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45》(国语复习)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0-10下午
我电脑上面有些人会想,仁波切看什么?我是看广论的注音符号(学员:哈哈哈!)
我们到必须双修这个阶段,宗喀巴大师主要引《修次中编》,《修次中编》里面就很清楚,(P.341),「唯观离止如风中烛,瑜伽师心于境散乱不能坚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当双修。」“故当双修”下面也是《修次中编》里面的,《修次中编》里面也引《大般涅槃经》,所以这是《修次中编》里面引出来的。「故当双修」的理由就引出来《大般涅槃经》。《修次中编》还有引《月灯经》,这两个都是《修次中编》里面引的。
《修次中编》里面主要是还没有引这两部经之前的「故当双修」,是莲花戒大师他自己用的词,非常确定的用词,然后理由引出来这两部经。所以我们要了解《修次中编》里面引这两部经,还有莲花戒大师他自己前面讲的内容,最主要是刚刚「故当双修」这一句,这个句子非常清楚。
《修次中编》只有两句:「由止力无动,由观故如山。」
《修次中编》之中引《大般涅槃经》及《月灯经》,引完了《修次中编》之后,宗喀巴大师讲:「心无散乱」前面应该有一个「故」「故心无散乱,安住所缘,是修止迹。证无我义,断我见等一切恶见,敌不能动犹如山王,是修观迹。」「迹」是效果,修止迹跟修观迹这两个讲出来,这两个讲出来什么呢?是宗大师引完了《修次中编》之后,讲修止的效果怎么样?修观的效果怎么样?后面才讲出来。
所以你们看一下,还没有引《修次中编》之前,(P.341)它的词句是什么?他说「是故双须止观二品」,这边用「是故」应该是引的理由,放在后面引《修次中编》,所以「双须止观二品。如…」,「如」就是引出来,「如」它成立什么呢?我们必须要止观二品,要双修。他的理由,就引《修次中编》。
《修次中编》引完了《月灯经》之后,《修次中编》就已经引完了。引完了之后,宗大师又出来一个结论,结论是什么呢?什么是止修的效果,什么是观修的效果。
可以吗?我们应该有一个懂藏文跟中文都通的,就问一问,可能这里有问题。对!我是觉得这里中文有问题。
宗大师的结论就在这里,宗大师的结论是《月灯经》引完了之后,后面是宗大师的结论。宗大师的结论是修止的效果怎么样,修观的效果怎么样,这个意思是什么呢?这两个效果我们都需要,我们一定要双修。没有双修的话,缺了一个效果就不行了。所以后面讲两种的效果,修止的效果是什么?修观的效果是什么?我们要分得清楚,然后才会知道两种都必须要修。
宗大师的理由我们必须要了解,为什么必须要双修呢?修止的效果怎么样,修观的效果怎么样,这两种效果,我们都需要,我们一定要修,两种都要修,这是一个段落。
现在已经讲了,两种都要修,有一个问号,先修什么?后修什么?怎么一起修?是一个问号。会问:我还没有修止之前,我要修空性吗?还是我修止之后,我要修空性吗?一个问号。后面这个问号出现了,「又于未成奢摩他前,」要修无我空性的道理;或者是这个之后,我们要修空性的道理。就出来这两种问题,这个提问出来的时候,宗大师回答:如果我们还没有生起奢摩他之前,我们未生起奢摩他,我们要努力的修,是吧?我们还没有生起奢摩他的证量,未生起奢摩他证量的时候,我们不可以修空性。
如果修空性的话,它会障碍我们证得奢摩他的证量,因为修空性的时候,自然我们的脑筋一定要动,动得很厉害,我们一定要思考,思考很厉害的时候,心要安住一个地方,只定在一个地方,很难。所以未证得奢摩他,我们认真打坐的时候不可以修空性。之前可以,之后可以,两个都可以。比如说我们现在都还没有到非常精进的修奢摩他,未证得奢摩他的证量,我们还没有这样修嘛!所以我们现在可以修空性。或者是我们已经证得奢摩他的证量之后,也可以修空性,这两种都可以。
但是我们精进的修,努力为了生起奢摩他的证量,这一定是三个月,或者是六个月,一定要从头到尾,不可以中间有一些什么(学习、事情、修空性),我们所有的事情要放下,一些学习暂时停下来,修空性也要停下来,不可以碰,要认真的心一直安住于一个地方,要修安止,所以宗大师这样的回答。
后面阶段「若心无掉沉不平等相,」这边又是一个回答,宗大师讲什么呢?是讲止修对观修上面帮助非常大,或者说奢摩他对观察修上面帮助非常大,奢摩他对毗钵舍那上面帮助非常大,他成立这个。为什么成立这个?有人觉得双修是一个问号,不可以双修,互相打架。止跟观不可以双修,宗大师这边是讲,止对观上面帮助非常大,必须要双修,就这个意思。
这边开始讲什么呢?止对观上面帮助非常大,讲这个内容,他引了《正摄法经》,还有《修次初编》,在引完了之后,宗大师讲出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又成就奢摩他已…」如《入行论》还没有引之前,这些是他自己讲的,他的想法,他讲什么呢?修止的话对观修上面帮助非常大。什么样子的观修呢?比如对无常上面观修,对业果上面的观修,对慈心、悲心、菩提心这些等等,这些上面帮助非常大。
假如没有止的定力情况下,我们心散乱了,那些无常也好、业果也好、轮回的厌离心也好、慈心也好、悲心、菩提心都会非常虚弱。所以这一个阶段,宗大师继续讲,止修对观察修上面帮助多大,这里面念一下就很清楚:「又成就奢摩他已,非仅能遮,正观无我性慧摇动过失,及修无常业果,生死过患慈悲菩提心等,凡此一切修观慧时,于所缘境散乱过失,亦皆能遣。各于所缘无散乱故,所修众善皆有大力,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故所修善皆悉微劣。」对!所以这里很清楚。后面宗大师引了《入行论》,就两个阶段。
这里我们又一个问号,宗大师又说,下士道之前先要有奢摩他,没有奢摩他修下士道也不行,修无常、业因果这些也不行的感觉,是吧?不是这个意思哦!现在这边讲的是,我们要培养定力,定力强,定力好,对修这些上面有帮助。不可以说修下士道之前,我们一定要有奢摩他的证量,不是这个意思。
另外可以说,已经得到奢摩他的证量之后修,跟没有生起奢摩他的证量之前修,还是有差别。因为整个菩提道次第已经修完了,现在就密续的这些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修行,这样子的一个行者,他要不要修下士道?还是要修啊!他修的下士道,跟我们还没有到这样子境界的凡人修的下士道,有没有差别?也是有差别嘛!为什么有差别呢?心中有没有止观的证量,它会有影响。我们昨天有讲,密续的大悲心跟显教的大悲心,还是不一样。已经到密乘,这些修行很高的,可能他是到见道、修道这些阶段,他还是要修业因果、修无常,不可以说我已经到了见道、修道,我到了那么高的境界,我不需要修无常这些。不是,还是要修。
所以宗大师这边讲的是,修奢摩他,或者是已经证得奢摩他之后,他的修行更有力量。比如说大乘都要修菩提心,大乘资粮道要修,加行道也要修,见道、修道、无学道都要修的,连成佛之后也是修菩提心。修菩提心,从资粮道到成佛,是不是要三大阿僧祇劫?是吧!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阶梯,时间那么长,有那么多的阶梯,初期的菩提心跟十地菩萨的菩提心,有没有差别?有啊,差别很大,虽然两个都是菩提心,但是差别很大。两种都有没有修无常?有修,但是差别很大。
修这些无常等为什么差别很大?刚刚我讲的是初期的菩萨跟第十地菩萨,他们两个都是修菩提心,但是这个菩提心是天地的差别。一样,我们没有生起奢摩他证量的一个人修无常,跟已经生起奢摩他证量的行者修无常,这两个也是差别很大。为什么差别很大?是他能摄持的奢摩他就会有影响。所以现在宗大师这边讲的是,奢摩他对观修上面帮助非常大,就这个意思。没有伤害,帮助非常大。
宗大师引了《入行论》之后,再讲修奢摩他的目标,或者是我们生起奢摩他之后,讲出我们要做的是什么目标。讲出来之后,后面宗大师说,如果有一些人已经生起奢摩他了,但是他不会用,他不会用奢摩他修无常,修业因果、出离心、大悲心,这上面不会用的话,这很可惜,奢摩他没有用。虽然他已经生起奢摩他的证量,但是没有什么用的。
所以宗大师引完了《入行论》之后,你们念一下,「如是成就无分别定,心于所缘不余散者,义为令心于善所缘,成就堪能如欲而住,此复系心于一所缘即能安住,欲令起时须于无边善所缘境,如欲而转,如通利沟引诸流水。故成止后,更须修集缘如所有性及尽所有妙慧,施心戒心忍辱精进净信及厌离等,无边众善,灭无边失。若唯安住一所缘境者,是未了知修止之义,不能增长广大善行。」对!就是这个。
「不能增长广大善行」它就没有什么意义,没有大的作用。生起了奢摩他之后,观修上面我们不会用。实际上它对观修上面帮助非常大,但是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清楚的话,不会用,不会用的话很可惜。所以宗大师这里特别给我们开示。
到这里,到你们念的这个阶段,讲什么呢?奢摩他对毗钵舍那帮助非常大,刚刚前面有一个段落,我跟你们讲了,从那里到这个阶段,奢摩他对毗钵舍那上面有帮助,就这个意思。
然后「如是若舍行品…」这里开始,讲什么呢?我们对“生起奢摩他”已经知道它非常需要,连对观修上面也帮助非常大,我们一定要修奢摩他,已经有这个希求心了。然后对毗钵舍那上面,有没有另外一个希求心?还没有开始。宗大师又讲了,毗钵舍那也需要,所以后面讲的是我们没有毗钵舍那的话,只有奢摩他,不行。就这个阶段、段落。
「如是…」这边开始,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观修也需要,这里有讲「亦定应修观」是吧?后面就如《修次中编》。宗大师这里重点的一个词句,就是「应修观」,我们一定要修观。
为什么应修观呢?这个理由呢?刚刚「如是…」这里到「应修观」这些内容,讲为什么要修观的理由。又引出来,如《修次中编》里面讲。《修次中编》很长,整个《修次中编》里面,引了《解深密经》,还有《三摩地王经》,还有《菩萨藏经》,这些都是在《修次中编》里面引的,主要的就是《修次中编》。所以这次法王讲法主要也是讲《修次中编》。这跟奢摩他非常有关系,我们这里看得出来嘛!从如《修次中编》开始,到《菩萨藏经》那个阶段。
《菩萨藏经》引完了之后,宗大师又讲出来一个他自己的想法,…
学员:仁波切,我可以帮大家说一下吗?
上次张老师有说,《菩萨藏经》其实是到倒数第二行的「解脱老死」。所以倒数第三行「苦蕴」的引号是错的,把它弄掉。然后「如来于此密意说云」那边的引号用双引号,就是引号里面的双引号,空的那个引号『』,所以这一句话到「解脱老死」这边是双引号,大家听的懂吗?
再说一次:《菩萨藏经》其实它是引到倒数第二行的「解脱老死」。可是「解脱老死」这一句话,事实上它是引「如来于此密意说云」这一句话,到「解脱老死」下面是双引号,中空的引号。
所以《修次中编》很长,《修次中编》里面引了两部经,还有《菩萨藏经》,这里用《菩萨藏经》有一点奇怪,应该不是经,这个是《菩萨地》。写错了,应该就是《菩萨地》。藏文的词看字典翻译出来的话,就会翻这样子。所以这边讲《菩萨藏经》,指的就是《菩萨地》。因为莲花戒大师会引世尊的经,也会引无著菩萨写的《菩萨地》。莲花戒大师写的《修次中编》里面,常常会引,引的时候,他会先引这些经,后面有的时候会引弥勒菩萨写的论,有的时候也会引无著菩萨的《菩萨地》,它的次第就是这样子。所以这边讲的《菩萨藏经》,就是《菩萨地》。
这边我们所要成立的是什么?毗钵舍那一定要修的。后面是宗大师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者,应依奢摩他而修妙慧。」这边是讲,我们一定要先修奢摩他,然后有修奢摩他不可以满足,一定要往上,毗钵舍那一定要修。如果我们不这样修的话,不可能会断除一切障―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就这个意思。
「故欲断诸障」诸障,是一切的障,所以毗钵舍那是一定要修的,没有修的话,不可能断一切的障,就这个意思。到这里是成立什么?毗钵舍那一定要修,修奢摩他生起证量,不可以满足。
后面宗大师自己引的两部经,不是莲花戒大师引的哦!一个是《宝积经》,另一个是《修信大乘经》,这是宗大师自己引的。刚刚前面这些经,谁引的?莲花戒引的。
我们引的时候,有的时候引现在的祖师,慢慢的后面引佛经。有的时候先引佛经,然后慢慢的引现在的祖师。所以引的时候,有的时候从这里开始倒回推,有的时候先引佛经再往后推,引的方式是这样。所以我们要了解,宗大师先引莲花戒大师的《修次中编》,然后后面根据佛经。
必须要修毗钵舍那的这一阶段里面,主要是宗大师自己写的。刚刚这一阶段「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这一阶段主要是宗大师自己写的。这里一个科判已经讲完了。刚刚这样分的科判清楚吧?
「第五.次第决定。」这边有一个问答,宗大师先引《入行论》之后,他自己简略的讲一讲。《入行论》引完了之后,有一个段落,「谓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观。」后面是一个问答,人家开始提出疑问了,以为《修次初编》里面讲什么,提出一些疑问来,所以后面是问答,这些问答不用特别讲。
后面有没有一个问号,为什么奢摩他对毗钵舍那上面需要呢?有没有这样一个问号?
学员:上次张老师有讲过,第五行「次乃修观耶。」这个句号要改成问号。
仁波切:对,这里有一个问号,真的不好意思,我中文那么差,唉!真是!我刚刚讲的是:观前修止为何耶?就这个。
我们现在的科判是决定次第,是吧?所以决定次第这个部分,真正是回答,这一个阶段开始回答,「观前修止为何耶?」后面开始回答,这里回答有点长,这个很长,我大概内容讲一下。
宗大师就「次第决定」,先修止,然后才修观,观前一定要修止,为什么呢?我们先看一看“观”到底是什么?这里我们会了解,必须先要有止,不然的话,观是不可能会修得出来,观是什么呢?宗大师按《解深密经》里面,观主要是什么?观主要是要有身轻安、心轻安,都要有。这个身轻安跟心轻安,不像奢摩他阶段的轻安,它不只奢摩他的轻安,还需要另外一种轻安,是什么呢?心不只能够安住这样子而已,安住的情况下,还可以观察的很深入,这样子一直观察,时间多长,也不累!
奢摩他时候的身心轻安,心安住一个境上面,安住的时候,就完全不累,这样子而已。现在不是,现在不只安住而已,境的内容里面,还非常深细的、深入的想、思考,心没有跑去外面,他在这个境里面,还更深入分析、分析,一直观察,这样子的时候也不累,这是很难的,比奢摩他更难。奢摩他是安住一个止、定,不累而已,有点休息的样子。毗钵舍那是真的有工作,非常努力的一直思考内容,那个时候也不累,就不简单。
这样子不累,我们称它轻安,轻安了之后,还要生起一种乐。平常我们会说,先得到心轻安,然后得到身轻安,然后得到身轻安乐,后面心轻安乐。这样子摄持情况下的一种慧,就是胜观,这种智慧,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时候才算是胜观。
看一看胜观,看一看毗钵舍那,它是什么样子?看一看的话,马上会了解,之前一定要有止,没有止的话,不可能修得起来。所以宗大师后面成立观之前一定要修止,他这样子解释这个内容、这个道理。他解释的比较多,这里看得出来。
然后宗大师讲,这里引很多嘛,后面引《解深密经》,还有《菩萨地》,还有《中观心论》,还有《入行论》,还有《修次三编》,大概总共有十一种。大概描述一下,这个意思,宗大师说的是:他宗有人主张,或者其他人认为,我们先不要修止,直接修观,也可以!也有这种说法。宗大师引很多的根据,才能使人相信,所以宗大师引了那么多,我们数一数看得出来,像《解深密经》、《中观心论》、《入行论》、(《大般涅槃经》、《月灯经》《正摄法经》)《修次三编》。《修次三编》分三个嘛,共九个了,然后《三摩地王经》《宝积经》《修信大乘经》所以他有根据,宗大师不是随便讲的,那么多的佛菩萨说的根据都有。
后面宗大师说还有印度的那些少数人,也有直接修观的想法,但是我们要清楚,宗大师已经引了那么多根据。我们一定要明白,印度的那些少数人,虽然他们有说「直接修观」,我们一定要明白,这是不正确的,所以宗大师给我们开示。
提出来另外一个问题,现在的次第是:我们初期的要生起毗钵舍那、奢摩他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子的次第。但是已经生起了之后,没有什么次第的,也可以直接修观,有的时候可以直接修止,所以不需要什么次第,后面「又此止观次第,是就新生之时应如是修,」那里是另外一个段落。
后面《集论》是回答人家的疑问,人家的疑问在《集论》里面看得出来,先直接修观。宗大师这里解释,直接修观的意思,不是初期的这些人,是已经得到奢摩他跟毗钵舍那的人,都已经得到了之后,他们可以直接修观。或者可以说,依靠观要证得奢摩他。奢摩他有很多的层次哦!毗钵舍那也有很多的层次。比如说我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这样子的层次嘛!所以初禅有止跟观,二禅也有止跟观,三禅也有止跟观。初禅的止跟观之后,我们要取二禅的止跟观,是吧?我们取二禅止跟观的时候,用什么取呢?用初禅的观取二禅的止。这时候看起来好像止之前要修观,不是,这是用初禅的观,取二禅的止,这个意思。所以不是初期先生起观,然后生起止,不是这个意思。这里是人家误解了《集论》的内容,所以宗大师回答这一部分。到这里,「次第决定」已经讲完了,后面是宗大师一直回答了,应该这样子还可以吧?
现在科判到「第六. 各别学法分三」第一个「学奢摩他法」分三,第一个「修止资粮」,然后「依止资粮修奢摩他」,修了之后,怎么样算是圆满,怎么样算是已经成就奢摩他的量「修已成就奢摩他量」,分三个。
分三个里面,首先要理解一下,第一个是积聚资粮,我们一定要具足资粮。这个资粮,宗喀巴大师的分类方法,是六个资粮。但是《声闻地》里面,有十三种资粮。把十三种资粮主要的收摄,讲出来的话,可以含摄六种,也可以含摄《声闻地》里面讲的十三种资粮,都可以含摄。
六种资粮里面,第一「住随顺处」,还有第五「清净尸罗」跟第六「断除贪欲等恶寻思」这三个最主要,「恶寻思」就是散乱、分别心,所以宗喀巴大师《声闻地》引完了之后,特别讲「尤以清净尸罗,观欲过患,住相顺处为其主要。」我们要清楚,这三个是非常重要。
这三个里面,我们要知道「住随顺处」,这个部分是外面的环境,「观欲过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内心要具足一种资粮、条件,外面的环境也要具足一种资粮、条件,所以就两种。还有是我们所有已经受过的戒一定要清净,我们要忏悔也好,要把他回复变成清净。如果没有清净的话,所有的证量生不起来,这是一种特别的因缘,我们持戒没有清净的话,什么修行都不成功,修行上面没有办法成功,所以这三个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资粮具足了之后,修止的话,才有希望。如果这些资粮都没有具足,怎么修,都修不成。所以首先第一个,我们要具足资粮,这是非常重要。资粮在《声闻地》里面讲的十三种,然后宗大师又讲六种,宗大师更浓缩讲的时候,他指出来最重要是三个,是吧?所以我们这三个理解的话,这三个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外面的条件,一个内心的条件,还有一种必须守戒,这三种我们要了解就可以了。
资粮多重要呢?后面宗喀巴大师开始讲理由,刚刚我们念的后面,「善知识敦巴云」种敦巴这个阶段,从这里开始,引《修次初编》,还有后面是《道炬论》。所以这一段落到结束,这个阶段为什么资粮重要,理由讲出来。
我们有的时候有很多障碍,我们修一修,好像没有办法成就的感觉,这一定是有一个卡在什么地方,一定是资粮不够。资粮不够,这是看哪一个部分不够,我们要观察,环境不行?还是内心里面也有一些障碍?还是持戒上面有障碍?这些要观察。
先具足资粮,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再来开始修,开始修的时候,这边讲的是前行,正行,结行。但是没有讲下座,只有上座,为什么呢?下座这些是前面已经讲了,前行也只是描述而已,因为不描述的话,有点怪怪的。正行本身一定是不一样的,修依止善知识的阶段,修哪一个阶段,正行一定是不一样的,下座跟前行大部分是一样的。现在不一样的要讲嘛,所以正行要讲。正行一定是上座,讲出上座这个部分,一定要分前、正、结行,是吧?所以(前行)描述一下,一定要描述,不描述的话,直接讲正行,有点怪怪的,是吧?修奢摩他,正行是什么什么,有点不是那么恰当,所以宗大师描述一下前行、正行、结行。
再来要了解,广论修依止善知识那个阶段,下座那个阶段,你们看一下,下座快要结束的那个阶段,(P52L6)「如是唯除正修时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结,中间诸应行者,从此乃至毗钵舍那,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所以,这边是加行,还有,除不共修法之外,这个也是正修当中哦!正修当中有一些不共的阶段。不共的正修阶段以外,我们下座,一切的下座,还有上座的前行也是,前行或者加行也是。正行里面也有共的部分,正行里面的,比如下座来说,从依止善知识到毗钵舍那这个阶段,都是共的!都好像一样的,修行的方式是一样的。
上座的这个阶段呢?前行(加行)的部分也是一样的,正行的部分,有一些不共的地方,所以除了正行不共的部分以外,所有整个上座、下座的阶段,都「从此乃至毗钵舍那」,「此」是什么呢?修依止善知识,从这里到毗钵舍那阶段,所有的修行方式,都要这样子修。
宗喀巴大师后面不会再重复的讲,下座什么,这些不会讲,还有上座的时候,六加行不会重复的讲,在前面依止善知识阶段,分上座、下座,下座的时候要做什么,是吧?上座的时候加行、正行、结行。这些里面,只有不共的地方后面才讲,共的地方他不会讲,因为这里已经开始了,宗喀巴大师说:「从此乃至毗钵舍那」,我们都要有,一样的,所以宗大师这边特别讲清楚。
我们要了解,止修、观修,下座也要有的。刚刚加行、正行、结行,还有中间,中间是下座的意思。这些都是从依止善知识到毗钵舍那,几乎都是一样的。正行的部分,有一些不共的地方而已。这里大家要了解的,就清楚了吧!
刚刚这边分加行、正行,宗喀巴大师「第二.依止资粮修奢摩他分二」已经有资粮之后修奢摩他分二,「一.加行. 二.正行。」我们不要误解,修奢摩他只有上座,没有下座,不可以这样子误解。这里看起来好像「依止资粮修奢摩他」,直接讲上座,没有讲下座,还是有下座,这要理解。
上座这里,宗大师特别讲四种资粮,是易得奢摩他证量的方法,是吧?非常容易得到奢摩他证量的方法,或者是资粮,就是下座的这四个,是吧?P.46-L1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所以下座的这四个: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这四个,修奢摩他上面特别有帮助的,特别有帮忙的。
我们要理解,修奢摩他,下座的时候也是可以修的,下座时候该要做的这四种资粮,我们好好做的话,非常容易证得奢摩他跟毗钵舍那的证量,所以「易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边宗大师虽然加行只描述一下下,但是该要讲的重点,也讲出来,他讲什么呢?我们一定要好好调整动机,调整我们的意乐,不然的话,生起奢摩他之后,会乱用我们自己的神通,所以他修的时候,每一次修的时候,前面有调整我们意乐的话,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加行这个部分我们念一下:「修如前说加行六法,尤应久修大菩提心。又应净修共中下士所缘自体,为菩提心之支分。」所以前面不只下士道、中士道的意乐而已,上士道菩提心的意乐也是非常重要,这个意思。
平常上座的时候,六加行里面,虽然也有菩提心,那些意乐都有,但是宗大师这里特别提出来,指出来是六个加行,然后「尤应久修大菩提心」是吧?久修的意思,是特别的意思,是吗?学员:恒常修。这里有没有一种「特别」的一种辞?多学员:有!对!对!有!说有!所以宗大师指出来我们的问题,前面六加行里面已经有了这些菩提心,尤其特别意乐纠正一下,非常重要,这个意思。如果意乐没有好好纠正的话,如果得到奢摩他的证量,那人会想的很多。
再来是正行,我们六加行里面第三个(P.41),也有身体怎样坐,这些都有嘛,前面六加行里面第一个是清净打扫,然后庄严,第三个是我们就座,调整我们的动机,这些等等是吧?所以第三个里面,身体毗卢七支的这些坐法,怎么坐,这些都有。
这边讲虽然已经到正行了,还重复的讲身体怎么坐,为什么呢?这是修奢摩他,它是跟身体非常有关系的,我们身体坐的方式非常有关系的。所以这里再提醒,正行的时候。前面已经上座,身体已经坐好了,还注意一下,哦!你现在前行―六加行已经做完了,快要打座的时候,哦!你还注意一下,自己身体毗卢七支有没有做,还要提醒不是重复哦!不是重复的意思,他主要是再提醒,非常重要的意思。
我们的身体、五根也好,那些都不是真正修的,真正修的是第六识。不是我们的身体,不是我们的五根,但是我们的五根,我们的身体,可以把它当助伴,对第六识修行上面有帮助的。也有一些逆缘,我们行为做的不对的,身体的姿势不对的,还有五根到处看、到处听等等,这种五根不对的话,会变成逆缘。我们这些把它当顺缘,怎么样变顺缘,真正修的是第六识,但是身体有的时候变成逆缘,有的时候变成顺缘。我们现在怎么样变成顺缘,这个是毗卢七支坐法,这个意思。
「第二.正释修习之次第。」「诸道次第,多依辨中边论所说,」首先这个段落「诸道次第」这边主要是引弥勒佛的《辨中边论》,《辨中边论》里面的说法很多,可以说一切的道次第里面,都一直引《辨中边论》里面的修持的方法,都一直讲。
「正释修习之次第」这个里面是,真正怎么修奢摩他,这个科判里面讲出来,首先这个科判里面还没有开始之前,宗大师说,我们一定要根据大经大论,学怎么样修止的方法,这是最正确的。不然的话,我们没有根据这些大经大论,比如说随便有人,他有一个口诀,他有自己的一个传承,这很可怕的,常常会走火入魔,会有危险。宗大师这个段落,首先一直讲,我们一定要根据大经大论,这样子是最正确的,不会走火入魔。后面快要结束的段落,宗大师说「然此教授一切修行,前后皆引大论所出,故于此处修定方法,亦取大论而为宣说。」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这样子修学的话,这是最正确的。
再来宗大师真正的开始,根据这些大经大论,一直解释修持的方法。他不会说,我什么方式,我的上师给我这样的一个方法,他不会。他一直特别、真正的根据佛经,这些大师的论点、还有传承,这样子一种非常清净的法,讲解给我们听。所以「故于此处修定方法,亦取大论而为宣说。」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