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0一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03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0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01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一八九页:
  钞【又菩萨犹宜近佛,如前教起中说,则已悟心者,亦正应念佛求生,何足疑也。】
  《观经》里面说,修行人应该要知道观法完全是依乎心性,用我们心性来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境界就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显示出来。反过来,从依正境界显示出来,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心性的现前,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这是《观经》里面非常重要的理论。《无量寿经》跟《弥陀经》它这个方法,比《观经》还要来得善巧、来得方便,它不必用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那也相当的麻烦,它就用一句名号,就在这一句名号上把自己的真性显露出来。所以叫你要系心不乱,去念这句名号。这意思大致上相同,可是难易有很大的差别,就是持名念佛要比观想容易得多。
  这一段讲到,恐怕有人要问:明心见性这是开悟的人,没开悟的人应当念佛求生净土,已经开悟的人好像就不必了,用不著求生西方净土。所以,大师才有这么一段话,菩萨还要常常亲近佛陀。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是明心见性的人,他们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可见莲池大师在这里讲的没错,前面教起因缘也说得很多。『则已悟心者』,已经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正应念佛求生,何足疑也』,不见性的人迷惑颠倒,有的时候他不愿往生净土;见了性的菩萨绝对大多数都愿意往生净土,这是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的,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去往生,这就是很明显的证据。
  钞【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众生。】
  这是引证,引《维摩经》这四句经文来做证明。『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这就是《般若经》里面常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般若经》的精髓,那是讲的理,事是不是如此?事实确实是如此。但是,不是见性的菩萨,见不到这事实真相,事实真相确实像这两句经文所说的。可是菩萨还是念佛求生净土,以这个方法自行化他。我们从这两句就明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用什么方法自己成佛、帮助众生成佛?就是念佛法门,这四句经文里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可知,性相不相违背,是圆融的,是一不是二。我们常常看到空宗跟有宗好像是互相抵触,那是我们凡夫眼睛看的,真正入了境界、通达的人看不是如此,一即是二,二即是一,性与相确确实实是一。
  钞【故患不悟自心耳。】
  我们的患是在不开悟,在迷惑颠倒,这是值得我们忧患的。
  钞【悟心,则无一法出於心外,即心即境,即境即心,往生净土,愿见弥陀,不碍唯心,何妨自性。】
  实在讲,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见到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就是见的自性。那个世界依正庄严就是我们自性的相分,真如本性的样子,也是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实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即心即境』,心境一如,心境不二。这桩事情实在是很难体会,为什么难体会?我们迷在相上,对於性与相两边都迷了,所以不容易体会。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用做梦来比喻,因为梦的时间短,你醒来的时候你觉悟了,可是你在做梦的时候你不觉悟。如果在梦里面觉悟了,那就很有趣,那就像一个人开悟了一样的。你想梦里面所有的境界是不是你心变的?如果我们把境当作梦境来说,能做梦的是你的心,梦中的境界就是你作梦的时候心所变现的相分,是不是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整个心就是你的梦境?你心跟梦境是一不是二,离了梦没有心,离了心没有梦,心境一如。这个我们想想还有点道理,还能够想得通。
  你真正想通了,再拿这个理来观现实的境界,这个境界亦复如是。你要是在境界里面看到,所有的境都是我心变的,境不离心,心不离境,你就开悟了,你就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不必等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见到性了。但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明心见性,见到我们性里面是一个秽土的一面,换句话说,我们心性里面恶的现象的一面,到西方极乐世界看到我们心性里头还有美好的一面。就好像我们作梦,有时做很甜蜜的梦、有时做恶梦,在我们这个世界见性,就好像做恶梦,恶梦当中晓得心境一如;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做很甜蜜的梦,也知道心境一如。这个时候,确确实实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心。佛法讲到究竟处,就是教我们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不得已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一真法界。我们今天见不到,就是在迷的境界里头也没法子开悟,那就是我们心不清净,心里面有分别执著,有妄想、有烦恼,所以你见不到事实的真相。
  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往生净土,愿见弥陀,不碍唯心』,不但不碍唯心,实在讲就是在那个地方证实了「唯心净土」,证实了「自性弥陀」,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成佛证果,证果证的什么?就是证明一真、心性是一不是二,就是证这个;见到了,那你就是证得。
  钞【又问:昔人谓华严极教,可得皆约观行,明诸法门,方等而下,何得亦约观行。】
  问得好!这问是假设的,假设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华严》在佛经里面是一乘圆教,所谓称性而谈;完全是佛证得真性之后,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字字句句都是真性,这叫称性之谈。也正因为如此,一切法可以「观心称理」,莲池大师在每一段里面他都有称理,像这一段是称理,称理就是称性而说。《华严》称性而说,这个大家没话说的,都知道尊重这是一乘圆教的大法。
  『方等以下』,普通一般的大乘经好像没这么高深,为什么也用《华严经》观行的例子来说?《弥陀经》就是方等经,换句话说,不应该用《华严》的例子来讲这部经,称性而谈,它每一段后头称理就是称性的。这桩事情实在讲,莲池大师很费了一番苦心。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人,距离我们现在将近六百年。那时候中国寺院丛林禅的风气很盛,如果直接的批评,会引起很多人反感,但一般人又瞧不起净土、轻视净土,所以他很费了一番苦心,完全拿《华严经》来解释《弥陀经》,所以《弥陀经疏钞》里面引用《华严》地方太多太多了。换句话说,就是暗暗的、不明显的把《弥陀经》抬起来,用什么抬?用《华严》来抬,抬得比《华严》还要高,使大家体会到这个法门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学禅的人省悟过来,禅不能成功,回过头来念佛决定成就,这是他一番苦心。
  所以他做《疏钞》的确非常委曲求全,跟蕅益大师不一样,蕅益大师比他晚,莲池大师弘扬净土已有相当一个基础,他再出来发扬光大,那是方便太多了。不像他这个时代,他这个时代外面的压力很大,所以做《疏钞》的时候,极力用《华严》、《法华》一乘圆教来显示这个法门之伟大,法门的不可思议。也真正看出他的学问与道德,不是大通家确实是做不到的。可见得莲池大师他深信净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弘扬这个法门,他不是盲目的,他是从一切大乘经论里面等於说是抉择了这个法门,这是我们读他的传记也能够看得出来。下面这是答覆:
  钞【古德答云:诸了义不了义教,皆是了义,以唯一心故。据此,则圆机对教,何教不圆,理心涉事,何事不理。】
  这一段话把佛法讲尽了。要问佛法是什么?用这几句话来说,那就答覆得圆圆满满。这个说法,不但是方等经,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什么叫佛法?唯心所现的就叫佛法。哪一法不是唯心所现?法法皆是!好像做梦一样,梦里面所有的境界全是心变现的,绝对不会有一个境界不是你心变现,从你心外头来的;没有,全是你自己心里变现之物。你要在梦中忽然觉悟,哪个是我心?心在我身体,身体以外的就不是,那就错了!你所梦到的一切人都是你自己变的,绝对不可以说与你自己不相关,你梦中所梦到一切人,你喜欢的人、你讨厌的人,都是你自己变的,你梦中梦见一切物,也是你自己变的,没有一样不是自己变的。所以说:法外无心,心外无法。
  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万法,全是我们自心变现之物。你说,我们的真如本性在哪里?随拈一法都是,没有一法不是!正如同我问见性,性在哪里?如同你做梦,梦里面的时候,问你,你这个心在哪里?随便拈一物都是!因为一切法统统是你心性变的。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做几千种、几万种的形式、样子,种种不同,金在哪里?随便拈一个都是,没有一样不是的!所以有人问:真如本性在哪里?没有一法不是自己真如本性变的,一切法就是真如本性的相分,它的样子,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所以无有一法不是。你要明白了,佛经里面这是讲见性,世间书本里是不是?当然也是的。佛教里讲的是的,外教讲的是不是?统统都是的,没有一法不是。所以,你的心在境界里面就平等了,心平等就放光明,智慧就生起来了。
  我们今天在一切境界里不平等,这是迷,这是不觉。什么是觉?平等心是觉。什么是不迷?平等心就不迷。还不平等,这就是迷惑颠倒,所以我们自己要觉悟。我们待人处事接物,我们心有没有平等?平等,那你就是菩萨、就是佛!那真正是行菩萨道。所以自己心里头要真正的平等。但是待人接物处事,我们要用平等的心,随顺世间的不平等。譬如,人家问你:这是什么?这是一本书。说一本书就不平等,它没有名字才平等!我动了一个念,这就不平等了。可是我心平等的,因为他叫这个叫书,我随他叫书,不是我分别执著。这个叫做书,是因为他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叫做书,我随他分别而分别,随他的执著而执著,我自己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你的心地光明,你的心地清净,你见到事实真相。如果自己心里真正有执著、分别,那就坏了,那是迷,决定不是悟,你这个心境、性相决定不能融成一个。佛法是从这个地方学的,也是从这个地方求的。
  古人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一切经全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我们在《华严经》经题里面讲过的。《华严经》是一切经的总名称,不仅包括佛所说的,佛不说的世间一切法全包括在这个名词里头,这个意思说得太圆满了。他摆在第一段来叙说,这个意义尤其是深。经题「佛说阿弥陀经 」讲到这个地方就告一个段落。
  ◎【二、译人】
  翻译的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个题有四段:第一段『姚秦』,是指时代、年代。依秦作国号的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四个朝代,所以必须把皇帝的姓氏冠在上面,才晓得它是属於哪一个秦。在中国第一个称秦的是秦始皇,秦始皇姓赢,所以称「嬴秦」。第二是苻坚在山西、陕西、甘肃这一块地方建立一个秦国,历史上称「苻秦」。苻坚在淝水之战打了败仗,他底下的将军姚苌发动政变做了皇帝,国号也叫秦,称「姚秦」,这是在东晋的时代。
  『三藏法师』是学历,我们现在讲是博士、学士,是学位的名称。这位法师他的能力是通达三藏,换句话说,佛学他是通家,通达经律论三藏。只懂戒律,我们叫他律师,只懂论,我们称他做论师,这都是不能完全通达;完全通达,那就称三藏法师,这在佛教里面地位最高。三藏法师是真正的博士,博学多闻,这是学历。凡是翻译经的都是三藏法师,他是一切都通达,不至於把意思翻错。『鸠摩罗什』是法师的名字。『译』是翻译。
  疏【姚秦标代。】
  标时代。
  疏【三藏显德。】
  显示他的德能,他通达三藏。
  疏【罗什出名。】
  『罗什』显出他的名号。
  疏【译之一字,结成能翻人也。】
  『译』是翻译的人。
  钞【出处始末备前,兹不重录。】
  这个经有两次的翻译,第一次是鸠摩罗什大师翻的,第二次是唐朝玄奘大师翻的。前面曾经说过,就不再重说。
  钞【古称什师,七佛以来译经师也,犹是略举,且以七佛为言耳。】
  罗什大师史略在《疏钞》第一卷玄义里面详细介绍过,此地不再说了。但是讲到经文,人题在此地不能没有一个交代,所以补充一些意思。古德说,鸠摩罗什大师过去是七尊佛的翻译人,生生世世发心弘法利生,做翻译的工作,所以他翻得非常之好。这个说法还是略说,只举最近的七尊佛。
  钞【夫毗婆至於释迦,首尾止经二劫。】
  毗婆尸佛到释迦佛。前面一劫最后的三尊佛,我们这一劫最初的四尊佛,合起来是七尊佛,含首尾是二劫。毗婆尸佛,毗婆尸翻作中文叫胜观,就是殊胜之观照。第二尊叫尸弃佛,尸弃翻成中文叫持髻,髻是我们头发挽成的髻,持是保持的意思。第三尊是毗舍浮佛,毗舍浮翻成中文是遍一切自在。第四尊,是贤劫第一尊佛,拘留孙佛,拘留孙翻成文叫所应断已断,像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这应该断的他都断尽,取这个意思。第二尊是拘那含牟尼佛,翻作金色仙。第三尊是迦叶佛,翻作饮光佛,他这光明非常炽盛,佛在面前的时候,其他一切光都看不见了,好像白天太阳底下打开电灯,看不到灯光,只看到阳光,因为他的光太大,把其他的光含摄在里面,所以叫饮光。第四尊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翻作能仁寂默。他是这七尊佛的翻译,他发了这个愿。为什么大师在此处说这只是略举,你看底下的文就晓得。
  钞【而弥陀成佛十劫。】
  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了。
  钞【则庄严劫前,更上九劫,所历已几万佛。】
  可见得说他是七佛的译经师的确是略说,只介绍最近的几位,以前就不谈了,如果包括以前的,那他是生生世世发愿为佛做翻译。为佛做翻译都是佛灭度之后,佛在世用不著翻译,「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的言语非常奇妙,他在那里说法,我们什么样人听就是我们自己家乡话一样,所以不管哪一个人亲近佛,没有听不懂佛说话的。佛灭度之后,菩萨都没有这种能力,所以必须从事翻译的工作。
  钞【既六方诸佛,靡不赞叹此经。】
  本经罗什大师所翻的「六方佛」,就是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这部经。
  钞【则万佛以来,亦必皆说此经,亦必皆有译者。】
  这是根据理上来推想,必定是这个情形。我们从《无量寿经》跟这个经仔细对照来研究,我们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十方世界众生的根性不一样,佛说法是应机而说法,每个世界每尊佛对每个世界众生所说的法门是不相同的,但是只有一部经是相同的,就是《弥陀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说的,没有一尊佛不护持的、不弘扬的。这部经乃是十方三世一切世界诸佛菩萨共修的科目;不但是共修,再跟诸位说,是一切诸佛必修的科目。中国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晚课都念《弥陀经》,可见得这部经非常重要,乃是诸佛菩萨度众生的第一法门、第一部经,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可是今天学佛专门学《弥陀经》的人还是不多,这是什么原因?经上说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是他善根福德因缘少!他搞别的东西去了。如果他善根福德因缘多的话,他什么都不搞了,就专搞这部经。所以要晓得,一生专搞这部经,那是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这个人一生必定往生,往生之后必定成佛。所以其他的经典他不再涉猎,他取十方诸佛所提倡的第一法门、第一经典,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
  大师说,一切诸佛都讲这个经,佛灭度之后,在像法、末法时期必定要有翻译的,所以就有这些菩萨发心生生世世来做这译经的工作,像罗什大师大概也是这种人物,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
  钞【而经称母佛者曰。】
  『经称母佛』,摩耶夫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翻成中文叫幻生,就是摩耶夫人以如幻的法门幻生佛陀。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在没有降生的时候,十方诸佛一日三时在摩耶夫人肚子里面说法。佛与大菩萨示现降生在人间,虽然跟我们一样怀胎十个月,他没有胎狱之苦,他在母亲胎里面开大法会,在那里天天讲经说法,诸佛菩萨都来听。我们一般凡夫在母亲肚子里十个月,等於在地狱里一样,苦不堪言!佛在经里形容那个苦就跟地狱一样,叫胎狱之苦。这是一投胎之后就迷惑颠倒,等於关到监狱里面。母亲吃一点热的东西,他就像在八热地狱,喝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八寒地狱一样,苦死了;佛陀降生,他不一样,称之为如幻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摩耶夫人说,她也是大权示现,她发愿生生世世要做佛母,所以不仅释迦牟尼佛是她怀孕生的,贤劫千佛出世都是她怀孕生的,就是生生世世为佛母。
  钞【世世佛生,我为其母。】
  这摩耶夫人说的。
  钞【子佛者曰。】
  『子佛』就是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这也是大权示现。
  钞【世世佛出,我为其子。】
  大师举经上这两个例子来说。
  钞【以是例之,什师译经,何啻七佛。】
  我想他可能也是生生世世,佛出世要翻译经,他都来从事做翻译的。举这个例子来说明,由迹象上看,罗什大师是七佛的译经师,而他的本来面目不可思议,可能也是发愿生生世世从事译经工作。
  钞【而此经流通久远,於是益信。】
  我们就更相信了,这部经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刹土统统流通。说别的经不见得每个世界都会相同,但是《弥陀经》跟《无量寿经》决定相同,到任何世界都会见得到的。
  钞【称理,则自性融通隐显,是华梵翻译义。】
  『融通』,重重无碍。『隐显』,就是融通的样子,正如《法华经》所讲的「百界千如」。智者大师读《法华经》,将《法华经》的精义发挥出来,百界千如,换句话说,无有一法不如。「如」是真如,就是讲的本性,一切法是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我们再拿一个比喻来说,电视的萤幕能显相,我们把萤幕比作真如,相比作万法。所显的相有没有离开萤幕?没有离开。一天到晚在显相,显的相统统不同,但是从来没有离开萤幕。萤幕是能显,万法是所显,所显的是相,能显的是性,你想哪一相不如?显的这个相,哪一个相不是萤幕?不管什么相,统统是的!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森罗万象,哪一相不是自己的真如本性?统统是的,全是真如本性显的,所以叫百界千如,没有一法不如。智者大师在《法华经》里面发明这个道理,他自己如果没有见道,他说不出来。由此可知,智者大师是一个明心见性的菩萨,他不是普通人。明心见性在别教讲就是初地以上,圆教是初住以上。他老人家也是念佛求生净土而往生的,《往生传》上有他的名字。融通就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钞【即梵可以成华。】
  『梵』是梵语,是印度古代的言语。『华』是中国,经典是从梵文翻译成中国文。虽然句句是梵语,也句句就是中国话。
  钞【则显非密外。】
  中国人看中国文字、听中国话,一听就懂。我们听印度人讲话,看印度文字看不懂,不懂就是密,懂就是明显,显跟密是一不是二,意思翻出来就晓得,就不密,不翻就是密。他说的,我们不懂,就变成密,他这一说,我们懂了就不密。这就是即梵可以成华,则显非密外。
  钞【方华未尝不梵,则密在显边。】
  显密不二,显密圆融。我们中国有一些东西从印度传到中国来,像《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的,传到中国来之后,印度失传了,玄奘大师把中文的再翻成梵文送回去。所以中国文可以翻成梵文,梵文可以翻成中国文。在那个时候,东西方的译经大师往往都做这个工作,所以密在显边,显在密边,显密是一不是二。
  钞【当暗中有明,当明中有暗,互相掩映,涉入重重,妙体融通,不一不异。】
  这些话实在都是性宗讲的,尤其是禅宗里面很高的境界,从这些地方非常明显的看出莲池大师的用心,这都是暗暗当中说念佛就是禅。禅宗讲最高的玄义,都在《弥陀经》意思里面,都是劝那些参禅的人念佛,要不然他说这些话有什么意思?看到这个注解能猜到大师他的用心,就晓得他当时处的那个环境,委曲婉转解释这部经,普度众生。禅教密律的意思,统统都在这个经里面发挥。这要不是一个三藏法师,实在讲也很难做得到,从前三藏法师译经,他现在没得译了,他注解,这也是他通达三藏才能办得到。所以这个《疏钞》,蕅益大师非常的赞叹,博大精深。这以前李老师讲的,如果不能通达半部《大藏经》以上,《疏钞》是看不懂的,这个话也很有道理。
  『当暗中有明,当明中有暗』,这就是说明,明暗是互相对立的,明来暗去,暗去明来,有如我们中国人讲的《易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看画的太极,黑的代表阴,白的代表阳,黑的里面有一点点白的,阴里头有阳,白的里面有一点黑的,阳里面有阴,就是取这个意思,明暗就是阴阳。在现象上来说,夜半了,天渐渐明亮,就透光明,这就是看到暗中有明,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尤其在海上特别容易见到这个现象。现在交通便捷,如果坐飞机长途飞行,这个现象很容易见到,暗中有明,明中有暗,非常容易见到。
  『互相掩映』,约二法交彻说,明入暗,暗入明。『涉入重重』,这个意思好比镜子一样,过去唐朝贤首国师(清凉大师的老师),讲一真法界,讲十玄门重重涉入的境界,皇帝听不懂这个意思,他就叫皇帝建一个八角亭子。亭子盖好之后,亭子每一面放一个很大的镜子,他说:你要不晓得重重涉入什么样子,你走到亭子站在当中,你去看一看。他一看,像到处放,好像一个人变成无量分身,这境界现前,他恍然大悟!所以是造成这么一个境界叫他去体验,体验当然还不是真实的境界,是彷佛的境界,由这个地方可以能够悟入。
  经上常以帝释天的罗网做比喻。罗网现在很少看到,日本大的寺庙里面还有。罗网多半是用铜丝做的,装饰宫殿里面雕梁画栋的,它是防止鸟做窝,就破坏这艺术品了。帝释天的罗网都吊著夜明珠,叫摩尼宝珠,这珠会放光,像我们现在吊的灯一样都放光。每一盏灯的光光互相照的时候,这是光光涉入,分不出彼此,像我们这讲堂虽然灯不多,有十几盏灯,你晓得这个光是哪一盏灯?每一盏灯光都在里面,都涉入。虽然涉入,各是各的光,并不掺杂,妙就妙在此地。为什么晓得不掺杂?因为你熄掉一盏灯,这个光就没有了;如果掺杂了应该熄不掉,它还留在此地。虽然涉入又不掺杂,这个相非常之微妙。古人因为没有这么多灯,就用帝释天的罗网来做比喻,「帝网千珠」,就像一千盏灯泡一样,光光互涉,妙影重重,无穷无尽的意思。
  『妙体融通,不一不异』。妙体,就是讲我们真如本性。大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是能现的体,佛是所现的觉悟的相,众生是所现迷的相。我们再拿做梦来比喻,能做梦的心比喻这个心,我们做的好梦、美梦就比作佛,我们做的恶梦就比喻众生,好梦、恶梦都是那个心变现的。心觉就现四圣法界,心迷就现六凡法界,四圣六凡是都是这个心变现的,换句话说,能现的心跟所现的四圣六凡是一不是二,三无差别,没有差别,一桩事情,是一不是二!能现的是一个,所现的里面只有迷悟不同,迷也是真如本性,悟还是真如本性。
  诸位要晓得,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心里面所现之物,一切物象也是我们心中所现之物。这个现象,如果诸位仔细去体会,实在讲是可以体会得到。譬如我们想睡觉的时候,我们眼睛一闭,这相有没有?没有了,真的没有了,佛给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确实不是真的!睁开眼睛,是随你分别执著现的这些相,闭了眼睛,这些相都没有了。虽然睁开眼睛,我们心里起一个念头,外头的相随我们念头变化,相随心转,喜欢的,愈看愈喜欢,讨厌的,愈看愈讨厌。那个相真的有喜欢、讨厌?没有,你心在转。你心在转,外面境界就在转,可见得相随心转,这话讲得很正确,没错!因为相是你自己心里变现之物,所以它也随心所转。
  诸位懂得这个意思,就晓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在别人手上,自己可以转,风水也是自己转,就不会上当被骗了。改风水从哪里改?从心里头改,心能转境。外面改决定改不了,无济於事。外面境界,你看了讨厌不高兴,改一改看得很顺眼了,但是你是从境界上改,不是从内心里面改,你还是迷而不悟,你解决不了问题,再好看的,看久了就讨厌,可见得外境改是改不过来的。内心里面如果真改了,就像佛菩萨一样,那真正是大慈大悲,不舍一人,为什么?他从内心建立的,他不是从外境上建立的。外境上建立的,决定不能长久,从内心里面建立才真正的长远;外境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有变化的。
  明白事实真相了,晓得能变的心是真的,所变的相是假的。像我们做梦一样,我们能做梦那个心是真的,所做的梦是假的,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可见得它是假相。可是假相是真心变现的,就是真心的样子。我们的心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在那里分别执著,这心不定,所以每天晚上的梦境不一样;如果心是定的,应该做梦都是一样的。你心不定,所以心的样子不相同。心是什么样子?在做梦时就看到了,梦境就是心的样子。你心是什么样子,在梦境里头显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那个心那是妄心,它不是真心。
  真心是什么样子?现在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样子就是我们真心的样子。你要是能体悟到真心的样子,你在一切境界里头就如如不动,就自在无碍,真正得到法身、般若、解脱。「法身」,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了解这叫法身,就是绝对不会再执著身是我,什么是我身?一切万法是我身。就好像在梦中忽然觉悟过来,我现在在做梦,什么是我?整个梦境都是我,梦里头自己是我,梦里头一切人物也是我,山河大地也是我,没有一法不是我,为什么?统统是我心变现的。离了我心,没有一切法!佛法里大彻大悟的人,他就晓得,一切人物、一切万法、宇宙天地就是我一个人,是我自己真心显现的境界,就像做梦一样,完全明白了,所以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这是证得法身。「般若」是智慧,彻底了解是智慧,在这里面「解脱」,解脱得自在。没有喜怒哀乐,什么都没有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就得大自在。这是佛法里讲的三德密藏。
  「不一不异」,因为我们自性随缘,所以就不一;虽然随缘,它不变,所以不异,就是没有两样,是一样的。在有情分上叫佛性,在无情分上叫法性,换个名词,佛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但是有情跟无情是有差别的,一个动物、一个植物矿物,形相上确实是有差别,有差别就是不一,但是在性上来讲是不异,能变的心是一不是二。或者我们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也很明显,觉悟的人跟迷惑颠倒的人,就是四圣跟六凡是不一,但是从本性上来讲,佛性上来说,四圣跟六凡不异,我们的性跟诸佛的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
  他用这个大道理来显示印度的文字跟中国的文字「不一不异」,文字这形相上来看不一,印度文跟中国文完全不相同,从表达意思上来说,不异!翻译过来是一个意思,所以不异。从音声写出来的符号不一样,意思是一样,不一不异。用这个来显示,翻译的「译」字也是称性之谈。如果把这个理扩大到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一切事理都可以用称性解释,如果用称性来解释,那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部《弥陀经疏钞》我们学了之后,用处很大,你要是会用,你现前就得大自在,法身、般若、解脱虽不能亲证,也有那么一点影子,相似的证,有一点相似的味道。从相似就到分证,没有相似,哪来的分证?相似,培养成习惯了,不知不觉就到分证位,这对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大有帮助,帮助我们一心不乱,帮助我们增高品位。这是把翻译的人介绍完了,下一次从经文「如是我闻」开始,今天我们时间到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0二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00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九十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四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00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五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八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八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古代敦煌环保意识基础及其与现代大西北可持续发展之关系[栏目:佛教与环保]
 优点缺点[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云栖别钞 僧堂[栏目:释门法戒录]
 若没有生起出离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因果规律的含义[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浮云[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八十七年度传授如来三坛大戒戒会上堂法语 八十七年十一月三日[栏目:惟觉法语]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新年……新年……(妙海)[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五十八世 万峰时蔚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