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6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30

《广论奢摩他46》(国语复习)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0-17

闻法动机

修这两个,修行的方法我们一定要了解,透过什么样子学习,才可以了解止修跟观修,这两个修行的方法呢?就是奢摩他跟毗钵舍那,广论里面我们要好好学习,虽然很难,但是我们不得不学的。这些学习的时候,当然每一个行善都靠意乐。首先我们需要皈依跟发心的意乐,皈依:以开示奢摩他跟毗钵舍那的宗大师本身为主,然后一切的佛菩萨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心整个全心全意的,跟随宗喀巴大师跟佛菩萨们,祈求祂们,这样子的皈依。再来,我们跟随你的开示,学习您开示的奢摩他跟毗钵舍那。

这样子,我们学习的时候,目标是将来能够成办,或者证得能利益一切众生的佛果位,目标是这样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当然前面先需要五道十地,这个之前也要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一些证量,比如说依止善知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士道的这些证量也要生起。为生起这些,我们也是止修跟观修两个的力量连在一起,才能够有效果出来。还有第一个是先心不散乱,这个非常重要,不然所有的修行,心散乱当中修的话,肯定就没有什么效果。

我们可以心不散乱,这个是靠什么呢?就是训练止修,培养自己定的心所,心慢慢的比较不散乱,学习的目标是这样子。透过这样子,慢慢的生起这些证量,然后进入五道十地,将来成就佛的果位。这种想法,就是发心。我们一边祈求宗喀巴大师跟整个传承的上师们,这是皈依。然后跟随他们,我们学习他们开示的这些法的时候,也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一切众生,这是发心。我们每一次学习之前,要这样子调整我们的动机。

正讲

(P347)「正行分二」里面,前面身体怎么坐,这个不需要特别讲,你们大概清楚。再来是「.正释修习之次第。」这里有什么样子次第呢?分两个科判,先「.引生无过三摩地」还有「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我们这样的次第是为了达到什么果位?什么目标?我们为了要证得奢摩他的证量,为这个修行的次第。为证得奢摩他的证量前面,有什么样子次第呢?后面讲「住心次第」。奢摩他证量之前,该要具足什么?九住心。所以我们讲,「住心次第」指的就是九住心。九住心你们听过吧?九住心修了之后,才生得起奢摩他的证量。所以奢摩他之前,先有九住心的次第。九住心之前,该要的是什么?无过三摩地。

先有「无过三摩地」,用这个三摩地,然后九住心一步一步的,我们要一步一步的往上走,第九个住心之后,我们先会心轻安,再来身轻安,再来身轻安乐,再来心轻安乐,然后可以说(证得)三摩地、奢摩他的证量。

你们讲奢摩他跟三摩地一样还是不一样?这两个“字”不一样是吧?三摩地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字应该是梵文。奢摩他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也是梵文。好像一样的感觉,三摩地、奢摩他、等持。

九住心后面才会生得起一种心轻安乐,之后会生起的一种定心所,这是我们讲的奢摩他,或者是张老师翻的「等持」,指的是这个。

大家这里先共用张老师翻的「等持」,「持」是什么意思?止住的意思,是吧?「等」呢?平等。他直接从藏文翻译过来的,藏文是讲“息涅”息是平等的意思,或者是息有平静的意思,涅就是止,心止住在哪里。应该是从藏文直接翻译过来「等持」,「等」这个字我们要了解是平静的意思,平静的意思是什么?心不散乱,不是一般不散乱,它是散乱的障碍把它去除掉,心一直不散乱的情况下,可以持续很久都不会累的,这样子持续的力量,心能够止住在一个地方的定力,就是说「等持」,所以「等持」的意思我们大概这样子理解。「等」的意思是什么?是平静的意思。

这边讲的次第,为了要到达什么?就是「等持」,目标是这个,修心次第是为这个目标,为这个「等持」前面先要有九住心,这里讲「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彼」指的是什么?「无过三摩地」。依靠前面的无过三摩地,再来九住心一步一步的,一步一步次第的往上走。或者可以说,依靠彼无过三摩地,引生九种住心,透过这种次第,证得「等持」的证量,所以修行「等持」次第,就是这个意思。

等持不是那么容易生得起的,我们很多会认为,我现在是修止,止修了,好像马上九住心,马上一步一步,几天之后,我已经到九住心里面第四住心、第六住心、第八住心,好像马上会这样子往上走,我是常常听到这样子。好像去闭关,第一天到哪里,第五天到哪里,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到已经哪里了,这样非常容易到九住心的第八住心、第九住心,这样子,我听到有这样子的。佛菩萨开示的经论,真正我们跟经论对的话,没有那么容易的,可能有一种随顺感受,感觉啦,一种随顺,这是可能的。

真正的九住心,不是那么容易的,连「无过三摩地」也不是那么容易。不用说「依彼引生住心次第」,不用说了,先「无过三摩地」也不是那么容易。这里宗大师这样一个科判,一判出来之后,马上理解,我们平常听到这些是有问题。

首先要引生九住心的基础「无过三摩地」,这是第一个我们要做的,「无过三摩地」生起了之后,我们用「无过三摩地」,一直往上修九住心。所以这里次第非常清楚。

「无过三摩地」,怎么引生?修什么法可以引生「无过三摩地」?宗大师分出来:「初又分三一. 系心所缘先如何修. . 住所缘时应如何修. . 住所缘后应如何修. 」有三个阶段。

这一年多,大概差不多两年当中,讲到哪一个阶段呢?是第三个「住所缘后应如何修」里面,现在是这个里面,还没有上到九住心,还没有,现在是怎么能够生起「无过三摩地」,我们是在第三个科判里面。

首先就这三个科判,透过词解释一下,这边用的是「系心所缘先如何修」,是我们身体都已经坐好了,毗卢七支坐法已经做好了。做好了之后,我们要思惟止修的功德,我们好好的思惟,然后心中非常欢喜,要生起非常欢喜,非常希求止修的这个法上面,非常欢喜的希求。这是我们前面还没有开始所缘,心还没有取出一个所缘,首先要想,止修的功德怎么样,一直想它的功德,心非常渴望,非常祈求、欢喜、强烈的一个祈求,要生起这个量。这样子的话,我们后面取所缘,修的时候,心的力量、精神比较强。所以前面所缘还没有取出来之前,首先好好思惟它的功德,这是「系心所缘先如何修」,主要是去除懈怠,强烈欢喜精进的心生起,这是我们前面要做的,这是第一个。

再来是开始修。这样子强烈的希求,这种心态生起了之后,我们要开始修。开始修的时候,首先要心住在「所缘」,这边是讲「住所缘时应如何修」,这个科判主要讲的是什么?先指出来我们修的话,缘什么样的所缘比较好,这个也讲。这些指出来之后,我们怎么样缘它,所以「住所缘时」我们心住在所缘上面,怎么样缘「所缘」?怎么样缘它?主要是这两个,一个是所缘,一个是心怎么样住在所缘上面,讲出来这两个。

第二个科判里面,刚刚讲两个内容,一个是什么「所缘」比较恰当,第二个是如何住在「所缘」。所以如何住在「所缘」,它透过两种特色,我们要具足两种特色,心住在「所缘」。一个心安住、止在一个法上面,不可以想很多,一个境上面。另外有境的心,要非常敏锐,要有敏锐的心。透过这两个特色,然后我们的心住在「所缘」。主要是讲这两个特色,如何住「所缘」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二个科判里面讲的。

再来,第三个科判,已经透过这两个特色,心安住在所缘上,已经有了,但是它过了一阵子,会出现很多障碍。短期或者是开始的时候,可以透过这两个精进心住下来,心住在这个所缘。过了一阵子,会有什么样子变化?会昏沉跟掉举。这些有什么样子的变化?这两个会有怎么样子的影响?这些我们怎么面对?我们怎么面对这些?昏沉跟掉举一定会影响,影响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第三个科判里面讲的,「住所缘后应如何修」。

「住所缘后」的意思,是当初没有什么问题,过了一阵子,它会各种各种的情形出现,那个时候我们如何面对?「住所缘后应如何修」是这个里面。应如何修里面,先要认出细的昏沉、细的掉举,再来如何面对?如何对治?这种方法在哪里讲呢?就是「住所缘后应如何修」。

这样子有一点定力出现的话,我们称它「无过三摩地」。所以透过这三个科判,是生起「无过三摩地」的方法。

第一个科判「系心所缘先如何修」里面,「故灭懈怠为初切要。」我们第一个要做的是灭除懈怠,系心所缘先如何修的目标是灭除懈怠,灭除懈怠要修什么?你们看一下《辨中边论》引好了之后,「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谓由获得奢摩它…」我们是讲,修什么方法才能够灭除懈怠?修「所修正定功德」我们要修的是这个。

刚刚科判里面「系心所缘先如何修」如何修?修什么呢?修「正定功德」,修这个目标是什么呢?灭除懈怠。我们要修它有什么功德,我们不停的一直串习,想它的功德,这边写出七种功德。(仁波切问:)这里有没有今生我们的身心轻安?是吧?可以说这一生是我们非常享受。奢摩他真正得到的话,它的证量得到的话,我们心里的这种乐,我们现在都没有发生过这种快乐的。因为烦恼一直扰乱我们的心,所以完全没有休息,它好像每一秒钟跑的很快,它很累很累。真正的得到奢摩他或者是等持的时候,它会真的好像一种休息的感觉,非常舒服,心非常舒服的。

一样,我们的身体也是,心轻安影响到身轻安嘛。一样,心一种非常休息的感觉的时候,它对身体也有影响,身体也是一种非常休息的感觉,非常舒服的快乐,这种乐。这些是我们这一生的五蕴上,会看得到的,这里是讲「现法乐住」,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它也有这个功德。

再来第二个功德是,我们现在的心,都没有办法用它,为修行上面用我们的心的时候,我们的心不好用,它不乖,非常不听话的,得到奢摩他或者是等持之后,我们的心让它做什么,它就做的整整齐齐,这是第二个:身心喜乐功德

第三个功德,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心,一直会有烦恼,跟烦恼走,让我们造很多的恶业,我们得到等持的证量之后,这种都会去除,第三个:于善所缘心如欲转功德

第四个功德,不管什么样子行善,在心完全不散乱当中做,一切行善的效果非常好,怎么样子行善,它一定可以有成果,一定有效果,第四个:随所修善皆有强力功德

第五个功德,有这个等持的证量之后,这些神通的功德,也非常容易生得起,我们会得到能引神通变化等功徳。

第六个功德,有这样子等持的证量之后,我们才有非常高境界的智慧生起,我们比较容易了悟空性,这是第六个: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的功德

这样子的话,我们无始无终轮回的根本,也能够迅速的断除,很容易脱离轮回,这是第七个:速疾能断生死根本的功德

所以它的功德是多殊胜,这些一直不停的串习,这样想的话,我们对等持非常欢喜,我们先要修的是这些功德,增长对奢摩它的欢喜,我们要生起强烈欢喜心,我们修的目标是这个。

反面,去除或者是灭除懈怠,正面,强烈的欢喜,强烈需求奢摩它的心。透过什么生起灭除懈怠跟生起欢喜的心呢?透过什么?透过思惟它的功德。重点抓的话,大概是这个样子。

再来,第二个科判,「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分二,首先讲「明心住之所缘」,先让我们明白,「心住之所缘」是怎么样子比较好?刚刚我有讲,第二个科判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什么所缘比较好?另外一个,为这个所缘上,我们心怎么样安住在这个所缘上?这个方法。所以,主要是这两个。

首先第一个科判,你们把比较略的,比较大纲的科判抓一下,比较细的科判,你们想的话可能会散乱。你们抓它的根,比较源头的科判,抓一下,比较能掌握住它的内容。里面比较细会散乱,到底讲什么也不知道。

现在是第一个,让我们明白心住的所缘,什么样比较好,这是第一个。还没有到第二个,先,哪一个所缘比较恰当这个里面啰,这个里面很多呃,你们看一看,这个里面有多少页。

从刚刚这个阶段,到350页中间(按:349à375),一直讲哪一个所缘比较恰当,这里面不要想我们现在是奢摩他,怎么修的方法把它连在一起,不要这样想,现在我们是哪一个所缘比较恰当,一直讲这个内容哦,(无过三摩地)有很多页,这里面一直讲这个阶段,你们不要把它混在一起,先讲所缘这个部分。

明心住之所缘又分二「总建立所缘」建立总所缘,这里先跟你们从科判里面抓一下跟你们讲,先「总建立所缘」这里讲很多的所缘。后面真正的「明此处之所缘」,「此」是现在这个阶段,是吧?现在这个阶段呢?哪一个所缘是我们该要取的,哪一个所缘是比较恰当的?宗喀巴大师为什么讲那么多?因为支那和尚,止修的这些讲法很多,没有根据经论讲了很多。所以宗喀巴大师讲经典里面、论典里面有这样子,为什么哪一个所缘是最好,这样子讲主要是要让大家清楚,根据这些经论里面讲的那么多,这里面哪一个是最好、最恰当的,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不要想,宗喀巴大师这里讲的太多了,我们真正要修的,直接讲就好了,我们可能会这样子想。

宗喀巴大师写广论,是在不同的教派里面,他是第一个写菩提道次第的,有点像创造一个新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一定要考虑,如果写的时候太简略,分的没有那么清楚的话,大家会觉得没什么可靠,会这样子想。所以宗喀巴大师写的时候,人家看,喔,讲的整个有研究、有整理的,之后他才取出来,让大家要有这种感觉,人家才会跟着这个法。当初他写广论是在略论之前,所以写广论非常小心,或者用很多根据,人家一看广论的时候,喔!这是真的可靠,这个作者,整个非常清楚才写下来的,要有这种感觉。所以他写「所缘」引出这些经论,都引出来,我们要这样子理解。

「所缘」按照佛经里面来说,先跟你们讲一下,佛经里面讲的,是四种所缘。《修次中编》里面讲的有三种。总结来说,科判里面引出来主要是讲这两个段落。你们看一下,后面有没有《修次中编》引出来的「说三种所缘」。是吧!这边一个段落,前面个一段落,两个段落。

首先第一个,是佛经里面说的这一段,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种所缘,谓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第一个周徧(按:ㄅ一ㄢˋ,注音符号是对的)所缘,这个所缘没有特别的、另外的,它是遍及所有的所缘,譬如说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个里面已经有了。所以它没有另外一个特别的,主要是这些所缘修的时候,同时有周徧所缘,周徧所缘是这样子的。所以周徧所缘是其他所缘修的时候,已经存在周徧所缘里面。修其他所缘的时候,一定有周徧所缘,这个里面已经存在,所以我们称它周徧所缘。周徧的意思是这个。

周徧所缘,我们分四个,「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就这四个。这四个宗大师分的时候,前面的两个,从能缘心的角度分出来,这两个是「有分别影像」跟「无分别影像」。能缘的意思是有境,我们能修的这个心。能修的这个心,它缘境的时候有两种,一个是有分析的,一个是没有分析的,只是心安住境上,有两种。这两个比如说,毗钵舍那它的所缘,是分别心的所缘;奢摩他的所缘,是无分别的所缘。虽然是一个境,比如说对境空性,有没有缘空性的奢摩他?有。有没有缘空性的毗钵舍那?也有。这两种所缘一样是空性,但是能缘有分别的缘故,修的时候还是有一点不同的,两个都是缘空性,但是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从能缘的角度分「有分别」跟「无分别」。

所缘是一个东西,能缘的角度可以分两个。能缘的角度分的时候,不可以说所缘不一样哦,所缘不一样,不可以这样说,所缘是一个东西,但是能缘不一样,看的时候,所缘是空性,心止在空性;但是毗钵舍那,缘空性里面有观察分析的角度。奢摩它,缘空性的时候,没有观察,心整个安住,所以两个能缘不一样的,是「有分别影像」跟「无分别影像」,这是能缘的角度分的。

刚刚四个里面,前面周徧所缘的两个是这样,「净行所缘」净行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法,上个礼拜六我们有上嘛,每一个法上,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每一个法上的胜义谛,它的究竟的体性是什么?它到底怎么存在?这也是一种「事边际性」,事的意思是它的体性,或者这个法的体性有两个,一个是胜义谛的体性,一个是世俗谛的体性,「边际」的意思是最后,世俗谛的体性最后是什么样?胜义谛的体性最后是什么样?就是这样两种。所以胜义谛的角度,也有一个「事边际性」,世俗谛的角度,也有一个「事边际性」。

对一个法,我们缘的时候,是缘它究竟世俗谛的体性,还是缘它胜义谛的体性,会有两种,这就是「事边际性」。

「所做成办」,所做成办的意思?你们听过阿罗汉的「灭尽定」(没有)?灭尽定是已经修奢摩他,或者是修止观,修到最后有定力这种快乐,把这个快乐当所缘,心在非常欢喜当中,它一直存在,这是「灭尽定」,「灭尽定」是这个样子。

止观双修后面的成就,这个成就的感受把它抓出来,然后他更欢喜,这样子做,这是「所做成办」,意思是这个。他的境是什么呢?境是已经成办了这个结果,这个结果把他当所缘,然后欢喜,这种「所做成办」。

(仁波切问:现在你们可以吗?学员:可以。)

第一个讲「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这是对任一个法上面,可以讲这两种,因为对任一个法上面,我们能缘不同的缘故,会「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一直出现,这两个是不是「周徧所缘」?是!为什么?所有的法,所有的所缘上,都会出现,所以是「周徧所缘」。

第三个「事边际性」,为什么这个也是「周徧所缘」?每一个法上,有世俗谛跟胜义谛,每一个所缘上,也有世俗谛跟胜义谛,所以这也是「周徧所缘」。

「所做成办」,每一个法上,我们修的后面,有没有一个成办的结果?一定有。这个结果出来之后,再把这个结果当所缘而欢喜,也有嘛!每一个法上,一定有「所做成办」的所缘,所以「所做成办」也是「周徧所缘」。为什么是「周徧所缘」?每一个所缘上,将来会有「所做成办」的一种修行成果,所以是每一个所缘上会出现的缘故,这个「所做成办」,我们把它归属于「周徧所缘」。周徧所缘没有特别分出来,比如说佛像啦…,没有特别取出来,它是每一个所缘上都有。

这样子清楚吗?可能你们会有问题,空性上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世俗谛上有胜义谛、也有世俗谛。刚刚我讲每一法上有「事边际性」,你们会疑问,胜义谛本身上面,有没有这两个?也有。胜义谛上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世俗谛上有胜义谛、也有世俗谛。每一个所缘上,有这两个,有「事边际性」,就是「周徧所缘」。大概认识吧?这四个已经OK了。

第二个「净行所缘」净除我们烦恼的习气,「行」藏文的意思是,过去贪瞋痴烦恼上,常常做过,过去进行过,现在这个法(习气)进行当中。这样子的习气很重的话,现在要净除这种习气。所以「净行所缘」的意思是,为净除过去贪瞋痴这些烦恼的习气,对这上面有帮助的这些所缘,是「净行所缘」。所以「行」是过去贪瞋痴这些行为的习气,「行」是贪瞋痴的习气。净除过去烦恼习气的这种所缘,是「净行所缘」。

后面这三个不同,所缘本身真正不同,刚刚前面是讲「周徧所缘」,是所有的所缘上都会有,没有什么区分的。后面讲这些所缘的本身是不同的所缘。我们从他的辞会理解,「周徧所缘」跟下面的这些所缘不同。「周徧所缘」没有不同的,所有的所缘上都会有。下面的三个,是真正不一样的所缘,我们先讲「净行所缘」。

净行所缘」有五个,「略有五种,谓不净,慈愍,缘起,界别,阿那波那。」我们先要去除五种烦恼的习气,贪的烦恼我们要修「不净观」,瞋要修「慈愍观」,痴要修「缘起观」,慢要修「界别观」,散乱要修「阿那波那」(数息观),就是这样子。宗喀巴大师有讲,非常重要,我们要引生「无过三摩地」之前,先思惟奢摩他的功德,再来修的时候,我们自己过去的习气,哪一个比较重,哪一个烦恼的习气比较重,我们要修「不净观」…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是为了引生「无过三摩地」而已,「无过三摩地」的一个前行,应该这样说。

为了引生「无过三摩地」的一个前行,我们先修「净行所缘」,「净行所缘」修了之后,我们整个烦恼比较没有那么粗,比较平静之后,再取我们的所缘。现在这个所缘,还没有到真正修「无过三摩地」的所缘啰,这些「净行所缘」,还没有到「无过三摩地」的所缘,还是修「无过三摩地」前行的阶段,后面才会出来真正修「无过三摩地」的所缘。现在这个阶段,宗大师没有特别说前行要这样子修,这里只是佛经里面的一些解释,把它写出来而已,后面宗大师会讲,这个我们要清楚,这是非常重要。

你们有没有问题?「净行所缘」里面这五个没有问题?应该没有问题吧?有没有?学员问:「界别观」

「界别」,你们将来有一些学《俱舍论》的话,《俱舍论》还有《对法集论》里面,一直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特别是十八界,十八界最广嘛,十八界里面,分的角度很多。比如说十八界里面,有漏的有多少?无漏的有多少?或者是善的有多少?恶的有多少?无记的有多少?哪一个里面是没有善的,哪一个里面是没有恶的,哪一个里面是没有无记的。这样子一直分来分去,从各种的角度。这样子分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这个我也不清楚,那个我也不清楚,我们心里觉得,那种慢心会降下来,会减少。我什么都不清楚的这种感觉,没有这样分析的话,自己以为好像什么都懂了,所以有这种作用。

还有没有问题?没有吧?应该可以听得懂吧?这个「净行所缘」。

「善巧所缘」也有五种,「谓善巧蕴,处,界,缘起及处非处。」「善巧所缘」有五蕴、界、处,缘起、处跟非处。善巧的意思是我们会增长智慧,为什么会增长智慧?我们要增长什么样的智慧?我们要增长修行上有帮助的这些智慧,修行上面有帮助的智慧,是什么样子智慧才有帮助?比如说,到底这个“我”的念头里面,念我,我,常常出现的这个,他所依的五蕴是怎么样子,这个“我”怎么依靠五蕴?这些我们想一想,我们一定要增长这上面的智慧,「蕴」是这个意思。蕴跟我有什么样关系?这上面我们一直修的话,会增长智慧,这是「蕴」上的「善巧所缘」。

「界」是对境,所依的根,能依的六识,这些有什么不同?比如说,我们面对的这六个境都可以包括。所有我们接触的境,都可以包括在六个对境里面。我们能了解的,能缘的心,可以分为六识,这些六识它依靠的,所依的是六根,这些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材料是什么样子?它的来源,这里是讲种子吧?种子的意思主要是像种子的材料,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就是「界」,「界」有一点它的体性的意思,「界」的意思是它的体性。

所以这六境,还有六根,还有六识,到底它们的体性是什么样子?它们源头的体性是什么样子材料?(仁波切问:)用材料一词有点不好,可以这样子用吗?比如说做一个东西的时候,它用什么材料做出来,是吧!有一点它的体性。这边主要是讲它的因,这边有没有讲因缘?(学员:有)这边讲的因缘是因的意思,你们学过摄类学的话,会知道缘分四个: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以这里指的因缘是因的意思,不是因跟缘一起的意思,是因的意思。

因缘这样子讲的时候,它讲的是因的意思,因的缘,应该是这样子说,不是讲因缘,因的缘。(仁波切问:)这里讲因缘还是因的缘?这边用词是什么?(学员:因缘)因缘吗?可能不是那么恰当,应该是讲因的缘。因的缘这个「的」,好像他们两个是一个东西的意思,因的缘。比如说玻璃的杯子,它是玻璃做的,它是玻璃的东西的意思嘛,就像这样子。

因的缘的意思是,它就是因,不可以说因、缘这样子两个的东西,这里是讲因的缘。因的缘是什么呢?它真正的近取因是什么?它主要的因是什么?从这里知道,它是什么材料做的,这是「界」。「界」上面也会开智慧,我们修行上也有帮助的,这是「界」。

再来是「处」,处是什么呢?十二处是吧!十二处主要是什么?主要是六境跟六根中间有什么关联?「处」的意思,从六根跟六境,怎么会产生六识?我们讲十二处是什么?十二处是六种境跟六种根,这两个连在一起我们是讲处。现在讲这十二个处,它对六识上有什么样影响?我们也要清楚,这是「处」。

「处」是什么?六种境跟六种根,是吧?这两个都是六识的因,六识它依靠什么?它是依靠这两个因,六种境跟六种根,依靠这两个因,才产生六种识。现在我们修「处」的时候,主要是修什么?主要是六种境还有六种根,这两个怎么能够产生六种识,对这个上面我们要理解,要增长智慧,这是「处」的意思,所以也是善巧所缘。

再来,是「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上,我们还要区分什么呢?十二缘起一定是轮回的情形,是吧?轮回这个情形上面,我们要修的是,四谛里面要修的是什么?修苦谛。我们要生起厌离的心,我们要修苦谛。修苦谛是透过什么修?透过无常、苦、空、无我,这四个行相。我们要修苦谛,我们才真正的、整体的感觉到它就是苦。所以透过四个行相,才会很清楚知苦的道理。这边是讲,我们现在大家面对轮回上,我们要清楚它是苦谛,也是增长智慧。我们平常叫什么?佛经里面是这样讲:知苦,断集,修道,证灭。这里是讲知苦这个意思,对十二缘起的轮回上,我们要修无常、苦、空、无我,这四个行相,我们真正的、好好的了知这是苦,我们要生起这种的智慧,所以也是一个善巧所缘。

再来,是轮回当中一个特别善跟恶的因果关系,善的果是什么?善的因是什么?恶的果是什么?恶的因是什么?这些我们要特别清楚,这是第五个善巧所缘「处非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该要增长的智慧,这样子修的话,该要增长的智慧会增长,所以这些我们称它「善巧所缘」。可以吗?会不会觉得太多?可以吧?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7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6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2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21 缁门警训(明 如卺 续集)[栏目:03 文集]
 千锤百炼[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关于佛教传入两千年的几个问题[栏目:方广锠教授]
 第一部 西藏医学的精神治疗法[栏目:西藏医心术]
 关于“佛教文化”内涵问题的一点探讨[栏目:杨笑天教授]
 在路上[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佛教正法的传承[栏目:怡僧法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六、离阿赖耶识缘名色不成[栏目:韩镜清教授]
 请师父告诉我应该固定修哪部经典,还是怎么修?[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51集[栏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