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闻思修
 
{返回 宽见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1

闻思修 

宽见法师

有的人并不知道闻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闻佛法而闻佛法,为了舒服而闻佛法,为了感动而闻佛法。

我们学佛不是为了被佛法感动,而是为了把佛法变成自己的东西。很多人学佛很想找到一种被感动得东西,第一次很好,第二次很好,就像看同一本书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被感动。当然,这样也好,但是要看看,它是否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呢?不要仅仅是被它感动,每次感动之后就又睡大觉去了。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在重复上演一出戏:做错一件事,忏悔,又再做错事,又忏悔;或者,看一本书,感动,忘记,又看到这本书,又感动,又忘记……我们得到一样东西却不能让它持久。我们常讲闻思修,当你闻到这些东西以后,要通过思和修把它消化掉。

为什么说闻思修三慧?你要把得到的东西坚固化,这就是忍,安住,这就是定慧、止观。我们都不能把它定下来,每次都要反反复复,比如过去出现了一个问题,师父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好,解决了;下次又犯同样一个问题。这就是没有真正把它坚固化。到师父这里学习佛法,不要每次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要学会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之后,类似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下次是为一个新的问题来。

我们闻佛法只是想着沾光,很少想过这个光要自己把它发出来。我们遇到事了才想到我们需要佛法,可是很少想过我们学了佛法是要去解决事的。一有烦恼,就去请师父开示,一听开示,就好像吃了一剂补药,觉得舒服了。下次,遇到同样的烦恼,再去找师父,又好了……反反复复。其实要是真正把师父讲的佛法吃下去了,自己就会解决问题了嘛。其实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真不如拿个录音机录下来,烦恼的时候放一放。

有些人说师父来了住在城里吧,见面方便。见面是为了什么?见面不仅仅是为了见面。我宁愿大家一年不见面,然后一见面长进了,也不愿意大家天天见面,一年以后还是老样子。 

《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每一小节、每一小节都要经过闻思修,先修“人身难得”,真正认识到“人身难得”,心相续之中都是“人身难得”,“人身难得”已经成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成了潜移默化的东西,成了就是自己的东西了,才能进行下一步修行。每个阶段你都可以给自己打个成绩,“人身难得”在你的心相续里修得怎么样了?打个分。你们以为法师只是讲讲课给大家灌输灌输知识,你们就能得到佛法了吗?!

我们现在是什么都不想经过,一下子就想“空性”。你知道“空性”是通过什么垒起来的吗?我们连砖头都没见过,就一天到晚想那个高楼大厦!砖头在哪里?砖头都包到墙里头去了!就象问大米从哪里来?有的人说,大米就是从仓库里拿出来的呗!这就叫“躐等”!

闻佛法,目的在于哪里?心不能安,到处去攀缘,到处去闻法,你就是闻到了一大堆佛法也没有用,没有一样佛法真正装到你心里去了,你只是为了闻佛法而闻佛法,为了攀缘而攀缘,为了赶集而赶集。一窝蜂地跑去听这、听那,手里抓着一大堆的佛法,个个都让你感动,哪一样法你吃下去了?哪一样也没有真正吃下去。这样学习佛法,效果可想而知,明日复明日,一年又一年,去年遇到这个事烦恼,今年遇到这个事还烦恼,明年还是一样。问题还是那个问题,烦恼还是那个烦恼,就像那首歌唱的,“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上辈子是个啥,这辈子还是个啥,这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只怕上辈子是个月亮,这辈子成了星星,下辈子成了个蜡烛!哪怕我们每次能消化一小点,每天能进步一小点,那n多世以前早已经成佛了!现在搞来搞去还在赶集,还在凑热闹,还是把佛法当成大补丸,当成我有烦恼的时候的一种调和剂,有没有想过要把佛法变成自己的?只是在想我要通过这个佛法满足我什么。所以无论怎么样跟他讲佛法,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思维。这就是很多人学佛的真实现状。


{返回 宽见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谁知道生病的快乐
下一篇:关于皈依的开示
 《修心八颂》讲文一 背景资料
 德商(MQ)、逆商(AQ)、情商(EQ)和智商(IQ)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 2 培养慈悲心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 8 不杀生的利益之非人守护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和思考题之二 第二章 明成佛之所依..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 9 不杀生的利益之常无噩梦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菩萨乘(三)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七 2 远离贪欲的利益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一 6 业力、因果与命运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 2 悲——拔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受既然是苦,那是否有一个不苦的人?[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一[栏目:所依经典·显]
 占察善恶业报经 4[栏目:梦参法师]
 莲师刹土云游记[栏目:圣者传记]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五六)[栏目:杂阿含经]
 为什么学佛 第五章 佛性 9.九法界众生是怎么来的[栏目:能弘法师]
 心灵的河流—圣严法师与马英九的对话 适度节制,合理抒发[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知足[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老祖宗对后代的重要责任[栏目:仁焕法师]
 参禅是行六度波罗蜜[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