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你可以不生气 序
一行禅师
{返回 一行禅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026

你可以不生气(序)
作者:一行禅师 

把愤怒当作自己的孩子
 
 
  《你可以不生气》这本书是一行禅师奉献给二十一世纪人类的重要著作。“生气”是人类感情世界中最具破坏力的元素,此书在美国出版时,正巧碰到二00一年纽约发生九一一事件,也就是美国社会生气到极点的时刻。
  深入去看,九一一事件是阿拉伯世界极端分子“生气”的果,然而它又种下了美国社会“生气”的因。如果我们不能中止这因果循环,人类将永远在愤怒的“加害者”与“受害者”两种角色中不断轮回。《你可以不生气》传递一个重要的讯息——我们不要做愤怒的奴隶,而应该学习做愤怒的母亲。“放纵”愤怒固然不对,“谴责”愤怒也一样无济无事。当愤怒生起时,表示我们的感情已受到伤害。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愤怒就是我们自己。一行禅师提醒我们,把愤怒当作自己的孩子,好好的拥抱他、照顾他,受伤的孩子只要得到好的照料,很快就可以复原了。阿拉伯世界与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都需要这样的智慧。
  一行禅师在欧美所发挥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此书在美国上市一周就已卖出十万本。二00二年,韩文版三个月内再版十二次,成为韩国文化界的热门话题。
  就笔者有限的了解,一行禅师禅法有几个重要的切入点: 
  一、正念分明:二00一年十二月十四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身心研究所,特别将三十五年来第一“身心灵研究贡献奖”致赠给一行禅师,以表扬他提倡“正念修持”(Mindful Training)的卓越贡献——经过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他所提倡的正念修持,对于转化压力及保持身心平衡有明显的效果。这是佛教的正念修持,首次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所谓“正念分明”即是专注于当下,在当下保持觉知。在八正道之中,“正念”是整体转化的关键:在“七觉支”的禅修过程中,它更是动静平衡的枢纽。在一行禅师的禅法中,“正念分明”可说是整个禅修过程的总枢纽。
  “正念分明”的训练,可从日常生活上两方面下手:一是“观呼吸”,一是“饮食禅”。
  汉传佛教在传统上把“观呼吸”译为“安般守意”,即把意念放在呼吸上。有时译为“数息”,这是把重点放在“数呼吸”上。事实上,“观呼吸”(Anapana-sati)一词中,Anapana的意思是呼吸,而最重要的则是字尾的sati,意思是“觉知”或“观照”。人一生下来就在呼吸,所以在呼吸上保持觉知,就是把“正念分明”的功夫完全融入生活。
  饮食也是训练“正念分明”的契机。在本书中,一行禅师一开始就指出饮食消费与愤怒之间的关系,他说:“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这真是发人深省。如果能够在饮食中保持正念分明,事实上,吃一顿饭或一壶茶,其禅修的效果与在禅堂坐一支香,根本没有两样。
  从拥抱愤怒、认知愤怒到转化愤怒,所依靠的就是这正念分明的功夫。
  二、五戒:“五戒”是一行禅师发挥最多的教法之一,他一方面深化五戒的内涵,一方面将它定义为“正念分明”的基础训练。近几年,他在西方世界传授五戒时,已改用“正念五学处”来代替传统“五戒”一词。他并以正面列举的方式,改变传统名称上负面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与“不饮酒戒”即:
  正念第一学处:尊重生命;
  正念第二学处:布施;
  正念第三学处:性伦理;
  正念第四学处:谛听与爱语;
  正念第五学处:正念分明的消费。
  其中对“不饮酒戒”的诠释特别精彩。传统上此戒著重在单纯的不饮酒而已,但他将之扩大为广义的“消费伦理”——不进行任可能有害“身”与“心”的消费或饮食行为。从有害身体的菸酒到毒品,从有害心灵的电视节目到不良书刊,都是此戒的涵盖范畴。
  一行禅师跳脱出一般人对戒律的刻板印象,以突显正念在五戒实践上的主体性地位。如果将五戒看成宗教的约束,实行五戒就是变相的束缚;如果忽略正念的觉知,即使遵守五戒,也只是消极的不作为罢了。唯有把正念融入五戒,才能真正提异生命的品质。
  笔者以为,一行禅师对五戒的诠释,有助于把五戒融入“全球伦理”(Global Ethic)的建构。因为佛教的五戒在本质上,已包含全球共生伦理、反剥削伦理、性伦理、对话伦理与消费伦理,而这五个伦理范畴,正是建构“全球伦理”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三、当下净土:“净土”是佛教的重要理念。一行禅师强调“当下净土”这并不是说他否定传统的净土观,而是有意突显净土在“当下”实现的本质。他说:“净土就在当下,否则永不实现!”这句话强调,净土就在当下一念心的清净与安住:如果当下这一念心不能安住,不管生在那里,净土与你完全无关。
  要体会他的“当下净土”法门,最好从“行禅”(Walking Meditation)切入。一样是走路,只要加上“正念分明”,便是“行禅”。每一步念念分明、安详自在,每一步便已到达净土,这就是“当下净土”。
  四、迷悟一如:“迷悟一如”是大乘佛教非常核心的理念之一。一般人以为“迷”与“悟”犹如水与火,两者不相容。事实上,“迷”只是未悟,“悟”只是不迷罢了。大乘佛教惯用“明、暗”来比喻“悟、迷”的关系。所谓“暗”,只是缺少“明”的暂时状态罢了,“暗”本身并非实体;“暗”如果是真实的,那么,秉烛入暗,“暗”就容不了蜡烛的光明,根本不可能转“暗”为“明”。明、暗如此,迷、悟亦然,《六祖坛经》所谓“一灯能破千年暗,一念觉能破万年迷”,正是一语道破这个真相。
  一行禅师顺著《六祖坛经》的理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那就是如何随时随地保持“一念觉”——“正念分明”。
  一般人总以为如果修练某种方法就可开悟,把“开悟”当成是某种可得到的东西,殊不知这想法本身就是开悟的障碍之一。开悟是放空身心,不是抓取什么。一行禅师曾在扬州高旻寺禅七中开示:“悟无别道,悟即是道。”简单地说,开悟的本质不在方法上,而在当下这一念心,自己清楚明白否?能作主否?只要当下这一念心清楚明白,这一念就是佛。
  一行禅师常说,一般人是Patr time Buddha,而佛是Full time Buddha。这是非常有趣的表达,两者所差别的不是开悟的能力,而是正念现前与否。他从“正念”切入,找到开悟的本质,所谓“修行”,其实就是修持正念,等到功夫做成熟了,那就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正如呼吸一般自然,哪里还要做出一个修行的样子来。
                序于台北,二00三年一月三日


用慈悲消解仇恨

  二00一年的九一一的确是让人悲痛的一天,因为它是人类心中怒火爆发的显现。面对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攻击行动,美国总统布希誓言带领全世界对抗恐怖主义,“打赢廿一世纪第一场战争”。遭到如此巨大的创伤,不论从民主主义的角度、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恐怖暴行都应该受到严重谴责,发动暴行的凶手应该绳之以法,对于那些无辜牺牲生命的受害者,世人更是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哀痛。
  然而在美国进兵阿富汗采取报复手段的同时,许多政治家、宗教家都不认为报复是一个好方法。虽然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大家都在征战不休的斗争中知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道理,但就是没有办法记取历史的教训,放下自己心中的怒火。
  暂时撇开伤痛的事情,试想:为什么恐怖分子曾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径?美国的以阿政策是否对于阿拉伯世界不太公平?过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了对抗以色列,也曾采取激烈的恐怖暴行,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协商化解,巴勒斯坦已经有了生存的空间,也一改恐怖组织的形象。这里说明了,仇恨不会是单方面引发的,而且仇恨是可以化解的。
  嗔恨心是阻碍人类文明的一大因素,也是埋藏在人类心中的根本三毒之一,恐怖主义的兴起源于此,对恐怖主义采取报复的想法也是源于此,它是战争的祸首。许多人都知道要用慈悲心去消解伤痛,用大爱和宽容化解的祸首,但是做不到。
  一九六六年,一行禅师在美国呼吁停止越战,当他发言时有一名和平运动的青年对他喊道:“你最好是回到你的祖国去,并且去打败外来的美国入侵。你不应该在此,你在这儿一点用也没有。”一行禅师回应他说:“先生,在我看来,很多战争的根源都来自于这个国家,那是我来这里的原因。其中一个根源来自于你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认为武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错误,武力会使得双方都有很大的牺牲。我不要越南人死亡,我也不要美国大兵死亡。”
  “谛听”是一行禅师化解怒火的第一个法门,如果不能聆听别人的心声,怎么可能了解别人心中的痛苦?又如何能化解他心中的仇恨?“深观”是一行禅师化解怒火的第二个法门,如果不能深观,如何能了知自己生气的因,又如何能觉照到自己心中正在生起的那股无名火?“正念”是一行禅师熄灭怒火的第三个法门,念念分明地呼吸,了知怒火对生理和心理产生的作用,念念分明地觉知它、与它合一,怒火便会很自然地熄灭。
  通常我们处理负面的情绪都是采取抗拒或是逃避的方式,对于生气、恐惧,乃至于失恋或是病痛,莫不是如此。但是抗拒只是会带来更大的创伤和痛苦,而逃避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终究还是必须面对。一行禅师采取的是一种“转化”的艺术,把内心负面的能量转化成正面的能量。然而“转化”必须透过禅修的实证和体会,才有能力在面对境界时泰然处之。
  一行禅师因为在越战时倡议和平运动,战争结束后被放逐,无法回到越南祖国,他在法国建立了一个“梅村”道场,每周都会接到几对来自各国越南难民营的信,这些船上难民有一半死于海上,很多少女被海盗强暴,阅读这些信件很痛苦。有一天,他接到一封信,叙述一名十二岁的少女在一艘小船上被泰国海盗强暴,羞愤莫名而跳海自尽。
  一行禅师说,第一次听到这类的事一定是对海盗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站在少女这一边很容易,拿把枪把海盗干掉就是了。但是站在海盗这边并不容易。经过深观将会发觉,如果我们也是诞生在海盗的村庄,以同样的方式被养大,我们是不是也会成为一个海盗?每天有成百的婴儿诞生在暹罗湾岸边,如果政治家、教育家都不做什么,二十年后会有多少人变成海盗呢?因此对于强暴的事,每个人都有一点责任。人都是互相依存的,这也是一行禅师经常强调所谓“相即相依”的道理。
  当他还是年轻的比丘时,看到自己的祖被带向战争、暴力、贫穷的境地,一行禅师发觉自己所学的禅和净土并不能解决周遭人的痛苦,于是他致力于佛法基本教义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四圣谛和八正道,他在佛陀所教示的《大念处经》找到了现法乐住的教义。他说;“佛法的一个基本特质就是现证涅槃,当下得解脱,不必等到死后或来生。”
  一行禅师在一九九五年春天到台湾来,我得缘亲炙他的法教,他以“观呼吸”和“四念处”的法义,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随时注意自己的呼吸,让身心一如,念念分明地做手中所有的事。用这个方法我才渐渐体会禅宗所谓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法味。
  时下很多人学禅大多谈神通感应,和自己的身心毫无瓜葛,就算能通天遁地,也无法灭除自己的烦恼,如此学法又有何益?《金刚经》说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心外法都是外道,“观呼吸”和“四念处”可以使学人见法,见法即见如来。
  禅宗有一则公案。有位将军向白隐禅师问道:“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禅师反问:“你是做什么的?”问者自得地说:“我是一个大将军。”白隐禅师大喝一声:“是谁有眼无珠请你当将军?你看来倒像是个屠夫!”将军闻言怒不可遏,拿起腰间的刀做势要砍向禅师,禅师即说:“地狱之门由此开。”将军惊觉自己失态,即收起嗔怒心,向禅师作礼,禅师说:“天堂之门由此开”
  “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修行人无时无刻不看紧内心的烦恼情绪。公案看似简单,一般人要能像这位将军在一时之间收起怒气谈何容易。所有情绪的转化,还是要透过“观呼吸”和“四念处”的操作才能收效。
  一行禅师在这本书中教导我们如何熄灭怒火,他以许多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学习谛听、深观,并透过正念转化我们的习气,当怒火熄灭,烦恼就息止。其中他举法国政府致力于照顾有暴力倾向的年轻人为例,深刻谈到政府官员应该观内在情绪的根源,非常值得当前台湾社会的的政治人物自省。政治人物经常执着于意识型态的坚持,为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甚至带来战争,这是最没有智慧也没有意义的。如果想要减轻人民的痛苦,进而为国家社会带来福祉,政治人物要学会谛听人民的心声,深观自己内心的持着,看穿贪心和嗔心的本质,才有可能回应民众的要求。
  一般人也是一样,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念念分明,让觉性常照,自然能照见生命的本质,了解五蕴皆空、诸法无我的道理:也能照见宇宙的原理,了悟诸法无常、缘起缘灭的法则。愿与此书有缘者,能早日熄灭心中的嗔念,转烦恼为菩提。

烽火伤痛中走出一段传奇
  与友人赴越南旅游一趟,觉得对一行禅师的理解仿佛又多了些。记得是在顺化参观古迹天姥寺,当我们走过寺院课堂,发现寺中沙弥正在上佛法课,而课堂黑板上明显的白粉笔字迹竟是以工整中文写就的。偈句如下:
  莫道西方远
  西方在眼前
  水流归大海
  月落不离天
  刹时,我几乎忘了身在越南,心中油然生起莫名的亲切和感动。“不远、眼前、归属、不离……”大乘佛法容摄一切的慈悲和美丽,在浅明的字句里表达无遗。
  是啊!越南千年与中国历史文化牵连,就连佛教也与泰国、缅甸、寮国等邻近国家的南传佛教系统不同,所传承的是使用汉文经典的汉传佛教。禅宗与净土在越南始终盛行,一行禅师值十多岁少年时,便拜入临济宗禅师门下。而后,他传法流露出的圆融和慈悲,也与中国人理想中的大乘菩萨风范相当。
  以前读一行禅师的书,从文字表现出简明而具诗质的爱与美,令人难以想像他来自近代史上烽火连天的越南。当我旅行至天姥,翻译旅游资料,才知道上世纪六0年代在西贡市引为自焚以抗议压迫的好和尚广德法师,正是天姥寺的长驻僧人。彼时,火中跏趺的自焚姿影,立即随记者记载报导的新闻照传遍了世界。越南和尚自焚的照片如此著名,几乎成了越南战祸苦的象征,唤起无数人对越南时局的关切。
  六0年代的一行禅师,还是年轻的禅宗和尚,却已在时局考验下,必须在“清修/走入社会”中做抉择。无论如何,一行禅师“入世佛教”的历程是鲜明如画的。他奔走进行诸多护法、护生的活动中,包括组织上万名出家人及在家人,成立草根性质的“青年服务队”,尽力协助被轰炸的村落、建立学校和医护中心、安置无家可归的家庭和组织农耕队……
  是何等心肠,才能容纳如许伤痛和战火离乱,而不生嗔恨?一行禅师竟在命苦悬余的灾厄处境中,锲而不舍地倡导不抵抗主义与和平共存。他在身姿便也如同广德老和尚一般卷入火中,成就了当代传奇。
  越战过后,一行禅师楼身法国“梅村”,在教授禅修之余,创作了大量包括诗、散文、戏剧在内的文字,这些以契入佛法领悟为主旨的文字,成为畅销书,流行于西方世界。
  一行禅师的文字明朗轻妙,仿佛晴空白云。佛法至此,并无难事。他教导的禅修,往往反复在“呼吸、散步、微笑”间,善自照顾自己的心,并以柔软心善等他人。这样的简易明白,却也足以使人相信;个人的心灵能透过禅修的转化,而这正是转化人类世界处境的关键。
  探寻一行禅师教法渊源,除了承传大乘“菩萨行”,也可以看到南传佛教禅修方法的影响。南传佛法承接原始佛教,理性清晰,修行着重于“正念——四念处”,这应是一行禅师教授人们藉“呼吸、散步、微笑”汇集正念能量,自护、护他的基础。
  原始佛法本来纯朴。一行禅师在说法时,为阐明生命与世界“互即互入”圆融无间的关系,经常引用原始佛教的动人小故事。在这里,也让我们列举一则典出于《杂阿含经》中的“卖艺人师徒”寓言,相信这故事对一行禅师所说的“互即互入、共同圆成”有很好的启发。
  现将《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九全节经文,以白话浅译如下:
  这是我所听到的——
  当时,佛陀游行至拘萨罗国,在私迦陀村北的树林中,向聚集的比丘说了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对靠要特技表演维生的师徒。他们表演的方式是:师父肩上竖立很高的木杆,让徒弟搭肩爬上高杆,并在上面翻滚,做种种危险的表演动作,以取悦观众。
  那一天,在表演前,师父对徒弟说:‘要注意啊!等一下,你在杆上要好好注意并保护下方的我。而我,也会好好留心并保护你。这样,我们的表演便不至发生意外,安安稳稳地赚到看倌赏赐的钱。’
  ‘师父,你说错了!’小徒弟反驳道:‘我看,最要紧的是:等会表演时,我要在上面顾好自己,你也要在下面照顾好你自己。这样,我们各自爱护,才能合作无间,平安演出,赚许多钱。’
  师父闻言笑了:‘你说得对,我们应当各自爱护。但是,这也不代表我刚才说错了。你看,一个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也正是保护了他人吗?他人保护自身,实际也就是保护了我啊!建立这样的了解和合作的默契,经过反复的操作,便能证明自护护他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谓的自护护他,不外是对自己慈悲者,对他人亦善加慈悲罢了!’
  佛陀对众比丘说完了这则“卖艺人师徒”小故事之后,又增添了几句提醒修行的话语:
  “比丘!这就是修行之道。如何修习‘自护’?修习‘四念处’就是‘自护’。又如何能修习‘护他’呢?还是同样地要不断修习‘四念处’啊!”
  听完佛陀这番教诲,众比丘欢喜奉行。


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

  和这本书结下因缘,是从去年冬天开始的。那时在美国任教的我,突然接到一通父亲打来的电话,他问我愿不愿意释译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这本书。父亲说,这本书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回响。那时的美国,正弥漫着一股对中东国家的敌意,电视新闻不时报导着布希总统向恐怖主义宣战的口号,这些充满分恨的情绪,让整个美国社会充满了不安。那时听到父亲说有这么一本关于化解愤怒的书,心里非常地欣喜。当天晚上我就开车到书店把这本书买了回来。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写给佛教徒看的书,没想到书中的文字都是那么地浅显,例子也都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的确,学习如何化解愤怒,应该是无关宗教的。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气很难受,但我们总是忍不住会生气,会责怪别人,久而久之,我们生气的习气就养成了。一行禅师在这本书中,让我们了解到自己为什么生气,别人为什么生气。更重要的,当愤怒生起时,我们如何不去压抑它,反而能面对它,认识它,然后转化他。其实,我们之所以生气,常常是因为我们在乎。因为我们很在乎我们生气的人那个人、那件事,我们很自然地会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放到这些人、事、物上。结果事情一不顺心,我们就生气了。此时,我们的在乎反而变成另外一个人的负担,变成完成一件事情的阻力。因此,这本书要教导我们如何将生气的怒火转化成慈悲的甘泉,如何以更有智慧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来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痛苦。
  当我开始著手翻译这本书之后,因为深怕自己的悟性不够,翻译的文字无法表达出原书的精髓,曾经几度停罢。幸亏有好友诗庭一字一句地为我校对,提供我她学佛的心得,这本书才能顺利地完成。此外,我还要感谢家人在我离乡时给我的爱与支持。因为他们,我才能如此无忧地完成这本书,他们一直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最后这本书能如期付梓,还要感谢橡树林出版社的支持,香光寺师父们的校对,没有这些因缘聚合,一切都还只是虚空。谢谢你们!

游欣慈
二00二年冬·台北
 
 
 


{返回 一行禅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你可以不生气 引言 快乐的修炼
下一篇:观照的奇迹 第五章 平静的力量
 正念的奇迹 第三章 正念日
 观照的奇迹 序
 培养爱心 法雨
 佛之心法 八正道之正见
 与生命相约 从当下发现生命
 与生命相约 跋地罗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
 活得安详
 与生命相约 烦恼习气
 佛之心法 八正道之正思维
 琴瑟人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C 第562经(瞿师罗经):本经叙述何谓世间说法者、善向与善到。[栏目:界定法师]
 不正思惟故[栏目:体方法师]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栏目:昂旺朗吉堪布]
 七、四方参访 密宗三学派[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圣龙树菩萨造 《中观宝幔论颂》杂说品第二(节选)[栏目:戒邪淫文集]
 因果的真相 第二章(三)以观照的利刃掘出生命中快乐的清泉[栏目:因果的真相]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4[栏目:照光法师]
 孩子太笨怎么办?[栏目:体恒法师·问答集锦]
 人生的觉悟与信仰的生命(苏渊雷)[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享受生活的恬淡[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