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因止亦可以真俗二谛,随一为所缘,何必先止后观?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32
【第二一二则】
问:有谓先即以空性,为修止之所缘,故同时即可得胜观。因止亦可以真俗二谛,随一为所缘,何必先止后观?
答:彼说不须依先止後观之次第者,以为缘空性修止,便止观同得。故知彼是由修而认识见之一派。缘於彼心中含有几时得胜观,几时达空性,得胜观中即含有修之意。故宗喀巴大师就此开其心,而开示说:所谓观前修止者,非谓引生正见,通达无我,须先修止。以眼见无止而能生正见者甚多故。若必先得止而後生正见,则修无常生起感动等,亦必先止,於理太远。若尔,则观前修止为何?自宗所谓生起之观,是指修得而言。即先未曾得今始生起之异生(初业有情)。彼中除密宗无上瑜伽之少分不共修(不共处,在止观同时),其馀下三部及显教,均须观前修止。因正修胜观者,须以分别慧别别观察而修。若不如是观修,欲证胜境,必不生起。然若於未得止之先,求达无我已,即於彼为数数观修,则因未依止,即止亦不能生(遑论得观)。若不观察而先用专注修法,因可得止,但得止之後,仍须再求修观,故仍不越先止而後观之次第。此中所谓观,非指观察慧引生轻安者,乃是先得止,再依止缘无我而修观。盖观修以异门为所缘,如莲瓣交错,不易引生轻安。止修则专注一缘,易生轻安,生轻安已,即缘异如莲辫交错而修,亦能引生轻安。以已生起即易再生故。
总之,止与观之界限,固不易了知,然若知观之所以易生轻安,与不易生轻安之关键,在心调柔与否,则易分辨。先未得止,心未调柔,即以之观真俗二谛,不易生起轻安。观前修止,心已调柔,如忠顺之仆,随命东西,即可生起轻安。故欲达观察慧引生轻安之境,决不能越先求得止,依止修观之正理。解深密经说:“得止修观。”意谓不论缘真俗,修观不依止,不能谓为胜观,仅能谓为修观之随顺。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
修定初修时,选择所缘之法,应如何选择?
下一篇:
或问菩萨岂非未具真实明显现证空性耶?
得相似中观时,当入何道位?
云何若未得无我见,随如何修,或观察修,或专注修,终非修真实(胜观)?..
云何先思一遍(无我见),其后一切无分别住,亦非修真实(胜观)?..
自续派于蕴聚上寻觅立名之义,而后安立,自宗(应成派)不许彼义。试言其理..
依自宗止观双运之法,应是如何?
忍之差别?
摄要而言,云何为我执及无我义?
何谓正念、正知,及其差别?
业果法门:业决定、业增长、此二理趣,较空性尤难通达...当依何法而思修..
问谛实(我或自性)若有,如何能断?若无则何须断(自性既无,将以何为所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十 劫波学童所问之义释
[栏目:小义释]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卷
[栏目:净空法师]
佛学研究方法论(陈兵)
[栏目:佛学研究方法论]
修心之技能
[栏目:阿姜李·达摩达罗]
转化主观的感受 - 慈悲是为了保护自己
[栏目:真正的快乐]
开五眼才见真龙
[栏目:宣化上人]
顿悟之前,要踏破多少铁鞋啊
[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何谓身、心、灵?
[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莲宗十三祖 民灵岩印光大师
[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欲海回狂白话解第三卷 决疑论 杂问防淫类(十问十答)
[栏目:欲海回狂白话解]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