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岁末子夜探法义──对〈无私的风险与诱惑〉的回应
 
{返回 昭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85

岁末子夜探法义──对〈无私的风险与诱惑〉的回应
释昭慧

   谢谢Spring的回应,我本是在睡前想收信一下,怕延误了重要公事的处理,但妳的论述十分精彩,让我精神为之一振。妳的观察是细腻的,而且确实洞见“善的骄傲”或其他烦恼的杂质,会循“利他”方式而无所不在地渗入。

   我早年对这些现象,曾采用隔岸观火的批判态度,最后我谦逊地发现我的批判,是只见东隅而不见桑榆的,而且没照顾到众多面向的广大因缘,甚至可能已伤了某些人的善心,这样的反省与忏悔,让我改变了行为模式。

   不是变得乡愿了,而是打自内心变得柔软了,打自内心接纳了那些吞吐日月的浩大江河;同时也接纳了一项事实,即:长江大河会挟带杂质滚鼓而下,但它的功效决非像我这样的涓涓细流所能企及,这就是缘起世间的杂染相与清净相。

   只是,民主的问题要用更民主的方式来解决。同样的,善念的杂质也要以更纯净的善念来洗刷它。一些生命层次较浅的人,倘若不被连哄带骗地抛入到善的洪流,让他们在几近催眠状态下加入行善者的行列,于这过程中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那也是一种自利),那么在三业肆意不善或放逸无所事事的身心状态下,会更自误而误他的。

  说到深处,“自利”或“利他”都还是“我相”与“人相”未除的隔碍。当我们洞观缘起法相的脉络密接,会使得“饶益”而非“匮乏”的状态,是同体相关而不能截然分隔自他的。

   不思议解脱的利他,不等于不管好自己的身与心;身与心不健康的人,不可能带来他人的喜乐,反倒会成为他人的包袱,因此,让自己的身与心健康是我们的责任。让自己的身与心健康,转换成佛学名词就是“自利”,不思议解脱也不能脱离这个基础。其不同只是:不为自利而自利,却可为了更大的负载而充实自己。

   至于这样做,是否依然在恋着另一种形式的我?其自我检验的简易法则就是:无论是再伟大的功德(含善因与善果),我是否能随时将这些功德“放下”?是否会有类似“吃吗啡上瘾”的感觉,而对这些功德恋恋不舍?在别人做同样(乃至更好)的功德时,是否能打自内心对他们自在随喜并充满感恩?

   身形不可能甩开影子,简而言之:活着不可能摆脱身与心的五蕴,因此“我见”与“我爱”是如影随形的,也因此华严经中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是没有修习过程的。

   要让人不滑回到自我中心的顽强惯性,那是要具足正见、善巧与精进力的。倘若没有正见、善巧与精进力,加入修习的过程,那种惯性会以各种面目,来掩饰“我见”与“我爱”的。倘若没有走过这样一条自我训练之路,那么除非利根上器,(那也是宿世正见、善巧与精进力的因缘使然),否则很难不沦于“行善的傲慢”。

   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德,看到了赎罪券背后隐藏的功德论陷阱,要从教会的功德论中摆脱,而强调“因信称义”,与“上帝白白的恩典”。但言语都会有表达的极限,这类“白白的”概念也依然是有其陷阱的。

   佛法的深度与广度,经常是在深刻的诘问之中,可以更清晰呈现的,这样分享也让我深为法喜,岁末子夜竟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写了一封深探法义的回函,这真是好的开始!

    顺祝

新年快乐 六时吉祥
昭慧 合十 2009/12/31


{返回 昭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谛框架”+“金刚杵” 研究方法论的惊喜
下一篇:佛教杰出女性奖颁奖典礼致词
 女性更贴近“成佛之道”——参加Sakyadhita 2008国际会议感..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发展之回顾与前瞻(上)
 「护生」精神的实践举隅——台湾动物现有的处境与佛教界当前未来的援助之道..
 “布施欢喜”的修道典范——忆开果长老尼
 佛教与女性 -- 解构佛门男性沙文主义
 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
 无常、无我,大悲、大愿——佛指舍利的启发
 病中的无言之教——印公导师九秩晋五嵩寿感言
 博学、严谨、慈悲、自在的菩萨典范——侧写帕奥禅师
 动物保护法令,不应“一国两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四)[栏目:悟殷法师]
 佛教与科学(陈慧光)[栏目:佛教与科学]
 楞伽经 断食肉品第八[栏目:白话佛经]
 失踪的花盆[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学习慈悲与包容 - 要包容不要包庇[栏目:从心沟通]
 十二因缘空[栏目:曹越]
 这世界无处不美[栏目:星云法师]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修菩提心[栏目: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佛教对生活的看法(静波法师)[栏目: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准提神咒之心想事成[栏目:准提菩萨感应篇·生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