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正愿,即能无尽
文/见剑法师
古德云:“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勇猛的精进心好比一个点,这个点要配合长远心的作用才能连成线、形成面。反之,没有了长远心,再多的精进也只是无数个昙花一现而已。
孟子亦云:“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漫无目的的勇猛精进,就像一场雨,表面上看似充盈大地,但不久就会枯竭。相反地,掌握了修行的根本知见,精进心就会如同一条有源头的河流,长流不息,最后才能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
因此,无法发长远心的原因,即在于对修行知见的模糊,使自己无法找到成佛大道上的愿景及动力。试想,至圣先师孔子若没有了大同世界的理想及经世济民的热情,如何周游列国十四年,桃李天下?同样地,修行人没有了“愿”景与动“力”,也就无法在菩萨道上永不退转。《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是故,菩萨行者的根本愿力即是四弘誓愿。郑板桥先生曾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修行路上坚定四弘誓愿,就能不为外境动摇而退却。
一台没有方向盘及汽油的车子,是不可能到达目的地的。同样地,修行人不发四弘誓愿,就无法确立成佛道、断烦恼的目标,更提不起广学、度众的动力。是以,总是在修行路上进进退退,始终无法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以四弘誓愿为基,上求佛道而无所求,下化众生而无所化,就能于漫漫的菩萨道中,发无上菩提心,顿悟成佛。
佛陀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后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下入涅槃,毕生皆在为弘法度众而努力,无有退转。而佛陀的菩萨行更非仅止于一世,《梵网经》中记载佛陀曾说道:“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成佛并非就是修行的终点,真正的长远心,即如同世尊,在生死大海中示现无数次八相成道来利益众生,无有疲厌。此乃修行人发长远心的最高典范。
《华严经》云:“善男子!譬如灯炷,随其大小而发光明;若益膏油,明终不绝。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大愿为炷,光照法界;益大悲油,教化众生,庄严国土,施作佛事,无有休息。”以四弘誓愿为灯炷,大悲心为灯油,就能让自心中那盏无尽灯,超越无量劫,光照三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