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学的实践(叶少勇)
 
{返回 唯识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46

唯识学的实践

叶少勇

  了解了唯识与三性,可以说已经基本把唯识学的理论框架概括了,可是唯识学不单是一门理论,更是一个实践体系。
  现在佛教内部流行一个趋势,就是强调实修而贬低理论,好像谁重视理论就说明他没有修行似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是既不懂理论又不懂修行。佛教的经典看似浩如烟海,可是都是教人如何修行。这就好象一个人要爬山游览,如果仅把地图研究了一遍就觉得够了,不用爬山了,实际上一路风光一点也没见到,这样的纸上谈兵固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若走另一个极端,不看地图就匆匆上路,费劲不说,要是走上岔路,甚至误入险途,岂不冤枉!两全其美的办法,先仔细看看地图,再揣着地图上路。因为仅靠看地图的初期印象,毕竟还是模糊的,带着地图,边走边印证,越走越明了,登至顶峰,扔掉地图,一览众山,岂不美哉!
  我们凡夫的错误执着根深蒂固,心性又顽劣,如果不能首先说服自己,不能深切地认同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不可能落实到修行实践上。缺乏明晰的理论思维,仅靠体验或是情感的信,认识肯定很模糊,信心就不会坚定,稍遇挫折就会动摇,难怪竟然有—些佛弟子跟着“*轮功”跑了。信佛不是相信佛的法力无边、有求必应,而是相信佛所说的道理就是真理。唯识学是硬道理,看似艰深,解决的全是硬碰硬的问题,是把我们思想上的疙瘩全解开,以求坚定地踏上修习之路。
  佛教的中心,就是“无我”,可以说,这个“我”是万恶之源,所有的恶行都是为了这个莫须有的东西而犯下的,为此还得受报应,你说冤不冤!另一方面,但凡善的事情又都和“无我”有点关系,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忘我也可以说是浅层次的无我,这些世间提倡的品德,都可以说是无我的一种表现,如果真地按照佛陀指授的方法上体悟无我,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讲唯识也好,三性也好,看似很复杂,都是为了让人们打心眼里认识到无我,能真正以“无我”来看待一切事物,以“无我”的方针指导我们的行为乃至起心动念,这不是钻故纸堆的学术研究,而是我们每时每刻所要面对的修行!
  唯识学的修习实践内容深广,这里简单谈一点止观的关系。佛教修行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治颠倒的我见,其方法就是通过止和观。止就是摄心专注不散,观就是体察法义,以智慧观照万事万物。止和观是互相增上的,认真地学习和思维无我的道理,以此正见观照世间诸法本来虚妄,才能做到心不攀缘,止息了散心,又能更好地体悟法义,照见诸法的真实面目,这就是止观双运。单就“止”来说,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许多外道的修行方法都可以获得相当的定力,而无我的观修方法却是佛教所独创的。韩镜清先生把唯识的观修总结为四句话,叫做“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
  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正显现。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是讲无常:“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是说没有独立实有的我;“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就是唯识的唯能无所,只有能认识的识,没有所认识的对象;“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正显现”是指种子与现行交替的缘起规律。结合咱们刚才谈的唯识与二性的内容,这四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总的来说就是在依他起性上不增益遍计所执性。
  “四有四无”,就是让人家时时以唯识的观待方法提醒自己,到底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有要如实地有,无要如实地无。现在好像很流行“现实”两个字,说“你们佛教这一套太不现实!”可是我们认真想想,从小到大,甚至是无始以来,我们哪一天现实过?我们哪一天认识到了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不识真实,何谈现实!佛教的目的,佛陀言传教化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时时对治自己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就是每时每刻面对现实、认识现实!什么是现实?就是佛教中不厌其烦所强调的——无我!唯识的实践,正是以无我为小心,闻如是教,思如是理,行如是观,得如是证。


{返回 唯识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与唯了别——“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再诠释(周贵华)
下一篇:唯识三十颂及科判
 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徐绍强)
 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的特色及其时代意义(袁宏禹)
 印顺导师对新旧译唯识的定位与评析(陈一标)
 从西方心灵哲学看佛教唯识论(冀剑制)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四)
 大乘起信论唯识释(太虚大师)
 “五重唯识”观辨析(林国良)
 唯识小史(铂净)
 试论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理论差异及其实质
 唯识二十论的唯识思想(济群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戒、定、慧[栏目: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改过必生智慧[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寻找著力点 第一篇 拥抱希望的勇气[栏目:郑石岩教授]
 忆念昌老[栏目:清远法师]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二十六卷(下)[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宋初僧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以释智圆和释契嵩为中心的考察(韩毅)[栏目: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5.同于大千[栏目:善祥法师]
 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四)[栏目:正净法师]
 第四册 佛教史 第三课 部派佛教的发展[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四册]
 功德果报 1996.4.1~1996.4.15[栏目:星云日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