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三
 
{返回 慧律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89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9套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讲题: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讲堂
片数:共6片(本片为第3片)
编码:089[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圆瑛法师《讲义》第532页-第640页
从532页“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639页)
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2009.6.28
551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551页,昨天我们讲到一念不觉生三细,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我们今天要讲【辰二 境界为缘长六粗】
这个六粗就是凡夫所面对的、看得到的、接触得到的,所谓粗就不是菩萨的境界。
 底下,经文:【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如是”就是表示第三细妄现境界的那个时刻,也就是我们昨天讲的:真如——(箭头朝向)无明业相——(箭头朝向)转相——(箭头朝向)现相,现相的这个时候,如是,就有了虚空、世界、众生。所以,“如是”就是境界相能所不断的时候。
如是扰乱,“相”就是互相;“待”就是对待,也就是说互相对待的意思,也就是妄境会引起这个妄心,因为无明业相是八识相分,会引起转相——八识的见分,这个能所一产生,就叫做互相对待。
生劳,顾名思义叫做疲劳,也就是说叫做分别心,也可以说执心外实有,而引起第七意识。这个生劳就是六粗的智相;那么,这个智相,千万不要误解说是智慧之相,这个刚好相反,智相就是了别相,对境有分别染、净。所以,这个智相是名词,但却不是智慧之相,是了别的作用,叫做生劳,这个就是六粗里面的第一个粗相,叫做智相。
劳久就叫做相续相,因为第七意识它叫做恒审思量,它是相续不断的,它不会断的,它是劳久,劳久就是第二,六粗里面的第二相,就是相续相。
发尘,这个发尘就是第六意识了,计我,或者是我所,叫做执取相,执着的者,取着的取。
那么,自相浑浊呢?这个自相就是自心相浑浊,这个是计名字相,因为第六意识计名字,循名着相,颠倒特甚,所以称为自相浑浊,这是第四相:计名字相。
由是引起,由是就是由前面的三细和四粗,所引起的起业相,引起这个“起”就是造业了。由是这个“是”,就是由前面的无明三细,还有六粗的前面的四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这个四粗所引起的造业叫做起业相;尘劳烦恼就是业系苦相,逃不掉的,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
再解释一下:当无明业相产生了转相,转相产生了现相,而现相化现出世界、虚空和众生的这个时候,如是的境界相非常的扰乱,互相对待,为什么?妄境引起了妄心。会引起第七意识执心外的实有,产生了了别作用的生劳智相,这个劳久了,它就一直相续,劳久不断,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相续不断,而继续的引发出第六意识就发尘,这个发尘就计着我、我所有,这个执取相从来就没有停止,第六意识!自相浑浊,为什么会自相浑浊呢?因为第六意识计着名字,循名着相,颠倒特别的殊甚,所以,计名字相。由是引起造种种的业,由无明三细、六粗前面四粗,引起了种种的起业相,因此尘劳烦恼,这个是业系苦,逃不掉的!总共六粗的粗相。

看注解,【如是指法之词,即指境界相,从无而有,因异立同,由是空、界忽生;】“界”就是器世间。【复因同异发明,而无同异之众生,亦相继而生;如是藏识海中,】这个藏识海中也可以称为业识。【境风扰(动也)乱。相待者:互相对待,由妄境引起妄心,即为缘之意,】这个缘之意,乍看之下还看不太懂,这个“缘”就是外缘,缘之意就是外缘所对之意识心,这样看就更清楚。由外境引起妄心,即为外缘所对之意识心。【以境界之相,为生七转识之像。】为什么叫做七转识呢?因为它会转动第八意识,也就是海浪所引起的,统统在大海水中,会引起扰乱之相,所以,为生七转识。
【生劳:即引起第七识,创起慧心所,】“创”就是建立起。这个“慧”千万不要当作是智慧的慧,这个慧心所是分别心的意思,有正慧还有邪慧,邪慧就是恶知见,正慧就是正念,所以,这个有分邪跟正的。如果是正念,那么,这个分别心是好的;如果是恶知见则邪慧,就拨无因果。所以,这个创起慧心所,【对境分别染净,执为心外实有,不了自心妄现,起智分别(智即慧心所),转生劳虑,故曰‘生劳’。即第一粗智相,属俱生法执。】俱生就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人一出生,他就具足有对法上的执着。【论云:依于境界,分别爱与不爱是也。问:‘前转识】也就是转相,前面不是三细吗?无明业相、转相、现相,这个就叫做转识,就叫做转相,能生现相。前面的转识,【缘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现相。【智相,亦缘此境,】同样是境界相,那个智相,这个粗相的智相,六粗的第一粗智相,也是缘境啊,亦缘此境,【二者有何差别?’答:‘转相缘境,】这是三细的境界,是菩萨的境界,【是第八识见分,精明之体,但如明镜现像,不起分别:】那个时候还没有强大的分别。【智相缘境,】而这个六粗的第一粗智相,它是缘这个外境,【不了唯心所现,】唯心所现,简单讲:它已经建立能所了。所以,【执有定性,】这个定性的意思是:肯定外在的境界是绝对实在的,不知道相妄,不知道性真,也不知道缘起就是空性。所以,定性就是实性,认为外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每一件统统是真实性的,叫做定性。所以,执外在的境界为实在性,就开始【分别染净,】也就是【即属分别事识’。】 分别事识,这个事识就涉及到事用,就是造作的意思,身、口、意的造作,统统以分别心来开始造作,叫做事识,这个事识涉事用,涉到种种的作用。
【劳久:即第七识,恒审思量,相续不断,劳虑经久,故曰‘劳久’。即第二粗相续相,属分别法执。】分别法执就是后天的。【论云:‘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是也。】
【发尘:即第六识,周遍计度,取著转深,】周遍计度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所有的四周围,时间、空间无一时无一刻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一时一刻不执着,叫做取着转深,【计我、我所,发生染著尘念,故曰‘发尘’,即第三粗执取相,属我执俱生。论云‘心起著故’,起著与发尘义同。】
【自相浑浊者:即第六识,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言相,循名执相,颠倒特甚,】什么叫做假名言相呢?任何一种东西,你就把它命名,譬如说这是玫瑰花、这是百合花、这是菊花、这是红菊、这是波斯菊,就开始一直命名。每一个人缘起的假相,你、我、他,就安上一个假名,而这个假名却不是固定的,大家都可以共用的。那么,假名执着习惯了,我们还误以为这个假名它就是实际性的;但是,这个假名其实是空无自性的。所以,更立这个假名言相,循名执相。为什么这个难破?佛讲的:所有的众生,二种事情最难破:一个叫做音声跟语言;第二、最难破的就是每天发生的事情,这个叫做涉及到事用,没有一个不颠倒。为什么语言、音声这么难突破?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就是依靠这个长大的,从牙牙学语,学你我他、学阿猫、阿狗,小猫叫、小狗跳、小狗叫、小猫跳,那个几个字一直学。。。他就根深蒂固的,很难突破的!所以,你讲他是猪,他会生气的;你讲他是佛,他会高兴的;你讲她说:你长得像观世音菩萨!她会很高兴。你说:你长得像母夜叉!她就生脾气,她认为:这个名字是真实的,就是我的!但是,不知道说这是假名言相,循名执取、执相的,所以,这个颠倒是非常难破的!【以致心水浑浊不清,故曰:‘自相浑浊’。则第四粗,计名字相我执分别。论云:‘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说相,【分别假名言相’是也。】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者:由是是字,远指无明三细四粗,】无明三细,还有六粗的前面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所以,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是迷中加上迷又迷,妄再加妄,继续妄。所以,太多人写信来,要师父解他梦中之境,我都跟他讲:白天已经是作梦了,晚上所作的梦,那个是梦中之梦,不要做太多的解读,放下就是。譬如说他在梦境里面过了一条桥,然后在远方听人家诵经,请问师父!这代表什么?这个没有代表什么,就是妄上加妄,也不需要取着。【近指计名字相,由此引起诸业,即第五粗,起业相。论云:‘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种种业’是也。】诸位!全世界没有一个众生可以离开名字相,因为他是依靠这个而活的,强大的名字的意识心,太强了!【尘劳即是烦恼,烦恼有染污、扰动二义,喻之】比喻之。【如尘如劳。共有八万四千,约未起身口属惑,】“惑”就是业因,造业的因。【已起身口属业,】就是业缘,那么,将来就一定会遭受到业果,所以,业因、业缘、业果,因、缘、果逃不掉!【今由惑引起身口,造一切业,业因既成,业果随至,】业果随至,如影随行,业如影随行。【无可幸免也。】幸免就是意外的免去灾害。所以,与其求佛保佑我们;当然,这是好的心,最重要的还是要诸恶莫作,再来念消灾延寿药师佛,这才对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时候来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时候才对的,不是一边造业一边念佛。
【问:‘粗境未成,安得遽有身口?’】这个粗境未成,意思就是:这个粗的境界还没有形成,怎么会讲到有身跟口呢?【答:‘语虽约从初起次第而谈,理实无始,】意思就是说:说法的时候,必需从刚刚开始的,像三细的无明业相开始讲,讲到六粗的智相,讲到起业相、业系苦相,它必需有次第而谈;理实无始,这个道理其实是从无始来谈的。【岂真未成粗境之前,】哪里是真的说未成粗境之前,【而绝无身口哉?细境中既有根身,当有身口,且论】而且《大乘起信论》,【亦约从初起,】初起就是业相,无明业相。【亦须于第六中,方成身口。】到第六方成身口,就是执取相。【疏释起业,】起业相。【明用身口,】说明是用身口才能够造业。【若必执第六】就是执取相,【方有身口,则前相凭何起业?而执取等,凭何计我我所哉?】这个“我所”就是我所拥有的,只要有“我”,就一定有我所拥有的,一定的!所以,我所是一定附带在一个我执上面。所以,凭何计我我所?而这个我我所谈最多的就是《阿含经》,《阿含经》打开,到处都是我我所。【语虽有序,】讲话虽然有次第,是为了解释方便,解释方便,当然由次第来解释。就像师父昨天画的那一张图表一样,解说一定要这样子,能所一定要有一二三四,要不然怎么解释啊?对不对?绝对真如,绝对真如没东西可以谈,就像禅宗上台:什么是禅?(师父拿起醒木敲一下)双手一摆,下课!为什么?没有东西可以谈啊,没有能所,谈什么东西?绝对真如。所以,语虽有序,【而意须圆活,】而我们这个意需要圆活,不可以拘泥,【不宜泥也。’】“泥”就是不可以拘束。
看佛经、看注解也必需要活;不过这个活的先天条件,就是要真实的智慧,要不然活得太过了,那不行!活得不如法,那个不是真活,那就活得变成死掉了。所以,那个“活”字背后要充满智慧。所以,现在的人没开悟,这个时候讲经说法,他就认为:我讲法很活!就讲得统统让大家掉入那个知见坑里面,统统不知道,大家跟着这样做,就死得很惨!所以说:讲经说法一定有功德吗?这可不一定,要看你怎么讲?所以,有时候这个法师,一句话可以救一个人、可以救一个家庭、可以救一个社会,甚至可以救一个国家。因为如果大师级的、大智慧的人讲话,以前的皇上听到这个高僧的一句话,他就会改变政策的,对人民爱物慈悲,他本来很暴躁、很愤怒的,听了高僧一句话会转变方向,这一句话可以救整个国家,叫做一言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你讲错一句话也可以丧邦!对不对?现在的科技发达,这个法师讲了一句话,大家照着这样子,死守那一句话去做,不会活用,不知道背后是充满智慧的用,所以,可能会扭曲法师的用意,或者是语意,回去就照这样做;可是,修了一阵子以后,没什么感应、没什么讯息,就开始牢骚、抱怨,对佛没有信心。这个有时候法师度众生,没有讲清楚的时候,会害死众生,会害死众生的!因此有一个法师上台讲《地藏经》,说:这个地藏王菩萨是属阴的,要晚上才起来办案,所以,你们诵《地藏经》的时候,最好是凌晨一点!我的天啊!说地藏菩萨是专门管理阴间事的,那阳间事又是归谁管?所以,他教出来的徒弟,都是半夜一点起来诵《地藏经》,诵到她老公气到不行,说:你们学佛的都是疯子!有一次来请示师父说:您对这个见解怎么样?我希望地藏王菩萨加被我,所以,我就凌晨一点起来诵《地藏经》。我跟她讲:那你白天呢?万一发生什么事情,白天地藏菩萨没有办的时候,你怎么办呢?这个老菩萨一听,有一点善根、慧根、菜根、佛根、菩提根,听了还满顺口的说:嗯!讲得也对啊,白天发生事情,地藏菩萨怎么保佑?佛突破时间、空间,哪有一定几点诵什么经的?对不对?
所以,以前人家。。。师父没有开示以前,大家都说诵楞严咒一定要早上五点到七点,多少的大乘的法师都跟他讲,说超过早上八、九点、十点,下午更不能诵楞严咒!对不对?为什么?这法师一句话,徒弟也不懂,就听。居士来问我说:师父啊!我上人讲,超过早上七、八点说不能诵楞严咒。我就跟他讲:你知道楞严咒几点讲的吗?那是午斋完了,佛敕文殊师利菩萨持楞严咒去救阿难,那个时候是下午讲的啊,超过八点不能念,为什么佛自己念?他才:啊?这样子喔!所以,这个不知道那个典故、不知道它的渊源,就乱说一通!佛教会倒就是倒在这样子,想到什么,自己讲什么;想到什么,完全不管佛的感受是什么,说法也不合佛义,不符合佛义,把无量众生带进自己的知见里面。所以,师父重复讲说:讲经说法是不是一定有功德呢?那不一定!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带到自己的陷阱的知见里面,没有一个出得来!对啊!所以说:本来法师要救人的,因为经教不通,心性不明,结果是害人!讲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所有的法师上台要弘法,要非常的谨慎,一句都不能讲错,你底下你怎么样的去幽默、放轻松,那是你个人的行为举止;可是上台,你就代表佛,要十足的准备,你才可以上来的,没有十足的准备,是不能上台讲经说法的,这个说法可不是开玩笑的!
底下说:语虽有序,而意须圆活,不宜拘泥。
诸位!把《表解》请出来,六〇页,三细六粗,这个特别特别的重要,特别的重要!诸位!看六〇页的右上边,(一)依真起妄
 
依真起妄——(如图——录入者注)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立无同异。
觉非所明,真如绝对不是你能明的境界,真如是绝对;所以,画那一条虚线就是没有办法,只要有能所,就缘不到真如。
因明立所,因为妄明,而立一个所明,因此在这个真如缘不到的时候,突然非明不行,就造成一个妄明,就是无明,这个无明就产生微细的业相,业相就是八识相分。这个时候还不是粗的境界,我们称为混沌未开的那个时候,用中国话来讲:混沌未开,懵懵懂懂,阴阳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就是这个时刻来谈的,非常非常的微细。
再接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叫做能见相,就是所谓的转相,转相就是八识的见分。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就是世界相;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就是虚空相;同异发明,立无同异,就是众生相,而这个世界、虚空、众生加起来,就叫做现相;那么,业相、转相、现相加起来就叫做三细。
为什么叫做细?不为凡夫所觉察,叫做细,凡夫根本无法觉察,凡夫是对粗糙的境界,就是底下:
(二)依真起妄
 
这个依真起妄,粗糙的境界,凡夫都可以对治得到。
如是扰乱是境界,相待生劳,就是心境对立而生劳相,这个就是智相;劳久了就是七识的思量,叫做相续相;发尘——六识着境,就是执取相。自相浑浊,就是妄生计度,就是计名字相。由斯引起尘劳烦恼,就是由惑造业,就是起业相,有业因、业缘,那你苦果就一定逃不掉的。起为世界底下至真有为法,叫依业受报,就是业系苦相。所以,由斯引起尘劳烦恼,这个是起业相,其实尘劳烦恼就是业系苦;但是,它后面就发挥得更多。由斯引起尘劳烦恼,底下是叙述什么是尘劳烦恼?
 
诸位!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就是:业相,二、转相,三、现相。
什么是业相?无明的业相怎么来?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觉非所明——性本之真觉,非是所明之境(以自具妙明故)。因明立所——因明——因欲加明之故,遂转妙明而为能明之无明。立所——由无明故,遂将真觉,立为所明之妄境, 无明妄觉合之为业相。
二、转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明之业相,既已妄立,复由无明妄力,遂将本有智光,转生汝能见之妄见,是为转相。
第三、叫做现相,现相有现出世界相、虚空相、众生相,所以,世界加虚空加众生等于现相。
这个世界,说: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同”是指虚空,“异”是世界。看左边的虚线,以世界之异相未成,虚空之同相是不显的,所以称为无同异中。看右边,同是虚空,异是世界,诸位!无同异中就是业相之中,就是业相。什么是业相?就是第八识的微细相。世界相的底下,炽然成异——炽然——火盛貌,此处是显现之义(无明薰动的力量)。二、左边,成异——转相之能见,复以业相为所见,看到的,能见是妄,所见也是妄。其奈业相晦昧空中,把真空转为晦昧的空,所以,不是真空。无物可见,而此能见,定欲见之;为什么定欲见之?动念,一定就会化现境界,能所不断。如是显现境界,而成世界之异相矣。
虚空——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异”就是不同,不同彼所异的世界。因异立同——因为不同的世界,而立有一个相同的虚空。好!诸位看,异(不同)彼所异(世界)——不同彼炽然所成之异相世界。因异,因为不同的世界,而立一个相同的虚空,因对异相之世界,而立同相之虚空。
诸位看左边,众生——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同异发明——虚空之同,世界之异,一同一异,形显发明。有了虚空、有了这个世界,人类就会演化出来。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众生形貌各异,故曰非同。众生知觉本同,故曰非异。
在这里,你不得不承认,佛是一个大觉悟、大智慧的人,在这个世界的形成也是这样子,我们这个地球,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么大,地球在这个宇宙的循环当中,喷出来的这个区块一块一块。。。它是撞击在一起的,那么,撞击在一起,金属会往下沉,重的会往下沉,然后那个密度比较没有那么微密的,就会往上浮。所以,这个地球的创建,它是一直撞击。。。撞击以后一直很大,慢慢慢慢加大,这个地球慢慢慢慢加大。慢慢加大的时候,那个撞击因为是高温之下,高达二、三千度,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人,而地球的形状也不是这样子,撞击的时候,地球的形状绝对不是像我们这样,继续撞击、继续旋转。。。继续撞击就继续旋转。然后那个地球在高温之下,岩石、岩浆一直喷出来,整个地球全部都是热的,慢慢慢慢的冷却,慢慢的冷却。岩石本身它就有水气,因为地水火风遍布整个宇宙。所以,岩石撞击以后,它会产生这个热气,水气就会慢慢上升,慢慢上升以后,经过几百万年,这个水气慢慢慢慢凝聚,飘到外太空,因为地球有引力,引力就把它引住、扣住,也就是摄受住。所以,地球一开始的外围,没有一滴水的时候,外面慢慢慢慢增加,全部都是乌云密布,很深很深厚的云层,地球,当它一滴水都没有的时候,突然引力到达一定的力量,外面的云层,水滴到达重量不可承受的时候,开始落下来,落到地球的第一滴水的时候,这个水一碰到这个火,岩浆的火,这个加速气化,水碰到岩浆,嘁~~~气化得更厉害,把那个水继续释放起来,整个地球因为摄、引力的关系,外面都是云层,一直下,下了七十万年到一百万年,形成了海洋。所以,形成了海洋,这时候你看看这个海洋的水是咸的,是因为岩石,碳酸钙,你到用海水的时候它是咸的。这个地球创建的时候,它就是没有生物、没有植物,这个时候,我们的天空全部都是C O2,所以,你在五十亿年前看的地球,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对,它一天转动只有六个小时,速度很快,地球年轻的时候,很快,你看到的天空完全都是火红色的。为什么天空看到是火红色的呢?因为充满着二氧化碳,慢慢慢慢的这个因缘具足,慢慢的从海底产生藻类,藻类会制造,你只要有机物,接受阳光,它就会变成有机,单细胞就会复制,就会变成多细胞,慢慢的藻类释放出空气,就是氧,氧慢慢的取代,地球慢慢吸收二氧化碳,那时候不适合人住,吸收二氧化碳,再释放出氧。所以,我们的天空会慢慢慢慢的转,由红转成慢慢的蓝,慢慢慢慢改变,没有颜色,再慢慢慢慢变成蓝色的天空。你今天看到蓝色的天空,是因为带有O2,带有氧气,它会燃烧的,所以,你看到的虚空是蓝色的,是因为空气当中有氧气。那么,植物再继续演化,制造大量的空气,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这时候是最快速的演化,吸收二氧化碳,再变成氧气,这氧气继续充满。所以,刚开始就是世界,佛真是大智慧,刚开始是世界,接下去用一个同相的虚空,再接下来就是演化的过程,才有变成众生。
所以,你看到这个佛陀所讲的业相、转相、现相,你不得不向佛陀下跪顶礼!为什么?他真的是一个大觉者,那个时候什么科学也没有,能够把整个世界的演化完全符合科学。我们的世尊,这可不是普通人,我还是看了很多的科学、天文。不过佛讲的是大概,师父讲的这个就是演化的过程。
好!底下,六一页,境界为缘长六粗——
 
一、 智相——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二、相续相——就是劳久。
三、执取相——就是发尘。
四、计名字相——就是自相浑浊。
五、起业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哪一些尘劳烦恼呢?
第六、业系苦相——就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这个有为法就是业系苦相。所以,我们的业其实是无形的,其实没有能造,也没有所造;其实没有能受,也没有所受。为什么?一切都是妄。所以,我们这一辈子,没有佛法,就是苦得很冤枉,苦得非常冤枉,苦没有出头天,我们的苦没有出离的一天,因为没有智慧,拼死命的将苦当作乐,把这个虚妄的苦一直追求,就当作是乐,暂时的寄托的乐。所以,生命当中没有佛法的日子,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众生把这个缘起缘灭、业力所影现的假相,误认为是快乐、执着的境界,这是非常悲哀的!
诸位看!一、智相——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如是扰乱——如是境界相,复于识海(业相)当中,吹动风浪,即境风扰乱。相待生劳——妄境与妄见,互相对待,引起分别作用(爱与不爱)而生劳。诸位!这个爱与不爱就会杀人、放火,世间人爱跟不爱,男女朋友谈判不成,你就可以看到死多少人!报章杂志常常刊的,开车撞死她,用汽油泼、点火,送她一根火柴棒!再来就砍她,女朋友跟他分手,连女朋友的爸爸、妈妈统统死,统统死!砍死女方的爸爸、妈妈,连女朋友都砍死!这个爱跟不爱就会造成悲剧,悲剧。而生劳相,就是第七识,属于俱生法执的。诸位!如果没有学佛,三种事情绝对逃不过:一、名,二、利,三、色,不是贪名就一定贪利;不是贪利就一定贪色。现在人把自己弄得很劳累,晚上不睡觉,伤肝;饮食大小餐,伤胃;好色不断,伤肾,这个就是众生,众生。
二、相续相——劳久——就是第七识恒审思量,相续不断,因劳虑经久而不休,遂起苦乐觉心故。属于分别法执。
第三、执取相——发尘——即第六识周遍计度,取着转计,周遍计度就是无一时、无一刻、无一个空间不执着。所以,你在公司行号,一定会看到对立;你在学校团体,老师跟老师也会产生摩擦;你就算佛教的团体,也会引发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教派、不同的修持法;但是,记住!佛门会比较少,因为至少有佛陀的慈悲跟尊重。所以,佛门里面再大的冲突,还不至于像世间人黑道的火拼,我从来没看到说净土宗火拼禅宗,没看到!我从没听过净土拼斗禅、禅拼斗华严的,还没看过这样子的,若是如此就太严重了,还不至于这样。所以说:佛教会有争执;但是,还不至于像外面的黑道这样子,那就太严重了!对不对?底下,所以,即第六识心周遍计度,取着转深,计我、我所,发生染着尘念故。属于俱生我执。
第四、计名字相,哇!这个是最难破的!自相浑浊——依前面所执相,假立名相,复循名执相,诸位!众生很悲哀,名相是人类自己创立出来的,而自己执着,然后割舍不下,这个是人类最悲哀的地方!诸位!哲学家讲:玫瑰花是香气的,无论你用任何的名词,它都是香,你讲这个“玫瑰”,如果是一朵香玫瑰,诸位!你用任何的假名,这一朵玫瑰是香的;你一个人有修行、有德行,不管你用赞叹、毁谤,他身上仍然是有德行,就像这一朵玫瑰一样。所以,我还是要告诉诸位:不需要在意名词、名相。对不对?有一个歌星、影星,那个周刊、杂志把他骂得很难听,他一下子看不开,跑去自杀,还死了二、三个,跑去自杀!这个就是在假立的名相上转不过去。如果他今天有学佛,稍微冷静一下,对不对?要怎么乱写是人家的自由啊,是啊,看图就任人家写啊!对不对?底下,假立名相,复循名执相,颠倒特甚,以致心水浑浊不清故。属于分别我执。
第五是起业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前面四粗之惑,引起身口,而造七支之业,所以属于起业相(此处烦恼作业看,以未起身口属惑,已起身口属于业故。)
第六、业系苦相——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这后面会讲。因上惑业之因,而成依正苦乐之报,故云起而有动有相之处就是世界,静而不动,无相之处,即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就是前面三细当中,同相异相所发生之现行也。彼无同异,真有为法——彼细境中之同异发明,而成立无同无异之众生。即是此处之真有为法——众生与业果。
好!看《讲义》;这个三细六粗特别的重要,所以,这个光盘做出来的时候,这三细六粗,这二页统统要放进去。


553页,经文:【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真有为法就是众生还有业果。说:起为世界,这个就是世界相续;静成虚空,虚空为同,这个就是虚空;世界为异,彼无同异当中,真有为法,这个就是众生的业果。所以,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就是真有为法。
底下注解:【此确答满慈所问。前四句,答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后二句,答诸有为相(即众生业果)。从性觉必明起,乃展转叙其来源耳。由依性觉,妄起无明,因此无明,发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惑业妄因已成,依、正苦果斯现。故云:起成有相处,】就是起变成了有相之处。【则山河大地,而为世界;静而无相处,则空廓虚通,而为虚空。空不动摇,是故曰静,此依报之世界,本不离前之细境。言此虚空,即为前同相,所发之现行;此世界,即为前异相,所发之现行。汝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即由是而生也。】就是由三细转变而来。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者:此答诸有为相,亦明不离前之细境,】也是上面,【与上四句,文法不同。上是指后即前,】上面那一段,是指后如同即前,这是六粗,是由三细所引起的。【此】这一段,【是取前显后,】取前面的三细,显后面的六粗。【取彼细境中,同异互相形显,所发明无同无异之相。】就是众生。【以成此众生业果,真有为法。此正报众生业果,亦前细相所发之现行,】现行就是根身、器界、种子,也就是世界、众生、业果。【即第六粗业系苦相。】到最后你逃不掉的!【《论》云:‘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为业系缚,而堕五阴三界】这个五阴也可以叫做牢狱,色、受、想、行、识,把我们的本性困住了;或者是三界的牢狱,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统统叫做牢狱。所以,每一个人其实都关在牢狱里面,任何一个人,无法摆脱色受想行识的牢狱,我们的灵性被关在这个色身里面,如鸟在。。。经典里面:如鸟关在笼中,没有自由份。我们的本性就是被关在五蕴里面,如果不明心、不见性,我们完全随业而转,就完全没有自在之份!为什么要学佛?就学得心灵的一份自在,快乐的过日子!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二狱之中,无由出离,不得自在。】业就是不自在。【汝问:云何忽生诸有为相?即由是而生也。】
【交光法师云:但约万法初成一周,】万法初成一周,这是一个段落。【而说忽生矣!】突然产生。554页,【又约修时逆断,】修行的时候是逆流而断。【显此次第,权说】方便说,【初成次第,】修行要逆流而断,显此次第,是权巧方便,初成次第而说,三细,接着六粗。【令观顺生之次第,易于开悟。而不至迷闷;了逆断之次第,】我们清楚明了可以逆断的次第,【易于修证,不至僭乱也。】这个“僭”叫做越份,不会超过自己的范畴,你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有次第下来,逆流而断,次第的断。【又当知经自无明,】就是这一句。【以至粗境,多用能所,上下连持者,令知能所,】还好我们昨天有发那一张。【乃生万有之端,行人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绝能所,】诸位!这个就是目的,叫你认识能所,不是叫你着能所,是叫你顿绝能所,这个“绝”就是断,但有能所,皆是戏论。【可以把定万有,】当体即空,【坐还清净本然,】这样你《金刚经》就不会误会了,《金刚经》你就看得懂了。为什么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众生也是如来,众生,你如果遇到那种很不讲理的人,他会一直“如”(无理取闹)又一直来,一直来又一直“如”,他也是“如来”,他就是一直来一直“如”,一直“如”又一直来,讲也讲不听,搞不定他,难道不是“如来”吗?一直“如”又一直来,一直来又一直“如”,那种人也是“如来”,只不过那种“如来”实在很严重!【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矣。初初之忽生竟。】

  【卯二 后之相续 (分三)  辰初 世界相续  二 众生相续  三 业果相续】 
相续。那么,一开始讲世界相续,这宇宙的形成,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解读,有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论;那么,我们佛经也有一些佛陀的说明,【 (辰初又分三)巳初 生能成四大】的原因,怎么来的。还有,【二 生所成四居】怎么来的。最后就【三 结成种相续  今初】
诸位看经文,554页,第一个讲风大怎么来的:【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科学家讲的风,是认为地球转动;或者是热、冷所引起的转动,也产生风;温度差也会引起冷、热的转动,所以,这个风。所以,我们最清楚的,这个地球的风,就是由地球的转动所产生的风。那么,佛所讲的这个风,会归到我们的心。底下看佛怎么讲风怎么来的?我们有一首歌是:风从哪里来~~~(师父唱)现在看看这个风从哪里来?
说:觉明空昧,第一个“觉”就是真觉,真觉之体;这个“明”就起这个妄明。所以,这个《楞严经》,它每一个字都有解释。“明”是起妄明,变真空成为顽空,而且是晦昧,晦昧就是昏暗之相,叫做晦昧。意思就是:真觉之体起妄明,变真空成顽空晦昧之相。
底下说:相待成摇,这个妄相,就是妄明,前面讲的:妄明以晦昧,我们想要能明,就妄明,以晦昧,怎么样?明昧相待,互为倾夺,就是妄明与晦昧相待成摇,就互为倾夺,所以,摇就是变成摇动的风。所以,佛陀把这个风大归结到无明,无明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又去无踪,这个就是佛讲的:无明从哪里来?就是从觉性妄动来,觉性妄动来。
故有风轮,所以,成为摇动的风轮,来执持这个世界。为什么执持世界?你没有风轮来鼓动,地球不会转的。知道吗?你没有风,地球它不会转的。地球由这个太阳引力跟拉力达到一种平衡了,没有办法飞出去,也没有办法靠近太阳,那就一直循着一定的轨道自转还有公转,加上这个风助缘。所以,诸位!地球当时候转动,一天六个小时,速度很快,慢慢慢慢的转动,地球的形状慢慢慢慢成为椭圆形。以前的地球的形状是很不规则的,我们地球形状,你要观想一下,那是很不规则的岩石,你去爬山看到很多岩石;你不要以为地球是圆的,地球以前不是圆的,就是台湾话讲的有棱有角的,国语我不会讲,就是圆的、扁的,呈不规则形状,然后转动,再继续风化,转动,再继续风化。。。是经过风的雕刻,才变成今天地球的形状,经过几十亿年的风化,转动、风的雕刻,就变成今天;风的雕刻、雨的雕刻、雨水的雕刻,是这样子一直转动的。
底下,【上依真觉,妄起无明,而成辗转虚妄之十相;】十相。【此由无明妄力熏变,而成地、水火、风之四大。世界虽由众生业感,推究根源,亦由无明妄心而起,】所以,佛讲的是究竟义,风就是由无明妄心而来的;而世间讲的,站在相上里面讲的,为何有相,他不知道,无明的业力,这科学家他根本就不懂!所以,科学仍然有不究竟、不圆满的地方;但是,可以解释某一种时空所演化出来的知识性,让人更容易了解。所以,佛法借重着科学,让人家会觉得佛法的伟大。【四大依无明而有,世界由四大所成,故交师科为能成四大。】
【此风大。觉明空昧者:乃由真觉之体,已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顽空晦昧之相。相待成摇:即明昧相待,】这个第一个“明”是妄明,第二个是晦昧相待,【互为倾夺,而成摇动之风。世间诸风,不出妄心荡动所感,可见风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动相耳!】所以,佛讲的才是究竟。

  555页,【动荡不已,积而成轮,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而世界最下,全依风轮,而得住故。风力极大,而有执持之功能,如海上轮船,重而不沉者,因有风鼓之力所持故。《俱舍论》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世界最下,依虚空,空轮之上,有风轮’是也。】
底下是讲地大,555页中间这段经文,是讲地大;风大产生了;地大的产生,也是离不开坚固的执着心。诸位!风大是由无明的妄心来的,而地大是什么?地大是由坚固执着来的,坚固执着来的。来看底下这个经文:【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空生摇,因为这个空昧觉明,怎么样?明昧互相的倾夺,生摇,“摇”就是风,这四个字是形容前面那一段的风。因为空昧觉明,而且明昧相倾,而生摇动的风。
底下要讲这一段,坚明立碍,“坚”就是坚固的执心;“明”就是坚持的妄明,还是离不开妄明。这个执心还有妄明,立地大的坚碍之相。所以,这个地大的坚碍之相,就是没有智慧心所产生的;有了智慧心,你会洞彻色即是空,就无所谓的地大,所有的色、地大,全是坚固的执心,坚执的妄明,一定要看;但是,却透不过去,又不用智慧看,所以,只好看表相,结暗就变成色。
彼金宝者,金宝者是指地最坚硬的,金宝就是如同地了,这金属的意思,土跟金,这个就是地大种,这地大形成了。我们这个金宝,像我们这个地上挖下去,都是金银财宝,这个金宝者就是坚硬的地,金宝者就是地大种。
明觉立坚,依无明还有妄觉所立坚碍之相。故有金轮,因为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这个金轮就是地,地大。
所以,这个地大怎么形成的?再讲一遍,底下先解释一下:因空昧的觉明,明昧相倾,而生摇动的风,这个坚固的执着心,还有坚执的妄明,因此立地大坚碍之相,比喻地大种之金宝,依无明妄觉所立坚碍之相,因为心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所以有金轮保持国土,这个是地大,还是由坚固的无明来的、执着心来的。
  【此地大。孤山法师曰:】孤山法师是宋代僧,为天台宗山外派大师,以师隐居孤山,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隅之岛屿,一个岛屿;世称为孤山智圆。这叫孤山法师。法师曰:【土与金皆坚性,俱属地大。因空生摇者:因空昧觉明,明昧相倾,】妄明晦昧相倾。【巳生摇动之风,此牒风大。】这一段,这四个字是讲风大。【坚明立碍:乃属地大;此大由坚固执心所成,坚执妄明,欲明晦昧之空体。其奈空体,卒不可明,由执心故,遂乃结暗为色,而立地大坚碍之相。世间地大,不出妄心,坚执所感,可见地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坚相耳!】

  【彼金宝者,又为地大之精,地性坚碍,莫过于金。明觉立坚者:则指依无明妄觉,所立坚碍之相,如痴情化石之类。】意思就是:一个人太过痴情,爱到死去活来,爱到几乎两眼无神,每天都是想他,梨山痴情花,痴情。这个痴情,将来就像死人一样的,每天都想他,心中唯一的是他,后来就化成石,叫做痴情化石之类的。所以,在《楞严经》里面,一切植物也是由动植物所转化而来的,有时候,在《楞严经》里面讲:那树木也是由有情可以转化过来的。底下,【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界一切国土,皆依金刚轮,而得住故。如密部所说:‘地大最下,有金刚际’是也。】金刚际,就是金刚边际是也。

  底下讲556页,这一段是讲火大,而火大是风跟金相擦,擦出火花,你们听过“擦出火花”吗?擦出火花,就是风吹过金轮,风金相擦,摩擦产生火光,很好记!是不是?很好记。说:二个人感情不错、印象不错,擦出火花。所以,你这样就记住,记住这个火大种是互相摩擦的。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坚”就是坚执妄觉所立的金宝;既然已经成了,这讲前面的,前面这个是指地大。前面的坚执妄觉所立的金宝——就是地大,既然成了,那怎么样?再接着呢?
摇明风出,就是摇动妄明之风大又出、复出。前面是地大,坚觉宝成是地大,摇明风出是风大,地大、风大二个一摩擦,叫做风金相摩,风是动性的,金是坚性的,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此火大,依前风、金之所转生。坚觉宝成者:坚执妄觉,】所以,佛把地水火风,仍然会归心性的妄觉妄明,统统由这个而来。意思就是:如果你有智慧,你透视过地水火风其实就你的本体,根本就没有什么山河大地。坚执妄觉,还是妄觉所产生的火大。【所立之金宝既成;此句牒前地大。摇明风出者:摇动妄明,所感之风大复出;此句牒前风大。风金二大,则为生起火大之因。】
【风金相摩者: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相摩相荡,故有火光之功能,而为变化之性质。变起世间,一切万有,世间诸火,不离妄心,摩荡所成。可见火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热相耳!火无持含之轮用,但有变化之功能。】这个很重要!所以,你看到这个火,它就到处都变化,所以,哪里有因缘,哪里火就现!是不是?【至后所成四居,】就是四种居住之处,有山啊、林啊等等,后面有讲,四种居住的地方,还有洲啊、潬啊等等。【功方显著,与前后三轮,】前就是风轮跟地轮,后面就是水轮,那么,这里讲的是火轮。前后三轮,【相待转生,】意思就是:地水火风它是相待,就是这些在变化,用现在的名词就是说:整个宇宙,其实就是地水火风在转变而已,没有真实性,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山河大地、没有日月星辰,统统是这五大在变化而已;从佛的角度来讲,而这五大统统是如来藏性,你妄执、你妄明、你妄着,这四大就变成好像真实的,看不破,看不破;看得破,所有的地水火风空,都是你的本体;你所有的本体,就是地水火风空,而本体所显现的相,其实是没有东西可以执着,你不知道,地水火风空是你的本体显现出来的假相,那你拼了老命在地水火风空所转变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直转变、一直攀缘,而忘了你的本觉;这个就是由本觉引发的无明业相,就是这样子来的。相待转生,【俱带无明妄心之相。应按本宗发明,勿取外教所说,反晦经旨。】我们要用佛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楞严经》。

  556页,中间经文,底下是讲水大,水大怎么产生的?【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这个宝就是金宝,金宝之体是明净的,这明它就能够生润,譬如说五金碰到热的时候,我们炼金的时候,高温加下去,金块就变成液体的。现在也是一样啊,任何东西、有色法的东西,加热,统统变成熔化了。你像那个岩浆,岩浆碰到空气,对不对?它就变成坚硬的,冷却就变成坚硬的。这个岩浆在高温之下,你看,地底的岩浆,火热的岩浆就变成液态,液态就是水大。所以,这个金宝之体是明净的,明就能够生润,润就是水的开始。所以,五金一碰到热气,它就出水。火光上蒸就是火大上蒸,往上蒸,就变成有水轮,含有十方界,这是地大。
  【此水大,依前金、火之所转生。文虽不带心相,义亦无明,妄力所致。宝明生润者:金宝之体明净,明能生润,如五金之属,遇热气而出水也。火光上蒸者:即火大之光,上蒸于金。郁以成气,气以成水。】升华、蒸发以后,叫做郁以成气,蒸发以后形成了一个气,气多了就变成水。【如南风之天,万物多蒸】这南风是指南方吹来的风,就是北半球的南风温暖和煦;又称为薰风,薰习的薰;或者是叫做凯风;薰风,或者是凯风,或者叫做南风,那南风吹来清凉~~~(师父唱)大概在讲《楞严经》,我随便讲的,(笑)你姑且听一听就好,我也是猜的,不然“夜来香”怎么会这么唱?那“南风”吹来,是不是?大概是引用《楞严经》的吧!如南风之天,万物多蒸【而出水也。以宝明映以火光,蒸润为水。世间诸水,不离气积所感。可见水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中,金、火二妄,】金、火二妄,是不是?就是世界初成。【蒸润所成耳。蒸润不息,积而成轮,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如《华严经》所明,诸世界刹种,】刹种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诸世界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香水海住是也。】

  【按本经,世界地大依水轮,水轮依金轮,金轮下有火轮,火轮下有风轮,风轮下有空轮。空轮依无明妄心,晦昧所成;无明依本觉,无明是不觉之相,】诸位!你回去以后,自己拿一支笔写一下:最上面,世界地大,最上面写:地大,画一个圆弧线,底下又写水大;再画一个圆弧线,是金大;再画一个圆弧线,火大;再画一个圆弧线,风大;再画一个圆弧线,底下:空大,火底下是风,再底下就是空;空,再画一个圆弧,就是无明的妄心,无明的妄心再画一个圆弧,最下面写个:本觉。好!那么再看下来,你就知道什么轮什么轮,看得很清楚了!世界初成——地大,再来水,再来金,再来火,再来风,再来空,再来无明妄心——本觉,这个就是按照本经所成的,画一下,自己了解一下。【究竟不离本觉之性。足见世界始于真妄和合之心,而识藏不离如来藏,若离如来藏,悉无自体故。】所以,【前会四科,融七大,一一无非如来藏性,此四大,即为能成世界,万法之本,无明又为能成四大之本也。】

  557页,讲【巳二 生所成四居】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火腾就是火性,火性是上腾的,我们看火在烧,它是这样往上的(师父双手拟火上腾之势)。水降,水性是下降的,你喷水当然是往下降。火性上腾,水性是往下降的,这二种一交叉,交发立坚,立坚就成为器世间了,器世间。立坚,诸坚硬的成为器世间。那么,低洼处,湿为巨海,低洼处有水的地方,湿处为巨大的海,这是低洼的地方。那么,干燥的地方、凸出来的地方高处,干为洲潬,这个“洲”就是比较。。。以我们现在的来讲,就是比较大的岛、陆地,“潬”就是现在所讲的小岛,用沙组成的一个小岛,或者是岩石,一个小岛,水中的小块的陆地,叫做渚,也叫做潬,或者叫做“洲”。所以,这个“洲”就是比较大的陆地,“潬”就是比较小的。有的人认为,洲潬是讲同一种东西,其实就是陆居,陆居的地方。
  【上文依无明而成四大,此科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虽各相违,实则相济,如火性本属上腾,水性本属下降,一腾一降交互发生,立诸坚碍,而成器界。卑】就是低洼,【湿之处,积水而为巨(大也)海;】巨大的海。【干燥之处,环水而为洲潬。】这个洲潬,这个“潬”字其实是水边的沙渚;这个渚就是三点水,再一个者。这沙渚就是等于沙滩,“渚”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所以,这个洲潬就是海中的小陆地,四面环水,所以,环水而为洲潬,简单讲就是海中的岛,直接讲就是这样子。【盖海非独目于水,】海不是独见于水;“目”就是见,不只是看到水。为什么呢?【以注水】怎么样?【之巨坎,】“坎”就是低洼地。【为水居众生所依处。】你这个海看下去是水,把这个低洼地方注满了水;“坎”就是低下处,那个是水居众生所依处,所有的鱼类啊,大鱼、小鱼、虾,全部都住在那个地方。【《灌顶》云:‘浮土可栖曰洲,】这个地方,浮出来的土地;可栖就是可以住人的,这个栖,曰洲。这个不只是住人,一切动物、植物都所依靠这个。【聚沙堪住曰潬。’】水中的小陆块,由沙或者是岩石构成的。【即四大部洲,为陆居众生所依处。】

  558页,【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这个在告诉你水跟陆,这个水陆二居,水火交互发生。先解释一下: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这海水本来是水,为什么?海水,水性里面有火,火光常起。彼洲潬中,这个地,怎么样?江河常住,这地中有水,你看!水中有火,这地中有水,表示二种不相碍,并不是你富楼那讲的水火不相容;佛陀讲的:这水跟火是同时存在的,地跟水也是同时存在的,但看时空。
  底下,注解,【首句以水陆二居,是水火交互发生之故,可以验其气分。彼大海本注水之处,不应有火,以不忘火之气分,故火光常起;彼洲潬本质碍之地,不应有水,以不忘水之气分,故江河常注(流也)。】就是常流。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佛真是了不起,这个水的势如果劣于火,就是火比较强,怎么样?结为高山,就喷出岩浆,岩浆冷却就是高山了,太厉害了!水势如果劣于火势,就是火势比较强,就是推出岩浆,冷却以后就变成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山石击就是有火焰产生,岩石二个一击,它就有火焰,因为它是岩浆,带有火;可是,你把它融化又变成水,融则成水,你只要把高山岩石加温,它就变成水,岩石加高温,三千度、四千度,它全部都变成岩浆,你看佛这种智慧真是惊人!
  【此山居处。山亦水火交发之坚相。水势若劣于火势,火势若胜于水势,则水随火之力,结之而为高山,如熬水为盐,堆积如山,足证水亦可结。是高山亦水火所成之故,下亦验其气分,所以山石,击之则成火焰,】为什么?【不亡火之气分;】这个“亡”就是不忘。【融之则成为水,不忘水之气分。】也是不亡水之气分。【如炼五金之矿,悉皆成汁。】哪一种金银铜铁,高温统统变成水、变成汁。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这个你不得不承认佛是大智慧的人,真是一针见血,都是地水火风在转变而已。这土势若劣于水势,抽为草木,“抽”就是长高,有这个因缘,草木因为借重水抽高,就变成草、变成木。是故林薮,这个念薮sou三声,诸位!这个木聚集了很多就叫做林,木多,多木叫做林,我们称为森林森林,森林就是很多树木。这个“薮”是草原地带,很多的草聚在一起叫做薮,sou三声,林薮。遇烧成土,这个草木烧了就成灰,如果加一个“灰”更清楚,烧成灰土,那你就更清楚了。放一把火烧了,就变成灰土,草木都是这样子,变成灰土,又回归到地大。这个草木因为含有水,一绞,绞就是扭紧,我们喝的药草就是这样,一绞碎就变成水,因绞成水,要不然你喝那个青草怎么来的?一绞,青草的水就跑出来。
  【此林居处。林薮亦水土交互所成。土势劣于水,土随水而成润,抽拔而为草木。以是草木不忘水土气分故,林薮遇烧,便成灰土,因绞则成汁水。此即不忘水土气分之明证也。木多为林,草多曰薮。】

  559页,【已三 结成种相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交”就是交互,“妄” 就是妄心、妄觉、妄境,这个交互妄心、妄觉、妄境发生了,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此结成相续。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有能见的妄心、所见的妄境,这个麻烦就大了,能所不断。【以心、境互妄,辗转相生。】从妄生妄。【初以妄明,而成空昧,明昧相倾,】第一个“明”是妄明;第二个“昧”是空昧,就是晦昧。妄明空昧,空昧就是不是真空,是顽空。妄明加上空昧,妄明就是妄觉,相倾,【摇动而生风大;】接下来,因为坚固的执着加上妄明,(【次以坚执妄明,】)【而生地大;次以风金相摩,】摩擦。【而生火大;】所以,人相摩擦也会产生火大,嗓门一变大,火气就上来了,也是火大。二个人摩擦,一摩擦,嗓门大起来,火气就上升,讲不到几句就开始火冒三丈了,就是这样。【再以金火相蒸,而生水大。故有能成四大,乃交妄发生也。】
【递相为种者:指所成四居,以水火既满,而为洲海之种;更降水势以从火,结为高山,而水火复为山石之种;复降土势以从水,抽为草木,而水土乃为草木之种。故有所成四居,乃递相为种也。】因缘具足就是这样子,互相为父母、子女、孙子,下辈子换过来,换他父亲,换你变成是他儿女,就互相为因缘。

  【以是因缘者:即以是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之因缘,则有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此之相续,即相续初之忽生,起为世界,静成虚空之粗境耳。一自忽生之后,辗转相续,若不破迷成悟,返妄归真,永无清净之日也。初世界相续竟。】诸位!佛在经典里面讲,这个只要没有碰到佛出世,没有一个人可以停止痛苦,没有一个!唯除佛出世,才有办法让众生止息痛苦、止息轮回。所以,诸位!你听到这个正法以后,了解万法都是地水火风所构成的,均是生灭,没什么东西可以执着,当体即空,放下生灭、放下假相,用那一颗真心,就解脱!也没有解脱的执着,说:我已经解脱!又变成束缚,解脱,知道就好,能感受,知道就好。所以,诸位!学佛有多么的重要!初世界相续竟。
好!今天因为师父有定,定位到570页,所以,需要有一点稍微进度。诸位!难的部分,我们就把它解释得清楚,那么,这一些文字上比较简单的,就不需要用太长的时间。那么,我们明天因为没有课,所以,今天就必需告一个段落,要告一个段落。所以,今天稍微辛苦一下;但是,也不会很长,很快就放你们回去,放心!


  559页,上面讲的是世界相续,底下讲的是【辰二 众生相续 (分三)】
【已初 六妄成就  二 四生感应  三 结成相续  今初】

  翻过来,560页,【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富楼那!“明”就是:你想要了解众生相续吗?妄,就是性觉必明这个原因来的,并非他物,意思就是:富楼那!你想要明了众生相续的原因,并没有他,完全出自于觉变成妄觉,就是性觉必明这个问题,这个妄就是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并非他物,就是妄觉。所以,觉明为咎,就是妄觉妄明,这个就是众生,为众妄的根本。无论是前面所说的世界相续,它也是妄觉妄明而起;无论是后面所说的业果相续,还是妄觉妄明所引起的,都是由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才引起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富楼那!你想要明了众生相续,并没有其他的原因,统统来自于性觉必明,妄觉妄明,这个就是一切的过错。就是在真觉上加一个明字,这个为咎,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
  看注释:【此先标妄本。于已说世界相续之后,重复次第告满慈云:欲明众生,亦从妄起,并非他物,此妄亦是性觉必明,以为过咎耳。因此妄觉妄明,乃为众妄根本,前之世界,后之业果,】相续,前之世界相续,后面的业果相续,【均由此忽生,】就是妄觉妄明,【由此相续也。】诸位!若见性,万法歇即是菩提,没有任何的生灭,体全部都是空,没有任何的能所,佛性显露出来,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

 诸位!560页,中间经文:【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这什么意思呢?因明立所,所既妄立,这个明理不逾,这个“明” 就是能见的见分,转相的意思;“理”就是业相,无明的业相。能见的见分缘不到,缘不到真如,却缘到无明的业相,能见的见分缘到无明的业相,这个“理”就是无明的本体。这个业相现前,为能见见分所缘,变成怎么样?不逾,“逾”就是没有办法超过这个业相的范围。意思就是:你只要是业力转来的,那么,你绝对束缚在业力的范畴里面,超越不了它。以是因缘,因就是业相为因,缘就是转相为缘,以这个业相为因,以这个转相为缘,因此你的听的觉知,无法超出幻化的业感的音声;见,眼睛的见,无法超越幻化所认识的业感的色、色尘。
再讲一遍:所既妄立,明理不逾,这个所既已妄立,就是无明的业相既然成立,能见的见分与无明的业相这个理就无法超过,意思就是:能见、所见就完全被束缚在业力。以是因缘,以是业相为因,又以这个转相为缘,那么,所见的,也没有办法超过业力所幻化出来的色尘。简单讲:一个无量无边的智慧,如来藏性,就变成很小的范围让你活,让你过日子,就是业力卡住。
  【首句承上,因有觉明之无明,】因有觉上加一个明的无明。【遂立业相之妄所,】就是妄处。【同前因明立所。所妄既立,明理不踰,同前生汝妄能;明即转相能见分,】加一个“之”,语意更清楚,转相之能见分。【理犹体也,即业相之本体。】业相其实没有体性,是方便说,是假体。【以见分欲明业相本体,业相本不可见,见分定欲见之,终不能超越业相之范围。此二句俱属妄心,以见分所见,但是业相晦昧空,】不是真空,【尚未涉境。】境的前面加一个“粗”就更清楚。尚未涉及到粗境,这意思就是:仍然在细境里面。
【以是因缘:是业相为因,转相为缘,以此因缘,自心取自心,】为什么自心取自心?能缘的心是你的心,诸位!所缘的境还是你的心啊!【非幻成幻法,】本来是实法,究竟解脱;现在把这个幻。。。本来是没有幻,变成幻法了,虚幻。【遂结暗为色。】为什么叫结暗为色?因为不晓得空,不晓得色即是空,所以,把这个暗处误认为它就是实体的色法。【所听不出声尘,所见不超色尘,此二句即现相,随其五尘,对至即现;见听属心】眼见、耳听是属于心。“该”就是包含,【该觉知,即转相;声色属境该香等,】当然这包括鼻子的香。耳朵的声、眼睛的色,当然就包括鼻子的香。【即属现相。不出不超,俱是心被境局之相。】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活在相上;活在小小的范围内;活在自己生命的观感内;活在自己的感受内;活在自己的无知的圈圈内,这个就是众生!【此之声色,唯是惑现,尚非业招,犹是本识中境界相也。】
底下,561页,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外面的六尘出现了,所缘的这个境出现了,能缘的心就一定会产生。
  【色、香、味、触,该摄声法,】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那么,色、香、味、触,该摄声法,当然也包括声音。【六种妄尘,成就粗境,不同上二句,声、色之细境也。】声、色是描写三细里面的细境。【由是粗境已成,即法生故,】法生【种种心生,遂于一精明之体,】本来是同一个精明之体,现在【分开】了,眼只能【见、觉、闻、知(该尝嗅二精)六用。】“该”就是包括、兼,就是见、闻、觉、知、尝、嗅六用。【如下文所云:‘由明暗等,二种妄尘,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眼根),乃至第六,由生灭等,二种妄尘,黏湛发知,】黏住了光明体,发出了妄知。【知精映法、】我们本来的清净心就映在这个法。【揽法成根】就变成【(意根),故曰分开。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本来是同一个本性,现在因为带有少分妄的见精,却变成分开来,见有见精、闻有闻精、尝有尝精、嗅有嗅精、触有触精、知有觉知精,就变成六精,又变成六和合。元依一个精明,就是本来是同一个本性;但是,因为带了妄,又由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引开来见、闻、觉、知、尝、嗅等等,分成六和合。

  底下是【巳二 四生感应】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同业相缠就是相类的聚在一起,这一定的道理。人生人,不会人生畜生、人生昆虫,同业当然就相缠,有人类的业感,投胎成人类;有畜生的业力,就变成畜生,叫同业相缠。合离成化,“合”是对“成”讲的,这个是湿化类的,由湿,湿度的湿。那么,“离”是对“化”讲的,这个“离”最主要是脱离旧,而变成新,这是厌旧喜新,脱离旧有的,变成新的。所以,这个同业相缠就是物以类聚;合离成化,合对成,离对化。
  【此总标。由上根尘既具,引起四生系缚。】胎、卵、湿、化,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系缚就捆住了。【温陵戒环法师曰:】这是宋代的僧,越人,越南的那个越。越就是浙江绍兴人,住在温陵开元寺,世称为温陵大师。温陵戒环法师曰:【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己】“己”就是自己。【三者业同,】就是类似,没有业同,没有办法聚在一起。【故相缠缚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就是湿生还有化生之类的。【不因父母,但由己业,】不必借重父母。【或合湿而成形,即蠢蠕也。】就像虫一样,或者是蠕动,身体会屈伸扭动那一类的。【或离旧】离开原有的。【而托化,】他处,就变成新的,就像天,或者是下地狱。(【如天狱等。】)诸位!往生天道,一刹那之间就转现天人身;如果你造十足的恶业,一刹那之间到地狱,立刻就受苦,没有停止的。在经文当中,【成对合言,化对离说。】

底下讲这个人道的投胎,
经文:【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解释一下:人道,见有光明,见明色发的意思就是:在人道要去转世投胎的意思是什么?是见有跟自己有缘的光线,其他没有缘的父母都是暗的,有缘的就有一点光线,见有光明这个光线;色是引起你发就去投胎的心。见有光线;所以,这个明色就是光线,见有光线,而引发投胎之心。
明见想成,这个光线显现这个妄境,显现的时候,因为就起了妄惑,这个想就产生了,你只要动念,就去投胎。这个父母亲有因缘了,亮光一现、妄境一现,就起惑,想就成,动念就到,去投胎转世。
异见成憎,异:女对母亲是恨的,子对父亲是成恨的,同类是相恨的。如果是子对母就爱,女对父也是爱,异性相吸的。所以,来到这个世间,不是感恩来,要不然就是抱怨而来。所以,这个小朋友一出生,很奇怪喔,有的小朋友出生就很乖,你怎么讲怎么乖,不必教,读书读得好好的,就一辈子都不需要父母亲的操心。有的人是来报仇的,怎么讲怎么不听,你怎么讲,他总是有理由,父母亲也讲不过他,你愈讲,他就跑得愈远,离家出走就愈久。所以,这个是来抱怨的。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亲就要了解业力的问题。所以,前世如果有结善因、善缘,就来报恩的;如果是结恶缘,一出世,你们就是仇人了,你也是逃不掉!为什么?弄到最后,儿子杀母亲,女儿砍死父亲!对不对?看到报章杂志,老一辈的都是这样讲:早知如此,一出生就先把他掐死了,哪还留着让他砍死老父、老母?偏偏就是无法未卜先知啊!对不对?这儿子出生以后,哇!还请亲戚朋友吃麻油鸡、麻油饭,却没料到这儿子以后会砍死父母,是养来杀害自己的!还办得很丰富的请人家,说孩子出世了;或者是做百日;或者是周年庆,就这样子。所以,你要生什么儿子,或生什么女儿,你作不了主的,那只有求佛菩萨了,求观世音菩萨。以前有人求观世音菩萨说:不信佛者,不生我家。每天都求,你要不信佛的,千万不要来做我的儿子或者是女儿。真的!不信佛,你来我这里做什么?就这样子。所以,父母亲的因缘跟儿女的因缘,这个很难讲,无量无边的时间演变而来的。
所以,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流注这个想爱,这就是种,纳想为胎,纳受此想爱,就变成胎。所以,你有想要去投胎,就是了。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所以,在座诸位!男人如果每天都想女人,那换句话说:女人的子宫就是你的住址,因为你很喜欢。你很喜欢男人;简单讲:你每天想的都是那种事,换句话说:你跑不掉女人的子宫。那么,女人每次想的都是男人,那么,就是跑不掉男人的重要的地方,就是所谓的男人,你想的都是这件事情,你就是离不开男人。男人跟女人一交媾,你就会想男人,女人就会想男人,男人就会想女人,那么,这个就会产生受胎。所以,交遘发生,吸引同业,就是共业。
所以,故有因缘,生羯罗蓝,羯罗蓝就是父精母血,就是我们所说的受精卵,变成有滑润,凝聚的滑润。这个是指七天内,羯罗蓝是指在受胎的那一点,受精卵,七天内。如果是十四天,稍微成长一下,犹如疮形,就像疮,长疮形,叫做遏蒲昙,遏蒲昙就叫做疱,这个念疱pao四声,就是佛经讲的:十四天,那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讲的受精卵。
诸位!这个受精,它在医学上是这样讲的,母亲每一个月,大概有三天到七天的排卵期,就是黄体激素期,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有男女结合,父亲的精会通过宫颈、子宫,一直来到输卵管,输卵管它本身就像一个棒球的手套,这个卵巢喷出去就像投棒球投出去,输卵管接住了这个卵,然后慢慢的回到这个输卵管。所以,父亲的这个精跟母亲的卵,它是在输卵管结合的,然后在这输卵管起鞭毛作用,细胞开始分裂、变化,一直运送,经过十天到二个礼拜,一直到子宫,而子宫这个着床的时候,会出血,这个出血跟月事的血不一样,也就是少量的血,而且是鲜血,一点点的鲜血,就着床,这个时候就开始孕育,那有的人着错了,就子宫外孕,整个输卵管,变成成形,就在那边着床,这个孩子慢慢慢慢大的时候,到有一天容不下的时候,输卵管会爆掉,爆掉,就出大量的血,子宫外孕,出大量的血,因为着床的位置错误。那么,在子宫里面就慢慢长大。。。这个在《大宝积经》、《大集经》都有谈到,受孕以后,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这《大集经》讲得很清楚,佛经里面都有讲这个。
底下,562页,【此于四生中,独详示胎生之人道者,欲令人知所从来也。又众生受生,而胎生欲爱偏显故。前六句举亲因,中二句明助缘,后三句结成胎。】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者:合辙云:中阴身投胎时,其无缘处,大地如墨,惟于父母有缘处,见有一点明色发现,以妄心见妄境,故曰:‘见明色发。’中阴身乘光趋赴,明见妄境,遂起妄惑,而欲想便成,故‘明见想成’。】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者:男见父,女见母,皆为异见,则成憎:男见母,女见父,皆是同想,则成爱。】
【流爱为种,纳想成胎者:流注此想爱,于父精母血之中,为受生种子,纳受此想爱,于赤白二滞之内,】赤白二滞就是父精、母血,父精、母卵叫赤白二滞之内,【得成为胎,上属亲因。】
【交遘(合也)发生,吸引同业:父母交合,乃为助缘,因缘和合,所以发生。吸引同业者:以父母之缘,吸引过去同业而入胎,如磁吸铁相似。交光法师云:‘上以己缠父母为同业,此以父母吸己为同业。’】注意!这个很重要的,以己缠父母为同业,就是今天来转世投胎,是你缠着父母,因为它的业是相同,是你依着父母,所以,你缠着父母。所以叫做不必怨叹,长得漂亮、丑;高、低;健康、病;聪明、智低能,诸位!都没有什么怨恨的,也没有什么怨叹的,因为那是你的业来的,是你的业缠住父母,父母只是借着结婚而有你,而你是依据你的业看到你的缘来的。所以如果说:父母生我们,是很勉强的,说自己生自己,是很正确的,因为自己由业力来转变,只是借着父母的同业,借着这个因缘来转世。因此自己的业因、业缘、业果,自己承受。所以,好的因缘,父母亲的DNA非常好,就投胎,遗传因子就非常好,在科学里面讲叫优生学;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胎那么好的,对不对?就要看业识、业的福报,看你怎么转?你没有福报,你也投不进去啊!你说:我想投胎台湾首富人的家!你投不进去啊,没有因缘!对不对?譬如以我来说,能投胎到朗饲家里,有一餐没一餐的把我养大,这样就算很好了,至少没把我生得奇形怪状的啊!对不对?我们就很感恩了!所以,这个也不能怨恨什么。所以像我,我都很满足,我长得。。。小而巧、小而好、小得刚刚好,这多么可爱,有时候自己感觉还不错啦,(笑)父母长我们这样子,对不对?刚刚好就好,不必长得很高大,长那么高大,脑筋不灵光有什么用?对不对?像我个子虽小,但是短小聪慧,矮个子也没什么不好,这也是自己的业来的。所以,看了佛经,知道不用怨叹,真的!没有什么好怨恨的,这是你自己的业来的啊!不然你如果那么厉害,怎么不去投胎当美国总统的儿子?没办法,你的因缘就这样子啊!喔!学佛以后,很能够知命、认命,而懂得天命,自己很能够解脱自己,没有什么好怨恨的,这个就是你的业,认命比算命好,重要!是不是?底下,此以父母吸己为同业,父母吸过来。
【故有因缘者:由投胎想爱为亲因,父母交遘为助缘之故,生羯罗蓝,】就是七天,【遏蒲昙等,】就是十四天,二七就十四天。【遂有胎相,前后差别。】
底下佛经讲到受胎里面的子宫发育的,【《俱舍》云:胎中凡有五位:‘一七】就是七天。第一个七天,【名羯剌蓝,】这个是翻译的音的不同,中国话叫做凝滑,(【此云凝滑】)【 (父精母血,凝聚滑泽。);二七】就是十四天。【名頞部昙,此云疱(犹如疮之形,未生肉故。);三七】二十一天。【名闭尸,此云软肉(凝结犹如软肉之形);】软肉,我们一般看到的那种小小一块的赤肉,一点点,软肉。【四七】二十八天,【名羯南,此云硬肉(肉渐坚硬);五七】三十五天,【名钵罗奢佉,此云形位,】或者是长四肢了,【亦云肢节(生诸根形,四肢骨节。)。此举二而略余三。《大集经》更有:六七】四十二天,就有长【名发毛爪齿,谓四种渐生。七七名具根位,】七七,四十九天,具根就是全身,就有一个雏形,人的形状跑出来了,【谓诸根具足故。】意思就是说:受胎以后四十九天,就变成一个小小的小朋友;出生以后叫小朋友,在胎中里面叫做小小小朋友,大概一个大拇指大,如果你看过医学,大拇指这么大,慢慢慢慢的长大。

  563页,【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胎、湿、卵、化,这个是业果,随其所应。卵惟想生,就是卵生是因为乱想不定所产生,这个想就是业因,想生就是业因,因为乱想不定,这个就是卵的业因。
胎因情有,诸位!这个情是很重要,就是情执。为什么会投胎而变成胎生?就是情执不断,有,就是亲爱迷恋之情。
湿以合感,合就是以闻香贪味,附合不离而感。
化以离应,这个离就是离开旧有的,喜欢新的,所以,离此托彼而应,叫做化以离应,化生是以离——离开旧有的,而迎接新的。这化以离应就是厌故喜新,离此托彼而应,应就是应彼,离就是离此,离此应彼,这个就是化生。
诸位!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个是业果,而怎么来的呢?随其所应,都有的业因,卵的业因就是乱想不定的想生;会变成胎生是因为亲爱迷恋之情的情执;那么,用湿来合感,是因为闻种种的气味,有的闻香、有的闻臭而跑过去;化以离应,为什么会变成化生呢?因为喜新厌旧,所以,离此托彼而应。
  【此例示四生。首二句举果由因。胎、卵、湿、化,皆所感之业果,情、想、合、离,皆能感之业因,故胎卵湿化四生,各随其能感之业因,应之以业果。卵生惟以乱思不定之想,感而有生;胎生乃因亲爱迷恋之情,所以成有;湿生乃以闻香贪味,附合不离而感;】在佛经有一段故事,说有一个沙弥很喜欢喝牛奶,他变成对这个乳味非常的执着,每天都喝这个乳味,已经贪着变成执迷了,他死了以后变成牛奶虫。有一个阿罗汉,证阿罗汉,有一次在用餐,隔壁的这个比丘看到:咦?这个乳、乳酪里面,怎么会有一只小虫在蠕动?那证阿罗汉果的,他有大神通,他本来要拿起来,他说:不用不用!这个前世是沙弥,因为执着这个乳味,太严重的着迷,所以,离不开这个乳味,死后变乳酪里面那个虫,离不开那个乳味。所以,贪着这个味道太严重的时候,没有办法脱离!底下,说:以闻香贪味,附合不离而感;【化生即以厌故喜新,离此托彼而应。四生具缘,有多寡之不同,卵生具足四缘,父缘、母缘、自己业缘、】再加上温度,(【再加暖缘。】)这个卵生没有温度不会活的,你到北极去,这个就很难了,要受胎就很难,但是,一定要有妈妈的温度,没有温度不能活。【胎生具父、母、己业三缘。湿生但业、暖二缘。必假日光暖气之缘也。化生惟业缘矣。】

 564页,【巳三 结成相续】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这个是讲结成相续,说:情想合离,更相变易,不是永远做人的,胎生;也不是永远想的卵生;也不是合感;也不是永远是离化,不是这样子的,胎、湿、卵、化会变化的,更相变易。
所有受业,逐其飞沉,飞就是善业,善业往上飞,灵魂往上飞。所以,诸位!你行善,学佛以后,纵然你没有念佛,因为一心行善,你临命终的时候,灵魂一直往上飘,因为业很轻。所以,人还是善良比较有底子,如果你想要死后,你的灵魂到一个快乐的地方,就千万不能造业,一点都不行!所以,逐就是随其飞沉,“随其”底下加二个字:业因,逐就是随其业因,善业就飞,恶业就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底下注解:【情想合离:有情皆具,各从多分,而先受报,皆依业因感召,而应之以四生也。更相变易者:更字平声,或情变为想;或想变为情;或合易而为离;或离易而为合,】四生变来变去,【互相更改,彼此变易,种种不定。】

  【所有受业,逐其飞沉者:论四生所受业报,并非另有主宰。逐即随义,其指业因,皆随业因,所以应之业果,若善业则飞升,恶业则沉坠。情想合离,皆有善恶之分,是以升沉之果,必随善恶之因。末二句因缘有远近,远则无明为因,业识为缘;近则情想合离为因,父母己业,暖、湿为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长缚,轮转不休,故有众生相续。二众生相续竟。】
所以,诸位!六道轮回转来转去,谁也没有永远的赢家,暂时生天,有一天就会下来,所以,不究竟。因此记得!好好的念佛、好好的行善、好好的求生极乐世界。
  
【辰三 业果相续 (分三)  已初 业果指本  二 业债酬偿  三 结成相续  今初】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富楼那!同想成爱同结,爱,执着在一起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欲就是男女。
  【此明业果,本于自心之贪。贪惑为烦恼领袖,亦即诸业根本,贪之范围虽广,以贪欲为最。吴兴曰:欲贪通乎四生,】意思就是:四生都有贪欲。【今正约胎生言之。又胎生复通,今多就人伦辨之,】就是这一段是讲人。【以其易见故也。】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者:谓同想成爱,】同想就是我想你、你想我,我多么的想念你,你有多么的想念我,二个纠结在一起,就是这样,想来想去,纠缠不清成爱。【乃为结缚之因。何以故?由想爱既深,如胶似漆,不能舍离,所以深结生缘;】你会转世投胎,就是如胶似漆。所以,我告诉你:在佛教、佛经里面讲的,就是夫妻太恩爱的,不好修行,太恩爱的,实在爱到死去活来的,然后,我希望下辈子再嫁给你、我希望下辈子再娶你的,那就很难,很难解脱生死,因为太爱对方了,太爱对方了!有的人爱到实在是。。。她这个先生老到额头上都有星星了,上将也没有长那么多;这个女孩子八、九十岁了,哇!脸上都是地图,一看,台湾、台湾海峡都在这里,都可以找得到,脸上都是地图(斑),还是很爱很爱很爱!这众生不学佛,很难!所以,深结生缘,【则诸世间,父母子孙,递代相生不断,是等皆以欲贪为本。欲贪即指受生时之想爱;因同想则成爱,因爱则生欲,因欲则受身也。】所以,诸位!这一句是重点,因为有男女的欲望,你就一定去受生,转世你逃不掉!所以,贪着于男女,换句话说:你下辈子一定回来投胎!所以,学佛的人,要把这个男女的欲看淡一点,看你的时间跟空间,如果你有家庭,那你就要衡量一下,比较不会变成怨偶。是不是?【举世之人皆然。】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诸位!贪爱,就一定会有身命,有这个身命,都一定要滋养这个色身。贪不能止,则诸世间的卵生、化生、湿生、胎生,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由有贪爱,必有身命;既有身命,必同滋养。彼此皆欲滋养身命,所以贪不能止,但知滋养,不顾残忍,势必杀害生灵,食彼身肉。则诸世间四生之类,随其力量,以强欺弱,弱肉则为强食,大鸟吃小鸟,大兽吃小兽,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递相吞食者,】更相吞食。【如夏天蛇吃老鼠,】冬天蛇在睡觉,这老鼠就吃蛇。【冬天老鼠吃蛇之类。是等则以杀贪,为其根本。】

  566页,【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温陵曰:‘不与而取,】不与就是没有允许,你就拿,杀生害命也是一样。【及阴取皆盗。’】阴取就是私下取,不经他人允许就取。【故以人食羊,不与取也;羊死为人,互来相啖,阴取也,】阴取就是非理而取。【皆为盗贪。吴兴谓:‘杀贪未论酬偿先债,盗贪约过去于身命财,非理而取,故互来相啖,以责其盗也。’】
解释一下:吴兴谓:杀贪,在杀贪这一段里面,还没有论及果报如何来酬偿,以及到底是什么业因;“先债”就是先前的业因,“债”就是以前的债命,先前的业因。杀贪这一段,还没有论及未来的果报,以及前世的业因,“先”就是前世的业因、前世的命债。而盗贪是就过去于身命的财产等等,非理而取,非理就是没有经过他的允许。所以,互相来啖,以责其盗也。
【以人食羊:承上贪求滋养,则以人食羊。羊岂甘心,为人食乎?而宿业既毕,则死而为人,食羊之人,人岂世世得为人乎?而恶业既成,则死而为羊,而人羊转换,征偿旧债,互来相食。所谓吃他八两,还他半觔。何独人之与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而复死,生而又生,展转报复,互来相啖。由斯恶业,与生俱生,冤对相值,穷未来际,报复不已,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诸位看底下,567页,【《正脉》问:‘世教论杀,惟以忿争杀人为重;】就是世间教化人家的圣教;这指世教,不是佛教。世教要讲到这个杀,只是说因为忿怒或者争夺,而杀人为重。【论盗,惟劫窃财命为重,】窃就是盗,财,或者盗命为重。【而食肉不与焉,】不与就是并没有说、说明得很清楚,【似得轻重之宜;】好像世间法讲的轻重恰到好处;得宜就是恰到好处。【今经何独论其轻,】为什么这个《楞严经》只论到吃肉这个轻,而反而遗漏了杀人的重罪呢?(【而反遗所重乎?’】)【答:‘此有二义:一以轻况重义:盖此方世教,急于止乱,且图养民,故惟断现乱,而不禁食肉;今经欲绝生死,】诸位!《楞严经》是要成佛的,所以,他讲得特别的严格。所以,欲绝生死,【须断生缘,】就是需要断到六道轮回的生——受生之因缘。【故极至食肉,】连微细的食肉,【皆并断焉。】一并断除吃肉。【若悟轻者,】如果说体悟到吃肉轻,【尚为生死之缘,则重者】就是杀人,或者是为财卖命,譬如说:我给你钱,你去杀人!主谋拿钱、拿金银铜铁给你:你去杀人!那么,这个是重罪。所以,重者就杀人,【不言可知,】不必讲,当然就是比吃肉的罪更重了!【非反遗于重也。】并不是说反过来杀人重的没有讲。【况真慈平等,均为夺命,有何轻重,且约现生食肉,似不为祸乱,若约隔生酬债,则祸乱亦均,更待下义详之。】
 【二者绝本止末义:盖凡一切杀盗,究其深本,多起于食肉,如八万释种,遭琉璃之杀,】这是波斯匿王的太子。它这个过程是这样子,琉璃王他是波斯匿王的太子,有一天回到释迦族的地方,那里准备给佛讲经有师子座,而琉璃王就跑去坐在佛要讲经的那个座位上,就被呵斥了,因为他的母亲是婢女,所以就呵斥他说:你这个婢女所生!因为他的母亲是婢女,假冒公主嫁出去波斯匿王,所以,其实她是个婢女。就骂:你婢女所生之子,如何可以坐如来的师子座?这个一呵斥,他(王)愤怒,这个琉璃王就记恨在心,就说:如果我有一天继承王位,就把你杀到片甲不留!因此他父亲传位给他以后,琉璃王就带兵攻打释迦族,在经典里面记载是杀到血流成河,把释迦牟尼佛那一族统统灭掉,还把五百个宫女占为己有,还玩弄她,这个宫女不从的时候,统统把她断手断脚,丢到粪坑里面去,断手断脚!后来世尊就为这个宫女。。。这是后来说法,大家都得天眼净,五百个宫女都生天。那么,这个琉璃王因为残暴无道,杀了释迦族很多很多、好几万人,就像经典记载,就血流成河,把五百个宫女断手断脚,很残忍的!后来佛陀就授记他,说经过七天以后,这个琉璃王会死,然后他这个军队、国家会灭亡。结果有一天,他开这个像庆祝会那一种快乐,跟士兵开这个类似同乐晚会慰劳,那一天暴风雨又急又大,又来得快,这琉璃王当天就死了,全部的士兵统统被池水淹死了,这个就是琉璃之杀。知道吧!这是简单讲的,就这样子,这故事讲得还满长的。【世人但知近缘骂詈,不知远因,起于食鱼之冤。故此方不长太平,缘太平恣意食啖,人之享福者,福终祸起;畜之酬报者,报尽为人,皆带杀冤,遂成乱世,乃至杀人无量。故佛断食肉,乃圣智深远,拔本塞源之意。经云:‘世间欲免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外教】就是外道。【君子,】非佛弟子。若是对佛法未能深信通达者,(【未能信达者,】)【勿轻非毁矣!】千万不要轻视佛所说的道理,也不要毁谤圣人的言论。那么,在这里就有其困难度的地方,譬如说有一个居士,他说他是生长在这个岛屿,那岛屿统统是捕鱼,他问师父说:我现在听您的录音带,我想学佛,也想吃素,而我们这个岛屿没有素食,没有,不知道怎么办?他们要蔬菜,要坐船去大岛补过来,他说很困难,这个就是很难的地方。在沙漠的地方没有草菜;那么,高原的地方也没有草、没有蔬菜水果;再来,南极跟北极,也很少这种东西。所以,能够吃素,还得要有很大的福德因缘,还能接受,你去南传看,他不吃这个的,所以,还得要北传,想要成佛的《楞严经》,大家能接受。那现在吃素也很困难,为什么?水果有农药、蔬菜有农药,什么统统是农药!如果是有机的,那一天我还问一下,说有机的比无机的(有农药的)、平常的蔬菜贵几倍?贵三倍,有的贵四倍,真的!现在景气不好。本来我一开始也是想说:这个有机的弄给法师、工作人员吃,这不是很好吗?可是一问,那个一把蔬菜,别人二十块,他一百、八十,爸爸买不起,没办法,有机的四倍贵,没办法!
  底下,567页,【已二 业债酬偿】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剩下二页就结束了,568页,【上科明业果之本,此科论相续之因。首句约杀贪说,负者欠也。应有四句:汝欠我命,汝还我命;我欠汝命,我还汝命。二句约盗贪说,亦有四句:我欠汝债,我还汝债;汝欠我债,汝还我债。】现在人可不是这样子,现在哪是这样子念?对不对?你欠我命,你还是要还我命;我欠你命,是绝对不会还你命的,还要杀掉你!对不对?我欠你债,绝对不会还;你欠我债,是一定要还!现在哪有会这样子,欠来欠去?那是讲因果来讲的。【以是命债,惑业为因,现行为缘,虽经百千劫,怨对相遇,酬偿不已,】所以,夫妻有的吵得不可开交,这个就是怨偶,一对怨偶。所以,这夫妻很奇怪,太恩爱没办法修行,太爱他了!是不是?如果怨偶,二个夫妻吵到不行,也没办法修行,还真难拿捏!【由此相续,常在生死苦海,不能出离。】

  568页,【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诸位!有结婚的人,或者是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看看这一段真的不错,不错!你爱我心,我怜你色,这个“色”:女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所以,佛经讲的、菩萨戒讲的:宁近毒蛇,不近女色。这个就是!因为女色害人百千劫,毒蛇咬人一生世,毒蛇咬人,死了就不过今生今世;女色害人;当然女的就是指男的,男的就是指女的,百千万劫!所以,佛在菩萨戒里面讲:宁近毒蛇,不近女色。这个为什么?就是《楞严经》讲的:你爱我心,我怜你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在座诸位!你现在如果没有感情的这个问题,哇!恭喜你,我要去极乐世界,束缚不了我,缠不上,缠不上,(师父两手作左右舞蹈状)任何事都缠不上。二个夫妻分居了,很不恩爱,先生在台北住,太太在高雄住,太好了!对不对?为什么?你不用怜我色,也不用爱我的心,对不对?缠缚在一起只有死路一条,有什么好?修行重要!所以,有时候很难讲,就是说福祸不定,有时候夫妻愈吵架,有时候变成好的修行因缘;有时候恩爱也变成修行的增上缘,就变成这样子,很难讲!
  底下,【此约欲贪说。首二句影略,亦应有八句:汝爱我心,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我怜汝色;怜亦爱也。上二彼此心好,下二彼此色美,】像俊男啦、美女啦,现在就是这样子,【更有四句,心好色美合论: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我爱汝心,汝怜我色。以是爱怜,惑业为因,现行为缘,经百千劫,想爱同结,誓不分离,由此相续,常在爱欲缠缚,不得解脱。】诸位!你看小说,男女的这个小说,自古以来写多少小说,都有关男女。你看电影,多少的电影都是为这个,多少的爱情电影片,羡煞了多少的少男少女,多少!偶像剧都是这样子。对不对?像韩剧或者台湾的偶像剧,都是这样子,生死的根本,生死因。

  568页,倒数第三行,【已三 结成相续】

  【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此承上,负还不休,常在生死;爱怜不舍,常在缠缚;并无他故,惟是杀、盗、淫三种贪习种子,以为根本。以是因缘:即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因缘相资,故有业果相续。若众生闻此,力除贪习,则根本既尽,枝末自枯,有何业果之可言哉?】
【《指掌》问:‘业果相续,与众生相续,有何差别?’答:‘业果相续,即依众生开出,】有众生,他才有业果啊!【但众生相续,惟约受生一念;】众生相续是因为有受生那一念,才会来众生相续。【业果相续,统约历劫积习,积习既深,而轮转莫停,一念之差,而变易无定,若果能顿绝一念,】不生,【渐治积习,则变易可定,】可止,就是可以止息,【轮转可停矣!要知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为成两益,】成就两种利益,所以,【故各言之。’合前众生相续,即是详明真有为法。三业果相续竟,并前四正明生续竟。】

  最后,【寅五 双关结答】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就是真觉而起妄明,“明”就是妄明。明了知性就是妄明的无明,起了妄明无明的了知性,妄有了知之性,而这个了知性却是无明,就这么简单,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因了发相,因为妄有之性,就是无明不觉,妄明之无明,因了发相,因为有无明的了知性发相,就妄见了,从妄见生,妄见就是粗惑。生山河大地,从妄见生,而生出山河大地的粗境。从妄见生,这个就是细惑;山河大地,这个就是粗境。从妄见生,细惑演变到粗惑,所以,从妄见生就变成了粗惑,变成粗境,是从妄见生。细惑是三细,妄见就变成粗惑,那么,山河大地就是粗境。诸有为,有为就是生灭,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此文蹑前三种相续,结答相续无别法,即续彼三种忽生;又蹑前三种忽生,结答忽生无别法,即生此三种相续,意乃双关。但忽生中,先生虚空,次世界,后众生,未曾明言业果,乃合业果于众生中,具足三种。相续中明言世界、众生、业果,未曾明言虚空,乃合虚空于世界中,亦全无缺漏也。无论忽生相续,皆不出世界、众生、业果三法。】

  【首二句牒上相续,次四句推究妄因。山河等五句,以明忽生相续之现行。佛呼满慈告言:如是前来所说,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乃是颠倒之相,从真起妄而有。故曰:‘皆是觉明’。即于真觉而起妄明;明了知性:指妄明之无明,了知性即妄有了知之性。】不是真知。【因此妄了之无明,】意思就是:妄有了知性其实就是无明。【发生业转现之三相,此明了知性二句,即无明不觉生三细是也。】

  【从妄见生者:乃从细向粗,而成粗惑粗境,妄见即粗惑,山河下即粗境。生字双连上下,】如果【连上乃粗惑生,惑即事识见分;】事识见分不同于微细,这对外境,外境的分别。【连下由惑生则境生。汝问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云何发生?】就是由惑而生,【即由是而生也。】
【次第迁流者:世界则成、住、坏空,众生则更相变易,业果则彼此酬偿,亦皆因此虚妄,妄有相续,终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有止息。因此虚妄:此字乃指觉明明了知性,】觉上加明,妄为明觉。此妄明了知之性,【意谓不独三种忽生,】就是世界忽然生、众生忽然生、业果忽然生,就是【由是而生;即汝问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也是因为妄觉妄明。【亦因此虚妄,而得相续也。】所以,总归一句就是那一句,什么?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就是这一句。【初正答初问竟。】
【楞严经讲义第九卷终】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册终】
今天耽搁了大家一点时间,因为这个《楞严经》拖太久了,如果不定下一个段落的话,就会一直延长,也不晓得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讲得完?所以,有时候,有时候会稍微时间拉长一点点,师父对不起大家!但是,如果有一个进度,就很好,很好!如果没有进度,它就会一直停留,一直讲题外的话也不行,所以,设定一个进度。因为今天的文字很简单,今天的文字、义理的发挥,除了三细六粗比较困难一点,其他的这些地水火风的产生、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这个文字其实都不是很困难,要自己看其实也看得来,何况我们在《义贯》里面还有白话文,我们会再浏览一遍。所以,对义理深的,我们发挥;对义理比较浅的、看得来的,就不需要用那么长的时间,师父会斟酌。

2009.07.02
571页,【丑二 兼释转难 (分二)  寅初 满慈执因疑果  二 佛分真妄喻释  今初】

  经文:【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富楼那就说了:如果这个佛的妙觉,本来自妙自觉,也本明、也自明,意思就是:本来就自觉自明,跟如来的心是没有什么增减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状”就是没有任何的原因,就突然生出了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这个有为相也就是假相,就是生灭相、缘起相。说:我们的本觉,跟如来心是一样没有什么增减,为什么突然跑出山河大地这种种的生灭有为相?
  【当机执众生因性有始,疑如来果德有终。乃言:若此众生所具,妙明觉体,本来自妙,无有世界之碍;本来自觉,无有众生之迷;本来自明,无有业果之昏;与如来返本还元之心,平等一如,佛心比生心,】就是比众生之心,拿佛心来跟众生心比一下,其实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增加,所以说:【并不增一丝毫;】佛心并没有比众生增加什么。那么,【生心比佛心,】众生的心来比这个佛的心,【亦不减一丝毫。】也没有减少一丝毫。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者:无状即无因无故也。众生最初无故,妄欲加明于觉,遂致从迷入迷,以妄成妄,由妄惑起妄业,依妄业招妄报,】众生在妄中,因缘果报他就逃不掉!【忽生山河大地,依报之世界,摄虚空;】意思就是说:摄虚空就是包括虚空的意思,讲到世界,那就包括虚空。【诸有为相,正报之众生,】只要讲到正报的众生,就【兼业果。】众生就是业果。【是由本真之心,忽生种种妄法。】为什么会这样子?

  572页,【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这富楼那就疑惑了:就说:佛陀呀!如来现在得到了无上的妙空明觉;这个“妙空”就是妙性真空,“明觉”就是妙明之本觉,这个妙性真空、妙明的本觉,就是如来。好!那现在成就了无上的菩提,那么,请问:无状会生山河大地,那么,这个山河大地是有为的习漏;“习”就是业习;“漏”就是有漏,这业习有漏,这个是指果报。说:如来现在得到妙性真空、妙明本觉;但是,这个山河大地,它是业习有漏之果,就是有为,那么,何当复生?意思就是:什么时候佛陀会再生出山河大地?这个有为的业习有漏之果、之相还会再跑出来?意思就是:成佛的时候,什么时候还会跑出这个生灭有为的山河大地?那么,这一句,后面佛就告诉富楼那,这个迷是无因,迷不由迷来,悟也不生迷,后面慢慢的剖析。
  【上段执众生因性有始,】因性就是对果来讲的,对果德来讲的,叫做因性。上一段是执众生因性有一个开始,【此段疑如来果德有终。】果德有终就是证得了佛果以后,总有一天会结束那种妙用,会再跑出山河大地、无明出来的有为相,他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子。意思就是:成佛以后,将来什么时候会跑出变成众生看到的——无状跑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佛陀什么时候会再跑出来?【故难云: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妙空即妙性真空,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复其无物之本体,如摩尼珠;明觉即妙明本觉,虚灵朗鉴,洞澈法界,还其天然之照体,】“还”就是恢复,恢复了我们的天然之照体,这个照体就是我们所讲的涅槃妙性,不生不灭、不可思议的本性,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这个照体就是涅槃妙性,【如大圆镜。与众生妙觉明,未生山河等法之前,无二无别。众生既从真起妄,而如来今者,返妄归真,山河大地之世界,有为相之众生,与习漏之业果】就是【(积聚业习成有漏果),何时复当再生耶?此难】这个问难,【全同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第三难:‘一曰一切众生,本成佛道,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二曰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复说本来成佛?三曰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解释一下:《圆觉经》我们用台语讲过了,也整理出来了。这里再简单解释一下:所有的未成就佛道的,包括这些菩萨,都有种种的疑问,第一个疑问是:一切众生,我们常常讲:本成佛道,那么为什么,既然本来是佛,为什么众生又会跑出一切的无明?为什么?不是常常讲:本来就成就佛道嘛,本来成佛,我们本性与佛无异嘛,为什么本来是佛,为什么会跑出无明?第一个疑问就是这样子。第二个疑问:若诸无明,如果说这些无明,众生是本来就有的、是具足的,那么,是什么因缘故又说本来就成佛?是怎么讲呢?既然无明是本有,为什么又说本来又成佛?这是第二种疑问。第三曰: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异生”就是众生,十方的众生本来就成佛道,本来就是佛道,本来就是佛了,后来又起无明,那么,现在疑问了,说: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那么,现在你如来已经成佛了,什么时候又会跑出像众生的烦恼?所以,师父说:这一辈子三本经要看,第一本:《金刚经》,《金刚经》是般若智慧;第二本经就是《六祖坛经》,它是见性大法;第三本经就是什么?就是《圆觉经》,你所有的疑问,统统在《圆觉经》里面都有解答。【难意全同。】对佛的问难,或者是他们的困惑,其实都是一样的。【所异者彼约烦恼苦因,此约依、正苦果,同是从真起妄也。初满慈执因疑果竟。】意思就是:很简单,既然众生本来就是佛,为什么会突然跑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的习漏之相?就这么简单。

  572页,【寅二 佛分真妄喻释 (分二)  卯初 喻妄不复生  二 喻真不复变 】
【(卯初分二)  辰初 无明本空  二 万法现无  今初】
佛用比喻来告诉他: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说:佛告富楼那:譬如有迷惑的人,迷失了方向的人,在这个聚落;人多的地方叫做聚落,把南边当作是北边,也就是东西南北分不清楚。
  【此举喻。迷人、乃迷方之人,】迷了方向的人。【喻已起无明之众生;聚落、乃人烟聚止之村落,喻如来藏;惑南方为北方;南方实不转为北方,】北方也实不转为南方。所以,【喻迷时从真起妄,真体不变,真不成妄,妄性本空也。】诸位!迷的时候从真起妄,这一句要特别注意,研读《楞严经》的人,这个关键如果搞不清楚,就会很麻烦!你如果认为说真可以起妄,是大大的错误!真从来不是妄,记得!真从来没有什么增跟减。所谓从真起妄,它这个要反过来讲:妄依真有,这一句话,它是整个《楞严经》的关键:妄心依真心而有。师父已经讲过了,真心就像树木、真的树木;妄心就像影子,你说树木生影子是错误的,树木是实体的东西,就像真智的涅槃妙性,它是实体性的,离尘有体性的;而妄心、妄识是无体性的,离尘无体性的。所以,妄心只是真心的影像,意思就是:意识心是刹那生灭的,意识心空,当体就是真性。所以讲:从真起妄,是不对的、是方便说,这个是关键!如果这个观念搞不清楚,整部《楞严经》就会很迷惑。所以,这一句话,你能说方便说;但是,有时候太方便,祖师的注解太方便,下一代的人会跟着讲、会跟着思维。所以,这一句是完全错的!从真,真从来不起妄,意思就是:你什么时候可以发现真心,真心它就像虚空,从来没有任何的增减、生灭、来去、有无,只是说你什么时候会发现生灭当体即空,真心就显现,就是这个时刻!诸位!离开生灭,绝对找不到不生不灭;离开妄心,你也找不到真心,所以,妄就是生灭。那么,这一句:喻迷的时候从真起妄,是方便说;妄依真有,这个就是真实的,妄心依真而存在;就是树木的影子,有树木,太阳一照,它就会有影子。所以,你找到了影子,其实真树它就找得到,树木的影子找得到。就是意识心如果你觉悟到它是假的,就在当下,它就是真心。
所以,为什么自己看语言、看文字,没有大悟的人指导,很容易落入祖师的注解里面这些善巧方便的东西?所以,见性有什么好处?有个大大好处,就是绝对不受语言、文字的观念所伤害、牵引,或者是所蛊惑,或者是迷茫。见性的人,他知道佛的本怀、故乡是什么,完全不在文字里面,因为他也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佛陀从本性流露出来的语言跟文字,是不可思不可以议的;但是,后来的祖师大德,因为注解的各个角度不同,如果没有证量,或者是契入佛的究竟如来圣智,这个下笔、这个注解,也许他悟;可是,他下笔的注解当中,有太多的善巧方便,就让我们摸不着门。今天的大乘佛教的致命伤,就在太多的善巧方便,你今天看到的整个佛教都是这样: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法会、拜山,从头到尾大部分都是这样子,对如来的无上大般涅槃,体悟的到底有几个?你今天你学佛,你不是要成佛吗?可是,现在不是这样子:“唉!禅宗明心见性对我们太遥远了、《楞严经》太艰涩了,我们程度不够,我们关起门来,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什么都不听、什么都不看,自己落入那个可怕的知见都不知道,只要看法跟他不一样的,他就判为:你不是真修行人,你是杂修!对佛,他又不认识,你叫他讲,他又讲不出所以然,还要不看、不听不闻、不接近,完全断掉自己的法身慧命,这也是莫可奈何,这个也是每一个众生的福德因缘不一样。所以说,就这一句:若迷的时候,是从真起妄,这个是方便说;真体不变,这个也是方便说,诸位!真体如果不变的话,那么,为什么,为什么它能够起妙用?我告诉你:我在学佛的时候,就是死在这一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诸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一句是无始无明,为什么?它是二种东西,你在随缘的当下是生灭,要想去找一种不变的东西,这个就是学佛死在观念里面,同时落入无始无明,这不是佛的本意。佛的本意,他是不得已讲缘起性空,这个性空,它是回归到当下,缘起的当下,它就是空、就是本来面目。而我们学佛当中,看注解看多了,就是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所以,所有的众生都会这样子,也许祖师大德他开悟;可是,写出这一句,就会让很多人不开悟!他就是随缘当中,一直想去找一个不变的东西,死定了,死定了!他就什么?讲到真如,他就是追着真如跑,他硬要去追那个真如,不知道真如就在当下!所以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仍然是一种善巧方便;但是,很容易对初学佛法的人误导,我就是因为这一句,弄了十年没有办法见性,就是这一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那现在体悟到了佛性:喔!当下就是,没有什么变不变的东西,它从来没有什么增减,讲它变、不变,统统不对的!就像虚空一样,什么时候变?什么时候不变?讨论这个都是多余的东西,虚空从来没有来;虚空也从来没有去;虚空也从来没有叫做生灭,你也不需要把虚空头上安头,立一个不生灭。所以,现在问题就这样子:我们在随缘当中,想要去了解一个不变,你死定了!为什么?就是要找一个不变的东西,不知道缘起的东西它就是空,缘起生灭,当下就是永恒的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缘起性空是佛讲的,是回归当下,这个是佛讲的,还是一个善巧方便而已呢!相是妄的,本来就不可讨论了,完全都是如来藏性的东西,所以,在方便的时候讲缘起性空;在究竟义来讲,万法都是真实的东西。为什么?全部都是如来藏性,本无来去、生灭的东西;讲性相一如,就是只好这样讲,依体起用,摄用归体,体、相一即三,三就是一,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就是一身,一身就是报身,这个都是大乘佛教所提出来的东西。因此我们大乘佛教太多的善巧方便,让人摸不着真正的佛义是什么,太多的善巧了!为什么?大乘佛教也因为很多的善巧方便,也引入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也不能说是坏事。什么是坏事?就是把众生用善巧方便的佛法引进了以后,对究竟义却忽略了,却迷失了对究竟的佛的本意是什么,这个就是很想学佛、很想成道,却落入可悲的观念里面。问题是没有明眼人,也没有人敢讲,“祖师大德这样注解,我照念,不对,他下地狱,我不用,反正我跟着念!”就是这样子的鸵鸟的心态。我们并不是说批判祖师大德会成就自己,不是这样子的。说这是善巧方便的,祖师大德也许他早就见性开悟了;但是,他在注解的语言里面有语病,会让人家落入无始无明,会没有办法开发如来藏性,这个时候讲经说法的人,就一定要一针见血的讲出来,这个就是弘扬如来的究竟义,就是出家比丘的天职,这个是我们的责任。
底下,说:喻迷时从真起妄,真体不变,真不成妄,妄性本空也。

573页,经文:【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解释一下:说:此迷,到底这个迷是因迷而有?就是:今天迷是由昨天来的;今年的迷是由去年来的;去年的迷由十年前来的;十年前的由百年前的来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迷到底是从迷来的呢?还是因悟而生迷的?因悟而出?或者是因为悟而产生迷的?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他就自己解释,何以故?迷本无根,无根就是本不存在,无体可得,迷本身是虚妄的东西,就像虚空跑出了一条船,这本身就不实在的。如来藏性本来无一物,缘起一合相,产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看起来好像那么实在,其实它是妄的东西。就像空中的花本来就没有,论空中的花有、论空中的花无,其实都是妄。这一句话的最重点就是:迷本无根,这一句话的重点在哪里?意思就是:迷不生迷,诸位!迷如果可以生迷,就会很惨了,诸位!现在是迷;要注意听喔,这个很重要,现在今天是迷、昨天是迷、去年是迷,迷会生迷的话,就去年生今年的迷;十年前生今天的迷;一百年前生今天的迷,那么,就无量亿劫来,这个迷如果有实性的话,就很可怕了,迷,迷可以生迷,就表示说无穷劫它就是迷的因,迷得有实体才会生迷。对不对?那就表示说你永远都是在迷的那个开端,一直到今天。那么,迷可以生迷的话,那你就永远不能成佛!为什么?今天的迷会生明天的迷;今年的迷会生十年后的迷;今天的迷又会生百年后;今天的迷又会百千万劫的迷,还会继续生!为什么?它这个迷如果是实体性,就会这样子。还好迷是虚妄的东西,不是实在的,迷是因为无因,在后面佛有讲:迷本无因,是虚妄而出。喔!迷本无因,那就表示说,这个迷我们是可以灭掉的,有一天悟了,这个迷就灭掉了;如果迷是实体性的,那你灭不掉的!对不对?它一直生啊!知道吗?懂这个意思吗?迷,它没有实体性的,喔!迷是暂时性的,我们就可以灭掉它,是暂时性的、是缘起性、是妄性、是不实在性的,所以,你可以灭掉。
再来讲:迷不生迷,为什么?全世界哪有一个人说:我自己生自己的?对不对?你怎么能够生自己啊?迷如果生迷,就我生我自己啊,这个就不可能,这个就错了!所以,这个迷如果是有实体性的,迷会生迷,哇!就惨了,那无量亿劫来就是迷,一直生。。。生到今天,那无量亿劫后还是迷啊!为什么?它有实体性,你就永远不能成佛,还好迷它没有实体性。
所以,迷是缘起性、是短暂性,缘起性才讲妄;真如没有缘起性,不离缘起性,真如就像虚空,从来没有什么生灭、增减,有缘起性才会讲一个妄,真如从来没有什么生灭、增减,它没有什么妄,连立一个真都不行!对不对?真如连立一个真都不行,是绝对的绝对,妄是因真而立,如果立一个真,这个真仍然是妄。佛法,如果你不能进入绝对的东西,讲不二法门,仍然是很无奈的东西。相空,就是真心了,性相一如,这个还是一种善巧方便。
诸位!最高的境界,起心动念都不对,都没有能所的东西,连讲一句话都不行,说法,没有能说所说;听法,没有能闻所闻,统统没有,也没有来去、生灭、法的增减相,统统没有,那么,这样子慢慢的理解说:喔!迷本无因。所以,迷本无根,这个“根”就是没有来源,就是无因,迷本无根就是无因。这个迷,你为什么会迷?就是迷,就是讨论到这个而已。你为什么找不到文殊讲堂?就是你迷。对不对?你迷啊!你为什么找不到文殊讲堂?就是你迷啊!如果有一天告诉你:文殊讲堂就是这样走,有人指示以后,你找到文殊讲堂了,你会不会再迷?当然不会,你已经找到了嘛!是不是?
悟不生迷,迷也不生迷,这个就是关键,迷绝对不能生迷,意思就是:迷生迷的话,那就无量亿劫你还是迷,你不能成佛的。因为迷本来就无因,是妄,所以,暂且说它是迷,而迷本来就是无因,它本来就是虚妄,假设说它是迷,迷本空,所以,根本就没有迷;开悟以后也没有悟,知道吗?因为没有这种东西。好!那就大家都开悟了,看到大家都听得懂。
意思就是: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意思:迷本来就是空,为什么说迷是来自于迷呢?昨天迷、今天迷、十年前迷、今年迷(果),那根本就不必讲迷啊,因为从头到尾都一样啊,没有谁生谁啊!对不对?没有谁生谁啊!悟非生迷,云何因悟?悟了以后不可能生迷,就像你找不到文殊讲堂,你迷路了,现在有人指导你,喔!你悟了;悟了,诸位!请问你:你会再找不到文殊讲堂吗?不会,你一定找得到,悟绝对不生迷,你找到了目的地了嘛!意思就是:成佛以后绝不会再变众生。
好!【此辨定迷无所从。故问曰:此迷为复因迷而有耶?为复因悟而出耶?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之迷,亦不因迷有,又不因悟出。何以故下,自行征释。迷本无根者:此迷即指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诸位!那个“最初一念”仍然是语病重重;但是,为了解释经典的方便,只好这么说;但是我还是要指出来:这一句是方便说,“最初一念无明的妄动”,那最初无明妄动到底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才叫做最初?所以,佛教讲无始无明,也是方便说。所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而为诸法之因,诸法皆因无明而有,而无明更无所因也,故曰‘无根’;又复无体,自体尚不可得,云何可说,因迷而有?】什么叫做无根?妄识就是无体性,意思就是:无明是无体性的,它是妄动,心性上的妄动,它不是真体,它是心性上的妄动,妄当体就是空。【断无因自生自之理,】断无因自生自,绝对没有,全天下没有说因为自己而能够生出自己之理。【此答因迷之难。悟非生迷者:悟迷敌体】就是全体是【相翻,】完全不同的境界的,迷是迷、悟是悟啊!【悟则非迷,迷则非悟,既相翻,自不相生,】二个体性完全不同。【云何可说,因悟所出?如明暗相背,云何可说,暗因明生耶?此答因悟之难。】
【问:‘法中妄从真起,喻中云何不许,迷因悟出?’答:‘法中正不许真能起妄,】这一句就一百分了,完全就是说对了!这一句就是文字上就完全正确了。这一句:【但说妄依真起,】这又对了!对了,我们就要赞叹,这个注解就完全正确,完全符合佛义!法中正不许真能起妄,诸位!真能起妄,成佛就会变成众生。诸位!真如果能起妄,成佛就会再继续变众生,真不能起妄的,真本无妄,也不会起妄,妄本无根。但说妄依真起,这一句又完全正确,一百分!对了、讲得很好的,不让众生起错误的观念的,我们就如此的赞叹!【如影依镜现,终非镜体自生也。’】这个比喻还不是很圆满,意思就是:影子是依镜子显现出来的,终非镜体自生。【此文满慈据喻而答,俨然不错,】形容很像叫做俨然,看起来不错。【就法而言,足证满慈于法未彻。迷喻无明,悟喻本觉,无明不因无明而有,】因为本来就无明,无明本来就空,空没有实体性,怎么能够生呢?【不因本觉而出,此为正理。】这一句话又讲得一百分!无明绝不因无明而有,迷不生迷;也不因本觉而出,本觉如果会出无明,那成佛就变成众生了。此为正理。【迷本无根,云何因迷者:喻无明之先,本无无明,云何可说因无明有?悟非生迷,云何因悟者:喻本觉与无明,一真一妄,真妄相背,云何可说,因本觉出?】

  574页,经文:【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说:佛言:那一个迷惑的人,惑南为北的人,正在迷的时候;“倏”就是忽然,有开悟的人、有知道路的人,指示令悟,说:你搞错了,这个是北啊,惑南为北啊,你把那南北方向调换过来就对了!喔!他知道了,自己方向错误了。指示令悟。
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此人纵使先前迷在这个聚落,惑南为北,经指示令悟之后,更生迷不?说:不也!世尊,指示以后就悟了,悟了以后就不会生迷了。
  【此辨无明不复起。佛言彼迷于聚落之人,正在迷南为北之时,倏(忽也)有悟人,】有知道路的人。【辨明南北之人,指示分明,令得了悟,不至将南作北。故问满慈,在汝之意,以为云何?此迷人,纵使先迷于此聚落,既经指示令悟之后,更生迷不?答言:‘不也,世尊!’佛欲令就喻知法,故作是问。】
【法合:彼之迷人,合从真起妄,有无明之众生,正在迷位之时,忽遇于佛;悟人、即大觉悟之佛,为之指示,令得开悟,悟明真本无妄,断尽无明;于是众生,返妄归真,永不复迷也。】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此法合。十方诸佛如来,三觉圆满,亦同悟后不复更迷也。】

  575页,经文:【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解释一下:此迷无本,“本”就是无因,这个“本”就是因,“本”就是来源。此迷惑颠倒本来就没有根源,也就是无因。
性毕竟空,昔本无迷,就是昔日在众生位当中,本来也无所谓迷,这个“迷”就是无明,等同无明。昔日在众生位当中,本来也没有所谓无明,因为无明本身是妄,妄本身是不实在的,怎么能讲他有无明呢?是不是?
说:似有迷觉,不过相似有迷觉,这个“迷觉”加三个字,很重要,“迷觉”中间,“迷”的底下加:时之妄,迷时之妄觉,那么,意思就看得懂了。迷觉就是迷时之妄觉,在迷的时候,自己感觉自己是觉悟的,诸位!就像梦境里面,自己很清楚,其实还是在作梦!就像大家现在今天一样,你每天过的食衣住行、行住坐卧,是如此的清醒、是真真实实的,你看!这个就是桌子、椅子、食衣住行、吃饭、穿衣,这个有什么不对啊?现在你的心里面就是卡在那个执着、分别、颠倒里面,而自己从来不知道,叫做迷觉,迷时之妄觉,这个观念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这个觉悟、这个觉,迷的时候也会有觉,可是,那个觉是妄觉,众生在迷茫的时候,他也说他是觉,可是,这个觉它是妄的、是虚妄、是不实在的。每一个众生,书读得多少:我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我是聪明人,我也是觉悟!修学佛道还没有到究竟的时候,大家就会讲:我也是觉悟的人啊!你那个觉是没有错,是妄觉,不是佛陀的真觉,这个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迷时仍然会感觉到自己有觉;但是,这个觉是怎么样?是迷觉。所以,迷觉它的定义就是:迷时之妄觉,意思就是:迷的时候也有觉,可惜是妄,这个就很麻烦了!而且他不知道自己是妄,就像晚上睡觉的时候,作梦里面,哇!看到人事时地物,好像是那么真实的,请问:梦境里面的你,你知道那在作梦吗?当然不知道啊,你不知道那个是在作梦啊!可是,在作梦的时候,是那么的认真,等到醒过来的时候,台语说惊醒的时候,才发现说:唉!原来在作梦,原来在作梦。是不是?所以,迷的时候仍然有觉,可惜是妄觉。世尊讲得真是好喔!所以,我们的世尊值得崇拜、推崇、骄傲,我们的世尊好话真的说尽了,全世界最会讲话的就是佛陀;全世界最会比喻的也是佛陀,没有第二个人!
底下,觉迷迷灭,觉悟了这个迷,迷就随着灭,就是这个意思。觉悟了迷,迷就随着灭,叫做觉迷迷灭,觉悟了迷,迷就灭。觉不生迷,就是觉悟以后,绝对不会再生迷。
  【此详尽前义。此迷无本,即无明无体,同前迷本无根之义。其性彻底元空,亦如迷方之迷,更无所因也。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者:不可作众生未妄之前,本无无明解,当作昔日在众生位中,本无无明,不过相似,有迷时妄觉而已。】这一句话什么意思?一切众生都觉得自己很行,就是妄觉;其实不行,带着烦恼、带着惑。【既曰相似,即非实有,以无明无体故。亦如迷方者,正在迷方之时,本来无迷可得,亦不过相似,有迷时妄觉,惑南为北也。】
【觉迷迷灭,觉不生迷者:诸佛在因地之中,遇善知识开示,无明无体,起智观察,觉得无明是妄,当体即空,则心中无明即灭,以真觉性中,本无无明也。】所以,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般若心经》那一句话什么意思?无无明,众生本来就没有无明,无明当体即空,也无所谓把无明断尽,这个就是《般若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没有所谓的无明,无明本来幻,惑本来就空。亦无无明尽,也没有说:我把无明断尽!你本来就空,你不需要断它,没有的东西,你有什么断呢?就像空中没有花,对不对?说:空中产生花,我们把空中的花灭掉!开什么玩笑?空中本来就没有花,你灭掉什么空中的花?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所谓的无明,也根本不能讲说你把无明断掉,你本来就空,不能断无明的。以真觉性中,本来就没有无明。【如下文所云,】心中的演若达多,(【心中达多,】)就是后面有一个精神病的人,早上起来照镜子,发现镜中的相,眉目很清楚,痛恨自己的头看不到自己的脸,以为被魑魅魍魉卡住了,就狂奔、到处跑,这个就是后面所比喻的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狂性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说无明妄动,你那个无明妄动,我执、法执能够把它放下,这个狂性自歇,歇就是菩提。所以,诸位!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说:“师父啊!我要做什么功课,我要念什么《弥陀经》,早上念《弥陀经》、《普门品》。”那是善巧方便!“我晚上诵什么《金刚经》、初一、十五诵什么《地藏经》。”是!是善巧方便,诵经不坏事,这不是坏事,重点在哪里?重点:歇即是菩提,也就是你要懂得放下。
所以,有一个居士来,说:师父!哎呀!修学佛道能不能用快一点的、快速的、简单的?佛弟子什么要坚持?
我说:二种事情你要坚持,二种事情,只要佛弟子记得这个,就了生死!一、坚持因果,就是你千万不要去造违背因果的事情,这个要坚持,恶事的一点都不能去造,要坚持因果,约束自己。第二、要坚持放下,任何事情都不要太在意。为什么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太在意?这样你才有办法修行啊,你如果事事都在乎,只会逼死自己而已,你不能改变众生啊,众生每一个人他处处会跟你作对啊、反对你啊!是不是?或者是批判你,有事没事,他就会讲你几句,如果你没有神经放很大条,连日子都很难过!是不是?众生有权利批评你啊!所以,你要想想看。
有一个人来到我这儿,她在公司里面,明明就是很尽心尽力,她是个会计,很善良,学佛,她说:我明明就尽心尽力了,可是,怎么做都是不对!她这几天一个礼拜都吃不下饭!为什么?主管也不满意她,大家都不满意她,知道她的人,她很尽心尽力,她就这个礼拜活得很痛苦!人家就说:你去文殊讲堂碰碰看,看看会不会碰到慧律法师?她就真的来了,还很凑巧的就碰到了,就说:师父啊!我很烦恼!
我说:你讲,试说看,你哪里烦恼?
她说:我已经尽力了,不晓得为什么大家还这样对我不满、还这样批评我?
我说:我问你一句话,你给我回答:你看过佛经吗?
她说:有!
我说:我问你,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人批评?
她说:也有!
喔!你这一句讲对了,释迦牟尼佛都有人批评了,你算老几啊?
说:喔!对对对!
这一句话以后像一帖清凉剂,答对了!像五灯奖那个答对了一样,中了乐透,喔!我怎么没有想到?回去以后快乐得不得了,快乐,以后公司里的人再讲什么,她都不会在意了,你讲啊,讲到嘴烂掉也是你家的事!快乐得不得了!是不是?
因此我们学佛就是有个好处,能够解脱自己,你根本就不需要去改变对方。我告诉你:你如果想要改变对方,你会发疯,真的!不骗你的,哪一个执着的众生他会让你改变啊?夫妻也是这样喔,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喔,真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说:你想活得痛苦吗?很容易的你就会过得很痛苦,你就每天想要去改变对方,你会活得很痛苦!如果你不想要去改变他,有因缘感化他,你就会活得很快乐,这样子。
所以,我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也不会说要去改变我的家人,因为我看过佛经,家人学不学佛,那就等因缘了,慢慢来,慢慢来了。有一个女居士也是这样子,她这老公不学佛,她非常困扰,非常困扰,非常困扰!这个女居士在家,她老公在房间,他就不出来,她老公很有个性的、很有志气的,说不出来就不出来,他认为信佛是迷信。她这个女居士一直想度他,就把师父的声音转得很大声,然后墙壁贴慧律法师的相片,然后这老公听了就烦、看了就厌,他就看到我的相片,我也没有得罪他;人家会看我不顺眼,都是被这些女众害的,其实我给人家的印象很好,但是,她们没有善巧方便,结果却适得其反。声音就放得很大,希望老公来听,她就想要度他;可是,她老公个性很强,度不来!她后来有一天来问我,我说:你不要这样子度,你记得!你把VCD、DVD放着,出去买菜稍微久一点,记得!朋友偶尔出去泡茶,稍微久一点,记得!她说:为什么?你的老公会看,偷偷会看的!她说:喔!真的喔!她出去买菜就稍微久一点,一次、二次,回来的时候,她老公很紧张,赶快关掉,(笑)他明明就在看慧律法师佛学讲座了,她说:你看了?“没有,没有,我放错了!”男人就是死要面子,明明看就不承认!没有办法了。好!后来她就去朋友家泡茶,泡三个钟头,她老公在家看了以后,哇!很法喜,就慢慢的就度进来了,就慢慢的度进来了。所以,这个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没有用的,男人是面子比菩提更重要,真的!他死也不会承认的!对不对?对啊!你如果跟男人讲几句话,你就会知道,你指点他说:你这样,老公!你这样不对、你这样不对。他也承认自己不对,但是,讲了一句:是啦是啦,都是我不对啦!他这句“不对”,就是又显示他男人的尊严,这个男人没有尊严活不下来,没有办法!(笑)因为我过去也曾经如此,我也是男人,也是有故事的男人,年纪轻的时候总是会这样,在智慧里面总是会夹带着骄傲。所以,佛陀讲的:不要在智慧里面夹杂傲慢。后来发现这样不对了,这样不对了!不过如果有人念,我就谦虚的接受,我都会跟他讲:讲一次就好,不要再讲下去了。
所以,这个歇即是菩提就是说:坚持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还有就是不要跟众生计较,因为他是众生,他就是卡在无明。所以,这个歇即是菩提,我们用这么一点时间来强调它,是因为它是修行的关键,是了生死的关键、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关键。《传心法要》里面讲了一句话,这一句话特重要,说:学佛道之人,万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所住。这一句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精华!修学佛道的人,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不用学,但学无所住,就是只要学不执着,哇!真是好用喔!不执着不是没有责任感,不是凡事都不关己喔!对不对?是很有责任感的,可是,内心真的很放得下。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不用学,学道之人,万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所住,就什么东西都着不得。
底下,【既觉之后,永不再起无明。】哇!从今以后,你日子好过多了!【亦同迷方之人,倏有悟人,指示令悟,更不生迷也。上二句迷时似有,此二句悟后永无,言正当迷时,已即】就是也根本【无迷可得,】也根本没有迷可得。【而况既觉之后,岂复生于迷乎?初无明本空竟。】

  【辰二 万法现无 (分三)  已初 举喻  二 辨定  三 法合  今初】

  翻过来,576页,【《正脉》云:据上文满慈于万法,问生续之详,】生续就是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问生续之详,三种相续,【如来答无明为生续之本。】无明,就是要把真觉加一个明,性觉必明,本性本觉,硬要加一个明,妄为明觉,觉上安一个明,就麻烦大了,能所就不断了,所以,无明为生续之本。【今佛于上科,先以喻明,】先用比喻来说明。【所答无明本来常空,非研断始空。】意思就是:无明本来就空,妄本来就没有,不是研断才空,就是你学不学佛,其实无明本来就空,问题就是你有没有发现它?所以,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佛陀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因为法性本来空,众生空,成佛,它还是法性本空啊。这个宇宙,沿着一定的因缘果报在转换;可是,因空、缘空、果也是空,诸法本来就空,法性本来就空,无论你做众生,无论你成佛,都没有增减,问题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它?发现了空,有什么好处?哇!那个好处就多了,你什么都看得破,金钱,金钱也空;名利,名利也空;名牌,名牌也空;珍珠项链也是空,没有什么哪一样你放不下的!是不是?【而此更以喻明:】而现在更用比喻来说明:【所问万法,现今即无;】当下即无。【非先无后有,】不是先无才后有的,不是这样子。【亦非今有后无。】不是这样子的。万法当体即空,不是先无后有,也不是今有后无。【《圆觉》答难处,】问难之处。【亦有此喻,却是翳比无明,】“翳”就是眼睛红热病,产生空中有花,“翳”就是比喻无明,意思就是:真智被无明卡住了,看到了山河大地。【华比万法,空比真体。彼文】就是《圆觉经》。【三节平浑,】“浑”就是齐同,现在《楞严经》上,【今经前有迷方喻无明,后有木金喻真体,】木,就譬如说木烧成灰,就烧不起来了,木就比喻作烦恼的众生,烧成灰烬,就是把烦恼断尽了就是佛,佛。意思就是:木烧成灰,灰不可能变成生木,没有办法再燃烧了。所以,木比喻作烦恼的众生,灰比喻作佛。那么,金比喻作真体,意思就是:深山里面有金矿,可是,虽然挖出来,却是不干净,它有渣滓;众生当有一天学佛的时候,就是开采山上的金矿,经过了修行冶炼以后,恢复这个金的体性。一切众生,就像深山里面的金矿一样,金山里面那个金矿,有因缘开采出来,锻炼以后,它就成真金了,就可以变成真金、项链、戒指、耳环。现在也是这样,众生本来就有佛性,问题就是有没有碰到因缘?有没有碰到明眼人、大善知识指示令悟?说:喔!原来我们也是佛!要有的话,这个矿的金就会提炼成纯金,就可以变成首饰。我们其实体是金,就像深山里面的矿。所以,你不要问说:深山里面何时有矿?意思就是说:无始劫来,深山里面这个矿就存在了,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说:不要一直去论过去,要说这个矿如何来转变成金、纯金,这个才重要!如果一直在讨论说:深山里面,是几年、何年何月这个矿才存在?佛陀说:无始以来无明,我们不必去追,因为这个已经过去,而现在如何把这个杂质的金提炼成纯金,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无量亿劫以来的无明不必去讨论,现在卡住这个无明的众生,当前最主要的就是破除无明,恢复到金的真体,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修学佛道,不可以去讨论那个无意义的话题。底下,这个就:后面的木跟金比喻作真体,【故此空华,单喻万法耳;即前世界等三也。】就是世界、众生、业果等三。

  576页,中间经文:【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
喔!这个佛真是很厉害的比喻,没有见过这么会讲话的人,比喻得真是惟妙惟肖!亦如翳人,就是这个眼睛有毛病的人,见虚空当中产生了花,病人产生了空中的花,花本来就是不存在的。翳病若除,这个眼睛的红热病除了以后,华于空灭,这个空中所看的花灭掉了。突然有一个愚痴的人,就是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就在那个空中所现的花,所灭的这个空处,虚空的地方,怎么样?待华更生,还等待花更生。这个问题就出来了:虚空有没有花?没有。有没有灭掉花?也没有,虚空本来就没有花,也没有灭掉花,你怎么又要等那个花再产生啊?对不对?虚空本来就没有花,是因为你眼睛有毛病,看到虚空当中有花;真如本来就没有无明,可是现在无明,看到了山河大地;现在无明断除了,山河大地,知道了相皆是非相,一合相即是非相,诸法都是空相,你现在体悟出来了。体悟出来以后,再待佛什么时候又会跑出山河大地的妄动?这个就是这样子,待华更生,真是愚痴!所以,空中的花本来就不生,也无所谓的灭;灭了以后,还等花再生?就很好笑了!是不是?这比喻得真是好!
  【此举喻。如眼有翳病之人,见空中有华。空原无华,翳眼妄见,】我们山河大地也是一样,无明才妄见山河大地、忽然起山河大地;无明灭,山河大地本来就空,一切都是真如。【翳病若得除灭,华于空灭。不特见空华是妄见,即见华灭空,】即见到花灭于虚空当中,【亦是妄见。何以故?翳眼见空华,华本不曾生,生既不生,灭何所灭?】所以,【故见生见灭,同一妄也。忽有无智之愚人,于彼空华所灭虚空之处,等待空华,何时更生空华。】那就大愚痴!

  【翳人、喻有无明之众生,以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成能见之妄见,见真空法性之中,】跑出了【有世界、众生、业果。】我们现在众生就是这样,看到一切的世界、众生,哇!是清清楚楚,其实是妄!体本来就空,智就显现,如果你能体会世界空、众生空、业果也空,万法无咎,但莫随世界、众生、业果,不随杀、盗、淫而造业,业缘断,三因就不起。【空喻真空,空华喻山河大地,】虚空当中有花,我们真智被无明盖住了,山河大地就显现了。所以,我们科学家一直在研究这个山河大地,也不错,增加一些知识;可是,却不晓得那是自己的心,自心取自心,是自心取自心,自心缘自心,非幻成幻法,自心取(执着那个“取”,)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诸有为相。无明一灭,万法皆空;】为什么无明一灭?诸位!这里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行善良的菩萨,他每天到坑坑洞洞的地方,怎么样?不平等的地方帮人家推车,只拿到一点少许的钱,人家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他就帮人家挑东西,也拿少许的钱。有一次碰到了佛,他说:我于无量劫来,都是这样帮人家,只拿少许的酬劳而已。这个山河大地本身就是高高低低。佛就教导他:平心境自平,你摆平了你的内心,外面的山河大地就自然平。诸位!换句话说:佛陀告诉我们:你要改变所有的众生的看法,是不可能的;你要改变这个山河大地的高低——悬崖的低、高山的高,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与其你要把高山夷为平地,挖地把它弭平,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众生本来也不公平,世界本来就有高低。如何平?心平境自平,你要摆平你的内心,你就万法它统统平了!喔!那就是了解万法本空的道理。所以,诸位看注解,【当知万法本空,不待无明灭始空,】无明有没有灭,不关、无关。【即有无明,妄见之时,身, 、心、世界,何尝实有?亦如空华,不待翳愈华灭,】“翳愈”就是眼病已经好了,花才灭。【正当翳眼,见空华时,当体即空,何尝有生?都缘有无明之众生,于本无之中,妄见似有而已。】诸位!我们看到的就是可怕的缘起假相,就是妄见似有,看起来好像有,但其实是没有。为什么?佛陀一直讲:万法都是败坏之相,我们从出生就走向死亡,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这棵树种下来,就知道这一棵树它绝对有茁壮、开花、结果、树会枯死;人一出生,注定就一定要走向死亡,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任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佛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共业所感的世间;可是,佛有办法觉悟自己。所以佛陀说:生即不生,老亦不老,病也不是真的病,死也不是真正的死。为什么?我们有一个不生不死的涅槃妙性,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我们的智慧之性,你要把它开采出来。所以,生是妄、老是妄、病是妄、死亦是妄,妄本来就空。所以,真正的佛的世界,是没有所谓的生,没有所谓的老,没有所谓的病,也没有所谓的死;迷也没有所谓的迷,也没有所谓的悟;也没有所谓的善,也没有所谓的恶;但是,善恶、是非清清楚楚。站在相上来讲,对不对?生、老、病、死清清楚楚,这是相;可是,真性来讲没有,妄见似有。这个很容易比喻的,譬如说你的父母亲,跟女儿聚在一起,生了三个,农历年的时候,三个都回娘家,来就聚在一起。诸位!你还没有生她的时候,她有来到你家吗?没有!你有这个聚的观念吗?你有聚的观念是什么?那是因为你生她啊,她也没有叫你生她啊,你就不小心生她,她就无奈被你生。生了以后就:我们聚餐,农历年的时候,女儿们要记得回来喔!聚餐聚一聚,以后再离,聚了以后离。聚的时候,哇!父母亲很高兴,女儿嫁出去了,回来的时候,父母亲都很高兴。然后初三,大年初三、初四又回去了,又离开了,父母亲很舍不得,就开始泪汪汪、依依不舍。诸位!佛讲的:有聚吗?有真正的聚吗?没有!有真正的散吗?也没有!有真正的来吗?也没有!有真正的去吗?也没有!问题是你妄见它有聚、散、离、合,你妄见,虚妄的看到。对不对?聚本来就空,离也是空,合也是空,这个世界就是缘起缘灭,妄见似有,看到的事情,好像真的有。对不对?你爸爸、妈妈死的时候,大家都很伤心、很难过,这人之常情;问题是你阿公还没有生你爸爸、妈妈的时候,你爸爸、妈妈在哪里?你哭谁啊?向谁哭啊?你爸爸、妈妈没有生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啊?这是站在毕竟空的角度。好!站在缘起的角度,五伦、三纲五伦纲常,统统要按部就班来,阿公就是阿公,爸爸就是爸爸,儿子就是儿子。所以论佛法,是要站在相上来论?还是站在究竟的真如的体性来论?就站在究竟的真如体性来论,这些善恶、是非、对错、聚合、离散,统统是妄,没有一样不是妄。所以,妄见似有而已。【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众生在迷,尚非实有所生,如来既得妙空明觉,无明惑尽,真空理显,岂复更生耶?故喻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虚空之处,待华更生;满慈亦如是也。】

  577页,【巳二 辨定】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就问了,说:你看这个人,眼睛有翳看空中花,空中花灭以后,又在那边等,等空中的花再生,你看这个人是愚痴还是有智慧呢?
富楼那言:空本来就没有花,妄见生、妄见灭。为什么讲妄见?空中本来就没有花,哪一个人把花种在虚空当中?是因为眼睛有毛病,空中本来就没有花,灭什么东东呢?见华灭空,见到这个花在虚空当中,怎么样?见花消失,灭空,消失在这个虚空当中,已经是颠倒了。还敕令更出,还在看那个虚空,看看等一等,等一等,虚空看看又会不会跑出这个空中的花出来?斯实狂痴,这个实在是大愚痴!云何更名;更名就是讨论名相。为什么还去讨论花有没有出?还等待花灭了以后,还等待花出。如是狂人,为愚为慧?这个狂人,到底是愚痴呢?还是智慧的呢?不用去讨论了!是不是?
  【此辨定。佛令满慈审观,待华更生之人,为愚耶?为慧耶?满慈答言:空元无华,由翳眼妄见生灭;喻真空法性之中,元无山河大地等法,第以无明妄见,】次第用无明妄见来显示。【迷时有生,悟时有灭。见华灭空,】灭在虚空当中。【已是颠倒执著,敕令】还要命令。还要等待,【空华更出,】敕令空华更出,还等空中的花再一次的跑出来。我们因为无明,所以看到了山河大地;佛陀已经成就了,山河大地尽空,还等说希望佛还能够出现山河大地。【斯人实属狂痴;喻若见诸法,灭妄归空,】空中花归空,【已是颠倒分别,】空中本来就没有花,不必灭它,已经是颠倒分别。【问如来何时更生诸法,与待华更生者,何以异耶?】

  578页,【巳三 法合】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言:就像你能理解的,你所解答、所能理解的,那么,为什么还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这本妙本觉,妙空明空、妙明之境,怎么样?这个妙觉的“觉”就是本觉,本觉照体;那么,明空这个“空”,就是真空的寂体,寂灭之体。所以,这个妙觉的“觉”是说佛陀的智德,智慧的智,有智慧,觉,智觉,叫做如如之智。那么,明空,“空”就是所明之理,真空寂体,这是断德。所以,如如理,真空是如如理,真觉是如如智,意思就是:妙觉是如如智,明空是寂体,真空的寂体。何当更出,更出就是更生山河大地。
  【此法合。满慈于喻,所答不谬,故佛即以反难,如汝所解,】你已经了解了。【已知敕令空华更出,斯实狂痴。云何竟作如是问言: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何当更出山河大地耶?妙觉明空,与前满慈所问,妙空明觉,其理无二。觉指本觉照体,属智德;空指真空寂体,属断德;悉皆双具妙明,故妙觉明觉,妙空明空,随称俱可。佛智德究竟,】五住烦恼皆尽,(【五住皆尽,】)那一天我们已经讲过了,五住烦恼。【断德究竟,二死永亡,方当此称。又空即如如理,觉即如如智,皆明皆妙也。初喻妄不复生竟。】

  【卯二 喻真不复变 (分二)  辰初 总举二喻  二 总合二法  今初】

  底下经文:【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意思就是:成佛以后就绝对不会变众生,也绝对不会再看到山河大地的假相。为什么?山河大地尽是幻。
先解释一下:又如在深山里面的金矿,金矿挖出来的时候,又杂在这个纯金;精金就是纯金,那个时候又是金又是矿,分不清楚。如果,若其金一纯,一纯就是一锻链,把它冶炼;“纯”就是纯金,把这个矿冶炼变成纯金了——就像众生修行,经过修行以后成佛了,更不成杂,就不会再变成众生了。为什么?金就是金了。第二个比喻:如木成灰,木是比喻烦恼的众生,成灰就比喻把烦恼灭尽了,死灰就绝对不会复燃,众生经过修行以后断烦恼、了生死成佛了,成佛以后就不会再变众生。如枯木死灰,完全没有生机,成佛就不会再生烦恼了。如木成灰,把这个木烧成灰烬,这个“灰”就比喻作涅槃,“木”就比喻作烦恼,烦恼就是众生,涅槃就是佛。不重为木,不再是树木了;众生成佛以后,就绝对不会再变成众生。
  579页,【上科二喻,喻妄因妄果,本自不生,非成佛始灭。此科二喻,喻真智真断,本来无变,非成佛始生。而众生虽在迷位之中,妄性本空,生本不生,况诸佛已证究竟之果,独妙真常,而反有变耶?上二喻,一喻无明妄因,一喻万法妄果,各喻各合;此二喻,总喻真智真断,总喻总合。】
【金矿,以金在矿中,故曰‘金矿’。杂者矿中杂有精金,其体精真不变,喻智体不变也。其金一纯者:加以开矿煅炼之功,渣滓既尽,】“渣滓”的意思是多余的废物,引申为多余的废物,叫做渣滓。【其金惟一纯精。】我们现在讲的999,现在金子,前一阵子,哇!金的价格高得不得了,所以,买金子的人赚钱,纯金。【更不成杂:即一成精金体,不复重为矿也。喻智德有功,修行除惑,惑净智圆,无二无杂,智德成就,更不再起无明,故喻更不成杂也。】

  【木喻烦恼,灰喻涅槃。木不能自成于灰,】灰当然也不可能成木,死灰当然不能复燃。【必假火烧,】木不能自成于灰,必假火烧,【方成为灰。火喻智慧;烦恼不能】加二个字:为害,烦恼不能为害,【便证涅槃,】这中间少二个字,看起来有一下子还不能理解,“众生不能便证涅槃”,这个写得实在太简单了。烦恼不能为害,便证涅槃。【必假智慧,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而证涅槃。断德成就,更不再生烦恼,故喻不重为木也。】

  【辰二 总合二法】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此法合。十方一切,】十方一切诸佛。【已证究竟果觉,诸佛如来,所证菩提智德,究竟无变,】590页,【同于纯金不杂,既转烦恼,而成菩提,不复更有烦恼。亦同精金,不复重为矿也。诸佛如来,所证涅槃断德,究竟无生,同于烧木成灰,既转生死,而成涅槃,不复更受生死,亦同木灰,不复重为木也,故曰亦复如是。 法合之文,另作总喻总合解:金喻菩提涅槃,虽非修生,要必修显,】这个很重要!不修行,佛性绝对显不出来。你说:哎呀!我佛性本来就具足!诸位!还早得很,不修,它就是不行;修,就是要修福还要修慧,要听经、要闻法,一而再、再而三,一直熏习,就等那个刹那之间的见性,一悟即入如来地;再不行,好好的念佛。你总得要听经闻法,总要听经闻法。不听经闻法的人,就像一个怎么样?就像一个眼睛看不到的人,解如目嘛,行如足,不解,你不解佛的道理是什么,就像一个眼睛瞎掉的人说:来!跟我走!跟你走就一定死掉,因为你自己眼睛都看不到,你怎么引导别人走路啊?走到掉到悬崖里面,对不对?摔死得很惨!这也是啊,法师要带领一切众生,获得到如来的无上菩提之道,你本身要有见性,你都卡住无明,你如何来带领众生走向涅槃?对不对?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合之文,另作总喻总合解:金喻菩提涅槃,虽非修生,要必修显,【一成永成,不复更变;喻如精金,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销”就是还要经过锻炼,一个众生一定要经过锻炼才能成佛,吃尽苦头、受尽委屈、忍辱、用功。你们现在就是朝着菩提路线走,坐在这里很辛苦;但是,成佛是可喜的事情。终以销成就,【一纯永纯,不重为矿也。木喻烦恼生死,虽属如幻,以幻除幻,一灭永灭,不复再生;喻如木灰,以火烧木,木尽成灰,一尽永尽,不重为木也。此解前喻真不复变,后喻妄不复生,】真心,开采了真心以后,就不会再变妄心了,妄心没有了,它就不会再生。【虽同前二喻,亦复无有碍。初先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竟。】

底下我们要说空不空以示圆融之故,空就是毕竟空;不空就是所谓。。。空就是离,不空就是即,即离同时,即一切法就是不空,离一切法就是空;离一切法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不空,离一切法、即一切法,同时存在,空不空藏以示圆融之故。所以,空不空如来藏一定要加一个:非怎么样非怎么样非怎么样,再转过来,即怎么样即怎么样即怎么样,即。所以,非掉以后立刻就即,这个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空就是离一切法,不空就是即一切法。所以,空不空其实就是同时,以示圆融之故。
  580页,【子二 说空不空藏以示圆融之故 (分二)  丑初  正答次问  二 兼释转难 (丑初分二)  寅初 牒定五大以释疑  二 圆彰三藏以劝修 (寅初又五)  卯初 按定所疑  二 喻明性相  三 难释相妄  四 以法合喻  五 申义释疑  今初】

  580页倒数第二行,经文:【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富楼那!你又这样问,说:地、水、火、风,本性是圆融;那是佛讲的,周遍法界;但是又怀疑,怀疑什么呢?水跟火二个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火现就没有水,水也可以灭火,这本来就是陵灭的,那么,为什么佛陀所讲的: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水火为什么会不相陵灭呢?又征虚空跟大地,大地是障碍的,虚空是没有障碍的,那么,云何会周遍法界?不合相容,意思就是说:实在是不应当会相容,“不合”就是不应该、不可能。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富楼那!你又问言,说:地、水、火、风,本性是圆融,周遍法界,那么,开始怀疑说水火不相陵灭,为什么?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为什么俱遍法界,不合相容?他产生这个疑问。22
  【上科已释,三种生续之疑,此科更示,五大圆融之故。上空藏中,一一会相归性,全事即理,事不碍理,固无可疑;而不空藏中,从性起相,相既宛然,则事与事,何得无碍?是以满慈,前有五大圆融之疑,故此空不空藏中,佛极显无碍之由,以销执相之问,】诸位!相,它就一定有障碍;如果融入性,就完全没有障碍。我们看到的地水火风,可是,佛看的不是这样,性水真空,真空性水;性火真空,真空性火。是不是?地就是色,性色真空,真空性色。你看!把地、水、火、风统统融入如来藏性,诸位!只要融入如来藏性,佛看到的地水火风,就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业相,如来看到的是如来藏性,而众生是业感的相,所以就差这个地方。所以,以销执相,销执相就是融入性。【故先牒问词。又汝问言:对先问生续,此问周遍,】所以,【故置又字。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此犹是述佛自说,下牒满慈所疑。疑水、火二性相克,】为什么这个水火相克,【云何不相陵灭耶?】这怎么可能?不可能,一定会相克的嘛,可是,佛又讲那个是圆融的。【又征(问也)虚空,及诸(助语辞)大地,一碍一通,云何俱遍,而得相容耶?】对不对?一个通,一个碍,这怎么可能相容?

  581页,【卯二 喻明性相】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这一句你看得懂,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通!
富楼那!譬如虚空,虚空无相、不动,没有生、没有灭;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增、没有减,这个虚空比喻涅槃妙性、如来藏性。体非群相,这个“群相”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十八界,群相就是不空,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就是群相,如来藏性不妨害你六根、六尘、六识所有的发挥,所有的发挥全部都是如来藏性。所有的一切相,不能离开虚空,一切相当体就是空,就是虚空,虚空不离群相,群相不离虚空,虚空不是群相,群相不离虚空。所以,佛言:富楼那!譬如虚空,绝对的虚空,虚空的体并没有生灭、增减,不是群相、不是一切相,;但是,绝对不拒,不拒就是无所不包容。这一句,这个“不拒”,是所有修养当中最有修养的名词。诸位!一个大悟的人,绝对不会拒任何众生的愚痴;任何众生的行善;任何众生的成佛;任何众生的诵经、念佛、拜山、放生,统统不拒,大悟的人看一切相,统统不拒!乃至你行恶,他也会怜愍你;你行善,他也会随喜你,就是恶善、是非、对错,无关于本性,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所展示的万法,跟如来藏性没有关系;也有关系。没有关系,因为如来藏性是体,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时时刻刻所展现的时空性,所显现的其实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如来藏性。就譬如说一个见性的人,时时刻刻都会产生智慧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都用智慧来处理,这个智慧就是如来藏性,可以展现在任何的时空性。换句话说:他会妙用、会现前,有无穷的智慧之用。如果学佛不能用,那你学佛有什么意思呢?学佛学了一个呆呆的!对不对?智慧一点都没有办法运作,那这不是佛法。佛法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可以作用、运作,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哪里都是他的舞台。所以,明心见性的人,哪里都无碍。这当然是假设一个比喻,譬如说你今天,假设说啦,你去看电影,会跟着电影里面转,开悟的人不会;但是,他会跟着你的语言讲,吃西瓜,这是甜的;吃苦瓜,这是苦的;开悟的人也会这样:这是甜的、这是苦的;但是,他的心了解,甜的甜空,苦的还是空。所以,问题就是在心境的问题,不是语言、名相的问题,语言、名相当体即空。所以,这一句可是不得了,如果你体悟得出来,那你的心所影现出来的包容力跟忍辱力就会很强。如果你是一个有功夫的人,你体悟到佛法是绝对的虚空、绝对的真智涅槃妙性,那么你绝对不会说:哎呀!这个人坏!你看到他嫉恶如仇!你不会,你会很同情他,因为他造恶,我真的很同情你;这个人造善,他就会随喜功德。对不对?这个不同的道场,众生很执着,不同的道场,或者一直支持、赞叹他的上人,而他的上人明明是邪知邪见,那么,你也是同情他。简单讲:大悟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然后再来就是等待因缘去度他,等待因缘,慢慢的去改变他;你一下子太急,改变不了对方的。度众生,修行要尽分,度众要随缘,这个随缘里面要有慈悲心,还有耐心、坚持心,才有办法。
所以,富楼那!譬如虚空,它的体性是无相,可是非群相,体不是群相,而不拒彼诸相之发挥,这一句话如果翻译起来,意思就是说:富楼那!譬如如来藏性,藏性的体无相,但是,不拒根、尘、识万法诸相的发挥。换句话说:一个有修养、见性的人,你怎么样,他都可以忍耐,他都可以包容你。
  【此喻空不空如来藏。空体无相,则空义;不拒诸相,即不空义。又合之即不变之体,能随众缘,究之用虽随缘,体元不变,虚空如故也。又此喻具足三谛:】三谛:【体非群相,不落有边,是真谛;】真谛就是空,站在空的角度来讲。体非群相不落有边,意思就是:不站在缘起的角度讲,站在究竟的空义的体性上讲,体不是群相。意思就是:体本来就毕竟空,所以,不落缘起的有边,是真谛。B,这我自己标的啦,刚刚“体非群相”,这个A。B,【不拒发挥,不落空边,】不拒发挥,不坏缘起,如果如来藏性不能发挥,那如来藏性就是死的了;如来藏性是活的,就可以发挥,就不坏缘起。【是俗谛;】就是有。【双离空有,】也就是真谛不着、俗谛也不着,真谛就是空,俗谛就是有,双离空的真谛、有的俗谛。【全归中道,是第一义谛。】诸位!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亦无中道可寻,也没有中道这个名词,这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义谛。你不要认为离空、离有便是中道,错!连这个中道都不存在,这个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义谛。如果还着一个中道,这个中道就变成生灭,不是究竟第一义谛。底下,【不拒,乃不拒绝不违碍;发挥,即发扬显现也。】
【《正脉》云:若不申明诸教,性相迷悟分量,则不知满慈发疑之端,与佛释疑之妙。夫二无碍理,人天小乘,决定双迷,极至法相破相,】就是法相宗破这个种种的相,【亦均未彻。法相真不随缘,】真不随缘,这是真不能随缘。【相不即性;破相,方谈相性二空,有遮无表,】遮就是空,表就是有,“遮”就是指一切法,“表”就是立一切法,这是天台宗的思想。“遮”就是遮止,有遮无表,就是你有讲到空,遮一切法;但是无表,“表”就是立一切法,没有立一切法。所以,有遮就是指一切法皆空;但是不谈缘起的有,叫做有遮无表。【终未显谈】终未显什么?谈【即性,】就是谈相即性。终究没有显谈即性,即性就是相当体即空就是性。【何能尽发无碍之旨。今斯圆旨,】现在是讲究竟的圆满之旨。【语四科,则全相皆性,语七大,则全性皆相,且一一遍周,无障无碍,是尚越大乘之始教。而满慈依小乘法执旧见,坚谓诸大,】“坚”就是坚持。诸大【本来相碍,若如来藏空,可说无碍,今云备具诸大,即当相碍,岂有无碍之理?斯则岂惟不达已发之相为无碍,兼亦尚疑未发之性为有碍矣!而如来释疑,非但只释未发之性为无碍,而亦兼详释已发之相尚无碍,而况未发之性,何得有碍乎?故此科说性无碍,其文最少,释相无碍,其词最多,一以销难显易,一以发后圆修。】
底下就解释了,为什么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发挥?这里就说了,中间,582页的经文: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这个是比喻什么?所以者何?为什么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发挥?这里就比喻了:虚空它不是相,可是不管你怎么发挥,都没有影响到虚空。所以者何?为什么?富楼那!彼太虚空(就比喻作如来藏性),日照则明,这个日、云、风、霁、气、土、水,是比喻作七大。日照则明,这个太虚空,太阳一照就有了明相。云屯则暗,如果把那个云聚集起来变成乌云的话,就遮住了阳光。“屯”就是聚集,这个云层聚集起来多了,就变成昏天暗地了,不见阳光了。风摇则动,这个风一吹,虚空不变;但是,树木、动物、植物统统在吹动,风摇则动,这第三个。第四个是霁澄则清,这个“霁”是雨过天晴的意思,就是下雨过后叫做霁。下雨过后澄,怎么样?则清。我们下雨过后去看,哇!看起来灰尘都降落下来了,看起来这个环境就比较清爽、清楚。气凝则浊,如果这个气把它凝结在一起的话,看起来就是浊。土积成霾,现在的沙尘暴就这样子了,大风卷起,这个“霾”就是大风卷起尘土的景象,大风卷起的景象,成霾。从这个沙漠吹起来,哇!沙尘暴,这个灰蒙蒙、雾蒙蒙,整个看不到太阳,沙尘暴。水澄成映。水澄清的时候,映就是会反射,水中就会映现种种的景象,叫做水澄成映。
那么,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整段的意思就是说:你无论太阳怎么变、云怎么变、风怎么吹、雨怎么下、气怎么凝、土怎么飞、水怎么清,都无关于太虚空;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怎么变化,都无关于如来藏性,就是这个比喻,就是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发挥,就是这个道理。
  诸位看注解:【首句征释之词,即征问解释,太虚空不变随缘之义。彼太虚空:虚无空廓,无有诸相,喻如来藏不变之体,清净本然,空也;日照下,喻如来藏随缘之用,循业发现,不空也;合之即喻明,空不空如来藏也。日等是七缘,明等是七相,】日等,这是七种缘,借着七种缘现七种相,为什么?日照则明嘛,日,借着日的缘而现明相;借着云的缘而现暗相;借着风的缘而现动相;对不对?借着霁的缘而现清相;借着气的缘而现浊相;借着土的缘而现霾相;借着水的缘而现澄,就是映相,所以,日等七缘,明等是七相。【虚空体非明、暗等群相,能随缘成相,不拒彼明等诸相发挥。日照之时,随日缘则现明相;云屯(聚也)之时,随云缘则现暗相;风摇之时,随风缘则现动相;霁澄之时,雨后天晴曰霁,尘坌】这个念坌ben(四声),就是灰尘,尘坌【收敛】尘坌,这个灰尘收敛的时候,【曰澄,】【随霁缘则现清相;地气凝聚之时,随气缘则现浊相;】气太多了就浑浊看不清。【土积之时,随土缘则现霾相;】风一吹,哇!沙尘暴。【山兽驰逐,尘土蔽空曰霾。】意思就是说:走兽跑过去,尘土飞扬。【又尘土纷飞,随风雨而下谓之霾,水澄之时,随澄缘则现映相,水澄湛生光,】意思就是水清的时候,产生了光反映,湖面山色一体。我们到加拿大去的时候,路易士湖,哇!山、还有湖水,映在一起真是漂亮!【水中映现一切也。此七相,不必一一配合七大。但意喻七大耳。】

  583页,【卯三 难释相妄】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阿难跟富楼那都有种种的疑惑,所以佛一再的回答。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殊方”就是同时异处,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方,太虚空有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现明、现暗,种种的相,叫做同时异处。如是“殊”,就是不同的地方,如是同一个时间,却不同的地点,就是前面所说的:诸有为的七相。为因彼缘生?这个彼缘,彼生就是为日?是日生呢?是云呢?是风呢?是霁呢?是气?是土?是水?为彼缘所生,彼缘就是日缘,或者是云的缘,或者是风的缘等等。为复空有?就是虚空自己有生呢?虚空自己会产生的。
  【首句发难之词。上科双喻性相,未显相妄(无有定实之意),故此发难,在汝之意,以为云何,七相为是从彼缘生耶?为是从空有耶?若缘生,则堕因缘;若空有,】虚空自己生,叫做无因而生,【则堕自然;虚空喻藏性不变随缘,】不堕于因缘跟自然。(【不堕于二计也。】) 
【殊方,】是同一个时间,却不同的地点,叫做【是同时异处,虚空之大,诸缘不一,所以现相不等。相以有为称者,从缘生故,是有为法。彼字指日等七缘。此总难,下则别举日难,以一例余。】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解释一下,583页,先解释一下经文:若彼缘所生,如果是彼日缘所生,好!富楼那!你看看在日照的时候,既是太阳所照射过来的明,那么,这个时候十方世界,怎么样?同为日色,应当是同一种颜色。可是,不是这样子,虚空当中还有其他的颜色、其他的光明体照过来,云何空中,更见圆日?你读过这个星相学就知道了,只是远近,比较光、比较暗而已。我们这个十方世界都有光明,不是说只有太阳。所以更见圆日,为什么还可以看到一团一团圆圆的光在虚空当中呢?更见圆日,还有其他的圆日呢?意思就是说:如果说这个光明是由太阳而来的,那么,应当同一种颜色,可是,现在不同颜色啊,为什么在虚空当中还看到其他的圆日呢?若是空明,如果是虚空自明,如果是虚空不必借着太阳,自己有光明,意思就是怎么样?非是日照之明,怎么样?空应自照,那么,虚空二六时中应当自己照,应当有显现光明,云何中宵,为什么一定要到中宵这个半夜云雾之时,不生光耀?为什么要到中宵这些半夜,才没有日光呢?才没有光明?为什么?因为你既然讲虚空自己会产生明,若是空明,若是虚空自明,非是日照之明,空应自照,虚空应二六时中会自己照自己,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中宵半夜,没有太阳的时候,云雾之时,不生光耀?意思就是:那就是表示跟太阳有关系。
  【首句承上总牒,且下别举。今姑且就日而辨,若谓日照之时,是日之明,则十方世界虚空,应当同为一日之色,方可谓是日明,云何虚空之中,更见团圆之日。】其实我们在宇宙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太阳。【团圆日外,何尝不是空体之明,何得独属日明乎?若谓日照之时,所有明相,乃是空明,空性常恒,明应常照,云何中宵(半夜)云雾之时,则见昏暗,不生光耀耶?】意思就是:跟太阳也是有关系啊!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当知是明相,这些明相,借重着日、云、风这些相,怎么样?当知是明相等等,非日非空,不能讲它是日,不能讲它是虚空;但是不异虚空,“不异”就是不离,也不离空日,不离虚空跟太阳。当知这个明相,虽然不能讲是太阳,或者是来自于虚空;但是,也不能离开虚空跟太阳。
  【此释正义。当知明相,非定属于日,以空中更见圆日故;亦非定属于空,以中宵不生光耀故。汝又当知,明相不离于空,以日外皆空故;亦不离于日,以无日不明故。异即离也,非日非空,喻水火等,遍计非实;】遍计非实,就是说没有融入性,没有融入性就会偏执。【不异空日,喻五大依他似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似有就是众生看起来执着为实有,问题就出来了,其实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统统没有!可是,它一合相看起来就是那么的逼真,桌子就是桌子,明明有啊,怎么会没有?所以你跟众生讲:没有这个桌子!他说:你神经病!说:没有这座山!他说:你有病!其实是他有病,不是我们有病。对不对?就是依他缘起似有。诸位!似有就是我们所讲的一合相,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这个人看起来就是一合相,佛说一合相,即是非相。【既知非实似有,自应圆融无碍,】你就知道缘起性就是空性,叫做不是实在性,你看到的是似有而已,自然应当融入本性,应该圆融无碍,【有何陵灭不陵灭,】诸位!没有这种名词,融入本性,本来就没有陵灭这种东西,哪有有不合?地水火风都是本性,哪里有不合?【相容不相容耶?】根本就是在相上讲的。如果融入如来藏性,就没有什么陵灭不陵灭、相容不相容,为什么?本性没有这个东西。

  585页,【卯四 以法合喻】

 经文:【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解释一下:“真”就是真如,真如的妙觉;“明”就是心,真如之妙觉明心,怎么样?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就是你从虚空去发明;这个“发明”不是我们科学家的发明。如果你以虚空去显现出这个相,则有虚空显现之相,有种种的空,大空、小空、种种的相,你只要把它隔开就小空了,把它放开就大空了,可是都是虚空。是不是?如果从虚空去发明种种的虚空相,则有虚空大小产生。是不是?如果以地、水、火、风,四大各各发明,则地、水、火、风会现种种的相,各各现地、水、火、风种种的相。若俱发明,“俱”就是同时,有地有水,或者水加火,或者风加火,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意思就是:同处同时有具足种种的相,有时候是二个,有时候是三个,有时候是地跟水,有时候是水跟风,有时候是地、水、火、风同时,那么就同时现。意思就是说:所有的,有时候是单现,有时候是双,有时候是三,有时是俱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要看它存在的种种的大有多少。
  【此文之前,经文中有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二段,仔细研究,举喻之后,即应法合,此是如来说法常规,今将彼二段之文,横隔于举喻法合之间,殊觉割断文意,谅系当时翻译之后,抄写之误。交光法师,亦有见于此,将观相元妄二段,接续于宛转虚妄,无可凭据之下,法合之文,接举喻之后,两得其美,此则文意相连,无有隔碍,后则结申正义,收束得宜,故今乃将法合之文提前,不避弥天大罪,幸祈谅之。】这个祖师大德很谦虚,要改变一段文章,统统要再三的说抱歉,再三的说:“不避弥天大罪”。不是像我们现在的狂人,没有见性乱讲,经典篡改,乱乱的改,还觉得自己很行。人家只是动到这个经文,而且还没有改变经文喔,而且还只是调动次序而已,你看他讲得多谦虚:“不避弥天大罪,幸祈谅之。”这一句很好用的,如果你写信给你的长辈,也可以用这一句:“不避弥天大罪,幸祈谅之。”你的上人看到就会很舒服;如果上人看过《楞严经》,他就会批:“请不要照抄!”(笑)因为你真的是照抄的啊!
【真妙觉明:即真如妙觉明心,又即真觉妙明之心,合彼太虚空之喻。亦复不变随缘,圆融无碍,如空随日等七缘,而现明等七相。真心元非五大,而能随缘现五大之相,】所以记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对!悟道的人就不然,凡所有相,都是真相,凡所有相,都是真心之相,开悟见性就是这样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讲给凡夫,还没有破相以前讲的;破相以后,凡所有相,皆是真相,都是真心之相。为什么?如来藏性啊!所以佛法就是:是心的问题,不是相的问题。但是,一般众生来讲,没有办法改变,不容易改变这个相。为什么?性相是一如,圣人这个境界是这样,凡夫没办法,凡夫,你这个业力所牵,他就是相跟性融不起来,还没有到这种功夫。所以,相,大家都喜欢看好相、美相,譬如说,文殊讲堂流通处那个佛像,诸位!雕刻佛像不够庄严,那一尊二十年都流通不出去!人家会比较,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你说像这个相重不重要?也是很重要!为什么大家看到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哇!看了以后就无比的庄严,这百千万劫修来的。所以,这个相好就是很吃香!【合前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之喻。】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此五句,各明各现,谓五大现不同处,或不同时也。后两句,俱明俱现,乃同处同时也。明字,交师谓,即是循业之意最善,业有染净,所现五大亦然,皆随惑而现也。汝字,虽指满慈,意该九界。】
【汝以空明者:如菩萨循净空之业,即现虚空身;如阿罗汉,所证偏空涅槃等;凡夫循染空之业,即现空无边处等。如以地明,菩萨循净色之业,即现实报庄严土;凡夫循染色之业,即现有漏秽土。如以水火风明,罗汉则现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菩萨则现慈风遍拂,以除众生热恼;凡夫循有漏之业,则现水、火、风三灾。】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者:如天人见水,如琉璃宝地,可以履之而行;人道见水是水,可取而为饮料;饿鬼见水是火,虽渴莫饮;一一无非循业所感,俱时而现也。此所现之相,非因缘生,非藏性有,亦不离因缘藏性,合前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喻。】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所以,佛陀说话真是没有话讲,这种比喻让你吓一跳,佛为什么有这么智慧?这个一比喻完全清楚,是虚妄的东西。
说:云何俱现?俱现还是妄喔!富楼那!就像在一个水中,水中现了一个日中影,水中的日影,现于日影。两人同观,这两个人站在一起的时候同观,水中之日不一样,两个人一个往东边走,这个太阳跟着东边走;一个往西边走,这个太阳跟着西边走,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你看这个佛的比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你看!太阳只有一个影,水中所现的这个日影只有一个,东边走过去,太阳跟着东边走;西边走过去,跟着西边走,这个都是妄。所以诸位!如果这一句的比喻你也可以,如果你大悟、见性,看到如来藏性,你什么都可以随喜,善良的,只要是善的事,什么都可以随喜,因为根器不同嘛!大悟的人也无关你的本性,只要做善,念念佛,你要赞叹他;拜佛,要赞叹他;放生,要赞叹他;办慈善,也要赞叹他;但是,问题有没有究竟呢?慢慢的引导到最究竟的地方。所以,如来藏性大悟的人,每一个人所显现的相不一样,而他都可以随喜,它都不会碍到这个见性人的心灵,心灵。
 底下,【上各明各现,依他似有,虽属是妄,未显宛转虚妄。俱明俱现,遍计非实,】遍计所执不是实在的。【足表宛转虚妄,故再征释,以合相妄之喻。如一水中,现于日影:喻一如来藏性中,具足诸大之性。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喻众生各依藏性,各循各业不一;】这“准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一定,东边看的人,太阳跟着在东边;西边走,太阳跟着西边。众生各依如来藏性,各循各业,不一样。【如两人东西各行,则各见有一日,随二人去,喻各循业感,所现大相不等。一东一西,先无准的者:】“准的”其实就是目标,这以前是测量水平的一种器具,叫做日准,这个是工匠的一种用水在量这个水平、水准的;也可以讲是箭靶的中心,箭靶的中心有一个日,圆圈,太阳。所以,“准的”就是目标,一东一西,没有一定的目标。【一东行一西行,其日先无准定的实所现大相。无有定实,即相妄也。】

  587页,【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解释一下:不应难言,这个水中的日影,此日,这个是指日影,你千万不要写指太阳,那就麻烦大了!此水中之日影,此日影是一,这个水中的日影到底是一,云何各走?为什么东边走东边的、西边走西边的?各日既双,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双就是二,云何现一?可是,第三者站在中间看、站在原处看,云何惟现一个日影?第三者看。所以,太阳到底是一个?是二个?是三个?都不一样啊,三个人看都不一样啊!对不对?不应难言:这个水中的日影到底是一个。如果是一个的话,为什么东行、西行,各行的时候,每一个日都跟着跑?各日既双,东一个日(日影)、西一个日影,这个“双”就是二,就变成二个日影了,云何现一?为什么第三者看;“现一”还要加一个:惟。第三者来看,为什么只有一个?云何现一日影?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此释出宛转虚妄。故嘱以不应难言:水中日影是一,云何各有一日随二人行?各行日影既双(二也),云何水中惟现一日影?此即俱时而现,一二不定。宛转即辗转意,若说是一,各行有二,一乃虚妄;若说是二,水中惟一,二乃虚妄;左之右之,无非遍计虚妄,】诸位!无非遍计虚妄,这一句话重点在讲哪里?着相,就是遍计虚妄的执着,你只要执着这个相,圆成实性就开采不出来,不晓得那是依他起、缘起性的东西。所以,缘起性的缘起假相就是不能执着,就进入圆成实。【究无真理,可为凭据。】意思就是:相上没有绝对的真理,相空就是真理;在相上论断,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政治会吵、学者会吵架、名人会吵、名嘴也会吵来吵去,为什么?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因为他们没有见到究竟本体。无非遍计虚妄,究无真理,可为凭据。【此一二不定,即合前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孤山曰:同观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是妄。《正脉》云:此文当合前难释相妄之喻,观此诸大俱现,无可凭据如此,其与空日生明,无可指陈者,何以异乎?】这个文字都很简单。
剩下一点点,588页,
  【卯五 申义释疑】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诸位!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佛陀告诉我们,观相元妄,一切众生一定要知道,你看到的凡所有相,当体即空,相是缘起性,缘起性就是妄,妄本来就是无可指陈。为什么?你有可指陈,就是识心分别,记住这一句话。相本来就是妄,无可指陈,相本来就空,如同真智被无明障住,所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一样,就像眼睛有毛病,现出了空中花,真智被无明挡住,就会现虚空、山河大地。犹邀空华,“邀”就是等待空中之花结为空中之果。虚空当中本来就没有花,你还要等,等待虚空去把它结出这个果来,把空中的花要结出空中的果,怎么可能?犹邀空华,还有等待虚空当中所现的花,结怎么样?虚空当中花中的果,这怎么可能?云何诘其相陵灭义?为什么你还问这个五大之相。。。怎么样?相陵灭义。意思就是:这五大相其实就是本性,并没有什么不相容的地方,而你因为法执未断,看到的是业感缘起的假相,不是如来藏性的相,所以,你就会认为水跟火是不相融洽的;可是站在佛陀的角度,水跟火是一体的,都是本体。所以,云何诘其相陵灭义?为什么还怀疑会有互相陵灭之义呢?其实都是同一个如来藏性,是不相陵灭的。
  【此结申诸大,相妄性真之正义,应在法合之后,故移置于此。先约相结,如前明相,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如此例观,诸大之相,本来虚妄,各明各现,俱明俱现,无非循业发现,一一似有非实,无可指陈;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翳眼观之似有,好眼观之实无,若谓有可指陈,如执空华为实有,一迷也;若更诘其陵灭,】就是互相陵灭。【是犹邀(待也)空华,更结空果,可谓迷中倍迷,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耶?】意思就是说:水火本来就是一体的。
【问:‘此说诸大相妄无碍,何以现见世间,水、火相陵灭,地空地水不相容耶?’答:‘约事而论,亦无陵灭,亦复相容。如世间油类,原属水大,各各皆具火大,一然即烧。地大之中,具有空大,掘土一尺,即现一尺虚空,出土一丈,即有一丈虚空。又五金之属,地性坚碍,莫过于金,镕之悉成为汁,】意思就是地跟水是一体的,【有何陵灭不容耶?约理而言,现见诸大陵灭不容,皆由众生执心妄见,何尝是实,如云驶,则见月运;】云一跑,好像月亮在运转,叫做云驶月运。其实是云在跑,你还以为月亮在动。舟行,你还以为两岸在移动,【舟行,则见岸移,】其实岸从来不移,是舟、是船在跑,【岂彼月岸,实有运移耶?若了五大本空,妄执妄见,一时俱破矣。’】舟行则见岸移,岂彼月岸,实有运移?这个是二个字,“月”是指上面那个月运,“岸”是指岸移。岂彼月运,还有岸移,实有运移?哪里有运还有移呢?所以这一句是简单。再讲一下:何尝是实,如云驶,则见月运;舟行,则见岸移,岂彼月运,还有岸移,实有运还有移?其实是没有,若了五大本空,妄执妄见,一时俱破矣。

  589页,【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观照我们这个性,如来藏性其实无法不真,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就是观这个如来藏性本来就是真的,惟妙圆觉,圆就是圆觉;觉圆。那么“明”就是真心,就是我们妙明,本觉的妙明。这个妙觉明心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这个妙觉,本明就是真心。先非水火,本来就不是水火等诸大,为什么?因为性水是真空,性火也是真空,这些诸大本来就不是相,其实是性所显现的,云何复问,不相容者?所以,相融入性的时候,万法就圆融;如果业感执着相,那么就互相容不下。所以,着相的人胸量小,见性的人胸量大,因为相它有拘束在,看这个执着这个,他的胸量就很小,看这个就立种种的意识型态、种种的观念。所以,见相者胸量小,见性者胸量大,因为相可以融入性。所以,一个有修行的人,融相归性的时候,知道相空,不跟你计较。
 底下,【此约性结。承前虚空,体非群相,现观诸大之性,元是一真,本无诸相,惟一妙觉圆明真心,此心即如来藏心。先非水火者:本非地、水、火、风空诸大;诸大尚无,说谁陵灭不相容乎?妙觉明心,本非诸大,能现诸大,犹如明镜,能现众像,本非众像也。寅初牒定五大以释疑竟。】

好!我们今天不诵楞严咒,已经九点快四十分了,再诵就超过十点了,今天对不起大家,跟诵楞严咒的时间差不多,因为它刚好一个段落,告一个段落。
诸位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诸位请站起来,向佛三问讯,再问讯,三问讯。


{返回 慧律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二
 宇宙万有本体论(1)
 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
 包容异己
 每天的修行,除了念一句佛号以外,是否还需要念很多咒?还是要诵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五
 宇宙万有本体论(18)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
 六祖坛经(7)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佛学问答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2经 解脱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供养世界一片光明[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大念处经[栏目:大品]
 佛识慧集 <十二>佛的知见[栏目:佛识慧集]
 1771 弥勒经游意(隋 吉藏撰)[栏目:弥勒经系之注疏]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五十九卷(3/3)[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栏目:洪修平教授]
 《劝修净土诗》第十八、十九首[栏目:大安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五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54集[栏目: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