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1
 
{返回 张秉全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53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

嗣法门人了梅集

杂著

般若净土两门大义

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

彻祖这一段开示,是说空有二门,是不二的,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般若是空门,是说一法不立的真空道理。虽说真空,也不坏有相的缘起法,乃是从森罗万象中说性空。净土是有门,是说万德圆彰的妙有道理。乃不离性空而说缘起,说净土有种种庄严境界。虽说有种种庄严境界而仍不碍性空。如此说来,则空有二门互不妨碍。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妨缘起。般若,净土二门,不但二不相碍,而且互相助成。正因为有缘起之法,方可说缘起性空,若离开缘起,,说什么是性空。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则缘起实为说性空依据。相反,正因性空,方能缘起。若离开性空去说缘起,凭什么说缘起?犹如明镜,惟其性空,方能照象,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啊!所以性空实为说缘起依据。如此可见,空有二门,不但互不妨碍,而且互相助成。

如古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

上明空有不二之理,这是引古人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二句,作为空有相辅相成的佐证。

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彻祖说:缘起是有相,性空是无相,缘起性空,两者同时存在,既然同时存在,自然便有双泯(或云双遮)双存(或云双照)的意境。双泯双存,同时存在而无碍,此即是禅门所谓向上一著,教下所谓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也是当人本源心性的另一种说法。由此可知,佛说种种般若,(凡有八种)如大品、小品、放光、光赞、道行、金刚、胜天王、文殊问般若。等。无非为显示此一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也无非为显示此一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皆悉指归于本源心性。所谓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昔有人问云栖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

从前有人问莲池大师说,参禅念佛,二门怎么融通?,大师答道,若然是两物,还可用融通二字加以和会,今本是一物,同一本源心性流出,还用得著融通么!噫!真是直截了当,得其旨趣之名言。

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然则般若净土两门,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合尚著不得,况可更论其相成相碍也哉。

这几句是彻祖评论,他说道:所谓禅,是净土之禅;所谓净,是禅之净土。禅约真空一面说,净土约妙有一面说,真空妙有,本非两物,融通它作什么呢!如此说来,般若净土两门,既然同一从本源心性而出,不但不可分,合也无从合起,分合尚且不可得,何况更议论禅净二门相成或相碍之多余空话呢!

西有解

西有者,谓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耳。若谓定方实有,不可移易,此凡情执著之常有也。若谓一切境界,循业发现,即其现处,当体全空,此则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谛交彻之有也。

彻祖这篇《西有解》,是说西方的确是有,但包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

若说西方是实有,而且方向定在西边,不能改变,这是凡情执着常有之见。若说一切境界,自然也包括西方境界在内,都是循业发现,即其所现之境,当体全空,这是非有而有,(此为妙有)有即非有,(此即真空)真空妙有二谛圆融交彻而说有之西方。

若互夺双亡,二谛俱泯。则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两立,二谛俱存。则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双泯时,便双存,正双存时,便双泯。双泯双存,同时无碍之有也

若说空有二法互夺双亡,如此则真空妙有二谛俱泯,这是从非空非有角度说有西方。若说空有二法相成两立,则是真空妙有二谛,同时俱存,这是从即空即有角度说有西方。若持正空有双泯时,又双存;正双存时,又双泯的观点,而说有西方,这是空有同时无碍之说有西方也。

又此有缘起性空,不堕有句。性空缘起,不堕空句。二义只成一法,不堕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义,不堕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超之有也。

又:此有,是缘起性空,所以不堕有句。是性空缘起,所以不堕空句。说空,说有,二义只成一法,因为空有不二啊!也不堕亦有亦空句,虽说亦有亦空,只此“西有”一法,空有二义具彰,这是双照中道之说有西方。也不堕非空非有句,此则说有西方,乃四句(有、空,双亦、双非)全超之说有西方也。

又此有性空缘起,该得有句。缘起性空,该得空句。二谛双存,该得亦有亦空句。二谛俱泯,该得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该之有也。

又:此有,性空缘起,侧重在缘起,则全包有句;缘起性空,侧重在性空,则全包空句。若真空妙有二谛双存,则全包亦空亦有句;若真空妙有俱泯,则全包非空非有句。此则说有西方,乃是四句全包之说有西方也。

又唯全超故全该,设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该四句。唯全该故全超,设有一句不该,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则圆教有门之有也。

又:唯是全超空有等四句,故能全包空有等四句,倘若有一句不超,也不能全包四句;反过来说,唯是全包空有等四句,故能全超空有等四句,倘若有一句不包,也不能全超空有等四句。为什么呢,四句圆融啊!此则说“西有”,乃是圆教有门之说有西方也。

又西方依正庄严,皆一切众生性所本具。特借弥陀大愿为增上缘因,一显发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则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

又:心外无一法可得,西方依正庄严,皆是一切众生心性中本具,特借弥陀四十八大愿为增上胜缘,与行人信愿持名妙行,一为显发而已,何尝有少许法新得哉!由此可知,说“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净至善妙有之有西方也。

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圆融,不可思议。

又:有句固然是有义的表诠,但有句也融通空句的空义,也融通亦有亦空句,也融通非有非空句。以四句相融故,有之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也不离一句。然则有句固然是有句,空句也不离有句,亦有亦空句,也不离有句,非空非有句,也不离有句。全一句即(即,不离之意)四句,全四句即一句。一四圆融,不可思议。

又此有空等四句,执之则成四种邪见,通之则为四方便门。执成邪见网,永堕外道种族,通为方便门,便入圣贤阶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触著便烧,此谓四边不容执著也。

又:此空有等四句,执著则成四种邪见,(执有堕常见、执无堕断见、执亦有亦空,堕相违谤;执非空非有,堕戏论谤)能于此四句融通,则为四方便门。执著此空等四句,便为邪见网所笼罩,永堕外道种族。融通此等四句,则为入道方便,便入圣贤阶位。所以说,般若如大火聚,触著便烧;形容四种边见,(空边、有边、亦空亦有边、非空非有边)皆不可执著也。

又曰,般若如清凉池,随方可入,此谓四门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全清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毫厘无差,天地悬隔也。

彻祖又说:般若一法,如清凉池,四面可入,就是说有无等四门,皆可入道也。然而大火聚,不隔清凉池。得意者,全大火聚变成清凉池,非谓离大火聚别有清凉池也。不得意者,全清凉池变成大火聚,非谓离清凉池别有大火聚。所谓毫厘有差(指执著四句者),天地悬隔(谓不隔而隔,如天地悬隔);毫厘无差(指能融通四句者)天地悬隔(谓隔而不隔,如天地悬隔)。 

华严经节略要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毗卢遮那如来,于菩提场,初成正觉,七处九会,一音顿演,称性法门也。按西域记,此经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尘论。下本犹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结集之后,收入龙宫。以上中二本,非阎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龙树大士,但于龙宫记出此本,流布人间

此段文是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由来,大方广佛华严经乃释迦世尊于菩提道场初成正觉,现圆满报身千丈庐舍那佛所说,这里彻祖说华严经是毗卢遮那法身如来所说者,法报二身一体故。七处九会者,说经之所,凡易七处,法会共经九会(第一会菩提场说经,凡六品,十一卷。第二会普光明殿说经,凡六品,四卷。第三会忉利天说经,凡六品,三卷。第四会夜摩天说经,凡四品,三卷。第五会兜率天说经,凡三品,十二卷。第六会他化天说经,一品,六卷。第七重会普光殿说经,凡十一品,十三卷。第八会三会普光殿说经一品,七卷。第九会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一音顿演者,所说乃佛自证法门,称性直谈界外大法,经所被机,乃破无明证法身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唯谈圆顿大法,不说权渐之教,故云一音顿演。按《西域记》记载:此经传说有上中下三本,上中二本,偈品之多,以世界微尘数计算。下本犹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结集之后,都收入龙宫。因为上中二本,不是阎浮提(即此世界)人能持诵,故龙树菩萨但于龙宫记出此经下本十万偈,流布人间。我等现在所见,就是下本中前面之四万五千偈也。尚有五万五千偈,九品经文在西域有,未来东土。(关于偈,有二种说法:一说,西域经文是横排的,满三十二字为一偈。一说,不论字数多少,凡说一义,从头至末,说义告一段落,即为一偈)

而经来此土,有晋唐两译。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三十九品,即今经也。然文虽未备,义已周圆,神而会之,存乎其人。

此经来华,有晋唐两译,晋本为佛陀跋陀所译,凡六十卷,三十四品。唐本为实叉难陀所译,凡八十卷。虽然经文未称足本,但序正流通三分,义则周圆无缺,所以清凉国师得以三分判经也。若对现在此本《华严》经义,能领会而贯通之,在乎深般若善根之人。

文中前后,共有七处九会。古德判为五周四分,曲尽精详,今古同遵。第一会,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经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举果劝乐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果,乃圣位中修证之圆因妙果,非善恶因果之谓也。后皆仿此。)其次六会,以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觉法门,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别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会,说离世间法门,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泻二千酬,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托法进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也。第九一会,有本有末,初如来现相放光,具答诸菩萨心念所请果海中事三十问,令其现证,为本会。后文殊于福城东际大塔庙前,令六千比丘顿证十信满心,指善财童子南参诸善知识,为末会。共二十一卷,一品。即四分中依人证入成德分。五周中证入因果周也。以前三十八品,虽广谈法界因果,但令生信开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证入。苟无此证,前之信解行俱为虚设,故以证终焉。

此处是说本经分四分五周的情况。清凉澄观国师将全经分为信解行证四分。又将本经析为五周:即一所信因果周、二差别因果周,三平等因果周,四成行因果周,五证入因果周。周者,事理周备,无所欠缺之意。此四分五周解经,非常圆满,古今同遵。内容是这样:信分(即四分中举果劝乐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有六品经文(即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解分(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有三十一品经文,前二十九品为差别因果周,(即如来名号品乃至随好光明品)后二品为平等因果周。(即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行分(即四分中托法进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一品经(即离世间品)证分(即四分中依人证入成德分,五周中证入因果周)一品经,(即入法界品)九会说法内容,大致是这样:第一会,毗卢遮那如来所说自证依正因果法门。二至七会,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法门。第八会,说离世间法门,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连下二千答,重明因果行相。第九会,有本有末,初如来现相放光,具答诸菩萨心念所请果海中事三十问,令彼等现证,此为本会。后文殊于福城东际大塔庙前,令六千比丘顿证十信满心,指示善财童子南参诸善知识,此为末会。彻祖说,以前三十八品,虽广谈法果因果,但令行人生信开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证入。若无此证,则前面信解行俱为虚设,所以以证结束全经,方称圆满也。

详夫全经之大旨,统唯一真法界。盖圆该万有,唯是一心,觌体全真,融通交摄,是为诸佛极证之果海,亦即众生本有之心源也。然法界势含四重,(谓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也。)重重无尽。因果缘起六位,(即前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觉也。)位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于圆融。差别非离平等,平等其差别。初则举法界而全成因果,万德万行昭然。后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一毫一尘廓尔。虽四重六位有殊,隐显开合无定。而原始要终,究不离乎一真法界。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探讨华严全经大纲,唯是一真法界。法界圆该万象。万象唯是一心,觌体全真,性相不二,圆融交摄。此即诸佛极证之果海,也是众生本有之心源也。但法界有四重,谓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重重无尽也。修因证果,缘起六位。即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也。此之六位,位位圆融,所谓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即差别)行布于圆融。差别不离圆融,(圆融即平等)圆融其差别。差别非离平等,平等其差别。差别,有相也。平等,离相也。两不相离而互成也。若无平等,何有差别。差别也不存在啊!若无差别,怎显平等。平等也不能显现啊!初则举法界全体而说修因成果事法,万德万行,昭然在目。后乃融因果事法于法界,一毫一尘,全体法界。(法界即自心本体)虽有四重(四法界)六位(六阶位)不同,隐显开合无定。原始要终,究竟不离于一真法界。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是以一心万法,舒卷自由。三际十方,纵横无碍。十世古今互现,无边刹境交罗。犹帝网之千珠,光含众影。类天池之一滴,味具百川。故界标华藏,具见染净之融通。而佛号毗卢,直示应真之不二。五周四分之金文,澜翻于口海。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灿于义天。可谓教启无上圆宗,法穷甚深理窟者矣。

所以一心具足万法,万法唯是一心。小大不二,一多自在,舒之则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卷之则纳须弥于芥子中。三际十方,纵横交彻而无碍,十世古今,前后如幻而互现。无边刹境,重重交罗而无尽。犹如帝释殿上之千珠宝网,一珠之光,影入千珠,千珠之影,又映一珠。光影互含,重重无尽。又如一滴海水,具百川之味。所以世界标名华藏,具显染净之圆融;佛称毗卢,直示真应(二身)之不二。五周四分之金经,如波澜翻滚于佛口。六相(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十玄(表示事事无碍法界十种相,通此义,可入华藏玄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之妙旨,若群星灿烂于义天。真可谓华严一教,开启无上圆宗,甚深谛理,穷尽一乘法藏者矣。

故得若闻若见,圆文殊智鉴于自心。或诵或持,启普贤行门于遍界。人人入金刚之藏,尘尘树功德之林。直得一生事办,则我即善财。但使法界愿周,而谁非净满。经云,此经不入一切余众生手。论云,唯咐嘱最上大心凡夫。斯言岂无谓哉。

此段是彻祖劝持《华严》之文,其利无穷。若见若闻,定能圆文殊妙智于自心,或读或诵,决可启普贤大行于遍界。如此,则人人入金刚之宝藏,处处植功德之芳林。直待一生大事成办,则我即善财良友。但使此经普行于法界,愿得实现,则谁人不是惑净智满之毗卢遮那佛也。经云:此经不入一切余众生手,论曰:唯咐嘱最上大心凡夫。斯言有在,岂是无有根据之空谈。

故知排斥久修开士,聋瞽上德声闻。是皆所以融权执,引大心之深意也。然则食金刚之少许,固已植乎圣因。剖大经于微尘,终有待夫智者。

彻祖说,古来弘华严宗大德,往往排斥不解圆顿教之久修大士,贬低有上德而无大心之行人,称其为似聋似瞽的小果声闻。这都是为了化解彼等权渐情执,引导启发大心一番苦衷啊!然而华严经王,一经入耳,如食少许金刚,决定不消,固已植下成佛之圣因。而将华严大教,完全剖析出微尘奥义,则有待于具大智慧之高贤。

况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千重楼阁,指声弹而顿开。非贝叶之所能诠,岂管窥可得而测。勉述大端,聊备采览云尔。

何况一字法门(喻一真法界)纵使以海水为墨汁,也书写不尽。千重楼阁,弥勒一弹指间而能顿开,此种道理,既非文字所能解释,岂我管窥所能测知。今勉强述其大概宗旨,聊备读诵(华严)者采摘披览,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如欲详明者,藏中有清凉观国师疏钞。枣柏李长者合论。其疏尽精微,冲深包博。而论得大体,痛快直截。二者参而观之,则华严大旨,无余蕴矣。

结末,彻祖说:经藏中有清凉澄观国师著《华严疏钞》枣柏李长者(李通玄)著《华严合论》,疏论各得其妙。疏钞字解句释,精微而冲深广博。合论则得其大体,痛快直截,而不拘于文句诠释。若将二书参而观之,则华严大旨,尽在其中,无余蕴矣。

楞严二决定义

为了解释彻祖这段论述“二决定义”开示,有必要先了解二决定义是什么意思?

二决定义,语出楞严。决定义者谓决定如此,断然不能改易之意。楞严会上,由于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如来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与果觉,二者本来不异。(因心果觉决定不异)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立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此第一决定义也。

又:由于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之时。故佛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业与所受报,本来虚妄不实。(惑业苦决定虚妄)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无上菩提,决定可证。此第二决定义也。

初义盖示根中之湛性为真因,真因得而后果证可期。二义盖指根中之结相为惑本,惑本明而后断修有要。湛性者,六根之性也,不变之真也。结相者,六根之相也,随缘之妄也。斯则唯一六根,特相妄性真之别耳。惟其相妄,故须解之令尽。惟其性真,故可依而为因。

初义,就是第一决定义。就是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二者本来不异,若依此不异之心而进修,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如来开示众生六根之性,此为进修之真因,真因得而起修,(从性起修)证菩提佛果,决定可期。第二决定义,如来指出众生六根之相为起惑造业,因业受报之本,本来虚妄不实。此为惑本,惑本若明,则以后断惑造修,方能得其要领。何谓湛性?即六根之性也,亦即不变之真如也。(如眼之见性,耳之闻性等)何谓结相?六根之相也。亦即根尘所对随缘之妄心也。如此说来,惟是一个六根,只不过相妄性真罢了。惟其相妄,故须解之令尽(如何解之,六根不令外驰也)惟其性真,故可依而为修因(谓从六根性上起修也)。

然真既不变。则妄即本空。而妄既缘起。则真必全隐。约妄缘起而真全隐,修德固不可缺。且真不变而妄元空,性德尤所当明。性德固资修德而显,修德全依性德而成。合二门之义观之,真妄交融,性修双妙之旨,无余蕴矣。

此段是说不变与随缘,及性德与修德之关系。然真既不变,则妄本空明矣。而妄既随缘而起,真必全体隐没无疑。约妄心随缘起后,真必全隐而言,则知修德必定不可或缺也。况且真不变而妄元空,性德尤应明白。性德必定依仗修德而显,修德亦必全依性德而成。二者相辅相成。《大乘起信论》立真如门与缘起门。合真如缘起二门观之,真妄交融,性修双妙之宗旨。彻底道尽,无余蕴矣。

然则推此而往,根身世界,物物头头,真也妄也,圆陀陀,活泼泼,浑无定相。云为动作,心心念念,性也修也,净洒洒,赤裸裸,了无定执。如是则何惑不断,何果不成。而实亦无断无不断,无成无不成。特对迷心倒见者强分别耳。

然则据此推论开去,根身也好,世界也好,法法头头,说真也可,说妄也行,圆陀陀,活泼泼,浑无定相。云为动作,心心念念,是性啊!是修啊!净洒洒,赤裸裸,无法定执为一。为什么?约相是妄,约性是真。随缘是妄,不变是真。但真妄不二,(如水波相依然)全真成妄,全妄即真。(如水乳交融)能如是理解,则何惑不断,何果不成。而实际上也是无断(约妄本空说)无不断(有断惑证真之事)。无成(约心本是佛说)无不成(有成佛之事)横说竖说,均无不可。不过为迷心颠倒众生勉强分别,有种种说教而已。

楞严顿歇渐修说

彻祖这段论述,从楞严会上世尊对阿难满慈(富楼那)不同的开示,显示法无优劣,贵在契机,顿渐无二,念劫圆融之理。

前云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一世界相续二众生相续三业果相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似令一念顿歇也。此云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多闻,只益戏论。似令历劫渐修也。阿难之根,不劣于满慈,而满慈之位,差胜于阿难,何其修证难易之相悬若是耶。此盖世尊据念劫圆融之理,顿渐不二之宗。显妄空以夺法执,斥徒闻而策真修。即所谓看孔著楔,应病与药也

这段文是彻祖引楞严经中世尊开示富楼那,妄心本空的话:“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即贪嗔痴)三因不生,(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从这段话来看,世尊似乎主张顿修,令一念顿歇妄心也。但世尊对阿难的开示,说法又截然不同:“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从这段话来看,世尊似乎主张渐修,令历劫渐修也。彻祖据此评论道:阿难根性,不劣于满慈,(不比富楼那差),而富楼那之果位,差胜于阿难。(反略高于阿难),满慈已证四果,阿难犹是初果。为什么修行证果难易如此悬殊。世尊据念劫圆融之理,顿渐不二之修,显妄元空以夺满慈(即富楼那)的法执,故说妄心若歇,歇即菩提的话;而对阿难则又说多闻无功,只益戏论,意在策其真修。对象不同,说法有异。所谓良工看孔著楔,良医应病与药,岂有定法也哉!。


{返回 张秉全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
下一篇:彻悟禅师语录卷上5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十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法华经品题略解—嘱累品第二十二
 法华经品题略解—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华经品题略解—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3
 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法华经品题略解—序品第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2)[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
 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释传道)[栏目:人间佛教]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十一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做好眼前该做的事,也就是与置心一处相同的意思吗?[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人人皆可成佛[栏目:放不下就打碎·盛噶仁波切]
 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 (三)宗教生活 2.如何修持戒?[栏目: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
 第二部 1.透过开放性的声音获得慰藉[栏目:西藏医心术]
 念观音求生西方可以吗?[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玄奘怎样变成唐僧(侯虹斌)[栏目:玄奘研究]
 何谓心外求法?[栏目:法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