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了义炬·第二章 皈依与发菩提心 二、发菩提心
塔汤仁波切
{返回 塔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33

发菩提心是伴随着皈依而来的。
一个人的思想一旦转向佛法,只要发菩提心就可以走上佛法大道。如果不发菩提心,就走不上佛法大道。不论善行是多是少,只要获得成佛的方法(33),就算踏上佛法大游了。
我们如何测量以菩提心行善所累积的功德呢?再平凡的行为,若以菩提心为出发点,也会变成成佛的方法。因此,经上说:
“如果你希望圆证佛道,并不需要修学许多法门,只要一个法门就够了。那一个,就是菩提心!”
二种善捉心
菩提心可分为二类:相对的(the relative)和究竟的(the ulimate)。因为它是“八万四千法门”(34)的基础,要想扼要解释是很困难的。当你沉潜於禅修时,并不需要很多有关这二种菩提心的理论。但如果你希望知道的话,请研究噶当派的六本标准叁考书(35)和其他著作。
相对的菩提心,主要是慈悲;究竟的菩提心,主要是智慧。智慧的发展依赖於慈悲,帕当巴(phadampa)(36)说:“鱼会喜欢水而不会喜欢乾地;没有慈悲就不会有证悟。”同理,究竟的菩提心(真如本性的证悟)依赖於相对的菩提心。一个人只要唤醒纯真的慈悲力量,虽然还未证悟真如本性,他也能够在身口意三方面,为别人的福祉而行善。
发相对的菩提心:菩萨愿
因为相对的菩提心之有无,是菩提心本身之有无的唯一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先找出发相对菩提心的方法。我们必须使用特殊的修法,以产生相对菩提心的两面:“愿望”与“力行”。
上智者只要面对三宝的形象,诚心会意地念菩萨愿三遍,就可以激起相对的菩提心。(37)
凡夫就必须从傅承不断的上师接受菩萨愿。
因此,最好是日夜各念菩萨愿六遍;其次是在白天四次修法的开始和结束时念菩萨愿一遍,如日夜各念菩萨愿一遍也可以。
愿善提心和行善提心
发愿菩提心(aspiration-bodhicitta)就是不断地想:“我要为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道。”愿望就像希望要前往某地。
发行菩提心(perseverance-bodhicitta)就是做实现上述承诺的善业,同时思维:“为了要达到此一目的,我要运用俱生大手印(Sahaja Mahamudra)禅修的教理(38)”。力行就像实际出发获踏上征途。
修皈依(39)时,在你观想皈依境化空之前,你要念菩提愿三遍。如此,面对六皈依处殊胜的集会,你就可以像过去的诸佛菩萨一般地激发愿菩提心。然後,你可以观想:“一如他们所行的,我必须为我的父母(所有众生)发菩提心,并修持六度(40)。”力行菩提心就可以藉此而激发了。
之後,你要欢喜地观想你已授菩提心了,并诵欢喜祈请文。
之後,你要思维别人赞美你的成就,你也要为遍发菩提心和四无量心而祈请。
之後,你要观想皈依境化空并收入你身中。
你要重复发菩萨愿,边念边想,在你面前的天空中,确实有狮子座,其上有莲花和月轮,并有导师释迦牟尼佛,身旁围绕有八子、十六长老、菩萨、声闻和缘觉等僧众。最後,你心止於无念。
愿菩提心的训练
持善萨愿
获菩提心的训练范围很广,因为它包含所有的宗教行为和修持。但简单地说,训练愿菩提心,必须持菩萨愿。
因为(一)心理上遗弃众生,及(二)采取与菩提心相反的态度,二者都会连根摧毁菩萨愿,所以一旦你发了菩萨愿,千万二者都不可有。
不论牵涉的众生有多少,怀有恶意,如“即使我有机会帮助你,我也不肯!”或对别人满怀厌恨、嫉妒或忿怒,都是一种罪业,称为“心理上遗弃众生”。
同样地,如此思维:“我无法帮助自己或别人!我不如变成一个凡夫!佛道太难成就了,我是不是发菩提心并无关紧要!我不可能帮助任何人!”采取声闻或缘觉的自了汉态度;或想:“菩提心的利益并不那麽大”;或懈怠放松菩萨愿——这些都是违反菩提心的态度。
如果你不在三小时之内忏悔改正这些态度,菩萨愿就破了(41)。随时随地都要小心!即使它们在无意中升起,及时忏悔(42)将可补救菩萨愿。
总之,绝对不要让此殊胜心态——即使是仇敌和恶处也希望他们成佛之心——堕落。即使像声闻道中最坏的恶行(43)那么重的过错,也不会摧毁菩提心。因此,你要尽力行善。即使你无法真的帮助别人,也要经常存有将来帮助他们的意愿。
记住菩提心
要舍弃将使你在所有未来世中忘记菩提心的“四黑业”。培养将使你在所有未来世中永远记住菩提心的“四白业”。
第一种黑业,是为了欺骗上师或其他应受崇拜的人,而有意地撒谎。不管你是不是使他受了骗,不管你的话是多是少,毁谤和撒谎就是不应该的,即使是开玩笑也应禁绝。
第一种白业,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说真话。
第二种黑业,是让别人为他们的善行而懊悔。你必须要让别人为他们的恶行而懊悔,但菩行是没有理由懊悔的。不管你是否成功地让他们为他们的善行而懊悔,你都是错的。
第二种白业,就是尽你所能地敦促众生行善和信奉三乘(44)(尤其是大乘)。引导他们祈求无上正觉。
第三种黑业,是公开或私下讥讽发菩提心的任何众生(即使他只是在口头上发了菩提心)。因为发了菩提心,就已经加入菩萨的行列。
第三种白业,就是称赞而非责备,即使是平凡的众生。因为所有众生都具有“佛心”,也是你积聚资粮和消除障礙的园地,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第四种黑业,是为了增近自己的利益,在身口意方面欺瞒、诈骗或出卖别人。
第四种白业,就是把别人的福祉当作自己的事情,希望所有众生在这一世或未来世中,都能登上幸福而快乐的境界。你必须说话坦诚,就象父亲对儿子说话一样。
总之,为了激发愿菩提心而做的任何事,都可以用下面的话涵盖:把所有利益和胜利给别人,自己接受所有的损失和挫败。
因为菩萨愿的意向最重要,你要经常把菩提心放在心上、放在你的一言一行上。因为增加二资粮,可以导致菩提心的稳定成长,你要训练自己这么做。
行菩提心的训练
实现菩萨十事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Sagaramatiparipriccha sutra)说:
“菩萨有十事。(1)安住於信以为根,依赖阿阇梨;(2)勤习圣法的每一面;(3)诚心助人,勤於行善,永不罢手;(4)小心避免浪费的行为;(5)帮助众生道业成熟,不执著由此所产生的功德;(6)不惜身命坚信佛法;永不满意自己所累积的功德;(8)勤积智慧;(9)牢记最高的目标;(10)以善巧方便追求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勤奋实现这十事!至於行菩提心的训练,就像希望丰收的农夫,不只是需要播种,还要耕耘,你即想成佛,光是愿望还不够,你必须尽你所能地成就各种菩萨行。
修特六度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神定;(6)智慧。修持这六度!
总之,“六度之中,佛菩萨无有不修者。”因此,你要做各种善业,见别人行善也要心生欢喜。
运用四无量心
运用四无量心,就是用以下四种心念,对待所有如虚空的众生,不分敌、友或非敌非友:
(1)慈:希望众生都登上他们过去所不曾享受过的幸福境界,让他们都做好事、积善因。
(2)悲:希望众生从今日起都脱离苦海,让他们不再做坏事、积苦因。
(3)喜:因别人身心都快乐而高兴。
(4)舍:视众生如母,谁也不比谁重要或不重要。对於别人不论亲疏,都无偏好心或憎恨心,众生平等。
这就是四无量心。
一旦你开始大乘修行,你就该把佛法的重心——四无量心当作你最关切的事。
依据噶当派的开示,思维某些因和果的关系,就可让一个人发展四无量心。思维:
“我必须成佛,是为第一要务。
我必须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因。
悲是发菩提心的因。
慈是悲的因。
受恩不忘是慈的因。
体认众生皆我父母,这个事实是不忘恩的因。
我必须体认这一点!
如此做以後,首先我必须念念不忘今世母亲的恩,而观想慈。然後我必须扩大这种态度,以包括所有还活着的众生!”
二种“堕落的根”是:(1)假装是菩萨,希望别人把我看成是“好佛教走”,希望获得良物、衣服或名望,或希望看起来比别人好。(2)伪装君子,称你自己为“觉者”或成就者。对冶的药方:观想人身虽得、苦空无常。
只求未来世获得人天福报而做几件善事或修几次法,是与菩提心相违反的。对治的药方:思维因果业力、六道轮回。
只想到你自己的福祉,不顾别人的福祉,是本末倒置的。对治的药方:观想以你自己的善业和幸福,来交换别人的恶业和痛苦,这是最重要的。
而且,记住众生如同你自己,因为他们也要快乐,不要痛苦。像你自己一样,他们也没有自己的真实自性。
因为你只是一个人,而众生则很多,他们不只是与你平等,而且此你重要得多。因此,不要光说不做,你要有信心和决心:一旦自己成了佛,也要令众生都成佛。
为了做得有益,你不可珍爱自己,你要把众生看得远比自己还重要。你必须准备接受极大的苦难,把幸福带给众生,你要只为众生的利益而思而行。
今天,即使我们做了几椿好事,大部分也只是为自己着想。要为自己而做指定的工作,将毫无利益!
你必须行住坐卧(修法时更不用说)都一心一意想要帮助别人!
舍和取
当你被病或魔所困、被闲言闲语或无名怒火所苦时,你就要承担所有其他众生的苦难。知道你过去的业是目前的苦因之後,当烦恼折折磨你的时候,就不要气馁,而要承担起别人的烦恼。
当你偷快的时侯,就要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不要无所事事,要以你的身体和言语来行善,如祈求众生幸福。
总之,不要让你的任何行为牵涉到私利,要以去除我执的程度,来评估你对佛法的修行。
当你从鼻子吸气时,要吸进所有众生惑业苦的黑气,让它溶进你的心。当你从鼻子呼气时,要呼出你从无始以来所积福德的“白光”。想一想当所有众来生都收到它时,他们都将成佛,愉快地观想,不断地念:
当我愉快时,愿我的物德流向他人!
愿它的福泽充满天空!
当我不偷快时,愿所有众生的烦恼都变成我的!
愿苦海乾涸! 
即使当小临终而不能敞其他修法时,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做舍和取的功夫。
当你遭遇不幸,如病、心烦气躁、争执或诉讼时,也不要责怪别人。要责怪你自己,心中想,这都是由於我执在作祟。
因为所有众生——你的敌、友和非敌非友都可以让你做舍和取的精神训练,都能帮助你祛除恶业和障礙,想一想他们有多好啊!
你的一言一行,不要只是为了让别人认为你已经没有我执。所有你的行为,必须像戒律一样地纯洁。
不要谈论别人的错误。你要知道,他们的“错误”,实际上就是你不纯洁投射。不要使人注意人类的过失,不要用辱骂的语句或凶恶的咒来对付非人(45)或其他生物。不要把麻烦的事给别人,不要叫别人做你的脏工作。
为对手可能失败而欢喜,为敌人去世而高兴,为竞争者生病而谋利,这些都是错误的。不要考虑你的健康情况或答覆闲话的能力,只要观想菩提心。专心观想:为敌人或魔障等难以同情的对象而发菩提心。
若因对佛法的信心不够,修法时做时停,就必须做规律的修法。因为修持佛法是对你自己有利的,不要夸耀你所遭遇到的苦头。
当别人张扬你的错误、羞辱你、打你或对你突然暴怒而伤害到你的时候,不要理他,只要以慈悲观想。
千万不要显露你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
如果你不能忍受任何牺牲或帮忙别人,你就疏忽了发菩提心的要义。把你的善业和幸福,与别人的恶业和苦难相交换,是一种特别强有力的善巧方便,因此你要以坚定的决心加以运用它。
发菩提心的结果
单是发菩提心,就可以洗净无数的恶业,而且无限地扩大善业。你从一瞬间的菩提心所获得的功德,远胜过以铺满恒河沙数的珠宝的广大国土供养每一尊佛!我们不需要提及它的无限福泽!它是整个佛法的心脏。
後续行为:善萨应有的二种道德行为
因为所有的菩萨业行,如六度等,都是完全从悲心产生的,所以不要说:“我已经为此修观好几个月了!”或“这个受苦的众生多可怜啊!”你要为所有众生不偏不倚地培养持绩、普遍、广大的悲心。你要培修下面二种道德行为:
(一)为你自己的精神发展而修各种善业,这是“积集善法的道德行为”。
(二)劝服其他众生,为他们的精神发展而适切地行一切善。这是“利盆别人的道德行为”。
你的菩萨愿,涵盖这二种道德行为范围内的一切事,所以应该二者都修。菩萨不如此修的话,就算失败。因此,不管什麽事发生,你要自己行善,并且鼓励他人行善。
如果有人认为只要修一种道德行为就够了,他只是执着“无实的禅修经验”(46),将无法抗拒逆境。这种行为的产生,是由於不了解佛的话和圣人的心路历程。
[注释]
1、(皈依境中)每一样东西都是最好的;例如,水是清凉的,甜美的、温柔的、清澈的、不含污垢的、可以清胃润喉的。在古印度思想里,如意树会生长任何人们想要的果实,象征着世俗权利(见第四章注(19))。此处,凡信赖在此树上所观想得到的皈依处,将可产生最高层次的愿望——成佛。
2、双手交叉在心前,拿着金刚轩和银铃,象征着智(金刚轩)和悲(银铃)的统合。
3、佛和菩萨所佩戴的八块珠宝和五件丝衣,通常象征着报身佛令人充实,活泼的影响力。
4、传统的佛陀容貌,包括耳垂广长、手足缦纲相等。
5、这些上师为大手印传承,源自金刚持法身佛。
6、藏文本“了仪炬”完成与一八四四年,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几年,原书所列上师,只到姜贡康著仁波切的时代为止,特加入最新资料,使之成为完整的大手印传承。
7、六位伟大的印度上师:提婆(Aryadeva)、无著(Asanga)、世友(Vasumitra)、陈那(Dignaga)、法称(Dharmakirti)和龙天(Nagendra)。
8、噶举派的四个支派。
9、本尊代表凡夫在修行某个阶段所看到的佛,因此也就是成为接近佛这一遥远目标的媒介。行者获得本尊的方法是:接受他的灌顶、修他的观想、念他的咒和向他祈请。每一行者在上师的指导下,依自己的需要的性情,选择一位本尊,然后专修与该本尊有关的一套修法。
至于本尊和他们的功用,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本尊的分类以及与每一本尊有关的特有成就(Siddhi),各种书的说法都不一样。但一般说来,观想下列本尊和其他重要本尊,将可扫除障碍,产生修持各种瑜珈的能力。被贪、瞋、痴、慢、疑五毒所污染的凡夫生命,从此可以转化成具有五智(1、法界体性智;2、大圆镜智;3、平等性智;4、妙观察智;5、成所作智)的开悟境界。
金刚亥母是噶举派的女性本尊之首,而上乐金刚则为男性本尊之首。
10、贤劫是佛出世的时代。
11、十方是传统佛叫宇宙观的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
12、长方形的布,上有书名,覆盖在西藏式经书的头部上。堆放经书时,以此头部面对前方以资识别。
13、“三族系之主”是文殊菩萨(Manjushri)(智)、金刚菩萨(Vajrapani)(证)和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悲)。
佛陀八子或八大菩萨,除上述三位之外,还有地藏菩萨(Kshitigarbha)、除盖藏菩萨(Sarvanivaranavishambhi)、虚空藏菩萨(Akashagarbha)、弥勒菩萨(Maitreya)和普贤菩萨(Samabhadra)。
“两大弟子”是释迦牟尼佛的二位主要弟子——舍利弗(Shariputra)和目犍连(Maudgalyayana)
阿难是佛陀的侍者。
“十六长老”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于佛灭后,分赴各地讲经说法。
14、这三者合称为“智尊”,因为他们象征开悟者的某些特色。如,六臂玛哈嘎拉象征大悲观音菩萨忿怒的一面。
护法帮助扫除行者的修行障碍,所以常想忿怒相,一直到魔障被征服为止,就象选本尊一样,行者要在上师的指引下。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护法,并接受他的灌顶,修他的仪轨。
多杰柏健(Dorje Berchen)是主要的噶举派护法,是玛哈嘎拉的另一种形式。
这些是已经开悟的护法,因此与“世俗神祇”大为不同,后者是轮回的鬼,不是皈依的对象。
勇父(男性)和空行母(女性)分担护法的某些任务。空行者是女性菩萨,常常担任凡夫和佛菩萨之间的信差。
15、皈依文是六皈依处及它们所象征的目标所作的口头承诺,行大礼拜时就要念皈依文。因为念皈依文的时间比大礼拜还长,而且两者都必须111,111次,所以不足的念皈依文次数,可以在所有的大礼拜都作完或在每一节大礼拜作完后加上去。
在“浪游圣道之车”中的皈依文是几种藏文皈依文中最复杂的。早期的印度皈依文,只祈求皈依佛、法、僧。皈依上师也许是西藏人加的。由佛、法、僧之外的其余三个皈依处,可辨认此文为金刚乘之皈依文。
西藏人皈依仪式之复杂,反映出一个事实,现代人不像幸运的早期佛教徒那样,亲身遇见释迦牟尼,可以只在三宝的指引下修行。相反的,现代人在修行上碰到很大的障碍,及需要任何可以得到的皈依处。
16、菩萨愿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诺,为了一切众生,誓以修六度及其他菩萨行求取正觉。
17、行者欢喜,因为发了菩萨愿,就已开始了菩萨生涯。
18、比较正确地说,所有觉者的身口意化为光,融入金刚持身内。金刚持然后化为光,融入你的身口意之内。
19、“愿以次修行,远得大手印;一切诸众生,普令皆如是。”这是回向功德文的一个例子,作完任何修行之后都可以念,只要将修行目标的名称嵌入文中,取代“大手印”即可。回向功德是所有大乘修行的最后一个项目,它可以增加任何修行的效力,将该项修行轮回的业,转化为解脱的业。所有宗教修行都可为修行者累积功德。但假如他仅为自己积功德,只要瞋心一起或口出恶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中把功德毁掉。若已将这些功德回向众生,则不会受这类行为的毁坏。
20、加持是个人把他所积累的某些功德,引介到别人“生命”中的过程,施与加持的能力,即决定于施者精神成就的程度,也要依受者的信心而定。施者一般是根本上师,他的加持,可以包括所有皈依处的加持。
虽然未来的结果大都是由现在业所形式的,但根本上师的加持可以改善一部分。换句话说,上师的加持可以产生良好的条件,促使我们过去业所产生的任何宗教倾向成熟,给予我们开始修行时所需要的启示和精力。因此,除非我们的行为罪大恶极,上师的加持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烦恼和其他障碍。珍由仁波切(Tsengyur Rinpoche)用过这个比喻:“就象太阳一样,佛性是无所不在的。就象太阳光透过放大镜集中之后可以烧纸一样,透过上师的加持力集中之后,悟性可以摧毁烦恼。因此,上师的加持可以帮助我们体悟我们所拥有的佛性。”
21、成就可以分成二种:世俗谛成就,包括财势;第一义谛成就,是精神上的成就,如大手印的证悟。
任何本尊都可以把这二种成就赐给任何接受灌顶、修观及诵念该本尊咒和祈请文的人。
22、佛行事业就是“成就”的运用。就凡夫而言,这是身口意三方面的宗教活动,包括宏法和遵守佛戒,就诸佛而言,“经上解释为:自然圆成菩提愿的不间断之流。”
德松仁波切把四种佛行事业界定为“对轮回情境的四种主宰,等于是世俗谛成就,它们是第一义谛成就的副产品。”这四种佛行事业包括:1、化干戈为玉帛;2、财富、学识、功绩、寿命和其他有价值的世间事物的增加;3、领导各类众生的权威和影响力;4、强力扫除因轮回现象所引起的困扰。
“从前和瑜珈行者把这些技巧发展到很高的境界——比如说,他们能够在天空飞——今日则较为少见。但比起菩提心的发展来说,这些神通就只算是雕虫小技了,发菩提心才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标。”
23、三身并非三个肉身,而是佛行所用三种方式的象征,是我们希望经由宗教修行来达成的三种“存在规范”。
化身代表佛陀在凡夫间所扮演的各种角色。譬如说,他可以化为某种艺术或艺术天才;可以化为凡夫之相,如DB法王;可以化为某一年代的佛陀,如释迦牟尼。这是化身的最高形式。化身通常成为“变化身”或“幻身”因为它有能力完全像四周众生一样地显现和运作。这使得佛陀能够和个类众生沟通,并且最有效地影响他们。
报身象征佛陀在上品菩萨之间的活动。它的“五了义”是:1、报身佛只居住于身高层次的佛界;在那儿2、他只以报身出现;3、他只教大乘4、他四周只围绕有十地菩萨5、他一直住到轮回空尽为止。
报身有时称为“受用身”,因为它激励和启示众生求取佛果。这种充实生命的功用,表现在肖像上,则为衣着华丽,如皇族的报身佛。
法身是三身之中唯一究竟真实者,因此无法透过观念来理解,它是纯粹超越的智觉,没有任何特征(完全无相)。 
24、包括所有供阅读,学习和运用的经典。
25、与成佛俱来的证悟。
26、完全开悟者,称为真实僧。
27、已经皈依或受戒者,以及声闻或缘觉和罗汉等、都还没有达到完全开悟的境界,称为临时僧。
28、小乘皈依:1、皈依尚未完全开悟者,如罗汉、声闻或缘觉等、2、为个人的安全或解脱而皈依。
世俗皈依:皈依本身还在轮回的众生,如天神或魔。
29、“象征”在字面上的意义为“容器”。佛像或佛书,就某种意义而言,“包容”佛身,佛书或佛语“包容”佛口所说的话;佛塔“包容”佛或其他觉者的舍利,代表佛的心。
30、“擦擦”是藏语,意为小佛塔或佛菩萨像,以泥土或吃剩的动物骨头磨成粉注入模型而作成。如系后者,将给该动物带来福报。
31、这三种禁条包含皈依愿的主要条文或“根”。如果违反了,皈依愿就破了。卡鲁仁波切曾开示,“外道”是指不信宗教的人,他们怀疑解脱的可能性及佛的存在。
32、在家居士是已经皈依并发愿修持杀、盗、淫、妄、酒五戒之一部或全部的人。
“冒牌和尚”是不能遵守僧戒的出家人。
33、即菩提心。
34、“八万四千”是传统用来指全部佛法的数字。
35、噶当派用来训练僧侣观想的六本书,称为噶当六论。包括1、佛本生鬘发论(Buddha-Jataka),2、集法句经(Udanavarga)、3、阐谛提婆(Shantideva)的入菩提行论(Bodhicary-avatara)、4、集菩萨学论(Siksasamuccaya)、5、菩萨地(Bodhisattvabhumi)和6、大乘经庄严论(Sravakabhumi),如果再加上7、菩提道论,则和称噶当七论。
36、帕当巴是十一世纪噶当派的上师。
37、上智者并不需要正式从上师接受菩萨愿。他只需要在三宝的象征面前,或观想他们在天空中时,念菩萨愿三遍。不过,学密者最好是尽可能从越多的上师接受有益的誓愿愈多次愈好。(非皈依愿,而是菩萨颂)。
38、因为俱生大手印是本体系中最高的修持,所以此处用来说明“力行”或菩提心的应用。
39、即使你不是在修皈依时发菩提心,也要观想皈依处亲见你发菩萨愿。
40、六度也称六波罗密多或六胜行,就是帮助我们超越轮回,到达彼岸的六种善行。
41、誓愿通常是被明显的的行动所击破的。但菩萨愿却非常脆弱,因为单单以思想就可以击破它,为了保持菩萨愿,时时注意自己的思想,是很重要的。
42、忏悔有二种:1、一般忏悔,2、特别忏悔,即为某种错误行为,如破了菩萨愿,而忏悔。
一个人不必对自己的上师或其他人忏悔。忏悔需要面对皈依境的象征或观想他们,以及1、承认错误,2、真诚悔悟,3、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在忏悔违反菩萨愿之后,可以念某些长的祈请文,但只要念遍发菩提心的祈请文就足够了。忏悔之后,观想皈依境化解为光,然后入你身中。之后,让你的心止息,不再思维,时间越久越好。
43、杀生、偷窃、撒谎修行有成就、身于色欲。
44、乘是一种特别的宗教生涯或道路。此处指的是声闻乘、缘觉乘和大乘。
45、现人身专门惹麻烦的鬼神。
46、因为他不是以正确的态度修禅,他将无法发展菩提心或行菩萨行。“无实的禅修经验”,就是只修第一种道德行为所得到的经验。第一种道德行为是只与自己有关的善行(特别是禅修)。

 


{返回 塔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了义炬·第三章 净业除障的金刚萨埵百字明 一、前言
下一篇:了义炬·第二章 皈依与发菩提心 一、皈依
 活用佛法·译序
 了义炬·第四章 圆成二资粮的献曼达 二、修法开示
 了义炬·第五章 迅速赐予加持的上师相应法 一、入定观想
 了义炬·第二章 皈依与发菩提心 二、发菩提心
 了义炬·第一章 四共加行 二、人身难得
 了义炬·第四章 圆成二资粮的献曼达 一、二资粮的圆成
 了义炬·第五章 迅速赐予加持的上师相应法 三、评注
 了义炬·第四章 圆成二资粮的献曼达 四、结论
 了义炬·第一章 四共加行 一、前言
 活用佛法·禅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举要(畅耀)[栏目:唯识学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