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日经疏讲解 第38集
 
{返回 大日经疏讲解·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94

大日经疏讲解

南无大悲毗卢遮那佛

主讲者:释成观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东密]

第五十三世三国传灯灌顶阿阇梨

贤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

大毘盧寺

第38集

好,我们继续讲

入真言门住心品者,梵本具有二题:初云修真言行品,次云入真言门住心品。这句话是说,梵文的原本,本来有两个题目:第一个就是说修真言行品,第二个是说入真言门住心品。窃谓入、住之义以兼修行语,故离烦文但着其一。窃就是私下,开示的善无畏阿阇黎谦称自己,我私下,因为窃是偷,偷偷地说就私下;私下地说叫窃谓,是一种谦称的话。这个入跟住,合在一起就来表示是修行的意思,兼有修行的意思。故离烦文但着其一,所以翻译者就离于烦文,不用比较烦的文字。因此只写了这一品的品题,就叫入真言门住心品,只用这一个。

真言梵曰漫怛攞。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真言就是真实语言,梵文漫怛攞mantra,跟那个曼陀罗不一样,这个是真言的意思,另外那个曼陀罗是Mandala,但是翻成中文就很相像了。这个真言mantra的意思就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也就是说,什么是真言呢?就是真语、如语、不妄语、不异语的意思。我曾经说你要修真言法,必须要持不妄语戒,要不然你一边打妄语一边念真言你看这个不是很笑话吗?所以最起码要持不妄语戒才对。可是有的人五戒受三戒或是四戒,单单就少掉一个不妄语戒,可是他又修密法,那就麻烦了。所以不持不妄语戒跟真言是相违背,而且不相应的,应该要持不妄语戒,你的一切的语言都真语、如语、不妄语、不异语才对。

龙树释论,谓之秘密号,旧译云咒,非正翻也。龙树就解释说这是秘密号,真言是秘密的意思,秘密的话。旧译就是在玄奘大师之前都翻成咒,非正翻也,这个是不正确是错的,为什么呢?咒是我们中国本来有的,很多民族也有,可是那些咒语通常都是为了求灵验为了要使唤鬼神乃至是想要害人,可是佛法的真言不是这样子,都是为了求菩提发悲心这种事情,所以不是为了让你作世间的种种追求,但是很麻烦,我们中国到现在还是把真言称作咒,讲大悲咒,不讲大悲真言,药师咒,往生咒,还是咒。这个咒本来是不好的,咒诅本来是不好的。

谓之秘密号。旧译云咒。这个是翻译得不对,而且这个咒从哪里来?从道教来的,道教那些东西称为咒,佛法到现在没办法改。譬如说我们中文佛法里面还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名词,叫做和尚或者和上。这个和尚其实是错的,不知怎么搞的,怎么翻成这样子。因为完全牛头不对马嘴,它的原文是Upadaya,和尚这个“尚”就是这个“上”的意思,所以本来是称师父是和尚,可是梵文跟和尚完全没有相关,以前的翻译大师都很诟病这个词。可是我们却把它当做一个很庄严很了不起的,譬如说请和尚说法,表示很恭敬,事实上那是错误的。乃至后世把出家人剃光头的就叫和尚,那是错的。另外还有一个误翻的,我们三皈依的时候不是有一个和南圣众,这个也不知怎么来的,也是乱翻的。和南的意思是顶礼的意思,和南圣众就是顶礼圣众,可是梵文的原文是Wandana,Wandana跟和南你看差多远,所以一塌糊涂。但是现在大家都习惯这样讲,没办法了。Wandana是作礼、顶礼的意思,这个(和南)suppose(假设)是翻译Wandana的音,可是这个差太远了吧,绝对不是翻它的义,因为和南有什么义啊?!和南没有什么意思嘛。

好,接着往下看。此品统论经之大意。统论是总说,这一品就是总说这部经整个的大意。第一品是讲整个大日经的大意。事实上,大部分佛经的第一品都是讲这整部经的大意的,是最重要的。这个也是西方人,包括印度人做文章时的一个要点,做文章时第一段最重要,而第一段的第一句最重要。那第一句通常一定要点出整篇文章的大意,那一个叫Topic Sentence讲出本题的最主要的话。一切佛经大部分都是这样,譬如说六祖坛经来讲,最重要的一品就是第一品行由品,行由品就讲出了六祖大师除了他的经历以外,还有他所悟的道理,以及他的开悟以及他第一次度人都在这里面,最重要的道理都在这里,下面都是发挥。入真言门住心品也是一样,这是整部大日经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你不读大日经或不读大日经疏,你就不知道真言密教是做什么的,你真正深入大日经疏,你就知道了,你就变内行人了,你就看门道了,但是你如果没有研习大日经疏,那你就是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大部分人都是看热闹。所以虽然念几个咒打几个手印,但是不知道整个真言密教是什么意思、什么用意。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这不是很禅味十足,这就是第一义谛,真言密教在在处处都是在讲第一义谛的东西,如果说你参禅参到最高了以后入不思议,从那个地方密法接上去,所以参禅让你悟不思议最高的境界,修密让你证;一个是悟,一个是证,证了第一义谛不思议的最高智慧。众生自心就是一切智智,这是以最究竟的讲法来讲。为什么?因为众生的本体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一切智智的本体,是一样的。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能够如实了知了这一切智智的众生本心就称为一切智者。

故此教诸菩萨,真语为门,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磐,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生其心,故曰入真言门住心品。你看看,这个金刚经又来了对不对?这就是般若波罗密多。是故此教诸菩萨,这个就是要教导所有的菩萨,怎么样呢?教导下面这个真语为门。诸菩萨要以真语当做一个门禁,所以你既然要修如来的真言,自己也要真语,你讲话要真实不能虚妄,不能说了不算数,不能说了不负责任,说了就是要做,不是说来骗人的,不是说来敷衍人的,所以说敷衍敷衍,那就是虚妄了,是真心话,或者是门面话。

那一天有位弟子跟另外一位弟子在那边聊天,聊到什么叫真心话,什么叫门面话。其中一个弟子就说:有人说啊(好像一个很有名的人讲的吧,我也不知道这个人是多有名),你如果分不清什么是真心话,什么是门面话的话,那你就一律把它当做门面话看。我听这话就觉得不太对,只是你自己没有智慧就一竿子打翻所有的船,这是不公平的。那我就马上说,什么是真心话呢?如果是有行动的就是真心话,或者进一步讲,有立即帮助的行动的就叫做真心话,否则的话就叫门面话。你看看这个必须要立即你知道吗?所以这个就是教你怎么修真语了。有立即帮助的行动的就叫做真心话,我刚说有行动的就叫真心话,但是光是行动还不行,还得有帮助的行动,有帮助的行动还不够,还要立即帮助的行动,为什么呢?因为你如果是拖延的,说好好好,我答应帮助你,但是要等三年以后,那不就饿死了吗?或者说好好好,你现在需要钱,可是我把钱都拿去投资了,等两年以后才有钱帮助你。可是说你现在不帮助我,譬如我就要倒闭了或是饿死了,譬如说我要盖庙,两年后我早就盖好了,那你来帮助什么。所以必须要立即行动,这样才是真心话,否则就变成门面话,门面话是什么?安抚安抚、敷衍敷衍、乃至于就是逗一逗。我有钱但是我现在不能帮助你,逗一逗你,这就显出来什么是真心,什么是门面了。

话说二十多年前,我那时还没有道场,刚刚出家没多久,住在一个居士家。后来那个居士用种种方便暗示我他不让我住了,幸好北投有一朋友,他的母亲的朋友借给我两层楼的公寓,于是我就要搬走了。全都搬完了以后,最后一样东西送上车,那位居士就送我出来,跟我临别讲一句话:师父,等你以后变成大法师的时候,我再来护持。我一听,我那时还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也不喜欢顶人家,如果我现在我就说:哦,锦上添花啊。事实上世界上就是锦上添花有,雪中送炭难。你真正需要人家帮助的时候,大家都躲得你远远得,你若行的时候,大家都来依附你了,甚至连出家也是一样,这就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情。等我成为大法师了以后,事实上那时候,就讲不好听,我也就不怎么稀罕你的护持了。我的苦难已经过去了。譬如说我现在盖庙,你跟我讲说,两年后再来做大供养,我那时已经盖好了,要不就是盖不成了,对不对?所以这个话就很好笑。修行人,不止是说修真言,你即使是修一般的佛法,就要持五戒,五戒里面就有个不妄语戒,不妄语是什么?不妄语就是言无虚妄。

又例如二十多年前也有一位居士,我那时就没地方去,他那时跟我讲说,他们家有一块地要捐给我,在台北县,请我去看,就在板桥了。那我一去看,他说师父你看行不行,我说行啊,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你看,也没有说千里迢迢,就专门带我去看他那一块地,看完又没下文,接着过了若干若干时候,才跟我解释说,那块地是他们兄弟共有的,现在没有办法卖啊,等等啊这样子。那这就是什么?这就叫用虚妄语逗我嘛,他跟我讲这样子,让我心里面有一个期望,这就变成妄语了,他这样做就永远欠我一块地。

讲话要很小心,尤其是对三宝,出家人讲话,你不要随便做承诺,甚至于你如果聪明的话,你在世间上生活,你也不要随便给人家承诺。古人说重言诺,你真正想要做,而且有把握做的话,你就讲,否则你就先做了再讲。事实上,我的看法是这样:你做了都不一定要讲,做了就好了。所以有的人讲了一大堆但是都不做,有的人讲了一大堆做了一点点,有的人就是讲了就做,有的人是做了再讲,但是最好还是先做了再讲吧,不要雷声大雨点小,乃至于打了一个干雷,这不是雨点小,连一点雨点都没有。修行人要真语,要有真心,为什么要真语呢?因为真心的关系,你如果心不真,你讲出来的话一定是虚妄的,因为言为心声。所以修行人不要讲门面话,门面话干什么,那就是维持面子让彼此好过一点,可是会不会好过呢?反而更糟,为什么?因为给人家一种虚妄的幻相、虚妄的幻想,乃至于寄望,那会落空的,那都不对的。甚至于说如果你讲了一个什么东西,只光说也不做,然后就是逗他,那被逗的人很不快乐,是不是?就好像我拿来说,给你吃给你吃,可是就不放手,那他只看得到,眼睛随着你的食物跑来跑去的。

好,往下看。真语为门,所以语真故心真,以真语,或是语真故能够令这个心也是真的。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你看都有个心对不对,这就跟禅宗六祖大师讲的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加个“自心”,自心烦恼无量誓愿断,都加个“自心”。所以众生无边不是在哪里,是在你自心里面。那这有个秘义在里面,自心众生无边是什么东西?弘法大师,也就是空海大师,他去找青龙寺的惠果阿阇黎求法,惠果阿阇黎给他开示了一篇,是讲真言法的,那部经叫《秘藏记》。那里面所讲的就是类似这样子,就自心菩提。自心如果发菩提的话即心具万行,心具万行就是说心就能够具备、具足万行。所以你心必须要发菩提心所以才能够具备万行,因此就能够见心正等觉,就能看到自己自心有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发起自心所本自具足的方便,证心大涅槃。大涅槃是我们本原心地所本有的,现在只是去证它而已,所以不是再从外面得来,也不是佛赐给我,是我本来就有。如果我本来没有,佛也没有办法给你。佛所帮助我们的是,让我们自己去发觉我们本有的涅槃,见心正等觉就是菩提嘛,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觉本有的涅槃菩提。证了菩提涅槃以后就能够起无量的种种方便,能够度众生。

严净心佛国。菩萨所修的最高最高的,或是一切的总目的是什么?严净佛土。严就庄严,净就清净,清净的意思是什么?也就是说度化六道众生,让他们出生死就是净。严呢?令他们入三乘境界,出了六道的轮回后,接着能够证三乘的境界,因此就是庄严。证到贤圣的境界那就是庄严,所以就令这一个佛国清净庄严。可是依这部经讲清净庄严的佛国是自心所现,所以叫心佛国。这个又跟《维摩诘菩萨所说经》:“即其心净即佛土净”,所以在在处处,这一开始整个密教的大要,它的宗旨跟显教是密切相合、相接的,是不违背的,密教跟显教不是另外一套,密教不是另外一套佛法,而且是完全不同的一套,不是这样子的。这两套佛法是密切相合的,所以我就说你必须要懂得显教才能够真正学密教,否则你在学什么呢?你在修什么?还是修这些自心本性的东西。

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无所住而住其心,或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字不一样而已,但是这个“无所住而住其心”,这就更妙,虽然无所住,但是如是住,这样子。云何应住嘛对不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这个叫做住。这个无所住,简单一句话,住就是住着,住着就是贪着,没有任何贪着、住着,住在这个没有贪着、住着的境界就叫无所住。如果能够这样就是住于金刚般若的无住之地,也就是真心地。因此我说显教所说的最高的道理,在密教中依然是有效的,依然是最高的至理,依然是密教行者追求以及要修证的最高境界,没有冲突,也没有二法。显密本来是一体,这就是我所要传达给你们诸位最大的讯息,这其实也是善无畏阿阇黎、一行阿阇黎,这些祖师所要传达的讯息。密法不是另外一套东西,跟显教完全不搭噶。如果能够这样子就是得到最重要的正知见,无分别智的根本,真如一相,法界一真,正法一如。得这样子的正知见就不会再虚妄分别、贪着种种的境界。什么是无分别智呢?就是见真如一相,法界一真,正法一如。

在这里提供一个大家做参考,就说:我怎么样学显教,怎么样学密教,怎么看待显教密教?不止显教密教,而是显、密、性、相都一样,只要是佛所说的佛法,我都想学,我都没有那么大的分别,我都想学而且都想把它学会,我也不去分别这个法高、这个法不高,而只是它的功用会有不同,那我去理解它的功用,在适当的时候把它用上,就这样子而已。心里面没有很多的分别,所以这样子就没有很多的虚妄分别,所以学一切佛法都应该这样子,而且要这样子才会真正地学得好。

从这三行话来看这一切都是自心所生。所以要回到自心的本源,从自心去发菩提心,在自心里面去具修万行,不是表相的,要见到自心的正等觉,见自心的正觉,而不是在追求外面的正觉,外面没有正觉可以求,正觉一定是在自心里面。大涅槃呢?也是自心所现,所以你要证大涅磐也是在自心中证。能够起种种方便来教化众生,严净佛土,也都是在心里面,也都是心里面发出来的,一切法皆是自心所做。因就是因心,果就是果地,从因心就是从菩萨初发心,到果地就证到佛果为止,都应该是以无所住而住那一个心,住在这个无所住的心,那什么意思呢?这个第二个住就是不动的意思,你在这个无所住的这个心不动摇,其它都可以动,就是无所住不能动。所以才说是入真言门住心品。住什么呢?住无所住的心。以真言的方便,门就是方便,以如来真言的方便而让我们住在无所住的金刚般若之心,所以就叫做住心品。那这个方便是什么?就是用真言行的这个方便门,修无所住的住心有种种方便,我们这里所说的是用真言门这一个方便。所以在真言门中修这个金刚般若,可以破一切惑,证一切智这样子。好吧,讲到这里。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返回 大日经疏讲解·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日经疏讲解 第37集
下一篇:大日经疏讲解 第39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25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10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14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34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16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11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40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33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8集
 大日经疏讲解 第12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七、传戒法会[栏目:佛教丛林观]
 合作设计网站,加了版权所有有罪吗?[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茶杯与茶:在文化中的智慧[栏目: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慈宗的名义[栏目:太虚法师]
 觉明上人法语[栏目:觉明法师]
 坐于沙发或卧于床榻是否可以修法?[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认清轮回 超脱轮回[栏目:传喜法师]
 遇凡夫五毒相侵要大发慈悲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寒山子研究综述[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高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栏目:高级佛学教本]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