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8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四0页:
钞【自遍者,以心遍一切处,即是一一承事,无空过者,故维摩经言:无前无后,一时供养。】
这是解释《疏》里面「自性自遍」这一句。这个理论是事实,自性是我们的本性,也是我们的真性,它『遍一切处』,可以说一切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法与法必定是融通,必定是交融。我们动一个念头,别人会知道,佛菩萨统统都晓得,不但是佛菩萨,哪一个人心清净他都晓得,原理就是因为心是一个。《楞严经》上,佛把我们的心性比喻作大海,把每一个众生比喻成海里的水泡,海是一个整体,水泡是从海生的。水泡就像众生,水泡破掉就叫成佛了。这一破掉,跟大海就成一体,成了一体,大海里每一个水泡都是你的体!换句话说,水泡比喻妄想执著,你有妄想执著那么就是在大海里结个水泡,你认为这个水泡是自己,不晓得大海是自己。哪一天你分别执著打破了,就好像这水泡破了,才知道整个大海是自己,所以没有一法你不明了,没有一个人的心念你不知道的,这个地方说的『自遍』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真正知道事实真相,人决定不会造恶!知道事实真相,就知道十法界因果的状况,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情?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为什么会有六道?为什么会有善道?为什么会有恶道?你就统统清楚明白了。这个时候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自然就与性德相应。性德是纯善无恶,这个善不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还是恶,还不是真正善,真正的善与法性完全相契,这才叫真善。
『承事』,实际上就是《华严经》十大愿王前面三愿:礼敬、称赞、供养,这三桩事,三愿都是此地的承事。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普贤菩萨为什么那个大愿能充满法界,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一个都不漏,就是因为自性遍故,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地方说的是理,在我们凡夫,不要说凡夫,就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做不到。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大愿才圆满;由此可知,要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有这十大愿,十大愿不能圆满。这什么道理?到西方极乐世界,自性才完全显露,才能够尽性,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做不到。所以华藏会上等觉菩萨,文殊、普贤是等觉菩萨,尚且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理由,菩萨讲得很清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十大愿王才圆满;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十大愿王还不圆满。这真正是把西方极乐世界赞叹到极处,无以复加!普贤菩萨赞叹的,不是别人。
『维摩经言:无前无后,一时供养』,实在讲就是十方三际都没有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华严》上讲一真法界,所以你才能一时供养,「一时」当然就没有前后。
演【维摩经善德长者言,忆念我昔,自於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期满七日,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财施会为。我言居士,何为法施之会。诘言,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
这一句引用了一个故事,佛门称为公案。《维摩经》上有一位善德长者,长者是在家居士,年高德望,有地位、财富又有智慧,这尊称为长者。在家修行里面,这两个字是最恭敬的称呼。他说:我在过去跟父亲住在一起,父舍是父亲的房子,设大施会,就是布施供养,这个布施供养是财布施,供养一切。换句话说,衣食住行一切生活所需的物质,他都布施,你要是有缺乏,你到那边去,他都会供养你。这个会七天,他修了七天,七天普遍的供养。维摩居士听到他在那里设布施大会,也来了。维摩居士来,不是有什么缺乏,也没有向他要求施舍一点什么东西。维摩来给他开导,给他说,「长者子」,善德长者那时跟他父亲在一起,他父亲也是个长者,称他是长者子。这个地方长者子就是善德长者,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中国古人,「子」是对男子的敬称,就好像我们现在讲的先生,我们称孔子、孟子就是孔先生、孟先生,也可以解释长者先生,这是尊敬的话。所以这一句有两个意思,都能讲得通、都能讲得很圆满。
这就告诉他,「大施会」,这布施的大会,「不当如汝所设」,你设的衣食住行这些物质上的供养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你既然发心布施,就应当修法布施,「当为法施之会,何用财施会为」。为什么你要搞财布施?为什么不去搞法布施?这个用意很深!财布施只能解决一时之急,我今天没饭吃,你供养我一餐饭,我没衣服穿,你供养我一件衣服,这解决一时,不能解决永久!法布施是教人开智慧,是教人得到生活的能力。你供养他钱财,不如传给他技术,人有一技之长,胜於财富多多,他走到哪个地方,他有谋生的能力。财富,实在讲随时可以丢掉,丢掉了怎么办?生活来源就断绝了,所以不如有智慧、有能力,智慧能力都是属於法布施。所以,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你看《金刚经》上的较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大乘佛法四句偈为人解说!《金刚经》把财布施跟法布施的功德利益,说得非常的透彻。维摩居士劝他修法布施,这个建议好,他也知道,应该怎么做法?他就去请教维摩居士,「我言居士,何为法施之会」,法施会应该怎么做法,「诘言」,维摩诘居士就说:「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维摩经》上这句话,莲池大师引用上了。
演【释曰:夫以方会人,不可以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以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不易时而同覆,故能即无疆为一会,而道无不润也。】
「以方会人」,方是方便,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总得要与人方便,与人方便是随时随处,不能定一个期限;定一个期限,你就是布施,也不能够广被众生。正好在这个时候他不能来,正好在这个时候他不缺乏,他缺乏时,你这个会已经过去了,或者你这个会还没有建立,都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懂得方便,随时随处,这样做才圆满,才真正能利益一切众生。尤其是本宗,小本跟大本只是广略不同,意义完全是一样的,这个法门是如来「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如果不开方便门,一定有一个时候的,这个利益就得不到。
最近有些同修们发心,在广播电台广播这部经,同修们来问我:这部经讲完,再讲什么?还讲这部经。希望这部经不断重复去广播,这个利益很大!这部经好,只讲了一遍,听过之后,以后的人这个缘统统都断掉了,这多可惜!要晓得这个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永远不间断的在流转。我并没有说你们在电台上把我这个讲经录音带拿去广播,我是希望读经,《无量寿经》每天都能在广播电台念一遍,使每个人打开收音机都能听到《无量寿经》,这个功德就大了。但是现在这讲经也好,先教人明白道理,知道这个经的好处。这个经,我希望播二、三遍之后,不要再听讲了,多念经。
如果大家再要发心,有这个财力,向广播电台买时间专念佛号,这一个小时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专门念佛号,不必要讲,这个好!这真是无量的功德,好处实在是非常之多。如果大家听到,跟著念经了,他想要知道经的意思,就告诉他,我们哪些地方有讲经录音带可以提供他,他自己来找录音带听。诸位要晓得这个真实之利,这就是此地所讲的「以方会人」。「不可以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以一时周」,周是周遍,叫大家普遍得到利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是以会通无隅」,隅是方隅,会通无隅是圆融无碍的意思,「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法泽是佛法,冥是不知不觉当中接受佛法的薰陶,这就是法力的加持,「不易时而同覆」,覆,就像夏天烈日之下有一棵大树很阴凉,能给我们遮荫的意思,也是加持、保佑的意思。「故能即无疆为一会」,无疆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一会,这个与心性就相应,就是前面讲的「心遍一切处」。心遍一切处,所以动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善与善相感,起一个恶念,恶念也一样有感应,想到这个地方就寒毛直竖,真的可怕!众生实在讲迷惑颠倒,不晓得事实真相,我们常常引大经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人家「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我们今天一举一动,起心动念,没有不知道的,不要说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心清净的人,也就是得到定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因为定心没有界限。你有分别执著,你不会得定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就现前,所以你起心动念人家统统都晓得,没有一样不知道。
这个地方佛教给我们用什么来供养?要用「自性自严」,要用「自性自遍」,用这个来供养。十方诸佛,弥陀、释迦,没有一个不是无量寿、无量光,光寿加持遍法界一切众生。我们没有能感受到,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业障太重,自己的业把佛光障碍住,我们没有见到佛光。可是我要告诉诸位,佛的教法就是光明,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光注照的地方。这个经你每念一遍,佛光在你身心就照一次,你念两遍就照两次,照一次二次你还感觉不出来,为什么?你业障太重。如果照个一千次、二千次、三千次,给诸位说,你就感觉到了,为什么?你的业障消除了。藉佛这个光明把你自性的光明引发出来,那个时候你自性之光与诸佛的光明不一不异,就结合成一体,光光相照,光光互入互融。佛光在你的心光里面,你的心光在佛光里面,你自己的心光跟佛光交融成一体,这个光明就是智慧,你那个智慧怎么不开?业障怎么会不消除?为什么要劝诸位同修读经,道理就在此地。
听经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要去修!道理我懂得了,佛法我知道了,知道之后你要修,你要不修没用处。用什么方法修?三年当中把这部经念上三千遍,这就是修行。三年当中不要看任何其他的经典,把你的心收回来,三年你修什么?修清净心。在生活当中去修定,绝对不是叫你每天盘腿面壁,叫你去打坐几个钟点,那个没用处的;要在生活里面、要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心清净,心地不染,六根接触五欲六尘而不染,这是真正的入定。不是不接触,接触而不染,《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我接触而不著相;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心里不起贪瞋痴慢,心里清净不起烦恼,外面不著相,修这个功夫。
下手不容易!所以我劝同修们不要看报纸、电视,这些都扰乱我们的心。甚至叫你不要去读经,经念多了,分别执著多了,你的心还是不清净。真正清净心,念一本经,念一句阿弥陀佛,至少三年;三年以后,你再去看一切经。你先把心定三年,然后再说,心要定不下来,没用!昨天有一个佛学院的学生来看我,他说他佛学院三年快毕业了。我就问他:学些什么?学这个经、那个论,给我说了一大堆。他问我:怎么样?我说:学得太多了。中国俗话说:贪多嚼不烂。佛学院三年,三年要是学一部经,那个很了不起;三年学十部经,一部也没学会。三年如果学一部经,他这一部经真得受用。佛法实在讲没有别的窍门,就是在专一,你只要专,心就清净,心清净就放光。
诸佛菩萨光明遍照是心光,我们自己心清净也就放光,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就是法供养。我们自己的心地光明跟诸佛的心地光明互入互融,这是真供养。在法供养里面这是讲到顶处,也就是《行愿品》里面讲「依教修行供养」。他只讲个依教奉行,这个地方是讲依教修行修到最极圆满,圆满的供养是这个样子的。
钞【自空者。】
解释「自性自空,是食时还义」这一句。
钞【心体本空,空无来往。】
空里面哪有来去?没有来去!有来去就不空。空里面没有来去,就是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有来有去就是二物,那就不是真心,妄念里头才有来去。来去是生灭法,自性是不生不灭;自性不是有为法,来去是有为法,所以自性本空。『本空』不是空有之空,空有之空还是二法,佛法里叫顽空,不是本空;因为它对面的是有,它跟有是相对建立,所以不是本空。
钞【是故以食时还,聊对此方跋涉耳,实则不越刹那,还国已竟。】
我们今天最难体会的,就是对这个身、对这个形相过分的执著,所以大乘经,尤其是一乘了义经典,我们没办法接受,听不懂,怎么会「一时周遍」?怎么是「不越刹那」?刹那是极短的时间,没去怎么就回来?这个道理是:没有去、没有来,无去无来。为什么?去,没有离开你的心,来也没离开你的心,就好像你看电视萤幕,去来都在那一块方格子里,除了那方格子里,哪有去来?去也在此地,来也在此地,同在一起!看到好像有去来,实在没去来;看到有远近,实际上没有远近,都在这一个画面上。千里万里,空间,过去现在未来,时间,都没有离开这个画面,这个画面超越了时空,十方三际都在一起,这就是《华严》讲的一真法界。你要是不懂什么叫一真法界,你仔细去看看电视,你想像那个萤幕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如果你看电视从这里开悟了,电视也在说法!你才晓得,时空不二,万法一体!我们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就像这个现象,是我们凡夫虚妄分别执著产生许多的错觉。
演【心体本空者,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故。】
心虽无形相,它能变现形相;虽变现形相,这形相不是真的,叫假相、幻相,《心经》称之为「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就是无相的心体,色就是心体的相用(现相跟作用)。体没有形相,本空,那个相跟作用也是本空,虽有也是本空。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不是二。如果我们把它换一个字,法相家所讲的性相,「性」就是《心经》上讲的空,「相」就是《心经》上讲的色,「性不异相,相不异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一个意思。
我们今天对於假相执著得太过分,所以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反而不知道,迷失了,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完全迷失。迷失了真相,就专搞假的。六道轮回是假的,假的是没错,可是你要不觉悟,这个假的里头还真痛苦。譬如作梦,梦是假的,每天晚上做恶梦,每天晚上吓得一身冷汗,那个日子也不好过!六道轮回就是做恶梦,你这个恶梦继续在做,永远不会醒,这也是满可怜的事情。诸佛菩萨看到了,叫「可怜悯者」。如果是真的,佛不可以说可怜;假的,假的在那里受这个罪,受这些恐怖,这很可怜,可怜悯者。
「十方求之,终不可得故」,这个我们的确要觉悟,心不可得,《楞严经》上一开端就说出这个事实。再告诉诸位,这心找不到,色也找不到,心不可得,色也不可得,你不要把这一切物质色相都认为可得,假的,不可得!你今天得的财富,得的这个世间一切金银财宝、荣誉、地位,你自己认为得到了,假的,不是真的!不是说死后才晓得是假的,一样带不去!那个时候觉悟已经太迟了。实际上每天晚上你都死一次,你睡著了,不是跟死人一样吗?你想想看,你睡熟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了,你都不晓得!睡熟的时候,哪一样东西是你的?你还不觉悟吗?死人不过是睡了不起来而已!每天都要死一次,这个很恐怖!我们佛法里面讲开悟,悟什么?就是悟的这个,真的把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觉悟了。这个世间一切法,你要说这是我的、那个是我的,佛看了,痴人说梦!一点也没错,确实是讲梦话。不要说身外之物不是你的,身体也不是!《心经》这四句才真正懂一点,身体是色相,「色不异空」,跟空没有两样,「色即是空」,不可得!
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诸位要知道、要觉悟,我不会再用这个假相来造罪业,那个划不来;你用假相去造罪业,换句话说,你天天在干什么?干六道轮回。你今天做了什么?今天做了三恶道,今天做了六道轮回,凡夫之人天天干这个。真正觉悟的人,彻底觉悟的人,他干什么?我今天干西方极乐世界,我今天跟阿弥陀佛在那里打电报,跟他往来交通!你念这句佛号声声都有感应,这个就不一样。一个是决定往生成佛,一个是决定搞三途六道,怎么会一样?这是真正要觉悟。所以不但心体不可得,心的相分、心的作用统统不可得。
演【空无来往者,毕竟空中,无形无住,无处无著,不动不起故。】
《楞严经》上「十番显见」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经文里很明白的说出这个事相,「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你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才晓得现前这身体不生不灭,没有生灭,也就是说没有生死!你对於生死就没有恐怖了,一点都不害怕了,为什么?没有,假的!《心经》上讲:离一切恐怖,离一切颠倒。
钞【自住者。】
解释「自性自住,是本国义」。
钞【心源湛寂,常住不迁,是当人故乡田地,安身立命处。】
这一段话就是佛在楞严会上所讲的「常住真心」,也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云何住」。《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了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降伏其心,就是妄心,我们今天讲妄想杂念太多,用什么方法能把它降伏住,把它断掉?这是个大问题。第二个,我这个心要住在哪里,才真正安稳?要找一个住处。一部《金刚经》上,佛就解答这两个问题。你们《金刚经》都念得很熟,妄心怎么降伏?心住在哪里?都不知道,这个经叫白念了。真正这个经要是念了,这两个问题得到答案了。此地言简意赅文字不多,讲得很清楚,也讲得很圆满,可以做为《金刚经》的注解。
『心源湛寂,常住不迁』,这个心是真心,六祖大彻大悟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他老人家说出来,「何期自性本来清净」,那个自性就是此地讲的「心源」。真心是一切万物万法的根源,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心流现出来的,所以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万法的源头,所以称它作心源。它是什么样子?湛寂、常住。湛寂这两个字是形容词,「湛」就是清净,清净到了极处,好像我们看这一池清水,一点染污都没有,池虽然很深,我们从上面一看就看到池子底下,底下这些泥沙清清楚楚,这叫做湛。「湛」就是真心没有染污,决定不染污的。「寂」是不动,不动摇;湛是清净。湛寂就是清净不动,真心从来没有动过。诸佛菩萨如此,我们的真心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那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的真心从来没有动过。佛菩萨看一切众生的真心,他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因为你的真心湛寂,常住不迁,你跟他没有两样。动的是你的妄心,不是真心,佛菩萨比我们高明就是他没有妄心,真心完全显露。
我们真心有没有显露?同样显露,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虽然显露,这上面带一层妄,楞严上面讲的「带妄之真」,因为妄是从真起来的,没有真哪来的妄?好比我们眼睛见,我们眼睛是真,代表真如本性、真心、心源,真心起作用,看到外面东西清清楚楚的。妄是什么?我戴有色的眼镜,带个黑色太阳眼镜,看到外面都黑黑的,谁起作用?还是真心起作用,真心透过那个妄,看到外面色相不一样。佛菩萨不戴眼镜,我们凡夫每个人都戴眼镜,戴的颜色都不一样,深度也不一样,所以看每一样东西都不一样,这大家才打架!我看的这个是黑的,他看的「我明明看是红的」,两个人要打架了。如果大家把眼镜都去掉,就不打架了,为什么?看到颜色是一样的。每一个人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不同,就是他戴那个眼镜颜色不一样、光度不一样,所以才造成许许多多的麻烦,就这么回事情。
演【心源湛寂常住不迁者,心源,谓染心之源,即性净也。】
「心源」指妄心之源,也就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源,本源是什么?「性净也」,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
演【又粗相之源,即生相也。】
生相就是讲生相无明,生相无明怎么解释?相就是物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生这个相,实在讲生相就是说的这桩事情,也就是六祖讲能生万法那个「生」,这个地方讲生相,他讲生万法。万法从哪里生的?从自性生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地方讲心源,万法从哪里生的?相从哪里生的?从心源生的,心是生一切相的根源、本源。
演【此在佛地,方了其源。】
所以彻法底源,谁呢?佛才做得到。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所以还不能够彻法底源,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没有回家,还没到家,还差一点点,那一品生相无明断了,他就到家了。这个家就是此地讲的本国,「还到本国」,还到本国就是还到你根源,这句话也是禅宗常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是个意思。
演【若法身大士,觉未至源,犹有生相。】
这个法身大士不是指一般的法身大士,《华严》里面讲法身大士有四十一个位次,华严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称为法身大士;一直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已经破了四十品无明,还剩一品生相无明,这个地方讲法身大士是指等觉菩萨,「觉未至源,犹有生相」,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他有生相。
演【动彼静心,业识起灭,故不云常住。】
他有这一品生相无明在,他的心还没有到真正的清净,没有到完全湛寂,他还有非常轻微的动。由此可知,不动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成了佛才真正不动。法身大士心里面的流动是极其微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根本没有办法觉察,觉察不出来他心在动。这个心多微细,唯有佛知道。像这样的功夫的人,还不叫常住。
演【至生相都尽,无明风止,性海浪歇,湛然常住也。】
「常住」这个意义多深,要证到圆教的佛果,才是常住的意义,常住不迁,常住真心,才到这个意思,这是「还到本国」,这是究竟极乐,也是我们学佛最终极的目标。我们要想达到,离开极乐世界是没有办法做得到的。如果离开极乐世界可以做得到,诸位想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何必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该在华藏世界他可以做到,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理论上讲,华藏世界是可以做得到,恐怕要很长的时间,到极乐世界很快就做到,所以他才要去。不但他们两个人去,还劝导华藏世界所有法身大士统统都去,你们想想,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就是为这桩事情,为了去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去证这个湛寂常住的真心,就为这个去的。除这个之外,说老实话,没有任何理由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唯一的理由就是如此。
演【然此是约生灭门说。】
上面这一段话、这个说法,是从生灭这个意义来说的,那就是什么?从凡夫、二乘人的见解来讲的。换句话说,从迷失自性的人而说的,这个是真实不虚。
演【若约真如门,则从本以来,离诸名相,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湛然常住也。】
就真如、真性来说,那从来没动过。约真如门来说是约佛的见解来看,看这所有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从真如门上说的;说你现在是生死凡夫、可怜悯者,是就生灭门而说的。真如门是真谛,生灭门是俗谛。
钞【金刚经还至本处,即此经还到本国也,此之谓务本。】
演【金刚本处,即此经本国者。】
「金刚本处」,《金刚经》的序分一开端,释迦牟尼佛示现到舍卫国去乞食,乞食完之后,回到本处。「金刚本处,即此经本国者」,释迦牟尼佛跑一趟回来,回归本处,代表什么意思?回到自性湛然寂灭之处,取这个意思。如果你要不懂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托钵回去了,回到哪里去?回到只树给孤独园去了。那你是完全不解如来义,如来真实义你完全不解!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不仅是口里头在讲经说法,他每一个举止、每一个动作都是在讲经说法。佛是身语意三业说法,全身说法,我们怎能懂得如来真实义?我们今天看看经典,看不懂随便批评,这个地方大概错了,这个地方不合道理应该怎么改一改,这没法子说!
我常常在讲席上提醒同修们,佛经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为什么?因为佛没说法!佛如果有说法,你可以批评他,你可以改正他。佛没说法,一个字也没有说,你从哪里批评?你从哪个地方去改正?要懂得这个深义,要懂得这个密义,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个意思才深!我们要如何才能会得经典里面真正的义趣?一定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能懂得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完全是在言语之外,在你的想像之外,你不能想,所以不可思议,不能思想,不能够说,意思你体会到了。你体会到的时候,你也说不出来,你也没有法子想像,这是你真正藉著如来这个引子把你自己心性里面的智慧功德显露出来,佛经是如此而已。
所以佛有没有度众生?没度!是你自己度自己的。《金刚经》上说「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实无众生?每一个都是自度自证的,佛不过是给众生做个增上缘而已。佛性放光明,我们心没有光明,藉著经典的光明,把自己心性光明点燃,跟佛就没有两样。所以《金刚经》上讲「本处」,这个意思多深!
演【如起信言本觉,楞严言本心,梵网言本源,圆觉言本际,皆指自性而言也。本处本国,何独不然。】
《起信论》讲「本觉」,《楞严经》讲「本心」,《梵网经》讲「本源」,《圆觉经》讲「本际」,名词不一样,统统说的是一桩事情,「皆指自性而言」,当人自性,是我们自己的自性。你明了之后,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在我们心性里面,「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他不二,身土一如。极乐世界是极乐国土,我们身跟世界是一不是二,身土一如。《华严》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这个意思。「本处本国,何独不然」,《金刚经》讲的本处,《弥陀经》上讲的本国,都是这个意思。
演【此之谓务本者,论语谓:君子务本。然彼以孝悌为本,未真务本也。】
「此之谓务本者」,孔老夫子讲的有没有这个深度,不晓得,佛法给他一解释,把孔老夫子这个《论语》也变成佛经一样!不但是佛经,也是大乘经典、一乘经典,这个真是佛门里头所说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孔老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但是历代儒家学者解释这句话解释得浅,到我们佛门来,那就不得了,解释得非常之深。论语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什?本就是《金刚经》的本处,就是《弥陀经》的本国,实在讲就是湛寂心源。我们要问,孔老夫子是不是这个意思?实在讲,真的是这个意思,不过夫子没有详细说,点到为止。因为我们要是把孔夫子这些教训跟大乘佛法来对比一下,实在讲真的是一样。
譬如,大乘佛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孔老夫子教学也是用这个作基础,在《大学》三网八目里面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就是至诚心,正心就是深心,就是大悲心,佛说了三个,他说两个。诚意就是真心,是真心之本体;正心就是诚意起用,诚意起用就是正心。佛说的比较详细,至诚心起作用,一个是对自己的,自受用,深心;一个是对待别人,他受用,叫大悲心,大慈大悲待人。深心跟大悲心,孔老夫子把他合成一个,叫正心。格物就是断烦恼障,致知就是断所知障,二障去了,意才诚!有二障,意怎么能诚?佛家叫你要断烦恼障,要破所知障,菩提心才现出来。你看跟孔老夫子讲的有什么两样?真的是一样。从这个地方来看,《论语学而章》讲「君子务本」确实是这个意思,这个本就是诚意、正心。
本立而道生,「道」是什么?道就是宇宙万法规律,演变的过程、程序,它很有秩序。所以人要顺自然这个程序,这就与自性相应而不违背。儒家讲五伦十义,这是人道。慈悲方便、六度万行,菩萨道!劝人念这句阿弥陀佛,成佛之道!这句阿弥陀佛不是菩萨道,菩萨道是六度万行。我们念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是佛道、无上正道!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观经》三福最后讲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你修的什么道?修佛道,成佛之道。你们想想,这个重要不重要?你修六度,那修的菩萨道;你每天打坐入定,你是修的小乘道;天天去做好事,帮助别人很热心,到处去布施供养,你修的是人天道,都得要搞清楚!你每天在干什么,修什么道?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君子务本,「然彼以孝悌为本,未真务本也」,这是孔老夫子说得浅,以孝悌为本。虽然是浅,跟佛法讲的还是相同。在「三福」里面,三福是修行根本,这是《观无量寿佛经》讲得清楚明白,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悌,佛法的修学也是建立在这个根本上。诸位想想,我们如果起个恶念,做一桩坏事情,这就是不孝,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所以真正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人,不会起一个恶念,不会做一个坏事情,为什么?他常常想到,我要对得起父母师长,我不能做出这个事情叫父母师长没面子,丢人,那还叫什么孝顺!儒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道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这是修根本的一个开始,你真正务本要从这个地方做起,这是起端、起步,不是目标、目的。此地这一段是讲本国、本处,是讲到家了、到目的地了;儒家讲孝悌为本,这是开步走,向本源去精进。一个是讲起步,一个是讲到家了,差别就在此地,可以说都是根本。
演【必也了万法之非真,达本源之一致,荡生灭之妄计,会常住之真心,返本还源,为真务本也。】
这是到家的根本,从哪里做起?要从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从三皈、持戒、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从这里做起。本立而道生!这个是根本,这个本立了,立了之后,菩萨道、佛道你自然就通达,时时处处心心念念都是一乘佛道,不会走错路。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