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应如何始见障真实空见之障――我执?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68
  【第二五六则】
  问:应如何始见障真实空见之障――我执?
  答:所谓[自性、自相、实有、或执实境],皆是一事之异名。欲认识此我时,须先将所说诸障(萨迦耶见为烦恼根本之理等),融会于心,了知无余。依据师授,须先将平常所称之我啊我啊,执著甚牢之心仔细观察其起执之状,究系如何。平常所称我啊我啊云者,即是俱生我执。若不先了知此种俱生我执起执之情状,而欲断执,直如无的放矢,不见敌而攻也。平常所说我啊我之想心,虽不概系俱生我执,然其中有俱生我执在内。平常我想心,可分为三:(一)不依分别心与名字安立,执我由自成之我;(二)由分别安立我名之我;(三)无上二者分别,第唯执我之我(此即由蕴所缘而生,如行曰我行,坐曰我坐……等)。此三者中,唯初者为俱生我执,是应断之我(即空见之障);第二、为中观行者所计之我;第三、为不假观察之名言我(我行我坐)。若对于二三两者,列入应断中,则堕入断见矣。故三者中,孰障孰非障,极宜仔细分别。又因俱生我执对于苦乐之因不具时,其相不易显现。以是宜就吾人回想于苦乐增上之际(世人如失意、危及生命、名利增上时),同时所执我啊我啊之我想心,异常显现时,用内心理智作细微观察:一、我想生起之境象如何?二、我执所想之我之境象如何?三、执我之情状又如何?如深刻注意,观察力强,我想转隐,而不得见。应用正知从旁静观默察,方能得其真相。行者于此时,利用我啊我啊之想心,作为所缘以修止(定),修时细细观察我想之境象,与执我之情状,则执我之情状,即能显现。大凡观察此执我情况之时,对于我想之我,有时觉其在心,有时觉其在身,有时又觉其在蕴。如是诸想,皆未见障,迨至最后见身心不分,如水与乳,于此水乳不分之身心上,见其起有我想,并见其对于此我,起有由于自成之想,观力到此,则已见俱生我执之境,亦即见到障碍空见之主体矣。再约言之,待俱生我执(即我啊我啊想心)显现时,而看其执着之情况若何,则见我想之心,与所想之我,似有彼此之分,于是觉有独一之我,在心想之中。复觉此心想之我,在水乳不分之身心上,与一切蕴皆不和合,而由于自成。此时当生如是一种感觉――由无始至今我啊我啊之名所在,我啊我啊之想所在,今始捕获矣。此时心生决定,知彼是空见之障。认识障空见之我执,此即第一扼要――决定了知所破(或称应破,即空见应破之障)之要。颇公说:“于此时再观他法所生之障,更易明了。”若身、若山河大地,一如我想,显然各现其自成之象。以我(著者)故乡雅安为例,细察细察,则知房舍山河等等,皆非雅安。而于房舍山河之上,别有一为雅安名字所在,似由于自性(不依他缘而自能成立者)成立者,系属于心,此即雅安之自性(或说自性成立之雅安)。
  复次,执障情状,喻如中夜于室内觅柱,四方扪摩,忽然触得,此时心中必然认为此柱,非由分别心与他缘所起,乃由此柱自成其柱,次念又必然认为此即是柱(此即是柱之此,即为柱名之所在)。初认柱由自成,即是[实有](藏语[顿诸]),次认此即是柱,即是[实执](藏语[顿真])。此皆指凡夫心境,圣者则不如是也。因为行者不能认识障体,故须取譬以明之。障空见者,为执实无明,破无明必先认识其障体之情状,即认识障体之真象,始于空见,不生颠倒。障体既明之后,再察看俱生我执,如其所执之状之我,究竟为有为无,而以理智抉择之,此为第一之扼要。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云何肯定其(所执之状之我)所属为一为异?
下一篇:总说应如何抉择明我无自性?
 菩提道次第中,依止修观之义,其概要为何?
 师承有何关系?
 如是次第修止观法,是依大小何乘?
 吾人每以百数之中,自有一二乃金刚大持所化现者,凡所遇诸师,宁即金刚大持..
 地狱之苦,何故那般长永剧烈?
 行苦之行,是否即行蕴之行?
 抉择不相应行法非自性成立,其概要为如何?
 末世积资因缘少,积罪因缘多,宜多修何法?
 当如何明集谛?
 试举正修观法初、中、后纲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唯识二十论讲义[栏目:唐仲容居士]
 志诚念佛 上品往生 (唐 净真尼)[栏目:释门法戒录]
 楞严经白话解 劝持叙[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禅修的目的(堪忍尊者)[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燃点心灵之光──理想与愿望的实现[栏目:宽运法师]
 大修行者涅莫之问答录[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