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学纲要 第七章 佛教传入东方的状况
 
{返回 蒋维乔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09

第七章佛教传入东方的状况

第一节佛教东传的时期

【东汉明帝遣使访求佛法】历史相传,东汉明帝夜里做梦,看见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上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占卜这梦。有传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遣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即印度)去访求佛法;遇见了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西历经元六十七年)同到洛阳,明帝极欣喜,因而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以上见就僧传卷一)这是佛教传到我国的史实。

摩腾、竺法兰两僧,都是中印主人。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本以弘布佛法为自己的任务;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数万章。印度学者尊之为师;他和摩腾志趣相同,所以不怕路远,肯随从蔡愔等到中国。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这两僧也翻译过几部经典,如今传流的只有四十二章经一卷。

历史上虽然是这样说,其实中国人知道佛教很早很早,决不要等到东汉时代方才传来。有的说在周朝末年,已经有佛教;有的说秦始皇时,已经有佛教;从各种书参考的结果,当以魏书释老志所说,最为可靠。志云:『释氏之学,闻于前汉。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获昆邪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及开西贼,遣张骞使大厦,还云:身毒有浮图之教。』看此段文字,最可凭信。武帝时,将军霍去病打破北狄匈奴,捉到昆邪王,并得到他们崇奉的金人,大概长有一丈余,这就是丈六金身的佛像;可知这时佛教,先已从西域流传到匈奴地方了。后来武帝要削弱匈奴,所以开通西域,派张骞到大夏国(西域国名,今阿富汗的北部),约同西域诸国,夹击匈奴。张骞回来,就知道大夏的南方有身毒(即印度,天竺、身毒都是异译)国,国里有浮图的教;浮图就是佛陀二字的异译。由此看来,佛教流传到中国,的确在前汉初年,那是无可疑的。

但是佛教虽在前汉时已到中国,这时知道的人太少,并没有什么影响;就是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两僧到后,虽然明帝替他们造僧寺,叫他们翻译经典,当时信仰的人绝少,所以也没有什么大影响;我们只要拿历史来细细一看,自从东汉明帝直到汉末桓帝时,八十年中间,无论正史和他种传纪,绝无一语涉及佛教,就可以知道。到桓帝建和二年(西纪一四八年),有安世高到中国,这人是安息(古代波斯的王国)国王的太子,出家为僧,博通经典,到中国不久就通华语,翻译经典甚多;又有支娄迦谶,是月支(西域国名,今新疆地方)国人,于灵帝光和中平年间(西纪一七八——一八九)来洛阳,译出经典也不少。这两人到后,佛教在我国渐有势力,我国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这可见佛教到中国,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确在东汉末年了。

第二节 历代的译经事业

佛教到中国后,自东汉起,直到宋朝一千数百年间,上自朝廷,下至佛教徒个人,大都努力于译经事业;所以中国的经典,蔚为巨观。如今要略述译经状况,可分四个时期来说明:

从汉末(西历二世纪中)到西晋(三世纪末)一百六七十午间,西域诸国和天竺(即印度)僧徒,到中国布教并翻译经典的人,其数不下六十余人。安世高从安息国来,译出的经有九十多部;支娄迦谶从月支国来,译出的经有二十多部。这两人所译的经,最足令我们注意的,就是安世高所译,大都是小乘;支娄迦谶所译,大都是大乘。所以可说到中国最初传小乘教的,是安世高;最初传大乘教的,是支娄迦谶。至于传布大乘教最着名的人,就是竺法护;其祖上本居月支,后代迁移到教煌,世人就称他为教煌菩萨;法护通三十六种外国语,在历武帝时(三世纪末)到中国,从事翻译工作有四十多年,所译的经,其数多至二百部,可称翻译大家。但是这几百年中间,到中国的僧徒,不过于布教的余暇从事翻译,朝廷也没有加以保护,翻经也没有一定地点,或者成书于旅行的时候;因此翻译的体例,既不画一,译名也多混淆,所以称为译经的初期。

【北方关中的佛教】到前秦苻坚时(四世纪初)有厨宾国僧伽跋澄、僧伽提婆两人到关中,译出小乘经典甚多;我国名僧道安曾帮助他们翻译;所以小乘的传译,在前秦时独盛。

后秦姚兴时(五世纪初),有龟兹国人鸠摩罗什到长安,秦王姚兴尊他为国师,礼遇甚优,高僧传卷二云:『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涉历魏晋,经论渐多,而支(支那)竺(天竺)所出,多滞文格(扦格不通)义。兴少崇三宝(佛、法、僧为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乃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什既率多谙诵,转能汉言,音译流便;既览旧经,义多纰(音批)缪(错误也),皆由先译(从前人翻译)失旨(失去本旨),不与梵本相应;于是兴使沙门(梵语,是出家人的通称,译为勤息,勤修善道,止息恶行的意思),僧碧(音略)、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驭、僧肇等八百余人,谘(问也)受什旨。更令出大品(大般若经),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音酬)校(就是对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惬伏,莫不欣赞。』看这段文字,有可注意的三点:(1)从汉明帝以来,经过魏晋两朝,译出的经论虽多,但意义多错误,和梵文原本不相应;其病在通梵文的,未必通华文,通华文的,未必通梵文;以致译文呆滞,译义扞格。(2)从前译经,多由西来僧人,于布教的余暇,自动翻译,力量有限;这时是得后秦国王姚兴的扶助,并且拨出王家的花园做译场,帮助翻译的僧众,多至八百人;这种大规模的举动,是从来所没有的。(3)鸠摩罗什是旷世天才,于三藏既都能谙诵,并且善于中国语言文字,所以能融会两国的言文,不必拘拘于直译,而能为流畅的意译,在我国翻译上开一新纪录;他翻译的般若经、法华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多至三百数十卷,大都发挥龙树的教系,为中国大乘空宗的开始。

【南方庐山的佛教】这时南方庐山有高僧慧远,结白莲社,僧俗入社的有百二十三人,为东土提倡净土的初祖。远博通群经,和罗什虽没有见面,然极其推重,每有疑义,常用书函请问罗什,罗什也极佩服他。但是慧远并不借政治力量的保护,全凭个人的力量,勤苦修行,尤极重戒律。远于译经事业,也十分尽力;佛駄跋陀罗(厨宾国人),在长安不得志,远迎接他到庐山,叫他译出远摩多罗禅经,开中国禅门的先河;又译出有名的华严经,为中国大乘有宗的开始;都是慧远的力量。远并且派遣弟子法、法领先后到西域去搜求经典;这时僧伽提婆也来庐山,译出经典不少。

【罗什、慧远两派的学风】这时候罗什在长安,为北方佛教的中心;慧远在庐山,为南方佛教的中心。然两派学风,则大不相同:罗什受帝王的供养,不拘拘于戒律,徒众多至数千,声势煊赫,不可一世;慧远却完全相反,持律既非常严肃,更不喜亲近权势,风格高逸,国中乐于静修的人,多愿从他,学者也有数百人。当时人说长安佛教,如春花盛开,生气勃发;庐山佛教,如深秋枯木,旨趣闲寂;可谓确评。这是南北两派隐然对峙状况,也是东土大乘教空有两大潮流的发源,所以称为译经的第二时期。

【南北朝译经事业的兴盛】南北朝(五世纪中至六世纪中)翻译的事业,更加兴盛,这里着名的:宋有求那跋陀罗,梁有菩提流支,陈有真谛三藏(梵名拘那罗陀)。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由小乘进大乘,博通三藏,于元嘉十二年(纪元四三五),从海道到广州;宋太祖遣使迎接到京师,集合徒众七百人,译出大小乘经很多;高僧传卷三有云:『宝云传译,慧观执笔,往复谘析,妙得本旨。』宝云、慧观都是学问很好的高僧,有他们两人,一传译,一执笔,并且和求那跋陀罗往返问难,剖析义理,所以译出的经典,能妙得梵文本旨。菩提流支,北天竺人,徧通三藏,志在弘法,从葱岭入中国,以魏宣武帝永平元年(纪元五0八)来洛阳;魏帝使居于大宁寺,供养丰盛,寺中有七百梵僧,以流支做译经的领袖,二十余年间,译出经论多至三十九部。真谛三藏,西天竺人,以梁大同十二年(纪元五四六)来中国;武帝竭诚供养,本欲盛翻经教,适逢侯景作乱,未及举行;国家多难,真谛流离迁徙,不得安居,至陈宣帝时而病殁;然真谛虽度流离的生涯,而译事未废,从梁武末年,至陈宣初即位,二十三年中,译出经论记传,多至六十四部。世亲菩萨的教系,由真谛首先传入中国;他所译的摄大乘论、唯识论等就是。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两人,都得帝王帮助;本来真谛也得梁武帝帮助,惜乎遭逢兵难,没有一日的安宁,然其成绩,还这样的伟大,倘得身遇承平,一定更有可观。

这时期有可注意的特点,就是:第一、二时期翻译的经典原本,大概自西域传来,或口传,或写本,都是西域文字,译成华文,已是重译;就是偶然得到梵本,也已经过西域人的改窜;至于译文,或是直译,或是意译,和梵文原本总有点违异,是不可免的;到这时期,原本多自印度得来,译法也比较完备,所以称为译经的第三时期。

【唐玄奘赴印度留学】到唐朝贞观年间(七世纪中),有大师玄奘三藏出世。大师俗姓陈,十三岁出家,博学无方,凡是国里的名师,个个都去请教过,于是深通三藏,名冠京都。然大师以为诸师各有所宗,译出的经典,也多有隐晦难通的地方;乃立志亲往印度,以明其究竟;孑然一身,万里长征,经过西域诸国,备尝艰苦,方到印度;在印度留学十七年,经历一百有十国,凡大小乘经论,没有不学,获得梵本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归来献于朝廷。世俗相传的西游记小说,就是写唐三藏这段故事的。唐太宗见玄奘得到这许多经典回来,就叫他在弘福寺从事翻译;玄奘拿从前翻译体例重加改正,一洗向来华梵扞格的毛病,在译经上又开一新纪元;数十年中译出经论,多至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以上见大慈恩三藏法师传)玄奘所传,也是世亲菩萨的教系,至此中国大乘有部,于是完成。

【密教之传入中国】到唐玄宗开元时(八世纪中),有中天竺僧善无畏(梵名戍婆揭罗僧诃),拿真言密教传到中国;后来又有金刚智(梵名跋日罗菩提,中天竺人)、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罗,北天竺人)师弟两人,从海道到中国,传布密教,于是翻译的密教经典,一时极盛。

到宋太祖时(九世纪中),曾派遣沙门三百人,往印度求梵本,此后印度及西域来中国的僧侣既多,从中国到印度去求法的人也不少,往来交通既便,翻译事业自然更盛而更完美;到宋以后,国家不复加以提倡,译经事业也就终止了。

这时期有可注意的二点:(1)前三期的译经,虽有本国人参加在内,然总是以梵僧为领袖,惟有这时期,是玄奘大师,亲自西游归来,主持译事,是本国人独立翻译的开始。(2)从前三期内,虽有鸠摩罗什、真谛三藏等大匠辈出,然华文梵文的隔阂,终不得免;并且译例也未能十分画一;到这时,经玄奘改正后,这毛病方完全除去;所以通常也称前三期所译的经论为旧译,玄奘以后所译的经论为新译;这是译经的第四时期。

古代的译经,异常慎重,要经过多数人的手,并不像现在的译书,由一人独译,或两人对译,就算了事;并且所定的体例十分细密;形式更加庄严。如今拿佛祖统纪四十三卷所载译经仪式录之于左:

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就是在东堂向西作一坛场,用粉画界。)开四门,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持秘密咒七日七夜,是借咒语的力量,使坛场洁净。)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上面圣坛是方形,这木坛形状是圆的,一层一层,将佛名、观音大士名、天神名,环绕写在上面,像车轮形状。)请圣贤(就是佛和菩萨) ,设香、华、灯、水、壳、果之供,礼拜违旋,(译经的僧徒礼拜佛菩萨,向右绕木坛而旋转。)祈请冥佑(暗中保佑),以殄魔障(除恶魔的障害) 。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翻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沫浴,三衣(佛制,僧徒只许着大中小三种衣服,以缝缀条数的多少,分别大小:五条为小衣,就是近身的衬衫;七条为中衣,着在衬衫外面;九条为大衣,就是大众集会时候所着的礼服。)、坐具(坐卧时所用的毡席) ,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

看这段文字,凡译一经,须经过九个人的手:初次译主,宣读的时候,坐在左的人,和他评量文中的意义。坐在右的人,证明文字的音韵。第四书字人,审听梵文,先写成音译的华文。第五笔受人,再从音译的华文,翻成义译的文言。然梵文名词动词的位置,和华文刚刚是颠倒的,所以第六缀文的人,就拿义译的文言,回转过来,叫它成功汉文的句义。第七参译的人,还要仔细参考两土的文字,看译成的文,是否密合。中国文字,向来是简而短的,梵文是繁而长的,所以第八刊定的人,再将译文冗长处删削之,定为中国的句义。第九润文官,是帝王所派长于文学的人,他是专管译成的经文,加以润色,叫文章有精彩的。译经这样慎重,宜乎我国传流的佛经,精美非常,为学者所公忍了。

第三节 各宗的次第成立

我国小乘大乘各种宗派,怎样成立的呢?就是译出某种经、论,便依据这经、论的教义,成立一个宗派。如今依各宗成立先后说明之。先说小乘成实俱舍两宗:

(一)成实宗姚秦时(五世纪初),鸠摩罗什译出成实论。这部论,是佛灭后九百年光景,诃梨跋摩(中印度人)所做的。内容是就苦、集、灭、道四谛,发挥人空法空的道理。什么叫人空呢?就是人的身体,是业识为因、父母为缘凑合成功的;因缘分散,人就没有了,这叫做人空。什么叫法空呢?人们听见说人空,就要想到,人的身体固然是空,然而构造这身体的元素(法),终久不灭,是不空的;那里知道宇宙中间一切东西(法),没有不是因缘凑合成功的,因缘分散,法也是没有的;这叫做法空。成实论就是说明二空的深理,是小乘空部最后的发展,和大乘已十分接近。南北朝有专讲这论的,就共称为成实宗。在中国开宗独早,然到唐朝就衰微了,如今研究这论的人,是很少的。

(二)俱舍宗六朝时(五世纪——六世纪) ,陈真谛三藏译出俱舍论。这部论是佛灭后一千年光景,世亲菩萨所做的,本名阿毘达磨俱舍论,略称俱舍;阿毘译为对,达磨译为法,俱舍译为藏,就是对法藏论。内容就是苦、集、灭、道四谛,详说有漏(有生灭的)、无漏(无生灭的)的法,末卷说到无我,是小乘有部最后的发展;和成实论正处相反地位。真谛三藏既译这论,并作解释,称为俱舍释论,初开这宗,然不久这释论便佚失了,未能盛行。到唐时(三世纪中)玄奘重新译成三十卷,门人普光做俱舍论记,法宝做俱舍论疏,大大的宣传,这宗就此兴盛;然不久又衰,附入于大乘法相宗。今日则研究法相宗的人,多兼习这论。

做这两部论的人,在印度是成实论在先,俱舍论在后;恰好传入中国,也是成实宗在先,俱舍宗在后。

至于大乘共有八宗:除掉禅宗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外,其余七宗,都有所依的经论,如今也依成立的先后,说明于下:

(一)净土宗净土宗是东晋(四世纪)慧远所创的。慧远居江西庐山东林寺,领众行道,清信的徒众都闻风来集;远乃结白莲社,开念佛法门,入社的有一百二十三人,有僧人,有居士,其中尤着名的有十八人,世称莲社十八高贤。释迦佛因为末世众生根器浅薄,开这直捷法门,教人一心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叫净土宗;这念佛方法,不管上智也好,下愚也好,如果至心修持,成功是一样的。慧远以后,历代有提倡的大师;到唐朝善导大师,专以这法普及下级人民;直到如今,净土宗还是普遍全国社会,比他宗特盛。

这宗所依的,有三部经、一部论,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于教理以外,特重实行。

(二)禅宗佛家的禅定,是各宗共同的修法;就是将心专注一境,不使散乱,徐徐入定,功夫到得究竟,就能豁然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我国从汉末安世高到到鸠摩罗什,都有译出的禅经。初不必依此专立一宗,到六朝刘宋时(五世纪中),南天竺菩提达磨来中国,后入北魏,专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就开始成立禅宗。这宗说佛家一切经典,无非是说明超脱生死的一真理;这真理犹如天空的月亮,月亮的光,初生时候极微细,不容易看见,惟有明眼的人,能先见到,于是用手指标示月光所在的地方,告诉不能见的愚人;愚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反而误认明眼人的指头,以为真月;一切经典,就同标月的指头一样,如今人误认经典的文字,以为真理,犹如愚人误认标月的指头,以为真月,同一毛病;所以达磨要扫除文字的障碍,倡这直指人心的禅宗。

从达磨传到第六祖慧能以后,我国禅宗,复分成南北两派。后来南禅又分为五个支派,曰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沩仰宗、法眼宗;到床朝以后,他宗皆不振,惟有临济一宗盛行;直到如今,南北各大丛林,(僧众集居之寺,如树木之丛集为林,故曰。)大多数是临济宗的子孙。

(三)三论宗姚秦时(五世纪初),鸠摩罗什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宗就传入中国。中论、十二门论,是佛灭后七百年光景,龙树菩萨所做的;百论是龙树的弟子提婆菩萨所做的。百论的内容,是破斥外道的邪见,以明大小两乘的正道;中论前二十五品,(品,类也。经论中,以义类相同的文字,分为一段,称之为品。一品,犹现在的一章。)是破大乘的迷执(迷于真理的执见),明大乘的实理;后二品,是破小乘的迷执,明小乘的实义;十二门论说明十二种的法,全是破大乘的迷执,明大乘的实理。前章曾说过龙树在印度提倡大乘空部教义,他的唯一手段,就在破邪显正;这三部论,就专为破邪而做的。罗什本来传承龙树的教系,所以译出这三论,竭力宣传,为中国三论宗的初祖。

到唐朝嘉详大师(名吉藏)做三疏论,专拿这论教授学徒,三论宗于是大成。当世称嘉鲜以前为古三论,又称北地三论;嘉祥以后为新三论,又称南地三论。北方或又加入龙树的大智度论,称四论宗,然未大盛。宋以后,嘉祥的论疏久已遗佚,学者不能通三论的义,这宗就并入于天台宗,而衰亡了。如今这三部论疏,已从日本续藏经中得来,金陵刚经处刊印行世,但研究的人尚不甚多。

(四)天台宗陈隋间(六世纪末),智者大师(名智顗)居天台山,建立这宗。这宗的初祖是慧文禅师,师读龙树中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就悟到一心三观的妙理,为创立这宗的起因;慧文传他的弟子慧思,慧思复传与智顗,到智顗时,天台宗于是大成。

怎样叫一心三观呢?就是宇宙万有,看来非常复杂,实则没有一物,不过内因外缘凑合而生,因缘一经分散,就没有了;所以众多的事事物物,都是因和缘所生出的东西(法);这些东西,生生灭灭,了无实在,所以我可以说它就是空。宇宙内许多东西,我们总要替它起个名字,方能分别得清,就是一个假名。我们既知是空,又知道是假名,那么离开这「空」的、「假」的两种观念,就是非空非假,合乎中道的义理。天台宗教人用功时候,返观一心,先扫除一切从因缘所生的妄念,做空观的功夫;然后再看这妄念怎么样会起来的?无非是一个一个的假名,记在心里,所以念念生起,这就是假观功夫;悟到非空非假,就是中观功夫;这是台宗的真实用功法门,从中论里悟得来的。

智者大师更拿法华经做本宗的主,拿大智度论为本宗的指南,拿涅槃经扶助法华,依大品般若经,详立空假中三观的方法。

这宗师弟依次传承,历唐、宋、明、清虽有兴衰,然而历代都有杰出的人物;现代南北讲经的谛闲法师(民国二十一年圆寂),也是台宗后起的宗匠,所以天台宗风,如今尚称兴盛。

(五)律宗戒律本是佛家共同的法典,不论那二不都要遵守的,所以有『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的恒言,可知并无专立一宗的必要。但是律有大乘律、小乘律的分别:大乘律有梵网经、菩萨本经等;小乘律有十诵经、四分律等。我国从鸠摩罗什提倡十诵律后,这律法盛行于长安,更传播到南方荆州各地;到了南北朝中叶,四分律又盛行于北方;降及唐代,四分律就压倒其它诸律,独盛一时。这时(七世纪初)有道宣律师出世,觉得戒律应当统一,依他的研究,四分律最宜于中国,于是广撰疏钞,阐明律意,因为道宣住在终南山,故世人特称为南山宗。

这宗传到宋朝,又有允堪、元照两律师出世,重复振兴;但到元、明两朝,就已衰徽。明末时,竟有出家僧人,要求受戒的师父,也不可得,佛门冈纪几乎坠地。清代初叶有古心律师杰出,他的嗣法子孙三昧、见月两律师继起,南山宗由此复兴。三昧律师开设戒坛于江苏的宝华山,专用律法轨范信徒,到如今南北大丛林傅戒,都要遵照宝华山的戒法哩。

(六)法相宗佛家以宇宙间一切事事物物,统称之为法;凡法有它的本体,叫做性;有它的现象,叫做相;性只一个,相有万殊,就是我们心上起一念头,也有它的相貌,总名法相。龙树的大乘空教,是讲明诸法本性的,也叫法性宗;传入中国的三论宗,就属这一教系。世亲的大乘有教,是先讲诸法的外相,再讲到本性的,叫法相宗。玄奘法师亲到中印度,从戒贤(梵名尸罗跛陀罗)论师,传这教义;归国后大宏这宗(七世纪中);他的大弟子窥基,更完成之。这宗由此大盛。

这宗在印度,是佛灭后九百年光景,无著菩萨从弥勒菩萨处,传出瑜伽师地论,开始创立这教系;后来世亲菩萨做唯识三十颂,护法菩萨等做成堆识论,方才成为有力的学说。

我国南北朝时,陈真帝三藏早已翻译法相经论,然没有盛行;到玄奘翻译时,和真帝所译的多有不同的地方;因此世人称真谛所译的为旧相宗,玄奘所译的为新相宗。

这宗和三论宗恰相反,所依的经有楞磨、阿毘达磨、华严、密严、解深密、菩萨藏,总共六经;所依的论,有瑜伽师地、愿扬圣教、庄严、辨中边、五蕴、杂集、摄大乘、百法明门、分别瑜伽、二十唯识,成唯识,总共十一论。

唐朝玄奘法师,师弟相承,跷基做成唯识纶述记及枢要,慧沼(窥基弟子)做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慧沼弟子)做成唯识论演秘,大为阐扬,法相宗就盛极一时。到宋以后,研究的人渐少,这几部重要论疏,也完全佚失。到明朝末年,有明立、智旭两大师,对于这宗着述颇富;然因为没有看见从前的论疏,解释不免错误。如今论疏也从日本续藏经中取回,南北刻经处分别刊印,学者得以窥见玄奘的本旨。这宗颇有重兴的机运。然出家人,以这宗经论,文深义繁,研究的人头少;在家居士,则以这宗经论,系统分明,切近科学,研究的人较多。

(七)华严宗唐朝(七世纪中)杜顺和街(和尚也称和上,是印度俗语,译为亲教师),始依华严经,创立观心法,名曰法界观,为这宗的初祖;智不严法师传承这教系,做华严经搜玄记,为第二祖;至第三祖贤首国师法藏,做华严经探玄记,这宗就大成;第四祖清凉国师澄观,又做华严悬谈及演义钞,解释华严奥义,于是华严宗如日丽中天,隆盛无比。

这宗所依的是华严经,这经卷帙最多,称为经中的王;昔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拿他心中自己证得的真理,为弟子们宣说,就是这部大经;佛灭度后,到龙树菩萨,始拿这经传布于世。传到中国有两种译本:一种是东时时佛陀跋陀罗译的,共六十卷,世称为六十华严经;杜顺和尚,依它立宗,和二祖智严、三祖法藏所做的记,都是依据六六十华严经的本子。一种是唐朝实又难陀(于阗国人)所译的;唐武则天皇后,因华严日经不甚完备,听见于阗国另有梵本,派人前去访求得之;并请实叉难陀同来中国,于中宗嗣圣元年(纪元六八四),在大徧空寺,开始翻译,于圣历二年(纪元六九九)告成,共计八十卷(以上节取宋高僧传卷三实叉难陀传),世称八十华严。这部经译出以后,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又依据这经,做疏二十卷,做演义钞四十卷,完成这一宗的教义。

华严宗到唐朝以后,所出人才,不如天台宗的多,所以自末到明,这宗时断时续,极为衰微。到清朝初年,有柏亭大师(名成法)出世,为这宗的大匠;这时华严典籍,大都散失,大师竭尽心力,重复搜集,选述极富,华严宗于是重兴。然此后复衰,虽光绪、宣统年间,有月霞法师,以研究华严着名,也没有十分发展;近来有应慈法师,传月霞的学,以华严教授学徒;可见华严到现在,已不绝如缕了。

(八)密宗密教经典早传中国,自东晋怀帝永嘉时(四世纪初),帛尸梨蜜多罗首译出孔雀王经,历代都有翻译;然并没有正式设坛传道的人,所以密宗的成立,比较他宗,为时最晚。唐玄宗开元时(八世纪中),善无畏来中国,始正式传布密教;同时金刚智偕弟子不空,也从海道到中国,宏传这教,为有密宗的开始。

密教是对显教而言,显教是以显露的言说文字为教,如上面所说三论、天台、法相、华严各宗都是;密教反之,是专以持诵密咒为教;又显教经典,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密教经典,是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所说,这是显密两教不同的地方。

这宗经典,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主,经典以外,祈祷供养等仪轨,极为重视。

释迦灭后八百年光景,龙树菩萨在南天竺铁塔里,面见金刚随埵,传受密诀,密教就流传于世。龙树传他的弟子龙智;到中国的金刚智,就是龙智的弟子。这宗的秘密法门,是身、口、意三密相应:手结印,是身密;口念咒,是口密;心中观想,是意密。然若没有阿者黎(译为轨范师)传受,就不能学习。唐朝时这宗极盛,到床朝就衰;明朝时太祖以秘密传教有流弊,下令禁止,就此失传了。

唐朝时不空的弟子惠果阿者黎,拿秘密法门,全部传授于日本空海和尚,他归国以后,组织很完备的密宗,到如今还流传不绝。

西藏的喇嘛(喇嘛是西藏语,译为无上,指高僧而言。)教,也是密宗,是从印度直接传入的;佛教在我东晋时早已传入西藏,至纪元七百二十八年(即唐玄宗时) ,有印度莲花生上师到西藏,就此成立喇嘛教。

现在的出家和尚、在家的居士,多有赴日本或入西藏研求密教的,因此称日本所传的为东密,称西藏所传的为藏密。

印度小乘,从上座、大众两部分裂后,就分为空、有两部:上座属有部,大众属空部。传到中国来,也是这样:俱舍宗是有部,成实宗是空部。然这两宗不久就衰,可知小乘教义,和中国社会,不十分相宜。

至于大乘八宗:净土、禅宗成立最早(禅法从汉末安世高就传入),净土属有宗,禅属空宗;这两宗成立既早,历代相传,没有间断,到如今势力还是普徧全国,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三论是空宗,法相是有宗,这是印度固有的教义,整个儿传入中国的;这两宗在从前虽会有极大的发展,然早已盛极而衰。天台、华严两宗,天台属空宗,华严属有宗,这两宗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教理的精博,方法的完密,足见组织力的伟大;然现在华严极衰,天台比较稍振,终不能和禅净二宗并驾齐驱。至于密教,也属有宗,成立最迟,终遭禁止,现在虽有重兴的机运,还没有十分流行。

问题

一、佛教何时传到中国?

二、东汉时翻译的经典?

三、译经初期情形如河?

四、关中佛教与庐山佛教内容如何?

五、大乘空有二宗在何时开始?

六、罗什、慧还两派的学风相同否?

七、译经第一时期情形如何?

八、译经第三时期情形如何?

九、中国的大乘有部由何人完成?

十、密教由何人传入中国?

十一、译经的第四时期情形如何?

十二、译经仪式如何?

十三、小乘两宗的教义?

十四、净土宗的内容?

十五、禅宗的开创及分派?

十六、三论宗和四论宗相同否?

十七、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内容如何?

十八、律宗何时成立?

十九、法性和法相的分别?

二十、相宗如何分新旧?

二一、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的分别?

二二、显密两教的内容?

二三、何谓三密相应?

二四、东密藏密的由来?


{返回 蒋维乔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纲要 第八章 大藏经的雕刻
下一篇:佛学纲要 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的盛衰
 因是子静坐法 序
 因是子静坐法 动与静应兼修
 佛学纲要 第八章 大藏经的雕刻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第二章 正修止观工夫
 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第三章 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佛学纲要 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第五章 治病
 佛学纲要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
 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第二章 静坐的原理
 佛学纲要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略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二、什么是多神教?[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借鉴[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色身生活与法身生活 (斌宗法师讲述)[栏目:基础佛理]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3)观有无品[栏目: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达真堪布]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十六)出离心非常重要[栏目:圣者言教]
 不共内加行金刚萨埵篇(节录)[栏目:金刚萨埵法门]
 放生其实很简单[栏目:放生心得]
 对治欲爱之法及夫妻相处之道[栏目:惟觉法师]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2.人牛合一[栏目:善祥法师]
 八十年前的预言[栏目:慧礼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