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朋益友
文/见昀法师
沩山大师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人不能遗世而独立,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存。除却劬劳养育我们的父母,芸芸众生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在学校、职场与生活中,陪伴我们同行的朋友。每一位出现在周遭的友人,都会带有不同颜色的染料,替我们的人生增添不同色彩。古德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朋友的经过,云淡风轻,留下的是透明的色彩,不着痕迹;但是大部分的朋友,在言语、知见、学问、品德与行为举止上,都会在晓夕相处中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们改变原本色彩的属性,影响我们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
释迦牟尼佛与阿难尊者一日在城中托钵行化,行经一处卖鱼的摊贩。善于教化的世尊,令阿难去触摸晾晒过鱼干的鱼绳,再令阿难尊者闻一闻摸过鱼绳的手。阿难一闻,不禁蹙眉轻呼:“好臭!”世尊点点头,继续前行。不久,行经一处贩卖香料的店铺,世尊同样令阿难触摸装了香料的袋子,再使其闻嗅手指。这一次,尊者轻嗅手指后,微笑地说:“好香。”世尊于是藉机开示:“这就如同交朋友,亲近恶友,自己也会染上恶习而臭不可当;与好人为伍,薰染善念,人格自然清新而高贵。”沩山大师也曾说:“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后沉沦。”结交损友,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而品格沉沦,甚至导致身败名裂。反之,益友就如同和煦的阳光,能够陪同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在人生的旅程中、修行的道路上,我们时时需要善知识、善护助为伴侣,以引导、协助我们完成未竟的道途。然而,如何才是善知识、善护助,如何才是良朋益友呢?
儒家说:“友直、友谅、友多闻”,具有正真诚信的品德,或有博学多闻的才识,就是我们的良朋益友。三国时代的管宁,年少时与华歆为莫逆之交,两人同在一处学堂,并同坐一草席就读。有一天,学堂外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华歆心生好奇,放下书本前往观看。华歆回座后,仍然心系热闹的街景,管宁就将两人同坐的草席割截成两半,告诉华歆:“你我志趣不同,不再是朋友。”古德有云:“选择良朋要老成,不如己者莫同盟,譬如水入污泥去,纵若清兮也未清。”湛堂文准禅师也说:“学者求友,须是可为师者。时中长怀尊敬,作事取法,期有所益。或智识差胜于我,亦可相从,警所未逮。”修行之人,要以具有正知见、品德高尚、可以身为自己楷模的人为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若与知见不正确,或不勤求上进的人为友,就如同于外道中修行,将走向歧路。若友人智识水准不及自己,但志向一致,一心向道,且品格端正,可砥砺、策勉自己,亦是良朋益友。
茫茫人海中,与自己擦肩而过的众生无数,但,能与自己并肩而行的友人则仅仅少数。我们必须有智慧地在人群中撷取少数,使少数之友可以成为自己修行路上之增上缘。善分辨周遭的人事物,善区别良友与损友,就能清净自己,提升自己,而不会随波逐流,混污自身。雪堂道行禅师曾说:“稠人广众中,鄙者多,识者少。鄙者易习,识者难亲。”足见益友之难能可贵。沩山大师对于择友也有所劝谏:“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于庸鄙。”洁身自爱者,对于择友不会轻忽怠慢,纵然良友难觅,但孤芳仍应坚持挺特,不攀缘,也不趋附庸俗卑劣,不与恶友为伍。唯有如此小心谨慎,方能得遇法侣,共向菩提,共成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