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集
 
{返回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0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集)  2011/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0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土大经科注》,第一百四十六面,我们从倒数第四行念起:
  「至于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亦均发愿求生;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接着看,「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这个几句话非常重要,意思深广无尽,可见这个法门殊胜、奇特。但是也必须具备往生的条件,这个条件是真信、切愿、持名。这句话很简单,可是在现前这个世间,修净土的同修们对这句话错会意思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引起很多人的怀疑。就像早年李老师在世时候,我们年轻的一代跟他老人家学习,他老人家常常叮咛大家,以台中莲社来做例子,这自己人。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太少,一万人当中只有三、五个往生,不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大家怀疑了。善导大师的话有没有说错?没说错,李老师的话也没说错,问题在哪里?是我们对于这句话,信、愿、持名解读错误。我们信不信?严格的说不相信,不具备信的条件,这头一个大问题。
  我学佛七年出家,九年受戒,出家我就教学,教佛学院,就开始讲经。我的经教是在没有出家之前学的,学了七年。出家两年,佛学院也教了两年,这就受戒。受戒回来,当然第一桩大事要感谢老师,我的老师是在家居士,不是出家人。所以到台中去拜老师。在慈光图书馆,我在大门口,他在里面,我还没进门,他看到我了,指着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大声叫了六、七句,我都呆了,我都出家了,教学两年,受了戒回来怎么会不信佛?这个话我听不懂他的意思。他叫我坐下,我就听他老人家开示。他头一句就告诉我,他说:你要晓得,古往今来有很多老和尚,八十、九十到临命终时还不信佛。愈说我愈迷惑,那怎么叫信佛?他老人家讲了,经教里所说的你做到了,才叫信佛。你看每部经最后一句话,「信受奉行」,这个信底下有受、有奉行。你信了,没有接受,没有去照做,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我这才恍然大悟,信不是一个字,信后头愿、行连起来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个意思深了。信愿行是一桩事情,缺少一个全都没有。如果没有行,信愿就没有,我有信、有愿,没有行,那信愿没有。必须三个都具足,才叫真信、切愿、笃行。
  我们想想,这三个结合成一体,问题真来了。愿不容易,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得很多,必须要把娑婆世界放下。有没有放下?没有,还在争名利,还在想我多做一点好事,将功抵罪,这算不错了。其实怎么样?其实全都错了。佛法里头对因果定律讲得太清楚了,能不能将功折罪?不可以,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善恶不能抵消,这个诸位一定要记清楚。所以,起心动念要谨慎,决定不能有恶念,善念也不能执着,要三轮体空。为什么?着了善念,我做了多少好事,它有善果,善果在三善道,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断恶修善都能做到三轮体空,没有自己,也没有接受的人,也没有当中的事,这叫三轮体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头痕迹都不着,这叫修净业,能出三界、能出十法界。我们有没有做?我没有看到一个人做。这么说起来,净业求生极乐世界不是简单事情。对的,它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比较,是最容易的,实际上不是容易事情。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那是个普通事吗?那是个容易事吗?所以,这桩事情要真干,真干不难。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只要你细心去观察,三轮说法都在我们面前,这个三轮,示转、劝转、作证转,这三轮。劝是什么?讲经教学,讲给你听,讲给你听是劝你。讲清楚、讲明白了,你相信了,有没有建立信心?要劝你。第三种还有作证,哪些人作证?真正往生的人给你作证。哪些是真正往生的?不是说临命终时,八小时之后头顶上还热,那不算。为什么不算?生天头顶热,生欲界天就从头顶出去了,我们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怎样才算是真正往生?临终的时候他很清楚、很明白,告诉身边的人:我看到阿弥陀佛,看到西方三圣他们来接引我,我走了。这真往生,这绝对不假,这是真的!人断气之后靠助念往生,有,有能往生的,有不能往生的,能不能往生的关键是他自己。临终时大家带着他,希望他想起念佛,把信愿行发出来,他真往生。
  如果临终的时候他已经很迷糊了,这个念佛、诵经给他回向,对他的好处只是减少他的痛苦,决定有好处,没有坏处。要不要去摸摸他头顶?没有需要。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讲得很多,别动他。怕他什么?怕他烦恼习气很重,你去摸触他,他很痛苦,他会生瞋恚心,那就到恶道去了。那不是送他往生,是把他送到三恶道去,你错了。你要想知道他到哪里去,你就好好的念佛,你到极乐世界,他无论到哪里你都能找得到他,这是最好的方法。他要真往生了,你往生的时候他会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你,就像早年慧远大师一样。慧远大师往生的时候,莲社里头比他早往生的人,统统跟着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一个都不少,这个殊胜。不必去探这个、探那个,反而让他受害,你不是好意,你是来害他的,你不是来帮助他的,这些道理要懂。印光大师,大家如果认为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的话我们就得要听。
  所以,真正求往生、真正相信、真正发愿,这个世间七情五欲统统放下。为什么?那障碍。放下七情五欲就是放下六道轮回,放下一切佛法就是放下十法界,这个要懂。《金刚经》上说得多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修净宗的人,一部《无量寿经》,或者是一部《阿弥陀经》,一句佛号,够了,别的都不要了。我是个凡人,而是下等凡夫,不是中上根性,如果没有学到佛法,我早不在这个世间了。生活在这个世间时间虽然不长,苦不堪言。我是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我有一点小成就,这是感激父母小时候教我们尊师重道,现在懂得尊师重道的人不多。真正懂得尊师重道的人愈来愈少了,古人讲的「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我们像亲兄弟一样,这样的关系;一生都要照顾,一生都要帮助,不能有任何分别。所以古时候的老师对学生那认真教,为什么?学生教好之后,他的子孙有人照顾,知恩报恩,他不用忧虑。现在没有了,现在亲兄弟都是陌生人,老师的子女与我们不相干。可是我还是个很守旧的人,我对于老师子女真的跟自己亲兄弟一样看待,我常常关怀他们,共甘苦,同患难,有福同享。这是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这是善德,我们中国人讲性德,佛法亦如是。
  所以这个信字太难太难了。我们算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要不把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怎么能相信?佛法到底是什么?佛经上讲的是什么?佛法这个名词就很清楚,但是大家认为佛是迷信,那佛法就是迷信之法,错了。佛这个字是梵语,印度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佛法就是觉法,觉悟之法。觉就不迷惑,觉就不胡涂,破除迷惑之法,这就叫觉法。我们对自己不迷惑,对人生不迷惑,对环境不迷惑,对宇宙不迷惑,对万物不迷惑,对一切法都不迷惑,这叫佛法。佛经讲的是什么?我们用《般若经》上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这大概三、四十年前,辅仁大学有个教授,过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住在台湾,他来拜年。告诉我,他这个学期在学校课外活动,开了一门佛经课程,《普贤菩萨行愿品》。我说好!学习的同学很踊跃。我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只许用一句话答复我。他说什么问题?我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他说的是什么?你用一句话答复,不要啰嗦。他想了有五、六分钟,想不出来,最后说没有办法,想不出来,反过头来问我。我说,《般若经》上有四个字,诸法实相,你承不承认?他听了想了一想,有道理,这句话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用我们现在话说,宇宙万有,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一点没错,佛自己解释得很清楚,诸法实相,没有一句是假话,没有一句话是欺骗众生的,句句真实。
  这部经里头讲了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所以我们选择这部经,做为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的代表,这部经包含了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一切经的精华都在这部经。佛法教学的目的是教我们回归自性,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是附带的,那是小事,回归自性是大事。回归自性叫什么?叫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现在应该成佛。成佛就是成就觉了一切法,就这个意思。你对一切法觉悟、明了了,觉悟、明了还能把事情办错吗?不可能。无论什么事情,你去处理一定都非常圆满,智慧解决问题。这些无比殊胜的利益不是从外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是本有的、德能是本有的、相好是本有的,除了自性本有之外别无一物,全是自性有的。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最后的归宿都是明心见性,都是这一句。我们就晓得,明心见性的方法、手段不一样,很多很多。所以《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统统明心见性,哪有高下!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自性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像一个圆球,这是个圆,圆球,圆球有个心,自性就是心,无论在哪一点上,你垂直角都会达到中心。佛法就是要我们回归到中心点,然后一切法你全明白、全觉悟了。不能偏、不能邪。中国人讲忠,忠孝仁爱的忠,忠的意思就是不偏不邪,一切都要依循性德。性德是现在人所说的大自然的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灾难就现前。佛学、佛法绝对是遵守自然规律,也就是说它不偏、不邪。
  它的利益「横出三界」,大利益。「圆登四土」,这还得了吗?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圆是圆满,登就是你证得,圆满的证得。证得四土之后你就明白了,一即是四,四即是一,四土真的不分。样子有四土,实际是一个,实际上它是一体,这才叫圆满的自性。这法门到哪去找去!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老师告诉我,我的一生佛菩萨替我安排。我相信,所以我一生自己不操心,顺境,佛菩萨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萨安排的,顺逆境界在考验我,我必须在这个境界上提升。顺境、善缘不贪恋,逆境、恶缘没有瞋恚,在一切境缘当中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那就叫中正,不偏不邪。如果顺境、善缘起欢喜心,动念头有贪恋,你就偏了,这偏了;在逆境、恶缘里面你起了瞋恚心,你就邪了。前面偏了,这邪了,错了,一偏一邪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不偏不邪这是条大路,成佛之道,一偏一邪岔路去了,不晓得岔到哪去。成佛之道就是真信、切愿、持名,其它的都不必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放在心上,你的意在造业,放在口上,你的身在造业。
  口造业最容易,三种净业,佛在这部经上,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条我们做到了没有?别人是不是真有罪过,我们是凡夫不知道。凡夫之人也有智慧比较高的,他有善巧方便利益众生,有时候看到好像是做错事情,其实他是正确的;我们去批评他,带着恶意批评,我们自己造罪业。如果他听了没有怨恨,还欢喜、还感恩的话,他提升了,你造业了,不值得!你要把这个道理参透了,你就晓得,世间没有善恶、没有罪福,所谓善恶、所谓罪福,是你一念迷惑造成的现象。为什么说没有善恶?他善恶都不动心,三轮体空,行善是三轮体空,造恶也是三轮体空。他为什么要作恶?造恶是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没有自己。这凡夫不懂,这太深奥了,凡夫哪知道?没有善恶他就没有罪福,没有罪就没有三恶道,没有福就没有三善道,他到哪去了?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他不在这里,这个才叫真妙。修善、造恶是干什么?是给众生看的,这就是三转*轮讲示,示是示现,做出样子给你看,希望你在样子里头觉悟。你要会看,禅宗祖师常常勘验学人,问你,会么?这个意思很深,你要会,你跟诸佛菩萨走的一条道路;你要不会,你不是偏就是邪,一偏一邪就出不了六道。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没有那么高的智慧,看不出别人,但是我们守住一句,佛陀教给我们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把这条守到就好了。决定不批评人,人家造什么样错的事情,别放在心上,我心地清净,不收集这些垃圾,我身心清净,这多好、多快乐、多自在。一个人一生永远生在快乐的世界、幸福的世界、感恩的世界,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早年告诉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地清净平等,表现在外面一团欢喜,真欢喜,不是假装的,装不出来的,真欢喜。这个欢喜,就是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慢慢都明白,慢慢的都通达,慢慢都知道事实真相。虽然不是证悟,有解悟,解悟带来的欢喜就不可思议。我们真正做到,真做到,烦恼习气统统放下就证悟了,烦恼习气没放下是解悟,放下就是证悟。
  「顿与」,顿是立刻,立刻就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并肩。怎么并肩?入他的境界了,这等觉菩萨。「可见此法门的究竟方便,善应群机」,群机是一切众生的根机,没有不应的。这是说出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华严》《法华》都不能比。《华严》、《法华》虽然是好,它度上上根人,法身菩萨管用,他们修学的课程。我们上中下三根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学什么?学一点皮毛常识,这些皮毛常识不能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你所得的好处,就是在阿赖耶识里头种了一乘法的种子,你的好处就这么多。这个一乘法的种子,这一生不会开花结果。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一百四十七面第四行。我节录的这些黑体字,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我们学习全学习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又契机者,亦寓契合时机之义」,这句话说得好,能够契合时机就没有古今差异。不能说它这是古代东西,不适合现代人用,古时候契合它,现在也契合它,都管用。为什么?它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一般世间人称之为真理,既是真理,永恒不变,决定超越时空。超越时间就没有过去、未来,全适用;超越空间,无论什么地区也管用,天上管用,人间管用,饿鬼、地狱也管用,诸佛剎土还是管用。它没有时空的限制,所以它契合时机。
  「如来垂慈,独留此经于诸经灭尽之最后百年」,从世间法说,佛法有法运,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讲经,他有多大的影响。在空间来说,他影响全世界,咱们这个地球;在时间上的影响,他一万二千年,他的影响这么大,时间一万二千年。依照中国祖师大德们的记载,释迦牟尼佛是周昭王二十四年出生的,周穆王好像是五十三年圆寂的。在这个世间七十九年,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岁,外国人讲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讲经教学,没有一天休息。所以他的说法有影响,影响一万二千年。到一万二千年的时候,佛法灭了,没有佛法了,这部经还多留一百年,诸经灭尽之最后的一百年。佛在《法灭尽经》上说过,《楞严经》第一部灭,这部经是最后灭。这个经灭掉之后,「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名号再留一百年。然后这个佛的名号就没有了,真正入灭法的时代。灭法的时间很长,众生很可怜,佛非常慈悲,让地藏菩萨住世,代佛教化众生,《地藏经》上有,有释迦佛给他授记。这就是如来垂慈。
  「正表此经能契于当前及未来之社会」,这就是契合时机,我们现在这个时候适合,未来的九千年也适合。「当前科学发达,人类应具之知识弥广。社会进步,每人所肩之责任倍增。故咸应广学多能,鞠躬尽瘁,参加建设,造福人民,实现人间净土。晚近太虚法师提倡人间净土,曾详引《无量寿经》文句。盖以此经双照世出世间,详示真俗二谛。」太虚大师是民国年间,照一般人的讲法,属于改革派的一位大德。他在福建厦门办了一所闽南佛学院,抗战期间,好像在四川,办了汉藏教理院,培养弘法人才,完全采取现代大学的这种制度,以及教学的方法。说他是改革派一点都不为过,中国自古的教学法,虽然在中国唐朝有一次改革,就是丛林,但是丛林里面教学的方法,还是遵守世尊传下来的老办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许多好像私塾集合在一个团体,一起教学,学习的人还是有专门老师指导的,所以依然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但是太虚大师的不是的,跟现在大学一样,同时学许多门的科目。这个方法到现在也没落了,没落的原因,我相信是它没有培养出真正大师级的人才,连像太虚大师这样的人才都没有了。
  我所接受的,章嘉大师教导我,包括方东美先生、李老师,都是用古代祖祖相传的老方法。老方法实在讲,完全遵守《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我相信那个八句话是老祖宗世代承传最高教学的标准。《三字经》前面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教学的宗旨,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人回归到本善,本善是圣人、是贤人,圣贤教育。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为什么?为了成圣、成贤,不是为升官发财,与这个毫不相关。跟佛家教学的非常相似,佛教大家,第一句话把宗旨宣示出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回归到你成佛,你本来是佛,你应该回归到佛位,这个教学就圆满了,跟中国古老的观念完全相同。为什么要教育?因为「性相近,习相远」,为这个原因。本性本善,习性不善,如果没有教育,我们的本善跟不善会愈来距离愈远。现在是不善当家,本善不见了,没有了。所以它第三句话就说,「苟不教,性乃迁」,如果要不教,性就变质了,性善就变成不善,你要不教就变成不善。所以「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那我们现在人说,学一样不行,不够,我想多学一点,样样都精通。你说得一点都不错,而中国传统的教育、大乘佛法,就是要帮助你一切通达。一切通达,怎么样才通达得了?你要样样去学,你学一辈子,你一样都不通。所以老祖宗的方法好,他知道,像《华严经》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这个道理。你只要把一门通了,全都通了,满了你的愿,你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外国宗教赞叹上帝的话,我们的老祖宗、释迦牟尼佛肯定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只要一样通了,通什么?通到自性。这个通就是明心见性,一见性全通了,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惠能大师开悟告诉我们,「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自性生的,你见了性,一切万法哪有不通的道理?不学就通了。这个方法中国古人有说,没说清楚,佛经上很清楚。所以佛经传到中国来之后,儒跟道也就讲通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能通达一切法。由此可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手段,目的是叫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然后一切通达,像释迦一样。
  孔子还没做到,孔子所做到的,我们看到老人一生的行谊,权教菩萨,没见性。道比儒高,因为儒虽然讲到七情五欲要断,但是他们没断,道比它高。所以,道在色界天,儒在欲界天。佛是真通达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业障习气很重,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太虚大师提倡人间净土,这是个方便法。佛说三乘,二乘、三乘,太虚法师讲五乘,加上什么?人乘、天乘。佛说的三乘,天往上去,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三乘;说二乘,那就是小乘跟大乘,声闻、缘觉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佛是另外算,算一乘法。世间所许的,用佛法可以达到,唐太宗说,用佛法可以治国、可以安邦。日本稻盛和夫用佛法来经营企业,做得很成功,我听说他现在又出家了。
  所以,念老在此地做了个结论,「此经双照世出世间」。《无量寿经》不但对出世间有大利益,对世间也不例外,确实能帮助我们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泰民安,世界和谐,它真能做得到。所以「详示」,详是详细,不但说明它确实展示「真俗二谛」,真是出世间法,俗是世间法。「夫净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个四句说得好。佛法跟世法是一不是二,只是用心不一样。断恶修善有我在其中,就是世法;断恶修善没有我,就叫出世法,就是佛法。佛法跟世法差别就这么一点。譬如我们讲菩萨所行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有我,有能修的我,有所修的法,这叫世法。如果没有我,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是出世间法,就叫佛法。佛法跟世法在事相上讲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一个有我,就有自私;无我,大公无私,佛法是大公无私。
  「因持名之法,最为方便,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关宴坐」。这说出这个法门的方便,随时随地你都可以修,你都能得到法喜,所以不必遁入山林。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有不少法门需要一个良好修学环境,叫阿兰若,帮助你得清净心,这环境清净没有人干扰。所以从前,修行人都住在深山,寺院庵堂建在深山,一般人都不会上去,为什么?上去要走很远,要走得很累。不是真心去访道、去求道,谁愿意爬那么高,走那么远的路?可是现在交通方便,这寺院庵堂全都铺上柏油路、铺上公路上去了,车都可以开到门口,还有更高的山还有缆车上去。所以变成观光圣地,每天寺庙里头这些出家、在家的义工,都忙着接待这些人,一天到晚上精疲力倦。我去看了几处地方,在北京我把这个事情向赵朴初老居士汇报,我告诉他,现在这些古道场不能修行了。他问我为什么?我说游客太多,那怎么能修行?我给他出了个主意,这些古道场统统做为观光旅游来接待,替国家带来收入,好事情。真正修学,我们另外再开辟道场,另外开辟要采取现在方式,建大学城。
  中国佛教是十个宗派,把成实、俱舍也恢复起来,那两个是小乘,十个宗派。每个宗派建一个大的道场,这个道场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教学,研究经教的,称为学院;另外一个地方是修行的,称为学会。学会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的,譬如净土宗,净宗学会,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就够了,现在交通方便,信息发达。学院培养弘法人才,把这些经论讲清楚、讲明白。一个学院,一个学会,像个大学城,在一个地方。建筑不要建宫殿式的,建学校,这是修行道场。老居士听了很欢喜,这主意好!在这个道场里面,这是共修,自己懂得这些方法之后,回到家里面去都可以修行,世法不离佛法,佛法不离世法。十个宗派就十个大学,现在可以做得到。从前没有这么方便的交通,没有信息,非常艰难,所以道场到处林立,是这个原因,今天不必要了。可是教学的方法要像古时候的丛林,还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就是把古代的教学理念方法跟现代的结合成一起,它的优点统统我们都得到了,缺点、不便的地方我们都回避了,最好的方法。
  「但发广大觉心」,觉心就是菩提心,「一向专念名号,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这是讲净宗,净宗太妙、太殊胜了,只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菩提心。真正要想成就,就不要担心、不要害怕,为什么?我们用真心待人,用诚意接物,不怕别人欺骗我。他欺骗我,我还是真诚心对他,为什么?我是佛弟子,我的心是佛心。他不是,他不是佛弟子,他的心是轮回心。我不能学他,我要学他,跟他一样走了,错了。所以,我们决定是用真诚、清净、平等、觉对自己,慈悲对一切众生,这叫真发菩提心。如果对人、对物没有爱心,没有真正的关怀,你菩提心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对自己,决定不生烦恼,没有贪恋,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清净不污染,平等没有高下,觉就不迷,这要懂得。我们生活在菩提心里面,跟佛气分就交融了,就接上了。如果我们心不清净,还有染污、还有七情五欲、还有高下分别、还是迷而不觉,这个往生比较困难。多少人是这样念佛,修净土修了一辈子,只是阿赖耶识里头种了净宗善根的种子,这一生不能成熟。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来生后世做为往生的真因,我们得是这个利益。但是,一失人身那是长劫轮回,在这个轮回里头,你要晓得,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苦不堪言。
  如果要知道这桩事情苦,我们就下定决心,把七情五欲放下,端正心念,就是清净平等觉。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一生当中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不怕人害我,不怕人欺骗我。为什么?我已经看破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我没有受害,我也没有受骗。为什么我没有受害、没有受骗?因为没有我,我不存在,谁受骗?谁受害?没有!如果我心被染污了,清净心没有了,我受到害;平等心没有了,我受到害;觉心没有了,我受害了。我的清净平等觉一点都没有受到伤害,一次一次的考验,一次一次过关,生活就是考验。如何在生活里头真正能够把中国四科做到,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把佛陀的教诲,十善、三皈、五戒都能够做到,又不着相,高明!不着相就是随缘妙用,做得很认真,痕迹都不着,这是菩萨,这真快乐;一着相就是凡夫,就变成世间法。不着相是功德,着相是福德,这差别很大。发心一向专念,十念、一念决定得生。
  「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这是净宗的妙,这是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它不耽误世间工作。「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不可思议。我们对于现前的社会,这个社会混乱,世界灾难这么多,我们可以做出贡献又不耽误自己,自己往生有决定的把握,你说这个多自在。其它的法门跟净宗一比,差距就太大了。我们是起初不认识,这法门确实难信之法,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我,我都没接受。我接受净宗的法门,是《华严》、《法华》、《楞严》,从这三部大经,我才真正知道净土之殊胜。《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我看到观音、势至这个特别法门,在《华严经》上那太明显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终于觉悟、明白了,这才回归净土。非常感谢老师当年苦口婆心劝我,我不是不相信,因为没搞清楚。我这个人一生确实如此,不搞得很清楚,我不会接受;我自己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接受了。方老师最初教我从法相唯识下手,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了几十部经典,大概有三十多部经典,自己慢慢契入境界,发现这个法门的殊胜。原来《华严》、《法华》包括《楞严经》,统统都回归净土,不可思议。这才让我们真正认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所要说的是什么,所要教众生的是什么,搞明白、搞清楚了,千经万论无不回归净土。
  我们翻过来看一百四十八面第二行。「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是经文,本经后面的经文,「独留此经」的这段经文。其有众生,值斯经者,值是遇到,遇到这部经的,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你愿得人间富贵,可以得到;你愿意得天人的富贵,你也可以得到;你愿意生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四圣法界,也能得到;你愿意到极乐世界都能随愿,随意所愿。这句话就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
  「良以此经符合社会之实况」,这是这个经无比殊胜之处,真的能够符合社会实况,管用。古代的社会适合,古代是君主,现在是民主,统统适合,没有不适合的。因为这部经教人,它的标准是圣贤君子,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圣贤君子是我们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也就是说,人人都是圣贤,人人都是君子。为什么我们今天变成造作罪业的凡夫?距离圣贤君子太远了。圣贤君子能爱人,我们现在不但不爱人,不爱自己,不知道自爱,哪里能谈到爱人?不自爱。我们教自己没有教好,怎么能教人?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一定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在中国儒家,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是为别人,不为自己,这是君子;如果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为自己,不是为别人,这是小人。小人不是说坏人,他并不坏,就像佛家讲的大乘、小乘,他心量小,把别人排在第二位,自己排在第一位。心量要大,决定是把别人排在第一位,自己排在最后一位,这心量大。大小乘是这么分的。所以,这个经符合社会实况,因为把人教好了,人只要是好人,任何形态的社会,古往今来统统适应。而且都能做到善巧方便,「真俗并照」,双照,「事理双融,凡圣齐收,心佛不二」,真正能做到圆融自在。「故能长存而独留于末世」,这是特赞净宗的殊胜,佛陀慈悲,特别加持这部经典,让它流传到后世。
  经本印出来了,我们这个《科注》,在台湾印的。我昨天离开台湾回到香港,看到这个本子。第一批有五千部,这次是精装两册,上下册,精装两册。有「科会」,前面是「科会」,便利大家阅读,后面是「科注」,科会进经文,批注完全用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印得很好,我们这次印两万套,第一批五千套大概很快就寄过来了。这个书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愈多愈好。估计我们的《科注》大概在明年九月可以讲圆满。这个经要多讲,每一遍不会相同,肯定有新的悟处,有新的适合于现前环境的,适合现前环境的解释。经上字字句句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帮助我们提升境界、帮助我们开智慧,处理日常的事务。所以学了它真管用。
  念老说,「良以此经不但为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一大藏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统统归净土,这在佛法里头说。下面又告诉我们,「实亦为此界他方」,此界是我们这个地球,他方是他方世界,「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这还得了吗?这无比的殊胜,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方世界,近处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多大?十亿个银河系。这十亿个银河系跟我们是一家人,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区这么大,不是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村,这是小村。他方世界还包括十方一切诸佛剎土,换句话说,一切诸佛如来在他们自己教区教化众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最后也是指归到净土。诸佛如来几乎是公认,阿弥陀佛为佛中之王,这个话真的。光中极尊,这个光可以指为常寂光,常寂光里面无量无边妙觉如来,阿弥陀佛第一,这光中极尊。因为常寂光里头没有现象,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那个光中极尊,只有佛与诸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都不行,都无法体会。这是佛法所说自性极奥妙之处,真的是唯证方知,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连等觉菩萨都不行。
  「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这个苦叫究竟苦,这个乐是究竟乐,不是一般的苦乐。离究竟苦,所有一切苦全没有了,得究竟乐,所有一切的乐事他统圆满了。这是佛陀教学终极的目标,就是帮助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用的是什么方法?底下一句是方法,离苦得乐是果,究竟菩提是因。究竟菩提是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究竟菩提。「究竟菩提之法要」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妙绝了。佛在这个法会里头也把法要讲尽了。离苦得乐之法,破迷开悟之法,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讲到究竟处,就讲到极圆满了。
  发无上菩提心,还是经题上这五个字重要,这五个字是无上菩提心,是无上菩提心里头一部分,自受用,这最重要了。为什么?自己没有得到受用,怎么能帮助别人得受用?菩提心的体,《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真诚是不假、不虚,真是不假,诚是不虚,一丝毫虚伪都没有。待人接物,修学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用真诚心,就是印祖所说的「诚敬」。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换句话说,你学东西能得多少,全在你诚敬心。诚敬心的自受用是什么?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是真诚心,有染污就不真诚,什么东西染污?有我就被染污了。
  末那是染污,末那叫染污意。第一个是我见,我见就是你的见解里头有个我。它从哪里来的?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不是真心,因为一念不觉,从真心起了个妄心,妄心不是真的。这个妄心是业相,就是波动的现象,这一波动现象,头一个起来的、出现的一个就是末那。末那是四个念头结合在一起,第一个是我见,第二个是爱见,第三个是痴见,第四个是慢见。就是你有这个见解,这叫四大烦恼,变成一个识,佛称它为末那识,也叫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是强调有个我,你就有了我,有了我就迷了,把这个东西当作我,错了。佛法里有没有真我?有,这个假我去掉,真我就现前。所以佛给「我」下了个定义,什么叫做我?我有主宰的意思,我有自在的意思。我见里头没有主宰,你完全受环境摆布,你不得自在,你没有自由,你受的限制很大。所以真我,常乐我净,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有真我,自己做得了主,自己得大自在,没有任何障碍。所以,首先要破我见,因为有我这个东西,清净心就没有了;这个东西放下,清净心现前。这是第七识。
  第六识是分别,分别就不平等,换句话说,我们要放下执着、要放下不平、分别,我们的清净、平等就现前。这个东西一现前,唯识学家所说的,因上转了,第六、第七转了,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就是清净、平等现前。八识跟前五识跟着转,转八识成四智,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只要这两个转了,五、八连带都转了,就统统都转了。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圆满的智慧。末那转为平等性智,真正融会在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融会成一体,末那。第六转变为妙观察,妙观察是权智,阿赖耶大圆镜是实智。权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前五识转变成无所不能,第六识无所不知。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这叫妙觉果位,这真正成就。
  「是故念祖感恩图报」,我沾黄老之光,他也把我带入境界。我们感恩图报,感佛恩、感祖师恩、感父母恩、感祖宗恩、感一切众生恩。「发无上心,敬注此经」,这是依教奉行,为人演说,「续佛慧命」。「虔祈两土导师」,虔诚祈请本土释迦如来、西方弥陀导师,这是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上师本尊」,上师是现在教我的老师。「金刚护法」,四众同学。「慈恩覆护」,希望这些人大慈大悲护持,让这桩事情做得圆满、做得成功。「威德冥加」,这有保佑。「冀此注释」,我们今天演说、分享,一切能顺利,没有障碍。章嘉大师早年告诉我,我一生佛菩萨照顾。现前佛菩萨照顾,我们有一个固定地方,这佛菩萨照顾的,有个固定的地方就可以不动了。没有,没有就是靠不住,那完全看缘,居无定所,住多少时间自己不敢讲。有一个地方就好了,我就不动了。佛给这个地方,我就知道我可以不动了。不动我就专弘一门,专讲这部经,一遍讲完从头再一遍,为大家做个样子,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做这个样子。「上契圣心」,这是理,圣心是理;「广启众信」,这是机,这是众缘。「凡有见闻,同入弥陀一乘愿海」。这是念老跟我的一个愿望,我们都希望一切众生,有缘众生在一生当中都能够圆成佛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陀是世界之光 Nature of the Buddha Light of the World[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漫说《杂阿含》(卷十九)~C 第535经、536经(独一经):经中叙述目犍连尊者,从阿那律尊者处听闻..[栏目:界定法师]
 圆觉本起章讲记[栏目:慈法法师]
 缘起即永恒(道敏)[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贤首四祖 清凉澄观国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五、活佛的秘行与悲愿[栏目:金山活佛神异录]
 PART 1 - 从那时起我加紧用功 FROM THEN ON I ACCELERATED MY E..[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引业[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五下 五 实行慈悲的教化[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69 妈妈带给我的佛缘[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