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日:如实修行,平等安乐住
夏安居,这是一个成长的季节,世尊让我们在这个时间来集中熏修,十分有意义,在这个时间我们的智慧、记忆很容易成长。
我们要正确认识众生与佛的无差别之差别,众生执着于表相,多在差别上用功夫,所以欲求坚固、强化自我,在坚固与骄慢的推动下愈加负重,背道而驰。
从本质上具足平等的角度来审视众生、作为,一切现行业缘就会得到自解脱的方便。这样的修行机制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如实修行。
现在很多学佛人没有在“如实”上孜孜不倦地下功夫或审视,结果就背道而驰,导致学到一定程度就改变信仰,或学其他法门去了。不是不能去学,主要是对众生分的如实的认知,和对佛菩萨教法的认知不够清晰,所以在择法与修行过程中看似修行,实是背道而驰,往往还背道而驰还不能自觉,他就会责怪或迷茫,责怪是不反省自己对法的认知,不负责任;迷茫是越学越痛苦不知该怎么做。
所以“如实”的这个认知十分重要。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在生活中能思维、观察、运用。生活是最如实修行的一个机会。
越建立差别越背道而驰,以为真有所得。一定对表相上要有个突破,或者说有一个确定的认知,不能粘着它。这个表相,即我们的见闻觉知、修行的差别等等。作为一个修行人,真正爱护自己的法身慧命,就要避开这些伤害,其实真正“好”的感知就是越来越变得智慧无染,越来越慈悲方便。
慈悲就是为利人故而显现种种法则的修持与作为,不是为了自己得什么失什么。智慧的确于一切法是无染的,再大的作为也没有什么可染着的东西,没有必要染着。但若对表面现象没有如实的观察,差别相一旦产生,别人再一恭维,慢心就生起来了,蒙蔽自己,本来是为饶益有情而修法,结果产生骄慢的伤害。
平等舍
此处需要回向,回向是平等舍。是回施法性,法性平等安住的表达,去掉我们的染着、增上慢,是平等住的方便,使我们无染,拔除我慢。因为其本质无来去,无增减,若不认知,不如实的心会导致未得言得,导致增上慢。
说打多少座、念多少千遍经就能开悟,往往这样的修行人因累积带来伤害。因为累积会带来慢心,慢心得不到相应的结果就会怨。就比如每天往自己背上背十公斤黄金,一天、两天、一个月,即使再好的东西不断累积也会把自己压坏了,没有舍。应无所著而生其心,应无所著而修一切法,如此会体会到修行的解脱,修行中的智慧、慈悲、轻安。十方诸佛如来的正业有三种轻安:至静轻安、大悲轻安……。可见修行的结果是轻安而不是沉重。
很多人说“累了”,很多道场的执事都容易说“累了”,就是积累。没有回向。“积累”的累字和“累了”的累是同一个字。哪怕是积累善良的作业。没有智慧慈悲的缘起,没有舍,没有得到轻安。
如果做了很多事把它舍了,没有得也没有失,很快就休息过来了。但若认为自己做了很多而没有相应的收获,那就很容易累。只要是积累的人都修行不下去的,不管善根大小。
如实,对自己、他人、佛菩萨要有如实的了解。
平等舍十分重要!心地的平等安住十分重要!
平等安住是我们依本质修行的方便。
积累是我们学佛知见上出了根本问题。
“七觉支”大家应记住,正见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轻安觉支,以正见为缘起,十分重要!使我们的心地逐渐清晰、智慧、善巧。
舍的修持对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时代贪欲炽盛故。
答疑
一、 《无量寿经》中有“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为什么讲阿弥陀佛第一,而不讲平等呢?
佛佛皆是相赞、相随喜的,果德皆无异,只是住世方便、教化方便有异。又比如经中讲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如此都是为夺众生骄慢分别心智,夺众生择取不定心,顺众生求大求王求第一的心智的慈悲回施。所谓“夺”,是令心平满、休息。阿弥陀佛建“超世愿”也不是为超诸佛而超,是为了诸佛来相证,应众生心智需求而设立的。
二、 “阿弥陀佛光明名号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为什么我还有无明,还没有得到满足呢?
昙鸾从三方面剖析的(这节课讲了第一个角度如下)
“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
众生执着于表面现象,不能如实,丢其本质,不能平等守护,所以修行就会出现积累,积累就会沉重,沉重就会有怨言,怨言就会有不相应。
若对众生自他有情如实观察,这个如实的角度,一是表面现象,一是本质现象。表面的分别与积累的习惯,本质的平等性、平等舍的安住。我们修行若依本质修行,就会与彼名义相应,会得到解脱的利益,会照破我们的无明。我们不依此如实观察,就会分别积累,造成怨恨与迷失,就不能修行相应。
△ 业无所属,烦恼无所属,但你抓住它认为是你的,那它就会在你的生命中起作用。对此应思维。
△ 本质平等,赞骂讥称皆如幻平等,如此修行,人趣向轻安、解脱。而依表相修持的人就会积累、沉重、烦恼。
△ 凡夫的修持不能染着见闻觉知,但见闻觉知在起作用,印证我们的法益,但不能染着。
三、 关于“即下解脱”
“即下解脱”,是我们依止着本质平等来观察我们遇到的现缘,即下就会得到解脱,在事相的相续中就会得到轻安。若依表相来思维、观察、修行,就会积累,就会不平,就会烦恼。这两种结果就是告诉我们要如实审视自己与他人的表面现象与本质现象,了解了这个,那我们就知道怎么修行得当了,就会与名义相应,会得到真正的加持,平等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思议光也好,我们就会相应。
这是个入手处,诸位菩萨一定不要小看这些“小事情”,我们讲的“小事情”一点儿都不高深,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琐碎的一些思维模式,但它对我们太重要了!因为它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意识,我们一不注意就会用表面现象去欺辱自己,给自己带来烦恼、迷失。
所以为什么“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呢?我们为什么得不到满足呢?就是相应与不相应。你要能如实地去了知表面现象与本质现象(对自他都如是)。
说表面、本质皆是交流方便,我们谈到如实观察佛陀,就没有表面与本质之分了,因为佛陀是表里一如的,他证得法性一如,得以自在力。因为我们没有证得,我们是分裂的,那我们就分开来讲,这也如实。因为凡夫就有凡夫的状态,但凡夫也可以觉悟,即依本质而觉悟,而证得菩提。你若不知凡夫的相,强制地跟佛放在一起,不起作用。这就是如实。
就本质来说,众生与佛无别。看其表相来说,众生与佛菩萨的作用是有很大差别的。差别在哪儿呢?就是诸佛遵循了本质而行,而凡夫依表面而行。如此而已。一觉一迷,一轻安一沉重,一喜悦一烦恼,这样我们来对比观察,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思维些什么,说些什么了。
四、 关于回向
回向就是为去除贪心与积累。
贪心与积累是我们的业习。回向很重要。舍就会去掉我们贪着、染着的心。
染着法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就如你站在筏子上不愿意上岸了,说这个筏子真好啊。所以法如筏喻,只是度脱我们心中的疑虑、障碍,解除我们的沉重、菲薄。令我们有正见思维。如此就能入八正道,入诸佛如来正道之行,行中道之业,脱离生死轮回。
这是我们作为佛子应该思维,应该观察,应该实践的甚深法则。
说其深,是它在我们生命中每时每刻都可以用的。
五、 关于平等
我们的一切时处,是没有对立、对待之平等。这是一个去除我们思维对待的善巧,令我们得平等安乐住。
六、 关于休息
有时我们潜意识中潜在地在积累,要回馈的心悄悄地积累,有积累就会累。
身心真正的休息需要如法、得当的方法。有的人睡觉很多但解决不了身体的累,有的人心理这样那样调整都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呢?不如法时,不对称时,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