学习,在教下大开圆解。教下大开圆解跟宗门大彻大悟是相同的境界。念佛,得一直念下去,念到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都得到「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没有障碍了,真看破、真放下。障缘是不是完全没有?不一定。障缘有,障缘很多,他怎么自在?它障不了他。为什么它障不了他?心里头没有障碍。我自己心没有障碍,外头障碍就障碍不了。为什么?不受!外面再大障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有障碍对我,我这里没有障碍对他,障碍就不存在。别人障碍你,你要接受,障碍就成就了;别人障碍你,你不接受,那个障碍就退回去了。退回去什么?他障碍他自己。怎么知道他障碍?他自己生烦恼。你这里得自在,他生烦恼,那不是障碍回去了吗?你为什么会不受障碍?你心清净,得清净心了,你用真心,他用妄心。古人说的话很好,「邪不胜正」,真心里头没有障碍,妄心里头有,妄不能胜正,所以心得自在。
「今以此语赞因地之法藏,乃赞叹之极也」。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赞叹,是赞叹法藏比丘那个时候,修因的时候。佛这个赞叹是用果地上的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法藏现在也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那我们知道法藏证果了,至少他是法身菩萨,释迦佛是究竟圆满佛,妙觉如来,不是等觉,用这个来赞叹阿弥陀佛因地,「一切自在,即一切无碍」,什么障碍都没有了,「亦即一切圆成矣。圆满成就,融通无碍,才曰自在」。要怎样才得到?放下就得到,秘诀就在此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一丝毫隐瞒都没有。我初学佛什么也不懂,向老师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能快一点契入佛境界。老师告诉我两句话,「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
看破是智慧、是学问,放下是功夫。上上根人看破马上就放下;上中下三品还不行,看破是看破,未必能放下。放下多少有些不一样,有彻底放下,像释迦、惠能大师,他们所示现的是彻底放下,而且是一念顿舍,时间那么短,他能将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放下,那就得大自在。上根人听到了,明白了,可以放下一半、放下几分之几,不能彻底放下。他真放下,不能彻底,我放下执着,成阿罗汉;我放下分别,成了菩萨,权教菩萨,别教的三贤;彻底放下,那就登地,别教登地了。不放下不行!我们说烦恼习气,功夫全在放下,放下自在就现前,身心清净,轻安、法喜统统出来了。这不放下,他有烦恼,他有妄念,确实他有分别、有执着,还会计较,凡情没脱落。
下面举,「又观自在菩萨之圣号」,这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寓此深密之玄旨」,这玄妙的意思在名号里头,观自在。为什么用这个名号?让你一说这个名号,一听这个名号,你就能回头。观是看破。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你看破,你自然就放下,那不就自在了!名号里头有这个意思。「自者,自性也,自心也。观自在者,了了见性,了了见心也。是即甚深般若。故能照破五蕴,度一切苦厄」。这一句就不得了!《心经》念的人最多,因为它不长,每一个宗派没有不学智慧的,所以《心经》就变成各宗各派必修的功课。玄奘大师翻得好,二百六十个字,大般若的精华,大般若的心印。那我们会念没学到,这什么原因?光会念不会观,自是自性、是自心,不知道什么叫自性,什么叫自心。观自在菩萨,了了见性,了了见心,我们依然念了这么多年,也没有见性,也没有见心,起心动念还是烦恼,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计较,这就是毫无功德。功是功夫。那什么是功德?读经是功夫,修行是功夫,得什么?要得智慧,要得定功,那就是功德。智慧是什么?智慧是看破,我对于眼前一切真相明白了。明是什么?不计较,不执着,功德。知道一切法虚幻的。
般若在中国一般代表的就是《金刚经》跟《心经》,《金刚经》是般若的纲要,《心经》是般若的核心,抓住这两部够了。真正学到,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上了,他就接近于法而得自在。从接近再深入,他真的会得到。顿悟完全靠根性,无量劫修成的;没有这个功夫,自己在这一生能够真诚,勇猛精进,也能得到,关键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民国初年江味农居士,一生学《金刚经》,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在一部经上,写了一部《金刚经讲义》,可以说是《金刚经》批注里面的权威。他的批注跟黄念祖一样,集《金刚经》批注之大成,内容非常丰富。我过去讲一遍,不敢讲批注,太长。我讲的是从批注里头节要,编了一个《金刚经讲义节要》,我依节要讲,总共讲了二百四十多个小时。《心经》,周止庵居士,就在这一部经上,也下了三、四十年的工夫。民国初年两个专家,你要想学《心经》,一定去学周止庵的《诠注》,《心经诠注》,《金刚经》是江味农的《讲义》,他们两位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几十年不中断,有成就,成就超过古大德。专门搞一样,他心里头是念兹在兹,他一点没有别的念头,专想这个东西。
我们今天选择《无量寿经》的会集本,这本子实在是太好了。古时候没有这种会集本,五种原译本都看,很难,分量太多,而且有重复、有没有重复的。所以在中国修学净宗,就舍《无量寿经》,取《阿弥陀经》,原因在此地。日本人学《无量寿经》的多,全部都是学康僧铠的本子,五种本子只学一种。还有很多康译的本子所没有的,散在其它四部经上,你也不看你也不知道。所以会集是有必要的。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这是宋朝的,第一次的会集本,虽然不完整、不完善,《大正藏》收了,《龙藏》收了,说明它有价值,对净土有贡献,只是美中不足。一直到这个本子,才算是真正圆满。我们遇到,这个缘多胜!没有这种殊胜的因缘,我们怎么会遇到?遇到之后要真正得利益,也得学江味农、学周止庵,一生专注,长时熏修。只要真干,一般情况之下,五年很可能得三昧。
得三昧是什么?得清净心。五年专注,心不散乱就得定,三昧是得定,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生智慧,你就有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彻悟是什么?理一心不乱。大悟是事一心不乱,彻悟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宗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是同一个层次,也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到这个时候全通了。全通了,祖师大德为了教化众生,他还是保持一门,不涉其它,给大家做榜样。你拿什么东西问他,他都能够讲给你听,但是他自己专修一门。这是在学习圣贤教诲,乃至于学习一般的科技,中国人的理念跟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人是集中一点,一通一切通。外国人从小广学多闻,什么都想学,幼儿园小朋友都会学十几个科目,样样都行,没有一样精通,精力、时间都浪费掉了。
中国古人的经验丰富,他明白,他教学的智慧、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经验,世世代代累积的成果,你不能改变。你改变就吃亏,吃亏再想回头,晚了,学习的年龄过去了。需要记忆的东西,决定是在十二岁之前,你能够记住,你一生都不会忘记。我这样的年龄就吃亏了,从小没有受到这个严格训练,自己无知,博闻强记,我有这个能力,无论看东西、听东西,我记忆力很好。多久?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以后慢慢就退了,就忘掉了,念的功夫不够。我们读一篇东西顶多念十遍,十遍就能背,就会记住;古人十遍会背了,要念一千遍,一辈子不会忘记。我们就差这个功夫,没有人督促,没有人教导我们,到我们看到古人的东西,后悔莫及。那个时候要有人教、有人督促,那我们现在多少东西都能记清楚。所以我们跟李老师不能比,跟方老师也不能比,方老师连经文,大段大段他能背得下来,讲给我们听的时候,引经据典,他不需要去查书,他全能背下来。我们上一代还有,到我们这一代就差远了。我们生在抗战期间,战乱,小孩学什么最重要?学谋生最重要,这个课程以前没有。我们小时候九岁、十岁就要练习烧菜、煮饭、洗衣服、缝被子,生活教育。怕的是什么?战争一打的时候,都散掉了,小孩要能自己照顾自己,你能够活得下去,这个教育摆在第一,读书其次。所以像我们这个年龄家事都会做。
我们看下面,念老给我们总结的,「是则以自在为因,仍以自在为果。因果同时,不可思议。又《会疏》注曰:今言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成就世自在王佛之果故也。言一切法者,即四十八愿之法也。谓庄严净土法,摄取众生法,庄严法身法等也」。这个意思说得好。于一切法,确实阿弥陀佛把一切法整理归纳成四十八愿,四十八法,这个难得,这真的不是假的。他以五劫的时间,这经上讲得很清楚,五大劫,不是小劫,这么长的时间,去参访、考察、学习一切诸佛剎土的依正庄严。每一个佛国土他都去看,他都去学习,总结成四十八愿。也就是所有诸佛世界里头的精华,美好之极,集成了四十八愿,用四十八愿建立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就超胜一切诸佛剎土,这是当然的,不是他凭空想象的,是他实际上考察所得到的。他用他的意念,今天我们晓得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他完全用意念,从自性里面现出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心现的、自性所现的。
所以净宗的祖师称净土为唯心净土,称阿弥陀佛为自性弥陀,它是心现心生,不是识变。所以极乐世界没有八识,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统统都是转八识成四智。极乐世界不是报得的,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的,五劫的修行功德之所成就。所以这是四十八愿之法,庄严净土之法,摄取众生之法。庄严净土之法,这部经上介绍得很多;摄取众生的法,就是信、愿、持名,这么简单。可是后面有,《弥陀经》上说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里面,外面是信愿持名,里面是善根、福德、因缘。那就是说明每个往生的人,绝对不是一生修的,一生不可能,过去生中一定有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接触生欢喜心。这个事情是真的。
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么多年了,有些环境我们从来没接触过,一到这个地方就很欢喜,见到这个人,一看到他就生欢喜心,有些人一看到就讨厌他。这什么缘故?如果没有过去世的因缘,这怎么可能?不可能。见到他欢喜,一定过去善缘;见到就讨厌,那一定是不善的缘。对人、对事、对环境统统有这种感触,而且常有。从这个地方是什么?证明有轮回,证明有前世。如果没有前世,讲不通!无缘无故,确实没见面,第一次见面。所以这经上说,这一生念佛往生净土的,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今天跟净宗一接触,无量诸佛加持你,你能信、能愿,你肯念阿弥陀佛,不是简单的事情。看到好像很偶然的,其实不简单,有宿世的根在那个地方。我们知道这桩事情,就对于净宗的同修、同学,那分感情就格外的深,知道什么?我们过去生生世世在一起,现在又遇到了,希望这一生成就,到极乐世界我们永远在一起。这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六和敬也是性德。为什么不和?迷而不觉则不和。如果真正觉悟了,珍惜过去生生世世的同参、道友、同学,六和敬就自然成就,不偶然。六和敬第一个是「见和同解」,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建立共识。六和的共识,净宗是大乘,是《无量寿》,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在《无量寿经》,在《弥陀经》,在《观无量寿佛经》,三经一论,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有诚敬的信心,在一起学习,搞清楚、搞明白,自自然然你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的心,真想去,而且想早一点去,最好现在就能去,有这么一个恳切的愿望。我们这才动念,阿弥陀佛都知道了,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阿弥陀佛站在面前,阿弥陀佛我再过几年去好不好?这个世界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完。那个心不是真的。这个世界还有好多事情,什么好多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再多都是虚妄。应该是什么?这个世间没事了,阿弥陀佛无论什么时候来,这世间没事了,应该去了,随时可以去。
真正有愿在这个世间,他是为什么?为怜悯众生,救度众生,为正法久住,除这个之外没事。我们怎样帮助众生?就用这个方法,庄严净土法,这个要学。学什么?庄严我们现前的世界,人家才会生起信心。我们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净土,这个地方人善良,我们要用四摄法,要用六波罗蜜,要用普贤十愿,用这种大行、真心,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做给别人看。他业障很重,他看不懂,时间长了,三年、五年,他看懂了,自自然然看懂。时间久了,所谓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他在那里变化。利根的人,他变化得快,钝根的人变化得慢。我们要不做出来不行,一定要身体力行。庄严净土,摄受众生,只要把佛这些重要的纲领做出来,决定有效,这些人欢喜肯来学。庄严法身法,庄严法身法是提升自己的灵性。天天有进步,我们做不到,那是菩萨的事情;我们至少要能做到月月有进步,这是应该可以做得到的。三十天提升一个阶级,三十天又提升一个阶级,不断向上提升。不进则退,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就是对自己有高度的警觉心,我不进步就退步。
这下面说这一段的意思,「意谓法藏四十八愿悉皆圆满,愿中所摄一切之法,悉皆圆融无碍,成就世间自在王佛之果觉,故云一切自在」。世间自在王佛是法藏菩萨的老师,他的修学、闻法、发愿、成就是老师教他的,所以他的成就,也就成就老师的果觉。老师的果觉他做到了,用老师的果觉做自己的因地心,因圆果满,他成就了,故云一切自在。「清彭际清居士,于此经文亦有深解」。彭居士这些文多半都在他注疏的《无量寿经起信论》,这是他的著作。「法藏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我们从这些文能够看得到彭际清居士对净宗的造诣,他能说得出这个话来。法藏以无量心,这无量是大心、深心,深广无量,就是《还源观》上所讲的「含容空有」,大乘教里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是这个心。发无量愿,无量愿只为一桩事情,前面在经文上读过了,「一切皆成佛」,这个愿还得了!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统统成佛,他确实是向这个目标去走,向这个道路,究竟圆满成佛之道,这是净宗。起无量行,无量行包括身语意,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一切造作是身业的行为,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这还得了!
这个地方,法界,我们有一些参考数据,从《佛学大辞典》里节来的。「梵名达磨駄都」,翻成中国意思叫法界。法界也就是法性,《般若经》上讲的实相,同是一个意思。「法界之义有多种」,古德从两方面来解释,一个从事,一个从理。就事约理,那个「约」跟「就」是一个意思,说约事约理也行。但是现在人讲就事就理,他好懂,古书里头都用约,就是就的意思。第一个「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每一法,人是一法,这个法很多,每个人都有自体,都有界限,我这个体不是他的体,不是你的体,各有各人的自体,这称之为法,这叫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宇宙之间这一一法,可以说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把它总起来说叫一法界。《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一法界就是一切法,总起来说,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华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完全是从事相上说的。「台家」是天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跟天台家俗谛里头的十法界,意思完全相同。「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这些概念都是就事论事,称为法界,从相上讲的,从枝枝叶叶上说的。
第二就理上讲,「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法相宗、华严宗他们的解释,「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这法界是什么?法界就是真如,法界就是自性,真如之理,真如之性,称之为法界。为什么?一切法是从这个理,从这个性而生而现。能生能现的是这个理,是性,性是自性,也称之为法性,性是体的意思。事,事是相的意思。体是一个,相无量无边。佛在大乘经上用海做比喻,把大海比喻作性,比喻作理;大海里面起的水泡,用这个水泡代表现相,代表事,就是事相,事相无量无边,没有离开体,都是这个体生的。事相称法界,从事上讲的;大海,就是性体,称法界,是从体上讲的。体上讲一法界,就是所有法界的全体不离自性。
一切法从自性生,最后还回归到自性,我们不就是蹓跶这一圈吗?从一念不觉迷了,这变成凡夫,经历六道轮回、十法界,最后再从净土又回去,又回到原点。这一圈旅游,迷的时候很苦,觉悟的时候很快乐。那个觉悟不容易,迷很容易,觉悟不容易,所以佛菩萨怜悯这一切众生,帮助大家觉悟。觉悟什么?你所游历的这一大圈全是假的,幻相,像作梦一样。觉悟了,醒来了。醒来是什么?醒来是回归自性,在净土里面讲,回归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是一法界,常寂光是诸法实相,真相,那不是假的。常寂光里头什么都没有,物质、意念、精神、自然现象统统没有,那是我们的自体,那是我们的自性,那是真正的我。
「或谓之真如法性」,称它作真如,称它作法性,称它作实相,称它作实际,「其体一也」,这么多的名相,都是说一桩事情。说什么?万事万物的理体,或者是性体,这是一。「界者因之义」,这从因果,界是因之义,为什么?「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不管你依真如,能证、能成佛,依法性也能成佛,依实相也能成佛,依实际也能成佛,名相很多,说的是一桩事情,随便你依哪一个,都能成圣道,所以这些都叫法界。「又界者性之义」,它有因义,它有性义,性是自体,「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一切法,相千差万别,性是相同的,所以它也叫法界。这是《华严》四种法界里头的理法界,理法界的意思。
「严家台家」,严是华严,华严宗,台是天台宗,这两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这个意思好。这个法界是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的。因为同一个法性,怎么会有障碍?障碍从哪里发生的?障碍是从迷了自性就发生了。觉悟,觉悟就没有,觉悟,所有障碍统统消失掉。所以觉悟就有大乐!永远没有苦。为什么?它所有障碍都没有了。知道什么?宇宙之间一切法跟自己是一体。我们跟诸佛如来是一体,跟一切菩萨也是一体,跟诸天鬼神也是一体,跟饿鬼、地狱、畜生也是一体,跟树木花草是一体,跟山河大地也是一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灵性没有完全觉悟,在这个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头,在六道里头轮回,什么身分都做过。我们有没有做过天王?做过。有没有下过地狱?也下过。有什么稀奇,哪里都去过,平等平等,怎么平等?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梦里面做皇帝,起来之后什么也没有了;梦里头堕到地狱,起来也没有了,你说平等不平等?不过是一场梦而已。《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教给我们「应作如是观」,你要这样看法,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你就能够圆融自在了。
接着底下讲,「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这个我们要学。我们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信息的发达,常常环游世界,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给那个地方的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是菩萨行。菩萨游行十方诸佛剎土,我们游行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区,做好样子是一样的事情。这个好样子就是四摄六度,以这个为标准。喜欢布施,布施什么?布施一个笑脸可以,又不花钱,见到每个人打招呼,对他笑笑,他很欢喜。不要迎面来的时候不理人,这个不好。不管认识不认识,很亲切打个招呼,都是布施。布施方法太多了,很多不要钱的布施,不一定花钱。所以欢喜、尊重、敬爱、关怀,表现在我们仪容上,他看到感到欣慰,这人是好人。他要亲近你,你就把正法告诉他。每个人心都不平衡,都有烦恼,都有忧虑,要告诉他这是什么原因,这是社会的风气。社会风气不好,我们应当懂得来转,转移社会风气。怎么转法?从我自己本身转,用真诚心亲切的待人接物,慢慢让大家都感化了,这就好!所以最重要的,我们居住的邻居。
现在的人,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人统统学会防人之心。防人之心好不好?不好,很累,要防这个、防那个,你看多累!不防就好。那不防,我们吃亏上当,人家欺骗。随他去,都是好事。你这么一想,心就开了,你就快乐了。吃什么亏?全是假的。钱财,我用他用不都是一样用,不都好吗?我在台湾的时候,过去有个老师也到台湾来了。大陆开放回到老家去看看。他告诉我,他买了小的金戒指,大概买了四、五十个,回家去送人,做礼物送人。在路上坐火车的时候,被小偷偷走了。他也很能想得开,我送给家乡人,给他都一样,都要送人的。这个念头好,不烦恼,不过就是送的人没有达到,这不愿意送的他拿到了。人一定要想得开,想开就自在了,别去执着。所以我们不要被环境转,我们有方法去转环境,能转环境就自在了。《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跟佛菩萨就没有两样,要懂得转境,不为境界转。所以说是菩萨能够在恒河沙数佛国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这我们要学,无论在哪个地方,要表现好样子。
「所以者何?以法界本无量故」,这是真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对于古人说这两句话,非常佩服,他怎么能说得出来这两句话。学佛之后我们晓得,这两句话是佛说的,最初说这两句话的人,我相信他是佛再来的,他不是普通人,凡夫说不出来。法界确确实实无量。「如是严净无量佛土」,这些都是我们修行、表演的场所。「度脱无量众生」,度脱众生最重要的是要让众生建立信心,佛法教学头一个科目就是这个,一切众生没信心。信心的建立,首先是自信,他容易接受。你首先教他信佛,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首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性本善,只给他讲这个。相信自己有怜悯之心,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心里要感觉到难受,这就是恻隐之心。进一步,相信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没有钱、没有地位也能修无量功德。修真实功德不一定要钱。如果有钱才能做功德,那没有钱的人,生生世世那都受苦?不然,往往贫穷的人修的功德是圆满的,富贵人修的功德不圆满。
你看《了凡四训》,云谷禅师讲的例子。一个贫穷的女孩子,在庙里头舍两文钱,大概两分钱都不到,两文。古时候铜钱,一个铜钱叫一文,十个铜钱叫一分,一百个铜钱是一角,一毛钱。舍两文钱,功德是圆满的。以后她做了王妃,带了一千两黄金,到这个寺庙里头来供养,老和尚不见她,徒弟去见她。她很生气找老和尚,我小时候在你这个寺庙供养两文钱,为什么你自己亲自替我祝福、跟我回向,现在我供养这么多,你怎么让你徒弟来接待我。老和尚说从前两文钱,妳诚心,真诚心,我要不给妳回向,对不起妳;现在妳做了王妃,那个千金对妳来说算不了什么,妳今天摆这么大的架子到寺庙来,妳不如前面两文钱的功德大。这她才觉悟、才明了。这个东西论心不论事,心真诚,功德就大,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所以贫穷人修一点点福报,来生享福;这一生富贵人,修再大的福报,福报都小,福享尽了,罪报现前,他还是要堕落。理跟事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菩萨严净无量佛土,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佛土可严,亦无众生可度」,这跟《金刚经》上讲的完全一样。诸佛菩萨从本以来清净庄严,为什么说没有众生可度?众生本来是佛,你怎么度他?他现在迷了,迷了要帮助他,要帮助他成佛,不能居功。你看,他是我度他成佛的。他本来是佛,怎么是你度他成佛的?但是他没有你这个缘,他也作不了佛。有这个缘不要居功就没有傲慢心,你的性德就会流露。性德是什么?真诚、恭敬,这个很重要。永远不丧失真诚、恭敬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