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6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82

《广论奢摩他36》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6-20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界的如母有情众生,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纯正究竟圆满的佛果,在得到圆满的佛果而言,要靠闻思修来进行实修,这其中观修是最为主要的部份,听闻是为了思惟,思惟的目的是为了要进行观修,其中究竟、精华的部份是观修的段落。

就观修的方式,主要是靠着忆念和正知好好的来将护、维持,进行实修。即以忆念和正知双运来进行观修,观修的方式应当怎样作,这个部份至尊仁波切在止和观里作了详细的说明。我们对于止观二者的学习,首先观修的方式要有正确的了解,然后按照次第进行实修,这样观修才能做得正确。因为前面对于观修的方式有正确的了解,正确的观修才能掌握观修重点,观修的目标才能够达成,地道的证悟才能迅速的产生,圆满的佛果才能迅速得到。得到之后就能够满足遍满虚空如老母亲的众生的期望,利益他们,如此作就能达成目标,因此把这个内容目标好好的思惟,调整动机来听闻教法。

第三示修时之量p364倒数第四行,前面第一是建立无过失的传轨(规矩),第二是排除有过失的传轨(规矩),第三解释修时的标准何在?首先建立无过失的传轨是什么?有过失的传轨是什么?这里是用「无过规、有过规」(规矩)是指主张的内容,解释的方式。

实修安止的时候所缘的对境是什么?已经辨明清楚了。已经正确界定认明清楚之后,在此所缘对境的基础之上已经了解清楚了,可是心如何安放在上面呢?修安止的时候当然心要安放在所缘境上面,且应该是以忆念、正知的方式安放,即以念知二者结合的情况下,把我们的心安放在所缘境上面。这个方面解释自宗在无过失的规矩作了说明,他宗的解释如何为什么有过失?又要再作一个说明。

前面建立无过失的规矩,然后要说明有过失的规矩是什么?把毛病排除掉,为什么要进行这二个项目呢?就是因为修止当然要有所缘的对境,这个都已经讲解完毕了,正确认明清楚了,最后要进行观修,进行观修当然要以忆念和正知把心放在对境上,用忆念怎么把心放在对境上?用正知又如何把心放在对境上?这些都要作主张、说明,要讲解清楚。

讲解的时候,自宗的解释、他宗的解释就不太一样了,所以要建立自宗的解释是正确、无过失的规矩,他的解释有什么毛病,要排除掉他宗有过失的规矩,因此有前面的二项内容,或许有人这么想把自宗的无过失规矩讲解清楚就好了,不必排除他宗有过失的规矩,这恐怕不太需要吧!这个解释并不是为了去伤害他,而是对我们有所帮助,对于无过失的规矩能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只有单独对于无过失的规矩了解,这个了解还不是非常清晰明白,接下来把有过失的内容作一个详细的分析,指出它的解释是这个样子,它的主张是如何?有何毛病?把这个说明清楚,当然自己对于无过失的规矩就会更加深入清楚,所以单单对于无过失规矩的学习,可能还无法深入明白呢!把有过失的规矩好好的分析,对自己的了解当然会更加深入。

这二者都说明清楚了,内心安放在对境是怎样来安放?有过失的规矩是什么?无过失的规矩是什么?这些都明白清楚之后,接下来当然就是心安放在对境上来进行了,心安放在对境上的时候,安放的时间长短多少?是什么样的情况?这个要解释,所以就有第三项,示修时量。把前面无过失的规矩说明清楚,有过失的规矩说明清楚,接下来当心正式安放在所缘境的时候,时间的长短为何?要解释说明,所以有第三个大纲。

第三示修时量,由念令心住所缘境,应住几久有无定量。(P364倒数第四行)由忆念令心维系在所缘的对境上,应当在所缘对境上能够安放多久,有没有固定的标准呢?前面曾经谈到以念知把心安放在对境上,但是其中以忆念为主,忆念就是让心持续安放在对境上的作用,正知是间接让心安放在对境上,因为正式的力量是忆念,用忆念直接令心安放在对境上,之后用正知分析心到底有没有安放在对境上?这是正知的力量,透过这个方式间接的能够帮助心安放在对境上,这个都讲解完毕。

这里谈到,由忆念令心住所缘,因为念和知之中以念为主要、直接,所以已经住在所缘上,应当安放在上面多久?时间的长短有没有固定的标准?就问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衔接点,要把前面第一个大纲第二个大纲引入第三个大纲,由这个问题引入第三个大纲示修时之量。

首先说明前人的主张,答西藏各派诸师皆说「时短数多」,时间短次数多,原因何在呢?原因的解释不同,(时短数多)中因相(原因何在?),有说「时短乐修中止,则于下次爱乐修习,若时长久则觉厌烦。」有说「时久易随沉掉增上而转,则极难生无过正定。」表示解释的方式不一样,就前人的主张,西藏的祖师前辈开示都是时短数多,大致上的主张是这样子,但这句话的解释方法就有二种,时短乐修中止则下次爱乐修习,若时长久则觉厌烦,这就是时短数多的意思,这是第一种解释。但有人又说了时久易随沉掉增上而转,则极难生无过正定,这又是一种说明,首先是列出前人的主张。

至尊仁波切先列出西藏前人的主张,又追根溯源印度博士的主张,后面谈到,《声闻地》等诸大论中,未见明说修时之量(上座实修的量),引经据典根据无着的《声闻地》、莲花戒的《修次第下编》等等的主张来说明,在无着的《声闻地》《菩萨地》、世亲的许多论典里面没有详细的说明,因为印度无着等等的论典没有详细的说明,所以西藏的前人就有不同的解释说明,不过由无着传到世亲的广大行持的传承,最后到寂护在那烂陀寺就非常有名气了(他是广大行持派很有名的祖师爷),寂护的主要心子(弟子)就是莲花戒。

莲花戒的书里就讲无着内心的主张是什么?在莲花戒的书里可以看到他师父的主张,《修次第末编》谈到这么一个内容「由是次第或一正时(一个小时)或半修时,或一修时,乃至堪能尔时应修」,莲花戒在《修次第末编》明白指出,上座观修禅修之量。

至尊仁波切的说明:此是已成奢摩他后,修胜观时所说时量,莲花戒《修次第末编》所引用的词句,是在胜观修的段落,对修座时间的长短如何作说明,这是指在安止实修完毕之后,进行胜观实修的时候,观修时间的量所作的解释说明。

如果这是胜观修的时间之量,最初修安止实修的方式,应该同理类推就可以知道,初修止时想亦同此,因为前面《修次第末编》这些词句出现的地方,是在胜观的段落做解释说明的,就表示安止已经修完毕了,进入胜观的时候禅修时间的量有多少?这里作一个解释说明,安止已经修完毕了,虽然正式修安止时间的长短多少没有讲,可是因为是放在胜观的段落解释,可以由此同理类推,初修止时想亦同此,前面修安止应当也是与此相同。所以至尊仁波切说应如是行,至尊仁波切根据莲花戒大师《修次第末编》所说修座之量,主张应当是像这个样子而作,这是自宗的主张。

所以应如是行,应当如此来作,我们看看至尊大主实在是智慧超人非常聪明的。因为首先要分析西藏的前辈上师的说法是什么?他们讲的原因是如何?这个要作一个研究分析,还要再去研究分析印度大博士论典的主张是什么?一项一项作分析归纳总结才来进行解释说明,以前西藏的上师提出主张,大概没有把论典好好的寻根溯源,但是至尊大主把前人的主张仔细分析之后进行寻根溯源,从无着的《声闻地》仔细分析,发现在印度的许多大论都没有解释说明,之后看看弟子中(由无着到世亲中)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分析发现莲花戒《修次第末编》有这个说法,不过这个解释说明,却不是在安止的段落所做的开示,而是在胜观的时候所做的开示,在胜观的时候,修座的量时间长短如何有解释说明。但至尊大主提出这么一个说法,如果在修胜观的段落是这样来修行的话,那可以推理得知,最初前面修止应该也是这样,所以至尊大主说应如是行,可见他研究分析的方式是多么好的。

应如是行是指修止之时,应如是行,这是根据莲花戒大师在《修次第末编》谈到,观修时修座时间的量的开示,根据这个开示,同理类推就可以知道,修止的时候应当要这个样子,应如是行。应如何而行就发生这个问题?所以至尊大主后面就开示,前面讲修止应如是而行,但是应如何而行呢?底下要解释了。

前面至尊大主把有过失的规矩(毛病)都排除,之后谈到观修的方式要怎么来进行?要运用忆念和正知,要如何运用忆念和正知让内心将护(维持)在所缘对境上,,之后维持在所缘对境上的中间,还要再回忆所缘的对境是什么?中间还要再做检查,若能如前修念正知,时时忆念观察所缘,这前面所谈到第一项第二项讲完了。

因此要像前面所讲的运用忆念和正知,来维护我的心在所缘对境上,时时是中间还要回忆一下,所缘的对境是什么?然后还要以正知来做检查分析,这些都做了,时虽略久亦无过失,如果像前面那种方式来进行观修以忆念正知来将护所缘,中间还再做回忆检查,如过这样做了,修座的时间略长,其实也是没有什么毛病。

然初业者(初学者,这是一个多义词因为刚开始进入密咒乘门也是初学者,才刚开始接触佛法也是初学者,总之初学者是指这件事情前面没有学过,现在开始学就称为初学者。)现在初学者是指安止的学习者,内心以前还没有产生安止,为了内心要产生安止,把安止拿来做学习,此即是安止的初学者。

就安止的初学者而言,若时长久,如果时间长久会带来辛苦麻烦,会出现二种毛病,第一个毛病:若时长久多生忘念散乱(时间长久,因此就会忘失所缘对境、心思散乱),尔时其心或沉或掉非经久时不能速知。第二个毛病:或虽未失念(虽未忘记所缘对境)然亦易随沉掉而转,沉掉生已不能速知(昏沉掉举生了不能迅速知道)。这是就初学者而言时间不能太久,时间短比较好,原因何在?时间久的话就会产生二个毛病。

第一个毛病是指上座实修时间若长久,忘记所缘对境,内心散乱到别的地方去,如果这样,尔时其心或沉或掉(心陷入昏暗乃至睡着,或心散乱跑到别的地方去、形成掉举,有时候在打座参禅观修时内心胡思乱想,已经离开了所缘对境、散乱掉了,不是昏沉就是睡着了或是内心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胡思乱想、想了很多,内心沉没睡着自己完全不知道,要很久很久才会察觉)非经久时不能速察觉,久久一段时间才会察觉到我的心跑掉了,或者才发现已经睡着了。此时可能心里想到印度的都市怎样!西藏的城市怎样!哪位上师以前做过什么事情!或者想某个地方我也要去,妄念纷飞胡思乱想,要经过长久的时间才会发现我在打座呢!不能这样胡思乱想,所以非经久时不能速知,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发觉自己正在胡思乱想,没办法马上立刻就察觉到,这是一个毛病。

在初学习者而言出现第一个毛病看起来是比较粗糙的情况,第二种的类型就没有那么粗糙了,就比较微细了,第二种类型是说虽未失念(没有忘记我在观修,心还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上,心没有忘失),然亦易随沉掉而转,沉掉生已不能速知。(沉没掉举还是会出现,这上次谈到过,虽然没有忘失对境还是在作观修,不过就此时的有境内心而言,应当是有力量的明分,假设力道不够的话,对境虽然明晰的出现,可是有境执取的力道不够,慢慢就会发生沉没;或者执取的力道太强烈,内心过于紧绷,慢慢会产生掉举,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忘失,心还是安住在所缘境上,沉没、掉举还是会出现,还是有这种危险。这种情况虽然心安放在对境上,但有境执取的力道不够或太紧绷,虽然对境明晰的出现,可是力量太强或是不够,要不是出现沉没就是出现散乱的毛病,这是比较细分的部份。

观修的时候,运用忆念让心留在对境上,这个力量要无过无不及,要刚好中间中庸,这些毛病不会出现,如果太过或不及,毛病就会出现。现在这是在没有忘失的情况下,忆念都还在,但这表示忆念的二个特色没有齐备,我们之前谈到忆念要具足二个特色,要有力的明分,可见这二个特色的条件没有齐备,虽然这二个特色的条件没有齐备但忆念没有忘失,忆念都还在。但是它的特色条件不齐备,因此不是产生沉没就是产生掉举,所以毛病还是要出现,毛病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二个特色不齐备。

易随沉掉而转,沉掉生已不能速知沉和掉产生要久久才会发现,这是因为正知的力量不够,没有立刻去察觉。忆念要具足二个特色,谁来检查分析忆念是否具足这二个特色条件,正知要作检查分析。不过初学者正知的力量都不够,所以检查的力量不太够,因此沉没掉举出现了,正知还没有发觉,要经过久久的时间才会发现,立刻察觉没办法达到,就初学者而言。现在这种情况,忆念仍然还在,也安住在对境上,并没有忘失,不过沉和掉还是会出现,没有察觉,还是要经过很久很久,没有办法迅速察觉它。这个毛病跟前面比起来就比较微细,就是心已经可以安住在对境上,实修好像好一点点,在这种情况之下又出现了第二种毛病。

后面这个毛病,在忆念还存在并没有忘失的情况下,还要用正知来检查分析,忆念没有忘失是指要具足二个特色,一个是专一安住,一个是有力明分。首先专一安住的特色丢掉了,即心同时想二个三个对境,有时候我们禅修的时候,并没有把要修的对境忘记,心还是安住对境上,虽然是安住,但是没有专ㄧ安住,不是在专一的上面来安住,而是好几个上面来安住,所以有时候禅修的时候,所缘的对境当然也没有丢掉,可是同时又想这个又想那个,想二个三个好几个呢!忘失是没有发生,因为并没有离开对境,还是安住在所缘对境上,但是掉举产生了。

安住的情况下掉举还是产生,为什么掉举产生呢?这是因为安住的时候,同时想了好几个二个三个同时一起想,所以虽然安住,但是没有专一安住,即专一安住了。这是在没有忘失的情况下,掉举的毛病也是要出现。在没有忘失的情况下,沉没的毛病还是会出现,这是指前面的专一安住作到了,但是有力明分的条件不齐备。虽然心里没有胡思乱想、想二个三个目标,而是专一安住,但是明分的力量不够,有境有力明分的力道不够,所以就会发生沉没的情况,这是对于对境有力的明分不够,这时候忘失是没有发生,但是沉没还是要发生。

第一种是专一安住的条件不够,虽然是安住,但是内心同时思惟二个三个对境一起想,这就是掉举,这是在没有忘失的情况下还是要形成掉举。我们禅修的时候,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内心没有专一安住东想西想、想很多,虽然所缘的对境也会想到,但是同时又想了好多,这是掉举。其次一种毛病,就是在专一安住的情况下,但是有力明分不够,就会陷入沉没之中,这是二种毛病。这二种毛病的发生,要靠正知去检查才会发现,不过就初学者而言,用正知去检查的话,可能要在时间短暂才容易进行,假如修座的时间稍微拖长一点的话,正知恐怕就没有办法立刻检查到,所以时间短可能会比较好,这是因为这个原因。

相对来看第一个毛病,若时长久多生忘念散乱,尔时其心或沉或掉,非经久时不能速知。第一个毛病,如果时间长久就忘失所缘,内心完全离开所缘对境,已经把它忘失掉,这时候内心没有放在所缘对境上,已经跑地球跑了好几圈了,这部份大家就很容易了解,跟这个比较起来,第二个毛病就比较微细,这个可能是要观修程度稍微好一点点的人才会面对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学习者面对的毛病不是这个,而是第一个毛病,所以第一个毛病大家都很容易了解了。

把禅修的境界修得稍微好一点点,又要面对第二个毛病,也许修禅坐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不忘失所缘,这个还容易做到还可以安住,但是时间再稍微久就很容易忘失所缘,心就跑到很多别的地方去,所以第一个毛病大家很容易了解。那这样一个人经久禅修,修的程度稍微好一点点之后,他可能又要面对第二个毛病了。第二个毛病或虽未失念,虽然忘念没有产生,但是还是要发生沉没和掉举,这个目前好像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这是程度高一点点的人,才要面对的毛病。

后面要解释说明前能障生有力记念,后能障生有力正知,这都是指时间长久之后,沉没和掉举产生的情况有二种情形,一种是已经产生忘失,在忘失的情况下产生沉没和掉举,一种情况是禅修时间久,没有产生忘失,忆念都还在,但还是形成沉没和掉举。前面第一个毛病会障碍有力的忆念的产生,前者是忘失已经形成,然后引发沉没和掉举,这种情况会障碍有力忆念的产生;或者忘失没有产生,还是维系在所缘对境上仍然产生沉没和掉举,这种情况会障碍产生有力的正知,这二种毛病仔细分析是怎样形成,障碍有力的忆念和正知,这二种障碍是如何产生?就是因为修座的时间太久。

就一个初学者修座的时间太久,有些人就产生第一种毛病,有些人就产生第二种毛病,时间太久产生二种毛病,第一种毛病会障碍什么?第二种毛病会障碍什么?第一种毛病会障碍有力忆念的产生,第二种毛病会障碍有力的正知产生,形成这二种障碍当然对禅修会形成严重的障碍,因为禅修就是要把沉没和掉举消灭掉,这要靠有力的忆念和有力的正知。

可是有力的忆念和正知在产生方面而言,靠有力的忆念和正知可以把沉没和掉举灭掉,但这个能灭者(有力的忆念和有力的正知),却遇到这个障碍,由于这个障碍产生之故,有力的忆念和有力的正知不会发生,如果这部分没有的话,就不能消灭沉没和掉举,不能消灭沉没和掉举的话,禅修的目标不能达成,禅修没有什么效果,观修没有办法达成对禅修目标要达成而言,禅修的时候要把沉没和掉举灭掉,但只要禅修的时间一久的话,要不产生第一个毛病就是产生第二个毛病,不是障碍有力忆念的产生,就是障碍有力正知的产生,有力的忆念和有力的正知不存在的情况下,无法把沉没和掉举灭掉,如果没有把沉没和掉举灭掉,禅修就没有任何成效,所以是则沉掉极难断除。

前者能障碍产生有力的记念(忆念),就是会障碍有力的忆念产生,障碍的情形是怎样要作说明,这是就初学者而言,修座的时间如果长久的话,马上就会产生第一种毛病。前者即前面的毛病,是指修座的时间太久,忘失所缘对境,内心想到别的地方去,胡思乱想、东想西想、想的很多,或者根本就睡着了,或者即使没有睡着,可是念头胡思乱想、想很多,形成这样一个情形。睡着了或者胡思乱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修座时间太久,「忘失」太过严重,形成这个毛病,亦即忘记所缘对境,因为忘失的力量强大严重故,所以不忘失的忆念,当然力量就很薄弱,对于有力忆念的产生当然会形成障碍。

之后,虽然前者的毛病没有形成,但是有些人就要面对第二种毛病,第二种毛病也是修座的时间太长,仍然要形成这个毛病。修座的时间如果短的话,对于沉没和掉举有无产生,正知分析检查就容易进行。但是只要修座的时间一加长,正知(检查的心)可能就丢掉了,没办法进行检查,这时候正知的力量很薄弱,不能察知沉和掉到底有没有产生,在没有察知沉和掉有无产生的情况下,如果继续禅修、继续为持下去,会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沉没和掉举的产生要有一个检查的正知存在,现在正知的力量很薄弱无法发挥效果做检查,在此情况下就无法进行检查,这样继续禅修会养成不去检查的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以后禅修也不会去检查,因此当然正知的力量就很薄弱,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做禅修,对有力的正知的产生当然变成一种障碍,即第二者后能障生有力正知。

至尊大主提出二个毛病前者最为糟糕,尤以忘失所缘不觉沉掉(这第一个毛病),恶于未忘所缘不能速疾了知沉掉,忘念没有产生,没有忘记所缘仍然产生沉掉这是后者,前者恶劣于后者,前者是很糟糕的。故为对治散乱失念,修念之法极为重要。前者是比较粗分的项目,或者说比较粗分的烦恼,这个要先把它灭掉,如果这部份没有先灭掉,不可能进行禅修。所以首先要把前项这个毛病灭掉,要灭掉这个毛病要怎么办呢?要如何做呢?故为对治散乱失念,由忘失所缘对境之后,所形成的散乱掉举等等,要对付这个毛病,修念之法极为重要,即产生有力的忆念非常重要,如何运用忆念产生有力的忆念,这个方式要好好的学习。

就初学者而言,前项的毛病是比较粗分的、比较糟糕的、比较严重的,所以这个部份要先把它灭掉,要运用忆念把它灭掉,这个毛病是障碍有力的忆念产生。假设内心产生有力的忆念,当然这个毛病就没有了,所以要靠有力的忆念在内心产生,就能够排除这个毛病,有力的忆念要如何产生呢?内心要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专一安住之后,(专一安住是靠忆念)让忆念的力量变得很强大,形成有力的忆念,第一个毛病就排除掉。

但是心专一安住在所缘,忆念存在的情况下,如何让忆念变成有力的忆念,这非常重要,这前面解释过了。在第三示修时量P364L7故若时时忆念所缘,是生有力正念所须,「时时回忆」是指实修的中间回想一下前面所缘的对境,这种情况下忆念的力量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前面谈到二种危险(毛病),这二种毛病快要发生(出现)的时候,马上停止。假设这二个毛病都没有出现的话,这个修座不必停止,可以继续持续下去。所以这里谈到如果修座的时间太长,就要发生这二个毛病。当修座的时间长到什么程度呢?长到二个毛病快要发生的时候赶快停止,假设二个毛病没有发生的话,那当然继续的实修,看P365L5「若忘念重,」忘失很严重,这是前面所说的第一个毛病。「正知羸劣这第二个毛病「不能速疾了知沉掉」这二个毛病产生了,不能很快了知沉掉,这种情况下则须时间短,修座的时间短就是见好就收。二个毛病快要出现的时候,马上修座就停止。

但是若不忘念能速了知沉掉之时,假设没有忘失,忆念正知都还存在,而且能够迅速去察觉沉掉,「长亦无过。」修座的时间长的话也可以,没有毛病的。因此,修座的长短时间,应该看这二个毛病有没有发生来做决定的,所以时间的长短就变成不一定,完全看这个毛病到底有没有出现,修座的长短当然就没有固定,因此才说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或者半座的时间、一座的时间,各种各类时间不一定。

若忘念重正知羸劣不能速疾了知沉掉,则须时间短。若不忘念而且正知有力量能速了知沉掉之时,时间长也没有过失,故密意云,密意是了解的意思,谁了解到这种情况呢!莲花戒在《修次第末编》谈到了解到前面所谈到的这情形之故,或一时等,或者一个小时等即指一个小时时间、半座的时间、一座的时间或者随顺自己的能力长短来调整,未说定时,时间不是固定的。

总体而言,总以随心所能,故云「乃至堪能」,前面莲花戒的经文谈到,时间的长短如何来做决定呢?不能每个人都一样,要看自己的能力来做决定,这是前面谈的,要以自己内心的能力,来决定自己修法的时间,要嘛长!要嘛短!情况个别差异,不能每个人固定的时间,不可以的,了解到这一点之故,莲花戒《修次第末编》谈到P364倒数第一行「乃至堪能尔时应修」所以才用乃至堪能这个句子,随个人内心的能力来做调整。

禅修修座的时间长短不仅如此还要再讨论,「又」是至尊仁波切还要再补充,还要再做讨论「又若身心未生疾病即应安住,有病不应勉强」有生病不应勉强而修。前面是有二种毛病之下,修座时间长短如何来做一个调配,除此之外,在身心有疾病有伤害的的情况下,应当如何来调整,也还有这么一个问题,就算前面二种毛病没有产生,就是如果忘失形成的时候产生沉和掉,或就算不忘失也有沉和掉,现在这些毛病全部都没有发生,照道理这些毛病都没有发生,应当继续禅修,不是这个样子。还要看看自己身体内心的情况来做一个安排。

譬如一个人他正在读经论的阶段,闻思大论的时候,闻思是最为重要的,这时候观修是次要,整体来说观修都非常重要,但是因为现在的主力是放在经论的闻思方面,所以观修会变成次要,所以假设专一安住在观修的时候,会对他闻思的功德发生障碍,因此在不形成障碍的情况下,当然可以作实修,但是如果形成障碍的时候,就应当要停止。

假设现在专一安住在观修上,而现在主要的重点是放在闻思,那不是对闻思形成伤害了吗?这样就不可以,就应当要停止了。或者这样说,有病不应勉强而修,应当无间放舍(立刻停掉观修)除治诸界病难乃修是诸智者所许如是修者应知亦是修时支分(修座时间分支的解释)。或者有人做禅修的时候,这二种毛病也没有产生,就是忘失和不忘失,沉、掉等等,这些毛病都没有产生,但是假设他整天都做这个观修,那对于大论的闻思就造成伤害,没有办法做大论的闻思,如果没有办法做大论的闻思,将来他的胜慧不会很增强,这里的禅修主要是安止,只能形成安止。对胜慧的增长不会发生很大的帮助,就表示现在如果我专一全部只有做这个禅修的话,对经论的闻思其他的学习又形成一种伤害,所以在要形成伤害的时候,就应该停止,应当要这样来作分配,这是诸智慧者所主张的,关于以这种方式来作实修,也应当了解这是禅修时间长短分支的讨论。

除治诸界病难乃修,把界的伤害去除掉身体方面的伤害,譬如疾病等等,内心方面的伤害,即指就算忘失、不忘失二种毛病没有产生,不过如果禅修太久,对身体总是会造成伤害,所以应当先停止,如果不停止继续坚持,反而对自己将来要产生安止会形成障碍,所以诸界的病难(ㄋㄢˋ),要把它拔除掉,就是这个禅修告一个段落,起来走一走,因为时间久了,就算二种毛病没有产生,禅座的时间太长也是腰酸背痛,所以二种毛病没有产生还是要停止,也要下来来往活动活动,这就是指把诸界疾病或是阻难去除掉,之后再进行禅修。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7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0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悲咒句解 63、娑婆诃[栏目:大悲咒句解]
 弟子为刚断气之亡者助念,某同修向亡者开示,请亡者从眉间处出来,并请一位男众以手凌空,从亡者足底扫至面..[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禅修之要诀[栏目:如孝法师]
 心诚则灵 有感必应──2012年西方寺水陆法会开坛洒净仪式[栏目:宽运法师]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栏目:禅林衲子心]
 闻到异香[栏目:净空法师]
 在家居士选择诵哪部经,是根据自己的根基,还是随便诵哪部经都行呢?[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顺口溜[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过一种不执着的生活[栏目:佛网文摘]
 瑜伽菩萨戒要义 二、四十三轻 22、懈慢不求禅法戒[栏目:瑜伽菩萨戒]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