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广学多闻菩萨行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24

广学多闻菩萨行
文/见廓法师   

  《佛说八大人觉经》当中,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因众生根器不一,故方便须有多门,众生烦恼如尘沙般,故度化之方便也如尘沙般多。所以欲行菩萨道之人,必须广学多闻来广度有情。

  过去释迦牟尼佛时代,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随众弟子总是跟随佛陀四处游化,为的就是要广学多闻,累积度众资粮。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初初出家修行时,过着岩洞苦修的生活,一日因有人请法,不知如何回答,惭愧不已,遂发心至融镜老法师处学教,乃至于到各地参学,广学多闻。由此可见,从古至今,祖师大德莫不致力于广学多闻,以期圆满菩萨广度众生之悲愿。

  既然广学多闻为菩萨行所不可或缺,要如何成就?首要条件是“心量要广大”,有些人觉得要学习的东西那么多,学习过程又很辛苦,便容易得少为足:“我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就好了。”不想要精益求精;更次等者,或许遇到一些挫折,就退失菩萨心了。故《佛说八大人觉经》中第八觉知云:“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所以要经常观众生苦,涵养大悲心、菩提心,如此就能忍受学习无量法门过程中的种种辛苦,此即“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心量自然会慢慢展开。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分别取舍,偏好某些法门,或不想学某些法门,此时可以思惟:“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高下,应机者妙。”若少学了某种法门,将来遇到能因此得度者,便只能眼睁睁错失良机。

  有了正确的动机、知见,接下来要学习的要项有哪些?所谓“菩萨向五明处学”,五明指的是内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因明,内明即是契悟心性之学,声明为语言之学,医方明即医病之学,工巧明即机械之学,因明即逻辑之学。内明是修行人的根本,余四外明乃度众的方便,二者皆为行菩萨道所必须。


  同样是学习,花同样的时间到底有没有成果呢?此时方法就很重要了。经云:“无闻慧如覆器不能受水,无思慧如漏器虽受而失,无修慧如秽器不堪饮用。三慧备者,既仰且完而复清净。”想要学识渊博,若不多方学习,就像一个没有打开盖子的容器,什么都装不进去。若学了以后不去思惟、复习,很容易就会忘记,就像底部破了洞的容器,虽受水而漏失。即使有思惟、复习,然而理是理、事是事,理没有落实到事上,满口慈悲喜舍,心中却充满贪瞋痴,纵使说得三藏十二部经,还是像一个秽垢不堪的容器,虽受水不失,仍秽不可饮。因此,若能以闻、思、修三慧来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有了正确的目标、有效的方法,然而法门如尘沙般无量无边,何时才能学得完呢?曾有一佛学院学僧苦恼地问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师父,要学的东西似乎永远都学不完,怎么办?” 导师回答:“学而无学就学完了,功德圆满!”接着又说:“永远的学习,这是基于慈悲心,学习就是专注、精进、福报。除了知道学习,还要知道无学的道理。”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并不是什么事都不用做了,还是继续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虽然众生无量无边,一切诸佛菩萨还是“尽未来际、永无止境”地发心,所以问题不在于要学多久,而是要知道学而无学、销归自性的道理。若能即做即了,心无挂碍,自然就没有学多久的问题了。

  宝志公禅师云:“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菩萨四摄度众,需无量无边的法门,学习这些法门,可以很苦,也可以乐在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苦、乐差别只在一念之间,救人者总是比被救者幸福;诸佛菩萨游戏人间,随方度化的心境,或许也是乐在其中吧!如<十牛图颂>所云:“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出坡有感
下一篇:化敌为友,怨亲平等
 选择
 开启幸运之钥
 和合的重要性
 识苦能忍,成无上道
 出坡的殊胜功德
 慈悲平等与吃素
 以病为师
 一张长条桌的启示
 伦理 维系僧团之和谐
 坚住正念,任运自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定就是定力[栏目:禅是一枝花]
 致秋天[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