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有
 
{返回 卡卢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74

中有

卡卢仁波切讲授

缪树廉译

「中有」〈bardo,又名中阴〉本义为「二者之间隔」。Bar意为「间隔」,do意为「二」。此间隔可以是空间,也可以是时间。如有二屋,二屋之间的空间即是中有。日出与日落之间这段白昼也是中有。中有可长可短,可广可狭。

我们的经验大多为间隔所组成。甚至就内心瞬间所起之念而言,在念起念灭和另一念生起之间,也有间隔。这种间隔,即使极小,也是每一过程中的一部份。我们的一切经验都具有此间隔性。

六种中有

某些方面的中有较其他方面的中有重要。最重要的中有之一,是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我们醒时的存在,为我们经验里第一个大中有,亦即生死之间的中有。

另一例是梦境中有,这是指从晚上入睡到早上醒来的阶段。盛行于此阶段的识境名为梦中有。

对一般人来说,死时的休克,产生一种无意识的境界,期间长短不定,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传统的说法是,此一暂无意识的时期有三天半。随后,死者之识开始复苏,以一种新的方式感受事物。从心因死亡时的休克陷入无意识状态开始,到识复苏为止,这一阶段的藏文名称是cho nyi bar do,意即究竟法性期;于此期间,心糊里糊涂的被投入其本性。

死后经验中的下一阶段为识的复苏,其间很多天死者会感受到心所发出的奇相,或死后心所产生和经历的幻觉。从识复苏之刻〈究竟法性期终〉开始,到于轮回中六道之一投胎,藏文名称是si pa bar do,意即转生中有〈Bardo of becoming〉,另一种说法是或然中有〈bardo of possibility〉,因为此际我们尚未投胎,至于将生何道,则有多种可能。

以上是有关中有之理的四个主要实例。另一例是禅修境界:当行者修禅得力之时,在识一方面会起某种变化;修禅完毕再做俗事时,修禅时的识境就中止了。真正修禅的这段期间名为禅定中有〈Sam ten bar do〉。

第六种中有名为妊娠中有。此一期间始于转生中有结束,死者之识与母体内精卵结合,直到出生,也就是直到生死之间的中有开始。

我们人或众生在轮回中所经历的这六种中有,可以改善,但改善之力在于醒觉之境。我们今生在世这一段中有期间,最能发展出有效应付其余中有的能力。中有这个名词,通常则专指转生中有,也就是投胎前的幻觉阶段。

五大与心性

我们目前所处的未觉境界,乃是基于根本无明,亦即根本散漫之识〈kun shi nam she〉。它是扭曲混乱的根本识。不过,我们有可能体验到真正的心性,当此清静觉知出现时,我们不再有根本散漫之识〈kun shi nam she〉,而是有kun shi ye she。nam变成ye,这一字之差,有天渊之别,因为kun shi ye she是根本原始觉知,而非根本无明。

无论是根本无明,还是根本原始觉知,所讲的都是心。心本质上包含自然界中所谓的五大。心中具有五大的潜能,而且一直如此,永恒如是,──不是从那一刻才开始。心本性中永远具有五大的素质,死后的经验即是起于心的此种潜能。

当我们谈到心时,我们所讲的不是一件东西。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心不是我们所能限定者。我们不能说心有某种形状、大小、方位、颜色或任何其它限定的特征。我们所谓的空大,在我们知觉的境界里也没有限定的特征。空大就是心的空性;此即心中空大的素质。

但心不仅是空;心含有能认知任何事物的明力。心的这种无限认知力是心的明性,与火大相应。

此在本质上空明之心,引发所有经验;无论轮回的经验或涅槃的经验,其根皆在于心,一如植物之根在于土中。心的此一为所有经验之源的功能,与地大的素质相应。

心的另一面是其动性。心从不静止:没有那一种经验能在心久住,都是很快就变为另一种经验。不管你经历的是苦乐等情绪的反应,还是见闻等感官的知觉,心的内容永远在变,心的这种连续不断的活动,是风大的素质。

心一直有此四大的素质,且将永远如此。心的这种连续性,及其对不同情况的适应能力,与水大相应。正如水流能保持连续,随方就圆,心亦能如是流畅、持续、适应。

五大与肉身

一切经验之源或基,是那以五大的素质为其特征之「心」。我们目前的处境是具有肉身的醒觉状况,在此状况中,我们感受到有一所谓成熟业身,意即成熟之业力所招致的此一似为坚实、具体的心象,那就是我们现在的肉身。

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肉身,与产生此身之心有如下的关连。我们身体的坚实成分,如肉与骨,代表地大,正像心的「坚实性」──其为一切经验之基与源的功能──反映地大。同样的,身内液体,如血、唾液、尿、淋巴液等等,代表水大。体温是火大,而代表空大的则是七窍等孔,以及器官之间的空隙。器官并非合成一团,而是各自分开。最后还有风大,它与呼吸有关,能借着呼吸作用维持有机体的生存。

简言之,肉身是从含有五大素质之心发展出来的。肉身也深受此五大素质的影响。此一身心的综合,使得我们能认知外界,而外界也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素质所构成的。

五大之于中有

目前,处于一个转捩点,一边是不净、未觉而迷乱的生存状况,另一边是成觉的可能。对凡夫来说,究竟法性中有,是随死而来的深陷昏迷期。其间无心智的活动或知觉,只是一片茫然的根本无识境界。此段中有在觉知朦胧乍现于心时结束。在究竟法性中有结束,而转生中有尚未开始之前,有所谓五种光相出现。这些光相的出现与五大的素质有关。

心在中有境界所见的不同颜色,是心的根本内在素质的自然表现或放射。水大是所见的白光;空大是蓝光;地大是黄光;火大是红光;风大是绿光。这些颜色都只是在识朦胧乍现之际,心内五大素质的自然表现。

随着识的开始发展和知觉增强,其对五大素质的感受也有了长进。先前所得的印象只是不同颜色的光线,现在则起的变化。光开始整合,凝聚成大小不同的光点或光球。在这些光球中,我们经历慈悲相与忿怒相的本尊坛城。

此处我们要谈的是,我们因感受尚未清静而可能转生的五道。通常都讲六道,讲导致转生六道的六种主要情绪,以及讲出现于六道的六佛。但在五坛法中,欲与贪因以执取为其共同本性,故而合并,以致除去了阿修罗道,将高等的阿修罗划入欲界天,低等的阿修罗并入畜生道。

慈悲相与忿怒相本尊坛城

从究竟的层面来看,能见本尊之心,与所见之本尊,本质上是一非二。但只要我们未获直接证悟,心就自以为是能感受之「我」,而所感受者是「他」。在死后的经验中,当慈悲相本尊坛城首度出现时,此种「我」「他」的分划,使得心有受到威胁之感;此刻五佛坛城,包括五佛的配偶及侍者,以及金刚萨埵的第六佛族,如伞盖般笼罩整个慈悲相本尊坛城。当时我们见到许多巨大的光球,于中慈悲相本尊发出极其灿烂的光辉。对有惑之心来说,此种光辉很难承受,面对诸慈悲相本尊颇像直视太阳。见到慈悲相本尊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六道有关的六条光线。这六条光线远不如慈悲相本尊所发之光那么强烈。因此,受不了慈悲相本尊清静身相所发强光之心,乃趋向这六条较弱的光线,而此六条光线则通往轮回中的六道,如是,有惑之心即被导向轮回。

随慈悲相本尊坛城之后而来的是忿怒相本尊坛城。无明再度令我们把心之本性所自然显现出来的本尊身相之光和力,视为外物和一种威胁。此时的死后经验,不是能见与所见合一的感受,而是可怕与可憎。

成觉于中有之可能

藏名Bardo Todrol的一组法教,以及相关的灌顶,其目的在于协助修行者得到加持发展解悟,以使他们能在死后的经验中获益。有此为助,当本尊的清静身相出现时。他们就能如实视之──视之为自心所现,与自心同一本质,既非外在,亦非威胁。死后当识能证悟其经验不外自心时,即可解脱。与Bardo Todrol有关的法教加灌顶,让我们得识本尊及其意义,使我们对死后之事有所准备。

死后成觉之可能,所仰赖者有三。第一是心的根本觉性或佛种,无此一切都不可能。第二是本尊清静身相所固有的加持力。第三是我们借着灌顶而与此诸本尊所结之缘,以及我们在理智上与直觉上对所发生之事的如实了知。当此三种要素齐备之时,就有可能在面对本尊坛城那一刻,获得解脱。

如果未在究竟「法性中有」和「转生中有」之间的阶段获得解脱,则接受灌顶及了解有关死后经验性质的法教,这两项利益都将在接下来的转生中有阶段发生作用,令我们不是生于轮回中之善道,就是生于佛土,确实朝向究竟迈进一大步。

转生中有

面对本尊坛城只是短暂之事,如果错过此一机会,心即入于转生中有。转生中有的情况大致与我们当前的处境类似──许多不同的印象不断在心中生起,都被我们执着为究竟真实。此一幻觉之境,依传统的说法,人死后在识入胎之前持续四十九天〈七周〉。每一周末,死者都会因突悟自己已死而深受打击,以致心又陷入昏迷,就像刚死时那样,但程度较弱。在每一周末短暂的昏迷之后,识又恢复,本尊坛城又再出现,但不完整,而且转瞬即逝。这些本尊坛城的出现所连续提供的机会,虽不如在第一阶段初现时所提供的机会大,但成觉之可能确是在死后经验中随时都有的。

本尊坛城所象征的意义

本尊坛城是具体表现净觉。例如,我们一般经验中的身心五蕴,在清净层面上即被认作五方佛。在俗位我们感受到八种有惑之识,而在净位此八识即成八男菩萨。在染位我们说此八识有八个对象,而在净位则说八女菩萨。这些清净身相,每一个都表示从觉悟的观点来看我们有染经验的某一部份。不仅有可能把我们染识的各方面与清净身相连在一起,也有可能把这些清净身相与心性本身连在一起。

关于这些不同的表现层面与我们自身经验之间的关系,已经讲了不少,还有很多的话可说。目前,只要了解我们简略说过的六种中有乃是任何轮回众生所必经的六各主要阶段,就足够了。在任何一个阶段,修行正法都是最有价值之事,因为借着修行正法,我们可净除自身之惑、障与烦恼,而增进我们的福德与智慧。

问答

问:寂静与忿怒本尊坛城,是否与某一特殊的文化传统有关?受其他传统之教的人如何得见此诸坛城?

答:有关这些坛城的法教,你是不是佛教徒没有关系:你总是要遇到慈悲与忿怒本尊的。作为佛教徒的好处,或修过此一特殊之法的好处,是你在遇到这种经验时能如实认知。但所经验者基本上都是一样,即使对非人的众生来说也是如此。每一通过中有阶段的众生,都会看到光线、光球,以及出现在光球中的坛城。不过,通常都是无能认知,也不想认知,只是觉得这种经验可怕和可憎。心因受惊而退缩不前。

传统经典说,连昆虫之识,在中有境界,也有同样的经验。六道中每一众生皆有所谓如来藏或觉种〈佛性〉,亦即对究竟心性的根本觉知。中有的经验即生于此,故为心之自然投影,而非某种文化的产物。

问:传统的说法是心有三面;五大中与此三面相应的三大,是否比余于二大更重要?

答:当我们说有三面──心的本质是空、心性是明、心的显现是无碍──我们认为心之空与明是空大与火大。风大是心的第三面,也就是心的不停活动,亦即无碍显现。至于地大,系指心为一切经验之源及所依,而水大则是心的连续性。此二功能〈连续及所依〉运行于所有上述三面。因此,心本质上是空〈空大〉,有明〈火大〉及无碍显现的能力〈风火〉,而在此三者中,无处不有连续性〈水大〉和堪为所依的能力〈地大〉。

问:我听说人死后的三、四天中,不要去动他的尸体。西方的习俗是,在人死后不久,就为他的尸体防腐。不动尸体一事有多重要,不动的时间要有多久?

答:一般而言,不动尸体的时间应尽量长。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不易做到,因为讲中有的法教里所反映的那种对死亡的态度,我们根本没有。人一死,我们就觉得那是心不再需要身了。我们没有西藏佛教徒对尸体所怀的那种敬意。

但要把这些观念讲清楚可不容易,你若只说「不要移动或触摸尸体」,而不提出理由,可能只会令人发怒。另一方面,也许你可以把这些观念中的一部份说明一下。人们至少会了解你所说的对你是多么重要,以致也对尸体有了某种程度的敬意,而尽可能不去动它。结果如何很难说。在人死后短期之内不去动他的尸体,是值得推广的一般原则。这是有益之事。


{返回 卡卢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曼达供
下一篇:四谛
 三乘佛法指要 第一篇 前行法(前方便)第二章 皈依处 第二节 三宝与三..
 中有
 三乘佛法指要 第二篇 正修行 第一章 三宝
 三乘佛法指要 第一篇 前行法(前方便)第一章 四正观(四共加行)第二..
 三乘佛法指要 第二篇 正修行 第五章 成佛
 观死与无常
 自悟自性之歌
 动机的重要
 三乘佛法指要 第一篇 前行法(前方便)第三章 佛法的修习 第二节 修习..
 往生极乐净土的四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二、记徐老与吕香光居士的一段因缘[栏目:徐恒志居士]
 请问思考和妄想要如何分辨?[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2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准提施食法问答集(持教法师)[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四上 四 赞叹语和便宜话[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相应8经 根本定与恭敬作者经[栏目:相应部 34.禅相应]
 《广释菩提心论》摘录[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危机四伏的人类现代文明[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过度追求完美,是我执的表现[栏目:月悟法师]
 没有灌顶可以修破瓦法吗?这样修如理如法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