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悟与实现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症状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6

禅悟与实现

郑石岩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症状   

  由于我们生活在上述的“境”里,脱离不了工技社会僵化及紧张的生活,摆脱不了物质欲望的引诱,当然也很在感性的纷乱价值中超越出来。无疑地,现代人很难脱离颖而出去过清醒自在的生活。于是,我们无助地随著境转,使精神生活脱出常轨,于是普遍反应著困顿与不安。以下这些现象可以看出精神苦难与困顿的原貌。

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生活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是直接的,单纯的,无需间杂任何生活以外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生活才会落实。也说是说,当我们在不理会名利,不量会地位权力,不掺杂其他文饰性的防卫机制时,才能感受到自在的喜悦。

  当你闲坐休息,面对著“秋山入帘翠滴滴”的景致时,你在休息,是在投入完美的人与自然结合的喜悦。那时,你是真的在生活,而且活得非常踏实。相反的,如果你泛起了“睹物思情”的牵肠挂肚,那时你就不是投入生活的清妙与实在里,而是活在一个妄念之中,无法啜饮到生活所引发的喜悦与清新之感。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不同。在精神生活中,只要你加深一点点,就会失去那一点点,如果你想执著得更多,就会全盘落空。老子所谓的“为道日损”就是最贴切的提示。

  由于现代人所追求的是物质,是名利,是操纵权利的心机和随之而来的自大与自傲。于是单纯的生活,被无尽的竞争和追求所取代。占有和防卫性的不安盘据了心头,衍生出紧张与贪婪。它表现出穷困的精神现象,而穷困便促使自己再度投入无止无尽的竞争与追求。

  现代人根深柢固的行为物质是向外追求。认为价值在外不在内,因而养成了豪夺的习性。终日为了取得与占有,而遗忘了生活本身才是目的。套用六祖慧能的偈颂说: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由于我们不是为生活而生活,是为了自己的妄念而奔波,所以我们得不到真正生活的情趣。把工作当做是一种负担,而不是把工作视为一种实现。把人际关系当做操纵的把戏,而不觉得它是友爱亲切的情怀。生活变成了勉强的活动,于是形成了苦不堪言的负担。

  现代人为了物欲与财富,已经把生活当做过程而非目的。本末倒置的结果,导致了许多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失眠、紧张、焦虑、神经衰弱、空虚与倦怠。我们可以说现代人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而成为物欲的奴隶。

  唐朝赵州禅师教人“平常心道”。现代人却头上按头,在平常生活中加上许多妄想,以至寝食难安,不得自在。无尽尼的咏梅诗最能省发我们的生活态度,他说:

  “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过梅花下,

   春在枝头已十分。”

  我们脱离生活的本身,到处去寻找好的生活,就好像你自己就在春光明媚的景物之中,却愚昧地向外寻找春的妙悦。结果弄得精疲力竭,丧失了生活的情趣。这时,如果你伫足察看,欣赏一下四周的风物,即刻就要悟入寒山子所谓的“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的自在喜悦。那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早已“十分”绽放在生活的枝头上了。

  现代人的心病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这正与孔子所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恰恰背道而驰。结果总是在虚张声势,总是在文饰伪装。原本追求喜悦的生活之意志,被一波波的“作为”给抑制到潜意识里头,成为紧张和焦虑的情结。所以我说不为生活而生活是现代人的第一种通病。

生活失去主动性

  在工业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组织人”。他必须是组织的一部分,不管他是属于一个公司、一个机关或一个大工厂的成员;无论你是劳心或劳力,是蓝领或白领,你必须接受一份工作的责任。如前所述,那分工作是隶属于整个制度,是在你接受它之前,它已被安排好,要你去执行或承担。你有责任和义务把它做好,但似乎很少可能有机会享有主动的决定权,除非你是老板或是高级主管。有时甚至是高级主管或老板也无能为力去做一个自主性的决定。毕竟在一个制度化的社会里,你必须考虑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关系。当然你也必须遵从系统化的工作分派,才能使生产效率提高。

  工商社会是一种新的生活制度,是中国几千年来所面临的新经济生活方式。它是事实,已摆在我们的面前,无从选择和逃避。无疑地,它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建设与福祉。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却有个强烈的副作用——失去追求独立自主的希望。它对个人长久以来的压抑,形成了精神生活的不安与焦虑,引发了倦怠和空虚感。这即是许多人要寻找刺激,寻找麻醉和寻求逃避的原因。

  失去主动性精神生活,会使一个人变得冷漠,而把工作当做一种负担,结果那分勉强与倦怠,使人失去生活的乐趣与愉快。

  我们必须注意,当社会成员普遍失生活的主动性时,所反应的倦怠与空虚、焦虑与紧张,必然迫使个人寻求发泄,这种发泄或出路具有共同性与普遍性。而形成社会风气。奢靡是为了补偿心中的寂寞,色情是为了寻找刺激与狂欢,大吃大喝是为了忘掉一时的困顿。日子久了就会形成一种特有的病态社会性格。它很难扭转改正,除非能在心理生活上有了新的转机。

  我们必须特别留意,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下,精神生活发生困扰的人已有增加的趋势。在我的辅导经验中,最普遍的一种是“无病呻吟的疾病”。他们悲观,失去活力与朝气,其明显的特症是“虽然我有工作,但我关不喜欢”。不过这些困境是自己执著才产生的。诚如黄檗禅师说: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

  精神生活失去自主性的人,就是容易被四周环境引诱的“凡夫”。现代人由于极力想要逃避忙碌和不能自主的生活方式,转而寻求物质的享受和麻醉,从而引发许多精神症状。反之,如果我们能任运于优游之道,主动发现一些生活的情趣与意义,我们便能转消极为积极,化烦恼为喜悦了。

  一个人若失去自主性就如同枯木一般,在消极和万念俱灰的心情下变成“无记空”,变成行尸走肉。这种消极的心态,使一个人振作不起来。物欲与麻醉就在这种情况下乘虚而入。多少青年人吸毒,出入于不良色情场所,正是今日青年人的心理苦难。

放纵而疏于自制

  在精神生活上,现代人普遍以“自由”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如前所述,自由已被现代人曲解成“为所欲为”。久之,我们失去了自制的能力。我们不但成为物欲的奴隶,而且变得不能自制。在物质化的生活中,“我”与“境”主客易位,本来应该是境随人转的,现在人随境转。于是失去了自制和作主的能力。

  许多人精神生活似乎在退化。他们失去毅力,失去任重道远的耐力,失去人能弘道的本性。于是在心理上显得很脆弱,不能作持平的判断。只要四周的人怎么说,就跟著怎么说,情不自禁,一窝蜂地跟著去做。别人买股票,自己对股票一点也不认识,也跟著去买股票,别人家的孩子送去学音乐特别班,不管自己孩子是否具有音乐才能,也盲目地送去。

  在社会上现正存在著这一种风气,只要“我能够”就一定要去做,只要别人说好,自己就想拥有它。于是对于庸俗的社会价值有了无可抗力的接纳性。许多商品的广告,就是抓住这个弱点而达到推销的目的。例如化妆品,流行的装饰品,进补的药物,都是在无可抗力下推销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经常是在不惜“高价”下买下它。然后,为著缺钱或调头寸而苦恼万分。

  自制表示自己能有效地节制欲望和享乐。一个纵欲的人,无疑是贪婪的,是永远不能知足的,所以长期处于穷困,他注定要被“饥饿”折磨。现代人的心态,显露著这种贪婪与困穷。历为人们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嗷嗷待哺的情绪反应。

  不能自制也表现在力不从心的挣扎与矛盾上。时下有许多青年,在知性教诲下,何尝不曾兴起勤劳与努力的念头。但是在下定决心之后,只用功了一两天,就开始倦怠了。五分钟的热度,是时下青少年学业无成,学艺不精,终致一事无成流浪街头的原因。心理学家们称这些人叫做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暂时现象。但我认为如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能振奋起来,不能学习自我约束,没有“格律”来维护其向上成长,就要走入消极的心态,步入心智发展过程中的陷阱而难以翻身。

  我想没有一个人一开始就自愿要养成吸毒的恶习,它是在好奇、尝试及伙伴的怂恿下,种下无以自拔的惨剧。当然,也没有一相情愿要好勇斗狠,它是在失去自制的能力之后,才放纵暴力的本能,反叛一切。再说,有许多犯错或吸毒者,未尝没有有过回头是岸的意念,只是一旦失去自制的能力,那些意念都只是一场美丽的妄想而已。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因为孩子失去爱才开始误入歧途,走入魔窟无以自拔。但我认为一个人长大到了青年乃至成年,他自己应当负起责任,必须自己努力向上,而不能老是把责任推给父母或社会。这个观念是重要的人生哲学,是精神成长的真理。因为当一个人不能自制时,外境就把自性紧张的缠缚著,而失去自由,失去正义与智慧。

  再从言论自由来说,现代人由于失去自制,因此最爱一味批评别人,而忽略严以律己。把挑剔别人当做一种自由,事实上那一种低级趣味。

  现代社会的共同病症在于不能自制,不能自制是自由民主社会中最严重的败行,是放弃生活戒律的结果。佛陀曾说:

  “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按:戒律)

   如闇遇明,

   贫人得宝,

   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

  戒律就是心理学所谓的生活格律,有格律的生活使人振奋自强,如盲人得见光明,如困穷得享至宝。因为格律就是生活的导师,其重要可知。反之,放纵无度,毒害无穷,而现代人正受这种精神上的毒害。

  就现代经济生活而言,我们也应该有自制的美德,才能避免无谓的灾难。比如说,我们拚命的发展经济,尽其可能大量生产,或者为了一时的利益,便会影响环境生态。我们必须认清,生活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事实上,人不能创造什么,只不过是投入自然,发现自然之中可以运用维生的少数材料而已。但是,如果我们在“人定胜天”的自傲下,不断地挥霍无度,浪费资源,制造环境污染,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面临著无以维生的难题。

  有节制的使用资源,珍惜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避免破坏与污染,那么现在所居住的地方即是“净土”。能以慈悲心看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大自然的生物,而享受生态平衡所赐予的正常生活,那就是“平直心”。但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得实在很少。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把生活建立在“自制”上,所以是节俭朴实。现在却强调“消费刺激生产”,强调大量生产,发展经济,把自己畏哺得很好,娱乐得如痴如迷。事实上,我们快乐吗?答案是很明显的,因为如果我已快乐,就用不著去寻求娱乐。

  人类精神生活能够维持健康活泼,不是从满足物欲和感性的享受得来的。精神生活能够喜悦自在,是因为能做自己的主人,能自制,能在宇宙之间参赞化育,能发现活下去的意义。但是大部分的人对这方面的似乎毫无所悉。

“自我肯定”的暧昧

  在无尽的竞争和价值分歧的社会里,另一种精神生活的偏态就是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由于个人太重视自己虚有其表的“我”,太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于是“我相”成为生活上最重要的价值,而扰乱心灵的平静。由于太怕“自己”下不了台,想维护自己的尊严,结果造成不能自我肯定,不敢诚实地说一声是或不是,否定了本性中的至德。

  不能自我肯定有机种特质;首先是不能自觉,不能醒悟到自己的本质,连自己该做些什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环境因缘是什么都不清楚。一个对片刻怃所悉的人,一定是迷茫的,是没有方向的。在分工精细的社会里,强调的是因材适所,发挥自己的特长。对自己无所悉的人在谋生适应上自发生困难。时下青年们最大的困扰之一,就是对自己毫无所悉。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无论是好的是坏的,是能改变的或无从补救蝗,你必须先接受它。这样才不致产生虚幻,才能落实地工作,勇敢地生活。佛经上说,“大死一番再活现成”,无非就是叫人先去掉虚妄,接受自己,根据自己的本质去生活。

  人与之间是不能比较的,比较的结果总是造成迷失,带来一些否定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本质是:“你之所以为你是好的,我之所以为我也是好的”,这样的观念就是“平等性智”。目前我们的社会秩序很讲究平等,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却往往否定自己,羡慕别人,缺乏平等的自信。一个自我否定的人,很难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性因缘,在“迷”的时候必须“师度”,请老师指导。在“悟”的时候,因为醒觉了,有所发现了,就要“自度”,自已去实现圆满的人生。但是在我的辅导经验中,有许多青年人正面临著否定自己的危机,他们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一味地羡慕著别人的成功与荣华,结果在精神生活让发生了“短路现象”~~一味想要发财,眼高手低,心理生活充满著矛盾。

  与自我肯定关系密切的是价值取舍的问题。人的精神存在于价值抉择和价值实现的理念世界。所以追求某种信仰、信念或目标是很自然的,它是生活本质的一部分。信仰若不是建立在醒觉上,就会走向迷信,造成精神生活的堕落。

  宗教与艺术同为人类超感经验的来源。其与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但对宗教的信仰,必须建立在纯真与正信上。宗教能给予我们生命完整的轨迹,让我们在虔诚之中,品触到喜悦的讯息,从超感的经验中,接触到宇宙万物的义谛。

  但是有许多人却在信仰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识性扭曲,演变成无能的祈求和依赖。这样的的反应,伤害了个人精神生活的自主性,同时在知性上发生严重的萎缩。当你看到许多人聚集在神庙里,祈求神的显灵时,你也许不禁劳莞尔一笑,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好坏是一种知性的退化,有碍于心理健康和积极思想的发展,当然也丧失自我肯定的能力。

  自我肯定是追求真理,免于产生妄念的唯一之道。人若能真正肯定内在的自己,就能做到神赞禅师所谓: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这里所谓的“文字”,并非只是狭义的文字语言,而是包括一切文饰不自在的种种行为。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能清清楚楚地说真心话,做真心事,肯定自己的本真时,那时才是体露真常,灵光独耀。而现代人似乎最缺乏对自己真诚,以致连自己也想欺瞒。这不就是一种精神症状吗?

  理性与非理笥的失调

  人的生活包括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所谓理性的生活是指一个人的知性和逻辑思考的部分,它是左脑所发挥的功能;非理性生活是指统觉、直觉和非逻辑而“无以名之”的领域,它是右脑所发出的功能。人必须在这两方面同时实现才是平衡的,健全的,有创造性,有活力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上和教育上,太重视科学的分析和逻辑。这一来,生活除了用科技来满足自己现在的欲望之外,似乎别无提升精神生活的指望。而科技以外之超感性生活和唯感以外生活空间,一股劲儿被遗忘了。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类的左脑活动特别频繁,而右脑渐渐迟滞的时候,人们就会失去统整的生活,其属灵的生活渐渐苍白,引致空虚、纵欲、操纵和占有,并严重地影响到健康。相反的,续发展的分析、逻辑和推理能力,造成生活上的困局。然而现代人由于太重视逻辑思考和分析的训练,缺乏非理性直觉与统觉的陶冶,我们几乎不重视灵性、艺术和直觉的创造性陶冶,以致生活变得浮躁与不安。左脑用之太过,右脑成为废墟;于是承载人类灵魂的宝塔开始倾斜,精神生活陷入失衡的状态。人与人之间那种不计利害的相容已鲜少存在,“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洒脱更远离我们的生活,而使我们徒有昌明的科技,不能真正提升生活的品质。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下一篇: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父母之爱 自序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一章 生命的微笑与实现
 悟·看出希望来 第六章 觉·有情的爱
 觉·教导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
 悟·看出希望来 第五章 家庭亲情
 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换个想法更好 第三篇 感受在牵引你的心情
 随缘成长 第一篇 随处都在学习
 觉·教导的智慧 第四章 自动自发的性格
 悟·看出希望来 第四章 生活的展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模块三:集谛--在困境中放松心灵(4)[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二部分:四圣谛-企业精神之所在]
 对於我执及无我义,应成、自续两派之差别?[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台湾庙很多,画符也很盛,也很多放符,夫妻和合,符真的有效果,符到底是什么作用,如何解符?[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集[栏目: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增上信学(杨郁文)[栏目:其它]
 做一个不后悔的人[栏目:星云法师]
 唯佛独尊[栏目:白云禅师]
 审慎内省一己动机 对治我执根本大敌[栏目:贝诺法王]
 管他青白眼[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七十九、饮酒食肉,障碍往生[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