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二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44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2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三三页:
  疏【三、唯影无本,即终教。以离众生心,更无有佛,唯大悲大智为增上缘,令彼根熟众生,心中现佛说法,是故佛教全是众生心中影像。】
  这是本影四句里面的第三句。前面两段说的是「唯本无影」、「亦本亦影」,这理有相当的深度。前面讲的是小乘与大乘始教,就是大乘刚刚开始;这个比前面又要深一层,讲到大乘『终教』。所谓「终」就是大乘法里面这最高的教学,愈来愈真实,只有『影』没有『本』。为什么说只有影没有本?下面给我们解释,『离众生心,更无有佛』,由此可知,佛从哪里来的?佛是众生心变现出来的。净土里头常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离开自性哪里有弥陀呢?弥陀从哪里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本」是什么?本是自性,西方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阿弥陀佛,世界与佛都是自己真性变现之物。这个正是唯识家里头所说的「唯识」,万法里头唯有识;识能变,万法是所变。
  『唯大悲大智为增上缘』,增上就是帮助的意思,大悲大智都是我们自己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所以佛为我们说法,众生为我们说法,大经上也常常讲: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我们有感,佛就有应,佛是不是有心来应?没有,佛要有心来应,那就有本了,那是前面的教义,有本也有影,讲的是大乘始教初学的,深入一层讲,没有。佛决定没有心,佛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在比喻里头常讲,像我们敲磬一样,你敲一下它就会响一下,敲是感,响就是应,所以「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我们敲磬的时候,那个磬会不会动个念头「他敲我了,我要不要去响一下?」它不会的,它没有心,就是它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诸佛菩萨应众生就是如此,是自自然然的应。由此可知,我们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完全是自己主动。这是跟诸位说真实话。
  现在这个世间妖魔鬼怪很多,真的是法弱魔强,不但在国内你们看到许多著魔的,国外也是如此,这个情形非常普遍,外国人也著魔。魔怎么来的?就是这么个道理,众生心里头只想魔,所以念魔,魔就来了,也是感应道交。你想佛,佛就来了;想菩萨,菩萨就来了;想魔,魔就来了,就是这么回事情。为什么会想魔呢?现在一些人喜欢奇奇怪怪,尤其喜欢神通。谁会变神通?魔,魔会变这些神通,你一想神通,魔就来了。所以好奇骛怪的人多,喜欢奇奇怪怪的人多,真正能够领略正法的人不多。所以你看看现在全世界的道场,规规矩矩讲经的道场听众不多,要是搞特别花样那就人山人海,都是喜欢奇奇怪怪,这就是著魔。
  念佛,给诸位说也不例外,你念佛如果不懂得方法、不懂得理论,念佛也会著魔。不过比较起来,念佛著魔少,你用功不得法会著魔。所以理论要通达,方法、境界要明了,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才减少这些魔事,这个很要紧。念佛同修在此地特别我要给大家说明,所贵的就是古德讲:老实念佛。我念佛的时候心很清净、虔诚,什么都不求;如果你要是求见佛,想见瑞相,这就是著魔的念头。甚至「我想求一心不乱」也是一个著魔的念头。一心不乱要不要求?要,决定有这个愿,不能有这个心。我念佛念了一天,怎么还没有得一心不乱?我这个念佛里头,掺杂了、夹杂了,夹杂一心不乱,怎么会得一心?不可能。
  所以念佛贵老实,不夹杂、不间断。这不间断要很自然的叫它不间断,不是勉强的,勉强,你就做不到,很自然的。就是工作的时候,我们把整个精神贯注在工作上,我的工作做好;工作放下来之后,佛号就提起来,这样叫不间断。否则的话,你这佛没念好,是工作也没做好,两方面都塌掉。所以你会用心的话是样样都圆满、样样都做好了,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纵然讲打个七,我们好好用功念一天佛,要晓得那个不是偶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是福报!能好好的念一天佛,也是有那一天佛的福报,没有那个福报不能勉强,世出世间法勉强不得的。
  这一段文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没有众生,试问问佛怎么说法?佛给谁说法?佛给众生说法,所以佛离了众生就无法可说,也不成其为佛。为什么他称佛呢?因为有个众生,跟众生相对的,显示有个佛,就是一个迷、一个悟。没有迷怎么显得出悟?所以他是相对建立的。有佛就有众生,有众生就有佛;无众生就没有佛,无佛也就没有众生。所以,众生为佛增上缘。众生要是无佛说法,众生也不能够自己变出佛法来给自己修学。佛给众生做增上缘,众生也给佛做增上缘,互为增上缘,所以才说『佛教全是众生心中影像』。
  疏【四、非本非影,即顿教。】
  这是顿教的教义。
  疏【非唯心外无佛,众生心中影像亦空,以性本绝言,即不教之教,所谓尊者无说,我乃无闻,说听皆无,唯识而已,是以识为教体也。】
  这是唯识里面讲到最究竟的意思。顿教里面讲,不但『心外无佛』,『众生心中』所现这些『影像』也不是真实的,这正是《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理很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不但讲我们这个世间依正庄严森罗万象,诸佛清净国土也不例外。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这绝对不是说把我们现前所有现实的环境都否定了,不是这个意思。相有体无,所谓是影像,好像我们看电影,银幕上不能说没有像,但是这个像是空的,是不可得的,这种情形我们了解。所以影像也是空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影像,就跟电影银幕里面这个像一样的,有没有呢?有。能不能得到呢?不能得到。不但世间这些物质形相你得不到,确确实实得不到,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确实得不到;就是你心里面所有的感受也得不到,也是假的。真正透彻明了,你才晓得这个世间所有法真的是空的,万法皆空。
  我们今天说我们得了钱财,钱财你得到哪里?你是不是能把钱财塞到肉里头去?塞不进去,总是在身外,身外之物。再说「身」,身也得不到。我们身体的细胞刹那刹那在生灭,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生了,新陈代谢。身体的细胞,七年是个周期,七年,旧的细胞全都没有了,全部换成新的;七年前我们身体细胞是一个也找不到,全都没有了。这样说起来,身都不可得,何况身外之物?这是讲物质的境界是空的,不是实在的。所谓迷,把自己身体当作真的,把身外之物也当作真的,患得患失,所以他苦!其实这苦是不值得的,因为没有得失;如果真有得失,你这个苦才有价值。心里面的感受更是虚妄的,心里感受是什么?打妄想!想过去、想未来、想家亲眷属,全是妄想,也不是真实的。
  『以性本绝言,即不教之教』。佛的出现是随众生心,《楞严经》上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本性,本性里面什么都没有,它是空寂的。虽然是空寂,它会现相,所以它又有不空的意思,我们讲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不空就是有。空如来藏是讲真的,不空如来藏是讲它会现相,虽然现的相,相不是真的。好像我们作梦,能作梦的是心,大家都晓得,心会作梦,心是空的,没有相,它作梦的时候它就会现相;现相的时候,我们就比喻作不空如来藏,虽然现的相,这相是不可得的。可是你在梦中你不知道,你迷了,你还是以为是真正有所得的;到你醒过来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不可得。我们在这个世间数十年寒暑,不过就是梦长一点而已;躺在床上睡觉那个梦短,现在这个梦长一点而已,都不可得。所以佛给我们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造业!明了这个道理,何必去造业呢?
  所以修行修什么?学佛不难,学佛比学什么都容易,不难,你一定要抓到纲领。学佛就是学个不迷,我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我不迷,觉而不迷。什么叫觉?我晓得一切万法俱不可得,这就是觉。晓得不可得,你就随缘了,就自在了,为什么?得失这个念头就没有。诸位仔细去想想,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得失来的,患得患失,没有的时候想尽方法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好苦!烦恼都从这里来的。一个人要是没有得失心,这个真自在。他为什么没有得失心?看破了,真相看清楚,一切法里面确确实实没有得失。有人问:我不天天拼命去求,这日子怎么过?你不求日子也过;求过了,不求还是过。你不相信,不求,看看你一天是不是一样过去?这是因果定律。你命里面有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求不来的;《了凡四训》里面说得多么透彻多清楚。所以学佛的人先要把《了凡四训》认真去念一念,然后我们做人真的心平气和,真正能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才能得一点自在。所以修行就是修不迷。
  三皈依提示我们三大纲领: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就修的觉正净,就修这个东西,这是三大纲领。而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我们修行用功夫的地方。佛离开众生,他不能成佛。我们想学佛,离开众生就学不成,到哪里去学?佛是应众生而有,我们修行也是应众生而修,没有众生,我们到哪里去修?没地方修。有情的众生分为两大类:善人、恶人。一切境界也分两大类:顺境、逆境,就是好环境与坏环境。在这两类里面修什么?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慈悲心,这就叫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众生与社会,菩提心到哪里去生?生不起来。所以小乘人没有菩提心,你看一切经里面讲的,小乘人没有菩提心,为什么?因为小乘人脱离人群、社会,他去找一个人迹不到的地方独善其身,所以他没有菩提心,只有大乘菩萨才有菩提心。我们修什么?你要晓得,就修的这个。这是讲通途法门,只要是佛法,不管是哪个法门,统统都是在人事环境里面修清净、平等、慈悲。念佛人还有一个特别的,那就是信、愿、行,我修信愿行也不离开人群,也不离开社会;而且他更妙,他用一句阿弥陀佛去修觉正净,去修菩提心,去修信愿行,这是妙不可言。你只要抓到纲领,就晓得怎么修法,这样才真正能成功。
  「不教之教」,这是最高级的教学法,文殊菩萨那一班人礼请维摩居士升座说法,维摩居士升座,升到座上怎么样呢?一句话也不说。文殊菩萨就敲楗槌,跟大家说:是真不二法门。请维摩居士讲什么叫不二法门,维摩居士升座一句话不说,这就是真正的不二法门。能说就二,开口落二三;不二法门,一句话没得说。文殊菩萨立刻就明了,这就是不教之教,这是最高级的教学法。但是最高级的教学法要最高的学生才有受用,像文殊菩萨才听懂。如果维摩居士给我们这样说,我们就跑掉;我们请你说法,你升座一句话不说,我们谁来听你的。可见得维摩居士碰到我们,一定详详细细给我们说,要不然我们都跑掉了;碰到文殊菩萨那样的人,他可以一句话不说。所以说法要应机,要对根机。在《金刚经》上,我们也碰到这么一桩事情,《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托钵,回来之后吃完饭、洗了脚,敷座而坐,也是一句话不说。须菩提尊者他体会到,他一看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动作,他开悟了,於是就赞叹:希有世尊!这也是什么?不教之教。所以经上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不可思量、不可思议。
  『所谓尊者无说,我乃无闻』,这是须菩提尊者一段故事。须菩提尊者有一天在一个石头上打坐,这个时候正好帝释天王(中国人讲玉皇大帝)从这里经过,见到之后非常的欢喜,很恭敬就来散花供养。散花供养的时候,须菩提尊者看到,他就问:散花者是谁?他说:我是帝释天王(忉利天主)。须菩提尊者就问他:我在这里坐,你为什么要散花来供养?帝释天王说:尊者善说般若。须菩提说:我在这儿坐半天,我一句话也没说。帝释天说:尊者无说,我乃无闻,这是真说般若。这个也是不教之教。由此可知,帝释天王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能体会到不二法门的义趣,这在佛法里是最高级的佛法,忉利天主他能体会得到,所以赞叹长者是真说般若者。
  这些都是说『说听皆无,唯识而已』。无说无听是真说真听。『是以识为教体』,这就讲到最高级的佛法,完全是以你体会、会心而觉悟的,纯粹是唯识的起用。
  疏【今此经者。】
  此经是《阿弥陀经 》。
  疏【且约终顿二教。】
  前面讲了四教,这个经是属於哪个教?属於后面的两种。换句话说,它是高级的,不是普通的,是属於终教,大乘终教,是属於顿教。莲池大师在此地说这个教是顿教,窥基大师在《通赞疏》里面也说这个教是顿教,可见得『终顿』的教义是古往今来这些大德们所公认的。这个法门,如果真正如理如法的来修学,七天能成功。但是诸位要记住,如理如法,我把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没有搞清楚,你拼命在那里干,干上七天;也许这七天佛念完了,念了七天七夜往生没去得了,神经病院是住定了,那个麻烦就大了,走火入魔。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他不如法,操之过急。
  人家念佛是心平气和的去念,是没有一切欲念去念,这样才能念得成功。你有个欲望、有个念头,你这样去念容易著魔。因为你有希望在那里,魔就给你一个希望,换句话说,你有个把柄在人家手上掌握到;「我什么希望都没有」,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譬如,「你想要钱」,我有很多钱就诱惑他,他就会上当;「你想要名」,我给一个名义,就把他套住了。你什么希望都没有,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无可奈何。所以念佛人心要清净,真正念佛不求往生、不求一心不乱、不求功夫成片,什么都不求,我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念了几天,他自然得一心,自然见佛往生,那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念佛的人什么都不能求,有求都是妄念。如果再求好胜的话,那就更是著魔的,这与魔搭上缘了;好胜心,我这一天成功,我要超过别人,这个不得了!西方极乐世界没好胜的人,这种心万万要不得。所以打佛七当中有好胜的,你拜一千拜,我拜一千二百拜,我超过你,你不如我,这种心怎么行?你一天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这比赛!要抢到第一,这个念头都错了。所以这个念头只会著魔,不会得好结果。所以念佛一定是心平气和,什么都不求。
  念这一句佛号当然就是为一心不乱、就是为往生净土,所以用不著再去起心动念,只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好,所谓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七天念不成功,再来个七天,时间长没有关系!这是什么?业障重。我们看许许多多人,大多数都是三年可以念成,我们想想我们也业障深重,我们也来个三年!不要求到三天、七天成就,那个很危险,那个不是开玩笑的。
  疏【则众生心乐出离,自於心中见佛为说极乐依正,信愿往生。】
  这讲到我们这一部经。『众生心乐』,乐是爱好,心里面喜欢出离生死苦海,当然这是对於已经觉悟的人,还有许多人迷在这个世间,还不想离开、不想出离的,这是迷。觉悟的人想离开这个世间,尤其是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真是天下大乱,这个世界找不到安稳的地方,天下大乱,不值得留恋,真正的觉悟的人谁会不想出离呢?你只要起这个心、动这个念头,佛就有感应。所以说『自於心中见佛』说法,就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信愿往生,佛就给我们说。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当时那些众生求出离的心很恳切,感动佛到这个世间来出现、来应化,正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再给诸位说,我们中国人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人要聪明,中国人看破这个世间的多,求出离的人多,所以许多诸佛菩萨在中国应化,这是我们在历史上所见到的。西藏佛法虽然很盛,比不上中国,为什么?西藏人没想出离,他想转世。中国人心量很大,十方诸佛菩萨都来应化弘法利生,用不著转世。实在讲,这个世间五欲六尘染污的力量很大,所以转世有的时候是一世不如一世。真正想出离,所以净土法门在中国大行其道。自从东晋慧远大师建立第一个莲社,念佛这个风气在中国非常普遍,依照这个法门出离生死、出离轮回的,不晓得有多少人!禅,很难出离。倓虚法师讲,禅真正有了成就,得禅定,他将来也不过就是生四禅天而已。看他功夫浅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是在三界之内,不能超越!真正超越,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这一条路。
  疏【而实无说无听,故识为教体。】
  这一段话也是说的「唯影无本」,讲到『实无说无听』,这一句就是「非本非影」,可见教义确实没有离开这两句。这个经文义都是唯识所变,所以结论才讲『识为教体』,全是唯识所变。谁的唯识所变?是你自己唯识所变。所以这一段的意思非常重要,诸位有缘,这是你的大福报。因为是自己唯识所变,西方净土哪有没有分的道理?你要说这是阿弥陀佛唯识所变的,我们自己没分,信心还真的不容易生起来。现在明明白白告诉你: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是自己唯识所变。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跟自己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原来就是自己的家,真的是自己的老家。我现在自己回家,还有什么难处?还有什么障碍?没有!阿弥陀佛是自己至亲之人,自己变现出来的,唯识所变,我怎么不能见他!确实增长我们的信心,我们也明白这部经的道理,理论之依据。这是讲到经体,唯识为教体。
  ◎【三、归性】
  第三段讲到『归性』。前面是相宗所讲的,这一段是性宗所说的。
  玄义【归性者,前以所变之万境,摄归能变之八识。】
  这几句话是解释前面这一段。
  玄义【今以所现之八识,复摄归能现之一心,则性为教体。】
  这个比前面的意思又深了,比前面的意思格外来得真实,愈说愈亲密。识是性变出来的,性是体,识是用。现在讲到能变识的本体,这讲到归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经论上常讲,一念无明把自性给迷了,迷了的那个自性,它所起的作用就叫做『八识』。所以八识跟自性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叫它做八识,悟的时候就叫它做自性,换名称就是了。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就是迷悟不一样。「识为教体」,这是迷位上说的;「性为教体」,这是悟位上说的,觉悟上说的。所以觉悟比迷当然是更要真实。现在我们好像找源头,追根究底,从八识再进一步去追究,才发现原来它是真如本性,这叫返妄归真。
  八识就是生灭心。经上常说: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这叫做阿赖耶识。过去我们讲《楞严》费了很多的时间说明这个事实的真相,不生不灭就是性、就是真性。你觉悟了就不生不灭,你迷了就有生灭。生灭相是迷位当中才产生的。不生不灭是真的,生灭是假的,生灭是个幻相,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不生不灭。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换句话说,它半真半妄。并不是那个心一半迷了、一半悟了,不是这个;它虽然在迷,它里头有不迷的真性在,意思在这里。你为什么会开悟?因为你阿赖耶识里头确实有一个不迷的性在,你与性相应就不迷,与识相应就迷,就这么个道理;我们现在讲理智、感情,你与理智相应就不迷,与感情相应就迷,就这么回事情。理智是不生不灭,感情就是生灭,阿赖耶识就是这么一个情形。
  因此,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两个意思,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说得很详细。现在我们所要说的,就是觉与不觉这两个意思当中的「不觉义」。因为不觉,不觉就叫做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就变成八识,由八识再发展为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这是佛法所说的。佛法所说跟中国《易经》所讲的很接近,《易经》讲宇宙人生的来源,是从八卦讲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个生就是变,变现出来的。《易经》是中国古老的学术,那个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中国祖先已经晓得宇宙人生发展的过程。佛法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样发展宇宙人生,也是讲变,变现出来的;它有层次、有程序,有条不紊。所以宇宙星球的运行都有规矩,它不乱,因为变现有程序。世间有一些人不明了这个道理,认为宇宙这样有秩序,一定有个神主宰,其实不是的,它在发展就是有秩序、有程序,它不乱的。这是跟佛法所讲的很相近。
  底下这个重要,讲到这一科的主题,『复摄归能现之一心』,一心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念佛这个法门就是直接恢复到我们的真心本性,禅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可知,你念佛念到一心就成佛了,这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一心里头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念到成佛是理一心,就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跟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完全是一个境界。因为理一心不乱就见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本性,这是真佛。如果是事一心,就是天台家讲的相似即佛,不是真的,是相似位,不是真实位。功夫成片,就是天台家讲的观行即佛。所以用这个方法念到一心不乱就成佛,不要再用别的方法,这是比什么都简单、比什么都容易,也比任何一个法门都稳当。所以真正念佛人,教人不要拐弯抹角,就教人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你把念佛的好处教给他,能讲多少就讲多少,总而言之劝人念佛。这是佛法所有法门里面最究竟法、真实法,一生当中决定靠得住的方法,决定成就。我们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用不著拐弯抹角,用不著浪费时间,他能相信带他念佛就好。
  经论上佛常教给我们,所谓心能统摄一切世出世间法,《华严》上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个心就是此地讲的一心,所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宇宙万法依正庄严,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所现的境界依正庄严变成十法界,这是「识」变的。假如只有性没有识,就是你不迷,换句话说,就没有十法界了。十法界是识变的。我只有「性」,性能现,现这个法界,这个法界叫什么?《华严》上讲的一真法界。能现的心是真的,所现的法界也是真的,一真法界,没有十法界。所以佛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三是佛方便说,这是讲真的。一真法界如何能证得?一心。一心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性相一如,这是真正的佛法界。所以真心之体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句话形容真心。
  经论上说,一心里头也有真如、生灭两门,这两门是从体用上说的。一心的本体不生不灭,真如门,体会现相,它所现的相,这个相有生灭,相是刹那生灭,这是实相,就是真相。说刹那,还不很贴实。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个刹那,一个刹那里面有九百个生灭。所以,相是幻相,有叫妙有,空叫真空。一心,就是讲的本性,是真空,它现的相叫妙有。现这个相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所见的相,这个相就是一种相续相,前面的相灭掉,后面相又生了,但是前面后面很相似,你看不出来是两个。
  好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那个镜头的开合,那就是生灭,关起来就灭了,打开就生了,那就是生灭。一秒钟它开关二十四次,换句话就是二十四个生灭,我们看银幕上就好像是真的。现在我们眼前实际上的相,用佛的比喻来说,一弹指,我们一秒钟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生灭二十一万六千次。一秒钟二十四次就把我们骗了,好像电影是真的。一秒钟生灭二十一万六千次,我们怎么会觉察到?觉察不到。
  所以我们见这一切万相确实见不到真相,你果然见到这个真相,你什么妄念都没有。原来真相是这样的!就是《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妄念都没有,为什么?你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所以《金刚经》上解释「如来」这两个字解释得妙、妙绝了,「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义怎么讲法?《心经》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四句就是「诸法如义」最好的注解,注得太圆满了。
  你真正晓得这个境界,那就叫大彻大悟,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你会统统放下,心地真正得清净。为什么?彻底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可得。无有一法可得,你在这世间还有什么求的?没有,无求了。你也不会有欲望,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圆满究竟佛,这是真正大彻大悟。这是讲到能现的一心,『则性为教体』,这比前面更真实更圆满。
  疏【一心者,即真如自体也。】
  这句话给我们说得非常的明白、非常的清楚。
  疏【从此真如,流出教法,故会相归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真如』里面生起根本智,所谓根本智就是无分别智。诸位要晓得,这都是我们真如本性的本能,根本智在哪里?就在现前。我们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这就是本性,这就是根本智。这是第一念的时候,我们看,张开眼睛,第一念我们看外面境界,还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看得很清楚,这是根本智。可是到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起了分别,根本智就没有了,第二念有分别执著,所以第二念就变成识。第一念是性,是见性见色、闻性闻声;第二念就落在八识,把见性变成眼识,把闻性变成耳识,再一分别,这就第六意识加进来,一执著,第七识也加进来,这下可麻烦,搞坏了。
  佛菩萨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给诸位说,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他能够永远保持第一念,他不落在第二念,高明就在此地,所以他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佛菩萨见色闻声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人家本事就在此地。我们学会了,就叫佛菩萨,就不叫凡夫。众生迷惑颠倒,佛菩萨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说种种法,这叫从根本智流出后得智。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我们虽有根本智,第二念就迷了,就变成什么?把根本智起的作用变成了世智辩聪,变成这个东西。诸佛菩萨能把根本智起的作用变成后得智,从后得智里面流露出大悲心,从大悲心里面流露出一切言教,所有这些经典。我们今天是追根究柢,所以说它是从真如流出,这就是这个地方一句话,『从真如流出教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从什么地方说出来的?是从根本智里头流出的后得智,是从大慈悲心里面流出来的。所以它不同世间的典籍、学说,世间这些典籍、学说都是从分别、想像里头流出来的,不是从真性里头流出来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读佛经要用什么?要用无分别心来读就相应,就能开智慧,就能体会经里头的意思。如果我们用分别执著,换句话说,就是用念世间书那一套的想法、看法、念法来念佛经,给诸位说,决定念不通,为什么?你已经把佛法变成世间法了,你已经把佛这个根本智变成世间的世智辩聪,也就是说,佛法随著你的八识变质了。这个变怎么变?在你自心里头变的,不是在外头变,自心,这正是讲到万法唯识,一点都没错。是你的识心,把释迦牟尼佛的法变成世间法,变成世间聪明才智,你怎么会得到佛法的受用?这是你得不到的原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三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五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八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0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一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0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六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四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耳根圆通章 第二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静坐与喜悦之路 清楚感受的起伏[栏目:护法法师]
 《金刚经》系列开示 22[栏目:常福法师]
 增支部1集5经[栏目:增支部1集]
 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栏目:果煜法师]
 法王呼吁--救助青海玉树地震受难者[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栏目:法界法师]
 什么是开光?[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布施的人,最有福报[栏目:慧礼法师]
 体悟《心经》的深义(四)[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