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课
麦彭仁波切在前面已经按照莲花戒论师《难释》所讲的道理作了一些归纳:假相唯识宗所谓毛发般的相,以依他起的心识产生还是不产生?对这一点进行观察,实际与因果之间接触、不接触都不产生的道理相同,胜义中根本不存在一种经得起观察的堪忍法。
这样一来,有人说:如果因果不是从接触或不接触中产生,安立因与果不就成了无有意义吗?除了接触和不接触以外,世界上没有能够安立因和果的方法了。
前面已经讲了,如果接触,因和果应该同时存在。如果不接触,也是通过中间中断和不中断两个方面进行观察,承许中断的话,灭法已经成了有实法,不合理;承许没有中断的话,因已经变成常有了,因为在果的阶段因未中断的缘故。讲过这些道理之后,难免有人心中产生疑问:接触不接触既然都不合理,是不是因和果就没有意义了?
对此回答说:不会成为无有意义。
外道以及个别小乘论师认为因果二者是成实的,甚至对唯识宗的某些观点详细分析,他们认为一切都由依他起心识产生,而依他起心识实有存在,即使通过胜义智慧观察也是不能破灭的一种实有法,以此作为因,可以产生如毛发般的行相。当然,唯识宗自己肯定不会承认这一点,但是通过推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间接承认了因果成实。
对于上述成立因果为实有的宗派来讲,必须通过理证分析才能建立自己的观点。因和果如果真正是成实的,因和果之间必定会接触或不接触,或者二者中断还是未中断,除这两种情况以外,再不可能有其他边,所以必须以二者其中之一的方式来产生。如果离开了这两种情况,也就不会再有其他因生果的方式,如此一来,对方不得不承认,灰色的种子不会产生绿色的芽,由此导致世间上各种因果的安立全部成了非理。
但是,对于随教唯识宗、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等不承认因果成实的宗派而言,就像《入中论》、《中论注疏》中所讲的:因和果不会堕入常边也不会堕入断边,名言中的因果安立,只要依靠无因不生这一有实法的规律就可以了,根本不必承认接触未接触的任何一种情况。无因不生的推理,在名言中可以说是一种缘起或者因缘聚合,因缘未聚合时,果根本不可能产生;一旦因缘聚合,果一定会产生。对于种子和芽之间,没必要进行接触不接触、中断不中断等观察,即使观察也始终得不出任何结论。为什么呢?因和果本来就是世俗的法,一切世俗之法都是假的,终究不可能变成真实。所以,对于因和果不承认实有的宗派来讲,因果的安立极其合理。
我想大多数道友闻思了一些大的论典以后,对于一些小的问题、简单的道理自然而然会精通。因此,我们每天分析中观的观点、唯识的观点,有人也许会想:天天这样分析,到底对我的相续有没有帮助啊?实际上,不一定专门针对你自己的想法,只是每天学习这方面的推理、因果方面的道理,自相续中对佛教不了知的很多教义,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了。一般刚趋入佛门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不懂,什么事情都想问,心里面全部都是疑团,但是,闻思了这些大论典以后,很多问题就已经直接有答案了。
所以,有些刚学佛或者没有接受过系统佛教教育的人,始终都是认为:到底对我有没有帮助?对我有没有利益啊?这是一种多余的担心。大家现在这种听闻佛法的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珍惜!一旦失去了这种机会,自己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真是有福报,那个时候的心情多么快乐!可是我当时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有可能会非常遗憾的。
当然,有时候身体特别不好,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闻思,这也情有可原。除此以外,我们现在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工作等所有事情,正在闻思修行最有意义的大乘佛法,希望大家不要再胡思乱想、整天觉得没有意义,或者始终都是愁眉苦脸的,这样不太好。
以前上师如意宝刚开始给我们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当时我也是一窍不通,很多问题根本听不懂,上师座下的几个老堪布提出问题,我都觉得:这些人好厉害哦,问得出那么尖锐的问题!后来才逐渐对中观稍微有了一点点认识。
所以,现在不管怎么样,我们这种闻思的机会十分难得,你们每个人也不需要付出什么,只要认认真真听完这一堂课,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用管。我觉得这种生活应该是一种非常快乐的状态,为什么这样讲呢?在上师如意宝的加持下,你们每个人只是简单地生活起居,平时除了闻思修行没有其他什么事情,这种生活应该是很自在、很潇洒、很快乐的状态。但是,有些人可能是业力现前,认为每天听课好累啊、好痛苦啊,极少数的人可能会有这种状况。其实对大乘佛法的闻思,每个人究竟有多少年的缘分也很难说。从每个人的经历来观察,不管是高僧大德还是普通僧人,真正能够安下心来闻思一二十年的,恐怕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
大家现在正在这里闻思的时候,其他乱七八糟的很多事情应该暂时放下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这上面,这样的话,心才能够专注。世间上的很多人,认为获得国王、总统的地位非常值得羡慕,但真正来讲,与每天听受大乘佛法的福报和缘分相比较,世间的地位根本没什么了不起!
世间上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有时候稍微没有提醒的话,很多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也许后悔莫及。现在你们可能认为天气、生活上很艰苦,因为轮回就是苦海,不可能每天都是特别开心,但总的来讲,大家一定要珍惜一生当中最有意义的这段时间。尤其是对中观的闻思,大家千万不要想:这些毫无意义,与我无关。实际上,通过对其他宗派观点的破析,我们相续中的很多邪知邪见逐渐逐渐会被摧毁。佛经中讲说:摧毁烦恼的方式,有直接间接、明显不明显等很多种。通过闻思断除增益不一定会马上出现感应,烦恼分别念一下子都断除了,不是这样的。所以,大家现在能够听闻有意义的佛法,心应该专注思维,这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不承认因果成实的宗派来说,通过无则不生这种自然规律安立因果非常合理。虽然没有承认接触、不接触等,也不会造成因果非理的局面,反而更能证明名言中的因果极富合理性。这一点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在《七十空性论》、《定解宝灯论》等论典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大家应该在心里生起定解。
关于这一点,在下文讲世俗“依自前前因……[1]”这一颂词时会详细叙述。
以上对于假相唯识宗进行遮破的理证智慧极其具有说服力,不论从因果方面还是从相违相属观察,这种推理都是相当尖锐的。如果你们承认自己是假相唯识宗,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答复,否则很难安立你们的自宗。上述遮破的理证蕴含着很多要点,比如万法唯是自己的心所造,一切如毛发般的外境只不过是习气的迷乱显现而已。这些道理,对中观宗、唯识宗等大乘总的教法来说,具有极其深奥的要诀。
大家对于上述所讲的道理,如果只是口头上或者字面上过一下,恐怕很难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我也对你们说过,道友之间互相提问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我的想法”,应该看看麦彭仁波切运用了哪些理证,麦彭仁波切的这些理证是相当尖锐的,你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用上。这样的理证智慧,如果真正能自己深深地领会,那么,对唯识宗甚深的教义也就完全了如指掌了,这样一来,对中观所说的名言中如梦如幻的因果、六识见六境等要诀也会完全通达。
对于中观、唯识二派来说,上面所讲到的驳斥假相唯识宗、建立真相唯识宗的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呢?想要通达中观的意义,就必须按照唯识宗所讲的那样,名言中万法唯心造。尤其讲到最究竟的教义时,胜义中暂时一切法都不成立,究竟来讲远离一切戏论,要通达这些道理,首先必须运用唯识宗的观点驳斥对万法的实执心,从而建立万法唯心,最后通过各种观察了达远离一切戏论的道理。所以说,学习中观和唯识的时候,上面这些教言是不可缺少的,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大家应该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真的觉得很重要?如果在自己心里的确生起了一些定解,说明你不仅字面上,而是在意义上已经有所领会。但是,麦彭仁波切虽然说对学习唯识和中观的人很重要,可是你觉得“这个重不重要倒是无所谓,晚上有电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这样想,说明学习还没有究竟。所以大家一定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
下面讲实有多体不可能存在的道理。
壬二、建立离实多:
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
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对任何一种实有法进行分析时,不论外道还是内道有实宗所承认的法,都不存在一个实体的自性,任何一法如果不存在“一”的本体,也就不可能有“多”的本体。因为“多”是在“一”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的,已经将“一”抉择为无实之后,所谓的“多”也不可能存在。
自宗佛教当中,随理唯识以下的经部、有部,以及论议五派为主的外道宗派,他们经常认为存在实体的一法,但是,对于他们所许的常、无常、遍、不遍、微尘、粗法、能知、所知等任何有实法进行分析时,根本不能成立所谓的“唯一”。从未经观察的侧面,似乎显现为一体的如水泡般的一切有实法中,真正能承受离一多因之推理的法,极微尘许也不存在。
此处,麦彭仁波切将离一多因的推理比喻成十万金刚山,而将一切有实法比喻成水泡,在水泡上即使放一个小小的东西也会马上破裂,如水泡般的一切法,又怎么可能承受得起比十万金刚山还重的理证观察呢?
所谓的离一多因,本来是观察事物本体的一种推理,但实际上,对万法的果、因等也可以推理,因此,有些论师认为它是对整个诸法进行观察的一种推理。当然,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对任何法进行剖析时,只剖析到一定位置并不是佛教的特点。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呢?通过离一多因来观察,最后一个法也得不到,将一切法都抉择为空性。反过来说,对自己的心进行推测时,众生相续中如须弥山般的邪见最后也会全部摧毁无余,比如认为实有的“我”存在,但对“我”进行剖析之后,所谓的人我、法我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样,对于我们无始以来就执著为存在的柱子进行观察,实际根本不可能存在,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对于这样的空性继续串习,最后将轮回苦海中所有的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全部推翻,便可以获得解脱,这就是佛教的特点。
现在的物理学家或者个别论师,有的通过仪器的方式观察,有的通过自己的理念智慧进行剖析,最后将这些法分析成原子、分子一直到最细微的夸克等,这时他们或者说什么都不存在,或者说有一个最细小的法。他们是不是真正通达了佛教的空性呢?不是的,这只不过是通过分别念观察得出一个结论,从实际修证中,并没有真正证悟万法空性的道理。
佛教已经完全超胜了现在世间学人的境界,现在世间上通过分别念观察得出来的结论,与佛教的境界相比较根本不值一提。这一点并不是我们自吹自擂,而是通过很多理证可以证明的。
甲曹杰的《中观庄严论注释》中说:一和多可以包括在互绝相违中的直接相违当中。任何一种法,既然不存在“一”,所谓的“多”也就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多体必须由一体来组合,怎么会存在无有“一”的“多”呢?就好像无树不成林一样。
关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下面引用《楞伽经》的教证作了说明。现在藏文的《楞伽经》实际全部是由汉文翻译过来的[2],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伽山宣说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与《解深密经》被称为大乘总的经典。其中既讲了唯识宗也讲了中观宗,最后承认究竟三乘。而《涅槃经》、《宝积经》、《月灯经》等经典当中主要讲到中观最殊胜的道理,最后承认究竟一乘。
下面麦彭仁波切引用《楞伽经》的教证,说明首先必须承认万法唯心,到最后,唯识宗的究竟观点也与中观宗一样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楞伽经》中说:“若以心剖析,本性无所取,故彼等无说,本性亦称无。”通过智慧进行观察,一切万法的本性无有丝毫所得,可以言说的是此是彼也不存在,既然无有可言说之法,能够真实以意缘取的本性也就不可能有。又云:“若以心剖析,无有依他起,遍计圆成实,以心岂安立?”在胜义中观察时,实有的依他起和无实有如毛发般的遍计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到最后,遍计法和依他起都不成立的圆成实也不能成立,既然全部无有,又怎么会在你的心识面前安立呢?根本不能安立。
经中又说:“无性无有识,无实无普基,如尸愚寻思,劣者立此等。”此处“普基”指的是阿赖耶。外境色声香味触以及执著它们的种种识根本没有,一切万法所依赖的阿赖耶也是没有的,可是,一些没有智慧灵魂的如尸体般的愚者凡夫始终认为这些法全部存在。
依他起是一切显现的来源,就像我们放电影的机器一样;正在放电影的时候,屏幕上出现的各种人物、场景,就是现在正在显现的法,也叫做遍计法;外面各种各样的形象,在实相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就是圆成实。也就是说,幻化的来源叫依他起;如同毛发般幻化的各种显现,叫做遍计法;所谓的遍计法根本不成立,已经证悟到这一点,叫做圆成实。
他空派的很多人认为:圆成实的本体是存在的,遍计法自己的本体是空性的,依他起的本体不空而以遍计法空。实际上,从中观的角度来讲,遍计法和圆成实全部是空性的,这一点在《楞伽经》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所谓的依他起、遍计法、圆成实以及阿赖耶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凡夫愚者分别寻思为存在。
彼经又云:“凡是相有实,识意之动摇,我子尽越已,彼等享无念。”对于执著外六处、内六处等一切相为实有,以及依他起意的动摇分别等,真正佛陀的弟子已经完全超越了上述这些执著,他们所享受的是无有任何执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上述教证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心观察分析,“一”与“多”的体性都是无有可取和可得的,因此,无法以语言说其为“是此是彼”的“实一”与“实多”,心里也无法执著“是此是彼”等,这以上说明了外境不存在的道理。心同样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以心剖析时,依他起、遍计法与圆成实三者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怎么能以心来安立它们存在呢?
有人会想:倘若不存在,山河大地等一切法为什么会被世人所公认呢?
这也是众生的一种分别念。外界的色等境以及眼识等有境实际都不存在,住所、身体、受用等内外一切有实法,以及受持彼等之种子阿赖耶也是不存在的。然而,远离智慧取舍的如同尸体一般的凡夫人,却说外境不存在、心识存在。此处不仅破斥了小乘有实宗,而且对唯识宗的观点也作了遮破。
如果有人想:既然这些凡夫人全部如同尸体一般,那么,真正精通法理的诸位智者,真正具足智慧生命者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中呢?
远离一切戏论的诸位智者,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等诸位佛子,已经完全通达了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无有自性的道理,真正超越了蓝黄等行相、内处外处之有实法、眼识等识以及依他起之意的动摇等所有分别戏论,最后处于无有任何分别的境界当中。
这以上已经解释了《楞伽经》这一教证中所说的意义。
在讲解名言时,智慧卓越的法称论师在这个世间上是无与伦比的。但在藏传佛教中,对于法称论师因明的观点,噶mb、鄂译师等认为以中观来解释;萨迦派的果仁巴论师则认为,应该按照假相唯识的观点来解释;宗喀巴大师说,应以真相唯识宗异相一识的观点解释;麦彭仁波切则认为,法称论师名言的究竟观点,应该是真相唯识宗能所等量派的说法来解释。无论如何,法称论师的究竟观点以唯识宗来解释非常合理。
法称论师曾经亲自说过:“何定观实法,真实无彼实,如是彼等无,一与多自性。”任何一个人去观察眼前所显现的法,在真实义中都不存在一个实法。其原因是:所谓的一体和多体根本不存在的缘故。
此处法称论师也讲到了离一多因,但是它与胜义当中离一多因的观察方法稍微有一点差别。这里虽然讲到“一不成立多,多不成立一”,但是并没有对实有“一”不存在作详细的观察。所以麦彭仁波切在解释《释量论》中真相唯识能所等量派的观点时说:我在其他论典中已经阐述完毕,这里不作广说。意思就是说,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已经作了详细阐述。
法称论师接着讲到:“异实诸外境,设若一非理,彼心种种现,亦岂成唯一?屡屡思外境,如是离行相,是故相空故,皆称无自性。诸智者所说,彼理当明了。”
形形色色的这些外境当中,如果某法以一体的方式不存在,那么,各种各样的相怎么会成为一呢?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外境进行观察时,所谓的外境其实远离了一切行相,就像《金刚经》所说的那样,一切相都是假的、虚妄的,全部是空性,这就叫做无有自性。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3]:一切万法如芭蕉树一样,不可能存在。对万法进行观察时,经得起观察的法微尘许也得不到,如此抉择下来,最后已经抉择为空性了。所以,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不要说中观当中,法称论师在《释量论》里面也已经明确讲过了,大家对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所宣说的道理应该如是了知。
[1] 未观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后后之果也。
[2] 《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藏地流通的《楞伽经》均转译自汉文。一名《入楞伽经》,北魏时代菩提流支译成汉语,共九卷二十八品,后由郭法成(藏族译师)译成藏文;一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由梵文译成汉文,名《一切佛语心品》,共八卷,后由郭法成译成藏文,并将汉族轨范师万希(音译)之注释亦译为藏文。
[3] 《入菩萨行论》云: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