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八五集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34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八五集)  2011/4/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38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七十七面,第一行经文看起: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这一段黄念老的解释是「右」,这就是右面这二行半的经文,「表诸佛赞叹之本因」,也就是说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的意义在哪里。这个里头,第一是帮助大众兴起信愿,第二个小段是帮助大众证得正果,经文意思很明显。念老的注解非常精彩,「盖欲众生闻名生信,发愿求生,悉证无上菩提。」这是这一段里面所说的。
  净土确确实实是难信之法,听的人多,信的人少,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古时候比较好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知道,在全世界许多族群当中,最懂得教育的是中国人,中国古人在千万年前就懂得,这是我们可以相信的。那个时候没有文字,文字的发明是在黄帝那个时代,到现在才只有四千五百年,五千年的文化要靠考古才能发现。古印度婆罗门他们传说至少有一万三千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发源绝对不会少於印度,只是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孟子晚一点,要晚一百年,生在战国。夫子说得非常好,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是叙述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孔子一生没有创造发明,换句话说,他老人家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古人的东西,没有一样是自己的。他说的是老实话。信而好古,这个了不起,信心,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深信不疑,全盘接受。这种修学的态度非常难得,世出世法都要靠这样的态度才能真正得到。
  得到什么?得到古人的传统。古人的传统是什么?是自性。佛家讲自性,中国传统也讲自性,人性本善,《三字经》上,「人之初,性本善」,《大学》里第一句话说,「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都是讲的自性,都是讲的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不能在上面加一点,也不能将它缺一点,它就是那么样的圆满。佛所证得称为大般涅槃,称之为大圆满。在中国虽然没有像佛经那么明显的字样,我们细心去观察、去体会,意思是一不是二。自性是一个,没有你我他。所以大乘经教上说,理体只有一个,现象无量的差别,无量无边差别的现象共同一个理体,而且告诉我们,性相是一,性相不二。印度人求学,中国人求学,都是以悟入自性为终极的目标,这跟外国人不一样,中国人确实同中有异。十法界就不一样,异中有同,虽然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同,但是一个自性。所以中国人尊重圣贤就是尊重自性,凡是从自性所流露的那就是实相,大乘经上讲诸法实相,就是真如、就是自性。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教儿童都留意教悟性。悟性在佛法里面讲叫做觉性。悟性高,我们就知道他烦恼少、杂念少,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悟性、就是觉性。妄念多,欲望多,烦恼多,他悟性就差一点,被这些东西障碍,被这些东西扰乱了。虽然障碍,虽然扰乱,但是并没有失掉,像一盆水,混浊了,搅动了,它还是一盆水,等一段时间它自己会定了,脏的东西会沉淀下去,动相慢慢它就静止。由此可知,古印度人特别重视禅定,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中国人虽然不讲禅定,他也说定,也讲静、定,他讲这些东西。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跟古印度、跟佛法所说的完全相同。
  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自性本具的。知识是从外面学来的,智慧不是。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智慧能明心见性,而知识呢?知识是一种障碍,在佛法叫所知障。知识不是说不好,不是说不要它,佛法也要它,也要用它,什么时候?开悟之后,开悟这叫根本智,悟后起修。根本智得到之后,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上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根本智现前了。根本智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知就是根本智,它在不动的时候,它什么都没有,就是惠能大师开悟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根本智,不起作用的时候,它里头一法不立,起作用的时候,一法不舍,圆满的智慧现前。所以善财开悟之后,文殊菩萨叫他去参学,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后得智,我们今天讲的知识,你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就明了。五十三参代表什么?代表整个宇宙的知识,你看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出家在家,五十三参里出家的只有六个人,绝大多数是在家。你一接触全明了,无所不知,但是先要求无知,然后你才能无所不知,如果有知,这就是所知障,障碍你明心见性,那你就有所不知,你知道的很有限,你不知道的太多了。跟中国、跟印度求学的方法迥然不同,这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的。
  所以净宗的法门始终是不可思议的法门,要众生闻名生信,发愿求生,悉证无上菩提,就是成佛。这个法门是成佛之道,一生当中成就。能信、能愿,真正肯干,这大福德人,世出世间没有人能比这个福报更大的,找不到了。我们遇到了,遇到是缘有了,能不能信,能不能解,这属於善根。有善根的人接触到,能信、能解;有福德的人见到了,能行、能证。所以小本《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的善根福德有问题,因缘是具足了,遇到了,得人身,闻到大乘,闻到《华严》,闻到净土,特别是遇到这个会集本,具足当中的具足。可是我们是不是真信?没有。是不是真理解?没有。真理解决定真信,还没有真信就说明我们对它理解不够。这个话是当年章嘉大师教我的,他说佛法知难行易。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解四十九年,知难!行,一念之间,念头一转就开悟了,这行多简单。放下执著,对於世出世间法不再执著,就成阿罗汉,六道就没有了;如果再能放下分别,你就成菩萨;真正做到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看这多简单。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表演给我们看,他所表演的是个知识分子,他的身分,好学,广学多闻。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过苦行僧的生活,为什么?不过这个生活学不到东西。学了要真干,真干就是肯吃苦,欢喜受苦,真能放下,这叫真干。好学而不真干,那不是实学,不是一个老老实实、实实在在的学问,不是的,他所学的东西很脆弱。为什么?敌不过诱惑,遇到古人讲的高名重利,他就被诱惑,他就把持不住,所以他不是实学。实学什么?实学要真正肯吃苦,你就真放下了。那个学问实在,什么境界现在面前都能不动心,为什么?他看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请他做大梵天王,高名厚利,他不要,假的,六道是假的;你请他去做摩醯首罗天王,大千世界之主,国主,他也不要,都不是真的,这就是知难行易。真了解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真了解哪有会贪恋,会动这种念头,没有了,所以这个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就是性体,就是性德,只有这个东西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
  清净平等觉里它没有现象,三种现象都没有,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但是它能生万法,它能现这三种现象。虽现这三种现象,他又不著这三种现象,不著到干干净净。为什么?在所有现象里他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真干净,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还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但是他不分别、他不执著。六道凡夫不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一起来,这样的学习永远超越不了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帮助你超越六道,只有净土,所以净土殊胜,净土特别。净土叫带业往生,但是它有条件,最终的一念,最后那一念是清净的,平常不清净没有关系,最后那一念,往生那一念是清净的,是没有起心动念,这才能往生。这招难,不简单!所以一念清净一念佛,心净则国土净。用什么方法?用阿弥陀佛,方法太高明、太殊胜了。你最后一念肯定有念,你不能无念,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起什么心?阿弥陀佛,动什么念?阿弥陀佛。这一招就了不起,这是阿弥陀佛跟其他一切诸佛不一样的地方,就用名号来接引。
  这个名号了不起,名号是自己的性德。因为这个名号的意思,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什么意思?无量觉。无量觉是我们的真性,无量觉是我们的自体、自性,它跟这个相应。是不是阿弥陀佛这个人来接引我们?不是,是我们的自性。他用自性性德做名号,用这个名号来把我们的性德引起来,最后一念,只要那一念,那一念的时间很短。弥勒菩萨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其中的一念,最后这一念确确实实是佛。平常念到这种功夫纯熟的时候,临命终时你会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跟大家告别,我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是我们现前,你只要遇到,你就有这个缘分,只要肯信,只要能解,真正发心,菩提心后面会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简单的说,就是蕅益大师讲的,我真正想生极乐世界,真正想亲近阿弥陀佛,我除这一念之外没有第二念,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他前面这个三句,把这一段经文的要义全说出来了,「盖欲众生闻名生信,发愿求生,悉证无上菩提」,这是净宗的宗要。
  「《会疏》曰:是则第十八愿成就。一部宗归,唯在於斯。」这一段经文就是净宗的宗旨,就是净宗的归宿,就是净宗的圆满成就。「所以者何」?为什么?这提出一个问话。「虽四十八愿皆殊胜,以念佛往生为最要。」四十七愿是助缘,第十八愿是正说,没有其他的四十七愿,这一愿也不能建立,四十七愿就是帮助第十八愿建立念佛往生净土。「虽一一成就皆难思」,这个一一就是其他的四十七愿,每一愿的成就都不可思议,「而此成就为不共」,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故诸佛赞叹」。这个方法引导众生、引导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提供一个最好的修学道场,这个太难得。我们凡夫成就之难,确实没有一个好的修学场所。对於上上根人,那个无所谓,他们有智慧、有定力,能忍受,什么样的境界对他来讲都是好境界,但是这种根性的人太少太少了。中下根性的人,要没有一个很好的修学环境,不行,他会退转,他会堕落,甚至於会造罪业,他把持不住。所以弥陀建立道场不可思议,提供这个环境太难得,方法又太巧妙,真正是有善根福德因缘遇到了,遇到肯定成就,一生圆满成佛。所以跟诸佛不一样,不共就是不一样。感得诸佛赞叹,没有一尊佛不赞叹。佛心平等,佛心纯净纯善。
  「闻彼佛名者,《教行信证》曰」,这是日本的祖师们提出来的。「言闻者,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是曰闻也。」这几句话,下面就是注解。「众生」,特别是指六道众生,「闻佛愿」,愿是四十八愿,就是这个经上的第六品,第六品我们也学得很详细。「生起本末」,本末怎么讲法?本是佛发心,发的大愿。如果说是就事上来讲,第十八愿是本,其他的四十七愿是末。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法,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是本,把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引导出来是末。我们要学阿弥陀佛,要发四十八愿,念一愿,我们就发这一愿,他是本,我是末,我们的心跟佛是一个心。佛的心我们在前面学过,我也特别强调过,「一切皆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心。真的不是假的,真的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没有两样。能不能?能,肯定能。为什么?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一个佛性,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他能成就,我们怎么会不能成就?哪有这个道理!所以坚定的信心决定能成,决定能跟阿弥陀佛一样,而且这个方法,我们从这个方法上得到保证,信心的保证,保证我们的信心,往生极乐世界。你不生到那个地方,没有那个好的环境,那个很难,虽然有信心,也不行。极乐世界是非去不可,不能等待,愈早愈好。
  到极乐世界,这才能证得究竟圆满,然后无论是住常寂光,是住实报土,都有能力应付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於这个法门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是有缘。信解行证具足,这是净宗上上乘当机者。能信能解能行,决定得生。能信能解不能行,那就要靠什么?我们一般讲的,靠他运气,临命终时如果遇到助缘,提醒他,帮他助念,也能往生。如果能信能解不能行,临命终时遇不到这些助缘就不行了,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我们用这个来看本末,所以这部经就重要了。佛说一切经,度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这一部经是普度,什么根性都度。上上乘人,像《华严》、《法华》,那些人真了不起,他们有能力断烦恼、破无明,生华藏世界,有这个本事。可是到了华藏世界,没圆满,无始无明习气没断,遇到文殊、普贤,导归极乐。为什么?到极乐世界去,他那个习气消得快,无始无明习气断得快,在他方诸佛国土,实报土,时间要很久,要很长。所以文殊、普贤把这些人,华藏海会的人统统带到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不生气,有这个雅量。不会说,我的人,你都全把他带跑了,这算什么?成什么话?不会,毗卢遮那佛欢喜,鼓掌,好事,赶快去。这就是佛佛道同,一切诸佛都是希望众生早一天成佛。要想早成佛,只有极乐世界,只有跟阿弥陀佛。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把这桩事情才肯定了,完全肯定,丝毫怀疑都没有了。无有疑心,这叫闻。这个闻是菩萨三慧,闻慧,闻里头必定有思、必定有修。思是什么?了解,明白了。修是什么?决定没有疑心,疑断了。从断疑来讲叫修,从明了来讲叫思,从一听就能相信,就不怀疑,这是闻,闻思修一念圆满成就。
  「闻名得福,故能生净信之心。」听到这一句名号你就得福报了,你不念这个佛号、不听这个佛号,你没福,这都是真的。这个福太大了,这个福等虚空法界。为什么?这个福报能生净信,你看这还得了!还有能比成佛更大的吗?没有了。成佛是什么?成佛是成就大圆满,我们平常简单的讲,圆满的智慧,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没有不知道的,成就你的德能,自性本具的净德。我们不说善德,说净德,清净之德,为什么?这德不著相的,也就是说能力,没有一样东西你不会的。成就你的相好,相好就是此地讲的福报。样样都是圆满的,不是修得的,是性德,自性里本具的。所以能生净信之心。「清净心者,无疑之信心也,又无垢之净心也。」这是清净心,里面没有夹杂疑惑,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清净是没有染污。什么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没有,统统没有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是染污,全没有了,所以这叫清净心。
  「忆念受持」,他从受讲起。「受者,信受」,受是接受,佛所说的我明白,我完全接受,接受就干,接受就变成自己的;「持者,坚持」,保持,不再失掉,这叫受持。现在很多人学佛,信他有,受持他没有,他没真干,如果真干,他就真的能把世缘放下。要不要保养身体?不要了。你要问他为什么不要?心净则国土净。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身体是心想的,他身体哪有不健康的道理!不管什么疾病,信心一起来的时候,病就没有了,他身体上的五脏六腑、每一个细胞都恢复正常,正常就是健康。病从哪里来的?贪瞋痴慢疑,从这来的。有这个东西,佛法里常讲四大不调,你病就来了。贪心重,水大就超过、过分;瞋恚心重,热度就过分。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要恰到好处,身心就健康。所以真正信佛的人身心健康。
  我看到了,我跟李老师十年,我看到念佛人的身心健康。他的生活非常简单,不要人照顾,吃饭、洗衣服都自己来。他那个家庭很小,只有十五坪,台湾人讲坪数,一坪就是两张榻榻米,十五坪,三十张榻榻米。一个榻榻米是两个平方米,三十个榻榻米面积就是六十个平方米,比我们房子小。一个人住,一个人好整理。一个小佛堂,一个储藏室,一个卧房,一个小客厅。小客厅大概只有我们摄影棚这里一半大,一生就住那么个小地方,不改变。自己照顾自己,到九十五岁才接受两个同学,姐弟两个人,才接受这两个同学照顾,郑胜阳跟他姐姐两个。说明念佛人身心健康。什么都用不著信,信阿弥陀佛。这个难信!信了阿弥陀佛,还要去找医生,找什么好的药来补身体,这个就是对於教理怀疑,不是真信。真信什么都不要了,粗茶淡饭,有也好,没有也好,那才叫真信。你看释迦牟尼佛,从十九岁就开始,自己照顾自己,过苦行僧的生活,一直到圆寂,他老人家七十九岁圆寂的。佛菩萨、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做种种示现,我们看到、听到这些文字的记载,你要能够细心去体会,这是我们的好样子,身教、言教、意教都能够体会得到。
  「《胜鬘宝窟上》」,上就是上卷,这个经有上下两卷,「曰:清净心,净者信也。」你看看,信他就净了,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信?没有,有几分,这个净要百分比,我们有个百分之一、二的信心,没有到清净。清净心现前,那就是圆满的信心,这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前两天到台湾去看两个道场,看了很欢喜。这两个都是念佛道场,他们正在做三时系念佛事,有一个道场是租借体育场办这个活动,我看人数至少会有一、二万人,规模很大,坐得密密麻麻,好!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非常难得。再去参观故宫博物院《龙藏》的展览,康熙皇帝的,完全用他府库里面的钱财造这部《大藏经》,只有一部,手写的,写得非常工整,镶上金箔。这部经听说用了几百两的黄金描在这个经文的旁边,非常庄严,就这一套,国宝。知道过去帝王对於法宝的尊重,我们看到了景仰!但是这部《藏经》是用藏文写的。中文的《藏经》,干隆皇帝编的,跟《四库全书》同时成就的。对於佛教特别尊重,单独编成的,就是大藏经《龙藏》,其他的儒跟道都合编在《四库》里头,只有佛教没有汇在《四库》里头,单独提出来,特别尊重,我们看了很感动。
  又看了一个刘医生,他们有一些同学在做水实验,就是日本江本博士做的那一套,他们设立一个实验室,比东京那个实验室好,机器设备都非常的新颖。东京的实验室我去看过两次,用的机器都比较陈旧,他的显微镜只有两百倍,我前天去参观,他们的显微镜是五百倍,最新的。实验室规模也比他们大,设备比他们先进,有不少人很细心在那里研究。江本博士实验,水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至於它能够辨别味道吗?色声香味触,来实验,希望把色声香味触统统能够测验出来。看这些矿物、植物明显的见闻觉知,就是精神现象,证明物质跟精神分不开。
  要实验证明普朗克所说的,物质的基础是心念,如果心念没有了,物质就不存在。所以普朗克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样东西,物质从哪里来的?是心念造成的。心念怎么造成的?他也说了,跟佛经上所说的相同,佛在三千年前说的,他们最近发现了。的确,先有精神后有物质,但是物质的前面还有一个能量。我们看了他的报告,一看就懂,为什么?跟佛家讲的阿赖耶相同。能量是阿赖耶的业相,受想行识,这是心理现象,科学家称它为信息,是阿赖耶的转相,见分,阿赖耶的见分,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能量是阿赖耶的自证分,我们用这种解释,学过佛法的人很容易懂,阿赖耶的三细相,也就是阿赖耶的三分,自证分、见分、相分。三细相里面,像阿赖耶的业相、转相、境界相,不可思议!佛法现的,现在科学家发现了,证明了,他们用水,也可能会用其他的物质来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给不同的意念,让它接触到,让它看到、听到,心的意念给它,看它产生的变化。这个实验很有价值,帮助我们信心,我们对於经典更不会怀疑了,可以通过科学实验,佛经是禁得起考验的。无疑的清净心,无垢的清净心,清净心是信,「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忆念受持。受者,信受。持者,坚持。忆者,忆佛功德;念者,念佛名号。」忆念受持,忆是想,想佛的本愿四十八愿,想阿弥陀佛在因地,叫法藏比丘,五劫的修行。修什么?四十八愿,愿愿兑现,愿愿真做到。第一愿「国无恶道」。他要怎么做?三恶道是果,有果必有因,阿弥陀佛得用五劫的时间把这个因断掉,缘断掉。因,饿鬼道是贪心,地狱道是瞋恚,畜生道是愚痴。换句话说,把贪瞋痴拔除掉,我们一般讲叫放下,不但完全断掉,连习气都没有,贪瞋痴的习气都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没有三恶道,不但贪瞋痴拔掉,连带的,傲慢没有了,疑惑没有了,贪瞋痴慢疑都没有了,也就是一般讲的见思烦恼断尽。花多少时间?五劫,彻底断干净了,他成佛,感得的这个世界有凡圣同居土,只有人天两道,饿鬼、地狱、畜生、罗刹、修罗全没有。
  我们想这个功德,想什么?学习、效法,他能够断,我为什么不能断?以往我们没有缘分、没有闻到佛法不知道,现在知道了,读到大乘经典明白了,佛能这么做,我们要向他学习,我们要真干,他在前面做样子,我们在后面跟进,他能成就,我们也能成就,又何况他已经把极乐世界造成功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修行困难,障缘太多,他希望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听话,我们依教奉行,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天天在他的会下,他给我们做增上缘,我们的成就就得到保证。所以一定要信,要接受,一定要坚持,常常忆佛念佛。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上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见佛是佛给我们加持,佛给我们安慰,我们的路没走错;当来见佛,那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时候佛来接引是现前,往生之后是当来,念佛名号。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念佛这个方法,他是计数,他不用念珠。他告诉我们,拿念珠念佛分心,一方面念一方面手在动,分心。他用心默默的计数,只计到十,他念得很慢,我们在录音带里面听过,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六个字;念四个字也可以,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三个清楚最重要,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注意听,把这个注意力集中,外面杂念就不会进来,数记得清楚,我这句佛号是十句里的第几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句完了就再从第一句,一句到十,就是这样念法,一直念下去。不要念十一、十二,那个反而不能摄心。这种十念非常摄心。如果初学,十念有困难,念到后面就忘掉,杂念进来了。有杂念,不算,从头再来起,要用这个方法。那你就用分两段,一二三四五,这五句,后面六七八九十,要这样记法。再困难的话,就三三四,分三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计,清清楚楚,杂念进不来。胡小林他用这个方法念了四个月,很有效果,以前念佛总是有杂念,现在杂念没有了,真能摄心,欢喜!胡居士跟他学,念了二、三天,告诉我,有效,真有效。以前她也是头痛,就是念头、妄念太多,总是念佛念不好,现在用这个方法,行了。这是印光老法师的方法,他也是给我们示现的,我们现在人业障重,妄念多,环境诱惑力量太大,大概只有用这个方法有效,用其他的方法就难了,大家不妨试试看。胡小林这个光碟,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流通。这是忆佛念佛。
  下面,「归依者,谓身心归向,依止不舍。」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中年以上的人都有很深的感触,人生苦短,依靠谁?靠谁都靠不住,靠自己也靠不住,自己没有信心。世尊告诉我们,唯有依靠佛陀。世尊教我们依靠这个佛陀是自性佛。这个说起来很抽象,自性佛在哪里?后面到底下一品有详细说明。我们达不到这个境界,那我们就依靠阿弥陀佛,这也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念念归向阿弥陀佛,我这一生就一个方向、就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没去之前,《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读诵《无量寿经》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念佛要摄心,念经也要摄心,你要不专心,你念经也有杂念。众生根性不一样,我们念经摄心比念佛比较容易,念佛就这一句佛号,杂念容易扰乱,可是读经,一有杂念就念错了,所以一定要专心。用读经的方法,我相信特别是知识分子,很管用。世尊当年在世,确确实实他老人家度众生的对象就是知识分子,四十九年讲经教学,他不是搞一个念佛堂大家在一块共修,不是的,也不是一个禅堂大家同参,不是,他是讲堂。所以身心归向,依止依靠不舍,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真靠得住。
  「供养者,《玄赞》曰: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这把供养两个字分开来讲,进财这种行为这是供,供给;有所摄资,这个资就是资养,摄受、资养,这是养的意思。「所言财行,指二种供养」,财是「财供养」,指的是「香花、饮食、汤药、财物、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器物」。我们讲的是物质上的供养,精神上的供养,都包括在财供养里。第二是「法供养」,法是修行,「如说修行,以为供养」。修行供养重要,佛希望我们成佛,成佛不修行那怎么行?修行两个字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现在很多人误会了,修行这个名词意思搞错了。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行为多,佛经把它用三大类就统辖了。第一个是身的动作,身体的造作,这叫身业的行为。第二个,言语,口业的行为。第三个,起心动念,叫意业的行为,包括分别执著。犯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为,或者我们讲修正错误的行为。是不是诵经、拜忏?不是,那是一种形式,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些重要的开示必须要记住。
  三种行为里面最重要是意业,就是起心动念,意就是思想纯正,你的言行哪有不正的道理?所以真正修行,思想摆在第一。这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帮助我们有个正确的思想、有个正常的理念,这个重要。经论就是标准,经律论三藏就是修正身口意的标准。戒律是修正身的标准,经典是修正心的标准,就是意业的标准,经论,戒律是身口,经论是意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用这个做标准。常常读诵三藏经典,我们就能掌握到正确的标准,然后守住,决定不违犯。现在学佛难,为什么?不尊重这个标准,认为这个标准是过时了,是古代的,不合乎现代科学。现在人用科学做标准,不用经论。科学的标准很现实,对我有利的我就去做,对我不利的我就不做,只有自己,不太重视别人。那标准错了,做错了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要紧,因果知道,因果不饶人。我们要不细心去审查,微密的去观照,你造作的恶因,恶因是有意无意,不管是有意无意,都要受报!果报现前怎么办?
  所以人在这一生当中,得人身,最大的一桩大事,实在说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在这一生当中,要把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这些错误要忏悔、要修正,这真的是一生最伟大的一桩事,否则的话,这一生白来了。那我们想想,这一生当中,在这个世间,现在大概有六十五到七十亿的人口,几个人在一生当中想到这桩事情?几个人在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么好的缘分?你要能从这边细心的去观察,你才晓得自己是多么幸运,自己这一生多么的难得。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是真的,不是假的。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能不珍惜吗?能不真干吗?我们所遇到的,太难了,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还有比这个事情更重要的吗?没有了。世出世间什么样的事情,跟念佛往生比,都是叫鸡毛蒜皮,都应该放下。
  佛在经上讲的,我们相信,深信不疑。《楞严经》上告诉我们的,贪婪所感得的是水灾,贪心是水;瞋恚是火,火山爆发,地球温度上升,怎么来的?脾气太大;愚痴是风灾,飓风、龙卷风,非常可怕;傲慢是地震。怀疑更可怕,怀疑所感得的,大地松散,不凝固了,所以山会塌下来,地会沉到海底。这什么原因?疑惑。坚定的信心,没有丝毫疑惑,大地坚固。现前许许多多的灾变都是前所没有的,所以我们想一想佛在经上常说的,贪瞋痴慢疑,带给我们眼前的灾变。何况我们现在天天在造业,杀盗淫妄,这还得了吗?五逆十恶造绝了,对於圣贤教诲、对於佛菩萨不知道打了多少问号在里头。现在难,太难太难了。灾难能不能免?依照佛经上所讲的,能,问题就是你信不信?肯不肯把杀盗淫妄放下?把贪瞋痴慢疑放下?自己得度了,世界有救了。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找不到第二个办法。我们在大乘经教上学习六十年了,愈学信心愈足,愈学愈欢喜,愈学道理愈清楚、愈明了,深信不疑。更难得的,是近代科学家为我们做了很多证明,证明佛所讲的是正确的,跟科学家所发现的相应,增长了我们的信心,也加强了我们发愿求生净土,不再怀疑了,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彻底放下了。
  我们看下面,法供养,「《弥陀疏钞》曰:清凉大师云:高齐」,南北朝时候,「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於心。称敬二字,不离於口。」这四个字重要,要信、要想,常常想佛,想佛的愿,想佛的行,想佛的慈悲,想佛的恩德,建造这样美好的道场,让我们在这个里面一生成就,这个恩德太大!怎么样报答?我们在里面成佛就是报答,就是报佛恩,满他老人家的愿望。称,称是念,称念,敬是恭敬,不离於口。这四个字就是本经「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之旨。现在学佛真的最难的,这四个字没做到。信,还是相信名闻利养,相信眼前所得到的受用,他相信这个。极乐世界没看到,极乐世界经上说那么多好的,好像这是过去的,这不是现实。你说是未来,未来谁见到?忆佛念佛,他不是这个心,他所忆念的,眼前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不离於心,自私自利不离於口。真的,起心动念,开口就想到,对我有没有好处?我的利益在哪里?更甚的是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是今天社会文化的特徵。中国古人教人舍己为人,现代社会教人,从小孩就教利己损人,所以这个社会很难回头。如果人不觉悟、不回头,什么方法都救不了社会,都救不了这个灾难。
  「《疏钞》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可是这个信很难,念佛的人很多,真的,信佛的人不多,信了他就真干,没有真干他没信,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他不信。信心真不容易,为什么不信?他对於事实真相没有了解,事实真相明白了、清楚了,信心才会生起来。这也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我们讲经说法,目的在哪里?第一个目的,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只有让你对事实真相了解、搞清楚了,你的信心才会生起来。有了信心你才发愿,才真想学佛,真想成菩萨、成佛,世缘你才肯放下。否则的话,贪恋世缘,追逐世缘,你放不下,那就错了。
  「万修万人去」,善导大师讲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个话不是假的。五十年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他以台中莲社为例子,台中的莲友,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三个、五个,这他老人家常说的,不成比例。什么原因?你能说他不信吗?他也常年听经,也能言善道,可是对世缘没放下,所以不能往生。这个地方的信,是信解行证,这提一个字,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信里头有解、有行、有证,他当然往生;如果你有信,解行证都没有,就不能往生。真正对於《无量寿经》,对於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经》,都行,真信、真理解,真正放下,真正发愿求生,「诸佛即救,诸佛即护」。这个诸佛是谁?就是阿弥陀佛。大乘教里面常常用诸佛来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诸佛共同赞叹的、称赞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心常忆佛」,常常想佛;「口常称佛」,常常念佛,最好不间断,不用思考的事情口都可以念佛,如果涉及到思考,你就把佛号放下,专心去处理你的事务,处理完毕之后佛号再提起来,这都叫做净念相继;「身常敬佛」,这叫深信。这个地方我们要往深处看,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什么佛?给诸位说,都是阿弥陀佛。我们看见任何一个人,都合掌恭恭敬敬「阿弥陀佛」。这阿弥陀佛是对他,他是阿弥陀佛,不是假的。你也是阿弥陀佛,我也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遍法界虚空界,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没有一个不是阿弥陀佛,每一粒尘沙是阿弥陀佛,你的恭敬心才圆满的,称性的,你怎么会不成佛?你怎么会不往生?哪有这个道理!认定这个是阿弥陀佛,那个不是的,你还有分别,你还有执著。人人皆是!
  前面我们读过阿闍王子听世尊的介绍,介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们听的时候很感动,心里面都在发愿,口里没说出来,都想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他们心里起念头,释迦牟尼佛知道,就给他们授记,给他们印证,这个心愿好,一定会达到。佛心清净,佛心平等,佛心觉而不迷。记住法藏比丘因地上说的话,一切皆成佛,这是佛心。所以我们对一切人的恭敬,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就像对阿弥陀佛恭敬一样,不能有差别。恶人也是一样,恶人虽然作恶,他将来要受果报,纵然堕阿鼻地狱,将来一样,离开地狱的时候,他还会修行,还会成佛。罪业再重的人,我们不敢轻视他,我们知道的,一时迷惑,本来是佛,一时迷惑,搞成这个样子。
  我们要救这个社会,要救这个地球,一定要从稳重当中慢慢转变,不能有动乱,不能伤害众生。平稳当中过度是正确的,是最好的。那是什么?教学,用教学来解决问题。过去我们在汤池做了三年的实验,成功了,人是教得好的,佛是教出来的,菩萨是教出来的,圣贤也是教出来的,无恶不作的人也是教出来的,看你怎么个教法。今天社会问题,大家知道了,今天社会教什么?今天社会最大的教育,影响力最深的、最广的教育是什么?电视、网路,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比不上它。它教什么?它教你杀盗淫妄,它演出来的是暴力、色情,所以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学会了,这个事情严重。
  我说到这个地方,我们想到方东美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对教育部几位官员,他们去访问方先生,大陆上那个时候正是在搞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台湾政府在搞复兴中华文化,提出这个口号,没做。教育部有三位官员访问方老师,那一天我在,他们问方老师,用什么方法来落实?方老师说,把台湾的报纸、杂志停刊,电视广播统统停办。官员都吓呆了,他说这不行,做不到!老师说,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只要有它,复兴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伤害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今天社会动乱,地球灾变,真正的原因是这个。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八六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八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八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0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七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四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关于《梁皇宝忏》的开示[栏目:宽见法师]
 南传如来禅与北传祖师禅有何异同?[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五百罗汉 406、贤首尊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七菩提分作生命定位[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栏目:余池明居士]
 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栏目:律宗文集]
 中国佛教的善恶观[栏目:业露华]
 念佛稍有感应,就是有所证悟吗?[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印度有四种姓[栏目:宣化上人]
 佛教的生死观[栏目:唐思鹏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