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五集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14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五集)  2011/4/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5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一十八面倒数第二行,从「又据往生论」这里看起:
  「又据《往生论》,则此宝树显国土庄严中种种事功德成就。论曰: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树是妙宝所成,是即备诸珍宝性之浅义。深言之,盖显弥陀之性德。一切妙宝皆弥陀性德所本具,一一宝中备具一切珍宝之妙德。」昨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深言之,盖显弥陀之性德。一切妙宝都是阿弥陀佛性德所本具的,一一宝中当然圆满具足一切珍宝的妙德,这句话我们要记住。《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性没有大小、没有内外、没有广狭,它是圆满的,它是究竟的,一毛一尘的微点都圆满具足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之妙德,这《华严经》上讲的。
  在西方极乐世界,一一宝中当然具足一切宝的妙德。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当中是不是呢?是的,一点都不错,没有例外的。我们这个世界一毛一尘,毛是身上汗毛,这是比喻正报里头最小的,尘是微尘,依报里头最小的。这一毛一尘,它具不具足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之妙德?具足。我们为什么不知道?我们实在是迷失了自性,不是它没有,它有。它有,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只是暂时的,迷了时候不起作用,觉悟就起作用。佛菩萨觉悟了,它就起作用,它起作用就像世尊在此地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没有两样。佛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告诉我们「境随心转」。《华严经》上说得很明白,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大到宇宙,佛法讲法界,小到微尘,它是一体的,一一圆具一切德,一一圆具一切妙,这个境界《华严经》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解脱是大自在。谁证得?普贤菩萨证得。《华严经》末后一品,贞元年间所翻译的,我们称它作《四十华严》,四十卷《华严》就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经,品题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行愿是能入,不思议境界是所入。在此地我们就明白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能入、能显,极乐世界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显、所入。普贤菩萨十愿是略说,只说了十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细说,是一不是二,阿弥陀佛说得更微细。
  一切境界皆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没有例外的,问题是我们不会。我们的根真的是钝,迟钝,几乎到麻木不仁,看经看不懂,看不懂就不想看了,听经听不懂,也不想再听了。可是他很善於胡思乱想,从胡思乱想中看起来好像他并不笨、不迟钝,这就是谚语所谓错用了心,你把心用错了,你没有用正,把心用偏了,把心用邪了。偏了就偏到二乘去了,就偏到十法界去了;要用邪了,可麻烦,邪了会邪到三途去了,会到饿鬼、畜生、地狱去了,邪可怕,比偏可怕。如何将这个心用到正、用到圆、用到妙,那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与我们凡夫有什么差别?给诸位说,就是他会用心,我们不会用心,除此之外,我们确实找不到差别。会用心的,显示出来实报庄严土,这经上所说的。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大家用心不但是偏而且是邪,偏邪到极处,那果报就不好了。
  怎样从偏邪回归到真正呢?净宗的方法非常巧妙、非常简单,只要你肯干,你不难恢复。从偏邪回归到真正,一般讲三年时间足够了。这个方法就是读经,或者是听讲、念佛,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够了。一生经只要学一部,皈依《大乘无量寿经》,皈是回头,其他的经教我都不要,我从一切经教回过头来,只依《无量寿经》,只依这一个会集本,只依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叫万德洪名,我就够了,念兹在兹,要会!还有杂心闲话,那个还不会,还有胡思乱想,不会,没有入境界。真入境界了,妄想没有了,妄念没有了,废话没有了,一天到晚就这一句阿弥陀佛,你问他什么,他都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不知道。这什么?这是入境界了。能够契入三年,他得三昧,他开悟了,他跟阿弥陀如来那个热线接通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决定往生,决定成佛,这是会的人。
  现在可以说是四面八方不断传来灾难的信息,有一些人听到慌张、恐怖,无所适从。念佛的人收到这些资讯不慌不张,如如不动,知道什么?我什么时候该走了。如果把时间订在二0一二年十二月,现在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时间就很迫急,没有时间想别的事情,也没有时间说闲话。这个世间所有的,包括身体,都不是我自己的,统统放下,一切随缘,叫「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我不造业了,看到任何一个人都是阿弥陀佛、都是观世音菩萨,看到无论人干什么事,都是好事,没有分别执著,把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找回来。帮助众生还要众生有缘,缘是什么?他真信,他能解、真干,这是有缘人。如果他不信,信了,他不了解,了解时候做不到,这个都是缘不成熟。不成熟的,随他去,不要为他著急,为他著急自己耽误了。自己往生成佛第一重要,成佛之后我再回过头来倒驾慈航再来照顾他们,这是正确的,你有能力照顾,有本事照顾。不往生极乐世界,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本事,想照顾也枉然,这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真相,不能不知道。
  底下一句说,「具足妙庄严者,浅言之」,这是下文里面讲的,「荣色光曜与出五音声等义,深言之,则一一宝树皆是圆明具德。」这是真的。再深一步,十方世界一切刹土所有树木花草无不皆是圆明具德,只是我们念头不善,搞得它变质了,本来是无量珍宝,现在变成木本、草本,变这个样子。现在我们懂得了,如果我们恢复正念,眼前树木花草都变成无量珍宝性,它随性转。恢复珍宝性是自然的,为什么?它本来就是无量珍宝性,这是性德。所以扭曲它的时候,这是假相,这不是真相;它的真相,就像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在这个世间看到树木花草不是众宝所成的,换句话说,这就是提醒我们,我们没有见性,我们自己没有恢复正常,正常是性德。什么人恢复?《华严经》上大乘圆教初住以上,大乘教里面别教初地以上,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看到它真相。凡夫所看的全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前面的一段我们学过的,「表树之质」,树的本质。这段话一共有七句,是「表树成行,井然有序,光色明丽」。树不是人种的,也没有人设计,自然就长得那么好,一行一行的,一点都不杂、都不乱,这全是性德。从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你看这秩序多好。性德里面的秩序,就是中国古圣先贤讲的礼,礼就是讲秩序。中国世世代代所传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它是讲秩序的。礼的精神与现象从哪来的?从自性来的。圣人把性德一条一条的写出来,教给我们迷失自性的人要认真去学习,照这个样子去做,做久了不知不觉性德就现前,做久了一点勉强都没有,他自然就是这样的。所以说熟能生巧,到熟透的时候,性德自然它就流露、就现前,像极乐世界,没有一样不是自然的。
  这正是「《往生论》中,庄严地成就」。前面我们学过《往生论》里面的十九种成就,依报十七种,正报八种,所以不可思议。「偈云杂树异光色。极乐国土地平如掌,杂色宝树遍满其国,上覆宝网,下饰宝栏,皆表地庄严也。」极乐世界没有一桩事情是经过设计来筑造的,没有,没有一个人起心动念,没有一个人在经营这些事情,完全是修心见性,性德自然流露,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大地,地平如掌,这是平等心现出来的,人心不平地就高低不平,人心平这个大地自然就平了。杂色宝树遍满其国,美不胜收,极乐世界到处你都看到整整齐齐的。这些宝树上覆宝网,树上面这个装饰是宝网,罗网,树下面有栏杆,宝栏,都是表大地之庄严。这一段是总说。
  下面别说,「各自异行,表种种不同之宝树各各依类成行」。像我们这个世间有这个现象,你仔细去观察,原始的森林,这一片如果是杉树,全都是杉树,那边那一片全是松树,它好像是一群一群的,它不乱。看这些植物,会看的人就懂得这个地区居民的民心。为什么?是心现识变的。所以我们要是想选择居住的地方,哪个地方好,找一块好地方,风水好的,在那个地方居住,特别是修行。修行人在山林里面建筑的寺院道场,懂得风水的人,风水家去看,每一处都是宝地。风水家佩服这些出家人,你看他们找的地都是宝地,宝地都被他们找去了。其实祖师大德里头懂风水的有,少数,不多。为什么好地方都是他的?人好,不是他找的地方好,不是,这些祖师大德人好、心好、修行好,他住在那个地方住上三年,风水不好的都变成最好的。这就是谚语所谓是「福人居福地」,这个人有福,他住在这个地方风水自然就好,道理在此地,不是他找的。福地福人居,福地,一定是有福,跟它相称的,不相称的他在这里住不下去。那是一块风水宝地,没有福报的人在那里住不住,一定要相应,不相应怎么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要不要再去看风水?不要了,风水看我,我何必看风水。我的心正,我的心清净,我的心善良,我住在这个地方住三年,这个地方就是宝地,三年这个地方山河大地全都转过来了,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了。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动乱,地球上灾变这么多,学佛的人是凡夫,并没有成就,於是也得求佛菩萨,求感应。佛菩萨指导我们就是这个原理,就是这个原则,你好好的修福,你住的地方就是福地,无论你住哪个地方都是福地。这是真的,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行行相值,《定善义》曰:彼国林树虽多,行行整直而无杂乱也」。我们这个世界的树木花草,需要真正懂得园艺、学园艺的人,他们用他的爱心来照顾、来修剪,花草树木一类一类整整齐齐的。极乐世界比我们还要整齐、还要美,不需要人工去照顾,也不需要去修剪。什么原因?是自性里面功德之所成就,真的是心现识变,实报土里头的人都转识成智了,只有心现没有识变,一真法界,你看它整齐,一点都不杂乱。实,实是果实,「《会疏》曰:实谓果实,不差其处(洽在其位),故云相当」。像我们画画一样,这个地方画一个果实,就称这个位置,没有果实就不好看,有它就好看。西方极乐世界不必用心,它都长最恰当的位置,供养给你欣赏。它也在表法,跟你表性德,圆明具德,圆满光明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没有一丝毫你感觉到有遗憾,没有,决定找不到,所以叫相当。「荣色」,荣是繁茂,色是形色。「光曜者,光明照耀」。「不可胜视者」,极乐世界的风光你永远看不完,你永远看不尽,此地这三句话来形容它,「目不暇给,五色缤纷,目光难辨」。这个环境太美!太殊胜!
  「又《定善义》云: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乃至亦无老死者,亦无小生者,亦无初生渐长者。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这是不可思议境界。无漏是阿弥陀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放下了,这叫无漏。执著是见思烦恼,这有漏的,分别是尘沙烦恼,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都用漏来做代表。佛这个三大类的烦恼全断尽,无漏心中流出。这个流出是自自然然的感应,就是无漏心所感得的这个环境,环境也是无漏的。所以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实报土,是一时顿现,永恒不变,所以这个树没有老死,也没有小生,这个树从小慢慢长大,没有这个现象,不现则已,一现这个树就这么大,就是这么高,所以这个树没有初生渐长。起同时顿起,量数等齐,跟这是平等,一样的,这树不是人栽的。十法界里面位次最高的是佛,佛把起心动念放下了,十法界就没有了,就像作梦,十法界没有了,这一醒过来,什么境界?就是实报土,实报土境界马上就现前,依报、正报同时现前,一时顿现。
  下面这一句说得更好,「何意然者」。这是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底下接著就解答,「彼界」,极乐世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它跟十法界不一样,十法界是心现识变的。换句话说,十法界里头是以阿赖耶为主,阿赖耶称为心王,阿赖耶是生灭法,它是无常的,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依正庄严全是生灭法,全是无常的。起心动念放下之后,他用真心,真常。真,不是虚妄;常,永恒不变。所以彼界,法身大士,每一个都是把起心动念放下了,个个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同居土与实报土不二,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是同居土里面这些往生的人,他们个个都已经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他们的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他们的心,於是他们确确实实把阿弥陀佛大愿大智大德大能完全摄归己有,阿弥陀佛所有的他都有,那我们可以说是弥陀无漏心中所流出,也是往生极乐世界每一位菩萨无漏心中所流出,是一不是二。我们这一生要求生净土,不能不知道,你要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学会了,你是必定生净土,一丝毫疑虑都没有。现在虽然还没去,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了,等於说你已经拿到极乐世界的护照,你随时都可以回家,极乐世界欢迎你。问题在哪?问题就是要真正放得下,对这个世间不能有丝毫留恋,不能有丝毫执著,你就是阿弥陀佛。为什么?学阿弥陀佛学得太像了,你很像阿弥陀佛。
  所以这后头一句,「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这是不可能有的,不可能有生死,不可能有从小长大,没有这种现象。「准上之义」,这是《定善义》所说的,善导大师讲的。「则彼国宝树,皆阿弥陀无漏心中所流出,无有老死,亦无迁变,故无初生与渐长之相。彼土是无生之界」,是一个不生不灭的世界,「故林树亦住无生」,林树也是无量寿,无论是「有情无情,平等一味。囫囵是个不可思议」。这囫囵在此地有总而言之的意思,总而言之,整个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可思议,同居土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德大能加持,显现出不可思议,实报庄严土是真实不可思议。「如下所云,树出妙音,自然相和」。我们看底下这个六句经文: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
  这个「宫商」是音乐,我们中国古时候有五音,宫商角徵羽。
  【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这样的宝树周遍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太大太大了,树木周遍。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会疏》曰:无漏清净风,故云清风。应时而吹,故云时发」。这妙极了,想什么时候要风,风就来了,不想它就没有了,这个风不可思议。清风上面加个无漏,说明它不是从阿赖耶生的,阿赖耶是有漏的。「五音声者,指宫商角徵羽」,这个不念徵,念止,宫商角徵羽五声,像现在一般音乐用外国的Do Re Mi Fa So,就这个意思,中国古时候叫宫商角徵羽。「此五声可摄一切音声」,五声会合就是交响乐。「此五声乃中国古代乐律之本」,再加上变宫、变徵,也是七声,跟现代音乐的七声相同。所以音乐是共同的语言,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言语,但是音乐每个人都能够会听,都能体会,所以音乐是共同语言。
  「微妙宫商,以宫商代表一切音声、悉皆微妙」。「相和者,相应也。《会疏》曰:愿力所成」。这一句很重要,极乐世界有这样自然美妙的音乐,不需要人去演奏,想听的时候自然就听见,与自己决定相应。相应是你听了一定会非常欢喜,你听了这个音乐的时候会有感动、会有觉悟,这个才妙!音乐帮助你觉悟,帮助你开悟,这不可思议。「愿力所成,不藉鼓吹」,就是不需要人去演奏,「故云自然相和。树出和声,显极乐世界一草一木悉皆圆明具德也」。西方极乐世界妙不可言,一草一木,我们在前面读到,比这更微细,前面读到,一毛一尘里面的微点,皆是圆明具德,何况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当然圆明具德。这一品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下面,「菩提道场第十五」,这个地方要介绍菩提树。「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场所。佛讲经说法这个地方树木特别的茂盛,为什么?天天在这里讲经,天天在这说法,那个感应那真是稀有,跟别处当然不一样。「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树之妙德难思,末显弥陀愿力,举果明因」。先给我们说果,果报,然后再告诉我们这果报从哪来的,一定有因。现在我们看经文,把这段文读下来,这是道场觉树,菩提树就是觉树。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这个里面跟我们讲树之量,树的庄严,众宝严成,末后现应无量。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先说「道场,此有五义」,第一个,「指释尊於印度菩提树下」,印度人称毕钵罗树,佛在这个树下成道,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以后就称这个树叫菩提树,是「成道之处,名曰道场」,这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指得道之行法」,这就更重要,就是你成道修行的方法。「如《维摩经》曰: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提心的体,菩提是觉悟,不是迷。清净平等觉,最后是觉,前面我们讲得很多,得清净心是阿罗汉,得平等心是菩萨,大觉那就是佛陀。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觉,我们统称称佛为无上正等正觉,清净心是正觉,平等心是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称佛,正等正觉是菩萨,正觉是阿罗汉、辟支佛,这是成道的行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三个层次统统包括在其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
  所以直心、真心,直心起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直心的自受用,古大德讲解的多半讲好德,用这两个字来解释,好德好善,这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这个心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心待人,以好德好善待自己。《无量寿经》讲的意思就更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菩提心是第一个条件,你看看「三辈往生」,所具备的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如是,中辈如是,下辈亦如是。也就是说,从上上品往生,上辈上生,生实报庄严土,下辈下生,下下品往生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要具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没有这个条件是决定不能得生的,这菩提心重要,就是道场重要。
  我这么多年来,应该有二、三十年了,我跟大家讲菩提心,自受用我都是用《无量寿经》。自受用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觉,真诚是体,真诚就是直心,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这个大家好懂,很清楚,一点都不模糊。我们念这句佛号,念到真正自受用,心清净了,你得受用,决定得生,生同居土。要念到平等心现前了,对一切众生都没有分别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完全一律平等,没有一点点分别,你是菩萨,你生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同居土。你念到大彻大悟,那是理一心不乱,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直捷生实报庄严土,花开见佛。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一片慈悲,真诚慈悲心待一切众生,这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我们没有真诚心,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有执著、有分别,菩提心就没有了,菩提心没有,念佛只能种善根,阿赖耶里种善根,这一生不能成就,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每一个念佛往生的都说往生极乐世界,那是恭维他,说好听的,不见得是真的。纵然临命终时,全身柔软,头顶发热,也不一定是往生,这不能不知道。生天的人也是头顶热,如果来生到人间是大福报,他到这个世间来做国王的,也会头顶发热,这些瑞相现前,可以断定他不堕三恶道,这是真的,往生靠不住。往生什么是真的?他自己说,临命终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我现在去了,这是真的,这真往生,他自己没有说靠不住。真正往生的人临终之前头脑一定很清楚。所以学佛人也最怕痴呆症,老年痴呆症,一得痴呆症麻烦可就大了,助念都不保险。所以人在这一生不能不修福,临命终时走得很自在是福报,善终。善中之善,临命终时告诉你,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这个人成佛去了。你一生当中只有这桩事情是真实的,你带得走的,其他的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带走。你怎么牵挂,什么样的情执,都没有办法,到那个时候要爱别离,还有一些冤亲债主统统来找你,怨憎会,到临命终时全都来了。所以这些事情平常我们都要把它想通、想明白,就把它扔掉,不要再去理会了,心里头干干净净,这一句阿弥陀佛才会相应。不干不净那心是肮脏的,怎么念,一天十万声,跟阿弥陀佛不相应,这就是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句句都是真话,不能不知道。这是道场第二个意思。
  「三、供佛之处,称为道场。」供养佛的地方,这里供的有佛像。在这里我们要明了,供佛最重要的是法供养,如果没有法,那是假的道场,不是真的道场。什么法?依照佛的教法修行,这是真的道场,这供佛,有佛之处。「四、学道之处」,你学佛的那个地方是道场,供佛跟学佛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学佛,纵然是个小茅蓬,茅蓬里头一定有个佛堂,佛堂里面一定要供佛菩萨形像,那是道场。最重要的,这个道场有真正修行人,如果没有真正修行人,这供佛地方也是个道场,不能说它不是道场,它对於一切众生影响不大。这个影响有正面的、有负面的。负面是什么?是一些人到这里来求佛菩萨保佑他升官发财,这是负面的。他到这来烧香拜佛目的何在?是来求福的,这属於迷信。以为我拿这些金钱来供养佛,佛会保佑我,这种心态就错了,不但佛不能保佑你,你已经在造了罪,自己不知道。什么罪?你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你贿赂他,希望他给你好处,有交换条件的,你把佛菩萨看作什么人,这就是罪过,你对佛菩萨没有尊重心,完全是利益交换。我还听说,真的事情,不是假的,赌徒到赌场去赌博,先去在寺庙里面拜佛供佛,希望佛菩萨保佑他能赢钱,赢完钱之后再来还愿,结果输了。输了怎么样?回去把佛像砸掉了,这个佛不灵。你说他造孽不造孽!恶意砸坏佛像,罪过跟出佛身血是相等的,果报在无间地狱,真冤枉!所以道场里头不能没有道,道场里头有没有佛没有关系,有道太重要了!有佛得有道,这个里头真学佛人,真正明白人,把佛法僧三宝详细介绍给你,让你真正对三宝能生起恭敬心,你就有福了。
  学道之处,「《维摩经肇注》曰」,僧肇大师注的,《肇注》,「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闲是清闲,很安静,这是修道人居住的场所,远离热闹的场所。古人修行多半在山上住个小茅蓬,很简陋,三、五个人在一起共修。我三十岁的时候把工作辞掉,跟著忏云法师住茅蓬,在埔里,住了半年。茅蓬真的是茅草盖的,墙是竹篱笆,竹篱笆糊一层水泥,外面看到是水泥,里面看是竹篱笆,茅草盖的。五个人在那里修行,三个出家人,我跟朱镜宙老居士两个人是在家人。隔的房间很小,一个房间大概就是四张床那么大,长方形的房间,一个房间摆两张床,我跟朱老居士住一个房间,当中一个小佛堂,三个法师,忏云法师他一个人住一个房间,另外两个法师共同住一个房间,达宗法师、菩妙法师。所以我跟菩妙法师很早就认识。那时候没出家,我在茅蓬里做义工,年龄只有我最小,朱老居士七十岁,祖父辈的,我在那里做厨房,照顾三个法师、一个老人,我在那里做义工,一个人照顾四个人,所有工作一个人做。功课,忏云法师讲,你工作完了之后看《阿弥陀经》,指定我三个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另外是一部《印光大师文钞》。
  小佛堂每个人有个小桌子,就是茶几,放经书的,我这个小桌子上就这几本书。茅蓬里头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点蜡烛、点油灯。住茅蓬确实是非常好,很安静,四周围一公里之内没有人家,很清静。住茅蓬五个人都持午,就是晚上不吃东西,晚课完了之后就睡觉,八点钟睡觉,两点钟起床。两点钟起床,三点钟早课,早课是三点到五点,两个小时。我因为工作,早晨我要准备早餐,所以我的早课是拜佛三百拜,三百拜大概要一个半小时,拜完之后我去烧早饭。修行人的生活,简单、有规律。
  在山上我们自己种一点菜,茅蓬后面还有一段距离有泉水,挑水很辛苦,我们想方法,砍竹子,把里面竹节打通做水管,让水从山上流下来,行,山水非常之好。但是没二、三天,山上有野兽,把水管搞断了,要去找,去把它接起来。烧柴火,没有电、没有瓦斯,柴火太多了,捡这些树枝足够用了,用不著去砍柴,去捡,捡树枝。这样的生活,可能如果大灾难来的时候,水、电都没有了,自来水没有了,电没有了,瓦斯没有了,大概就要过茅蓬生活。那个生活也非常好,外面事情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报纸,那个地方没有电话,所以对外面信息不通,每天看经、念佛、拜佛是我们日常功课,他心是定的,不散乱,没有妄念,这叫道场。
  「五、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诏改天下诸寺,皆名道场」。隋炀帝的时候,佛教的寺院不用寺院的名称,全部用道场。这是一个时代,可是到唐朝,隋时间不长,唐朝时候恢复用寺院名称,这是很短的一个时间,隋朝时候改寺院为道场。「今经所云道场,是第四义,修道之处也」。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不知道的。第二个是讲内心,直心是道场,第四个是学道的处所,这个道场。
  下面为我们介绍菩提树,「菩提树,据《西域记》曰」,《西域记》是玄奘大师他作的,也就是他旅行的日记。这里面说,就是「毕钵罗树」,毕钵罗是印度话,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佛坐其下成等正觉,故名菩提树。译为道树」,他在这得道的,或者是「觉树」,他在那里开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我们在佛经里面,或者是古大德注疏里头,看到有道树、觉树、菩提树,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指释迦牟尼佛开悟成道的这个地方,叫菩提树。「佛在世时,树高四百尺」。这树确实是很高,四百尺,印度的度量跟中国不一样,每一个国家度量衡的制度都不相同。弘一大师他老人家有一本书,戒律好像是三十三种,《律学三十三种》,里面有一篇「周尺考」,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印度的尺跟中国的尺来相比。周朝尺不大,周朝那个时候一尺相当於我们现在市尺的六寸。所以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的,人个子很高,一丈六尺、一丈八尺,原来它的一尺是我们的六寸,一丈就是六尺。一丈八尺,这是我们现在是个大个子,好像是一百八十公分、一百九十公分的样子。所以这个度量衡不相同,我们要晓得。四百尺也就相当高的大树,这样的大树在现在原始森林里面我们很容易看到。「后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是为此世界之菩提树」。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这个树现在还在,但是没有佛在世那么高了。这也是佛法衰的象徵,佛法如果非常兴旺,这棵树一定是非常茂盛,非常高大,与佛的法运有密切关系。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四百万里这个里是什么里?多长的距离算一里?四百万是个很大的数字,我们用公里来算,现在亚洲的东面到美国的西岸,一万公里,这我们常常飞的,一万公里,四百万肯定不是公里,那我们想想这个树多高,太高了。念老在此地再举《观经》中这个话跟我们说,「或以《观经》中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样看起来佛的身体比树高,树才四百万里,佛身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的身太大了。「则显佛高树低,量不相称」。佛确实能现大身,多大的身?真的好像是半边天一样,现那么大的身,整个天空就看到是一尊佛,除这一尊佛相之外什么都看不见,这是感应。
  下面念老说,「实则此亦无碍。种种说量,皆随众生机宜,故不拘於一格。且此经举体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此处高低纵然有异,若达广狭自在之玄门」,十玄门里有广狭自在无碍,「则洽入一切无碍之法界」。所以在佛经当中我们看到这些经文、这些句子,要用《华严经》来解释那就能讲得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说大小、说广狭,这都是相对的,而在自性里面找不到相对的。佛在我们这个世界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有许多地方是用我们世界里面的一些事来做比拟,让我们多少有一点概念,与事实相差太远太远了。你看看,一个是无漏真心里面流露的,一个是阿赖耶识里头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简直不能比,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的,要懂得佛说法的微妙。一般说佛是依二谛而说,二谛,一个俗谛,一个真谛,俗谛是依我们的常识,迁就我们能够理解的来说,一个是依佛自己亲证的境界,那不是我们境界,所以我们就很难懂,这是诸佛菩萨说法的一个原则。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一切众宝下」,以下的经文,「显菩提树之庄严」。经上所说,「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这是讲菩提树的庄严。「自然合成」,极乐世界没有人工,没有设计,极乐世界的人统统在学习。所以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名符其实的大道场,阿弥陀佛住在那里面,那供佛的地方。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这些十方菩萨,凡是往生的,都是阿惟越致菩萨,到那边去都是修学佛法,他没有别的工作。极乐世界不需要义工,不需要照顾,所以他心多清净,这是不可思议的道场,无比殊胜的道场。「表弥陀大愿大力之成就」,阿弥陀佛的智慧、大愿、大行五劫修行,无量功德成就的庄严。「自然如是,不假造作」,极乐世界依报、正报都是自然现前的,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自然化生。到极乐世界那个相貌,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没有两样,所以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大家心就平了。如果这个相貌好,那个相貌差一点,就有分别心,相貌好的会骄傲,相貌不好的话会感觉到很难过,心就不平了。到极乐世界是一样的,相貌跟谁一样?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完全相同,你能分出来哪个是佛、哪个是菩萨?人人都有神通,人人都有智慧,绝不会把人认错,这个也不可思议。
  「敷者,开显。荣者,繁盛明丽。」无量珍宝的花,它都是开的,放光、美丽。晖同光辉的辉,是一个意思。「意为此树亦是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时候的状况,确确实实就像作梦的时候一下醒过来了。作梦是什么?六道,无量劫来都没能醒得过来,这一下醒过来之后,看到什么?看到自己的老家,看到自己的家人,看到自己的伴侣,那么样的庄严,那样的美好,让自己几乎都不敢相信。所以我们对於经教要不熟悉,麻烦!怕的是什么?境界现前不敢去。幸亏有阿弥陀佛来接引,没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遇到你不敢进去。就好像一个乞丐,贫穷人,看到皇宫富丽堂皇,走到旁边,赶紧躲起来,畏惧!我们在六道轮回多久?无量劫了,不知道自己家是这么美好、这样的庄严,真的连作梦都没想到。不是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为我们宣扬,为我们讲解介绍,我们怎么会知道。
  作梦,梦中境界一时顿现,我们往生看极乐世界也是一时顿现,这个观念一定要有、要懂得。往生的时候,你会觉得我已经很熟悉了,不陌生,我知道很久了,我知道很熟了,这就是什么?读经千遍,其义自见。你要不熟,境界现前,处处感到陌生;要很熟的话,回来了,处处,经上讲的你就完全能对得上号,全都对了。感谢释迦牟尼佛,那是真正感激的心生出来,佛介绍的没错。就像当年慧远大师他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极乐世界他以前看过三次,定中看到的,没有跟任何人讲,这一次又现前,我应该往生了,告诉大家。人家问他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跟《无量寿经》上说的完全一样。祖师当年在世,在那个时代净土经典只有《无量寿经》翻出来,《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都没翻出来,应该是已经传到中国,还没翻译出来,慧远大师那时候。因为鸠摩罗什大师跟慧远大师是同时代的人,那个时候没翻出来,所以他依靠经典修行只依靠一部《无量寿经》。他告诉大家,跟《无量寿经》讲的一模一样。祖师对经典熟,境界现前一点都不陌生,这是我们要留意的,不能够疏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六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七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七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三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八六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严经经首 第十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芬陀利华[栏目: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
 汉地有些寺院是自己耕种,您怎么看这种现象?[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相应21经 苦的生起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让对方喜欢你的方法[栏目:看开]
 在学佛的过程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越来越紧张...我该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二十六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慈悲愿[栏目:修行笔记]
 生活,不要害怕“失落一粒纽扣”[栏目: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承认心灵、尊重法界[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