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0集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29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0集)  2011/2/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9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四十七面,第四行最后一句。
  「八云何名菩萨不逼恼忍?若瞋因缘,烦恼未起,不名为忍。若遇瞋因缘时,拳打刀杖,手脚蹴踏,恶口骂詈,於如是中,心不动者,则名为忍。」什么叫不逼恼忍?首先说明,假若是瞋恚的因缘遇到,烦恼没有起来,这个瞋恨的行为,没有行为,有这个念头,没有行为,这个还不叫做忍。这不是忍是什么?这是我们一般人讲涵养,学佛的人讲功夫。到什么时候才是属於不逼恼忍?必须要有行动。所以下面说,若遇瞋因缘时,真有行动,拳打刀杖,打起来了,手脚蹴踏,把你打倒在地上,拳打脚踢,恶口骂詈,在这种状况之下,能够不动心,这叫忍。这个时候真的要忍,为什么?如果不能忍,冲突立刻起来,彼此所受的伤害都非常大。化解冲突确确实实最妙的方法就是忍辱,你能忍,问题立刻化解。
  我们遇到这个情形,怎么办?没有经过,学不到忍辱波罗蜜。我在这方面是在没学佛之前,抗战胜利之后,我在南京念书,我们同一个年级有三个班,甲、乙、丙三班,那时候我念初中三年级,同年级不同班,我在甲组,我这个同学在乙组,我们也很投缘,常常在一起玩。可是我年轻,很喜欢戏弄同学。学校里面举行图画比赛,题目是校景写生,到学校去画自己的校园,学校举办这个活动。我的作品,画的这张画得全校比赛第三名。有很多同学都来赞叹。我给同学们说,我说你们知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得第三名?我向大家问话,大家莫名其妙,你画得好。我说不是我画得好,每一个同学画的内容都是静态,都是画花草树木、学校建筑,都画这些东西,我不是的,我就画我那个同学,那个同学在写生,我就画他。我说你们画的是植物,静态,我画的是动物,我就这么挖苦他。他听到不但不生气,所以我们没发生冲突,他不名为忍,这个同学在背后都赞叹我。我常常当他面给他难堪,一年,一年的时间我被他感动了,我向他道歉,向他忏悔。很了不起!我从他身上,等於说他用ㄧ年的时间教会我忍辱波罗蜜,从此之后我就能忍。
  我在台湾公家机关服务,有一次就遇到一个误会,我完全没有恶意,是在言语、态度上让另外一个同事产生误会。他对我破口大骂,拳打脚踢。我一句话不回,他打我就让他打,不还手,把我打倒到地,我若无其事,他再打就打不下去了。旁边有个同事拉起来,劝导,就走了。到第二天他来跟我道歉,说他太鲁莽。我说你很了不得,你隔一天就知道道歉,我说我欺负同学,ㄧ年之后我才给他道歉,你比我强多了。不但不结冤仇,会变成更好的朋友。你看就是这一念之间,我如果没有学到这个本事,肯定发生冲突,严重了,两个人都会记过,这个伤害多大。遇到这种情形,要晓得一定要忍。忍不是输给对方,忍是真正战胜了。这是小事,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遭遇到。社会上大的冲突,族群的冲突、国家的冲突,往往都是小不忍而坏了大事,付出惨痛的代价,结下深仇大恨。如果不能化解,在佛法里面讲,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就大错了。
  我这些小故事也常常讲给别人听。学佛之后我得受用,我知道如何化解冲突。忍人之不能忍,为人之不能为,这是佛菩萨的好弟子。前面古大德教我们的三种忍,那是总纲领、总原则。第一个要能忍苦,这是属於外忍。不能吃苦,成就有限,无论你怎么样用功,你的成就想超出别人,非常非常困难。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留下来这两句话,金玉良言。第一句话教我们,「以戒为师」。佛不在世了,我们依靠谁做老师?释迦牟尼佛没有指定哪一个人,只说以戒为师,戒律就是老师。换句话说,佛门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对戒律的尊重就像对世尊本人尊重一样。你尊重佛陀,那你就持戒,你不持戒,不尊重佛陀,天天磕头礼拜,没用处,头磕破了也枉然,不相应。如果真能持戒,不磕头,你也是佛的好学生,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以苦为师」,你心就是定的,你不会攀缘,老实修行,没有必要去讨好别人,这是正确的,你的道业才能成就。所以要常常记住,持戒、吃苦。吃苦是好事,决定不是坏事。能吃苦的人真正有慧、有福,福慧都在其中。不能吃苦、不能持戒,福慧统统没有,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全都消尽了,享尽了,你这一生没有继续去修,福享尽了怎么办?到那个时候想修来不及了。
  特别是灾难,每个人都关心。我今天早晨看到同学从网路上下载一段新闻给我看,这桩事情我们早就知道。地球严重的污染,我们只知道农药化肥的污染,也知道科技里面的废料,对地球也是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污染了土壤、污染了水资源。我们所吃的主食、副食为什么现在味道变了?如果我们冷静的去想一想,三、四十年之前,我们主食跟副食吃起来爽口,有香味,蔬菜有鲜味,现在为什么没有了?看样子好像比从前长得又肥又大,吃起来没有味道,我们也非吃不可。有一些科学家在这方面下功夫去研究,找出来了,食品里面,无论是荤、素,主食、副食,里面含著有对人体严重伤害的矿物质,这些东西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我们讲副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的伤害。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付出什么代价?把健康付出了,把生命付出了。值不值得?值得是少数人得到名利,大多数人付出健康、付出生命,这是眼前的现象。学佛的同学都知道,往后还有因果报应,那个事情可麻烦了,来生后世,这一生的造作,许多世都化解不了。如果我们真有天眼,能看到过去、未来,才知道这桩事情做错了,这桩事情后患无穷,报偿无尽。回过头来问问,我们今天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可走,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去成就,等到这个地球再恢复正常的时候再来,这是正确的思惟。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自己做出最正确、有利的选择,佛法能帮助我们,佛法能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的话,「菩萨若有人来起发瞋恚亦忍,不起发瞋恚亦忍,是名菩萨不逼恼忍」。别人逼恼我们,要忍,我们绝不逼恼别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绝不要伤害别人。别人伤害我,原谅他,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做,没有人教他;或者有人教他,他烦恼太重,业障习气太深,虽有人教,他没有办法学。这从哪里看?要从根本上看,习性的根本,不是本性。他不孝父母,不尊重圣贤,不爱自己,这人可怜,佛经上常讲「可怜悯者」。对可怜悯者就不能计较,计较什么?你太过分了,你怎么可以对他计较,你要原谅他。他这一生所造的行业,果报在三途。所以真正明白人,有德行、有智慧的人,肯定是怜悯这些众生,他对我做出严重的伤害,我也不会跟他计较。或者说这个人受过教育,学佛学得很好,讲经说法听众都赞叹,他要发了脾气,拳打脚踢,这怎么解释?虽然他学得很好,他没有根,他没有本,那你就得原谅他。学得再好,没有根、没有本,境界现前还是容易冲动,还是容易发作。根深蒂固的人,他能承受得了;没有根,修的时间再久,他再用功,精进不懈,都很难应付外面境界的诱惑。能在外面境界里头真正不起心不动念,心如止水,这个人道业几乎成就了。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为什么那么重视根本的修学。
  我们现在人都认为这个无所谓,《弟子规》学它干什么,小孩的事情,学不学没关系。我们学五戒十善,可是五戒十善学了很多年,一条都没做到。不是不想学,真想学,就是做不到。这什么原因?没根。五戒十善的根本就是《弟子规》跟《感应篇》,而我们对於根本确实没有意愿去修学,好高骛远。我们眼睛看到顶尖,下头无根。这个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去补习,把这个过失补起来。世出世间一切法,大根大本就是孝敬这两个字,净业三福头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讲一百个小时都讲不完,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没离开这两个字,他做到了,他能说能教,我们没有做到,教学没人来跟你学,道理就在此地。
  再看下面第九,「云何名菩萨悲心忍?尔时菩萨若作王若王等,有大功业,为苦众生而作其主。是苦众生,若来骂辱触恼之时,菩萨不以我是主故,而生瞋恚。如是众生,我当拔济,常为拥护,云何而得生於瞋恼。是故我今悲心怜愍,不生忿恚,是名菩萨悲心忍。」怜悯众生,举的例子也举得好,菩萨若作王若王等,菩萨为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领导人,他做了很多好事,都是为这些苦难众生做的。但是众生各个行业不相同,不可能有尽如人意的事业,总有ㄧ些人不满意,对这些领导人有批评,甚至於有毁谤、有侮辱。这些领导人接触之后怎么反应?如果不是菩萨,是凡人,反应的,把这些不听命令的人,用法律来惩罚他,这在历史上太多太多了,把他们列为叛逆之罪,处死刑。人民服不服?如果这些人骂、毁谤,要把它的原因找出来,要从原因上把它化解。菩萨作王会给大家做好榜样,听到人民这些言论,自己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明王,明君圣王,不随便杀人的,用道德、用教育感化人民。人民跟王是一体,相亲相爱,这样的国王一定受过很好的教育,圣贤教育、佛菩萨教育,他才能做到。听到别人恶意批评,不生瞋恚,时时刻刻警觉到,怕把事情做错,让人民吃苦,让百姓受罪,这是他的过失。
  明君圣王一定是让人民生活无虑,今天所说的安和乐利,他心安、和睦、快乐,生活都能过得去,这是长治久安的盛世。我们相信每个国家领导人,都是想追求这样的社会出现。古圣先贤能做到,诸佛菩萨能做到,我们想做,为什么做不到?首先的条件,要放下自私自利,这一条要放不下,全都做不到。要反过来,念念想到人民的利益,不想自己的。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如果念念为自私自利,没有不身败名裂的;念念为众生的,功成业就,天人敬仰,佛菩萨赞叹,后福无穷。这些都要靠圣贤教育,没有圣贤教育,人不懂,真懂了他就真干。所以他做不到,做不到他不懂,迷惑、颠倒、愚痴,那就得怜悯,悲心怜悯。中国在古代,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的帝王,他们做得都不错,所以才能传十几代、传二十几代。像古时候,商朝传三十一代,周朝传三十七代。《了凡四训》云谷禅师说得好,祖宗积的福大,积有百世之功德的,能传百世,积有十世功德的,他就能传十世。一般人,社会上的人也常讲,「富不过三代」。那就是说他还算不错,还能传三代。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人,一代都保不住,少壮的时候发达了,十几二十年就没有了,消失了,家破人亡。什么原因?有聪明没有道德,有聪明又有道德才能传世。现在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伦理道德、不相信古圣先贤,也不相信什么佛菩萨,所以他的事业,一世都很难保全。佛菩萨教我们修忍辱,这个意思太深、太大,我们能体会吗?
  讲经教学,我们在一起分享,肉眼能看见的同学不多,天眼能看见的同学那就太多太多了。有很多人告诉我,我们每天在分享,有缘的同学,天天听,成就的不多,依靠卫星电视、依靠网际网路来学习的,长时期的薰修,真有成就的人,我听说过。非常难得,这值得赞叹的。异类的众生成就比我们多,异类是讲的幽冥界,修罗界、罗刹界、魔界,乃至地狱众生。地狱众生能吗?能,大概是少数,他在人道的时候修积深厚的善根。为什么堕地狱?临命终时一个恶念起来,一个瞋恚念头起来,这样堕落的。毕竟阿赖耶识里面大乘佛法的种子多,学得多,在地狱受苦,容易觉悟。佛菩萨也常常到三恶道去,帮助有缘众生出离三途,往生净土,这大有人在。我们看到现前的世界著急,他们比我们还著急。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其实他们比我们更认真、更努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苦难众生,要学佛菩萨,如是众生,我当拔济,我们应当要帮助他、要成就他。常为拥护,常常要照顾他们。云何而得生於瞋恼,我们实在不应该有瞋恚心,不应该让他生烦恼,这才是菩萨。是故我今悲心怜悯,不生忿恚。心平气和对待一切众生,特别是对待这些业障烦恼深重的众生,慢慢的感化他,让他回头。他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报恩,这是正常的。什么时候他知道?他觉悟的时候知道的,到他烦恼轻智慧长的时候他知道。是名菩萨悲心忍。
  我们再看下面第十个,「云何名菩萨誓愿忍?菩萨作是念:我先於诸佛前,曾作狮子吼,发誓愿言,我当成佛,於一切生死淤泥中,为拔诸苦众生。」这是菩萨初学佛的时候,曾经在佛前发过这个愿。我相信每一个出家的同学,甚至於在家受过三皈五戒的同学,都在佛前发过这样的愿。愿是发了,没有兑现。这不能怪他,佛菩萨也非常清楚,经典上也常常说到,发心的人太多了,真正成就的人没几个。可是发心总比不发心好,这一发心,阿赖耶就有种子。为什么不能成就?烦恼习气太重,障缘太多,禁不起诱惑,对自己有一点小小的利益,就变心了。
  我们看到古今中外真正修学有成就的人,他有定功,我们讲他有长远心、有恒心,不轻易被外面境界诱惑。你在这个山上修行,山上常有,现在是非常普遍,十方来观光、来参学的跟你有缘,这个缘是宿世都有缘,看你很欢喜。告诉你,我们那边有道场,想请你去那边做住持,到那边去弘法利生,我们拥护你。心马上就动了,就想去了,把你一生的本愿摧毁了。你还没有成就,你就离开道场,你怎么会有成就?日本过去我去过六次,曾经有一次访问比睿山,日本人称这个山是佛教的母亲。为什么?日本佛教十三个宗派,最初开山的祖师都在这个山上修行。我访问的时候,向他们请教,过去这些大德们,在山上修行多长的时间?比睿山的方丈告诉我,最长的时间,三、四十年不下山,最少的一个,十七年。我们中国人常讲,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最少差不多是两个九年,他能不成就吗?他心是定的,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不受名闻利养的诱惑,他能成功。我们今天小小一点不如意就生怨恨,道场对不起他,外面小小一点诱惑他就动心,走了。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老师这句话说得很重,我们要能把佛教兴旺起来,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
  《华严经》上佛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观经》上佛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知道只有修行成佛,才真正能解决一切苦难,成就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你发愿是普度众生,十方刹土随缘现身,这是每一个学佛同学的本愿,都发过这个愿。如果你能把这个誓愿守住,当真了,真干,你没有不成就。遇到净宗法门,我业障再重,人再愚钝,只要你懂得方法,守住这个方法,一成不变,十年决定成就;最殊胜的成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作佛去了,这是究竟圆满的成就。实在讲,要不要十年?不要。《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我们读了之后,得到一个结论,绝大多数的人三年成就。真快!学讲经教学要十年,我只求往生,三年足够了。往生比教学还难,往生比教学成就是圆满,往生是圆满。往生之后再回来教学,菩萨再来,不一样。我们走哪一条路?个人誓愿不同,都是好事情,都是值得赞叹的事情。
  眼前苦难众生比过去不知道增长多少倍,他们需要佛法,需要真正的佛法,他们需要榜样,弘法的人要像释迦牟尼佛、像孔子,身教重於言教。所以身行言教,先要做到。净宗如果真的能发扬光大,能延续长远,我们要做到什么?我们要做到三福、六和,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做到才行,你才是真正净宗大德,你给所有修行人做榜样,然后这些人来向你请教,你再讲解给他听。这五个科目我们提出来至少有三十年,这三十年中有没有人照做?有,不在我们面前,我们没有见过。如果没有人真照做,今天的净宗就得不到诸佛护念、善神拥护,就得不到。有二、三个人真照做了,我们全沾他的光。我们没有感恩的心,还有怨言。为什么?我们得的福报太少。我们自己的果报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将来到哪里去,不能够怨天尤人,全是自作自受。
  这一部《无量寿经》注解,确确实实是末法九千年普度众生的第一经。愿意学习,在光碟上就能成就。刘素云居士是最好的榜样,她就一个人在家里,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极重的业障消除了。她得的那个病比癌症还严重,医生告诉她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她没有恐惧,一心一意只求往生净土,ㄧ个多月,病好了,她更有信心,十年真成就了,是我们修学净土特别是出家的同学最好的榜样。真正发心,依教修行,她能成就,我也会成就。这个誓言,发誓愿言,我当作佛,往生就是成佛。於一切生死淤泥中,淤泥是比喻,比喻这个道难行,为拔诸苦众生。我们求学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帮助苦难众生,我们自己不能吃苦,怎么能帮助苦难众生。在大苦大难当中不生瞋恚,没有后悔,不畏苦难,勇猛精进。后面三句话说得好,「若我不忍,尚不自度,况利众生等」。我自己要不能够忍,这个忍摆在我们面前,ㄧ个就是持戒,ㄧ个就是要吃苦,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条做到,才能真正利益众生。苦自己受,乐给别人,这叫行菩萨道,你所在之处大家服你,你真正能照顾别人,真正能利益众生。
  「法藏菩萨满足诸忍,故云忍力成就」。念老在这一段里头把十忍节录下来,提供给我们做参考,这他老人家的苦心。因为佛在经上说过「一切法得成於忍」,修学不能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你不能忍。早年我在台中求学,遭遇的逆缘很多,不忍就不能成就。环境再恶劣,别人轻视你、毁谤你、侮辱你,都要接受。要是不接受,发个脾气,离开了,我们学习的机缘就断掉。到哪里去学,到哪里去再找一个像李老师这样的老师,找不到了。纵然有,他不肯教你,得老师肯教。所以我在台中当时,几个关心我的、照顾我的人,我给他表态,只要李老师没有让我走,任何人给我苦难我都接受,我决定不走,我要是学成我自然会走,我没有学成我不走。我在台中住满十年,最后学了一部《华严经》我才离开。离开,我在台北讲《华严经》,第一次,我记得那ㄧ年是民国六十年,我在台北第一次讲《华严》。所以这个成就是很大的忍耐。
  学习的心态,真诚恭敬,学业是附带的,德行是第一。所有这些障难我都感恩,为什么?他们在考验我,我是每ㄧ关都顺利通过。我也看很多同学,有人到台中来亲近李老师,老师一个星期上一堂课,ㄧ个星期讲ㄧ天经,换句话说,佛教正规的活动两次。讲经是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有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小时,教学ㄧ个星期一次,三个小时。换句话说,ㄧ个星期佛学课程实际上是四个小时。有很多人到台中住ㄧ、二个月,三、四个月,走了。为什么?时间太少了,要在这里住很长的时间,他受不了,走了。不走的只有我ㄧ个。我为什么不走?老师ㄧ个星期四个小时,对我来讲非常适合,我统统能把所学的东西消化掉,他要ㄧ个星期讲十个小时、二十个小时,我消化不了,这是真的。
  所以我听ㄧ堂讲经,我准备的工作至少十个小时,听经之前做预备工作。我自己先看,先找这些参考资料,仔细看ㄧ遍,然后再听老师讲,他讲的跟祖师大德的注解,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他为什么要这样讲,揣摩这些意思。换句话说,我每个星期学习的有所得,法喜充满。他们学习跟我不一样,只是去听讲经,写笔记,我不是这样的。老师知道,他不许可我写笔记,听讲的时候专心听就够了,用不著写笔记。为什么?境界年年不相同,你今年写的笔记,到明年境界提升了,这笔记完全没用处,浪费很多时间,也分心了。就是专注去听,听懂的就懂,听不懂不要去研究,ㄧ直听下去,清净心慢慢形成,清净心生智慧,你听经有悟处,这个重要。
  讲台上不是依样画葫芦,依样画葫芦是教初学的。训练他什么?就是训练他忍耐,训练这个字。不准你发表自己意见,老师怎么讲,你就怎么讲,训练你的耐心。要知道教学的义趣,真正能忍耐,你就得好处。这是古人所说的,世出世法,不能忍耐就不能成就,「一切法得成於忍」。《三藏法数》里面都是最精彩的片段,经律论的精华。《般若经》里面有讲十忍,这是《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般若经》上讲的。《华严指掌》里面也讲十种忍,同学们可以做参考,我们在此地就不必细说,细讲要很长的时间。我们看下面经文:
  【於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ㄧ节经文只有七句,可以说是我们学佛成就的秘诀。这七句你真具足了,你一生决定成就;这七句你都没有,你这一生肯定没成就。前面四句,慈和劝进,后面三句,直心敬事,真干!「於诸有情」,这个对象广大没有边际。对一切众生,「常怀」,念念当中有慈悲心,有慈悲、有耐心。「和颜爱语」是态度,这个态度能感动一切众生。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常怀慈忍这一句,总结前面两段经文。惠是恩惠,布施恩惠。利益众生,这是慈悲。忍力成就,这是忍,说了十种忍。「是故於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真学佛了。众生无论做错什么事,甚至於对我自己有什么样的伤害,譬如毁谤、侮辱、陷害,统统能够忍受。
  为什么要忍受?我要消业障,业障障碍我的自性,我不能明心见性就是因为有业障,境界现前就是业障现前。善缘,好人,顺境,好境界,称心如意,这个境界现前,是不是业障?是业障。这种境界现前,你欢喜,欢喜就想控制,就想占有,这不就是业障现前?你的清净平等觉失掉了。顺境里面要用平等心去看待,不要放在心上,心里只有如来的经教、只有阿弥陀佛,这就对了,你业障就消了。逆境、恶缘,环境不好,你在这里受苦受难,恶缘,遇到都是恶人,都是憎恨你的、讨厌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这恶缘,你在这个环境你会生瞋恚心、生怨恨心,业障起现行。如何能在这个境界里还是用清净平等觉,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这叫做真修行,业障真消掉了。
  所以你懂得,无论什么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会修的人天天在消业障,处处在消业障,时时在消业障,业障消尽了,智慧就现前,好事,不是坏事。不会修的,在这个境缘里面,业障增长,性德完全被掩盖,透不出来,透出来的全是烦恼习气,这样下去,来生果报在三途。会修行的人,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放在心上,都用清净心看待,平等心看待,感恩的心看待。经教里面学习到的东西要在生活上去锻炼,如果经教跟生活脱离了,烦恼习气ㄧ丝毫没有减轻,经教只是口头上的一点知见,不起作用,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跟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生菩提毫不相干,这是不会学。我这一生看过很多,会学的人真的不多,寥寥无几;不会学的人,所谓盲修瞎练太多太多。不是佛法不灵,是你学错了,你真的不会学。
  这一句,於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我们有没有做到?它太重要,这样才叫菩萨心肠。你原来的心肠都自以为是,别人都不如我,你这种优越感、傲慢的情绪轻视别人,那是什么心肠?三恶道的心肠,学佛造三恶道的罪业,还是要堕三恶道。ㄧ生讲经教学的法师,还是自私自利,还是名闻利养,没有一点慈悲为怀,来生还是堕地狱。讲经的法师怎么会堕地狱?讲经是另一码事,心行所造的是三途罪业,你造的业当然受果报,不能因为你讲经教学,你就可以不受果报,没这个道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学佛就要从这里学起,要常以慈忍为怀。
  「和颜,柔和之颜容」。《还源观》四德里「柔和质直」,讲太多。在逆境恶缘里更要和颜柔和,把过去、现前不善的缘化解。佛在经教上告诉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跟人结怨,要常常记住,化解。宿世今生我们跟众生结了多少缘,有善缘、有恶缘,还有无记的缘,说不上善恶。要懂得如何把这些化解掉,把一切有缘的众生都转变成法缘,做为自己的同修伴侣。我们要在这些众缘之中提升自己,不懂得提升,就会在众缘当中堕落下去,那就错了。在一切境缘当中要晓得提升,不要遇到境缘现前就堕落;善缘顺境就起贪心,逆缘恶境就起瞋恚,那你错了。贪心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缘是决定离不开的,牵涉太广,时间太长,我们没有宿命通,没有天眼通,看不见不知道。从佛经里面得到这么多信息,知道生活在这个世间,跟大众相处不是简单的事情。
  底下「《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和,故云和颜」。修柔和质直还是要把烦恼放下,妄染放不下,柔和现不出来。内离妄染那是真功夫、真学问,性德现前。常怀慈忍是性德,和颜爱语都是性德。我们要想放下,必须先看破,看破ㄧ定在经教上有相当的悟处,要有悟处ㄧ定对经教先要熟悉,要明了通达,然后才有悟处。有了悟处,你的心态完全就改变,就正常了,心态正常,外面的态度、言语也都正常。经不能不读,不能不学,佛不能不念。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一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九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七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七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七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地藏法门系列 三、修行魔障与对治法门[栏目:成观法师]
 站起来[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世界是各人心所现[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五百罗汉 320、金富乐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至心忏悔文[栏目:明真法师]
 请教导一个简易施食法?[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被饿死的病鹿[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岁月枯思[栏目:超然法师·岁月枯思]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0.3 行菩提心学处-六度[栏目: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