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之明性
 
{返回 其它善知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19

心之明性

我们必须有保持良好态度的习惯,但我们生起瞋恨等烦恼的习气,在这一方面构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各种烦恼,予以迎头痛击。若能逐渐习惯于控制自己不良的态度,那么即使是常发脾气的人,过不了几年也可能变得心平气和了。

有人觉得,你若不任心随意游荡,而予以控制,即使丧失独立自主。其实不然;如果你的心走正路,那就表示你已经独立自主了。但是,如果你的心走邪路,那就必须予以控制。可能尽除烦恼,还是只能压制?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心的常性是净光,所以烦恼非心本性所具;烦恼是外来的、暂时的、可以除去的。从究极的观点来看,心性即是无自性。

假若瞋恨等烦恼为心本性所具,那么心自始就该怀恨,因为其性如此。然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只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才会发脾气,若无这类情况,我们的脾气就发不起来。这显示出瞋恨之性与心性不同,虽然深一层讲,二者皆为意识,都有明性与知性。

在靠什么情况瞋恨才能生起呢?瞋恨之起由于我们画蛇添足,把本无可恶或不良加在现象上。基于此,我们乃对违反我们意愿的发起脾气来。所以说,瞋心没有确实根据。爱心则有。有确实根据的心态若与没有确实根据的心态相竞争,时间一久,有确实根据者必定获胜。

因此,你若能长期保持有确实根据的良好心态,习以为常,则没有确实根据的不良心态就会逐渐减退。体能训练,例如跳高,是以肉身为本,因此能跳的高度有其极限。但心体唯明唯知,故以心为修行之本时,即可靠逐步熟习而无限发展有益的心态。

我们自己都知道,心能记忆很多事物;一件又一件,能记住很多。我们现在之所以未能记得那么多,乃是因为我们使用的只是意识的粗劣层面;如果我们使用意识的精细层面,我们就能记得很多。

依心而有的品性,也能无限增长。多用对治烦恼的心态,不良心态就会相对减少,终至完全消灭。所以说,我们既有其性唯明唯知之心,我们就皆具成佛所需要的本质。

佛教的一项基本论点是,心之本体唯明唯知,由此可见此心终将无所不知。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此一论点支持良好心态可无限发展的主张。

就日常修行来说,认清心的常性而转注之,极为有益。心性之所以难认,可说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概念为障。因此,我们首先要不想过去,不念未来;让心自然运作,不为概念所蔽。任心自在而观之。起初这很难做到,因你尚未熟悉此法,但迟早心会像清水一般出现。这时你应跟住此无造作之心,不要起念。

修行此法,最好是在清晨,那时你心已醒,并且清明,而你的感官尚未充分运作。前晚食不过量,睡不过久,也有助益;这样次晨你的心会更轻松、更敏锐。如是渐修,心会越来越稳定;注意与记忆会越来越明确。

看看这个修法是否可是使你的心整天都更灵敏。就暂时的利益而言,你的思想会平静。随着记忆力的增强,由于注意力的增强,你能逐渐发展出天眼通。就长期的利益而言,由于你的心更加灵敏锐利,你可随意用之于任何方面。

你若能每天修一修禅,把散乱之心收回,集于内在一点,那是非常有意的。在善恶等相对概念中打滚的思想可以得到休息。在无相对概念的境界中定一定神,休息一下,可有短期度假的作用。


{返回 其它善知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悲智妙药
下一篇:如何掌握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却殿仁波切)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东珠)
 断绝欲望的根源(赤根祥道仁波切)
 中观纲要(智圆法师)
 唵嘛尼贝美吽
 西藏生死书
 随在你:放心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
 三乘修行的次第(苏曼噶旺仁波切)
 弥勒大乘庄严经论开示(堪千阿贝仁波切)
 上师瑜珈 三(究给企谦仁波切开示)
 直视心的本性(萨迦法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老是想等先感悟明白后再去生信心?[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四不共加行 连载三[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佛陀的一切知智是代表无所不知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七讲[栏目:慧祥法师]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四课[栏目:般若摄颂释]
 上师,我想你[栏目:圆满人生·佛子心语]
 《楞严咒》是否天不亮才能诵?[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怎么才能见到佛[栏目:佛网文摘]
 无明是怎么来的?[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No Ajahn Chah《125》[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