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一集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16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一集)  2010/8/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四十一面第六行,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於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这是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是说与会的菩萨自利之德。我们一看经文就晓得,这不是普通菩萨,个个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法身大士,他所具足的德相跟究竟佛果没有两样。我们读了这段经文,感到无限的仰慕,同时也是无限的安慰,为什么?一切诸佛所证就是我们自己的性德。大乘经上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些法都是如来果地究竟的法门,这一切诸法。
  我们先看注解,黄念老首先给我们提出什么叫『三摩地』。「三摩地」是术语,「梵语,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等」。我们在经文或者看祖师大德论述里面,常常看到这些名词,对这些名词要有正确的理解。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定,「翻为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这都是从三摩地翻译的名相,这些名相意思都相同,下面也有解释,「《智度论》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这个意思解释得很好,我们现前,不学佛的同学就不说了,学佛的同学也不例外,显现出心浮气躁,这就是没有三摩地,用中国话说没有定力、没有定功。那没有,跟我们修行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没有定力,无论用什么功夫,无论用什么法门,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乃至於无比殊胜方便的念佛法门,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你的心散乱,这个问题严重。散乱心不但是修道不能成就,修世间的东西也不可能有成就,这才知道关系大了。所以把这一句摆在前面,这是与会一切法身大士他们自己成就的第一德。我们要学,不学不行,有三昧才能开智慧。底下接著你看,「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我们再追究原因,我们这个心为什么定不下来?老同学我想一定就体会得菩萨的六波罗蜜,一般修学大乘的不能离开。定是怎么修成的?精进,你看看你心散乱,你没有精进;为什么不能精进?你没有耐心,忍辱波罗蜜没有;不能忍,说明你没有持戒;戒持不好,说明你没有放下,布施是放下。你看看,住三摩地在六波罗蜜里是第五层,没有前面四层的功夫,你怎么可能得三昧?念佛的同学,你所得的这个定叫念佛三昧,只要得念佛三昧,往生就有把握。功夫虽然不深,修别的法门未必能有成就,但是这一点点的功夫,在净宗法门受用可大了,生凡圣同居土,那还有问题吗?这跟我们关系大了。那我们明白了,要想得念佛三昧,首先要知道精进,真精进一定从忍辱波罗蜜里头来的,你不能忍受就不行,就定不下来。所以前面持戒、布施,布施是放下;样样还想贪著、还想控制、还想占有,这样的人在佛门里面修行,说得好听一点,修一点人天福报。这是赞叹他,说假话,不是说真话,说真话很不好听,说真话是什么?古大德有一句话讲得好,「地狱门前僧道多」,那讲真话。为什么?因为你不懂得佛法自以为懂得,你没有真修自以为真修。如果护持道场,你的知见不正,你没有真正做到弘护,你反而成了障碍。障碍别人修行,这个因果你没有法子回避,问题就严重了,人家修行不能成就,断送别人的法身慧命,比杀他身命罪还要重。身命失掉,很快又投胎转世,又得到了,可是慧命不然,再投胎转世到人道来,有机会能遇到佛法吗?经教里面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同学们这么多年来,常常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念佛、在一起分享,有几个人真成就?有几个人真正得受用?不说别人,先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自己是不是真得受用?在境界里头,无论是物质环境或是人事环境,能不能不受外境影响,你心就得自在!自在什么?不生烦恼,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得自在。如果见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很难过,还有怨恨,遇到顺心的事情还生欢喜心、还生贪爱,你是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你在佛法修行没得受用。这是我们每天都应该要反省、要检点的,世间法可以欺骗别人、欺骗自己,学佛不可以。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成佛!净宗法门往生就是成佛,这个要认识清楚,他真的成佛了,而且一生当中是决定成就。这法门殊胜无比,这一生遇到了,这不容易得来,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遇到了当面错过,这个损失太大了;遇到了能把它抓住,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你成就了,你无量劫来的功德今天圆满了。能不能往生?你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贪恋?你是不是真放下了?
  前面的经文讲的是世尊示现八相成道,在「转*轮」这个条目里面说得最多,说得最详细。如来是示现在世间,久远劫已经成佛了,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我们要怎样学才能够真正脱离三界六道,真正超越十法界,这个重要,所以得真干。真干,诸位一定要牢牢记住,「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句话在佛门是老生常谈,它的道理太深、利益太大了,修行能不能成就就这么两句话。我们今天不敢说息灭,息灭是谁?最低限度阿罗汉,《华严经》上七信位的菩萨,息灭贪瞋痴。三界六道里有见思烦恼,成就戒定慧三学,小圣,小成就。这个境界是我们六道人可以证得的,向上我们未必有那么好的根基,不一定能证得,这个小圣可以证得。证不到四果,证初果就不错了,能证初果,生到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他生方便有余土。小乘初果,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我们至少要把目标放在这个地方。这一生当中没做到,没做到,降下一个等级,还可以生凡圣同居土,要用上面的目标。古人说得很有道理,目标要订到最低下,你就未必能去得了,标准要订高一点,这是正确的。
  於是我们真想修,这些年来我们也很认真去思考,这是戒定慧三学,为什么基本的戒律《十善业道》做不到?出家《沙弥律仪》做不到,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我们要多看看,这些在家、出家人走的那个状况,会给我们很大的警惕,几个人往生?走的时候头脑清楚,瑞相稀有,人家真的走,真的到极乐世界去了;如果走的时候不明不白,还是迷惑颠倒,这样去的话三途有分,我们能不警惕吗?人生很短,尤其是中年以后,谚语常讲「黄泉路上无老少」,人到中年警觉性一定要提高,慢慢接近晚年,也就是说该走的时候到了。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天天看一个字,「死」字,他老人家自己写的,贴在佛像的后面,每天拜佛、念佛都看到,警惕自己。没有想著还有很长的时间,没这个念头,天天都把这一天当作自己最后的一天。这么高的警觉,对戒定慧三学才会认真,没有这么高的警觉多半都疏忽了,每天生活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不是骗别人,这是欺骗自己。
  我们看看过去这些修行人,老一代的,我们这一代已经不行了,我们向上看上面那一代,再上面那一代,真有个修行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不足以为人师,也就是不能做别人的修行好榜样。我总算还是很幸运,遇到三个好老师,方东美教授、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包括黄念祖老居士,可以给我们做榜样。人家是怎么修成的?根底扎得好,根底就是戒律,是三昧的根。诸位要记住,「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绝对不是说你学了多少东西,你背了多少经书,那个开不了智慧,没有戒定,你所学的是佛学、知识,不是智慧。知识跟智慧得搞清楚,两码事情,智慧是从戒定里头成就的,知识不需要戒定,也就是说知识里头没有戒定;有戒定,知识就变成智慧。
  我们深深去思考,到底什么原因,为什么现在人不如古人?现在人疏忽扎根的教育。这个不能怪你,也不能怪你父母,也不能怪你祖父母,就像世尊在这部经上所讲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不能怪你们,这有历史的因素。满清亡国之后,到今年九十九年,明年就一百年,一个世纪了。在这个世纪,我们中国这块大地都是动乱的局面,没有安定下来。早年军阀割据,接著跟日本人八年抗战。八年抗战,我们损失最大的是传统文化里面的教育疏忽了。我这个年龄,生长在农村,传统文化还沾一点边,都市里就没有了。农村还有私塾,我们沾一点边缘,城市里就没有了,改成学校,对於中国传统旧的东西不念了。而传统东西,扎根教育就是些老东西,《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在古时候,小孩从出生父母就教,不是教他念,父母做出来给他看,婴儿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他所看到的、他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他全都学会了,根深蒂固。过去,不但是父母,大人在儿童面前表现的都是好样子,怕把小孩教坏,凡是负面的绝不会让儿童接触到,这是爱护下一代。这些抗战之后再也看不到了,不但看不到,也没人讲了,听都听不到,你怎么会知道?这是世出世间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的根基。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东西重要,根基在此地,所以要想有成就,不能不补习这门功课,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三个根,用佛法来说叫根本大戒,《弟子规》是我们的根本大戒,《感应篇》是根本大戒,《十善业道》,佛的根本大戒。这三个根扎稳,出家再学《沙弥律仪》很轻松,为什么?根扎得好。我相信这三个根扎好了,《沙弥律仪》顶多两个月这门功课就毕业了。然后要遵守祖师大德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一个不成就。经论,在我们这个时代最好选择净宗,净宗的典籍不多,只有五经一论。选择一门,把心定下来,定在这一门上,那就叫三昧,就叫三摩地。至少十年不改,心要定这么久,十年不改,一门深入。怎么个学法?譬如这部《无量寿经》,你就专门念《无量寿经》,每天至少念两遍,当作早晚课,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要尽量找时间去听讲,现在讲经的光碟很多,多听,天天听,每天至少不能少过四个小时。天天听经,十年不中断,就这一部经,那就恭喜你,你要真能这么做,大概三年到五年你就得三摩地,你就证得,这叫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了。再有个二、三年你就开悟了,开悟是这经里面的意思你自然就贯通,你来讲这部经讲得头头是道。根扎下去了,一经通了一切经通,你没有学过的,你只要拿到手,你一看就明白;听别人念,一听就明白,确实像六祖惠能大师那种能力。他不认识字,你看听别人念经,听完之后他给别人讲解,把别人都讲开悟了。那是什么?智慧开了,智慧是这么开的。所以学佛不难!难在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难在这些。所以三个根扎稳,你这个心就定下来了,不会心浮气躁,你的言谈举止就会很稳重,能看得出来,像《智度论》所讲的「善心一处住不动」。你的心是《弟子规》、是《感应篇》、是《十善业》,起心动念都不离,都与这个相应,这叫善心一处,这一处就是根本戒。总得要记住、要肯定这三样东西是戒律的根本,没有这个根,生不出戒律出来,五戒、十戒都是以这个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五戒、十戒都落空。
  下面又说,「又,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梵语三翻成正,昧翻成定,所以它有正定的意思,它不是邪定,它是正定。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实际上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修的三摩地,如果佛法的修行离开了三摩地,跟三摩地不相应,那就不是佛法;是佛法,肯定与三摩地相应。念佛得念佛三昧,这正定,《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都是善心一处住不动。我们看到很多念佛往生的那些阿公、阿婆,他念多久?三年,时间并不长,走的时候人家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预知时至,走得很潇洒。我在四十多年前,在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教书,那个时候山上有一位做长工的,也是乡下人,告诉我,他家住在将军乡,离佛光山不太远,大概只有二、三十里路。他说一年前,那个时候讲的一年前,他有个邻居,一位老太太,老太太人非常善良,拜神、拜佛,神佛不分,拜得很勤快。三年前她娶了个儿媳妇,儿媳妇学佛,懂得一点佛的道理,劝她婆婆不要到处去拜,家里面供了西方三圣,劝她在家里念佛,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老太太善根深厚,听媳妇劝告就不再跑庙了,在家里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年。往生的那一天告诉儿子、媳妇,吃晚饭的时候,「你们先吃饭,不要等我」,她说她要去洗个澡。真的去洗澡了,可是儿子媳妇很孝顺,还是等她,等了很久没出来,就去找她,看确实她洗了澡,换了衣服,叫她不答应。结果以后看到她站在佛堂上,站著,穿著海青,手上拿著念珠,喊她不答应,仔细看她往生了。你看多潇洒,预知时至,不告诉她家人,怕家人动感情障碍她。你看洗了澡,换了新衣服,早就准备好了,就那么走了。这个长工告诉我,真的,他亲眼看见的,她念佛不是假的,就三年!我们听说、自己看到的至少也有十几个,一点都不假,这就是善心一处住不动,他就成功了。
  所以心定不下来,想想菩萨六波罗蜜,为什么定不下来?放不下,布施就是叫你放下,布施是舍。舍最重要的是舍什么?不是舍钱财这些,这些是鸡毛蒜皮,舍妄想、舍牵挂、舍忧虑、舍烦恼,把这个东西舍掉,你的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持戒,出生功德,不是福德。所以我们要把《弟子规》学好,用什么学?清净心学。把《感应篇》学好,《感应篇》是因果,里面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总共讲了一百九十五条,要把它念熟。每天应当做一次反省,这一百九十五条,善的我有没有做?不善的我有没有把它改过来?每天真正做反省、改过的功夫,这叫什么?这叫真忏悔,忏除业障。然后跟十善业去对照,十善业道我们做到多少条?十善业只是十个纲领,它要展开,小乘展开叫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展开叫八万四千细行。展开为八万四千细行,每一条你都做到了,你一条都不缺,那是什么人?成佛了,十善业道圆满就成佛了。
  我们看佛像,特别是画的佛像,通常画的佛像佛的圆光,圆光顶上有三个字,叫「唵阿吽」,那就是十善业道。「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圆满,就十善业道圆满。所以有人问你,佛法是什么?古大德已经给我们做了示范,佛法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法」。不是一尊佛,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是用这个教化众生,成就自己。你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十善业道做圆满了,「自净其意」那就是三摩地及一切陀罗尼门,就这个意思。所以我们想学佛,从哪里学起这个太重要了,否则的话,这一生工夫都白费了,多可惜。根扎稳了,这一部《无量寿经》保证你成菩萨、成佛道。
  「又,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和跟合非常重要,所以佛教我们修六和敬,要和睦相处、要互助合作,这也叫三昧。三昧是什么?把我们的心定在和睦上、定在合作上。为什么要和,为什么要合作?因为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眼睛跟耳朵要不要和睦,要不要合作?特别我们在这个课堂里面,眼睛要注意看,耳朵要好好的去听,你才真的听懂了、看明白了,不能不合作。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跟任何人,跟一切众生都要懂得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要把心定在这上。真正做到,头一个条件要忘我,要无我才行;有我、有人就对立,对立就不和、就不合。要把对立消除,对立是佛法讲的边见,二边,要知道是一体。这个道理《华严经》讲得最清楚,特别是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华严经》修学的总纲领。他这篇论文的题目叫《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把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自己的关系讲透彻、讲明白了。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大乘教里面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才真的懂了。以前总以为这是个形容词,不是真的,现在才知道完全是真实的,不是形容词。一切众生跟我们的关系,就跟眼耳鼻舌身一样,一个道理。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事实真相,诸佛菩萨他们觉悟了,他们明白了。诸行和合,确实法身菩萨才能做到,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比我们强一些,跟菩萨比他还差很远。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禅定是一,为什么说一切?一切是方法,叫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什么?全是修禅定。我们今天选择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修禅定,以这个为主,每天用的时间最长。除此之外,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也是修禅定,也是摄心,因为你不读经你胡思乱想,读经的时候心都放在经上,用这个方法也是修定,它也是修三昧。读《华严经》,华严三昧;读《法华经》,法华三昧;读《无量寿经》,念佛三昧。如果我们读经不专心,读经还有杂念掺杂在里面,那就把三摩地全破坏,那就没有三摩地。读经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这一部经读下来,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叫真正的三摩地;如果有几个,不要超过五个妄念都还算不错,功夫不错;如果五个以上那就没有功夫了。所以读经的时候最好是门关起来,要有电话都拔掉,不要受外面干扰。念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我在修定,我在修念佛三昧;念两个小时,我这两个小时在修念佛三昧,这要懂得。被外面环境干扰这就破坏了,功夫破坏了,那不算。什么叫真修、什么叫假修,从这个地方你就知道。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秦是中国。这个经文应该是什么时候?鸠摩罗什大师翻经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的国主是姚兴,所以我们看到罗什大师翻的经,他的名题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因为中国朝代用秦的好多个,最早是秦始皇,以后有苻秦,最后有姚秦,有好几个帝王用这个做国号,所以必须把姓冠上去,才知道是哪一个时代。秦言正心行处,著重在正心。心如果有妄想,不正,有分别也不正,有执著也不正;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叫正心行处,这是禅定摄心。心是万事万法的主宰,《华严经》上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从哪来的?心现识变。心现,正心行处,识变就错了,为什么?识是妄心,不是真心。为什么不是真心?识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所以识能变。心能现,它不变,不变我们叫它做一真法界,也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那里面的人是正心行处,因为他们都能够转识成智。
  法相宗所说的,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分别,不分别就是妙观察;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七识执著,执著就不平等了。所以转第七识,平等性就现前,转第六识分别,妙观察就现前,只要这两个一转,这两个是因上转,其他的连带就转了,阿赖耶自然就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也是自然转变为成所作智。在诸佛如来实报土里面,那是转八识成四智,是这么个境界,所以我们称它作一真法界。它那里不变,人永远长生不老,像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树木花果永远常青,没有凋零。为什么?它不变,不像我们这个地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春夏秋冬四季,花草树木跟著季节起变化,无常,西方世界没有春夏秋冬。这就是说它有心现,它没有识变。十法界里面都有心现识变,都有这种现象,只有实报土里头没有这个现象。那我们知道正心行处是实报土,方便土里头是相似,而不是真的。
  「又《法华玄赞》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等持就是定,等是平等,持是保持;换句话说,永远保持平等。对什么说的?对境界说的,至於境。这个境界里面有两种,一个是人事环境,一个是物质环境,无论是对人、是对事、是对一切万物,永远保持著平等,这就叫三摩地,这就叫三昧。它这里用名词叫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我们要学,学不到,学不到也得要学,别人有分别我不分别,别人有执著我不执著,别人有善恶我没有善恶,用平等心。你修的这个三摩地,要在日常生活上用得上才行,如果用不上,你这个三摩地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才变成生活,那就是一种享受。念佛三昧,我们看到有些修念佛法门的老阿公、老阿婆,他们功夫快要成熟的时候,大概多久?念佛念一年以后,所以人家三年就往生了。是不是他寿命到了?不是的,他功夫成就了,他不想住这个世间,有寿命不要了,提前走。他能走得了,真有本事。你看他处事待人接物,他心口是一如,无论遇到什么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看他,他都是合掌笑咪咪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是等持,他心里除阿弥陀佛之外他没有别的,真管用!对一切人阿弥陀佛,真是阿弥陀佛,对一切事也都是阿弥陀佛,他念佛成功了,为什么?天地万物没有一个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意思?阿弥陀佛也是一句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无量觉是什么?自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看一切众生的佛性,那怎么不是阿弥陀佛!一切万物皆有法性,法性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叫念佛三昧,他已经住在念佛三昧里头。我们看,你细心去观察,一般一年他就到这个境界,两年纯熟了,三年就走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要以为自己聪明,我们跟这些老太婆比相差远了,人家三年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我们还继续搞六道轮回,还在造业,怎么能跟人比!人家万缘放下了。
  「天台曰」,这天台宗常说的,「若以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出生乃至无量三昧」。「今经於而现灭度下,继言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表诸大士虽示涅槃之相,而实是不生不灭,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是诸大士咸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者也」。这是黄念老用天台家的这段话做三摩地的总结,意思很圆满。天台家,也是我们常讲天台宗,他们的修行是以空慧为宗,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修禅定的,如果他不是修禅定那就不是佛法。佛法修行的枢纽就是禅定,因戒得定,戒是前方便,就是修定的预备功夫,戒是让我们放下万缘,善恶二边都不住,可是在现相上一定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都不著相,定慧才能现前;如果断恶著断恶的相,修善著修善的相,那就变成人天福报,那不是佛法,那是世间法。二边都不住这是佛法,这才与戒定慧相应。用空慧来照诸禅定法门,你看空慧是慧,禅定是定,种种法门是戒,戒定慧三学就全了。出生乃至无量三昧。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一门通了,一切法门都通。一个三昧得到,这我们用念佛法门,念佛三昧得到,无量三昧都现前。
  我们要是遇到一个念佛的老太太,她要不认识字,一天到晚佛号,手不离珠,佛不离口,她真得念佛三昧了。那你要去问问她华严三昧,问她法华三昧,你看她懂不懂?也许她不告诉你,她只是阿弥陀佛,叫你念阿弥陀佛,她真懂。为什么不给你说?给你说了你不懂,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你不懂?你烦恼习气太重了。不给你说,劝你念佛,这是真正慈悲,这是真实智慧。这话是真的吗?真的,我有理由相信,为什么?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座下,听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开悟,这一悟是什么?戒定慧三学圆满。他在逃难的途中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很用功,一生受持《大涅槃经》。《大涅槃经》有两种译本,都很长,一种四十卷,一种三十六卷。能大师听她念经,她念完之后,能大师把这个意思给她讲出来,她听了非常欢喜。所以我们决定不能小看这些老太婆,只会念阿弥陀佛,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她不愿意给你讲,为什么?你真听不懂。如果你要是无尽藏比丘尼那个程度,她真的会跟你讲,讲了什么?讲了管用,你开悟了!你要不开悟,人家不告诉你,不给你讲,讲了什么?废话!佛菩萨讲经契机契理,理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这他证得了,契机是契合你自己的程度。到什么时候跟你讲?你在开悟的边缘,将悟未悟这个时候,点你一把你豁然大悟。不是在将悟未悟这个边上不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叫白用了,没效果,那就叫废话,不应该说。所以他观机。因为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人家成就到达这个境界的时候,讲经说法的法师去向他请教,他跟你客客气气阿弥陀佛,他不跟你说,为什么?你也没到这个境界;你真到这个境界,你看他讲不讲?
  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敢不敢轻慢众生?不敢,对一切众生要有尊敬的心、恭敬心,这是正确的。轻慢别人正是轻慢自己。你看诸佛如来,你看世间圣贤,孔子、孟子,经书里面记载,他们对人多么谦虚,诸佛菩萨更不必说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托钵的时候,有时候遇到要饭的,要饭的人多可怜,知道自己没修福,过去生中没有修福,这一生才贫穷变成乞丐。见到释迦牟尼佛非常欢喜,为什么?佛是有大福德的人。他在外面讨了一点饭,拿这个饭就供养释迦牟尼佛,他修福!你看释迦牟尼佛对他们多恭敬,没有小看他们,真的是以平等心、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接受他的供养,为他开示,开导他、帮助他,这是佛菩萨。这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的,要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众生有分别,我们要学佛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高下,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这就对了。《华严经》上佛说过很多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念老在此地用天台这句话,今经於而现灭度下,这是八相成道之后。我们看到第一句经文,「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这不是得一个念佛三昧,得诸念佛三昧。在此地是表法,表诸大士,就是参加世尊当年说法的法会上这些大德们,这都是法身菩萨。虽示涅槃之相,他们在十方世界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们都有能力现佛身而为说法。现佛身肯定都现八相成道,所以虽示涅槃之相,而实是不生不灭,平等常住如如法身。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们在世间示现是为了要帮助众生,不是为自己,自己已经圆满成就了。这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他们确确实实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不生不灭,平等常住如如法身。法身是什么?不再以这个肉身是自己的身,是以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是自己的身。所以法身常住,这个身不常住,有生有灭。就是宇宙没有生灭,遍法界虚空界不生不灭,法性不生不灭,法相也不生不灭。但是要晓得,法性是真的,法相是假的,法性是能生、能现,法相是所生、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前面我们都学得很多,《华严经》上学得更多,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它怎么会有生灭?不生不灭的道理很深很深!
  现在量子力学家,这是近代的尖端科学,他们发现了,发现物质的本质,就是物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最近发现的。最近发现的,给诸位说,佛在三千年前在经本里就讲得很清楚,科学家现在才发现,跟佛说的是一样的,这证明佛是大科学家,比他们先进三千年。他们新的发现还没有佛讲的那么清楚,发现物质的本质是不存在的,这跟佛经上讲的一样。经上讲,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菩萨,他们两个对话是说给我们听的,这个我们要懂得。佛问「心有所念」,我们这个心起一个念头,有所念,起个念头。这个念头我们知道,我们起个善念,或者起个念阿弥陀佛的念头,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念头里有多少个细念,微细的念头?有多少个相?相就是现相,就是物质;有多少个识?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精神现象,相是物质现象。佛问这么一个问题,弥勒菩萨回答的是「一弹指」,一弹指的时间很短,一弹指有多少个细念?「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这是个单位,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你们弹弹看,一秒钟能弹多少次?我弹得比较慢,我相信一定比我弹得快的大概可以弹五次,我能弹四次,一秒钟弹四次。弹五次,现在是用秒为单位,如果一秒钟弹五次的时候,这一秒当中有多少个念头?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个念头。菩萨说「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现象;「形皆有识」,识是精神现象;换句话说,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永远分不开。从哪里来的?念头来的。
  现在这个事情被科学家发现了,量子力学家说宇宙之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存在,物质是怎么回事?是人的意念,就是念头,意念累积连续产生的幻相。是累积,你看看一秒钟多少?照弥勒菩萨讲的,一秒钟里头有一千六百兆,累积。一秒钟我们能看得清楚,能看见,一千六百兆,这一千六百兆每一个细念我们没办法看到,因为它太快了,必须连续这个现象我们才能看到,如果不是连续的现象,我们根本不会觉察它存在。这才真正把物质究竟是什么搞清楚了,这物质从哪里来的搞清楚了,他们说物质是无中生有,而且速度非常快,比光的速度、比电的速度快多了,光跟电跟它不能相比,光跟电也是一种物质现象。他的总结,宇宙之间有这么多形形色色不一样的东西,他说完全是频率不相同。他举个例子说,频率最慢的变成石头、变成重金属,非常坚硬,这是频率慢的。他所说的慢,我们都没有办法琢磨到,他所说的这个慢比电、比光还要快,他说的是慢,这个我们要知道的。更快一点就变成花草树木,变成我们动物的皮肉,这个比较上快一点的,比石头、重金属是不一样。更快的,就像我们现在讲的电波,无线电波、光波,这就更快的。统统都是波动频率不相同而造成的现象。这个现象全是幻相,跟佛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个意思。《金刚经》上这种经文,现在科学家把它解破了,真正了解佛说这个话的意义,了解事实真相,全是念头变的。
  所以,我们对於佛在经上说的这句话,我们永远记住,时时刻刻记住。「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念头,我们的念头善,一切境界没有一样不善,都是善的;我们的念头不善,没有一样是善。我们要想,头一个想自身,这都是佛说的,「相由心生」,我们的相像菩萨一样,金刚不坏身,永远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就是菩萨相。只要把那个念头息掉就好了,妄念、不善的念头统统息掉,完全存那个善念,身心健康,百病不生。有同学从网路上下载的新闻告诉我,拿来给我看,在印度最近发现一种病毒,传染病,已经传到澳洲,听说香港有一个例子,有一个病例。这种传染病预测可能会传遍全世界,没有任何抗生素能够有效的防止,换句话说,没药可治。得到这个病,大概三、四个小时就走了,这么快,这很可怕。这个信息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表,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新闻。可是也有信息告诉我们可以不会受感染,什么样的人?心态好的人、念佛的人、吃素的人、心地善良的人不会受感染。我们能相信吗?能,这佛经上有讲的道理,邪不胜正。那个病毒是邪,是邪恶的,你心正,它不会侵犯你。现在医学上免疫的能力,这个免疫能力是什么?心地清净、善良、素食、不杀生,不跟这些众生结冤仇。它这病毒是来报仇的!现在念佛得真念佛、真学佛才行,搞假的不行,搞假的时候,这个病毒还会感染你。如果你真正是学佛的人,心地善良,像我们念佛的人念念就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这样的人,这个病毒不会干扰你。
  所以科学给我们做了证明,佛菩萨给我们做了证明,我们重要的也要学诸大士德遵普贤。从果向因我们做不到,我们还没有证果,但是德遵普贤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学习普贤菩萨头一条,「礼敬诸佛」,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有恭敬心,这是正确的。为什么?万事万物的法性就是真佛,在有情的分上称为佛性,在无情就是植物、矿物,称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没有一点差别,我们的礼敬是对法性的。连世间法里头也讲求,你看《礼记》,你翻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没有一样不恭敬的。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恭敬心比什么都重要。《弟子规》上讲,头一句「父母呼,应勿缓」,有很多同修在我面前谈起,父母都不在了,父母也不再呼他了,那你就可以不必应了。我说你们把这个意思全都看呆了,父母是举个例子,是你最亲的人,他叫你,你怎么会不答应?延伸出去,任何人叫你,你都要回答,这是什么?礼貌,这是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哪有人叫的时候,听到装没听见,理都不理,这是没有礼貌,那就错了。活学活用,不要学死呆板,这是光对父母的,你的兄弟呼也可以不答应,朋友就更不必答应了,哪有这种道理?你学到哪里去了?活活泼泼,活学活用。《弟子规》里面总共只举例子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十善业道经》只讲了十条,你看看人家会用的,小乘人会用,把十条变成三千条,大乘菩萨更灵活,把十条变成八万四千条,哪有那么呆板的!老师教诲只是提个纲领,提纲挈领,自己在生活应用上要有智慧把它拓开、把它展开,一展开无量无边。都在自己学了之后真的理解了,融会贯通,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全用上了。
  所以要学普贤菩萨的礼敬,对待任何人恭恭敬敬,不敢怠慢,就像见诸佛一样。甚至於见到小动物都要恭敬,对蚊虫蚂蚁我们都合掌称菩萨,「蚂蚁菩萨、蚊虫菩萨」,跟它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决定不能够杀它。它也是佛,它本来是佛,它变成这个样子,是在做人的时候造的业太重,才会变这个样子,我们知道,怎么能不尊重它?它有灵性,我们尊重它,它尊重我们,我们不伤害它,它也不会伤害我们,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称赞如来」,你看这不用诸佛,用如来。礼敬用诸佛,称赞用如来,这个称赞里头有差别,就是与性德相应的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不称赞,所以它有性德做标准。礼敬平等的,礼敬,对善人礼敬,对恶人也礼敬,没有分别的;但对善人称赞,对恶人不称赞,也不毁谤他,要包容,不要批评、不要毁谤。一定要了解,他为什么会造这些不善的业?是他的业障很重、习气很深,没有遇到善友来教导他。要有同情心,不要有责备的心,这样就好。「广修供养」,供养是平等,对善人供养,对恶人也供养。不能说看到恶人没饭吃,我们有饭不给他吃;看到他受冻,我们有衣服不给他穿,不可以的。所以供养是平等的,礼敬是平等的,只有称赞有差别。这都要学,学了要管用才行。所以与会的这些菩萨们,他们都是早已经成佛,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讲《无量寿经》,他们来做听众,做影响众,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从果向因。三摩地就学到此地,底下一段再学什么叫陀罗尼。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二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五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四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十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八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0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0七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圆觉经略说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栏目:南怀瑾居士]
 佛教常识--盂兰盆会[栏目:周叔迦居士]
 以戒为师[栏目:慧光法师]
 五百罗汉 286、摩拿罗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如何在一切境界中念佛[栏目:会性法师]
 第一篇 佛 1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巴利经典中的瞻病送终(莉莉-德西尔瓦)[栏目:著述文集]
 前行讲记 第十讲 前行备忘录-不善发心[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普贤行愿品述义(智谕法师)[栏目:普贤菩萨·讲记释义]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