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五节课
 
{返回 大圆满前行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597

第七十五节课

思考题

294、什么叫依止上师?哪些是错误的依止方法?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

295、我们依止上师的数量,应该是一位还是多多益善?为什么?

296、作为弟子,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对照自己,你能做到哪几条?

297、弟子要以哪三种方式承侍上师?其中,上师最欢喜的是什么供养?这种供养包括哪些内容?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面已讲了如何观察上师,即具有法相的上师可以依止;不具法相的上师,无论怎么样,也不要去亲近依止。这一点,佛陀及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强调了,所以在依止上师修行的过程中,应当如理如实地作取舍。

讲完了观察上师之后,接下来就是依止上师。

戊二、依止上师:

所谓的依止,主要是以佛法依止,即弟子要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要给弟子传法。

然而,现在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依止上师,就是弟子问上师:“您可不可以摄受我?”上师心情好的时候,点点头,承认“你是我的弟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暂时就不答应。一旦得到了上师应允,弟子就特别开心,到处请客好好吃一顿。所以,很多人被摄受的界限,只是上师的口头开许,就像世间的一种承诺。

当然,这种方法或许也可以,毕竟有些高僧大德的境界不可思议,通过他无比的加持和智慧来摄受,这也未尝不可。不过依据诸多经论的观点,真正的依止上师,应该是以佛法结缘,上师传授佛法,弟子接受了之后,才算是建立了依止关系。

有些人明明在上师面前灌过顶、听过法、得过很多窍诀教言,却不承认这是一种依止,不承认是自己的上师,反而跑到另一位从没得过法的上师面前,悄悄地说:“我是您的弟子,您是我的上师。”这样的依止,除非你是利根者,像迦叶尊者在佛陀面前说:“您是我的本师,我是您的声闻。”承许一下就可以得戒体。此外,对普通人而言,没有佛法经论的传授,不可能算是依止上师。

这个问题,如今在很多城市比较常见,希望各位要详详细细翻阅经论,看到底什么才叫依止。《正法念处经》中讲过:“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如果有人对你哪怕只说了一句善法,他也称为是你的上师,从那个时候起,你就应当对他尊重,态度要跟以前不同。如果没有这样,想用其他关系来依止上师,可能不太符合佛教的教义。

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呢?正如《华严经(33卷)》中所说:“善男子,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我们要把自己当成身患重病的病人,善知识是治疗我们的医生,善知识所说的法是灵丹妙药,依教奉行能遣除一切病苦。这个教言非常关键,否则,就算你依止了善知识,但以上四想[1]若颠倒了,那再怎样精进也无济于事。

现在有些人,在上师面前得了一个法后,从来也没修持过,就像医生给你问诊开了药,但你根本不吃一样,怎么可能对治相续中的烦恼?除非你遇到的医生十分特殊,根本不用吃药,只加持一下就可以。但除此之外,若想治好自己的病,医生一定要开药或传授方法,你也一定要谨遵医嘱,这样疾病才有希望遣除。

另外,看病一定要找对良医,倘若你胃特别痛,却去科学实验室找一位教授,这完全是缘木求鱼。同样,我们众生心里特别可怕的烦恼疾病,21世纪的超级科学技术无法解决,什么样的知识分子或智者也束手无策。有些人皈依其他宗教,有些皈依世间的气功师,这样虽可以暂时带来一些安慰快乐,但究竟从生老病死的轮回大海中解脱,他们却无计可施,唯有佛教才能做到。

而在学佛的过程中,你不想解脱就另当别论了,如果想要解脱,依止善知识才有希望。自古以来,虽有许许多多智慧高超的人,但要想解脱的话,没有依止善知识绝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若想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务必要按照此处所说的比喻,像重疾缠身的病人依止善巧的明医,或者像恐怖路途中的旅客依止勇敢的护送者,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危害时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依止商主,想到达彼岸的船客依靠舵手一样,依止一位具有救护力的上师。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说:“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当然,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智悲力统统具足的上师,末法时代不一定找得到,但只要上师有一定的悲心、智慧、能力,直接或间接能改变我们的相续,实际上就可以。不过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就算找到了具德上师,也不一定有时间去依止,在这种情况下,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上师的教言,然后对此依教奉行,也可以叫依止上师。

其实,依止上师不一定非要天天跟着,上师走一步也不离开,上师坐着自己也在旁边,上师吃饭就傻傻地看着,这个不一定叫依止。若能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渐获得上师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方式才叫依止。有些人总以为一直陪着上师才是依止,假如上师出去不带自己,就表明上师不摄受自己了。实际上,这样的依止没什么意义,就算上师经常把你带来带去,你也不一定能解脱。

要知道,依止上师有不同的方式,尤其在当今时代,弟子若依靠各种方式了解上师的教言,比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些早上起来怎么修?晚上怎么修?白天怎么把佛法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对此全部明白的话,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否则,就算是佛陀在世,也不可能天天把所有弟子带在身边。

看过佛陀传记的人都清楚,昔日佛陀身边也只有阿难尊者、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等几个弟子,多的时候有250或2500个,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让每个弟子都跟着,成天给佛陀倒茶,跟佛陀特别亲近——常有人认为,“亲近”上师就一定要跟上师坐得特别近,与上师同住同睡。实际上并非如此,弟子若想亲近上师,关键还是要将上师的密意、上师了解的经论教义尽量通达。

在此过程中,假如你信心比较大,依止很多上师也可以。现在有些法师说:“依止善知识只要一个就好,修法也不能杂了,只能修一个法门。按照古人的传统,跟定一个老师决不可以跟第二个人学,不能听第二个人的教诲,否则,依止多了,听多了、想多了,烦恼就多了,智慧就没了,最终得不到成就。”对此观点,有人曾引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2]进行了驳斥,该经还说:“善财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善知识,不违其教。”

我想,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假如对所有人都要求:依止上师只能是一个;或者依止一个上师不对,必须要依止很多很多,这两种说法都过于极端。要知道,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情况各不相同,有些人具有不少烦恼和分别念,一个上师不一定能调化,故适合依止很多善知识;而有些人若依止多了,心可能会乱,烦恼也会增多,故依止一个就够了。以前我也遇到过有些道友,依止好多上师之后,担心这个不高兴、那个不高兴,把自己弄得特别累,最后跟人抱怨道:“我以后任何上师都不依止了,一个人修独觉果位就行了。”因此,依止上师的多少,要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只要你想从轮回中解脱,依止上师是必需的,否则,要获得成就非常困难。

 

下面讲讲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

一、精进大铠: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的意愿。

二、智慧极坚:心情一定要稳定,不会因暂时的一点违缘,比如上师不高兴,或跟道友之间关系不太好,就认为师徒缘分已尽,马上收拾东西,找班车离开。依止上师不像跟企业领导打交道,关系好的时候,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一旦关系不好了,不但可以随便离开,还会用各种态度谩骂他。依止上师绝不能如此,倘若你违背了上师言教,舍弃了一位上师,那以后即使依止再多上师,也很难以获得成就。

有些人认为这只是密宗说法,显宗中不存在这个问题。这种观点我不认可,不说别的,只要详细看一看《华严经》中要求对善知识是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明白视师如佛并非密宗的一家之言,而是大乘了义经典中再再强调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解脱的因缘离不开善知识,这是谁说的呢?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不是普通人随便讲的。除非你把佛陀的教言统统舍弃,否则,根本无法否定它的合理性。

三、承事上师:要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为了给上师办事,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是依靠法性力,自会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否则,稍微累一点、苦一点,或者遇到一点点违缘,就立刻舍弃上师,这样的弟子肯定无法与上师相应。其实每个人在承事上师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违缘,但若能克服一切障碍,长期承事上师,自己的信心、境界、弘法利生的事业就会越来越广大。

然而,有些人认为依止上师不一定重要,自己单独搞个佛教企业,事业就会超过上师。有这种想法的话,最终不但不能如愿以偿,反而容易让自己陷入绝境,连基本的衣食温饱也无法维持。要知道,作为真正的善知识,弘法利生的事业必定不可思议,假如弟子与上师的意愿一致,尽心尽力为上师做事,对自己来讲,才是度化众生的很好因缘。我以前就经常思维:“假如我只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要说利益无量众生,连极个别人也很难帮助。但凭借上师的因缘,与上师的宏大事业结合起来,如今还是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故作为弟子,一定要好好依止上师。

记得《华严经》中讲过,依止上师要有十种心[3]

(一)给侍心:始终有承事上师的发心。

(二)欢喜心:承事上师时非常欢喜,不是整天愁眉苦脸、怨声载道。

(三)不违心:上师有什么样的意愿、想法、要求,自己都尽量不违背。

(四)随顺心:一定要随顺上师,不能上师说上,你偏偏说下,非要讨价还价半天。有些人总喜欢故意刁难,本来上师让他做件事情,他却一直借故推辞,直到上师特别失望了,他再开始慢慢答应,中间把上师“折磨”半天,这样也没有必要。

(五)不求利心:承侍上师没有自己的利求、目的、用意。

(六)一向心:全心全意地依止上师,此外没有别的心态。

(七)同善根心:上师做任何善事,自己都尽量参与。诚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说[4],哪怕供养上师一点一滴,甚至发自内心随喜,善根也能同样获得。

(八)同愿心:上师做任何一件事情,自己都要与上师共同发愿。

(九)如来心:把上师看作真正的如来。

(十)同满行心:跟上师一起圆满弘法利生广大事业的行为和心态。

这十种心,弟子务必要具足。

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都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不能夹杂很多私人的要求和事情。

拥有以上法相的弟子,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也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其实真正依止善知识的人,并不会特别考虑自己。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经常讲:“我们学院的老管家索顿,上师说什么他都听,一下来便开始办,从来也不想自己。而其他有些法师,总是考虑:‘会不会别人对我看不惯?’‘我会不会有一点损失?’在为上师做事时,思前想后就有很多顾虑……”

跟索顿管家平时接触,我们也都比较谨慎,为什么呢?因为每一次开会或私下商量,法王若问他情况,他就一五一十反映,下面谁说什么都如实汇报。后来大家比较害怕。于是他每次开会商量前,都提醒我们:“你们说话要注意啊!否则,等一会儿法王如果问了,我什么话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去哦。”这样一讲,大家就不敢开腔了,不然,过一会儿全部报上去了。(众笑)

回顾以往,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值得忏悔。但总体来说,当时学院的条件不像现在,那时候环境特别艰苦,我们以苦行来依止上师,对经论里的要求也学过很多,现在看起来,还是稍微有点欣慰,有一种快乐之感。

实际上,弟子若能舍弃自己,一心一意地护持上师事业,以这样的恭敬心和信心,必定会无勤获得解脱。法王如意宝也常引用“唯以敬信得解脱”这个偈颂,教诫弟子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放弃自己的一切利益,竭尽全力依教奉行。并且,这种依教奉行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时间要越长越好。

然而,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依止上师的时间很短,学一段时间没新鲜感了,就又去寻找别的上师。当然,寻找别的上师也没什么不可以,但从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看,他们依止上师的时间都非常长,这样才会对自己有很大利益。

要知道,在一切修行中,对上师依教奉行的功德最大。有一次,冈波巴尊者想到上师米拉日巴尊者那里求个甚深教言。到了黄昏时,他去了上师那儿,问上师:“积累资粮的方法,究竟是哪一个最殊胜、最无上?”

尊者回答说:“密集金刚和金刚四座等续部中都说:‘供养三世一切佛,不如供师一毛孔。’所以,供养上师的功德最大,是积累资粮最好的方法。”

冈波巴又问:“那还有没有比这更高深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呢?”

尊者言:“还有一个。比供养上师更大的功德,就是依教奉行,依靠上师所传的口诀如理如实修持,如此则功德更大。”

这些金刚语若好好思维,里面真的有很甚深的涵义。但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能不能做到依教奉行呢?不说别人,我自己就很惭愧。假如法王如意宝正好讲《如意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中依止善知识的内容,几天内我的态度还是很好,“噢,要把上师看作佛一样,不能生各种分别念,一定要如理如实地依教奉行”。但过了一个月就忘了,很多道理都想不起来了。

所以,凡夫人往往都是这样,一个法不能始终贯穿于一生。比如刚讲寿命无常时,自己会观修一下“我什么时候会死啊”,早上起来也觉得会不会马上死掉。但过了一个月以后,这种观念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修行太差。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闻法来经常充电,不然,过不了多久就会故态复萌,始终无法产生真实的定解;同时也要精进修持,只有这样,自己所得到的定解,例如把上师看作佛、对上师要依教奉行,永远都不会退失。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修行方面下功夫。

 

此外,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大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

要想具备这种心态,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以前我依止善知识时,好像有时生不起这种信心,但转念一想:无论从上师的事业、智慧、悲心哪方面看,上师都肯定是佛,如果只是个凡夫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些。比方说,学院每年开“极乐法会”、“金刚萨埵法会”,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集聚在一起,同一个时间共诵佛号或心咒。我毕竟是个佛教徒,相信念这么多佛号肯定有极大功德。上师呼吁开一个法会,马上就能摄受如此多的众生,共同行持善法,从事业方面看他决定是佛,不然,凡夫人哪有这种能力?

就拿我来说,有时候很想帮助别人,求他们可不可以听法、皈依,但真正做起来特别困难,度化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可是对上师而言,稍微一个行为,马上就能扩展到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那些人,跟东方人的心态完全不同,对一些领导、明星不会盲目崇拜。但当时法王去国外时,依靠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男女老少见了上师后,都能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当下就会皈依,发愿修持正法。因此,把上师视为佛应该不会很困难。

二、具大智慧: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

上师要度化很多众生,言行举止势必有不同的甚深密意。如果他只度化你一个,那天天讲适合你的话语、做适合你的行为就可以了。比如你特别喜欢比丘相,上师就示现为规规矩矩的比丘;你特别喜欢坐禅,上师就天天闭目打坐,这样的话,你一看到上师就起信心,把上师视为佛也很容易。然而,上师度化的众生并不是一两个,也不是几百个,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甚至包括看不见的很多非人。因此,上师所说的一句话,也许你听了不一定喜欢,但它肯定对其他众生有巨大利益,甚至能令其当下解脱。所以,上师不管有什么样的言行,我们都要有接受的能力。

三、广闻博学:能受持上师所讲的一切正法。

有些人在上师面前虽然听了法,但下来过后天天看小说,甚至在上师讲课时,也不错过时间加紧“用功”。还有些人只是上课时听听,私底下从来不看书。我们学院就有这种人,居士中应该也有吧,我可以发誓:他们除了上课时看一遍书以外,其他时间根本不看。

按理来讲,作为真正的弟子,不管哪个上师传了什么法,至少也要看一两遍。以前我依止善知识时,无论再怎么忙,每次听了一堂课后,至少也会看一两遍,看今天讲了些什么?到底是怎么分析的?上师是怎么讲的,我的理解又是如何?这种习惯一直都有。但现在是21世纪了,弟子的好多法相也“与时俱进”,变得面目全非了。

四、具有悲心:对一切众生有大悲心,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

五、敬护净戒: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

六、三门调柔:身语意寂静调柔。说话也好、做事也好、跟道友接触也好,不会特别刚强难化、野蛮粗暴。

七、宽宏大量: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有些人心量太狭窄,被别人碰一下,就火冒三丈:“你碰什么?看什么看,我又不是鬼,有什么看的!”

八、慷慨大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

九、具清净观: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不会每天观察上师和道友的过失。

其实,想挑一个人的毛病相当容易。有些人用十年的时间弘法利生,戒律也非常清净,大家不一定看得出来,也不一定觉得他很了不起。但如果有一次他在某个场合中抽了烟,就算只有短短一分钟,大家也会指指点点,把他以前的功德一笔勾销。所以,人看过失的眼睛特别厉害,看功德的眼睛基本没有。别人做再大的弘法利生事业,他也不以为然,但只要犯了一丁点过失,就被夸大得无以复加。我们作为弟子,对上师也好、道友也好,最好不要有这种分别念,如果有的话,应意识到是自己内心不清净。

十、具惭愧心:假如造了恶业,要立即想到:“我这种恶行,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

惭愧心真的很重要。《增一阿含经》中说[5],有两个妙法可护持世间,即知惭、有愧。倘若没有这两个法,整个世界就乱套了,没有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尊卑之别,人就跟牛羊等没什么两样了。

《涅槃经》中还讲过[6],从前有个人睡觉时房子起火,衣服被烧光了。此时他若裸体逃出,尚有一线生机,但因为有惭愧心,他觉得裸体示人特别羞愧,结果宁可被火活活烧死了。以此心念,他死后立即转生天界,数万年中获得天王的果位,到了人间也成为转轮王。可见,知惭有愧的功德非常大。

然而,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听说美国、包括中国都特别喜欢裸体,这样出来的话,人们非常欢迎,自己也觉得很成功。有个明星曾说:“反正只要出名就可以,其他不管了,有没有衣服都一样!”这种现象非常可悲。

话说回来,弟子若能知惭有愧,依止上师就有一种约束感。不然,做什么都会无所谓,甚至觉得上师跟自己完全平等。现在不少人强调极端的民主,声称老师和学生是一样的、上师和弟子是一样的、父亲和儿子是一样的……这样的话,社会伦理就全部乱了,是特别危险的。所以在这里也讲了,有惭愧心相当重要。

我们务必要具备这些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对此归纳道:“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下面对弟子所应具备的法相,用几种比喻进一步描述:

一、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心意,万不可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惩罚,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骏马。

马跟猫、狗等动物不相同,那些动物若被打了,就会对主人有怨恨心,甚至咬你作为报复。而驯服的骏马完全不一样,主人就算天天用鞭子打,它也像大修行人一样默默承受。作为弟子也应当如此,不能因为上师的几句呵责,就忍受不了,反而把上师痛斥一顿,或者想狠狠揍他一顿。

二、上师指派你做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因来来往往而心生厌烦,犹如船筏。

三、能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桥梁上无论是好人、坏人都会经过,桥梁不会因此不高兴,依止上师也是如此,不能对上师的吩咐挑三拣四,非要做好的,不做不好的。

四、能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

五、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

六、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

七、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有些人总抱怨上师不公平,天天不满自己,其实这是上师对你的加持,你应该当“断角牛”。

这些都是《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依止上师之法。记得《八十华严》中,还宣说了要以二十一种心依止善知识[7]。这些心若归纳起来,可摄为寂天菩萨《集学论》中的九种心:如大地心、如金刚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如孝子心。若能以如是心亲近善知识,时时具足恭敬欢喜,远离一切骄慢,自己决定获得成就。

关于依止上师的比喻,《功德藏》中总结道:“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8]所说依师法。”

 

在此基础上,弟子还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具体来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我们要通过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然而现在有些上师,对上等的修行供养、中等的承侍供养不太喜欢,反而对下等的财物供养趋之若鹜,以至于个别弟子认为:“我对上师有什么什么财物供养,是个大施主,是最令上师欢喜者。”这样可能有点颠倒。实际上,对上师最好的供养,就是修行供养。

当然,修行供养也不一定指天天修法。我们这里有些发心人员觉得:“年底考试时我好惭愧啊,365天都在发心,从来没有修行过,没办法去供养上师。所以,上师您老人家千万不要生气。”其实不是这样的,倘若你在帮助众生、摄受众生、利益众生,《华严经》中讲了,这就是上等供养。如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你若是为了众生做事,那不舍菩提心、摄受众生、饶益众生、代众生苦等诸多供养就包含其中了,这是最好的供养,是上师最欢喜的,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长阿含经》中讲过,佛陀要示现涅槃时,前往拘尸那城,准备在娑罗双树下入灭。佛陀让阿难在树间为他铺设床座,要求头朝北、面向西,以示佛法将传布北方,并在那里兴盛。这时,娑罗树虽未到开花的季节,却突然开起花来,纷纷飘落到佛陀身上。

对于这一奇异的景象,佛陀为阿难解释道:“这是栖居在娑罗树林,笃信如来的夜叉天神,以非时之花来供养我,但这并非真正的供养。”

阿难问:“那什么才叫真正的供养呢?”

佛陀回答:“只有受持我的法、修行我的法,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我们平时经常想:“佛陀的恩德特别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供养呢?”其实,依教奉行就是对佛的最大供养,也是对上师的最大供养。有些人总抱怨:“哎哟,我福报太浅薄了,别人都能供养上师,我连一分钱的供养也没有。”实际上,对上师财供养不是很重要,自己若能如理闻法、如实修行,即使上师没有发现,佛陀没有马上给你一种“反馈”,这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法供养,我们务必要尽量做到。《法句经》云:“若有智者,见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长阿含经》也说:“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此处的“受法”与“行法”还是有点区别:受法,是指在上师面前听课或翻阅佛经论典,以此来接受法义;行法,则是明白了道理之后,实实在在去修行。然而,现在有些佛教徒很值得惭愧,不要说行法,就连受法也很难做到。汉地《大藏经》中有那么多殊胜教义,他们从不拿出来翻一翻,只是将其束之高阁,完全当成一种收藏。前两天听说,学院个别法师和道友开始看《大藏经》,我真的很高兴!倘若你们这样接受佛法,然后对里面的教义尽量行持,这就是对如来的一种报恩,也是对佛陀和上师最好的供养。

现今有些人一直浪费时间到处化缘,非要用钱来供养上师。但这样的供养,不一定对上师有利,反而对上师的名声、事业可能有影响。作为弟子,只有如理如法地闻思修佛法,才是最上等的供养。在此基础上,假如你因缘、条件允许,可以再作些财供养、承侍供养。总之,孰轻孰重一定要搞清楚!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窍诀宝藏论》中还讲了六想,如云:“转为道用作想之六法:殊胜上师作为名医想;道友护士实修疗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药想;获得果位作为病愈想。应当断除一切颠倒想。”

[2] 《八十华严》中讲的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

[3] 《华严经》云:“彼菩萨摩诃萨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于善知识,起给侍心、不违心、随顺心、欢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满行心。”

[4] 《前行》云:“当殊胜上师奉持菩萨行而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时,如果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包括心中随喜在内而同行,那么依靠大德的无上发心力所得的善业资粮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5] 《增一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

[6] 《大般泥洹经》云:“譬如丈夫远行寄止他舍疲极而卧,大火卒起焚烧此家。惊觉见火烧逼其身欲出火难,衣服烧尽自愧裸身,不出火宅遂至烧死。以惭愧功德故,身坏命终,八十千返为三十三天王,复百千返为梵天王,来生人中常为转轮圣王。不堕恶趣永处安乐因惭愧故如是。”

[7] 《华严经》云:“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傭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心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8] 契经:此处虽然主要指《华严经》,但其他的佛经,如《正法念处经》、《毗奈耶经杂事》等中,也有不少依止善知识的教言。


{返回 大圆满前行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四节课
下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六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四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四十一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四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二十七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六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三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五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二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四十二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学习持戒[栏目: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07-032皈依离众苦[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六天[栏目: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佛法真理火难焚[栏目:传喜法师]
 中台禅寺八十六年度秋季僧众第一梯次精进禅七 86.9.4─86.9.11[栏目:惟觉法语]
 净土班和加行班都要修加行吗?[栏目:佛海启航·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