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终生受用的财富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92

终生受用的财富
文/见勉法师   

  在资本主义的畅行之下,无不以谋求利益为人生基本前提。这样随之而来的问题,不但失去了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也造成很多的社会乱象,如犯罪率上升、家庭失和、学习力降低,乃至于国家生产力减少。所谓“道德”二字,对现代年轻人来说代表着什么意义?或许得到是相当模糊的答案,因为环境使然。社会赋与年轻人的并不是道德教育的培育,而是功利主义下的生存之道。学历、文凭与高薪的生活,主宰了人们的思考动力;但,缺乏道德的观念与修持,也让人们逐渐察觉到心灵层面的空虚,并造成许多社会问题。佛法就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它不但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有道德,也教导我们如何去修持;一旦获得之后,终生将受用无穷,也能在这事事为己的社会中找到立身之道。

  东西方文明发展之始,都有探讨“道德”的意义与标准。西方将道德的价值,运用在判别事情的准则上,例如在麦克阿瑟将军“为子祈祷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西方教育中“诚实”、“真诚”与“正直”的精神。作为父母,如何教养出人格完整的孩子,尽是从这些道德观点中着手。反观东方思想对道德的诠释,我们可以从耳熟能详的儒家思想一探究竟。儒家常言:“礼、义、廉、耻”,这些都是东方哲学思想的道德标准,但为什么现今社会的道德观念却愈来愈薄弱?“群体竞争”演变成“自我主义”可能是一个主要因素。在谋求利益中,因恐惧而选择不择手段,不但造成内心道德的失衡,也导致外在社会的失和。而道德在此不但代表着为人处世之准则与生活的价值观,也意味着善良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唯有心存善念,社会才不会失序。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众生的贪、瞋、痴三毒就是毁坏道德标准的开始。如果可以做到不贪、不瞋、不痴,则能汇归到善业之中,达到佛法所说的净土之境,这也就是“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不管是东方、西方与佛法,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进而对群居生活的人们产生正面的影响。

  前阵子报章刊载一则新闻,发生在欧洲的一个先进国家。一位年轻人在搭乘地铁时因没有买票而被抽查的员警发现,年轻人也因这件事在日后面试时被应征的公司所拒绝。公司认为,从一件小事足以了解这个人的道德观,他们不希望公司有不诚信的人,这会影响公司的表现。明显地,道德在现今社会又慢慢被正视。

  除了过去所重视的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商数),情绪指数(EQ)和逆境商数(AQ)都被作为审查一个人的标准;而现在,人们进一步回归到人性的基本面,以道德标准(Moral Quotient)去检视个人。一个人的道德表现,不但影响其心灵层面,也影响到家庭、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与国家,这也为过去过分重视“物质生活”的人们带来很大的省思。

佛法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因为众生贪图名、闻、利、养,导致种种的烦恼,所以佛法教导大众不贪、不瞋、不痴,在日常生活中有遵循的准则。若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也达到世出世间最高的道德标准。不仅如此,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更确切地开示我们“中台四箴行”,以恭敬、慈悲、和合、真诚来对待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这也是日常生活最直接而实用的道德标准。

道德的培养,不但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所必须经营的目标。道德不但是个人重要的精神资粮,更是国家维持祥和发展的必要元素。佛法是最高的善法,使我们远离痛苦、烦恼及一切天灾人祸,并能在这“事事为己”的时代,注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正向力量,展现生命无限的价值,开启一个祥和的新世界。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同理心
下一篇:正面思考
 长远心
 以苦为师
 平常心
 广学多闻
 建造大法船 航向心灵故乡
 生活的观照
 成人之心最美
 宽容
 放下
 生死一瞬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栏目:韩镜清教授]
 猕猴、狮子与秃鹰[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人生四相[栏目:唐仲容居士]
 为什么说“诚”是最可贵的?[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修行的心态要注意什么?[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二十一禅修手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后之修持 结论[栏目: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从迷信转变为智慧[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当我们遇到逆境、恶缘和不如法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处理和察觉自己这颗心?[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为什么禅行者多以禅观呼吸〈念息〉的法门做为习禅之入门?[栏目:佛光·禅修释疑]
 发菩提心——入大乘门的唯一标志(上篇)[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