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何者为生活潜意正因?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2
【第一九七则】
问:何者为生活潜意正因?
答:彼须於清净经典(简外道),与心之能力相称者而为听闻,乃生净慧正因。非药物记问等。与心相称者,指与上中下三根之心量相称而言。上者於广大经访求多闻,而能融解深思,依闻思以修;下者虽菩提道次第亦不能受持,始有玛澈,及拙著明灯颂及自释,并问答三百六十则等方便,令心变化纯熟,然後进而听受精研菩提道次第广略两论,再参考经论中与之相关者,融合贯通。应知以心分别而观察取舍,谓之法门。此非多闻不为功,由闻所成慧,练磨深思,而後有思所成慧(拙著问答三百六十则,即为引发此思慧而作),由此决定起行,而後有修所成慧。故弥勒经庄严论说:『由闻而後思,由思方生净修之功德。』即具慧者,阅读广大经论,虽能知其理趣,然亦难知其关要,及如何下手与修习次第。故须听闻师传教授,作研磨深思,然後依闻思所抉择之义而精修。此三慧生起之梗概也。若将所闻之法搁置一边,而别观心之本来面目,是为忘法执心,则於修学,无有裨益。此甘丹诸德所言也。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
何以菩萨成熟他有情,次应学行四摄?
下一篇:
智意於身心如何生起之法?
云何唯安住见,皆非胜观?
有疑业若常住,则犯过,应如何决疑?
问:应如何认识止道与观道之差别,及其要义?
建立我无自性之理据有三,合因明三法,试言其概?
有说:『初业有情以律仪戒为首要...』是否应理?
欲断无明,须求通达无我见,以是否唯依显教而说,密宗为迅速成佛之法,或有..
藏中诸派,如[觉朗派],说真如有自性成就...彼等是否与真正中观应成派..
修悲心之法,何故先...次移生母、亲眷,再移中庸境,渐次推及一切有情?..
胜义谛差别应如何了知?
于时浊慧减之时机,修学之教授方式,是否应随时机,有所变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放生以及佛教慈悲心的培养
[栏目:清远法师]
虽然贫富不均,大家却和睦相处
[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
[栏目: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心灵净化
[栏目: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绿度母
[栏目:手绘唐卡精品图集]
1886 原人论(唐 宗密述)
[栏目:09 注述讲记]
若他人回报你的慈悲以冷漠、不关心甚至厌恶,何以我们收获的是安乐?
[栏目: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金刚经》的三种境界
[栏目:雪漠]
六度之布施(李想)
[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修心日光论(虚空祥尊者造 释法音译)
[栏目:经论著作]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