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一语能招万世殃(释传印 式叉尼)
 
{返回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18
一语能招万世殃——读《口业之过》有感

◎释传印式叉尼

上妙下祥恩师开示的《口业之过》,我几年前就在网上看过了,看完后我很受教育。虽然网上流行的版本内容不全,但已经够我受用的了。对照自己,发现恩师讲的全是我的毛病,心里很是愧,也因此想改改自己喜欢说话的毛病,但当时在世间,自己本身没什么自制力,遇到事情根本管不住自己,没隔多久又开始喋喋不休,早把恩师的教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忏悔!

这次寺院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口业之过》,回过头来检查自己,出家一年多了,话多的毛病始终没有去掉。曾有师兄说我说话毫无顾忌,想到啥说啥。我也发现自己一旦情绪激动起来就口无遮拦,为此造了无数的口业,尤其是造下谤僧的恶业,在此深深忏悔!

由于我分别心重,对不持戒的出家人生轻慢心。一次,在跟人辩论时,对方提到某大德,我以很不屑的口吻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当时说的时候,心里也知道不该说僧过恶,但情绪激动起来,什么也顾不得了,那些憋在心里很久的话,似乎没经过大脑似的脱口而出。还有一次,跟一位挂单的客僧辩论时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当时还觉得自己有理,是在维护正法,还振振有辞的。对方提醒我这么做会有果报的,我还不在乎地说“我宁愿承受这样的果报”。真是愚痴到极点。上妙下祥法师曾在《上师五十颂讲记》中开示过:对一些大法师要注意,有时别人拿大法师压你,你一生气就不管什么大法师不大法师,一起都说了,最后因为一句话就给送进地狱里去了,因为犯下谤僧的重罪,这样损失就大了。恩师在《口业之过》里也反复强调,绝对不允许说僧过恶,即使是亲眼见到的也不许说,何况是耳闻。说僧过恶的人,其罪业超过毁破佛塔、佛像的重罪,这是五逆重罪。我们都是逞一时的心快,造了无边的业,在此深深忏悔!

这次学习《口业之过》时,里面提到:比丘尼即使从心里不恭敬比丘,也会失掉八敬法,她的比丘尼戒由于口业之过实际上已经不成立了。这让我深受震撼,以前从未考虑过这问题。虽然我早就知道八敬法,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八敬法的含义,没有从心地上下手。恭敬不是在表面上的功夫,而是应该发自内心。学到这里,在后怕之余不禁庆幸自己能及时学到这个法宝,否则以后也许因此而失掉比丘尼戒。可见口业之过实在是罪大恶报。“须知实在是罪大恶报”,“须知口祸债难偿,一语能招万世殃”。说僧过恶不仅导致来生下地狱的恶报,今世也会招致失戒体的恶果。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痛下决心,以后不再逞口舌之快,造下谤僧的重罪。

不但不可以谤僧,平时说话也不可说他人过,甚至连称赞的话也不可说。出家人不可整天没完没了地唠叨。《口业之过》里说,“一个真正修行人,就得什么都不要讲,你不讲,那才是真讲。”道源寺的规矩之一是不可散心杂话,每个人都有一个止语牌,回寮房后不可说闲话。说到止语,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曾自发地止语过一段时间,感觉很好,很清净,那段时间心里特别清凉,虽然有时候也憋得慌,但看到自己挂的止语牌,硬是把话憋回去,过后感觉特别自在。可惜的是后来没坚持住,先是为了常住的事开始讲话,慢慢地一发不可收拾,又恢复了本来的面目。

我的另一个毛病是经常见他人过,喜欢辩理。恩师在《口业之过》里说“发现别人的问题即是烦恼的生起,不管发现别人的长处或短处,都是烦恼”。回想自己平时发现别人有过失时,虽然嘴里不说,但心里起分别心,甚至心生讥嫌,自坏心行,不知道回头检查自己。“他非即我非”,当发现别人缺点的时候,那个起心动念就已经是烦恼的概念了。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不见他人过的。真正的究竟就是别起心动念。而要想不起心动念,首先把嘴看住了,别说,这是最主要的。身三口四,守住口业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大爱道比丘尼戒经》里说,女人八十四丑态之一是“女人轻扣骂詈疾快道非”,所以女众修行,首先就得少说话,善护口业。

这次学习《口业之过》最大的体会是修行中必须要少说话,无论好坏都不要讲,真正的法不着在言语上,而是要摄住心。摄住心才能见到实相,才能成就。

释传印式叉尼


{返回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习《口业之过》有感(释传弘 式叉尼)
下一篇:二〇〇七年戒七体会(释亲船 比丘尼)
 二〇〇六年行脚乞食报告(释亲洞 沙弥)
 学习《口业之过》体会(释传谛 式叉尼)
 二〇〇六年行脚日记体会(释亲昌比丘)
 路漫漫(释亲律 沙弥)
 甘于平常(释传了 式叉尼)
 听大悲寺行脚报告体会(释传道 式叉尼)
 二〇一〇年行脚体会报告(释亲理 沙弥)
 走向回家之路(释传了)
 二○○五年行脚体会报告(释亲均)
 如来正法代代相传(释亲船 比丘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七二)[栏目:杂阿含经]
 既然我们本性都是佛,为何还要修行?[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试解经络的全息意义[栏目:真圆法师]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七章 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二[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第三讲[栏目:慧祥法师]
 Aspects of Meditation[栏目:The Four Noble Truths]
 比丘尼传 源流[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破除对肉体的最后迷执[栏目:张慈田文集]
 五会念佛(止水)[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6集[栏目: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