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常与真常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7

无常与真常
文/见寄法师

  《无常经》云:“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人免斯者。”这段经文将人的一生都说尽了。自古以来没有人是不死的,即使是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最后终归不免一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人的色身也是一天天变老;在此同时,很多疾病也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浮现,甚至突然夺走性命。正如《楞严经》所说:“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正是说明一个人从生至死、从少变老的一种情状。

  如果“无常”是一种常态、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生生世世都是如此,那么人生还有任何意义吗?也许我们可以从佛法所说的四圣谛道理,或是祖师大德的言行公案中找到答案。“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是知道无常的现实及其所带来的痛苦后,为了不让苦果继续发生,于是不再种下恶因;同时知道这一生业果已经成熟,死亡是必然的事,自然要修道,学习祖师大德开悟证果,生死自在。“多难成其志,无难丧其身,得乃丧之端,丧乃得之理”,一个“无常”生死苦难,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才会重视它,进而产生出一种想要突破的动力,化危机为转机。

  过去佛陀在精舍和波斯匿王对谈“无常”的道理,波斯匿王说:“人看似从少至老,如果不觉察的话,似乎是寒暑迁流,就变成这样。若真的要说,就是一段以十年为期限的衰老过程。但是我又细细观察,好像每年、每月、每日,甚至刹那刹那念念之间皆不得停住,换言之,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于是佛接着问:“那么国王三岁看恒河水和六十二岁看恒河水的心时,是一个还是两个?”国王回答说:“我看恒河水的心是同一个。”从这则公案我们可以了解,这就是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常教导大众的:“师父说法、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能知能觉的这念心,即是不生不灭的觉性、不来不去的如来自性。

  “居安思危”、“杞人忧天”看似正反二面的形容词,其实都是对于“无常”的担忧,但为何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呢?古德云:“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换言之,“居安思危”是心中有定见,知道危机来了如何处理,自然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魄。而“杞人忧天”则恰恰相反,心中六神无主,整天惶惶不安,一有风吹草动即闻风丧胆。修行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定见,能知善知恶,了达三世因果、缘起性空道理。故《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体认三轮体空的道理,则应时时提醒自己从事相回归到理上,在心上用功。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护念
下一篇:谛听众生
 慈悲的护念
 《论语》“颜渊问仁”新思
 因地努力果地觉
 断除病因,从生活中做起
 从身口意成就随喜功德
 开启幸运之钥
 走在回家路上
 拔草
 培养恭敬心
 新僧再训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栏目:妙华法师]
 缦衣如何迎请?有何注意要点?参加法会只着海青可否?[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不幸之中的幸运人[栏目:宣化上人]
 觉性与念头[栏目:正念动中禅]
 宽恕别人 升华自我(慧律)[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36.制怒[栏目:专题经文选译]
 83.如何没有怨家仇敌[栏目: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杂阿含经卷第三(七七)[栏目:杂阿含经]
 随风云彩喻:不要因关注自己的妄心而停下念佛的脚步[栏目:净宗譬喻·净宗法师开示集]
 苦乐人生 5[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