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居第九日(一):何为把身口意三业供养给阿弥陀佛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63

安居第九日(一):何为把身口意三业供养给阿弥陀佛

希望大家宽松,不要学着得到些什么,要学着能去掉些什么,能融化些什么,使我们的心理变得轻松、简洁起来,使复杂、沉重、欲搞学问的心休息下来。

休息对这个减劫时代的众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寿命在减少,但我们心理的负荷没有减少,那样人就会很苦恼,很有逼迫感,有太多不能承受、超负荷的东西,就象要五岁的孩子拿成人背的重量,是不对称的。我们不能再辅助、沉淀什么,而需要解脱,很多不必要的纠缠要去掉,需要真正心灵的休息。色身的休息大家都会,但心里不得宁静,休息是不成立的。所以我们想通过这节课,慢慢在解脱的道上有一个踏实的、真诚的体验。

往往我们对现状的如实认知不够

此“如实”,就是不回避我们的状态,你是个什么样子,出家在家也好,持戒犯戒也好,如法不如法也好,有修行没修行也好,不是要把自己卡在某个壳子里,是先要认识。

共业对我们的逼迫影响是最大的,往往人认为自己可以不顾及这些,那是不可能的。所谓减劫,就是自制力越来越差。所以不面对、认知减劫、共业,就会生活在浑浑噩噩中,一辈子浑浑噩噩过去了,生活没有主体。认知到共业,你才能方便来处理自己的现缘。要不然我们没法处理,下不得手。

自他共业皆是欲界有情分别执着造成的

讲净土时,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不念自他共业,唯佛是念,是为方便”。不过是个修行方便。

自他共业:善、恶、无记

有人说自他共业中的善业可以供养佛,恶业怎么可以呢?

实际我们的善恶无记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

妄想,由分别心所显现,就会有善、恶、无记。

执着,由七识所成。

妄想分出来善恶无记,那你说善是不是妄想呢?对,善不过是个分别执着的妄想罢了。在天人眼里,我们欲界的善恶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看都不看,就象你在粪池子里分出来这块儿粪是善良的,那块儿粪是罪恶的,那块儿粪是无记的,他们看都是粪坑里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是欲界有情的分别,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看一下就全否认了,都是业、欲界业。

善恶不过是我们欲界分别出来的妄想执着罢了,实在是没有意义。但往往我们会认为自己的善有价值,就会把善收到自己身上,把恶推给别人,所以很多人做事就不负责任,好事儿是自己的,坏事儿就是别人造成的、环境造成的。为什么呢?我们的执着的力量加在这个善恶分别的妄想上,所以出现了伪善,色界有情审观欲界有情的执着都是伪善,不管你装得再认真还是伪善。因为它是无常的、无我的,不过是你执着的一种装裱、设置罢了。

这一点希望大家认知,因为我们说“把善业恶业无记业都供养给阿弥陀佛了”,他说“不行,我要把善业给阿弥陀佛,恶业不要给”。这里不过是一个分别的巧妙伪装罢了,就是说供养也要分别一下,大大方方地放下一次执着,用一个清静的愿望也不愿意做。还要找个理由,供养的时候也要分别好的供养坏的不供养,说的是很善良,但没有离开分别。

如此来看,我们才知道,我们的自他共业,不管是善恶无记,都是我们的分别执着所显现,智者没有这些东西,稍有禅定的人在一如心智中没法建立这些对待,其意识法界是空明的,他看着你只能笑一笑,说“这个人在安立妄想执着”,在干净的法界中安立了妄想与执着。因为我们的心就象大画布一样,“心如画工师“,我们的生命意识都在自己作画,在描述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诸位善知识善审观,这一点一定要搞明白。

所谓供养——佛陀给我们一个放下妄想执着的方便

我们的善恶无记都是分别妄想执着的产物,所谓的“供养”,不外乎是佛陀给我们一个放下妄想执着的机遇罢了!是放下的方便。这样一审观,你就不用把自己的供养看的多么高尚,不用有“我要把好东西供养给佛,坏的怎么处理”这样的委屈心智,就大大方方地全部给他就行了,这样就没有疑虑了。

我们分别执着的习惯已经养成很深厚了,这不为怪,那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这样一个所谓三轮体空的“供养”,无外乎是使自己放下妄想执着的一个善巧罢了,使我们有一个能真正安住在清净心智的机会,也就是平等清净的回归的方法。

自他共业咸入弥陀愿海

如实修行相应。我们如实地了解自业、他业、共业,无外乎是分别执着造成的一种负重与迷失,那我们把它们和盘托出,象佛陀供养我们一样和盘托出,两个“和盘”就南无了。就象不管一杯干净的水还是肮脏的水、有毒的水还是无毒的水,一起倒到大海里去了,就皆称大海,所谓“百川入海,皆名为海”。百川入海,其水一如。南无,就是自业、他业、共业一时回入,不再执着于自己的善恶是非了,不再执着于他人的善恶是非了,当然也不再执着大家共有的善恶是非了,那我心里这一刹那因为恭敬的因缘,就回到了阿弥陀佛这个平等清净的海水中了,那就“咸同一味”。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象大海一样接纳着十方的回归,百川顺着种种业种种缘就汇入到阿弥陀佛的愿海。阿弥陀佛的愿海能载负接纳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咸同一味。也就是说,我们把自业他业共业一时全部供养给阿弥陀佛,就如百川入海。我们用这种形象的思维来融化自己对自业他业共业的分别执着。

有时候我们自业能处理干净,他业就不一定能处理干净,比如我们对自己严谨了、有次序了、安乐了,但看到别人的作为受不了了,这个人怎么放逸呢?怎么造恶呢?把别人的过失就象当璎珞一样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嘴巴上、脑袋里了,然后开始生烦恼了,所以以他人的恶业为自己的烦恼。

有的人,自业他业都调整好了,不看了,但是共业一来,又不能自制了,好比说南传是小乘啊,汉传不是佛教啊,藏传不是佛教啊,你这儿没有法啊,我们念佛是第一啊,密宗最厉害啊,一下又受不了了。这就是共业带来的。说“河南人怎么了”?共业带来的。

所以,不念自他共业,是百川入海的事实,我们就顺着这个力来念“南无阿弥陀佛”,顺着佛的愿力,就是百川归海的力量,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自他共业咸入弥陀愿海了。这个十分重要!

我们如此修行相应,不是为自求的,是“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广大殊胜平等一味的教法。所以很多人以声闻心求禅定、求功夫成片,这样自力行持的有情是不能理解阿弥陀佛的广大心愿的!百川入海、自业他业共业共入弥陀愿海的心量你没有,那你自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象成片了,但看到别人的业又乱了,你拉了几个人好象自他都好了,结果一听到共业,你又乱了。你念的功夫成片了,他念的功夫成片了,来个南传佛教的说你们不是佛教!又乱了。所以,我们在念佛这样特定的广大教法中,就是自他共咸生彼国的这样一个极大善巧,平等一味的修持,不要说自己的善恶业了,就是他人的善恶无记业,所有有情的善恶无记业全部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呢?这是智慧者所见,不是一个口号,是智慧者的心灵的最好的呼唤。心灵在指导我们的意识法界空净光彩,一味平实,即心即是,所以如大圆满镜子一样所照见,即心即是,你做什么画什么就会出现什么景象、什么内容。

针对“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而我们犹有无明、有愿不满足”的问题,昙鸾法师第一个解释是“由不如实修行相应故”。为什么不能如实呢?就是对自他共业的不了解。为什么不能修行呢?就是不能矫正自己对自他共业的染着,我们对自他共业还是染着的,或者说我们没有真正地清晰自他共业对我们的蒙蔽!它蒙蔽了我们光明遍照的本性。所以我们要发广大殊胜心,是修净土的一个必行之课,发无上菩提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我们汉传佛教的极大优势!这样就能如实修行相应。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发心,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心、愿相应,所以殊胜难得。心,是众生所发,这是应明应知之处。愿,佛早已成就了,就在等着我们心的回归。所以心愿相应不过是心的回归,通过佛的回施我们得以回归,这么看,我们就能如实修行相应,使“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如百川归海。

阿弥陀佛彻彰一切众生的究竟意乐

所以,阿弥陀佛彻彰一切众生的究竟意乐!这个究竟意乐就是圆满无上菩提,于十方法界得以自在方便。人的意乐千差万别,这没有问题,就如百川,究竟意乐就如大海,含纳百川。种种意乐种种作为都是不了义不究竟的作为,就如百川都在悄悄地流向究竟处之大海。所以一切不了义的意乐悄悄地在归向究竟意乐,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个愿乐慢慢地在遵循着意乐回归到究竟意乐上来。因为在这个空净的心作心是的法界中,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最庄严,最究竟,最安乐的,所以阿弥陀佛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最为庄严难得,乃至超十方一切国土的宝刹,我们来了知它了,就有回归的善巧。

所以究竟意乐是一切方便阶段意乐的必然归趣!方便意乐的阶段的、差别性很大,但它必然归趣于究竟。因为我们不善于观察,所以往往在某个阶段的意乐上产生呆滞,以为这就是我了,实际不是,只是一个必然归趣的过程。在这一切方便意乐、阶段意乐、杂缘意乐必然归趣的审知中,我们了解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真实、完整地表达了究竟意乐,完整地标志出来了,完美地表现出来了,使我们对认识到究竟意乐是个必然的归趣。这样我们“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什么遗憾,我们观察清楚了再来念佛、修行,就很认真了,因为你没有疑虑了,不擅观者多造疑虑,心里有很多障碍,滞呆在某种思想意识状态下,即某种意乐状态下,不能活活泼泼地向前流动了,所以很多生命十年老面孔,二十年老面孔,一直到死亡了还是老强调。他的思想意识就这么认真了,“我就这样子了”,看着似如法的,实际还是在妄想执着的蒙蔽下,滞呆了自己的生命、善缘,乃至作为。这一点希望大家认识。一切杂缘的意乐,不究竟的意乐,阶段的意乐必然归向于究竟意乐!就是一切不圆满的知见,一切差别知见,一切次序的知见,必然归向究竟知见,这是必然的!佛陀看到、审视、修证到这个地方了,所以佛为一切智者,佛为世尊,为天人师,因为你必然会归到这个地方!不管千拐万拐,千停万停,你最后必然会归上这个菩提的道路上来。《大集经》中给它取了个最好的名字——无量寿如来会,极乐世界是一切诸佛必归之地!就是成佛之必由之路啊!

“无量寿如来会”是来表达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实际是究竟归依处。究竟归依处实际是究竟意乐的表相、表达。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周边都是佛菩萨是什么感受呢?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是什么感受呢?一切都是那么清净自在广大庄严。

《如来藏经》讲了九喻,实际就是讲大家每时每刻都在如来会,但我们现在看的是表相如来会,而不是本质如来会。诸佛如来亲证了本质如来会,我们被表相蒙蔽,所以是娑婆世界众生会。本质,就是究竟意乐。这样,究竟意乐——究竟归依处——如来会——本质——如来藏就结合到一起了,原来都是同一说,佛性,清净法性,涅槃国,真如法界,一真法界……,无量无边的说法,就是究竟归依究竟意乐如来藏的成熟,就是佛性彻底的彰显。不再被众生会的表相迷惑,远离了众生会,就是表相会,染着会,众生迷失奔波挣扎诤斗,我们不再染着了,本质现前,如此一念转,天地宽。

所以我们作为学佛人,就有很简单的法则,来让我们结束杂缘炽盛的表相与妄执的痛苦,使我们单一起来,随顺着法性的单一,来活一个轻安自在的智慧人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对于“由不如实修行相应,与名义不相应”这个话题,我们做了个简单开示,希望大家在这个角度能如实观察,如实地修行,如实地修行相应。这几天的课的主体是希望大家如实了解自业他业共业,如实了解诸佛如来的作为与愿望,来修行相应。


{返回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居第九日(二):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三身功德
下一篇:安居第七日(三):念佛人以无诤为根本
 安居第十六日(二):心常作愿
 安居第七日(二):从“起点、过程、结果”看净土法门
 安居第二十一日(四):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安居第七十一日(三):先回家来,行化自在
 安居第四十七日(一):极乐世界必须归,必然归!
 安居第二十七日(三):念佛的三种根性——远离生死边见
 安居第三十日(一):稀有难得!
 安居第五十日(二):再谈净土教法的分水岭
 安居第七十二日(一):遇到不良征兆的处理方法
 安居第十二日(一):佛住法界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请问听经是否可以躺着听?[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练习动中禅,学员们何以自我判断,是否可练习下一个阶段呢?[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闽南育僧才海外传佛法——瑞今法师生平述评(陈全忠)[栏目:其它]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3 生死流转之因[栏目:法海集]
 修行如何开智慧? How Can We Cultivate to Bring Forth Wisdo..[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天台宗的讲学制度(心皓)[栏目:天台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