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八十三课
 
{返回 中观庄严论解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27

第八十三课

我们现在所见所闻的一切万法虽然实际并不存在,但在世俗中还是有一种假相存在,这一点是事物的本性,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前面已经引用佛经的教证说明了这个问题:“无论诸佛出有坏现身于世或未现身于世,诸法之此法性本来即如是安住。”无论宣讲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一切万法的法性本来如是安住,诸佛出世也好未出世也好、宣说也好未宣说也好,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一切万法的本体,在胜义中,暂时来讲是远离实有的空性,究竟远离一切戏论;世俗当中,一切法都有它的自相。无论人们在心上如何承许,比如诸法空性,有些唯物论者不承认,虽然不承认,也不会改变万法空性的实相;而名言中前世后世存在、业因果不虚,任何人以自己的分别念和遍计心也无法改变。自古以来,世间上出现过很多不同的思想学说,但真正宣说了万法真相的,唯一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教思想。

众生的心通过修行之后,最后获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这时,心和外境完全达到一致;乃至没有获得一致之前,相续中就仍然存在障碍。比如,以佛陀的如所有智看一碗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这就是一碗水的究竟实相,也就是达到了心境一致的状态。简单来讲,比如名言中海螺的本色应该是白色,但具眼翳者怎么都看不见,什么时候眼翳完全治愈,这个人可以见到白色的海螺,这时已经是心境一致了。

事物的本体虽然本来是空性的,我们却认为它是存在实有的法;如来藏的本体本来是光明大乐的,我们却认为如来藏是单空的。任何一个法,胜义中有胜义的究竟实相,世俗中有世俗的究竟实相,任何一个有境如果与这种究竟实相格格不入,即便百般观察,也唯是增加自己心的颠倒分别增益而已,不可能如理如实见到对境的本体。

比如,从名言角度来讲,有眼翳者见到黄色的海螺,实际上,这是他自己颠倒分别的一种增益所导致;从胜义角度来讲,凡夫人对柱子的光明与空性的实相根本见不到。个别祖师大德虽然会出现片面抉择的现象,比如龙猛菩萨抉择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从空性这一点来讲,可以说是心境一致的,但不能说他没有通达光明,只是没有着重抉择而已,同样,宣讲光明方面的论典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众生,在胜义中必须寻找胜义的实相,真正通达法界的本来面目,然后精进修行、断除自己的障碍,最后获得这种境界,这就是胜义中的一种希求。世俗当中,对于一切名言不要颠倒分别,比如海螺本来是白色、空中只有一个月亮,这就是名言的一种实相,如果能够如理如实地见到,就是所谓的心境一致。否则,纵然如何观察,都是增加自心的颠倒分别念而已,并未通达对境的本来实相。

对境的本性无论如何都不会有所改变,海螺的白色不可能跟随眼病者变成黄色。万法的本性虽然如是安住,但是根据智慧和修行的不同,每个人所认识的也是并不相同。比如《中观庄严论释》这部论典,大部分道友百分之八九十的理论应该会通达的,一部分可能只是得个传承,有些甚至连传承都不完整,还有些道友在听法过程中生起邪见也很难说,但《中观庄严论释》这部论典的内容会不会跟随某一个人呢?实际上,它的本体始终在如是法界中安住,不会有丝毫改变。这个比喻并不是特别恰当,但是从所知的角度来讲,这部论典是我们所学的一种知识,大家这样理解也应该可以。

事物的本性,可以叫做它自身本来具有的自性或者特点,比如名言中火的热性谁也无法改变,胜义中的本体则是法界,这一点谁也不能改变,虽然从现相来讲可以有所变化,但真正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可能改造的。因此,我们称呼其为无铁钩或者离铁钩,其中“铁钩”是指能取,也就是说,一切万法的法性不可能由众生随心所欲地安立和改造。比如大象没有铁钩勾招的话,便会无拘无束,谁也无法驯服,一切万法具有特别强大的自性或本性,任何人都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改变。

譬如,世俗中火是热性的,对于这一点,谁也无法建立其不是热性。颂词中讲到“唯世俗”的意思就是说,受持真假中假的本体,也即唯一的世俗相,而真实的本体成实永远不会存在,所否定的即是胜义谛的体相。

有些书中也将颂词的“此体”写成“此等”,只是由于藏文中漏缺了前加字,纯粹是文字上的错误,而在极古老的经函当中都是写成“此体”,所以应该依此进行理解。

对于颂词当中的“若许此体有,我能奈彼何”这两句,有些人解释说是不破名言量成。一般格鲁派将实有这一法破掉,认为胜义中是单空的,世俗中以自相成立,比如火的热性、水的湿性等,这就是所谓的名言量成。实际上,在讲相似胜义的场合里,世俗的自相以名言量可以成立,并且遮破胜义成实,这正是自续派的主要观点。因此,将这两句话解释为不破名言量成虽然合理,但此处颂词的意义并不是在讲名言量成的问题,而是从受持名言量来讲的,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这一偈颂的意义极其深奥,十分重要,虽然有许多需要说明的地方,但此处仅以比较简单的方式解释:颂词中的“唯世俗”,由于翻译不同,有些书中将其写为“世俗性”,实际二者基本没有差别。而且,“若许此体有,我能奈彼何”这两句也具有耐人寻味、非常甚深的意义,从中可以领受到:胜义中对于一切万法的观察与遮破,全部都可以成为通达世俗显现法的方便;而世俗中形形色色的一切显现,也成了证悟胜义的方便,因此对二者不必一取一舍,完全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一再说:究竟观点来讲时,除显现以外没有空性,除空性以外也没有显现;正在显现的时候不舍空性的本体,正在空性的时候不舍弃显现的本体。所以,大家对此处所讲的内容一定要通达,了知现在见到柱子、瓶子等一切显现的本体就是空性的,所谓的显现应该成为证悟胜义谛的一种方便方法。我们经常说现空无二的原因就在于此,大家应该清楚其中所讲的意义。

从颂词字面的意思来看,静命论师说:如果承认这些法本体存在,那我又怎么能破斥?实际意思就是说,一切现相法都是无实体的,而无实体就是所谓的胜义。现在的万事万物,显现的同时就是空性的,这就是世俗的本体。假设这些显现法如同正在显现的那样,其本体也实际存在的话,那它已经不是世俗而是胜义了。为什么呢?因为世俗就是虚假的意思,而在藏文中,世俗还有虚妄的含义。无论如何,这些显现法如果具有一种真实的体性,怎么观察也不空的话,那已经不是世俗了,而且,世俗成为一种真相,所谓的胜义谛也就根本不存在了。为什么称为胜义呢?胜义就是真相。为什么叫做世俗呢?世俗就是假相。如果你将假相也称为真相的话,胜义谛也就没有必要安立了。

大家观察二谛的时候,在平时的所作所为任何一种威仪当中,应该了知一切法全部是空性的,此空性也是与显现无二无别的。对于所谓的缘起空性不能认为:柱子没有的地方是空性的,柱子存在的地方是显现的,显现和空性就像黑色和白色绳子搓在一起一样。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是对所谓的空性根本没有通达。应该明白:万事万物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显现,但是它的本体无法成立,这就是世俗,所谓的胜义也可以依此成立。

下面对颂词中的“故”作一个简单的解释。正由于诸法远离一体与多体,以此可知万法在胜义中无有自性的缘故,才说这一显现许是虚假的,从而获得了世俗的法相。

由此可见,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交相辉映的关系,彼此间根本不存在任何妨害。《定解宝灯论》中说:刚开始的初学者,认为胜义谛与世俗谛好像存在能害所害,空的时候不能现,现的时候不能空;但是获得一定境界之后,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二者根本不成为能害与所害。

大家应该将上下文的内容贯穿起来,进而千方百计地通达空性缘起之间一者无有另一者也不可能存在的相辅相成之义。对于这一点,除非前世真正对空性获得一定境界,或者大圆满真正的法器,仅仅听闻名词就可以全部通达;一般的初学者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认真闻思、背诵、研讨,才能通达空性缘起的意义。

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这样的空性在名言中无欺地缘起显现是不灭的。因此,《中论》也说:缘起和空性是同一个含义。但在这里讲的时候,胜义谛中的空性和世俗谛中的缘起,也就是显现和空性之间,一者存在时另一者不可能不存在,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会存在。我们学习《中观庄严论》、《中论》等很多中观方面的论典,目的就是要在相续中了知现空无有自性的缘起空性的意义,如果这一点已经通达,在这个世界上也就再没有更重要的事情了。

佛经以及《亲友书》中都说过[1]:世间的一切圆满受用等没有丝毫可信之处,就如同木鳖果一样。应该了知,唯有《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中所讲的缘起空性的道理才是值得信赖的,因为对空性哪怕生起一种怀疑,依此也会断除轮回的根本。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2],以前文殊菩萨宣讲般若空性的时候,有一百比丘对空性生起邪见,直接吐血堕入地狱当中,但是以空性作为所缘的缘故,一百比丘从地狱出来之后马上转生到兜率天,六十八劫当中在如来面前承事,使诸佛欢喜,后来再一个劫中成佛。

为什么以空性作为所缘,即使生起邪见也会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比如火的本性是热的、甘蔗的本性是甜的,一切诸法的本体就是空性的。任何一个人思维此空性法义,必定会断除轮回的根本。《般若摄颂》中也有这种比喻[3]:商人在森林中迷路之后,始终找不到出去的路,后来遇到一些牧童,于是欣喜若狂,知道已经到了森林的边缘。还有些取宝的商人,如果见到高山,就说明离海还很远,什么时候见不到这些山了,就知道已经接近大海了。这两个比喻说明什么呢?任何一个众生,只要遇到波罗蜜多空性法门,就说明他已经靠近轮回苦海的岸边了,已经接近涅槃了。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只是一种偶然的因缘,自己才听闻了般若空性的法门,空性法门也没什么了不起……。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接近涅槃时对阿难尊者说:“即使你把我所讲的法全部忘失,般若的只言片语也绝不能忘,当以对如来知恩报恩之心,受持此般若、切莫失毁。这一点理应铭记于心!”麦彭仁波切在一个教言中也说[4]:天界的一千年当中,在三宝面前以各种各样的珍宝作供养,以及一个人在一弹指间观想无常、痛苦、无我、空性四法印,二者的功德,后者较前者超胜无数倍。这是佛陀和麦彭仁波切等诸圣者们的真实智慧所照见的,并非普通凡夫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和感觉说出来的。

所以说,对于这样的般若空性法门,在多生累劫中积累资粮才能够值遇,哪怕在耳边仅仅听闻一句空性的教义,其功德也是相当大。有些人说:“我没办法坐禅,一坐禅,分别念就开始出现了。”莲花生大士的《六中阴窍诀》里面说:觉得自己分别念多是好的象征,说明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分别念。因为我们以前对自己的分别念从来没有观察过,于是错误地认为自己分别念很少,实际上,真正坐下来观察就会发现自己的分别念纷繁众多。不必害怕这些分别念,应该经常坐下来,对于无常、痛苦、无我、空性进行观修。哪怕只有五分钟,观修无常的功德也相当大,《大圆满前行》中说:“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或者通过理证、教证来分析,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众生反而执著为是我,以此观修无我;或者轮回全部是痛苦的本性,无论在哪里转生都没有意义,思维自己应当从轮回中出离。这些修法不是特别困难,功德却相当大。因此前面说:一切所知万法中,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自己应该在相续中生起一种信心:现在闻思中观现空无二这些道理的机会非常难得。由此生起一种珍贵难得之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第八十三课

158、关于《释量论》的究竟意趣是中观还是唯识的观点上,有哪些教派大德们说法不同?自宗如何承许?

159、你对一切万法的真相谁也无法改变这一问题有何感想?请以教理说明。

160、为什么说通达缘起空性在所知万法中再没有比此更重要的事?请以教证说明闻思空性法门的功德。


[1] 《亲友书》云:一切欲妙生祸殃,佛说如同木鳖果,世间人以其铁镣,缚轮回狱当断彼。

[2] 《佛说文殊师利行经》云:舍利弗。是一百比丘若不闻是甚深法本者。当知彼辈必定堕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从地狱出已然后方得人身人道。以彼诸比丘辈闻是法本甚深义故。所有恶业重罪应堕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今日入于大叫唤地狱之中。一触受已即得上生兜率天中受诸天乐。汝舍利弗。当知是诸比丘闻此法故。速除多罪暂少轻受。汝舍利弗。当知是一百比丘。于弥勒菩萨下生成道。

[3] 《般若摄颂》云:入多由旬荒道人,见牧牛人交界林,思乃临近村城兆,得安慰无盗匪惧。如是寻觅菩提时,得闻诸佛此般若,彼得慰藉无畏惧,非罗汉果缘觉地。如人为观海水往,见树林山仍遥远,不见彼等遥远相,思近大海无怀疑。当知已入妙菩提,听闻如来此般若,纵未得佛亲授记,不久自证佛菩提。

[4] 《观住轮番净心法》:何者天界千年中,于三宝处皆供养,所需一切之资具,何者仅于弹指顷,心识观念一切法,痛苦无常空无我,经云此较前福德,无计其数而超胜。


{返回 中观庄严论解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八十二课
下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八十四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二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四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四十一课
 中观庄严论颂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七十二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八十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三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三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二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六十三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As soon as you cultivate the spiritual path, demon..[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法句经开示 放下贪著[栏目:如瑞法师]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一、我对于中国佛教今后改良补充意见[栏目:慈航法师]
 法句经要义 第七品 阿罗汉品 大迦叶尊者 阿罗汉持正念离系缚[栏目:法句经要义]
 前行讲记 第四十七讲 前行备忘录-观修地狱之苦[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无我与涅槃[栏目:向智尊者]
 为什么有的公案里,上师能把众生的痛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呢?这违背因果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