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止息禅修次第
 
{返回 噶玛天津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07

止息禅修次第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诸子禅修唯心,心不可测,但可知,却不可言。初时,筑屋以护烛火,中时随风摇曳,后时风来风去,动静自在。心不受念左右,却可用心幻化,心住自性,止息成就,六通畅利,唯一利他无私。

 观照,是增长菩提。止息不生烦恼,烦恼亦不灭。观照是将烦恼转化为智慧。前十八种止息中,亦有观照,然偏止息资粮。今所谓观照彻见心之究竟。依实修派古沙立之法,不依文字,直指自性。唯上师口授,信手拈来无非菩提。识者见悟,非一非异,无来无去,无佛无魔。

洛本天津依喜旺秋 谨记为甲申秋残

 禅修的法门、传承、派别有许多。不只佛教有禅修,世界上任何宗教,皆有其禅修方法;即便是动物,有些非常长寿,其实也有自己的禅修,譬如冬眠。各宗派的禅修,其目地都宣称可获得神通,或他们的最高境界;然而唯有佛陀所教的禅修,境界才完美无瑕。这堂课,将延续过去所教的大手印禅修、止息观照等等,汇集成次第性、系统化的教授,归纳为十八种次第。

 每一次第,根据个人资质、用功程度,各有不同;尤其入门先后不一,故很难公开讲授,从头至终做系列性指导。学习禅修,必须了解整个实修次第为何?谨遵上师的指导,按部就班,每一次第如实自我训练,将所精进的境界与结果,如实禀报上师,而后上师将进一步个别指导。

 过于忙碌,以致不能持之以恒实修止息观照,固然不圆满。若有闲暇,却不肯布施时间护持道场、为上师效力、服务众生;不积聚资粮,只希望听闻上师开示,是资粮不足的。禅修道上,障碍比登山还困难,犹如冰天雪地中,没有配备和资粮,妄想攀登喜马拉雅山,饥寒交迫如何攻顶?况且这种人前来领受佛法甘露,所领受到的,与毒药无二。因为清净甘露,倒入有染器皿,将为其所染污。

禅修的条件

一、领受上师教导:必须领受上师的口传教导,之后方可禅修。

二、良好身心状况:若精神不济,或常处于恍惚、妄念炽盛、内心过于浮动的情况,如此禅修,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自我伤害。

三、禅修地点清净:

 大手印禅修,应远离人群,取人烟罕至、无野兽出没的深山岩洞或道场,三餐要有人护持。这些条件对现代人颇严苛,所以我们只能冀盼,在红尘浪涛之中,能构筑一方身心安顿之所,此即道场、道场。安适清净、整洁和乐的道场,令人自然沈淀,心旷神怡,很想一坐禅修片刻。此外,家中必须有属于自己禅修的地方,譬如佛堂、书房。禅修时,避免任何干扰:电话铃声、电视声、孩子吵闹等。

四、禅修动机纯正:

 具足上述外在条件,还要检视内在动机。为什么要禅修?动机必须非常纯正。虽然禅修的附属品是神通,但不是为求神通而禅修;因为即便具足神通,也无法解脱、去除烦恼。而是已经察觉轮回之苦,想创造圆满的生命;因为看到无常,所以想追求坚固不坏、永恒的存在,亦即天堂、涅槃、成佛之境界。

见心性本质 证诸法实相

 尚未成佛之前,称为轮回。无论流转哪一道,终究是苦。即便有幸生而为人,仍不离生老病死四种苦,以及无尽的烦恼折磨诸多挂碍。已然遭遇诸苦,现在唯一所能行,就是不再造苦因(痛苦的种子),以期免受未来苦果。目前的痛苦,必须欢喜承受;只有苦果呈现,过去的苦因才会消灭;所以即便身心受苦,当心存感念,感念父母与三宝。诸般痛苦,如梦幻泡影,并非真实;许多痛苦早已消失,而你仍陷于苦的迷惑,那是内心的投射与执着。禅修,就是要让我们体悟心的实相、认清诸法实相。

 对外而言,外在的究竟,就是诸法实相。对内而言,内心的究竟,就是心的实相。何谓实相?实相不可言。并非不可以宣说,而是无法形诸语言文字彻底精确地诠释。这个就是实相。

 现在人常认为,当代科学进步,信仰何其落伍。殊不知,所有科学家都同意——宗教,是科学不可或缺的一面。已知的,称之为科学。未知者,称之为宗教。宗教所发现的未知,一旦被证实了,就称为科学。即便科学能了解粒子的本质,但仍不确定粒子怎么来的?不断地发现,将创造累积人类的智慧与经验。用于正面,积善业功德;错用负面,造下恶因。

 好坏,为相对相似法。在二元相对中,先求去污存净、弃恶从善,最终连「善」都要舍弃。修行次第上,对不了解因果轮回者,先为之说因果轮回,故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之于对因果轮回已生信心、不退转者,当进一步了解善恶的本质,实为空性!

 若不依循次第,无法分辨善恶、了解因果,就直接学修空性,与疯子无异。再者,现在太多人读了有关空性的书(当然,空性是佛教很高的教育),但光从文字、从知识上了解空性,而非实修;虽能说善道,一旦涉及利害关系,却容不下别人对他的丝毫伤害;或看似精进实修,人格特质却未改变、智慧未增长,皆不如法。

 佛法不是劝人为善。佛法是告诉你,行善结果为何?但这尚属不了义的佛法;究竟了义的佛法,是告诉你「心是什么?」了解「心是什么」的方法,就称为「禅修」,其结果为「禅定」。

 禅修,不外乎止息与观照、止观合一(止观双运)。对大手印的行者,止息与观照,并没有特别的次第,非得先修止息、而后才能修观照。大手印不立文字,直指心性;对利根弟子,可先让他开悟,而后再为之宣说学理,方法不一而足。但对一般钝根弟子而言,仍当依照正规的次第推进较为如法。

止息次第十八种

 一切「有依、无依、依息、不依息」等等,均以七支坐法为基础。概说如下:

第一、有依、不依息:依物属不清净摄心。

第二、有依、不依息、依佛像:依身清净外缘摄心。

第三、有依、不依息、依种子字:依语摄心。

第四、有依、不依息、依那大:以心摄心。

第五、有依、依息、依金刚诵:以息系心。将心专注于鼻尖,自然出入息。

第六、有依、依息、依金刚诵:以息摄心。将心专注出入息,数息1-10摄心。

第七、有依、依息、依金刚诵:以息摄心。心随出入息,不做任何观想,保持警觉不涣散。

第八、有依、依息、依金刚诵:观蓝吽字随息入。

第九、有依、依息、依金刚诵:观气入丹田时转化为红阿字。保持闭气。

第十、有依、依息、依金刚诵:出息时,观白唵字自腹部随气出。

第十一、有依、依息、依金刚诵:出、入、住完美观修。

第十二、有依、依息、依宝瓶气。出三浊息,观一切恶业出。入息观 16指处五色光气入,屏息住丹田,心系于此,心不随出入息。每一息,弹指108为上上,至少36。

第十三、无依自然:观念断念,对治昏沉。

第十四、无依自然:知念不住,对治掉举。

第十五、安住自性:譬如纺纱。

第十六、安住自性:譬如剪掉草堆之绳。

第十七、安住自性:譬如幼儿入佛殿,不加舍取觉受。

第十八、安住自性:譬如大象,抽鞭无动。

禅修初中后三时

 每一个次第,依个人资质、根器不同,有些人修两个礼拜,有些人要两个月;但至少都需要两周以上,才修得及格且稳固。譬如,「依佛像」,必须修到可在一瞬间,专注力就集中于佛像,聚精会神,心不受外境干扰。

 通常到了第十五个次第,六大神通将因人而异逐渐显现。到第十八个次第,已经可以自由运用神通,利益众生。任何赞美毁谤,心不执着,亦不受干扰。(与厚脸皮、麻木不仁迥异)

 心,虽不可测,但可得知,却又不可言。最可怕的在于,我们太相信心的念头,太相信心给我们的讯息,却不懂得如何去「用」心。

 学习禅修的过程,若以「初中后」次第而言,「初时」,开始习禅,犹如一盏烛火刚被点燃,为不熄灭,必须置于屋内保护。屋子就是譬喻「戒律」,禅修者必须谨守各种戒律,并积聚资粮。

 「中时」,禅修到一定程度之后,打开窗扉,迎风而入。此时烛火不但不熄灭,反益炽盛,随风摇曳;唯风来风去,动静自在。心,已不再受念头左右,且能开始真正「用」你的心。

 「后时」,即所谓的「心住自性」,止息自然成就。一切六种神通能够畅达无碍,利益无形,非为利养。唯一利他无私,不斤斤计较,心胸开阔。

 止息十八种次第,亦涉及观照。但观想的部分并不偏重,主要在训练「令心不生分别」,亦即偏重止息、成就止息的功德。修止息必须让心达到「如山不动」的境界;强风大雨,不为所动。

 一般而言,需要持续九年的止息功力之后,才进入观照空性。修止息可止烦恼于一时,但却无法灭烦恼。观照,就是将烦恼转化为智慧。不修观照,智慧不生;没有智慧,无法超越轮回而究竟解脱。

观照之两大传承:

一、实修传承:古沙立
二、依理传承:亦即「依理学传承」,理学传承主要是用逻辑方法,分析诸法究竟不可得。

 实修派「古沙立」之法,亦为大手印所采用,不立文字,直指心性,全赖上师口授与指导。对已证悟的上师而言,无处不是禅;信手拈来,即是菩提。他善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弟子,唯一目的,就是让弟子见到自己的心。

 然而上师的教导方法,是那么直接而锋利,犹如把你的脸皮整个扒下来,痛楚之外,还有很剧烈的直接反抗。因为每个人都顾全颜面,信心不足的弟子更是如此。要能不反抗,又能忍着痛接受,唯有信心!但别轻忽,信心也是受骗的开始。人会受骗,是因相信;如果你不相信,永远不会受骗。也因此,如何选择相信,不仅当依常理判断,也要看过去世彼此的因缘。修行是需要资粮的,过去世积聚的资粮越丰盈具足,这一世的修行障碍就会越少,就不会遇到乱七八糟的事情。如何得知过去资粮具不具足?看你现在的遭遇就知道了。你现在是不是求法若渴?是不是得到一个法,如获至宝般珍惜?若是,表示过去世于修行道上,已积聚许多福德资粮。反之,为求一法,外在与内心各种障碍统统显现,表示你这一世还需要不断再积聚资粮功德。为师无法告诉你,应该如何积聚功德资粮,因为做不做,端赖自己。

 止息实修次第,光是依书面讲义,没有办法修,因为其中只标次第,未详论方法。实修方法,弟子们可依据为师过去的教导,只要是为师所讲,我就负责。可是,你怎么修?做到什么程度?结果与过程如何?弟子必须详禀,否则等你出问题,就来不及了,届时上师想帮你,也帮不上什么忙啊!

 心之究竟体性,能够了解的人,识者便称为「开悟」。一切俱无,无佛、无魔、亦无众生。这是如此高妙的境界,为我们所共同期许。


{返回 噶玛天津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信心与开悟
下一篇:颇哇的奥妙庄严
 2008纽涅观音斋戒开示摘录(四)
 佛作触地印解
 烦恼障与所知障
 此生最大的喜乐与财富
 「密勒日巴」电影弘法缘起
 本来面目谈归巢
 轮王七政宝
 台居会的主要任务
 荣耀
 积聚资粮 祈祷净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持诵《金刚经》的心得体会[栏目:仁达法师]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十五颂[栏目:刚晓法师]
 勇气[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佛与菩萨不同[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2009年11月13日正觉沙龙开示[栏目:仁达法师]
 大悲咒句偈 58.室皤啰耶 SHI PAN LA YE[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信心之路[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以义饶益,长夜安乐──第二期《阿含经》研习营闻法札记[栏目:昭慧法师]
 Well, what about alcohol? Surely a little drink do..[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