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2
 
{返回 张秉全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53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2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上士一决一切了”者,上士,指上根大机。无上妙法,唯大乘菩萨才能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一了百了。故云“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之士,于此妙法,只益多闻,未能信解。故云“中下多闻多不信”也。

“但自怀中解垢衣,”者,垢衣,喻无明烦恼。垢有染污之义,衣有盖覆之义。见性之士,但自不为无明尘劳垢衣所盖覆,自然天真显露,灵光独耀。故云“但自怀中解垢衣”也

“谁能向外夸精进”者,见道之人,潜藏密修,韬光不露,不屑于事相上坐禅行道,向人夸说我能精进也。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却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发言毁辱谓之谤,是为不是谓之非。见性之人,其心安然,不为顺逆境界所转,一任人毁辱于我而不辩白。故云“从他谤,任他非”也。既不辩白,即不受恶言,谤言还归谤者自己。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耳!故云“把火自烧徒自疲也。”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者,此二句承上从他谤,任他非而来,谓我闻毁辱之言,恰似饮甘露,不生热恼。既不生热恼,当体是即空、即假、即中之不思议实相妙境,故云“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也。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耳闻恶言,观照不起嗔心,功德法财自然增长,则彼毁谤之人,乃反为我逆境上善知识。故云“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也。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者,此亦承上而言,谓若不因讪毒毁谤之言加及于我,我能谛了善恶之声,皆不可得,当体无生,即起怨亲平等之心,坦然忍受。若不能如此,何以表我无生慈忍之道力也。

“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宗通者,即洞明宗旨,深达本源,故云宗通也。说通者,善能讲说,名相法数,一一了知,故云说通也。宗说双通者,极为难得。永嘉大师始习天台教观,发明知见。后往曹溪,得六祖印可。故曰“宗亦通,教亦通”也。

“定慧圆明不滞空”者。因中谓之止观,果上谓之定慧。定慧不二,谓之圆明。此圆明之性,非小乘滞空者所能决断,故云“不滞空”也。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永嘉大师云:非但我今独自了达圆明法性,恒河沙数诸佛亦皆同证此定慧不二之圆明法性。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狮子为兽中之王,若哮吼一声,群狐屏迹,百兽皆脑裂,恐怖而走。喻大乘菩萨所说圆顿法音,天魔退避,外道潜踪。故云“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也。

香象,喻小乘声闻、缘觉之人,虽有威德,若不能回小向大。闻圆顿大法。多不能谛信,如闻狮子吼,即失威奔走。如法华会上五千退席之俦是也。

“天龙闻之生欣悦”者,诸天龙王,闻狮子吼时,心则欣欣然而悦也。喻大乘菩萨闻佛说大法,心生欣悦,踊跃无量。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漫游江海,涉历山川,寻师访道,为了何事?无非为了决择生死,发明己事,故云“寻师访道为参禅”也。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者,自从往曹溪六祖处印证心地法门,了知一切诸法,本不生灭,自性本无去来,与生死不相干涉。故云“了知生死不相关”也。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祖宗门下,扬眉瞬目,拈槌竖拂,头头示道,法法全彰。或行或坐,或语或默,真如之性,湛然不动。故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

证道之人,体达诸法如幻,我相本空。假饶有人利刃、毒药相加害,我亦坦然无惧,视同等闲。故云“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也。

“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我师得见燃灯佛”者,我师,即释迦如来。世尊因地为雪山童子时,值燃灯佛出世,以五百金钱买莲华,往献于佛,并发愿言:愿我成等正觉。燃灯佛即为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说法度人,与我无异。故云“我师得见燃灯佛”也

“多劫曾为忍辱仙”者,世尊因地曾为忍辱仙人,于山中修诸苦行,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而心无嗔恨,乃至舍身饲饿虎,割肉施饥鹰,种种苦行,非止一劫。故云“多劫曾为忍辱仙”也。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前三句,乃永嘉大师伤叹之辞。无量劫来,受无量身,生死海中,头出头没,无有休息。故云“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也。

后二句,牒前伤叹之辞。大师言:自从顿悟,了一切法无生,则于如幻如化诸荣辱境上,有何忧喜可得。故云“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也。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入深山,则远离尘嚣也。住兰若者,梵语阿兰若,此云闲静处,即僧舍也。岑崟者,山高貌。长松下,头陀行者所栖止处。见性之人,随缘度日,或居深山岩谷,或住寂静僧舍,或禅定于长松之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优游,超然自得貌。阒寂,静寂貌。出家之士,识心达本,静坐、安居,不为尘劳所羁绊,何等潇洒自在。

“觉则了,不勉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觉则了者,觉悟真心本有,妄境原空。但得念念观照,目击道存,自然左右逢源,一了百了,不必于有为法上,去施有为之功。盖此与一切有为法不同,故云“觉则了,不勉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也。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住相布施,即著相行施。因不与般若观照相应,故成有为功行。既是有为功行,其所感果报,但得生天之福。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也。譬如仰箭射空,势力既尽,还堕于地。合天福享尽,还复堕落恶道,受种种苦。故云“犹如仰箭身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也。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人天福报,会有尽时。小乘诸位,终属权果,非究竟法。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清净觉地。一超直入,即不历僧祗获法身之意。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我今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莫愁末者,若得其本,末则自知,不须愁也。本即真如自性,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不生灭,本来现成。故云“但得本”也。

“如净琉璃含宝月”者,琉璃,喻法身妙境。宝月,喻解脱真智。境智冥合,灵光腾古辉今,犹如琉璃瓶中内贮明月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者,如意珠,即摩尼珠,喻心宝。《法华经》云:“独王顶上,有此一珠,不妄与人”。此之宝珠,人人本具,非从外得。但由众生妄念所覆,不能显现。永嘉大师云:我今已解此如意珠,以此自利,以此利他,应用无尽,故云“自利利他终不竭”也。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

澄江月照,松风吹拂。在此长夜清宵中,本分道人何所为?此是出格大人境界,不独凡夫不知,小乘人亦不能测也。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谓之佛性,或谓之戒珠,或谓之心地,或谓之心印,随其功用,各得其名。能觉知故,名曰佛性;莹净无垢,名曰戒珠;能生诸法,故曰心地;号令群品,名曰心印。名有多种,体唯是一。森罗万象,器界山河,皆同一体,雾露云霞,犹体上衣。故云“雾露云霞体上衣”也。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

钵,即钵盂,应量器也。僧人乞食所用。锡杖,取振时作锡之声,乞食及驱走兽之用。名降龙钵者,世尊度三迦叶时,降伏火龙,故名降龙钵。名解虎锡者,昔高僧稠禅师,在王屋山习禅,见二虎斗,即以锡杖中解之,二虎各分散而去。故名解虎锡也。

“两钴金环鸣历历”者。锡杖两边有圆形之耳,称钴。表真俗二谛。两边各有三环,共六环,表六波罗密。中心,表中道也。鸣历历者,振锡之声,甚为清晰,历历可闻也。昔永嘉大师持锡往曹溪,谒见六祖绕禅床三匝,振锡而立,即斯物也。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首句谓不是外现威仪,标立形相,虚然执持也。

“如来宝杖亲踪迹”者,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如来,现在诸佛皆执故,为圣人标帜。故云“如来宝杖亲踪迹”也。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二乘之人,弃妄求真,断见思烦恼,证偏真涅槃,非究竟出离。大乘之人,了真妄同体。全真成妄,全妄即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不求真,亦不断妄。何以故?了知实际理地,真妄二法皆不可得。故云“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也。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者,言无相者,约真谛说,泯一切法也;无空,即是不空,约俗谛说,立一切法也;无不空者。无,即是空,不空,即是有,二者融通,故曰无不空,此约中谛说,统一切法也。三谛圆融,如伊字三点,不纵横,不并别,即佛三德秘藏,中道实相。故云“即是如来真实相”也。

“心镜明鉴无罣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明心之士,心如明镜。照鉴物象,不起分别,故无有罣碍,廓然广大。清净含莹,无有边际。故云“廓然莹彻周沙界”也。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境非外来,乃在一切众生一念心光影现之中,故云“万象森罗影现中”也。

“一颗圆光非内外”者,自心光明,如一颗摩尼珠之圆光,灵珑透剔,莹澈十方,无有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

豁达空者,即断灭空也。拨因果者,由著断灭空而拨无因果也。世出世间,一切因果,善恶等业,毫发不爽。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既落断灭之见,拨无因果,所招殃祸,犹如大海漭漭荡荡,既深且广。故云“漭漭荡荡招殃祸”也。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若弃有见,而著空见,其病亦如拨无因果一样,故云弃有著空病亦然也。下引喻,譬如有人,避水之溺而投诸火中,取死之道等耳。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舍弃妄心,欲别取真如之理,则此取舍之心,反而成巧伪之行。巧是聪慧,(指分别心)伪是愚痴,无真正智慧。(无分别智)何以故?真妄同源,心外无法,舍一取一,徒增妄心,转失真源。

后二句亦承上取舍之心成巧伪而来,谓禅之人,不了心地法门,存取舍之心而修,皆非究竟,尽属有为。以真性其大无外,本无可取舍故,若以取舍心而修无上菩提,何异认贼为子,欲其亲附,总不可得。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自性本具恒沙称性功德法财,今不得受用,反而减损法财,磨灭功德,无不由于心意识之故也。盖心即第八识。此识为无覆无记,摄藏染法种子,遇境逢缘,能起现行;意即第七识,此识为有覆无记,念念执我,令众生妄想不断;识即第六识,此识攀缘六尘境,起种种分别,与五十一心所恒相应,力用最大。由此心意识三,引生妄想连续不断,造种种业,乃损法财、灭功德之罪魁祸首。故云“莫不由此心意识”也。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此二句是说,禅门参禅是离开心意识而参的,若能离开心意识,无生知见之正智,自然现前,此智不为境界所动,具大威力。故云“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也。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是世间大丈夫。今言大丈夫者,乃出世间大丈夫。秉智慧之剑,以般若为锋刃,闪金刚之光焰。破烦恼网,出生死界。金刚,金中最刚。此物极坚利,坚故,万物不能摧;利故,能摧万物。以喻金刚般若也。

般若威力无穷,非独能摧伏外道之心,早先也曾使天魔惊惧,落魄丧胆。《宝星经》云:有一天魔王,平日以手按地,三千大千世界皆悉摇动。佛成道时,领诸魔众,欲于佛前,以手拍地,碎须弥山,恼害世尊。世尊即入慈心三昧,是时魔方乃举手,须弥忽隐而不见,是时魔王,心惊胆战而遁。故云“早曾落却天魔胆”也。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谓之慧剑,或谓之法雷,或谓之慈云,或谓之甘露。原是一法,随其功用而且得种种名。能破魔网,坚利故,谓之慧剑;能骇动物机,增长善根故,谓之法雷;聚集人天,善能号令,谓之法鼓;能荫覆群生,使得清凉,谓之慈云;能消热恼、除饥渴,谓之甘露也。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者,龙象,喻宗门中出格高人,蹴踏,喻高人之作略、施为,能以般若之慈云、甘露滋润无边众生,三乘(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五性(凡夫性,二乘性,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皆因之醒悟。谓无论上中下根,均被其所润泽者也。


{返回 张秉全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3
下一篇:《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1
 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
 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四
 厌离行与欣求行
 法华经品题略解—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法华经品题略解—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辑要2
 法华经品题略解—方便品第二
 八句名言,往生津梁——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