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六集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67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六集)  2010/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九十三面第四行:
  「坚固不动。其心如金刚,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破,故云坚固。」这是行愿精进的一句经文。前面在经文上读过,「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这就接著这来的,「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这是念老为我们解释这一句,先说坚固,用《金刚经》上的意思来解释,说明法藏比丘用心的专注。这是真正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很难成就,而这个条件是很不容易得来的。为什么?世间一般人,心里面他总是好奇、贪多,所以广学多闻。现在一般社会上都讲求这些,哪一个不是这样学习法?在今天这个社会上我们看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所,都是向著这个方向,没有人讲坚固不动。坚固不动只有过去传统文化里面儒释道都讲,而大乘佛法里面对於这桩事情尤其是坚持。为什么?大乘佛法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要开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终极目标。像这样一个目标,这就非常重要,坚固不动你才能得定,定才能开慧。
  真正的智慧不是学来的,这个道理要懂,真正智慧从哪里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智慧有多大?跟诸佛如来一样大。这个地方我们是讲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诸佛如来当中是最被尊敬的,诸佛赞叹他「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是从性上说的,佛中之王是从相上说的。我们每一位同学,我们的自性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说明你也是光中极尊;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你也是佛中之王,你今天为什么沦落到这种地步?智慧没有了,德相也没有了。世尊很慈悲,把这个缘故一语道破,在《华严经》上,「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每天有没有在打妄想、有没有在搞分别执著?如果有,那佛说的话没错,我们的性德、我们的智慧是被妄想分别执著给障碍住;跟诸位说,并没有丢掉,只是障碍,障碍就不能现前。好比太阳,今天是阴天,云彩把太阳遮住了,看不到太阳,不是没有太阳。换句话说,你不是没有智慧,你的智慧跟佛无二无别,只是你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在人间、在天上,也就是讲在六道,六道里面这些众生,智慧不相等,有人聪明智慧很高,有人聪明智慧很低。这个差别我们理解,智慧高的是妄想分别执著少一点,他智慧就透出来的多;如果分别执著很严重的人,他智慧透出来就少,就这么回事情。
  道理明白了,真搞清楚了,就晓得,古大德这种教学的方法,佛门的这个方法,高明,非常殊胜,依照这个方法来学,你很快就成就。就是集中心力,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有开悟的希望;纵然不能大彻大悟,一般讲大悟是可以达得到的。我们早年在台湾跟李老师学经教,老师就告诉我,经教要求的是大开圆解,教学都圆满,教的是老师,学的是学生,成绩都算圆满。这个是教下讲的大开圆解,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是相等的,明心见性。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不得已而求其次,求其次,这其次的标准是什么?通一宗,譬如学《华严》,华严一宗能够通达,这是大悟,不是大彻大悟,那是大悟。都要有悟性,没有悟性你做不到。这些都不是学经教多,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一门,从一门当中有彻悟、有大悟、有小悟。
  坚固不动里面,尤其是讲求不用心意识。你看看我们一般讲,心的作用是什么?记忆,学了之后我记得,能够记得住;第二,我不用意识,不用分别心;第三不用末那识,没有执著。你看,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样去学习,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诸佛菩萨是这样学习的。世间人学习,用分别、用执著,用分别、用执著就是你用六识、七识、八识,你用这个东西,你用识。识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缘不到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境界是自性,缘不到自性。如果遵循经典上的教诲,能不能缘到自性?缘不到,这个你一定要懂得。为什么?经教这是有形的东西,佛在《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经教、就是经典,这个东西要丢掉,说得这么清楚。你要是完全依据经教就变成佛学、知识,不是智慧。因此惠能大师才说,这一桩事,就是智慧这桩事,与经教、文字不相干!他不认识字,你把经念给他听,他没有一样不懂。他不需要去研究,不需要去分别,为什么?自性里头本自具足。无量无边无尽的智慧,是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你把障碍去掉,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用功夫,什么叫会。宗门祖师常讲「你会么?」会不会学?会学的人不用心意识听,不用心意识去读,不要求你把它记住,记住不记住是自然的,没关系,只要智慧开了就管用。
  心要真诚,心要慈悲,心要常常念著孝敬诸佛如来,像佛一样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要想自己,为什么?想自己就坏了,想到自己,你看增长我执,这个麻烦可大了。我执要是增长,六道你就注定,你真的是六道凡夫,就注定了,你出不了六道。佛法里头一个破身见,须陀洹。《华严经》十信菩萨初信,初信等於小学一年级,条件是什么?不再执著身是我。不但身不是我,现在能够想像分别执著的统统不是我。外国的哲学家还说「我思故我在」,比普通人是高一点,他不执著身是我,他执著什么?能够思想的那个是我,执著第六、第七识是我,不执著身了。那还不是我,八识五十一心所,你们看看《百法明门论》,它排在哪里?排在有为法,有为法不是真的。有为法五大类,头一个就是心法,八识,八识是心法,第二个心所法,第三个不相应行法,这都全属於今天讲的精神这一方面的,十一个色法那是物质方面的,全不是真的,真的是无为法,无为法里头纯真是「真如无为」,现在这个经上讲的真如。你看引用《金刚经》上,其心如如,「如如不动」,是真如。这在百法里是属於最后的一条,真如无为。
  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是习惯用妄心,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无始劫以来就用这个。现在我们觉悟了、明白了,但是还是放不下,起心动念不知不觉又用这个东西。怎么样才能够真正改过来?这是两个因素,第一个善根深厚,那很容易,善根深厚是你过去生生世世你修了不少时间,所以你很容易;第二种,我们没有那么深厚的善根,在这一生当中要多训练。听经要学马鸣菩萨的教诲,《大乘起信论》上的,离言说相听,就是你不要执著言说,读经不要执著文字。要不要用这个?要,要用言语、要用文字,不要执著,它是工具。不要执著名词术语,要懂得它的意思,但是不能执著,都知道这些东西是释迦牟尼佛帮助众生的善巧方便,执著就错了,一执著就变成世间法。第三个不能用心缘相,不能用想像,也就是不要用思想,思想是错误的。思,在中国这个文字,中国发明文字,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但是它跟佛法就相应,你说中国古人,不是佛菩萨再来我不相信。思就是第六意识,想就是第七识,就是末那识。你看「思」这个字,下面是个「心」,心上面是个「田」,那个田就是格子,一格一格的,那是代表分别,这一格不是那一格,代表分别。想,想是心里有相,出了现象,心里有相,那就执著,有相了,那是第七识起的作用。所以不要用思想,一用思想,你就晓得你已经落到第七识跟第六识去了,把佛法变成知识,现在的名词叫佛学,你是在搞佛学。如果不用心意识,那你是学佛。
  学佛,心一定是清净的,为什么?你不用思想,用思想心不清净,不用思想是清净的,跟这个经题上所讲的原则就相应。你看你清净心现前,功夫深一点,平等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给诸位说,是小悟,平等心现前是大悟,后面那个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这个道理要懂。懂的时候,经要不要听?要听,会听;经要不要读?会读,要读,天天都要读,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你坚固不动,你要守住这一条。假以时间,时间长短个人不同,个人的根性不同,个人坚固不动不同,这个力量不同,力度都不一样。真有大的这种毅力、决心,我一定要坚持,这就属於持戒。我们的心在任何境界里不要被境界所干扰,这个心是什么心?真心。会被外面境界干扰是妄心。我们要学,学著在境界里用真心。先在听经、读经,在这上学,然后学得差不多了,应用在日常生活上,穿衣吃饭、工作应酬,在这个里面要用上它,不分别、不执者。不分别,思没有了;不执著,想没有了,我们用思想这两个字大家好懂。佛教的术语是第六识跟第七识,第六识是思,第七识是想,不用思想,清净心才会现前。清净心生智慧,生小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那要真的彻悟了、觉了,大彻大悟,你自性里面本来有的智慧就完全现前,那跟佛没有两样。
  佛教里讲的是这个,比世间高明太多!所以在今天佛法里,这种修学的方法已经没有人了,哪一个学佛是用这个方法?不但教下没听说过,参禅、学密的里头我也没见过;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听说过。当然我们不能武断,在今天信息这么发达,我相信我们自己还是孤陋寡闻。真正用功的人我们没见到,我们见到的人都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换句话说,都是搞佛学的,没有看到真正学佛的。所以佛法衰,有道理。佛法怎么样兴?兴,我们自己今天明白了,修学的态度不能不改变,我们得真干。持戒、念佛,得走净宗这个路子方便,持戒念佛还是用心意识,他能往生。生到哪里?功夫好的,这一句佛号真的能把烦恼习气给念掉,生方便有余土;烦恼习气没有念掉也行,生凡圣同居土。也就是说,我们这一生搞佛学,遇到净宗法门能不能往生?能,凡圣同居土,因为凡圣同居土里头依旧用八识五十一心所。遵从佛陀的教诲,经典上教我们怎么做我们都做到了,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也做到了,学得很像菩萨、很像佛陀,学得真像!妄想分别执著没断,只是很淡薄,不很严重,很淡薄了,有,没断,生方便有余土,相当我们这个世界里面四圣法界。我们知道,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还是用阿赖耶;大悟,不是彻悟。彻悟,不用了,转八识成四智那是彻悟。这些道理、现象,佛很慈悲,跟我们说得很清楚,我们自己要明白、要觉悟。当然最好时时刻刻能够用在生活上,那对於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真的会大幅度提高你的境界,你会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样的学法,就是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说的「你会么?」会了,真的在学佛了。
  学佛的人肯定都具足坚固不动,他的信心坚固不动,愿心坚固不动,他的行也是坚固不动,其心像金刚一样,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破,叫坚固。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信、愿、行都不会被外境干扰,我们有能力克服外面境界。顺境、善缘不起贪恋,没有一丝毫贪恋的意思;逆境、恶缘不起一点点怨恨。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都能保持一个清净平等心,这叫功夫,这叫什么?你念佛功夫得力了。还会被外面干扰,不得力。不但自修如是,帮助别人亦如是。到这个境界才真正是随缘不攀缘了。起心动念就是攀缘,不起心不动念这是随缘。随缘没有自己,攀缘有自己。那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攀缘是习气,不好断。我们怎样帮助自己?最简单、最稳当、最可靠的方法,是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弘法利生也没有。弘法利生的事情要不要做,随缘,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缘是肯定有,绝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什么?就干扰阿弥陀佛,我心里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还有一大堆的这些杂念、这些烦恼习气围绕著阿弥陀佛,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感应就被障碍了。人随缘才有真正的法喜,不能随缘就有烦恼,「我做了好事,你为什么障碍我?」他会有这个念头生起来。一定要把这些念头一扫干净,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弘法利生亦复如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非法不是佛法,也就是讲的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统统舍掉。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全是假的。这些道理,我们实在讲,在大乘教里面薰习这么多年,才有这种印象,时时刻刻能提得起来;虽然断不掉,常常能提起来。这就是几十年的薰习,慢慢养成了习惯,这个习惯好。
  「《金刚经》曰:如如不动。故云不动。」下面解释,这个如如不动,「不是沉空滞寂」,也就是不是一般人讲的空跟寂,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也说不出来,「而是心心契於真如法一,念念流入如来觉海也」,这叫如如不动,它跟自性相应、跟性德相应、与大般涅槃相应,这才是《般若》上所说的如如不动。这两个如,第一个「如」是修行人的心,第二个「如」,真如,是佛心。自己的心跟佛心相应,佛心不动,我现在这个心是觉心,觉心不动,明了。沉空滞寂是什么?是无明,佛法里面所讲的无想定,是这个,他真的一切放下,让心里面完全空掉。这个定修成了,果报在哪里?在第四禅的无想天。实在讲,你问他,他什么都不想,也就是他执著一个无想。他不是真的空掉,他还是有,他有个无想,所以他的果报在无想天。真正修四空定的比他高。四空定是怎么回事?四空定是无明。他有定中那种享受,那个境界的享受,确实他连身体都不要了。中国老子《道德经》上有这么一句话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最大的忧患是什么?我有个身体,要没有身体多好。四空天里头没有身体,四禅有身体,四空天没有身体。所以我常常称他们为高级凡夫,六道里头高级凡夫,没有身体。他没有身体,他就不需要居住的地方。所以四禅天里面,色界天他没有欲,财色名食睡这个没有,这个念头都没有。实际上他是定功把欲望伏住、压住,不起作用,跟没有那个境界是相同的,是这么个境界。但是四空天,他连这个都不要。所以我们只可以说四空天是纯粹的灵界,在中国世俗讲灵魂,那个地方是灵魂,他不要身体,他是在禅定当中,很深的禅定当中,修四空定。
  四空定高下程度不等,那就是他定功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最长的是第四层,最高的这一层,我们说他寿命八万大劫。说他寿命,就是他定功的时间,他入定的时间,在定里面不失去定力,能够有这么长的时间,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可了不起!我们太阳系,这个星球一次成住坏空,这一个循环叫一个大劫。换句话说,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太阳系,经过多少次的成住坏空?八万次,他还没出定,你就想这多利害。六道里头的凡夫,功夫最高的。但他出不了六道,也就是什么?他没有办法破无明。这个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破了,那超越十法界,这个无明是十二因缘里的无明,无明缘行,识缘名色,是那个无明。这个无明就是六道里面的灵魂,我们这样称,诸位就容易懂。不出六道,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就是它起作用,这个无明起作用。所以他不是沉空滞寂,不是四禅里面的无想定,也不是六道里面讲的四空天,不是,跟这个不一样。
  他的心是觉心,他不迷,所以「心心契於真如法一」。一字非常重要,这个一就是一真,这个一就是自性,在佛法里面讲的自性、本性、法性、真如,名称很多,都是一个意思。一桩事情,佛说这么多名词,就是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一执著就错了。佛法最怕的是执著,执著就是六道,六道真正的原因。执著没有放下,你就出不了六道;分别没有放下,你就出不了十法界,所以这个事情不可以不晓得,我们做什么事情别执著。不执著才能恒顺众生,这东西要这么做,好,那么做也好,没有一样不好。我们要坚持怎样,错了,没有坚持的必要。如果真的坚持,就坚持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你就对了,决定往生。在世间法里头,任何一法你要是坚持,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增长我执,这个第一关很不容易突破。第一关突破之后就容易,往后就容易,头一关是最难破的。「念念流入如来觉海」,这是讲如来觉海。这是大乘里面的名词,从梵语翻过来的,也翻作性海,自性、性海。佛在经上有很多比喻,海比喻深、比喻广,取这个意思。如来的大觉,这是自性觉,像海一样。
  「修行精进,无能逾者」,这是这一小段里末后的两句,讲到修行。「修行者为通用之辞,自晋后(晋朝以后)转为佛教术语。」修行在中国古人有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说法都在佛教之前,佛教还没传入中国。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动作是身的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我们再加几个字进去就容易懂了,修正错误的行为,是这个意思。诸位要明了这些名词的真实义,你就不会产生误会。现在很多人误会,认为什么?念佛是修行、拜佛是修行、念经是修行、念咒是修行,是不是?未必!口念阿弥陀佛,心里打妄想,那不叫修行,那哪里叫修行?古大德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那就是说他不是修行。真的用阿弥陀佛来修行,那是怎么回事情?心里有著阿弥陀佛,口里阿弥陀佛,把所有一切杂念妄想统统放下,把它念掉,用一个来对付一切妄念,这是修行,这真修行。读经是不是修行?是的,不读经打妄想,我读经就没有妄想了,我这个念头都在经文上,那叫修行。一面念经,一面想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段什么意思,这不是修行,那还在打妄想,不过这个妄想是善的,不是恶的。不管你善恶,总而言之你是妄想,你是增长无明,为什么?得不到定。依照这些方法修行,你得要得定才行。
  持戒,有很多人戒律持得很好,他是修行吗?他自己认为是修行,「你看别人都不如我,我的戒持得好」,对那些不持戒的人,他看到就讨厌,自己认为很了不起,增长烦恼。你看持戒本来是得定开智慧的,他持戒持得不错,结果他得的是什么?他得的是烦恼,得的是贡高我慢,得的是轻慢别人,错了!所以修行两个字,咱得要认清楚,能真正帮助你化解烦恼的、帮助你消除习气的,这才叫修行。无论用什么方法,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你得会用,用这个方法确实,也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减轻,这叫真修行。修行的目的没有别的,恢复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那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是智慧,叫妙观察智;转末那识,末那是执著,不执著了,平等心就现前;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就是觉,我们这个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平等是菩萨所证得的,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佛所证得的。不管什么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只要帮助你开发清净平等觉,真修行。换句话说,无论用什么方法,不但不能开发清净平等觉,增长贪瞋痴,增长分别执著,坏了,那你不是修的佛道,不是修的菩萨道,你修的是六道轮回;如果是不善的念头,那你是修三恶道。也是道,没错,都是道,道不同,你往哪一条道上走,自己得清楚、得明白,这样才行。所以修行这两个字很重要。
  你看下面说的,「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特别重要的是如理这两个字,你要是不如理,修戒定慧都会走错路,戒定慧都有偏邪,开的是邪慧,得的是邪定,那个麻烦就大了!说老实话,魔也有定功,千万不要学佛学到魔道去了。有没有这种人?有,不但有,而且很多。自古以来,开头是好心学佛,最后学到魔。如何防止?永远在正道上,没有偏邪,那就要靠大乘经教。如果你要用自己的意思,我要想个什么方法,比这经上所讲的还要好,那就问题出来了。你讲的方法比经典讲得好,那你就成佛了,你不是凡夫;如果真的成佛,佛佛道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说你的方法超过佛,肯定是邪道。为什么?真正成佛跟佛是平等的,没有超越的。佛所证的像个圆一样,你不能增、不能减,佛佛道同。不但是上上智、小智慧,我们讲须陀洹、讲阿罗汉,这是佛法里面果位最低的,小果,阿罗汉是小果,须陀洹是小小果,他们都谦虚、都诚实,绝对没有傲慢。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夫子这句话是个标准,谁的标准?我们自己在学佛的道路上,要时时刻刻警惕,我有没有骄慢、骄傲,有没有吝啬?如果有,自己要赶快回头,为什么?我们的路偏差了。世间圣贤,贪瞋痴慢疑都很薄,他并没有断,他完全也把它控制在一定限制之内,他能控制得住,世间圣贤。我们今天求出世间的大道,一心想在一生当中真正摆脱六道十法界,这习气不能有,有一点点习气会造成你严重的过失。
  这功夫在哪里练?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头去练。真正修行他才知道,众生对我的恩德多大!没有他们,我到哪里修。我每天面对的境界,修什么?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我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头,还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不行!完全失败了。前面讲了,顺境(环境好)、善缘(人缘好),不能有一点贪恋的心,这最容易生贪恋;环境不好,人都是坏人,没一个是好人,练什么?不生怨恨。换句话说,顺境善缘帮助我们放下贪痴,这是三毒烦恼;逆境恶缘帮助我们放下瞋痴,贪瞋痴,从哪里断?从这里断。贪瞋痴断了,所有一切烦恼都断了,因为它这是三个根。慢是属於瞋恚里的一分,疑是属於痴里的一分,统统归起来就是贪瞋痴这三毒,一点都不错。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里面都是要来断贪瞋痴的,那你就真会用功,你真会修行。提不起,干起来是真不容易,净宗法门里面就教你提起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个念头才动,贪瞋的念头才动,这叫念头初起,不怕念起,为什么?习气,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凡夫,怎么会不起心动念?念头才一起,阿弥陀佛,转到阿弥陀佛上去,转得快!第一念起来,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把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放下了。只有这句佛号,能够坚持下去,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肯定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超越十法界。所以「如理」这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研究经教?离开经教,我们依据的理就不见了,行戒定慧也很难成就,戒定慧与经教的道理一定要相应,这叫修行。
  「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经典是教科书,文字是教,世尊当年在世是用言语教,文字是言语的符号。马鸣菩萨教给我们不要执著言语,换句话说,我们也不能执著文字。文字多少没有关系,只要理说得透、说得明白就好,不要在文字上去操心。经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知识分子,我们早年初学佛的时候都有这个疑问,他翻的正确吗?我们想想一篇古文,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一篇古文,同学有三、四十个人,老师说你们用白话文,把这篇文章写成白话文,三、四十个同学写出来的,没有一个人是相同的。这不就是翻经吗?那怎么办?只要意思对了就行。每个人翻的不一样,意思对了就行,不必去执著它的文字,意思对了就可以,老师的评分也是用这个做标准。这就是佛法讲的「依义不依语」,就这么个道理。所以教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这个世界,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讲得很好,说我们这个地方人的根性,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根性,耳根最管用。看,看不清楚,他听得清楚,所以说耳比眼厉害,观音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用文字,用言语。孔老夫子在中国,当年讲学也是言语,没有用文字,文字都是老师过世了,学生把它记录下来的,像《论语》,就是孔子的学生所记录下来孔子当年在世的言行,流传给后世。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文字,学生那么多,天天在听讲,没有笔记,没有人记录。所以经典里面讲的有道理,「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们知道在那个时候,语言肯定不统一。中国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语言、有文字,但是不统一。周朝时候,史书上记载的八百诸侯,也就是说中国这个地区,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还没有到珠江,就是现在中原这一带多少个国家?八百多个,每个国家有它的文字、有它的言语,我们今天讲方言。所以你看篆字,通常我们最常看到的,这是杯子上印的一百个福、一百个寿写法都不一样,那什么?那都有根据,不是随便写的,都是当时各个不同的文字,写法不一样。文字是到秦才统一的,所以在夏商周都没有统一,写法都不一样。
  所以这里我们讲教,教里面最重要的是理,文字跟语言都是诠理的,要把理说明白。从黄帝到周朝,我们说到孔子那个时代,大概是二千五百年,黄帝发明文字才开始有记载。那时候文字写在哪里?现在我们看到甲骨文,就是的,以后你看到钟鼎文,那也是的。是用刀,在夏商周的时候已经很进步了,用竹简,刻在竹片上,将文字刻在竹片上,把竹片用绳子把它连起来,叫竹简。文以载道,所以文字讲求简单,不要麻烦,那个刻很不容易、很费工夫,所以愈简单愈好。这是中国自古传下来的,简要详明,讲求四个原则,要简单、要扼要,还得要详细、要明白,不能含糊,人家看不能让人看错意思。言语跟文字都讲求这四个字,简要详明,符合这个,好文章、好的言语,一点都不罗嗦,没有长篇大论的。长篇大论的文章差不多到汉、秦汉,到春秋时代就差不多长篇大论出来了,以前很少,所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理明白之后,重要的就是落实,如何将这些理论、道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是你真做到了,你真得利益了。果是证果,才有个圆满的成就。
  四法当中最重要的是行,你不能落实,全空的,那就变成玄学,叫社会大众得不到真实利益。古圣先贤无不是以群众做考量,念念是为大众,给大众学习的东西一定要简单,要大家普遍都能够接受。所以中国上古,那时候没有文字传下来,我相信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是从上古传下来的。它简单,真的是扼要,世代相传,不会传错。你说五伦就几句话,「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怎么会传错?不会传错的。五常就更简单,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不会传错的。传一万年、传十万年都不会传错,世世代代能传得下去。四维就四个字,礼义廉耻;八德八个字,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中国几千年来,祖宗教学的精华就这几个字。以后演变为十三经,五经、十三经,到清朝初年,干隆编的《四库全书》,总的纲领不出这四条,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后人的研究,把这些东西发明,讲解清楚,如何落实,落实普世的教育。所以能造成国家长治久安,造成文化永垂不朽,就靠这个东西。这要有人去做,真正去做,都做到了是圣人,做得不够圆满是贤人,能够做到一半的是君子。让这些人带头,他做得很好,他就感化一方。
  那一方人需不需要开课教他们?不需要,绝大多数的人,看到有这几个表率,就跟他学了,没有学校。你这一家好,一个村庄都学你,你就教化了一个村庄。你这一国好,从前的国很小,没有现在一个县那么大,没有,大概只有一个乡镇那么大,那就是一国。你看我们中国人常常讲周文王,大家听文王都非常恭敬,文王的国多大?没有现在一个县大。书上告诉我们一百里,一百里是中国里,跟现在公里,一百里就是五十里,方圆五十里那是周国。这一国做得好,为什么?完全落实了传统文化,就像我们过去在汤池搞小镇一样,变成什么?变成许许多多国家的榜样,每个国家都来参观、都来跟他学习,尊称他为天子。那个天子没有行政权,你管不了别人国家,你只能管你自己的地盘。汤就更小,汤七十里而王天下,文王以百里王天下。王天下是那个天下最好的一个示范点,大家都向他学习,尊称他为天子。一个试验点做好,你想想看,影响现在讲全中国,那个时候是天下,起这么大的影响。
  中国历朝,朝朝代代都有一个示范点,那示范点是什么?帝王所居住的地方,叫京师。你想想看这两个字什么意思?京是大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大都会;师是什么?师范,这个地区可以做所有城市的榜样。各个地方的县市长,在从前大概都是进士出身的,进士的考试是殿试,皇上亲自考试。换句话说,都到过京师,将来派你做县市长,你都晓得京师是怎么做的,那是个很好的样板。以什么为中心?以文化为中心。不像现在,现在以商业为中心,商业为中心,这个国家一定乱,一定有问题。为什么?商求的是财富,财是人之必争,每一个人都要去争利,这国家问题来了。两千多年前,你看孟子见梁惠王,诸位看《孟子》这部书,第一章就是的。孟子比孔子还可怜,孔子生在春秋,孟子生在战国,乱世!大家都争利。孔子那个时候还讲一点道义,未必真干,口里还说,到孟子那时,口里都不说,道义没有了。这个战乱一直到汉才真正统一,这个社会秩序才恢复。恢复靠什么?这不能不赞叹汉武帝,汉武帝用儒,他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用孔孟学说做为全民普及的教育,这个社会才有文景之治,小康的局面出现了,也就是几乎达到夏商周那个时代。唐朝时候有贞观、有开元。每个朝代都有一个时期落实传统文化的教学。
  所以人不能争利,这个现在要是从因果上来说,利能争得到吗?利益要是真正能争得到,释迦牟尼佛会教我们争利,孔子会教我们争利;争不到,命里有的。因果教育里说得好,「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你能争得到吗?人家做生意发财,命中有的,你命里没有,你再懂得那些发财的方法、理论都是枉然,你做生意亏本,人家做生意赚钱,命里有!孔老夫子「五十而知天命」,心定了。你做官,做上什么职位,也是命里定的,你何必求?竞争是绝大的一个错误,是动乱的根源,不但社会动乱,地球上所有一切灾难的根源。这是佛经上讲得透彻,「境随心转」,境是我们居住的地球环境,随著我们念头转,我们念头善,山河大地样样都善;我们的念头不善,山河大地全都坏了,道理在此地。很难得现代科学家,量子物理学家也发现,他们所讲的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他们提出社会动乱、地球灾变能不能救?答案是肯定的,能。怎么救法?只要我们每个人把心态改变,问题就解决,这跟佛法讲的是一个道理,境随心转。
  在中国能够恢复传统,千万年的教育,我们能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做到,不但社会安定,灾难也没有了。大乘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每个人把十善业道做好了,天下太平。十善业道包括我们传统里面的四科,就是四个科目,这四个科目我们都必须要记住,很简单,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看总共八个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这四个科目相应,那就是圣贤。在佛法里面,我们起心动念能够跟十善业道相应,真正的佛弟子,修六度你就是菩萨,修普贤十愿你就是佛。圣贤之道,简而不繁,很简单,不罗嗦。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佛特别提出六和敬,六条,让我们的社会和谐,让世界和平。「敬」这个字非常重要,要谦虚、要恭敬,把谦跟敬落实,一切恭敬。这个在儒也讲,《礼记》第一篇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什么是礼?没有一样不用恭敬心来对待,那就是礼。所以修行重要,人要不修行的话,学的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人要不学、要不真干,古人说得好,与畜生就没有差别,人是个动物,所以异於禽兽者,他修行。
  下面讲精进,「精进者,勤也」,勤奋。「《慈恩上生经疏》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里面没有邪恶、没有夹杂,这叫精,精纯。「进谓升进」,升是提升,进是进步,「不懈怠故」。这是精进两个字,字面上的解释。《上生经疏》说,「又逾者」,无能逾者,这个逾是超越、超过的意思,它有超越、有超过、有胜,这是胜过,有这些意思在里面。「此二句总结上文」,就是「修行精进,无能逾者」。这是赞叹法藏比丘,他能做到,「修行总括以上种种妙行」,佛所教的他都能做到。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这都是缘分。我第一次,这离开祖国几十年,第一次回国,好像是在八0年代,是一九八七年还是一九八八年,我记不清楚了。在美国跟黄念祖老居士联系上,知道他在大陆弘扬《无量寿经》的会集本,非常欢喜。因为在那个时代,弘扬这个本子没有人,在海外只有我一个,中国大陆只有他,我们现在是碰到一个志同道合的,非常欢喜。美国通了电话,联系上了,没有见面,因为他住的时间很短,在美国住了一个月就回去了。我就到大陆上去看他,到北京去看他。见面之后他就告诉我,希望我在海外成立净宗学会,这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愿望。早年提出来,在大陆并没有落实,希望我在海外做。所以我们在海外第一个净宗学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加拿大净宗学会,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在圣荷西,美国的圣荷西,加州,美国净宗学会。听说加拿大那个会还在,有同修告诉我,还在。美国经营得不错,杨一华主持。在美国那么多年,就是美加地区,大概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
  净宗学会实际上就是古时候的莲社,换个名称而已。这名称是现代化,大家听起来好像挺新鲜,不像从前莲社,人家一想莲社就说是宗教、是迷信。所以他老人家认为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所有佛教道场都应该改成学会,天台宗是天台学会,华严学会,这样子称,所以我们就改成净宗学会。夏老晚年专门念佛,专修净宗,所以净宗学会是他老人家提的,我们就在外国做,现在在全世界大概有两百多个净宗学会。这个学会各个是独立的,行政独立、人事独立、财务独立,只有办活动的时候我们互相支援。没有组织,我们没有组织、没有上下,大家都一律平等,全是自动自发的,我们是全力帮助他,在教理行果上协助他们。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讲经,用网路,他们同步可以收到;卫星就更方便,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做联系。我们没有管辖,个个都是独立的,每个会都是独立的。偶尔我们去访问、去参观,大概都有其他的事情,而不是专程去的,专程没有时间。我们的时间,尤其年岁大了,时间是非常珍贵,统统用在讲经、分享上。我们的学习分享,提供大家做参考。
  培养弘护人才的地方统统用学院。所以我们也在澳洲建立一个净宗学院,培养弘护人才,弘法跟护法的人才。净宗学会在外国成立都属於宗教的机构。学院最初在澳洲政府注册的时候也是宗教,可是三年之后,政府人员到我们那里去考察,发现什么?他说你们不是宗教,你们是在教育,所以就把我们归属於社会教育,就不是宗教了,归学校,这个很难得,非常难得。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所做的真的是社会教育,一生教学,宗教上这些行为,在他一生的行谊上找不到,一生都是教学。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老师,称本师,我们自称为弟子,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菩萨、阿罗汉那是过去的学长,都是佛的学生,我们跟菩萨是前后同学。关系搞清楚,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
  学佛一定要把佛教回归到教学,这个方向、目标是当年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劝我出家,要求我学释迦牟尼佛,第一本书教我去读《释迦方志》、《释迦谱》,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我是完全接受。所以一出家就开始讲经教学,到今年五十二年。我非常感谢老师,如果不是老师的指导,纵然出家也不会有成就。我的一个好处就是听话,我对老师深信不疑,老师教我的,我会认真努力学习。难得上天保佑,寿命延长了,这对我帮助太大了,如果没有这么长期的学习,没有办法契入境界。五十二年的薰习,经教许多东西能看得出来,时间短了不行。我学佛一共是五十九年,讲经五十二年,五十九年锲而不舍,每天不离开经本,平均每天读经四个小时。我是非常希望讲经也能够四个小时,现在讲四个小时还没有问题。缘分,一切随缘。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事情,就是讲经,活一天讲一天,除讲经之外一切全都放下,早都放下了,所以生活非常单纯。
  「如是诸行悉皆精勤升进,故云修行精进。法藏比丘之德行无人能及,故云无能逾者。」确实,世尊给我们介绍,介绍得很详细,确确实实能体会到法藏比丘无论是善根、福德、因缘,以及他的发愤、求学的精进,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
  我们再看后面这段经文,这段经文是赞佛发愿。「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这一段是具足仪式。往诣佛所,是说法藏比丘去见世间自在王佛。见佛之后,一定是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伽他」是偈颂,我们前面学过十二分教。发广大愿,先发愿,再向佛请教,这是先发大愿。「颂曰」,下面是偈颂,偈颂是两个部分,先是赞佛,后面才是发愿。赞佛一共有两首偈,前面两首偈是赞佛,后面都是说出他的发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只能够学习到此地,明天我们接著来看法藏比丘他发的是些什么愿。跟我们自己日常起心动念做个对比,我们对他恭敬、景仰、佩服自然就油然而生。学这部经,这是法藏比丘对我们有很大的鼓励、很大的启示。今天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七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八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0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四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三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四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准时的公鸡[栏目:佛本生故事]
 美丑好坏都是分别心的作用[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心六伦 伦理须有道德的配合[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法鼓法音]
 012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日本 玄契 编)[栏目:04 语录]
 04-098《不放逸为修道正因》[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狂喜之后 第四部分:启蒙之火[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永嘉证道歌·止观颂 五 观心十门[栏目:禅门修证指要]
 灵山未散 法华犹在[栏目:传喜法师]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六.说无相三昧品第二十九白话注解[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393.问曰:以何事故,说四无所畏?[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