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坛经讲座 坐禅品第五
 
{返回 贾题韬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64

坐禅品第五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用功呢?怎样坐禅呢?对于佛教的理论,一般有学问的都可以马虎自学,但对坐禅,许多人都有一种神秘的看法,认为里面有点“玄”,不是用认识的方法可以进得去。是啊,一切神通妙用都因禅定而起,六度万行,戒定慧三学,止观二法,都离不开禅定。在印度,佛教,甚至佛教以外的各宗各派都重视坐禅,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也重视坐禅,坐禅是出家修行的日常功课,但怎样才叫坐禅,怎样才能收到坐禅的效果呢?

坐禅的确是修行的重要方法,双腿一收,跏趺而坐,进而修止修观,四禅八定,小乘禅到大乘禅都要从这儿开始。但禅宗自六祖来,对佛教里的许多方面都进行了革命,《坛经》里面讲的那些,都是对佛教里传习已久的许多方法的革命。如“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传统的修行方法。六祖则来了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印宗法师问五祖传授什么?六祖的回答是:“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传统的方法是先戒后定后慧,六祖这里是“内外一如,定慧即等”。问到西方净土,六祖的开示是“身中净土”“自行西方”。佛教中的这些传统东西,到了六祖这里全都不用了,至少冲淡了。所以我们学禅宗、学《坛经》,一定要认真领悟到六祖大师这个法的根本之处是什么,如果不是真理,不是佛法,那么禅宗就绝对是建立不起。但是六祖不但把这个法门建立起来了,而且在一千多年中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从这里便可以看到这个法的殊胜。在坐禅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六祖大师的创新精神和法门的方便、殊胜。

禅宗的“坐禅”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大师这里讲的坐禅,与其它法门讲的不一样,即不看心,也不看净;既不是让你在那儿看自己的那个心,也不是要你把自己的心打整干净,如果那样,就成了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了。为什么呢?六祖说:“若言看心,心原是妄”,常人的那个心,都是烦恼妄想塞满了的,若说不妄,谁能找出一个不妄的心来呢?你若起心去看,就是更大的妄念。好多人用功时心思收拾不住,越是治妄,心里越闹,这是因为以妄治妄,怎么治得了呢?南宋时有个修行人问破庵先禅师,他说:“猢狲子捉不住,怎么办呢?”就是说,我起心看净,但妄想老是消除不了,扫不干净,你老人家有什么办法帮助我呢?破庵禅师说:“用捉干什么!那可是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啊。”这时,在旁边当待者的无准师范却言下大悟。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的那个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用不着你去看,去打扫。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心既然本来就是清净的,那么这么多的妄念,烦恼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需要去参、去悟。悟了,就那个妄念烦恼充塞的那个心,就是清净的真如的那个心。佛教爱用“颠倒”这个词,颠倒时,是妄念,是烦恼;你若悟了,倒过来就是菩提。所以,“知心是幻,故无所看也”。

我们有妄想,想扫除妄想,但谁知道那个是妄想呢?谁又想去扫除这个妄想呢?知道妄想,扫除妄想的那个念是什么呢?这就是关键了。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有妄念时,那个“觉”的心,与发生妄念的那个心是不是两个呢?不是嘛,你觉知妄念的那个心,与产生妄念的那个心是一回事,都是我们自己,我们也只有这一个心。妄念产生于这个清净的心,觉悟也产生于这个清净的心,都是你啊!你若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起心看净不是妄念也是多事。为什么呢?本来清净,你自己信不过,还要净上加净,怎么不多事呢?净上加净,实际上就是妄上加妄。所以净无形相,若有个什么具体的净相,你认为应该的那个净相,它就不净了。若你要刻意去求个什么净,最多也只得一个百不思、百不想的废人,如同木石瓦块一样。这决不是功夫,仍然是妄见,为什么呢?“障自本性”,把自己活泼泼的自性束缚了、障碍了。

对于定,一般人都有误解,认为不思不想就得定了,坐在那儿不动就得定了,可不是这样。真正的功夫,那是经起考验的,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善恶是非得失及种种烦恼中,你若得力,把握得住自己,一心不乱,应酬有方,那才真正是有本事。坐在那儿修禅,一心不动,当然不错,但进入生活,面对烦恼,心就守不住了,动了、乱了,这有什么功夫呢?所以六祖说:“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而另一类人呢?“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相违,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大家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功夫到底应该怎么用,应该用在什么上。

那么,禅宗的坐禅又应该是什么状态?六祖说:“无障无碍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在前面我们多次提到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二”,不是“不二”。六祖这里以“一切善恶境界”概括了一切相对的、分别的境界,能超越了这些相对、分别的境界,你才能见性,才能无障无碍,也才能“心念不起”,这就是禅宗的“坐”。这种“坐”超越了坐相,哪怕你并没有坐在那儿用功,而是日用动静中,你仍然是“坐”。反之,你达不到这种境界,心里乱哄哄地在那些相对的分别境中打转,那怕你坐上一百年,却与“坐”无关。“坐”是不动的意思,“站”是动的意思。但对于动静也不能看死了,动静是二,不是不二。这好比我们的心,你说它是有念还是无念呢?若说有念,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想;若说无念,我却什么都在想,那它到底是有念还是无念呢?这个道理其实好懂,有念的是我,无念的也是我,若要认定那个有念或无念的是我,反者则非,那就错了。那么,我是不是这两者合在一起来的呢?也不是,这两者都是从体相上显示出的作用而已,不是合并在一起的。若明白了这层道理,就达到了六祖所说的“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禅诗,是南台和尚写的: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无心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

“南台静坐一炉香”,他点起香,坐在那儿,“终日无心万虑忘”,一天到晚都无所萦怀,一切东西都不住于心了,什么修行,不打妄想,看心看净等等统统忘记了。“不是息心除妄想”,我坐在这儿,并不是硬要把心息下去,故意不起妄想,而是因为有下面点眼的结句:“只缘无事可商量”。本来就没有事嘛!见了性,就没有事了。所以昭觉和尚说:“我看这千万人都是迷糊的,都跑到这儿来找佛,找菩萨,没有看见一个无心道人。”注意,这个“无心道人”并不是故意无心,是因为见了道以后,世间的那个心就死了,不起作用了,这才是坐禅。

再如药山禅师见道后,有天在庙外的石头上坐禅,石头希迁禅师问他:你在这儿干什么?药山说:我什么都没有做。石头说:那你是在闲坐了?药山说:如果是闲坐,那就是有所作用了。石头说:我这里针扎不入。药山说:我这里如石上开花。这才是禅宗的坐禅,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但境界却大得很。从这里,你再看那些观心观净的,全是在打妄想。你再看临济大师,他在黄檗处见性后,一天在僧堂里睡觉,黄檗来查房,看他睡觉,就用杖子打他一下,临济睁眼一看是师父,又合眼睡去,黄檗禅师又到上房去查,看见首座和尚在那儿坐禅,于是用杖子打他说:下面那个小和尚却知道坐禅,你却在这里打什么妄想。大家好好参一参,临济睡大觉,打都打不醒,黄檗大师说在坐禅;首座和尚明明在坐禅,而黄檗大师却说他在打妄想。里面的道理何在呢?就是六祖大师上面所说的道理嘛。“若见诸境不乱,是真定也”。临济被他的师父打都打不醒,其实他们明白得很,临济是“见诸境不乱”,所以尽管睡大觉,而黄檗大师却赞叹了是真正坐禅。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这就是六祖为禅定所下的定义。总之,说到底就一个“著相”,“著相”就是无明。佛的三藏十二部,说的,破的就是这个东西。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就是这一点点执着,佛法就是要把这一点连根拔掉。世上的人放不下,总要抓一个东西才安心,抓一件又一件,一直抓到死都脱不了手。“坟地给我看好啊!”“儿女要给我照顾好啊!”“千万记住你妈,明年清明要来上坟啊!”你看,这怎么得了。基督徒要把上帝抓住,佛教徒则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抓住,这些都是执着,所以禅宗说“顿破”。就是破这个东西;三藏十二部,大说小说圆说顿说,种种说,反复说,都是为了破这个东西。

这里,六祖大师引《菩萨戒经》说:我本性元自清净,因此,一切学佛的人要念念不忘自己的本性,要看到自己本来就是清静的本性,如此而已。所以要“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自己修自己的本性,自己按照自己的本性行动,用不着只想依靠着什么别的力量,自己的本性就是佛嘛!所以祖师们大悟后,往往第一个感叹是:“啊,原来是这样,其实我早就成佛了!”开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坛经》坐禅这一品并没有讲怎样坐禅,而是放在这个“本性”上来讲的。六祖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只是叫你明心见性,自成佛道,一切都在这里。

唐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叫马祖。他为什么叫马祖呢?因为他俗家姓马,出家后的法名叫道一,所以叫马祖道一。他是四川什邡人,气宇不凡,非常用功,后来离开四川到湖南衡山怀让惮师的庙子里挂单,一天到晚都在静坐。怀让发现他是个人才,很想度他,多次找他谈话,但马祖坐在那里理都不理。怀让于是拿了一块砖,天天在马祖面前磨,马祖也不理。不知过了多久,马祖终于忍不住了,说:“和尚,你在干什么啊?”怀让说:“我在磨镜。”马祖很奇怪,说:“镜子是用铜磨,你用砖磨,怎么成得了镜子呢?”怀让说:“既然砖头磨不成镜子,那么你在那儿坐禅就成得了佛吗?”马祖的确不凡,立刻有所省悟,并且请教说:“那怎么修持才对呢?”怀让仍然用比喻进一步说:“如果一头牛拉的车停在那儿,要牛车上路,该打牛还是该打车呢?”马祖说;“当然该打牛,打车有什么用!”怀让说“因此你应当知道,人的身体等于一辆车,心等于是牛。要想成佛,必须以心上用功,不在于坐啊!’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呢?若说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于言下就大彻大悟了。

在这次学习上,许多同学问我应怎样用功,从以上所讲的道理来看,用功就是多事,本来就是佛,还用什么功呢?但大家还没有见性,当然应该用功,而且需要假设一些方法,帮助自己见性。根据六祖大师的主张和我的一些经验,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用功的方法。

首先,我们也要静坐,不过必须在生活中随时用功,不在生活中用功,光靠静坐,就效果不大。

生活中如何用功呢?大家可以参照六祖的《无相颂》,要时时做到“心平气和”,要“孝敬父母”,要“上下相怜”,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会和养成“忍”,“让”习惯,要敢于迁善改过,不要护短,等等。这些看起来很平常,但日用之谓道,不要小看这些,这可是基本功夫,如同建一幢大楼要打好基础一样,这些全是基础,有了这些,你一静坐就得力了。

懂得了一切法空的道理,那么你对一切事相就不那么执着了,但这还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要在实践中,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来实证这一真理,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受用。这是仅凭静坐得不到的,要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去,要在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自己的贪嗔痴中去体验,佛教不是没有气功,但佛教讲的是正面,背面的东西很少讲,怕你执着。我今天把背面的秘密告诉大家,万法皆空,不空不行,不空你那个阴阳二气就干净不了,就纯净不了,做功要见功夫,要有本钱,头一个是身上的阳气要旺,静坐要见功夫,非有阳气不可。阴气要不要呢?许多人说不要阴气,那就错完了!阴阳之谓道啊,仅靠阳气是不行的,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必须阴阳二气配合,才能回归太极。

所以说真阳之气要旺,那真阴之气一定要足,这样静坐才能见功夫。那么阳气从哪儿生呢?仅凭那点深呼吸是不行的,深呼吸是后来作用,与真阳无关。我说一点不知你们信不信,但可以试一试,你帮助了人,做了件好事,心里就欢喜——这里就生了阳,阳气在心上一冲,你就有欣喜的感觉。这不是空的,阳也不是无缘无故生的,吃点补药也可以生阴生阳,但不是真阴真阳,总有点不纯。注意业感缘起的道理,你若能做到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么生出来的就是真阴真阳。这里可是高级气功。所以把工作和生活搞好了,多作于人有利的事,阴阳二气在身上就纯净;一身的业行浊乱,身语意都不干净,身上哪儿生得了真阴真阳呢!

阳气,要阳得纯,阳得正,不要燥阳;阴气,也要阴得纯,阴得正,不要浊阴。有精神吵架的,阳气虽然足,而且有余,但那个阳是燥阳,不但不能办事,而且要坏事。用这种阳气来用功,就会走火。有的人精神虽不振,成天磕睡,可也成天在心里计较盘算,阴沉沉的,这是浊阴,浊阴就易入魔。现在一些用功的走火入魔,其原因就是阴阳二气不纯。所以要用功,必须纯净阴阳二气,要纯净阴阳二气,最好的途径就是要在思想上开通万法皆空的道理,在行动上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身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洗干净了,你那个阴阳二气就纯、就真了。有这个本钱用功,你试试其中的效果!

怎样静坐最好呢?坐的时候要看情况,早上坐也好,晚上坐也好。但真正说来,早上坐最好。睡了一夜,就应早点起来,不要贪懒觉。你要想见性,想成佛,如果早上的懒觉都舍不得,怎么行呢?告诉你,贪懒觉就是沉溺于生死,要注意这点。另外,睡一觉之后,精神就特别好,认懂得其中的道理呢?若说因为一夜的休息,帮助了新陈代谢,那只是一般的说法,科学对这个问题未必讲得清楚,倒是中国道家对这个问题解释应引起人们重视。

道家是怎么说的呢?道家认为,我们身上精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为身上阴阳二气不断交替所产生的。我们在天地间所以能够生存,万物能得养育,是凭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媾。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你身上所需要的滋养,都是因你身上阴阳二气融合的结果,产生出的那个东西才把你补充起来。阴阳二气等于夫妇,阳是男,阴是女,两个本来是相互需要的,相互欢喜的,但当中一有杂念,有贪嗔痴捣乱——特别是白天,这阴阳二气就得不到交媾,就使你疲劳,困倦。

晚上睡一觉后(有时白天也可以休息),那时,念头沉下去了,不捣乱了,阴阳二气才有机会交合。所以睡一觉后精力又得到了恢复。夜里睡时如果梦多,梦乱,那阴阳二气交合得就不好,所以尽管睡了一觉,仍然使人昏昏沉沉的。俗话说“有钱难买早上觉”,早上的觉真是舒服极了,特别是已经睡醒后似睡非睡,朦朦胧胧的那时舒服得不想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睡足后阴阳二气交合后产生的那个东西的作用。那个东西产生出来时,你本应当起来,让它补养你的精神,可是你睡懒觉,结果身体没有好好接受,两者一结合,起来后仍然是昏沉的——那个东西散了,全散在皮肤里,所以身上倒是舒服,也不想起床,结果是精神没有得到滋养,所以我提醒大家早上起床应早,5点不行,也不应过了6点,8点就得上班,不然你又有什么时间来用功呢?

起床后,先把大小便解了再坐,坐时下部垫厚一些,上面穿薄一些。盘脚在佛教里有几个方式,一是双盘——双跏趺,两个膝挨地,尾部触地,会阴穴要悬空,会阴穴很重要,全身的阴气都汇归在这儿。双盘若做不到,单盘也可以。单盘做不到,双脚自然交叉也可以。

腿摆好以后,就把身子摆正,右手放在丹田上,再把左手背放在右手心上。丹田这个地方容易发热,两个手没有放好就容易心散,所以姿式很重要。再就是舌抵天堂(上腭),伸直脊梁,但不要强勉用力,自然轻松最好。我们五脏六腑都是在脊梁上挂起的,脊梁一正,五脏六腑的位置也就摆好了。眼睛呢?各人随便,若闭上就瞌睡的人就不要闭。一般是眼观鼻,鼻照脐,外表姿式大体如此。练气功的人都知道这些,这传自于佛教,叫“七支坐法”。坐好之后,吸三口清气,吐三口浊气。好了,这下你就定了——调身调定了,下面就开始调息、开始用功。

用功,佛教内一般都是止观双修、定慧等持。懂得了“万法皆空”的道理,用功时就应多修空观,以达到不思善、不思恶的境地,到这个时候,你的念头不求净而自净,自然而然地进入轻安自在,这时你就应该定住,越长越好。若定不住,念头起来时怎么办?禅宗用功,决不去打这个念头,一打就是妄上加妄了。当念头起来时,你不去管它,也不随它发展,你只是心里明白就行了。这样,念头自然而然就去了,轻松得很。你若用力去排除,那就是自讨麻烦。还有一种方便,念头起来时,你可以追问,这个念头是谁的念头呢?它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呢?就这么去参。不要听那些“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说,只要在空观上功夫到家,这些自然都在里面。就在这时,如果豁然一念脱落,我就给你道喜!那时精化气是它,气化神是它,神还虚是它,虚合道还是它。用不了多大的劲,该周天通时自然就通——只要证了空性,一切功夫自然会来的,何必着急呢!

禅有许多层次,有各种各样的禅、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无上乘禅,这里简单作些介绍。

我们先讲一讲,三界唯心的三界。三界是什么呢?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的表现就是饮食、男女、睡觉,还有其它种种,但主要是这三件事,所以叫欲界。色界里饮食男女睡眠三者都没有了,但还有他的身体和环境可以看得见,所以叫色界。无色界则全是精神的世界,没有身体,也没有山河大地,所以叫无色界。色界以上又叫定界,没有禅定功夫的人,是到不了这两个世界的。

欲界里有天道、天人,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不需要得定,只要善因够了就可以去。天人也在欲界里,而色界、无色界是属于定界,必须得了定才能去。欲界里的六层天是: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都是欲界,都有饮食男女,不过睡眠比我们少,烦恼比我们轻而已,所以仍然是欲界。

色只是里有四层天: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必须得了定才能去。无色界呢?里面又有四层天:空无天、虚无天、无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总括色界无色界叫四禅八定,一层天比一层天高。色界四天尚有颜色质碍,而无色界四天则是纯精神的世界。

如来禅和祖师禅

不要以为天上就那么了不起,要知道,在佛教里,三界都是凡夫,这一点一定要弄清楚。一般以为上了天就了不起了,那不行,那只是福报好一些而已,享受好一些而已。在三界里,烦恼并没有断,空性也没有证到,人我法我二执都有,仍然不能出离生死,所以叫凡夫。进入佛法,了脱生死必须得智慧,也就是要证一切法空,否然绝脱不了生死的。所以四禅八定也只是凡夫定,而凡夫定是不能了生死的。小乘里说的种种定,可以证罗汉,可以了生死,但只是小乘定。小乘定再上去就是大乘定,大乘定有一定叫“如来禅”。还有“祖师禅”又叫无上乘禅,这就是禅宗的专利。关于“祖师禅”,在教下有很大的争议,但在禅宗里却是非讲不可,这是禅宗的特色。

什么是祖师禅呢?下面举一则公案:沩山、香严都是百丈禅师的弟子,沩山灵祐最先出世坐山,但香严却没有见性。百丈圆寂后,香严又依止沩山。有一天沩山对他说:“你在百丈先师处聪明伶俐,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但都属于分别思维,没有找到生死的根本,现在我问你一句,但不许引经据典,要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父母未生你时是什么样子呢?”香严对这样的问题,若回答呢,心里尽是经典的,老师的,而自己的却不知在哪儿,回答不出来,于是叹息说:“毕竟画饼不能充饥啊。”于是就把平时看的书全部烧了,说:“今后我也不学佛法了,当一个行脚僧算了。”他告别了沩山,就到南阳忠国师的墓前,搭个茅棚过日子。

一天,他在田里除草,偶然把田里的瓦片抛开,击竹有声,一下就悟了。这时,他感慨流涕,对着沩山的方向礼拜说:“感谢和尚当时没有为我点破,不然怎么会有今天的悟呢?”他作偈一首送与沩山,偈子是这样的: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看到这个偈子,对仰山说:“香严这次终于彻悟了。”仰山说:“还不行,我要亲自勘察,看他是真是假。”仰山找到香严,说:“你那个偈子我看了,你再说说看。”香严于是又作一个偈子:“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说:“如来禅,师弟是会了,但对祖师禅,你还未梦见。”香严说:“好好,我再给师兄说一点。”香严于是又作了一个偈子: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于是高兴地说:“且喜师弟会得祖师禅了,我要向老师报喜。”并于祖师禅,在《五灯会元》中还记载了一则,出于与仰山、香严同时的洞山禅师的师兄幽溪和尚的公案。有个和尚问幽溪:“如何是祖师禅?”幽溪和尚回答说:“泥牛步步出人前。”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的,可以说全是祖师禅。“我有一机,瞬目视伊”,与唐五代许多机锋、棒喝,你说这是初禅呢,二禅呢?谈不上嘛。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一类,连如来禅都未到,说什么祖师禅。如来禅必须讲修行的次第,祖师禅则肯定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不是修得来的,只是见与未见的问题。所以在四禅八定,大小乘禅讲了那么多,而禅宗不讲这些,“我宗门下,只是明心见性”。单传直指、向上全提,这才是祖师禅的风范。


{返回 贾题韬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坛经讲座 忏悔品第六
下一篇:坛经讲座 定慧品第四
 论开悟 第十讲 禅宗的开悟(一)
 坛经讲座 目录 序言
 论开悟 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
 论开悟 第十二讲 禅宗的开悟(三)
 论开悟 第二讲 教下的开悟
 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坛经讲座 付嘱品第十
 论开悟 第十一讲 禅宗的开悟(二)
 我就是真如
 论开悟 第十三讲 禅宗的开悟(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放下是人生的大智慧 7.放下的处世之道[栏目:放下是人生的大智慧]
 释永信被命名为少林功夫代表性传承人[栏目:永信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40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释迦牟尼佛传 第四章 佛陀的家谱[栏目:释迦牟尼佛传]
 20.善恶供养[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寿命无常(三)[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三乘佛法指要 第一篇 前行法(前方便)第三章 佛法的修习 第二节 修习次第[栏目:卡卢仁波切]
 常常觉得做工作比别人还累,该怎么办?[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解脱就是硬道理[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