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依止上师后,如果还观察上师的过失,要如何转变此种心念?如何与上师保持良好的师徒关系?
 
{返回 嘎玛仁波切·解疑答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65

问:依止上师后,如果还观察上师的过失,要如何转变此种心念?如何与上师保持良好的师徒关系?

答:这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

当然,一位上师首先必须具备当上师的资格。具德上师的资格,在佛陀的教育里,有明确的说明,最基本的条件是上师必须具有慈悲,不能有任何伤害众生的心。其次,一个真正的上师,他的言行是一致的;如果是冒充的上师,心中所想、口中所说和身体所行,往往都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这个上师的作为,不是建立在慈悲之上,无法言行如一,行的是「十不善业」,就要放弃依止,但是不必毁谤。

不过以凡夫的念头,难以有绝对正确的是非判断。为了避免因为对上师的不敬而障碍修行的成就,所以在藏传佛教的教育里,大部分会教导弟子在依止上师之前,首先要观察上师三年,再决定自己适不适合依止这个上师;当然上师也会观察弟子三年,以决定适不适合教导这个弟子。因为藏传佛教非常注重「传承」,所以弟子在未依止之前,要对一个上师的传承、他所依止的上师、学习过程及修行的时间,都有真正的了解。当这些都有可信赖的依据时,弟子就可毫无怀疑的依赖这位上师。

西藏有句话:「只要有虔诚心,狗牙也会长出佛舍利。」就像一颗狗牙,当然没有任何的加持力,但是当一个人对它产生强烈信心,当成佛牙虔诚供奉时,佛陀的加持力,就可能透过狗牙来加持这位虔诚者。一个人有没有受到佛、菩萨、传承上师们的加持,「虔诚心」是重要关键。如果弟子能将凡夫肉体的上师当成真佛,自然能对上师产生犹如对真佛的虔诚心,也就可以得到如真佛的加持力,彼此的关系也会保持得非常良好。

此外,如同在虔诚者的眼中,「佛像」与「真佛」是无二无别一样,上师正是诸佛本质的化现。佛陀留下了他的法相尺寸,后人依照这些尺寸,用陶瓷、木材、金、铜、玻璃等不同材质,摸索雕塑出象征佛的佛像。当我们看到佛像时,会想起佛的大慈大悲,想到遍知一切者的大智慧,因而产生强烈的虔诚之心。这并不是因为铜或琉璃等材料有什么功德,因为铜就是铜,铁就是铁,木头就是木头,并不是真佛;而是因为我们看到佛像而对佛陀产生虔诚心,所以佛陀就透过我们的虔诚心来加持我们。好比我们有电视或收音机,当电视台发出频率时,我们刚好调到相同的频道,就可以观看或收听到节目。如果头脑就是一架收音机、一台电视机的话,就不需要这些铁块,用头脑接收就可以了,但是这是做不到的。同样的道理,因为我们无法亲见真佛,所以须藉由佛像来与佛陀相应。

但是,除非是非常虔诚的人,才会对不同材质的佛像,产生无二的虔诚心,一般的凡夫俗子还是会有分别心,所以在面对珍贵的材质时,比较容易生起虔诚心。这不是因为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加持力,而是源于我们有分别心。同样的,当我们视上师是与诸佛无二无别的真佛时,就可以得到真佛的加持力,也就不会常常以凡夫眼观察上师的过失。

若是弟子将上师当成凡人相处,他在弟子眼中就是一位凡夫良师。这样观待上师的弟子要知道,人与人相处时,他人的作为有时并不一定是要伤害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常常有猜疑别人言行、动机的念头时,良好的关系就很难维持下去。

比如,有两个人是好朋友,有些话平时讲讲没什么特别感觉,但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情形下说出来,对方却会认为受到伤害。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时空,会有不同的感受,是因为好与坏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以凡夫当下的心情来决定的。

因此,如果是在类似这种状况之下,要与上师维持良好的关系,弟子就要用心学习上师在身口意中有利于众生的事业,而不是常常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评论上师。

这就是为什么在藏传佛教里,大都以莲花生大师来象征所有的上师,因为只要是以凡人的眼睛看凡人,自然就会有缺点存在。这种缺点不一定是上师的过失,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杂念,而对上师产生不顺意的看法,所以很难依据凡夫的肉眼所见、耳朵所闻来断定对与错。

简而言之,依止上师后,在自己的凡夫眼中,上师一定会有过失。但很多时候也许是自己的无明或过失,才会看到不如己意的情形。所以,依止上师后,如果还观察上师的过失,就要戒慎的对待,要不就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之后,对上师只有尊敬。如果对上师的作为,觉得不如己意时,就「敬而远之」,不需要去批评、毁谤,因为依止后又毁谤,是不如法的,这样只会导致自己的过失,增加自己的罪业。


{返回 嘎玛仁波切·解疑答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在修法时精神散乱,无法如法观想该怎么办?停下来回向,还是继续念诵?
下一篇:要如何克服想亲近上师却又畏惧的心情?
 怎样的修行是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应该怎样做到适度的修行?
 佛教徒是内教徒,是向内观察,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功德?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帮忙佛事?师兄弟之间的意见不同如何面对或处理?..
 为何藏传佛教的修行者,有些是有家室的瑜珈士?
 平日要如何检验自己是安住在慈悲中?还是在无明烦恼中?
 观察到自己正处于烦恼或是沮丧时,应该如何对治?
 当遇到对于求布施的众生有怀疑,是否还要满足其所求?
 「抛弃苦」和「知道苦不是真实存在」有何不同?
 象普贤十大愿里面“随顺众生”,我们用什么办法随顺众生?起了瞋心怎么办?..
 为什么要皈依上师?皈依上师在藏传佛教是不是很重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论(济群法师)[栏目:菩提道次第·参考资料]
 在福田种玉米[栏目:慧礼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一一)[栏目:杂阿含经]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八卷)[栏目:净空法师]
 与胡文虎君谈话[栏目:太虚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十七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禅修手册 四念处的实修[栏目:禅修手册]
 修禅不可错认消息[栏目: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栏目:刚晓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七[栏目:刚晓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